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征服史(精校)第2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9/248

  赵伯铭和宁易、陆游从工程院里出来,三人都无意继续参观后续的实验。虽然胜负依然没有决出,真正要评判两种型号蒸汽机的优缺点,分出高下来,至少还要测试几个月的时间。但在前面的几个实验中,已经表明了唐辉的发明的确更胜一筹。这名以一己之力,就压倒了由一个大工带领的研究团队的年轻机械师,在今天的测试上便已经一举成名。
  秦王的马车此时正停在工程院外,三人上了车后,宁易随即敲了敲马车车厢壁,对车夫道:“回府!”
  清脆的几声鞭响之后,马车掉头离开。
  寂静笼罩这车厢,三人沉默的坐在马车中。对于横空而出的赵师弘,让宁易和陆游都有些觉得不妙。虽然唐辉的成功,除了资金以外,与赵师弘的关系并不大。但能从提拔出唐辉这样的人次啊,代表着他用人的眼力。而蒸汽机这样的一个关系到大宋未来的发明,有一半的权利是控制在资助人赵师弘手中。可以为他引来许多新兴工商势力的支持。而赵师弘本人,在去年秋后,便学着赵伯铭当年的所为,改名换姓,加入了军学。近一年来。他的表现也是足够出色,论成绩,在年级中还是数一数二。
  宁易看了看半阖着眼皮的赵师弘,突然打破了沉静:“大王!”
  “不用担心!”赵伯铭知道宁易想说什么,笑着比出手势,让他不必再说。他笑得很轻松,并非是强颜欢笑,而是发自内心的笑意。
  赵伯铭已经走出了去年江南变乱的阴影。他为了迎合军方的渴求,成功的推动了远征西域的战争。他的努力虽然直接引发了江南金融风暴,但并没有得罪任何一个有能力干扰储位制定的权贵。而他的父皇在给了他一个教训后,又及时出手保住了他。最后,将朱熹等一众谣言惑众之辈流放海外,使得民间怨有所归,六大王的民间口碑也并没有怎么下降。
  去年的江南金融风暴影响到的仅仅是江南本地。如楮币局、三大银行,还有东洋、西洋商业协会,这些控制者大宋财计命脉的巨无霸,都是毫发无损,甚至在其中赚够了利润。三大银行、两洋商业协会的股东,是以天子为首,云集了天下的顶级豪商和各大藩国。比起江南的富户,站在这些银行、商业协会背影中的大人物们,才是真正掌控大宋命运的中坚力量。
  至少现在赵伯铭在这一番变乱中,已经通过亲身经历明白了,在他父皇还在的时候,决不能随意向军中插手——这一点他虽然一直都有所自省,但还是比不上亲身经历带来的教训——父子间虽有血脉相连,但天家岂有私情,一旦与皇位有上瓜葛,再多的亲情也是一团狗屎。
  赵伯铭终于知道,一名真正合格的太子,应该像他的那位已经过世了的大哥那样,处处以父皇为先,远避军方,偶尔表现一下仁心,那就足够了。太子并不是天子,作为皇位储备和保险,在皇帝尚在的时候,要懂得藏身于阴影之间。太过放纵自己的权欲,便会引来天子的雷霆之怒,而天下所有人的命运却取决于九五尊,太子也不可能例外。
  ‘幸好父皇只是想给我一个教训罢了,并不是嫌弃。’
  马车迅快的在道路上疾驶,不过坐在厢壁厚近两寸的车厢中,却是一片寂静,甚至听不到什么声音。寂静中。赵伯铭突然开口,对自己的左膀右臂道:“你们怎么不问今早父皇唤我入宫究竟为了何事?!”
  陆游和宁易抬起头,看了看赵伯铭的表情,便问道:“是不是有什么好事?”
  “父皇想下诏征集天下英才,编纂一部《皇宋百科全书》!”
  “《皇宋百科全书》?!”宁易皱了皱眉头,问道,“是如《太平御览》,《册府元龟》那样的大典?”
  赵伯铭点了点头:“对!就是集合天下所有学科的大通典。”
  典籍不是单一的书册。而,对于尊崇以教化、传承为上的儒家,从而稳定皇权的历朝历代来说,任何一次大规模编辑综合经典,都是一项保证天子权柄、象征朝廷文治的巨大工程。
  为了彰显朝廷的文治之功,更为了让自己坐上皇位更加名正言顺,赵光义和他的儿子赵恒,都下令编纂炫耀文治的大典集。而另一个世界的后世,明成祖编纂《永乐大典》,也是因为这个缘故。至于满清乾隆时的《四库全书》,更重要的用意还是放在毁禁对统治不利的书籍上。
  在大宋初年,赵光义和赵恒的统治期间,一共有四大典籍部书被编纂。有百科全书类的《太平御览》、史学类的《册府元龟》、文学类的《文苑英华》,以及小说传奇类的《太平广记》。
  不过洪武朝已经三十年了,虽然因为教育普及的缘故,国中文风浓郁,好学成风。但一部权威性的大典章,却始终没有编纂。有许多士子曾经上书,请求天子下诏。如今赵瑜便趁着六十大寿,准备召集天下各行各业的英才,编写一部《皇宋百科全书》。
  “按照父皇的意思,这部《皇宋百科全书》不属于传统的经史子集目录系统。而是融合收集大量科技类的图书。而且并不是编纂出来就算完的,日后还要十五年一修订,一甲子一重修。在皇宋百科全书中,无论文史经典,还是各类科学、创造,同时还有人物。用类似于字典、辞海那样的条目注释,一起编辑起来。”
  “这可是项浩大的工程,绝不是三五年就能完成的。而且无论谁来主持,都做不到糅合所有人的意见,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才能是一回事,身份地位其实更……”陆游话音突然顿住,盯着赵伯铭,而在他之前,宁易早已将目光钉在赵伯铭脸上。两人一齐难以置信的问道,“难道?……”
  “没错。”赵伯铭唇角上翘,“父皇打算让我挂名领衔,作为主编来主持编纂。”
  宁易、陆游对视一眼,几乎是喜不自禁。这个任命政治意味很浓。甚至可以与当年懿文太子代替皇帝登坛祭天相提并论。编纂百科全书的工作肯定很是繁重,但可以让赵伯铭趁机避开日后的风波。而在编纂百科全书的过程中,避免不了的要与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共事,当然也会结下深厚的人脉关系。这可以让赵伯铭了解到大宋现有的各色人才,为他日后登基用人打好足够的铺垫。
  虽不能说太子之位已经确定,但赵伯铭的确是想着他梦寐已久的位置,前进了一大步!
  
