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征服史(精校)第1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248

  赵文又扯了几句闲话,起身告辞离开。走到门前,他一拍脑袋,叫道:“啊呀,都忘了!”回过头来,“二郎,听说这次你设立的新钱庄的股权只卖了两百五十万贯,是不是真的?”
  “这才是你来的本意罢?”赵瑜摇着头,大笑道,不然赵文这个执掌东海军事的枢相如何会不知他已经收到了赵武的捷报——完全是以此为借口来探听内情的。
  赵文笑了笑,转回来凑到桌案边:“二郎,既然只卖了这么一丁点,干脆就算了罢。钱庄的股权都卖不掉,何况船坊、车坊。也就香精和玻璃工坊能多卖点,但……那又何必?这两个工坊每年赚得至少有七八十万!卖得价钱再高都是贱卖啊!”
  “原来你是这样看的啊!”赵瑜偏了偏头:“如果换个角度呢?只用了十五天,便有两百五十万贯的预订资金要投入新钱庄,按这个速度发展下去,日后又会有多少外来的钱钞汇入东海国中?”
  “这是一厢情愿。”赵文不客气地说道,“除非能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不然谁会把身家性命押上来,两百五十万贯已经是那些海商卖二郎你的面子,不愿跟东海闹僵关系而施舍出来的,日后就算有,也不可能再多多少。何况钱庄开到内地,那些贪官污吏可不会放过这块肥肉!”
  “大宋的贪官污吏不必担心,我有得是手段对付。而新钱庄对外招募的资金,今年和明年我的预计目标仅仅是五百万贯——现在已经有了两百五十万贯,难道我在东海国内就卖不出另一个两百五十万贯——等到后年新钱庄上了正规,有了收益后,我才会再此向外招募资金,到那时钱自然便会多起来的。”赵瑜慢悠悠的说道。
  ‘到时还会有外力相助的。’这句话他却没有说出来。
  
  第三十七章
股票(中)
  
  “香精呢,玻璃呢?”赵文追问着:“这些工坊的股权一旦发卖,其制造秘密必然会泄露。不管二郎你用什么方法封锁,你总不能不让股东们参观工场罢?只要去看一看,总有几个聪明人能看出些端倪来罢?!恐怕半年后,对岸就有泉州香精、杭州玻璃跟我们打擂台了!”
  赵瑜笑答:“半年是不可能的。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不是看几眼便能学会,我们当初摸索了多长时间?!走马观花一看,便能学了去,真当我们花得那么多研究经费是白丢的?想偷学,要么像我们一样,先看个大概,再花上几年工夫去摸索,要么就得从工坊中收买内间!不过不论工人、管事,他们的身家性命都在我的掌握之中,想做内间,先得摸摸自己的脖子是不是能经得起刀斧,莫说台湾岛不是那么容易就能逃得出去,单说工坊之中,十户连坐的保甲制就足以把绝大多数人的那点小心思给打消掉。何况……”
  他继续道,“我有说过现在就卖这些工坊的股权吗?卖股权和卖货品一样,不能急着卖,卖得太急,价格必贱,慢慢来才能买个好价钱。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我不会急于一时!”
  “那二郎你要怎么做?”
  “我会先卖钱庄。等三家新钱庄上了正规之后,再来说工坊的事,这么多产业要处理,至少得花上三五年时间……制度要建立。人才要培养,各种律法也要逐步完善,这可不是我今晚说一句,明天早上事情就能依依当当的做好地!不知河水深浅,我只会摸着石头过河,怎么可能会扑通一声就跳下去。”赵瑜说着,面上隐现一丝得意的坏笑:“而三五年后。当我们把两个作坊的股权卖出去的时候,天下的局势又会是什么样子?”
  赵文闻言。脑中一点灵光闪过!张大了嘴,指着赵瑜,好半天才挤出去话来:“二郎,好算计啊!”
  赵瑜大笑,毫不谦虚的自赞道:“我当然好算计。”在这个时代的人眼里,出售股权便是出售产业,是如同败家子地行为。但在见多了后世股市种种闹剧的赵瑜看来,股票却是骗钱地好工具。
  “东海以外,玻璃、香精到现在为止都还是奢侈品。所谓奢侈品,就是平时价值千金,但战时一钱不值的东西。在两个作坊的股权卖出去前的几年里,我可以照样每年赚着七八十万贯,但卖出去后,你以为这么高的利润还能再保持下去吗?”
  赵文缓缓地摇着头。“绝不可能!”
