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当大佬(校对)第6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4/766

  我们中国人或许对这种情景更不陌生了,因为我们穷嘛,直到两三年前,我记得清华大学刚有小型机的时候,也是那么多院系、那么多研究所按需申请机时的。
  可是后来呢?出现了大型机,小型机,服务器,个人机。现在的世界,有上千万台的个人电脑存量,电脑已经便宜到3000美元,王安电脑的纯处理文字的机型还不用3000美元,富裕国家已经用电脑开始文案办公了——所以王安电脑才崛起了。
  而摩尔定律自从60年代提出后,至今没有失效,我们根据计算机保有量增长曲线简单预测一下,就能断定未来10年,20年,世界上的计算机保有量会达到1亿台、10亿台。
  等到地球上有1亿台个人电脑的时候,‘商务精英办公’还会是个人电脑的主要应用场景么?10亿台的时候呢?所以,为了‘未来数年内,商务精英办公稳定性、兼容流畅性’而牺牲其他拓展可能性的封闭设计,真的能适应未来社会么?”
  “好像有点道理,历史就是这样的……”
  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让所有人都觉得有些意外。
  因为,本来主持会议的工作人员,还没敢直接附和顾骜。
  毕竟顾骜的观点跟美国客人相悖了,总要给友邦人士留点面子的嘛,就算要附和,也回头私下里附和。
  然而,这个不和谐的声音,却是王列自己不由自主自言自语的。
  也就是说,美国人自己本身被顾骜说服了。
  “顾骜这么厉害?连美国人自己都服了,那应该是真的。”主持会议的工作人员们如是一想,内心顿时有了底气。
  而王安一听,好悬没气死——他丫的中国人倒没开口,自己儿子先被同行说服了。
  真是窝囊啊,就没点主见吗?
  “废物!你难道不知道顾骜是外交有关部门混出来的么!他的口才能信?那是尸山血海里骗出一条血路来的大忽悠!就算道理实打实全对,那也得因为他的出身打个折扣,何况本来就是模棱两可的!”
  王安内心如是狂怒吐槽了一番儿子。
  这种情况,只能是当爹的亲自跟顾骜辩论了。
  王安平复了一下胸腹癌症患处的绞痛,咬着牙说道:“那小顾的意思,是觉得‘软件拓展性’非常重要咯?重要到靠硬件提供企业,乃至他的联盟友商,都无法满足的程度?未来必须进行充分的开放、让谁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开发应用软件?我们今天讨论的,可不是侃侃而谈的定性问题,是定量分析。我没说IBM的模式未来永远不行,但我说的是5年内肯定不行,10年内不好说——你凭什么有那么大把握?”
  姜还是老的辣,王安这番话看起来很中肯,关键是他自己真心这么相信的,所以颇有感染力。
  一些与会人员的观念又被他拉回去一些。
  顾骜知道这个问题不能正面回答。
  因为正面回答铁口直断下预言,是没用的。
  不过,他有的是办法。
  顾骜可是后世回来的IT人,遇到这种战略性预测,不好预言咱就谈史嘛——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的窘境》,那可是最好的攻击素材了,里面的经典案例,个个都是要人命的。
  至于顾骜有没有对《创新者的窘境》倒背如流这个问题,没什么好担心的——你连《创新者的窘境》都不知道,后世怎么可能进得了阿狸巴巴?就算你应聘的是码农你都进不去呀。
  克里斯坦森在IT圈里的知名度,那是绝对跟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一个段位的。
  “王总,你觉得,25年前老托马斯·沃森能预料到20年前小型机出现时,需要多少新应用软件吗?你觉得,15年前小托马斯·沃森能预料到10年前个人电脑出现时,需要多少新应用软件吗?
