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征服史(精校)第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248

  赵瑜道:“等武兄弟回来就让他去做,这种事他最喜欢了。”
  听见赵瑜提起赵武,赵文的脸色黯了:“二郎,都这么些天了,武弟会不会……”赵武七月末受了赵瑜的累,被赵瑾找借口剥了职司,踢回衢山。赵瑜当时见赵武怏怏不乐,便重新给了他一条船,让他装作海商,去南面福建路采办必要的物资。但一个多月过去了,赵武却没有回音,正好又有福建水军遭了台风的消息,不由得赵文不担心。
  “不必太忧心。按时间算,武兄弟的船不会正面碰到台风,多半是为避风,在哪个港口停了下来,过几日肯定能回来。”
  赵文点点头,也知他在这里是白担心,只能希望赵武吉人天相了,“既然这样,我这儿也没什么事了。不过二郎,下午赵漫雄出殡,你可是要去?”
  这赵漫雄就是当初帮赵瑜修建大澳的,挖坑营造是把好手,只可惜命不好。台风天时,为保护大澳中的船只,冒雨指挥船坊中人为大澳紧急排水。却不小心失足陷在坑中,当时大澳内壁被水泡的酥软,塌落的泥石便把他埋了起来,等被从坑中挖出来时,早断了气。他尸首在家停了几天,今日正是他出殡的日子。
  “当然要去!”赵瑜说得很用力,“他为寨中公事而死,我怎么不去送他一程?”他站起身,决然道:“我要为他去抬棺。顺便让寨里人知道,只要为寨中尽心尽力办事,我是不会忘了的。”
  注1:‘冕服华章曰华’,此为我汉家儿郎最高等的礼服。而大裘冕,更是冕服中的最高一级,为天子祀天之用。这种黑色深衣、红色下裳的礼服,从周延续到明,流传两千年。只恨建虏废我华夏衣冠,此等华服已四百年不得见。没有冕服华章,国号中的那个‘华’字,其实勉强得很。
  注2:中国古代因为航海时都要靠指南针指引,所以海图便称为针图。
  
  第三十一章
战备(下)
  
  大观三年九月二十五,丙寅。
  已是深秋,观音山头的几株老枫上的红叶一片片地开始凋落,天空中,排列整齐向南飞去的大雁队伍也多了起来。
  趁着这几日天光甚好,赵瑜组织起奴工把日前抢收下的稻谷,翻晒晾干,收拢入库。南面盐田,也收了今年最后一期盐,天再冷些,那日头就要连卤水都晒不干了。岛上的住户,也都开始为冬天做准备,缝衣、储草、屯粮,不论是农家还是渔民,要做的事都差不多。忙碌之余,女人们聚在一起为孩儿们缝缝补补,而男人们也可以坐下来喝点土酒,聊聊天。如果不是家中有人投了浪港军中,那在他们心里,海峡间不断积蓄酝酿着的战事,就离得很遥远。
  不过,赵瑜却无法如此悠闲。前年和去年,蔡禾都会在这时派奴工为岛上军民修葺房屋,但今年赵瑜却没继承下来。为了修造东海王府,赵橹把岛上的奴工抽走了三分之一,若不是赵瑜警告说会影响造船进度,被调走的奴工恐怕还要加上三分之一。
  少了数百精壮劳力,赵瑜的计划就不得不往后拖延。幸好再过半月,农事和盐田中的人手就能空闲出来,只要赵橹不再来抽调,耽搁下的进度也许还能赶上。
  只是对于赵橹的动作,赵瑜现在也无法确定。自从称王之后,赵大当家就如同变了一人。愚蠢昏聩之举一桩接著一桩。修建王府是一桩,搜刮民女充实后宫又是一桩,而三日前,本岛送来一批麻布,声称要把东海王座舰上的帆蓬由竹帆改为布帆,则是最新的例子。
  中国古代的船帆多用竹叶、篾片和芦苇制成,主要是因其材料丰富,成本低廉,质地也极为坚韧,只要编得细密一些,也不虞有漏风之苦。这种中国特有的硬帆,虽然升帆时吃力,但遇上骤风,只要解开缆绳,就能自动掉下来,安全性甚高。至于布帆,此时则只有麻布——棉布得等到百年后黄道婆改造织机才开始普及——能御风造帆的麻布,比寻常用来制衣的布料要厚重许多,价格当然也要打着滚的往上翻,而效率,却不比竹帆好上多少。据赵瑜所知,只有西湖的画舫上才挂着布帆,海上却没见过人用。
  虽然暗嘲赵橹仿效婊子的行为,不过为了及时交差,他还是得尽心卖力。今日,他便把其他烦心事交给赵文去头痛,自己则由马林溪陪着,在衢山船坊的帆作中检视工作的进度。赵橹称王,马林溪也有封赏,现在的马大工为东海国的工部郎中兼判军器监事,不但船坊由他掌管,衢山岛上的弓箭、火药、甲胄几个小作坊也归入他管辖。马林溪对此心满意足得紧,已经许久未提回乡之事了。
  走在作坊中,看着一匹匹细麻布在帆作工人手中被熟练地剪切、拼接、缝制成型,赵瑜回首对马林溪笑道:“平日只见马叔你们用竹叶、篾片编制帆蓬,没想到织起布帆也这般熟练。”
  马林溪自傲道:“莫说布帆,就算锦帆,也一样会做。当年神舟上所用锦帆,那可是双面上矾的重绢,论材料、论质地,都不是麻布能比。”
  赵瑜点点头,赞了两句,又问道:“这几面帆,再加上备用的,大约几时能完工?”