  “没错,绝不可能!”赵瑜断言道,“我早前也说过了,金人攻下上京后,一两年内不可能有实力大举进攻,对辽人只能采取蚕食策略。而大宋。根据最新情报,虽然军队已经在聚集,粮草也在准备着,但没有金人主力配合,凭大宋的战力,绝没有独自攻击辽人的实力。契丹余威犹在,理应还能撑上三五年。而等契丹一亡,宋金两国接壤,东北地乱局必然将蔓延天下。到那时……”
  “到那时,”赵文接着说道:“香精也好、玻璃也好。可就不值钱了。如果有哪人真的能把工坊里的技术都偷学了去。等他生产出来后,就会很可怜的发现。天下间已经没人有钱买了。而在此之前,二郎你却用着这些即将贬值的股权为军队为东海,筹集到了巨额的军费!”
  “是啊!”赵瑜仰天叹了口气,“为了军费我可是把老本都卖了。养兵实在是件吃钱的买卖,而打仗则更是花钱如流水。大宋养了八十万禁军,近五十万厢军,每年吞掉了全国八成的财政收入,足足五千多万贯。而我东海,没有空饷,没有虚帐,同时由于工艺出众、奴工价廉,军械地价格比大宋低上许多,但每个士兵都是精锐,花在他们身上的钱钞,平均每人每年仍要近八十贯,是大宋禁军的一倍半。
  虽然对外号称十万水陆大军,可谁会知道,光是实际上的四万陆军、两万海军就已经把东海国的税收吃掉大半。近五百万贯的军费啊!若不是有工商业支撑,若不是有钱庄支转,我这个区区二十万户地东海国的财政早就完了。不过一旦战事一起,东海全境动员,军队扩充数倍,以现在的财力,肯定是难以支撑。此前的战事,由于对手是交趾、女真,都能大肆掠夺,所以反而是大赚特赚。但日后对上的却是大宋百姓,能抢吗?能夺吗?那时都要吃老本!……至少起兵后的一两年内,都会如此!”
  赵瑜说得一切,赵文自然一清二楚:“所以二郎你要卖掉股份,好筹集日后军费!”
  “正是。不过更重要的却是可以籍此把两浙、福建的富室官绅都陆续拉上东海的船。现在是海商,等过了两年,看到前人大赚特赚,争先恐后过来的可就不只是海商了……各个家族、官宦都会抢过来分一杯羹。一旦他们上了船,一切就都由不得他们了,若不想早前投入地资金打水漂,都得继续给我出钱出力,等到我举旗登陆,为了身家性命着想,他们也不得不我军地助力!”
  赵瑜平举出左手,一把捏紧:“若能一举平服两浙、福建,那夺取天下也就在转眼之间!”
  大宋宣和元年十月廿八,辛丑。
  一艘接着一艘的武装商船由东南而至,半收着船帆,缓缓驶入基隆港中,空旷地军用泊位一下被填满起来。武装商船的船艏和船艉的四处炮眼被遮得严严实实。如果只看外表,任谁也很难相信。这种看起来有些圆胖笨重的三千料商船,其战力其实已经凌驾于除东海战舰之外地任何一种战船。
  离武装商船的泊位不远,朱聪正从一艘梭形快船上走下来。自从半年前他被赵瑜留在辽南,这六个月,他在辽南和济州岛之间来回跑了七八趟,为了帮陈五把辽南总督府的架构给搭建起来,同时还要安排着济州岛牧场的整备和扩建。他费尽了心思,人都快瘦脱形了。但这些辛苦并非没有回报。从八月时起,他便是协助赵文掌管东海参谋部的同参知军事,胸前的金星也顺理成章的增加了一颗,不再是中郎将,而是有名号地将军了。
  看着朱聪胸口上的两颗金星,赶来迎接朱聪地港中值日军官欣喜万分,作为当年与朱聪一起被赵瑜收编的亲信。看到自己的旧日头领加官晋爵的现在,也便看到了自己被提携的未来,“恭喜大郎,贺喜大郎!”他连声道贺着。
  朱聪笑着应了,闲聊了几句,便对着不远处那一艘艘武装商船扬了扬下巴,“那些船是哪儿的?怎么舷号从未看过?”在他记忆中,东海的水军只分为三支舰队。基隆地第一舰队所属战船的舷号都以甲字打头,而原本隶属湄屿,现在却随陈五一起北上的第二舰队则是乙字,衢山的第三舰队是丙。至于舷号的第二数字则表明船型,两级战列舰分别为一、二,巡洋舰则是四。近海巡防船是八,兼作运输舰用途的武装商船则是九,而再接下来的两个数字便是舰只的序号。但朱聪眼前地这一队武装商船船队却都是以丁九开头。朱聪心中讶异,‘什么时候成立了第四舰队?’