  如果你觉得能,那么你知道那两个时代,为IBM提供配套的公司,现在还有多少活下来么?我随便举个例子吧。众所周知,30年前的1956年,是您发明了‘磁芯存储器’,并且把专利卖给了IBM,让IBM造出了人类第一块硬盘IBM
350RAMAC。
  在此之后,您可能因为再也没跟硬盘行业有交集,所以没怎么关心。不过我倒是复盘过这段历史。当世界上只有大型机的时候,那些为大型机提供22英寸硬盘的企业,他们普遍活到60年代末就死了,98%都死了,只有2%转型活到了14英寸时代,为小型机提供硬盘……”
  顾骜的具体措辞,就不全部赘述一遍了,免得水字,反正他就是把22寸、14寸、8寸、5.25英寸……每一代企业因为被其现有目标客户的需求所绑架,而最后死亡的血淋淋故事,复述了一遍。
  具体可以去看《创新者的窘境》,写出来能水几章呢。
  然后顾骜话锋一转,回到了“当王安电脑被‘白领办公精英’这个目前对个人电脑需求量最大的客户群所绑定、并且限死在不能得罪这批人的空间里,会有什么下场”的问题上。
  一点都不敢得罪这群人,你就得不到比他们更Low但更加人多势众一两个数量级的新客户!
第713章
我年轻,我不急
  顾骜当面就事论事反驳王安的那番话,总结过来就是一个意思:
  在一个增长非常快速的市场里,为了极端讨好现有存量客户,而严格按照对它们需求的“市场调研结果”来安排自己的研发计划,是必然要死的。
  76到86到96到06,每过十年地球上的个人电脑存量是翻十倍的,06年的电脑数是76年的一千倍。
  而王安坚持封闭式系统和全软件一站式打包、兼容性完美,动机是什么呢?就是讨好目前用个人电脑的主力军——美国高级白领精英,打造对这个人群最完美的办公体验、文档安全性和流畅性。
  具体的论述展开中,顾骜当然是旁征博引,还说了很多克里斯坦森写过的行业案例,着实把科委的工作人员和两院的计算机专家们听得一愣一愣的。
  这番道理讲完,他们已经不等王安反应和反驳了,而是热切地直接逮着顾骜恐慌式追问,顾不上照顾美国客人的面子了。
  “小顾同志,那你是觉得,我们如果要研发计算机操作系统,也要走IBM模式的开放式系统路线了?我们可以集中资源办大事,但能够赢得过IBM么?据我所知,一旦采用了开放式系统,最大的问题就是赢家通吃、马太效应,到时候只能活一个吧。毕竟所有软件商都不可能为两套系统长期开发两个版本的软件。他们肯定会觉得其中一套用户多,就专注做好用在这个版本系统上的软件,另一个竞品系统就算做,也不是原生态的,是移植的,BUG也会多一些。久而久之用户肯定愈发集中到最好的那个系统上了。”
  提出这个问题的,是科委的一名工作人员。
  顾骜听了,也不禁暗暗点头。1986年,中国的科技管理人员,能说出赢者通杀、马太效应,并且推演出后面这些常识,那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是个有见识的,难怪可以到科委来混到职务。
  顾骜便中肯地解答:“确实是这样,这位同志说得一点都不错。我们甚至可以说,IBM今天主导了这个掀桌子的事儿,到最后它自己受益也不会很多。到时候,‘最好的操作系统’会赢得个人电脑行业的主动权,而‘最好的硬件整合商’反而会被反噬,被其他低成本品牌蚕食。
  今天IBM主导的这个‘开放电脑计划’联盟,三方主要是整机集成的IBM、核心技术元件供应商英特尔、以及软件系统供应商微软。未来,我觉得英特尔和微软会成为最大受益者,而IBM,不过会成为一个在个人电脑领域,掀掉王安和苹果桌子、让大家都没得吃的挑衅者。
  不过,这对于IBM来说,也不是不可接受,因为IBM的主要业务就是大型机和服务器。就算它最后在个人电脑领域赚不到钱,他只要确保地球上没人能在这个行业赚到大钱,就够了。
  IBM相当于是把处在电脑用户金字塔最底层的市场彻底砸烂了、谁都别挣大钱,然后换取它自己在金字塔倒数第二层的霸主地位,间接变成最底层。”
  此言一出,主持会议的工作人员纷纷侧目。
  而王安也露出了痛苦的神色。
  王安骨子里还是不相信顾骜的全部分析,但他知道,至少顾骜对IBM动机的分析是对的——如果IBM拿不到王安的市场,也要掀桌子谁都别吃。
  这不仅是因为理性让他相信,而是感情也倾向于让他相信——王安跟IBM从1956年,他发明硬盘后,跟IBM的法务斗争就开始了。
  王安跟IBM斗了整整30年,所以任何说IBM坏话的,他都倾向于相信。
  这也让他对顾骜刚才驳面子的反感降低了些,觉得顾骜确实是在“就事论事”。
  你骂完一个人后,想要不让他记恨你,还觉得你公允,该怎么做?顾骜的例子就是活生生的教材:你应该骂完他之后,再各打五十大板地骂一顿他的敌人。