  “只需三日。到时,可以同刚造好的两艘新样战船一起给大王送去。”
  赵瑜笑道:“先把帆送回去。新船暂时留在岛上,这是我送给大哥的贺礼,现在就送还早了点。”
  这两艘新船,是赵瑜假借送礼的名义,请马林溪亲力打制。龙骨、大鬣(副龙骨)和船肋都仿广船(注1)式样用铁力木所造,比起以前修造鸟船所用的松、杉,要坚实许多。而船舵,马林溪结合了福船和广船的优点,造出了可升降的多孔平衡舵,船只的可操控性和灵活性大大加强。除此之外,船板三层加厚,关键位置甚至有四层,水密隔舱也由常见的十三舱增多到十七舱,虽然因此减少了船上的使用空间,但比起所加强的防御力,还是很划得来。
  按马林溪的说法,在这两艘船面前,以前的战船就像鸡蛋壳一样脆弱。不过,与增强的战力成正比,新战船的花费也大大增加,赵瑜倾尽几年来的私囊,也不过打造出两艘。
  对于不能把心血杰作及早向人展示,马林溪有些失望:“那我就让细工把舱内再打理打理,刻上点花样,看起来也喜气点。”
  赵瑜笑笑,正待说话,一个兵士跑了进来,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地叫道:“二郎!”
  赵瑜一看,见此人是服侍赵文的亲兵,脸色就是一变,忙问道:“可是文兄弟有事?!”
  那亲兵喘得说不出话来,只是摇头。一个帆工给他倒了一碗水来,他接过来两口喝下,方回过气道:“不是小文头领,是小武头领!是小武头领回来了。”
  赵瑜大喜:“武兄弟没事?!”
  “没事,没事,精神着呢!”
  悬了两月的心,终于可以放下,赵瑜也不再心急,便悠悠闲闲跟着马林溪视察起船坊来。
  晚间。
  洗尘宴后,赵瑜、赵文坐在书房中,听赵武汇报采办货物的成果,以及这两月来的经历。
  “俺乘船南下,怕给熟人撞见,没敢沿海岸走。出了港就直接向南,本想行上几日,再转向西,正好能到温州附近。却没想到撞上了八月中的那场台风。
  当时风急浪高,船一沉一浮,不像在海上走,倒像在水里游,人泡在海水里的时候多。俺看着情况不妙,便把桅杆放倒(注2)。谁想到桅座不结实,一阵大浪卷来,竟把主桅给卷走了。
  俺们和船在海上受了三天的风,也不知给卷到哪儿。等风雨过去,就只能挂起首尾两面小帆,慢悠悠地向西走。直直行了七八天,才看到陆地。等俺上岸一看……二郎……你猜,俺到哪儿了?”
  ‘这小子该去学说书。’赵瑜笑想着。八月中的台风,是从东面登陆舟山。对于向南行的赵武来说,风势应是从东北而来。被十级以上的飓风吹了三日,就算没有风帆,也该到台湾海峡了。他道:“泉州还是漳州?”
