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当大佬(校对)第6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3/766

  不过这种貌似低调自谦的话,其实效果也就跟没自谦差不多,还越描越黑了。
  你丫一个24岁的商人,配么?
  幸好王家父子也没打算再深究这个问题。
  顾骜便继续交代行程:“那今天你们就好好休息,我不打扰你们了。明天有关部门会安排王总跟鄙人、还有张仲谋先生一起去RM大会堂觐见的。后天开始,才是科学院、工程院和委里的座谈会。”
  王安听了,微微有些不适:“后去研讨会?那连个结论都没有,有什么好汇报的?明天能带……顾问人员吗?”
  顾骜直言:“那当然不能了,明天只是勉励一下我辈。”
  也就是说,明天这种场合,王安是没资格让他儿子也跟去的。
  大家都是明白人,一句话就懂了。
  顾骜之所以建议这么安排,也是怕他跟王安在研讨会上有什么关于行业战略发展趋势的争论,意见相左,影响到勉励环节。那还不如先勉励了、再谈可能会伤感情的事情。
  ……
  30个小时倏忽而过,转眼就到了第二天晚上7点多,新闻连播时间。
  《人人日报》上的照片,还要再多等一天才能出来,毕竟人家排版印刷发行都要时间,不像央视,节目制作好直接往上一放就行。
  “……会见了美国王安电脑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安博士,香江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仲谋先生、大股东顾骜先生。就……亲切友好地交换了意见……”
  前后15秒钟的简讯,画面加旁白解说,但没有当事人的同期声语音。
  具体每个人如何露脸运镜的,就不赘述了。
  王列当时在会堂的休息区等候,所以并没有亲眼看到父亲进去时的样子,他也是此刻在国宾馆的客房里、在电视上看到当时的场景。
  又是一夜无话,次日一早,终于到了去科委参加座谈会的时候了,两院的那些相关领域的大牛院士,也都会到场。
  国家开放之后,一直到98年,中间有20年时间是没有科技部这个部门的,就叫科委。
  这场座谈会要为期数天,会涉及到八六三计划中电子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两个大领域的全部方向,也算是“八分天下有其二”了。
  顾骜一大早就收拾妥当,从自己家走路去隔壁国宾馆,请上王家父子,然后安排车队直奔科委。
  王安能得到首长接见,那也不是白见的。肯定要到委里吐露一些干货、帮中国人在计算机发展领域提供一些战略咨询意见,作为投桃报李,而且不能瞎说。
  或许有人会觉得:以王安的身家,那么超然的姿态,连美国总统也见过,应该不太在乎这些身外的虚名吧?
  持这种观点的人,只能说他们的看法在平时是对的,但是在86~88年这段节骨眼上,却错了。
  患癌之前的王安,是比较醉心于技术和生意,不太在乎虚名的。
  可是后来最晚年的时候,简直是判若两人,不但喜欢被各国高层接见,还开始谋求进入各种名人堂、拿美国的各种奖章。
  并不是王安变得太快,而是他必须建立威望、建立公司上下对王氏的家族崇拜,为他的儿子铺路。
  而在一家美国氛围的大公司里,建立起跨代际的家族崇拜,又是何等的困难?美国人可是从根子上就信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而不是为世袭卖命。何况王安经营的还是最前卫的科技公司。
  所以他自己可以不庸俗,但为了儿子,生命的最后三年俗也就俗点了。
  车队很快就到了科委办公楼,顾骜领人上去,把王安介绍给国内计算机系统和通讯工程方面的两院大牛们相互认识,一番寒暄自然是免不了的。
  主持会议的是委里的一名副主任,领导讲话、勉励自然也是免不了的,然后开始分组讨论议程。
  巨型机、大型机这些,顾骜不熟,王安也不熟,自然不用参加那些分组。
  术业有专攻嘛,座谈会到了这个级别,都是分得很细的,不会泛泛而谈。
  所以王家父子和顾骜都是不约而同参加了服务器、小型机和个人机领域的操作系统战略发展会议。
  中科院的相关负责人说了一番之后,就把发言机会让给王安,让王安介绍一下美国相关产业界的发展趋势。
  顾骜也不插话,就静静地听。
  王安花了将近半个小时,把美国的行业现状、发展趋势梗概讲完之后,有个委里的工作人员提问了。
  “王总,请问您对于美国IBM公司去年起联络英特尔所发起的‘开放式个人电脑发展计划’的前景,有什么预判?
  根据我们的了解,IBM公司和英特尔,从去年9月份开始,有较大的股价攀升,而且行业资本对其的信心,都与这个计划的实施进度有重大关联。
  上个月,我们更注意到一家IBM的系统和驱动软件分包商,微软公司,因为加盟这一计划并扮演重要角色,在纳斯达克上市了,几天之内股价也涨了四倍。
  您觉得IBM的新开放模式,会是未来服务器、小型机和个人机计算机系统的发展趋势吗?”