  值日军官回头看了一眼,便笑道:“那个啊,是上个月才成立的第四舰队,属于南洋总督府,是新任南洋总督赵武将军的所属。赵武将军月前才带队离开基隆,但不过半个月,便灭了麻逸国。那些船上装的据说都是此战捕获的奴工。”
  “原来如此!”朱聪点了点头。眉头却不由自主地皱起。第四舰队和南洋总督府上个月才成立。难怪他不知道这个消息——刊载此事地邸报现在应该才到旅顺,正好与他擦肩而过。
  朱聪心中揣摩着赵瑜成立第四舰队的用意。既然以南洋为号。辖地自然是整个南洋。看起来东海国的近期目标要转向南边了,不过估计也是为了给赵武一个立功的机会,不然一直在衢山和湄屿两地镇守的赵武,也很难保持东海军中第二人的地位——区区对马和济州,根本算不上功劳——莫说陆贾这个老兄弟已经快要跟他平起平坐,连朱聪这个外来户都快赶上他了。
  赵瑜向来以赏罚分明自喻,如果赵武始终立不下战功,东海王也不能一直让他久居高位,朱聪便是一直努力着,想赶过赵武、陈五。但现在赵瑜把两位大将调去镇守南北,明摆着要让赵武、陈五多立功勋。现在赵武一出阵便大获丰收,日后不出意外也肯定时捷报频传,而陈五所辖辽南,只要能顺利地招徕流民,守稳防线,就有源源不断的功劳。
  朱聪暗叹了一口气,‘看起来要追上他们两人,怕是有得磨了。’
  无意观看赵武的战利品一个接着一个被赶下舷梯,朱聪转身向港外走去,随口问着紧跟在半步之后的旧日亲信:“我不在的这半年,岛上还有什么大事?”在觐见赵瑜之前,他便想着先把几个月来台湾岛发生地重大事情了解一下,省得到时措手不及。
  “第一个当然是大郎你加官晋爵。”亲信半开玩笑地说着,“接下来就是南洋总督府建立。除此以外便没有什么大事。不过……还有一件事,说重要,是重要!只是并没有确定,仅仅是传言!”
  “什么事?!”
  “听说大王要把钱庄、车船、香精还有玻璃等工坊都卖了。一部分股权会卖给外来的海商,但大多数股份会卖给国人。据说,军中会按军衔高低,分配优先购买权。”亲信搓起手,眼睛里转着地尽是金银的颜色,“可都是赚钱的买卖,只要买上一百贯,转过年后,就能变成一百三五十贯!大郎,到时你多买点,也好为日后打算!”
  朱聪脸色骤变,赵瑜的做法让他想起了太祖皇帝,几个字从他嘴里喃喃而出:“杯酒释兵权?!”
  
  第三十八章
股票(下)
  
  “大郎,你方才说什么?”亲信没有听清朱聪咕哝着什么,诧异的问着。
  “没事!”朱聪摇了摇头,只皱着眉,默不作声的向前走着,不知自己说错了什么话的亲信,陪着小心跟在他身后半步。而更远的,分配给朱聪的两名亲卫则慢慢的吊在后面。
  当年大宋能代周而兴,只因时任殿前都点检的太祖皇帝手上的那点兵权。太祖皇帝登基后,以己为鉴,故而用土地田宅、厚禄重赏,把一众在陈桥驿给他披上黄袍的老兄弟的兵权给收回了。
  现在赵瑜突然要把自己名下得利最多的产业分出去,又允许将校们优先购买,朱聪怎么看都觉得这是为了日后收回将领兵权而做的准备。家有产业万贯,谁还愿意冒风险做反?
  赵瑜现在虽然大宋皇帝亲封的东海王,但论起家世,也不过是个海寇罢了。东海军中,哪个将领不是海寇出身。若是学着他来做,赵瑜能做到的,其他人也是有机会做到,至少……朱聪自己是这么想的。
  自从在湄屿失手,被迫投了东海军,朱聪没有一日不打着自立的念头,尤其是这几年在参谋部中开阔了眼界,眼光不再局限于大宋。虽然自知无法与赵瑜相比,但海外郡国无数,只要有一帮兄弟,三千人船,朱聪有绝对的把握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只恨赵瑜赏赐太过大方,军中的将领哪个没有几处庄园。千顷良田,家里地奴隶也有几十上百,而下面的校尉也个个有着千多贯的身家。如果再有着钱庄、工坊这等厚利的产业,又有几人会放着好好的富家翁不做,跟着他去更遥远的海外吃苦?
