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当大佬(校对)第4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4/766

  于光荣多方印证暗访,从群众口中得知:那些道具厂和服装定制厂的招工幌子是长期挂着的。
  一开始他不信,后来明白了:国企招工,如今重视培训,你只要是个人,学历或者别的硬杠子到了,岗位技能可以招进去慢慢培训。
  但是这些个体户,对手艺要求很高。
  比如只会做中山装的老裁缝,哪怕你经验很丰富,但不能直接上手给别人赚钱,那对方就不要你,你自己慢慢学会了再来吧。
  这种毫无人情的高标准严要求,才让招工招了那么久都招不满。
  95%的应募者手艺不过硬。
  ……
  这天,已经是带着代表团来兰亭影城游玩的最后一夜了。
  第二天,就只剩兰亭镇上几个博物馆参观一下,然后就车队直接送回省城、火车去沪江转飞机离境了。
  于光荣虽然没抓住重点,瞎忙了两天,但他内心还是庆幸的。
  搞安保,瞎忙最好,没事儿就是最好的消息。
  何况,严厉打击之下,小蟊贼还是搂草打兔子干掉了十几个。
  晚饭的时候,照例是在兰亭影城那家三星级招待所的餐厅。
  组委会请客,让提供配套服务的人员单独一个餐厅,跟外宾分开。
  “于局,看样子,这两天情况跟你了解的不太一样嘛,有没有什么出乎意料的新闻素材,说说呗。”
  一个年轻女同志蹭到于光荣饭桌前,非常不认生地攀交情。
  于光荣这几天也已经认熟这张脸了,那是省日报社的一个女记者,叫裴海燕。
  顾骜当初在沪江主持学术会议的时候,新闻跟踪报道的级别是很高的,那都是央视、人人、光明、新华。
  如今会议开完之后,那些国家级大媒体都撤了,但省里的媒体还是要跟上接档的。毕竟宣传本省文创旅游产业的事儿,放到地方上依然是很值得关注的新闻。
  于光荣也乐得留个人情,就多说了几句,凡是不违反工作纪律的,都能拿来说。
  “这两天暗访结果,诸县、山阴那边,民间灵活就业非常繁荣,都是兰亭影城这边的产业带动效果,不得不服呐。说句不掩饰的话,这年头,只要肯学手艺就能找到工作的好地方,不多的。”
  餐桌上,于光荣夹了一大块五花腊肉,一边感慨一边嚼得满嘴流油。
  裴海燕眼珠子一转:“那您的意思是认为,根据公安的实地排查,当地就业情况比经济统计部门的笼统指标要好咯?您觉得统计部门出现纰漏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她倒不是想挖什么造假黑料,只是新闻工作者的本能,总想刨根问底来个“起底爆料”。
  不深刻的话,怎么把文章做得花团锦簇,怎么震惊人心呢。
  于光荣也知道媒体的德行,思前想后,揣摩道:“确实有一些奇怪,主要是香江电影商人和博物馆业主的大方程度,远远超过了此前我们的想象,所以没料到对地方产业带动和人民生活提升有那么大效果。”
  裴海燕很快抓住了关键:“您是说,有可能香江资本家是在酝酿虚假繁荣、不可持续?”
  于光荣连忙撇清:“别瞎想,我没这个意思!再说了,可不可持续不关我事,我只要不发生意外,乐得它看起来安稳就好。我还是举个例子吧:裴记者,你有机会看过港片么?古装武侠片,历史片什么的。我就这么问你吧,邵氏的《天龙》、《神雕》的电影,你偷看过没?”
  “看过……”
  裴海燕很想说没看过,以政治正确。不过她一想到如果否认,对方就不会说下去了,只好摆出“咱天下乌鸦一般黑”。
  金镛剧83年年初还没合法进入内地呢,但是公安、新闻界等接触外界比较多的部门,不少人还是私下有机会看的。
  于光荣便顺着往下说:“我这么说吧,香江人原先的武打、历史片,宋朝的官兵就穿个红衣服、头上顶个范阳笠,拿根红缨枪,或者是包了锡纸的木片刀。那样子,还不如金兵装备精良呢。
  可是我这几天暗访到的,那些香江商人都还没宋朝背景的电影片约呢,先把各个朝代考证得很严谨的盔甲、古装样品都订了一份。有些明显用不到的,也先送到宋六陵博物馆,展览几套。
  按照这么精工细作,有些好的样品做个几套就能养出一个万元户的铁匠或者裁缝,这么搞拍片成本太高,资本家不会亏吗?”
