学霸终结者(校对)第4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2/517

  然而雷俊话锋一转。
  “但是,这种转移的原因,我们一定要看清——只是纯粹因为美国等国家的人力成本高,他们才转移出来。而在地租、生产原料及其他资源价格方面,美国是比中国更便宜的。美国矿藏丰富,铁矿和原油需要外运的量很少,原材料物流成本低,所以原料价格也低。同时他们的可用土地比中国面积大,人口才3亿,所以白菜价的地皮也多。人力成本是唯一一个导致美国制造业流出的因素,只要这个因素解决了,美国制造业会瞬间回流。那么,原先有了传统工业机器人之后,为什么制造业没有回流呢?按说工厂需要的工人数量已经大大降低了,这点人力成本应该已经微不足道了才对。”
  为什么呢?大家的思路不由自主跟着雷俊的设问往下想。
  “因为传统工业机器人还是需要大量的PLC工程师做产线调试!不管是出了环境状况还是工序需要微调,还没法做到彻底无人值守。所以还是需要工人。”COO叶维伦总算抓住了一个点,又不知道说的对不对,说完后目光里满是探询。
  “猜得没错,但是,我们要提供的新一代工业机器人,会改变这种情况。”顾莫杰看到了对方动摇的眼神,鼓励地说:
  “未来,工人还是要的,但是我们会看到一幅现在无法想像的奇景——有可能在中国,会有一些专注产线调试的小型创业者,他们买了几台初音智能的易再编程工业机器人。然后他们并不生产任何货物,只是为使用同类工业机器人的外国企业主提供远程技术支持。
  美国资本家的工厂需要一条新的工序产线,中国的调试服务方案供应商就在中国照搬对方的情景模式进行机器人训练、严格按照对方的场景参数。然后形成深度学习成果的打包文件,把这个机器人训练结果发送给需要的美国资本家。
  对方的产线出现临时性瑕疵的时候,这边远程监控得到数据后也马上开始模拟调整,把机器人数据反馈过去。
  然后,我们有可能看到产线工程师和工厂在物理衔接上彻底脱钩。而且产线工程师再也不用到处赶飞机去工厂实地看情况、接业务。只要有几个专做这一块整体服务解决方案的创业者,就能解决一大堆工厂的问题。
  到了那一步,完全可以实现‘工厂的物理肉体在美国、工厂雇佣的产业机器人和工人在中国或其他劳动力成本低、人权保障度低的国家’。
  如果这样一个世界形成了,澳大利亚人还需要把生产义乌小商品的铁矿石运到沪江、由宝钢炼成钢铁再运到义乌生产加工、然后再运到消费国么?不需要了。凡是利用低人力成本而形成的来料加工型物流,都会剧烈萎缩。以后只需要把生产原材料直接运到消费集中地,那里会有就地的工厂自动生产,而低价人力成本的劳动成果,只需要走网线零成本运输到世界各地就行了——哦,可能需要一点电费。”
  所有人目瞪口呆。
  顾莫杰还不打算放过,继续摧残着大家的固有认知。
  “我断言,从明年,也就是2012年年初开始。3年之内,全球大宗海运物流的总运量拐点就会到来,5年之内,来料加工型外向经济突出国家和地区的海运巨头,会出现一波倒闭潮。10年之内,全球海运总物流量会下降20%,远期可能有30%~40%——当然了,这里没考虑最不发达国家的发展,如果阿三可以组织成下一个中国,那么事实可能不会有我判断的那么猛烈,但趋势是不会错的。另外还有一部分海运的物流会因为未来人对时效性的追求而转移到铁路运输,这不在咱的讨论范围内。”
  其实哪怕没有顾莫杰,光靠马云和RETHINK-ROBOTIC公司之类的人去推进,这事儿也不过是再晚几年发生而已。