  这种问题,明显是两院的科学家问得出来的。不过,却很符合委里的行政人员关心的角度,他们是要关心市场对科技的需求趋势的。
  王安听到问题后,也是先拿捏了几秒,免得让回答太廉价,或者显得立场倾向性太明显。
  “我认为,IBM的奋斗方向,算不上错,但是以如今的硬件综合性能,这件事情在5年内是绝无可能达到让用户流畅、稳定使用的程度的。至于10年之内,我不好预测。
  对应用软件接口的全面开放式态度,对硬件搭配的全面开放式态度,要带来多少软硬件驱动兼容性方面的隐患?软件质量又怎么管控?我对有多少用户会喜欢这样的电脑,表示怀疑。
  至少以我们王安电脑的经营经验、这些年收到的市场调研反馈,那些商务精英、高层白领,是不会喜欢牺牲办公稳定性,来换取IBM许诺的那些进步的——而这些人,都是目前个人电脑用户的中坚。我并不想自吹,目前美国的商务精英、高层白领,有三分之二的人,办公时用的都是王安电脑。”
第712章
创新者的窘境
  王安大致提纲挈领地说了一番,以他的身份,自然没有人反驳。
  科学家们不懂产业界的事情。管产业战略的行政人员,也没什么底气。
  毕竟人家是实打实市场经济真刀真枪拼杀出来的经验,你行你上啊!哔哔个啥?
  人家公司一年卖出去三四十亿美元销售额的电脑、在全美个人电脑市场的占有率比IBM还强,而且是“办公电脑”这个细分领域的绝对霸主,行业内其他品牌加起来都没王安卖得多,这个成绩还不能说明问题么?
  (注:王安这个牌子,当时在全部“个人电脑”的总领域内,是达不到50%市场占有率的,因为光北美就有苹果的APPLE
II,还有Commodore和Spectrum,都是当年自有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欧洲还有法国人的一些牌子,日本人的NEC在80年代也有跟其他几个公司联合研发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
  这些牌子在其他方面都比王安强,王安的优势是“文档处理最便捷专业,而且便宜,去掉了其他非办公功能”。不过当时电脑很贵,除了用来科研的,基本上都是用来办公的,几乎没人拿电脑打游戏,所以办公电脑在个人电脑里占比很高)
  王安一开始发言的时候,还力求姿态公允一些,免得让人觉得他是跟IBM同行相轻。
  此刻一看中方人员都不反驳,心态就又好了一些。
  他给儿子使了一个眼色,示意儿子继续往下展开,说说“开放式系统存在的兼容性弊端”等详细技术问题。
  刚才他本人说的那些,是说给行政人员听的。他让儿子说的那些,就是说给技术人员听的了。
  刚使完眼色,他还忍不住瞥了一眼会议室一角那两个在拍照的人——今天的座谈会,也是要有照片留档的,万一什么时候要上新闻呢,或者以后要编纂行业发展史呢。会议室主席台上,还挂着横幅。
  王安揣摩着,一会儿说不得要拉下老脸,问科委宣传口子的工作人员,要一点照片收藏一下。
  回去之后,也好让卡宁汉和约翰·钱伯斯看看:我儿子可是到了国外,也能跟外国的产业科技主管部门的人谈笑自若、并且受他们重视的!你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服他接我的班!
  嗯,至于是参加了什么座谈会,可以含糊过去。
  八六三什么的,美国人肯定没听说过,哪怕你解释清楚了他们也会轻视。
  那就跟卡宁汉他们说,这是一次“不亚于‘尤里卡计划’——也就是欧洲人对标‘星球大战计划’的计划的座谈会”!
  蹭名计划这种事情,大家都会干。
  王列被父亲鼓舞,也就洋洋洒洒说起技术细节来。他这人没什么开拓性,但基本功还是很扎实的,备好了功课来有的放矢,着实忽悠得人一愣一愣,以为“虎父无犬子”呢。
  大伙儿非常礼貌地花了15分钟听王列说技术细节,说完之后,刚才提问的行政人员扫视了一圈全场,似乎在询问大家有没有什么看法,尤其目光在顾骜那儿停留了一下。
  “张先生,小顾同志,我们对美国的产业界情况不太了解,不知你们二位有什么要补充的?”
  “我是做半导体的,只为电脑集成商提供最好的芯片,这些不是很了解。”张仲谋率先置身事外。
  “我觉得王先生说的技术细节,都对,非常精辟,对我也很有启发——个人电脑,乃至小型机、服务器,其操作系统在从封闭式系统向开放式系统转化的过程中,所容易出现的技术风险,王先生几乎都说对了。”顾骜中肯地点评了一句。
  不过,王安和王列听了,却一点都不觉得放松。
  顾骜这语气,明显是后面马上要跟“但是”啊。
  连委里的那名行政人员都听出来了,主动追问:“但是呢?”
  顾骜轻轻一笑:“也谈不上但是,我倒是想到了一个笑话——王总,这个笑话您一定不陌生,因为是发生在你的老对手IBM身上的,IBM当年要不是因为这个笑话,也不会有王安电脑了。”
  顾骜一句话就压制了王安的插话。
  毕竟他直接挑明了这是IBM的笑话,而王安电脑就是靠着IBM无视的市场崛起的。
  而其他所有听众,一下子都激起了兴趣。
  如今传媒闭塞,并没有什么行业励志故事能听,国内企业家都在拿《松下幸之助传》和《亨利福特传》作为管理学教材呢,顾骜能说出一个IBM的干货黑料,大家也好引以为戒啊。
  “40年前,IBM的老板托马斯·沃森说:世界上只需要5台计算机就够了。当时他的算法错了么?其实也没错,因为那时候的计算机,都是最尖端国家科研机构才需要的。
  他觉得,同盟国四大国每个国家的首都放一台巨型机,整个国家的科研体系都搬到这台巨型机附近,需要算力的时候就申请机时,不就行了么?这么昂贵的东西,造太多不是浪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3/7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