  王安还沉浸在沉思中,会议主持人员却开口发问了:“那小顾同志,既然你说在个人电脑层面,开发封闭式系统未来没有前途,做开放式系统全球又只能活一个,那在这个领域究竟该如何布局?难道你就只破不立,没什么建设性的路线么?只会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可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顾骜叹了口气:“正面跟IBM竞争肯定是不行的,这不是技术和投入的问题,也是国际形势、综合国力的问题。美国人不会容忍其他国家来制定这个国际标准,中国的国力,十年之内,甚至二十年之内,没有可能从底层挑战这一点。
  而IBM在系统层面的合作商,也已经被微软占住了,这个位置同样不是中国人能顶替的,就算我们技术比微软强,IBM也不会选一个中国公司合作。
  我们只能先隐忍加入这个国际分工当中去,这是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无奈,因为它没法关起门来搞自己的,一定要跟全世界标准互通。当然,国家的科研实力,可以往服务器以上的大型机、巨型机系统发力,保留技术积累的惯性,我们隐忍的只是个人电脑这个应用技术层面的利益。”
  “那你还是没说怎么做啊!说来说去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块纯放弃之后,就交换不来一些别的利益筹码?”
  “我说了——刚才前文我说过,王安电脑这种路线,那种封闭式系统,会被局限在‘商务精英’这个细分领域,无法往未来更大十倍的新个人电脑用户群发展。
  我也说过,根据以往IT硬件行业的经验,每隔20年一代,会有98%专注于服务旧客户的科技企业完蛋——那不就还有2%苟活下来了么?这2%怎么苟活下来的?就是靠专注服务好了旧时代的老客户。
  老客户不是不能服务,只是因为产品降价,老客户的总市场容量萎缩,养不起那么多企业了,但一家还是可以的。未来封闭式操作系统做得好的企业,死掉绝大多数是必然的,但能活下来1家,也是必然的,不可能彻底被IBM杀绝。
  我们要关心的,无非是这活下来的一家,是王安,还是苹果,还是别的什么公司——比如我们中国人的公司。而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摆正心态和定位。如果一家传统封闭式系统个人电脑公司,想与IBM为敌,把资源浪费在与IBM竞争上,那它必死。
  但如果他知道对IBM服软,隐忍过这些年,把精力专注于诛杀苹果、Spectrum、Commodore,那它就有苟活过去熬过寒冬、等待转机的机会。”
  顾骜说的都是大实话,历史上,IBM模式起来后,可不就是还活了一家么,只不过,那一家是苹果,而且活得不太好。
  因为苹果电脑的销量从那一刻就停滞了,而电脑的价格却在不断降低,所以从90年代中前期到21世纪初,苹果公司就是在逐步衰落的。
  活肯定是能活下来唯一一个的,无非历史会选择是王安活还是苹果活。
  只论脑子轴一根筋这个缺点,王安跟乔布斯其实是一样一样的,他们坚持系统封闭程度的思路也是一样的。
  只可惜王安辈分高,年纪老,人家比乔布斯早了20年得癌症,活不到IBM模式由盛转衰的那一天了。
  然而王安听到这儿却彻底怒了,对顾骜厉声反驳:
  “转机个屁!科技一旦从牢笼里放出来,就只会进步,不会倒退。个人电脑这代产品都彻底放弃了,还哪来的‘下一次代际更替时候的转机机会’!这一次被IBM压住了,就永远被IBM压住了!”
  对方这么说话,已经是毫无风度了,但也是被触动了内心的夙怨,才略微失态。
  顾骜并不想再反驳。
  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说服了科委的会议主持人员,这就够了。
  顾骜今天又不是真心来救王安的,他只是不希望浪费国帑,别让王安的咨询意见带偏了国家经费的分糖。
  另外,“王安试图给他儿子建立声望”这个动机,顾骜也早就洞若观火了。
  不说顾骜本来就善于揣摩利益分配,最关键是顾骜知道王安传位给儿子这个历史事实。
  所以,顾骜今天要做的,就是顺便用无可辩驳的道理,让王家父子的远见无法刷到认同和名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4/7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