  后世的2016年,中韩这些全球最大的造船业国家,造船和海运都受到了重挫。韩国最大的海运公司、现代集团旗下的韩进海运破产了。马云所在的钱江省最大海运国企,钱江海运也破产了。
  海运公司的破产潮,会重点光顾来料加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地区。而那些矿石煤炭原油木材粮食之类的大宗资源型运输,或许可以躲过一劫——比如中国缺原油,需要进口粮食,这些东西的物流是不会被智能化时代摧毁的。但是从别人家进口原料加工后卖回给对方,这种物流肯定会渐渐被智能生产摧毁。
  顾莫杰压根不需要去先知和预测,因为那些全球范围内的海员和造船工人的工作,就是他亲手灭杀的。
  他就是人类的手术刀,帮助人类的社会结构加速进化,把没有未来竞争力的人提前揍醒。
  众人感慨了好久,才渐渐平息下来。
  能坐在这里的人,无不是心狠手辣之辈。但是这种转念之间灭杀百万人工作岗位的事情,想起来还是不胜唏嘘。
  顾莫杰等大家感慨完了,准备再加点猛料。
  “这就觉得世界看不懂了?后面的还要更看不懂呢。刚才说了物流行业的前段不值得进入,现在来说说后段,也就是‘最后3公里’——现在500万快递小哥把马云捧为救世主,未来三年到五年,可能他们这个救世主就要亲手兔死狗烹了。”
  什么?连帮着杀实体店营业员的帮凶刽子手都不放过么?
第七十二章
我只是个卖牛仔裤的
  “啪”地一声,投影仪预热完全,把一张PPT投到了顾莫杰背后临时拉出来的投影幕上。
  “这家阿里旗下的子公司,是今年马云深挖移动支付场景之后,几乎同步创建起来的。菜鸟物流——名字大家应该不陌生,对吧。”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听说过。
  都是圈子里混的,要是这点都不知道,也别混了。
  但是菜鸟物流这一年有啥成果,具体干点啥,不是阿里内部的人,说不定还真不知道。甚至阿里内部,隔得远一点的事业部,也对菜鸟物流的研发方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哥,你说一下菜鸟物流是做啥的。”顾莫杰把手上比划的签字笔一挑,指了指周立新。
  周立新清清嗓子,也不起立,解释道:“据我所知,菜鸟物流目前的主要方向是提供天猫的物流大数据管理/预警系统,不过背地里还有更大的野心——包括年中的时候从咱公司的人工智能研究院,花钱借调了严院长手下一些核心工程师,搞人工智能物流机器人的学习算法架构。”
  雷俊神色一肃:“物流机器人?”
  周立新解释道:“初音智能不就在弄无人驾驶汽车项目么。不管初音还是和谷歌,这类项目除了外部的传感器布局技术之外,底层核心就是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地图地形自适应。物流配送机器人,其实在自行寻路行走方面,和无人车是相似的。无非最顶层还要加一个扫码验证提货的功能——这点其实技术难度很低,很容易实现。目前菜鸟物流已经通过手机支付宝扫码验证、物流机器人弹出货柜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因为物流机器人的储货屉尺寸比较标准化,估计三年之内只能在天猫自营货上实施,其他淘宝的第三方发货,因为卖家包装尺寸不标准,暂时没法统一。而且物流配送机器人相比于无人驾驶车而言,要覆盖的路程比较近,一次出货移动半径不会超过3公里,所以对电池的续航能力要求低得多。物流机器人移动速度也比车子慢得多,稍微磕碰一下也不会出‘车祸’,所以不存在人身伤害型安全隐患,未来被交通法规管制的概率也比无人汽车低,完全有可能比无人驾驶车更早投入商用市场。”