  赵武张大嘴,一脸呆样:“二郎你怎生知晓俺到得漳州?”他看看赵文,赵文摇头:“俺没说。”他又看向赵瑜,赵瑜笑而不答:“自个儿去想。”
  赵武搔搔脑袋,只好继续道:“俺在漳州等了十天才把船修好——当时在船坊里排队修船的太多了,都是被台风打的——不过,也没空等着。俺用了二郎你给的温州路引,派了人在龙溪、长泰采办货物,还租了条船去漳浦走了一趟,二郎你要的四千斤硝石,俺在漳州下面的十几个镇子分几次就买齐了……”
  赵瑜赞道:“做得聪明。”要火药,硫磺、硝石、木炭都必不可少。岛上硫磺不少,此物能制火药,更能发烟,是海战必不可少的装备,几年来,浪港寨劫了不少日本来的硫磺商船,库存有数万斤之多。而木炭也很多,唯独缺了硝石一样,岛上不过数千人,就算日日从茅坑和墙角刮取,也不敷使用,只能外购。不过硝石能制火药,大批买卖向来被官府监控,赵武能想到分地分批购买,的确做得聪明。
  被赵瑜夸奖,赵武得意得很,但他只高兴一会儿,很快又沮丧道:“不过,硝石容易买,但二郎你要的牛筋牛角还有牛皮都难买到。俺在漳州只收到一点,后来又北上泉州。海边每个港口和镇子都停下来找,也不过只买到四百张皮,三百七十多对角,而干牛筋,就只有两百斤,全是水牛,没有黄牛。”
  赵瑜安慰道:“这怪不得你。这些东西本就是被官府统购,连耕牛宰杀时都有官府派人盯着,你能买到这么多,已经很难得了。”大宋每年造弓弩甲胄数以十万,如牛皮牛角牛筋这等战略物资,绝不会让私人过手,有钱都难买到。
  赵文在一旁叹道:“二郎,现在就只有两百斤牛筋,你想要造的什么扭力弩炮,怕是造不了。”
  赵瑜苦笑,扭力弩炮是他从前世的记忆中找到的东西,传说中能把几十斤重的石弹发射到数百步外,当是海战的好武器。不过经过赵文计算,不提威力,单单那弩炮的成本就让人难以忍受。一头八九百斤的健牛身上的筋腱不过数十斤,其中能用在弩炮上的长条筋腱不到一半,如果再晒干了,就仅剩区区数斤。而单单一台弩炮上用的干筋就要几十斤,整整十头牛才能换一台弩炮。如果把制造这台弩炮所花去的铜钱都熔了炼铜,用来铸真正的青铜炮也足够了:“忘了那玩意儿罢……我们还是用弩箭和旋风砲!”他对赵武道:“你继续说。”
  赵武道:“除了这些也就没什么了,现在铁锭被官府盯着,俺不敢买,就每个铁铺买二三十件铁锅,沿海北上,几十个镇子,百多家铁铺,倒也凑快两千件,合起来也有万斤。还有几百斤种子以及书和纸,都在舱里放着……啊,对了……我到了莆田时,还看到了一件怪事。”
  “什么怪事?”
  “郑家!郑家还在莆田!”
  注1:广船、福船(鸟船为福船的一个分支)还有沙船为中国古代海船的主要船型。沙船为平底,搁浅时不会倾覆,宜在北方浅海航行。广船、福船都是尖底海船,适宜远海航线。
  注2:中式帆船的桅杆,多是架在桅座上,没有固定死,可以视海情放倒或竖起。
  
  第三十二章
冬雨(上)
  
  大观三年九月二十八,己巳。
  观音山主寨的演武场。
  铮的一声响,六寸长的木羽箭离弦而出,转瞬即正中三十步外箭靶的红心,稻草扎制的箭垛被射个对穿,箭头在垛后露了出来。
  走到箭靶旁,探头一看,赵武便露出失望的神色,皱眉摇起了头。
  “还是不行吗?”赵瑜跟在他身后,看了他的脸色,问道。
  赵武提起手中的重弩,这弩铁干蹬、铜牙发,缠丝麻弦紧紧地绷住弩臂,分明就是神臂弓的样式。他拨了拨弩弦,‘缯缯’作响,叹道:“只有官造神臂弓的六七成威力,差得太远,差得太远!”