  朱聪用眼角瞥了下小心翼翼跟在身后的旧日亲信,就连这小子地家中也有个两进宅院,三四个妾室。现在他因为胸口的两颗金星对着自己毕恭毕敬。但如果要他抛弃一切跟着去海外,这小子多半是转头就会向宪卫司密报。
  但要是再少了这小子。那他在东海军中地亲信可就又少了八分之一。赵瑜排除异己的手段并不遮遮掩掩,当年同时投入东海的福建群盗,也只剩他朱聪一人尚留在军中,其他人皆是被赵瑜转去了做海商。除了他兄弟朱明等几个运气不好的,其他人这几年下来都是大发横财,对当年赵瑜把他们赶出军中之事,再无一丝怨言。而他朱聪当年的三四十个亲信。也只剩八人留在军中,且无一个带着银月的校尉。
  现在军中高层,属于福建出身的唯有朱聪一个,其他皆是当年衢山军地老兄弟。而他朱聪,虽然看似位高权重,但手上没有半点兵权。这几年下来,朱聪要么是在外给人当副手,要么就是在中枢理事。赵瑜从没有给他机会下过军营。不能亲自带兵,就没有树立威信的机会。朱聪绝不会认为凭着自己坐在作战司中对着地图指手画脚一番后得到的功绩,能让下面的士兵真心认同。
  现在东海军中就算一个小兵都想着打仗,东海军出战的伤亡率从来没高过百分之五,而战后获得的封赏却丰厚得让所有人眼中冒火。而作为幕后策划的作战司,也总能分到足够大的一块。但对于作战司中地参谋们动动嘴、摇摇笔。就能拿到比自己还多的赉赏,一众军官还能保持风度,可士兵们却是说什么怪话的都有。
  ‘难道真的要按着大王指的路走下去?……给人卖命打仗,然后看着别人登基,自己却要缩回宅院中养老等死!?’朱聪狠狠地摇着头,他不甘心,给人跪拜磕头,哪比得上看着别人伏在脚下来得痛快!
  ‘机会,我只要一个机会!’
  “机会难得!只要一百贯,就能当上钱庄的小东家!”
  “一百贯。这么便宜?!真地假的?”
  “县衙的八字墙上(注1)都贴了公告。正正盖着东海钱庄的大印,跟金票上的一模一样。”
  “金票?……俺还真没有见识过!”
  “没关系。等你当了钱庄东家,一千贯的金票想怎么看就怎么看!”
  在酝酿了一月之后,赵瑜终于用东海钱庄的名义向国中公布了分割东海钱庄业务,将于宣和二年二月初二,成立兴业、劝业、海事三家新钱庄的公告。
  其中兴业钱庄的业务范围以工商业为主,工坊和商铺的存放贷、质当、典卖皆由兴业钱庄负责;而劝业钱庄则负责农业、水利和交通,农田地抵押贷款,各村各乡兴修灌渠、道路时地财务支持都是这家钱庄的业务——当然,还包括传说中地青苗贷;而海事钱庄,顾名思义,便是服务于海商,主要处理海商们汇兑和飞钱业务,不过在赵瑜的计划中,海事钱庄甚至还将开办海贸保险,使得人们不再畏惧海洋。而东海钱庄将改名为东海储备局,只负责发行钱币,同时监视三家钱庄的业务往来是否违反新进颁布的钱庄法。
  这三家新钱庄,互相之间交叉持股,各持有其他两家一成股份。至于剩下的,赵瑜又拿出两成股份,兴业、劝业作价百万贯,而海事钱庄则作价两百万贯,向国中募集资金。军人和官吏有优先购买权,按照军衔高低、官阶大小,各人的份额也各不相同——这其实是模仿自后世的期权激励——但最低为一百贯,这也是一张钱庄股票的面额。在公告中,赵瑜也明确说明,此次钱庄股票发行,是按面值出售,而两年后,再次募股时将会是溢价一倍发行,也就是说一股百贯面值的股票将按两百贯来卖!