  周立新这番话,当真让大多数人耳目一新。
  初音和保时捷合作的智能车,2013年就要上市了,如今江东工业园的汽车厂某些车间已经验证试产、兼顾研发测试。但是2013年上市的智能车,还没法做到彻底无人驾驶,依然只是“有驾驶员值守情况下的辅助驾驶”。
  按照周立新这个剖析的话,未来物流机器人的投入商用进度,还真有可能超过无人车。
  顾莫杰等大家乱哄哄地说得差不多了,才开口为表哥的论调背书:“好了,大家别惊讶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全面到来,比我们大多数人预料的还快得多。谷歌都准备三年内全面用拿药机器人淘汰洛杉矶和旧金山两座城市的人类药剂师了,咱中国人只是拿来送个货怎么了?物流领域,除了菜鸟物流这个被命名为‘小G机器人’的配送机器人项目之外,别的还有很多公司都在搞无人机送货。其实无人机比无人车更容易解决,因为不存在‘车祸’和寻路的交互问题,飞机是随便飞的。无非是无人机目前只能送送文件比较方便,大重量的网购货物不划算。”
  无人机的技术含量比无人车低,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无人机几乎不存在人机、机机之间相撞的问题,其闭环控制反馈简单得多。
  只有彻头彻尾的外行人,才会基于“因为飞机比汽车技术含量高,所以无人机也比无人车技术含量高”的粗暴认知,得出相反的结论。
  当然,要是哪天无人机数量多到和苍蝇一样满天乱窜,有严重的相互相撞威胁、需要考虑“无人机交通法规”的话,那么无人机的技术含量要求也会高起来,至少不输于无人车了。
  顾莫杰最后的盖棺论定,没有任何人质疑。
  大家都是聪明人,有些窗户纸点透了,一下子就豁然开朗。
  “马云和我喝酒的时候估计过,未来中国的零售业销售额如果有5%~10%通过电商完成,快递员短期内人数可能会膨胀到300万。但再往下发展,哪怕电商金额达到30%、甚至40%,快递员也不会到千万级别。在短时间内冲高到500-800万这个区间后,就会迅速因为无人化配送技术的出现而重新释放,最终的中国快递员人数可能重新跌破100万人。高峰时新进场的快递员中的80%,会重新失业。然后一部分人转入其他相邻行业,比如进入那些十年内还不太适合机器人配送的个别品类,变成外卖送货员、生鲜配送员。”
  众人听了,都是不胜唏嘘。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那些喊着马云爸爸找到工作的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没有竞争力的草包,终究会被再次消灭掉,成为炮灰。
  不过,这不正是科技的魅力么。
  这才是真正的热血。
  “所以,前段的大宗物流总量,会因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重新回流到发达国家,而在五年内明显萎缩。末段配送物流,也会被人工智能寻路的配送机器人消灭掉七八成人工工作量——而做传统电商,这些东西都是绕不过去的。未来随着消费升级,个性化电商、定制产品的电商,才是我们这种以开源式设计平台著称的公司的希望,而不是趴到泥坑里和马云硬抢做不了几年的‘传统产业’。这一块,让给他们继续做就是了,我们只做目前还没有人类去做的生意!”
  建设好了一个新体系没几年,这玩意儿就过气了,那还建设个屁?
