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当大佬(校对)第4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3/766

  今年治安不太好,失业人员太多,省里有关的部门非常吃紧,这次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大牌的洋人,可不敢疏忽。
  本来按规划,省厅来个处长检查督办工作,市里来个副局长亲自带队,抽调精兵强将保驾护航。
  但顾骜也额外关照了几句加强安全工作,然后地方上以为是某些部里的关照、顾骜只是带话的,导致调动的人马进一步加强,估计有一个加强营的人马。
  顾骜也不是多虑,因为他前世,就对90年代本市一起重大国际影响的恶性,印象非常深刻——那年在钱塘上游的某水库景区,一船湾湾有钱游客,遇到了歹徒,而且侦破人员也处理不当。后来不仅导致当地旅游业多年重挫,甚至严重影响了民间的两岸关系,导致不少湾湾平民被别有用心的人借机扇动了,内心仇视大陆。
  甚至周闰发演的《赌神2》都提到了,可见这事儿影响多大。
  83年的就业多困难,顾骜心里有数,他绝对不允许出意外。
  于光荣就是那个带队来的市局副局长,肩上扛着双重压力,他到萧县的第一晚几乎睡不着。
  第二天起,他也亲自带着弟兄们挨着一个个区片扫过去,主动梳理,摸排隐患——这种事情,要是搁个十几年前,当派出所所长的时候,那是经常干的;六年前到分局当领导时,就很少干了。自从去年当上市局副局,更是一次都没干过,今天才重操旧业。
  因为兰亭影城地处三县交界,环境非常复杂,往年警察都是不太愿意捞过界的,因为到了会稽人的地盘上,人家地方保护还不一定配合你,也就容易被藏污纳垢。
  不过如今有省厅来的同志配合授权,也就不顾这些了。于光荣带着人,先去了诸县扫荡,准备下午再去山阴摸排一下隐患。
  他心里可是做好了准备,怎么也能专项打击抓出个百来号坏分子。
  诸县的吕大民吕县长,这次倒是非常配合,全程跟着于光荣。
  这个吕大民,就是去年跟顾骜怼过,一开始护食不肯关掉有色金属污染企业,后来又被顾骜收复招安的家伙。
  “吕县长,你们县去年有没有什么不安分的团伙,比如突然冒出来的无业人员团伙。”于光荣很有工作经验地问。
  “没有,我们县去年就业形势还不错。”吕大民回答得很有底气。
  于光荣很职业病地问:“真不错假不错?我跟你说,我可是做好了功课有备而来的,来之前问劳动部门查了档案,你们县去年编制内的、乡镇集体登记的就业人数,跌了不少呢。听说好几家铜厂被关停合并,编制人数也少了。铁匠矿工这类人呐,最容易出事情,体格彪悍,就跟当年戚继光征兵时候的条件似的,一旦没饭吃,那都是不安定因素。”
  吕大民底气一笑:“于局长,您不信那您自己暗访排查、了解民情好了。如今年代变了,一个县一个镇形势好不好,不看编制内就业了。”
  于光荣当即拍板、命令小弟:“去,带一个连的人,早上八到十点,把店口镇几个出山的口子都设卡!再带一个连的人,跟我进镇子摸排。”
  警察的编制当然不是按连来的。不过于光荣原先在人武、民兵兼过混过,也有那里带来的属下,70年代时国内军警划分不是很严谨,人员流动厉害,所以带来点习气很正常,平时也就这么说话了。
  一群穿着便衣、把手枪藏腰带里的,就收敛杀气去摸排了。
  在镇子上转了个把小时,于光荣明显注意到情况跟他一开始的预想有所差距。
  “一个镇子,工人编制少了好几百个,另外还有好几百个知青去年办了手续就地留下,这么多没活儿干的人冒出来,怎么就没人为非作歹呢?”
  于光荣有些想不通。
  他按照吕大民提供的户籍单位对照资料,挑了几个他觉得最容易出问题的点,摸排一下。
  首先,他找到了镇中心街口、原来镇上铜厂职工扎堆的居民区,观察了一下,找一家乡镇供销社的店员盘问。
  他先把人围起来,然后亮出证件。
  “同志,有些问题希望你配合——旁边原先镇铜厂的那批人,熟不?”
  “熟。”供销社店员头都不抬。
  于光荣:“听说去年光这个厂子裁了200来号人,跟县里的铜厂合并了?没人闹事?他们吃什么呢?”
  供销社店员居然一脸鄙夷,神秘笑道:“同志,你还有心情管这号闲事?人家脑子活的人,比你们吃公粮的活得痛快呢——呐,就这一条巷子,去年最后几个月,连头带尾到现在半年功夫,出了六七户万元户了。”
  83年的万元户,在大城市已经不怎么值钱了。如今万元户的规模,比三四年前起码多五倍。
  不过在小县城和镇子上,还是可以的,属于前10%的有钱人家吧。
  于副局听了大惊:“他们钱来路正不正?你别怕,哦,我也不是让你别怕,要是检举有功,会为你保密,还给你奖励的,要乖乖配合国家有关部门整治啊。”
  供销社店员鼻孔出气冷笑,不过随即眼神一撇:“同志,你想多了——呐,老陈就是裁了编制后变成万元户的,你自己问他好了。”
  原来,是有一个左邻右舍进店买东西,人家恰好是万元户。
  于光荣不信,出示了证件开始盘问:“姓名,年龄,职业!”