  “呿,还不知足……”赵瑜一把抢过弩弓,口里责道:“岛上的这个破作坊能跟汴梁的弓弩院比吗?能有六七成就已经不错了。比起寨里原来用的那些,强了不知多少。”
  他现在手中的这把重弩,就是以昌国之战时所缴获的神臂弓为原型,所仿制出来的。虽然当时神臂弓已经在战斗时损坏,但残骸却被赵瑜取了回来,交予寨里的弓箭坊研究。不过寨里的弓箭匠皆是傻大粗笨,就算照猫画虎,也弄不出个能用的成品,都是刚一上弦,弩身就登时迸碎——神臂弓的缠丝麻弦中潜藏的四百多斤张力,不是经过特殊加工的木料根本吃不住。
  直到数月前,对弓箭匠们的效率已经忍无可忍的赵瑜,从船坊借了两个熟悉木性的细工,命他们全权负责研发工作。不得不承认,这是个聪明的做法。由于他们的加入,神臂弓的仿制进度大大加快。到了今天,他们终于拿出了可以量产的成品。
  摩挲着没有打磨光滑,还带着毛刺的弩身,赵瑜爱不释手,正牌的神臂弓之所以威力巨大,源自于几十年来不断的改进,现在寨中的弓箭坊仅仅半年就达到了六七成的水平,假以时日,不愁赶不上真货。‘这可是真正的山寨!’
  神臂弓,再加上同样是仿制来的旋风砲,用来欺负海外的猴子,应该不成问题。
  赵瑜憧憬未来,但赵武却对现实失望。他从箭垛中拔出木羽箭,皱眉看着。仿制品的威力只有正品的六七成,不仅仅是因为弩身的工艺不达标,还有箭矢的因素。如果是官造的三棱点钢箭头,箭矢应能穿透箭垛。不过谁叫岛上炼不出钢呢,能有铁锅熔出的生铁箭头,已经无法再奢求了。
  把箭矢收回腰间囊中,赵武迟疑了一下,但还是开口问道:“二郎……郑家之事,真的不用知会大王吗?”
  听赵武提及郑家,赵瑜顿了一下。许多事,他和赵文已经心照不宣,但对赵武,还是瞒着的。
  当日他听到郑家竟然还在莆田公开露面,就立刻确认了赵瑾和郑家大娘的婚事是桩阴谋。如象山诸寨这等跟浪港没多少关系的寨子都被灭了,郑家身为叛贼的姻亲,怎会安然无恙?其中必然有诈!……也许一开始郑家还是真心诚意,不过当浪港寨公然扯旗造反后,他们大概就有了异心,继而开始联络官府。
  不管他们此前有多少罪孽,不管他们有多少把柄落在他人手上,只要能助官军剿灭浪港,就能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多合算的买卖啊!”昨日私下里,赵文这般说着。
  ‘是啊,多合算!为什么我一直没想到呢?’赵瑜踏住弓臂前的铁环脚蹬,试着给重弩上弦,若无其事地随口道:“不是不用知会,是不能知会。莫须有的事谁会相信,至少得有证据。昨天我不是已经派人去莆田了吗?等他们回来就能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了。”
  “从这里去莆田,一来一回再加调查至少得一个半月,万一郑家真有什么阴谋,会不会来不及?”
  ‘正是要拖延时日。’昌国不乱,赵瑜就没机会把人带走,眼见着寨里兴旺发达,谁会跟着他去陌生的海外?有长远目光的,寨里可没几人。清喝一声,赵瑜猛一使力,把弩弦扣在牙发上,一边回道:“大哥的婚事在明年的二月初二,只要在那之前找到证据就不算迟。”他把弩弓递给赵武,“来,再试一箭,射个远的。”
  赵武应诺,接过神臂弓,仰头巡天。一只黑鹭,在散碎的云层映衬下,分外惹眼。他举起弩,把黑鹭的身影收入望山,右手食指使力,扣下了牙发。
  大观三年十一月十一日,辛亥。
  “二郎!”随着一声唤,赵文一拐一拐地走进书房。
  赵瑜放下笔,问道:“何事?”
  赵文看看桌案上铺开的纸笺,眉头便是一皱,反问道:“可是要给大当家写信?”
  “是啊,郑家的阴谋当然得通知爹爹。”
  派去莆田郑家老巢的探子于今晨回港。据那探子回报,他在郑家的庄子周围守了几日,发现庄子中空空落落,壮丁极少,老弱妇孺却多,且郑九、郑庆、郑广等头领都不见踪影。不但如此,庄内也不见喜气,丝毫没有女儿要出嫁的样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24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