  如果这东西虽然寿命不长,但好歹没人干,那怎么说也得干一干。问题是马云和刘强冬已经把这方面干得很成熟了。
  物流建设是一个方面,供应商管理也是一个方面,但两者面临的很多问题是想通的——等初音进场,事无巨细把体系建立起来,其中一大部分业务管理模式已经过期了。
  叶维伦作为COO,对于这些赚钱机会被放跑,还是颇感惋惜的,最后尝试着挣扎了一下:“那也不能彻底放弃吧?刚才也说了,阿里的菜鸟物流做配送机器人,寻路算法和规避算法还是需要深度学习,需要借调咱的技术研发实力的,为什么咱不能就专精这一点做好呢?那至少将来也有几倍顺丰快递的利润呢。”
  “因为太繁琐。何况马云问咱的人工智能研究院要这方面的算法建设人才,也不是白要的。他选择了允许咱参股分享菜鸟物流,将来一起分钱。咱投几个亿,外加全程提供人工智能方面的研发支持,占菜鸟物流20%股份。以后生产运营销售维护都归他们,我们技术支持完躺着分两成利润,也差不多了。”
  叶维伦一听只要技术支持就躺着分两成,顿时不反对了。实体经济的东西,毕竟是很烦人的。
  顾莫杰最后掷地有声地总结:
  “所以,走到今天这一步,打趴了马化腾之后,其实对于初音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转型契机——在这一刻之前,我们在所涉足的领域亲力亲为,极力拓展自己的产业链供应链上的纵深厚度,从上游一直做到下游。
  初见需要和硬件互推,我们就做初心手机,系统需要和内容分发推送平台互推,我们就做手机助手,游戏、音乐、影视需要和支付系统互推,我们就收购STEAM、自营钱包。
  但是未来呢?我们还能刚插手电商,就把物流供应管理做一遍?插手搜索,就把传统B端电话扫楼式的销售部门建立起来?插手一切移动支付场景,就把外卖平台、打车平台、生鲜平台……统统做一遍?
  这是不可能的,而且必定会失败。
  我们要做的,只是基于现在的平台,基于我们在深度算法、人工智能、内容的判断筛选推送……这一切我们有绝对技术优势的长板,把他们发挥出来。
  然后我们没有触及的短板,交给本领域的专业人员去创业——不是他们为我们打工、为我们创业;而是初音给那些人提供‘互联网+’的工具,帮助他们创业。
  所以,只要没有触及到我们的核心优势、没有在核心技术上和我们形成竞争的,就不算我们非盯紧不可的对手。而那些凡是在深度算法的细分应用、云端大数据的积累深耕领域和我们竞争的,才是我们不死不休的竞争对手。”
  顾莫杰并没有具体指出谁才是“初音集团不死不休的竞争对手”。有些话,提纲挈领说到这个份上就够了。剩下的,需要下面的人多做做功课,多揣摩一下公司的核心技术优势是什么。否则直接报答案也不过是死记硬背了一个结论。
  他把未来的发展模式基调定好,便宣布散会。
第七十三章
布不到局才赚钱
  顾莫杰11月份在集团高层定调子会议上的发言,得到了全体认同,并且着实执行了下去。一开始,大家还有些迷茫,有人对于顾总的说法觉得还过于超前。
  但是,此后短短几个月内,好几个业界的例子纷纷爆出来,好多一度被圈内起哄认为有可能成为独角兽的、由马云主导投资支持的O2O初创企业,轰然倒塌,挤干了这个行业的泡沫。
  然后,顾莫杰的话公信力就越来越高了。
  2011年就这般在一群大佬的混战中结束。
  初音把腾讯结结实实揍趴到地板上,让腾讯彻底失去了在IM通讯领域争霸的希望。
  马云拼命转型营造他的“移动支付情景”帝国,也开启了国内电商和线下商务深度结合的时代,而这种趋势未来还会持续发展好多年。
  李老板和其他外国大佬,纷纷把主要精力放在争夺全球人工智能助手第二梯队领先者的角色上。
  但是,失败者还远远没有到彻底认输的时刻。初音系在揍趴腾讯之后,内部一度有不少高层以为大势已定,但旋即又发现马化腾果然不是省油的灯。
  腾讯毕竟还有800亿美元的市值,在IM领域彻底败落之后,马化腾立刻果断地壮士断腕,不再做任何为了推广微信和微信钱包而疯狂烧钱扩张的举动,而是安安静静开始转型,把腾讯从一家做流量做市值的企业,转化为做内容、做利润的公司。
  用人话翻译一下,就是马化腾不再谋求QQ和微信用户群体的急速扩张、争夺该领域第一。他只想把全部力量集中在做游戏、做音乐、做视频,甚至是腾讯此前没有涉足的网络文学领域,深耕已有用户的消费潜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2/51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