  老陈一愣,乖乖回答:“陈二蛋,43,打铁的——嗯,其实是铸铜铸铝的,说太细你也不懂。”
  “听说你是万元户,钱怎么来的?能带我们去你家看看么?最近外宾比较多,省里下文排查失业人员动向,你最好配合。”
  80年代可没什么文明执法,为了任务,对于可疑人员就是让你说啥看啥就得看啥,没有隐私。
  陈二蛋居然不生气,还颇有几分显摆之心:“行啊。”
  然后就带着于光荣回到家庭作坊。
  警方的人看了一眼幽暗屋子里的设备:“这是做啥的?不是说,诸县是为了专项整治、防止污染,停了炼铜的厂子么?”
  陈二蛋解释:“铜铁都是现成买来的,就浇铸加工造型,不是从矿石冶炼,不污染——咱现在就是搞加工。”
  警员拿起一些成品看了看,都是些仿古兵器为主。
  当然还有些稀罕玩意儿,暂时不认识。
  最晃眼的是还有亮闪闪的古代盔甲,全套的,看着就很威风。
  “就做这些能半年做成万元户?卖给谁呢?”
  “卖给兰亭影城那边的影视公司啊,他们下图样,定做的款式,香江人出手阔,一件赚不少工钱呢。”
  “这么多看上去很贵的盔甲,人家电影公司都舍得出钱造?我看电影上那些宋朝的兵将都穿红的帆布衣服、戴个范阳笠就好了。”于光荣亲口点评。
  他提到的,显然是从最近的82版邵氏《天龙》/电影版《射雕》得来的印象。这些东西如今没有正式引进内地,但作为省城公安部门的领导,他肯定可以看到搜缴回来的非法入境录像带。
  “呦,你倒还有见识,这两件最好的却是不是直接给电影公司的,是先给宋六陵博物馆的。有大老板愿意出钱,我问那么清楚干嘛。”
第483章
别的地方做不到不代表这里做不到
  于光荣怀着满腹狐疑,排查了两个镇子,七八个点。
  最后不得不承认,地方上的治安和失业情况,跟他坐在钱塘办公室里脑补出来的“基层形势”大不相同。
  太安居乐业了,有点不正常。
  83年,别的地方到处都是车匪路霸、嗷嗷汹汹的失业人马。
  就算收敛点儿,上路不直接抢的。那至少也是路边开个小饭馆,强制吃饭,而且卖得很贵——这种业态因为比较收敛,而且多披了一层合法经营的皮,在国内生命力非常顽强,几乎持续了20年。
  在内陆某些比较深入偏远的省份,甚至过了2000年,都有这种情况:大客车司机高速上开着开着拐下去,找个黑暗角落的不起眼小店停下。
  也不抢你,只是冷言冷语:全体吃饭!再往前几小时车程内都没有可以吃饭的点了!然后一个盖浇饭卖你百八十块,甚至视环境求救难度再加价。
  从这个角度来说,后来普及的高速服务区卖饭虽然贵,却避免了外地人被地头蛇法外盘剥。何况,把有点势力能闹腾的地头蛇招安洗白、安置到服务区也要成本,先富起来的人稍微出点血就出点血吧,至少市场环境好了。
  中国人自古有“穷家富路”的观念,在那些一辈子没出去过的人眼里,“能出远门做生意的人”就是相对有钱的原罪者了。
  可是,在诸县和山阴,于光荣看到失业工人因为给香江老板生产兵器盔甲,一条巷子里的住户半年出了七个万元户。
  后来还看到了被关停印染厂的失业工人,改行生产古装戏服、或者是抗战时期的日军军装,也成了万元户。
  听说他是省里来回访的,那些离开体制的小工头还拿他当视察领导——当天中午,于光荣和几个弟兄,就被一户颇想显摆的山阴个体户缠住了,非要“警民一家”请他们吃个便饭。
  那个体户还跟他炫耀,说最近兰亭影城正在拍的那部戏,那个香江男主角演咸丰皇帝的龙袍,就是他厂子供的。
  香江老板很阔气,为了皇帝那几身衣服给了他两万港币,花了七八个裁缝师傅刺绣师傅几个月才做出来。
  根据纪律,于光荣当然拒绝了留饭的邀请。
  何况他也不稀罕,这段时间跟着顾骜出任务,伙食比这儿更好呢。
  不过他还是趁机观察了一下个体户的伙食。
  那户开古装小作坊的个体户,在毫无提前准备的情况下,家常便饭就摆出了汽锅鸡和卤猪肘。
  给手下雇佣的工人们吃的稍微差点儿,但也有青鱼鲞管够,蔬菜饭食就更是敞开了供应。
  唯一的辛苦是要长时间加班,劳动条件明显不如八小时一到就散伙的国企。
  好几个他踩点的新生作坊门口,还挂着招工的招牌,显然是如果有人愿意干,还能扩大生产——这招牌是给他最震撼的。
  因为如今这街面,家里有积蓄、能吃好喝好,还不是最难的。
  最难的是经常能有招工机会。
  大城市里,国企的招工通知但凡能在居委会的公告栏里贴超过半天,那这座城市的就业率就能算全国形势前20%的了。
  正常情况下是贴个半小时就没了。
  “全民办集体”地位捞一些,在京城、沪江这些市民身份尊贵的城市,可能能挂两三天。但是在小地方,庶民拉得下脸面,那也是挂不超过一天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3/7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