  裴海燕顺着思路捋了一遍,也发现果然如此。
  她自言自语道:“明天陪外商参观博物馆的时候,我采访一下顾先生好了,把这个问题抛出来,看他怎么解释亏不亏本。”
  于光荣:“你要采访就自便,我就一个要求,别扯上我,我只求不出事就好。”
  裴海燕嫣然一笑:“这是当然,于局,我怎么会出卖您呢,您为我提供素材,我会谢您的。”
  ……
  次日一早,也就是外宾即将回去的那天,用完早餐之后,车队就绕了个大圈子,把外宾们送到宋六陵博物馆山脚下——
  本来么,从兰亭影城招待所直接过去,也就十公里山路。
  只不过都是青石台阶,没法开车,而洋大人的体力显然是不可能在山上徒步10公里后、还有力气参观博物馆和古迹的。
  车队只好兜半个圈子,绕到会稽山东麓。
  “高尔文先生,这里,就是曾经的宋六陵遗址。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叫宋的朝代的6代帝王陵墓,距今700至800年。旁边这座博物馆里,陈列了一些出土文物,以及我们根据当时文献古籍记载、考证后仿制的还原用具。”
  顾骜尽到了地主之谊,一上山就给外宾们介绍。
  克里斯只是先扫了一眼,就玩味地称赞:“看上去很可观,我在中国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生动的博物馆——原先我去过京城和沪江,看到的都是一列列残破的古物,然后直接堆砌一个文字说明,也没个仿古场景展示,太难理解了。你这里,倒是很跟西方接轨。”
  “高尔文先生,慎言,这是我捐建的博物馆,不是我的博物馆。”
第484章
俗不可耐
  顾骜领着一帮外商谈笑风生,一次次让外国人惊叹于“原来中国的各个方面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这种真情流露多了之后,自然会让接待官员和地陪记者肃然起敬。
  虽然不知道那些外商究竟从哪些细枝末节的地方看出了可敬之处,但总之就是很厉害的样子。
  省报记者裴海燕一直等在旁边,时不时拍个照,知道快午饭的点,终于逮住机会单独采访顾骜。
  “顾总,关于今天早上的行程,我能采访您几个问题么?”
  顾骜看都没看他,先以日理万机的姿态关照了仇清:“仇局长,那就麻烦你先招待外宾用餐。”
  仇清很上道:“没关系,你忙。”
  然后顾骜才居高临下回过头来:“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裴海燕瞬间被压制了气场,期期艾艾了两三秒:“是这样的,我也懂英语,刚才我听高尔文先生等外商称赞,说今天参观的古迹和博物馆,规划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让他们很有沉浸式体验和亲切感……可能我翻译得不是很精确,您能解释一下么?”
  顾骜先笑了笑:“对不起,这不是我的专业。不过既然你坚持问了,我稍微说几句抛砖引玉好了。目前为止,我们中国人看博物馆的眼光,跟几十年前的美国人差不多。
  一堆解说佶屈聱牙、又无法直观看出差别的破旧东西堆在那儿。告诉你先秦两汉的时候某类器用长这样、南北朝唐宋又发展到如何如何、最后明清怎么样……
  如果是假的仿制品,那就极少陈列出来,哪怕那些假货可以极大丰富视觉体验、让孩子更好地学习历史文化,也不能豁免——除非是直接装作真品展示。
  近百年前,纽约大都会和卡耐基博物馆也是这么干的,人家的建馆思路就是给超级富豪炫富,不是为了对贫苦大众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教育慈善。仿古假货虽然有助于科普文化,却不能显示捐赠者的有钱和逼格,自然弃之不用。
  西方动物园的发展史也是同理。最早的动物园,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就是公爵侯爵们炫富用的。有生物学教育价值、但不够稀缺炫富的物种,是没法被陈列和解说的。炫了三四百年,到19世纪才变成我们现在看到这个样子。
  如今,我国的动物园已经赶上了百年前西方“公共教育慈善”的步伐,但博物馆业还得敲打敲打,把认识上的差距补上。
  这座宋六陵博物馆是我捐建的,我希望以后中国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能够有所觉悟,不要把捐建博物馆想象成合法炫富的途径,不要走一百年前JP摩根和安德鲁卡耐基刚做暴发户时的心态。一切,要以真正有利于科普文化和自然教育的角度来设计,哪怕显不出你有钱也没关系。”
  顾骜一番话洋洋洒洒,让裴海燕不明觉厉之余,又敬畏莫名。
  “不要和刚暴发户时的JP摩根和安德鲁卡耐基那么庸俗”。
  听听,这种话是人说出来的么?
  怎么偏偏顾总说得那么发自肺腑、自然而然呢?
  好像百年前的美国顶级商界大亨,在他眼里真的就是个没内涵的暴发户。
  啧啧,这就是底蕴呐,跟那些妖艳的真·暴发户不一样。
  裴海燕脑子有些宕机,挣扎着提出一个问题:“那……您在外国见过您说的那种‘沉浸式体验、一切以文化自然科普为导向’设计的博物馆吗?”
  顾骜:“当然有,加拿大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有一个关于First
Nation的展馆——呃,这个专有名词不太好翻译,国内文化界还不曾关注过这些问题,那就我临时定一个翻译好了,叫‘第一民族’。
  加拿大的第一民族,就是一种印第安人、因纽特人和梅迪人乃至他们混血的北美原住民。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近年来为了政治正确,意识到尊重原住民族文化,所以搞了专门展区。
  可惜印第安和因纽特人没什么文物可以出土,那他们就搭建了类似于因纽特古代部落的整体复原馆,东西全是假的,但至少形状颜色跟考证出来的真的一样,可以让白人更好了解美洲殖民之前,那些土著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同理,在新西兰,惠灵顿的国家博物馆里,也有毛利人的专馆,没什么真文物,但是搭建了整个仿真古毛利部落。这些,都是超脱于文物收藏经济价值、专注于文化传承和科普的做法,摆脱了金钱衡量的庸俗和低级趣味。”
  如果是换个人说出“金钱衡量的庸俗和低级趣味”,那裴海燕肯定是要耻笑对方的。
  然而,这句话是顾骜说出来的,就不一样了。
  人家是光固定资产就有三亿美金的大佬,有资格说这句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4/7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