  由于东海钱庄地丰厚利润在东海国中家喻户晓,同时又想着两年后现在买的股票就能翻上一倍。一时之间,购买钱庄股票,成为钱庄股东成了东海国中最为引人的话题。茶楼酒肆中,街头巷口处,皆能看到人们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讨论着钱庄和股票。
  他们讨论的不仅是钱庄的股票,同时还有香精、玻璃等工坊的消息。在传言中。东海王已经打算把这些产业都依钱庄地例子,发卖出去。但到现在为止。却还没有个明确的说法。既没有确认,也没有否认,只保持着暧昧地沉默,把所有人的心吊得痒痒的,都盼着赵瑜早一点把这件事给确定下来。
  不过在书房中,赵瑜却坐得稳如泰山,完全没有发布公告解释民众疑惑的意思。所有了解内情者都被他下了噤口令。严禁泄露半句。而早前的那些两浙、福建的海商们虽然知道真相,但他们的话却不是那么容易就被东海国民所采信。
  赵瑜打算在三家钱庄走上正轨前,一直保持沉默,不去证实,也不去否认。其实他这是在反省。他前面做得实在有些心急,钱庄还没着落,便把香精、玻璃等工坊给抛出来,显得太过急切。也难怪那些海商都犹豫不决。
  赵瑜翻阅着新送上来关于各个钱庄筹备工作进展情况地折子。由于早有筹划,东海钱庄本身也有充沛的人力资源,三家新钱庄成立工作皆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其实从一开始,东海钱庄的业务就按照服务范围的不同分为几个分部,现在只不过是把这几个分部改个名字罢了——而股票的申购,也已经宣告结束。除了被限定了购买数额的军人和官吏的那部分,申请购买三家钱庄股票地资金竟然达到八百万贯!
  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过了所有人心理预期。赵文、陈正汇,都是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个数字,而把这份文书亲手送来的陈秀安,脸上也是直冒油汗。
  其实几人都知道,东海的民间财富实在多得惊人,大宋每年流失海外的铜钱,有九成流入了东海国中,而各国外流的金银,也都尽数归入东海。若不是有东海钱庄强行隔绝币制。严禁大宋地铜钱和金银在市面上流通。台湾岛的物价早就涨得不像样子了。但这么多钱钞金银,并非全数兑换成东海钱。有很大一部分给埋藏起来——即是所谓的窖金。
  自古到今,千百年来,汉人都是有着贮藏金银铜钱、以留给子孙后代的习惯。无论从传言、说书还是笔记中,都有着某个穷小子由于运气发觉到前人留下的窑金,进而一举暴富的故事。如此时的大宋,正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洛阳为唐时故都,历来的达官贵人有不少在家中藏金。所以在洛阳买旧朝传下来的大宅,都要额外付一笔窖金钱。
  但现在,一个钱庄成立,发买股票地消息,便把这些深埋在地里地钱钞一股脑地给起了出来,蜂拥到各个钱庄分部去兑换东海钱。而这么多铜钱金银,要即时兑换成东海钱币,根本是桩不可能做到的事。
  所以赵瑜连夜下令,所有申购股票地资金,都必须存入要购买其股票的钱庄之中,兑换成拥有唯一号码的金票。然后再通过公开的抽签仪式,通过尾号来选定何人中签。
  虽然人们都觉得这么做有些麻烦,但今次的兑换却不需要付出百分之三的手续费,只有从金票在兑换回钱币时才需要缴付。据说还有精明了过了头的商人,准备出资购买没有抽中签的金票,百分之三的手续费虽不起眼,但本金积攒起来也是个大数字,而买下申购股票的东海军民手中的金票,却能把这笔钱给省下来。有了这个传言,申请购买股票的资金却又多了许多。
  时间过得很快,三大钱庄已经完成了首次募股,东海储备局也顺利运作。转眼之间,已经是宣和二年,过了正月,三大钱庄正式挂牌营运,除了东海辖下,杭州、泉州、明州、温州、广州五处皆有了海事钱庄的分号。
  正当赵瑜等人准备好好放松一下的时候,衢山传来消息,大宋皇帝派了使节从明州出海,正往台湾赶来。探其内情,却是为了奖励东海郡王谨守臣规,供奉甚勤,为赵瑜加官晋爵而来。
  “其实是为了金国和战马的事罢?”赵瑜冷笑着,“效率还真他娘的慢!”
  注1:所谓‘衙门八字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中国古代衙门的正门外墙都是倒八字砌起,作为公文墙使用。但凡政府通告、催税通知、审案判词以及进学名单,都是贴在八字墙上向民众公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24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