  第二十二章
白山黑水(完)
  
  大宋洪武三十八年七月十七。丙午。
  吉林,桓州。
  位于鸭绿江畔的江甸屯内外,这段时间挂满了白布幡。自一个月前起,僧道忏经的呗诵之声也无一日停歇。在江甸屯做了三十多年屯长的宁老封翁,在六月下旬寿终正寝。
  宁老封翁是第一批来到桓州屯垦的汉民,又是地方上的豪绅。他做了三十多年的江甸屯长,原本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军屯,一年年的扩大。在县中的户籍簿,原本只有一个村子的江甸屯,现在已经有十几个相邻数里的村寨组成。近千户人家,都是以宁老封翁马首是瞻。
  这些年来,四里八乡,但凡有关红白喜事,都是以能请到宁老封翁为荣。这宁老封翁不但在桓州当地有声威,而且还生了个好儿子。破虏将军宁易,是新晋的陆军副总参谋长。在刚刚结束的第三次西征中,为大宋打下了葱岭以西(中亚)的广大土地。
  十年以来,在天竺不断征战的几个野战营两年一轮换,已经将天竺半岛交通便利的地域大半征服。但在天竺北方的两个突厥人的王国,也在乘机向南拓张领土。所以在第二次西征结束的十年之后,第三次西征战争打响。两支大军一支从天竺北上。一支则西出葱岭。宁易亲领西出葱岭的一路,大战小战几十余次,歼敌二十余万,与友军一起,将突厥余部赶去更西的地方。
  经此一战,宁易得享殊勋。而父以子荣,原来的宁屯长,就变成了宁老封翁。走到县中,连县主都要来拜会。想见州官,使人递上张名帖也就可以。现在他病逝,县主亲自到场,州官也是派人送上了一份奠仪。而且不仅是州县亲民官,连吉林路的最高军事长官也被惊动。团练使以下众多将校,或亲自致挽,或送上奠仪,无一不尽到应有的礼节。
  吉林一路,共计十六州,一百零三县。如今拥有汉民两百七十万人,非汉籍自由民八万两千,奴隶三十三万。具有完备城防系统的大城三座,小城四十余。因此在三年前,吉林与九原一起,从行省升格为路。这代表着两地不再是边疆,而是属于中土。行省的最高长官是兼理军政的镇抚使,而一路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布政使,统管当地州郡兵的则是团练使——至于野战部队,则直接从属于枢密院。而不经过地方之手。
  一介地方士绅能得享如此殊荣,在吉林路也没有几次。由于团练使和州县官们带了头,同时为了示好陆军的副参谋长,更是为了结交与当今太子关系密切的将领。每一日奔波百里,来江甸屯祭奠的宾客,都是络绎不绝。
  虽说在夏天,因为天气炎热,尸首从来都不会拖到三七以后才入土。但到了七月中,老封翁的头七、二七已过,三七、四七也都过了。就算撒了再多的玉露香精,堆了多少石灰,灵堂中的尸臭也是难以掩盖,但依然没有下葬的意思。因为多少人都在等着,远征西土的当世名将,宁老封翁的长子的归来。
  这天的一大早,江甸屯的老老少少都忙碌了起来,连念经的僧道也是摇头晃脑将声音提得老高。昨夜宁易提前遣来的亲兵,已经将他行程报予家中。为了奔丧,从接到丧报的那一天,宁易便带着一家妻儿老小日夜兼程赶来。他没有选择走陆路,而是先坐有轨马车到了天津。又在天津港包了一条车船。渡海入鸭渌江。沿江上溯,只用了十三天,就到了桓州港。他的一大家子,最小的只有两岁,若不是走水路,从陆路绕过两千多里,肯定就要拖过他父亲的七七。
  由于有着从保州港,借用驿站马匹提前赶来的亲兵报信,在桓州港中,宁家早已准备好了几辆马车还有几名善骑的家丁在等候。众人都在耐心等待,到了午前,一匹快马从桓州城方向奔来,骑手还没下地,就连声说道:“来了!来了!”
  宁家的二子宁建,率众迎出了村外,很快,几辆车马就从远处的官道上疾驶而来。一名骑手在前面打头的。等到进了,众人才发现那竟然是宁破虏宁将军。
  宁易他套了身临时裁剪的粗麻布,到了村口,也不看一众迎接的乡人,直接冲进了村子。在家门口跳下马,便奔进屋中。伏在灵柩前,哭得涕泪横流。
  “真是孝顺啊!”旁观的人们赞叹着。
  伏地哭了一阵,几个宁家的亲友将宁易搀扶起来。宁易擦了擦眼泪,与一众亲友一一见过。
  由于有着大批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亲友帮忙,一应丧事办得热热闹闹。五七下葬,也是做得声势浩大。上千人的队伍,从江甸屯一直拖到宁家的坟地中。逝者入土为安,喧闹了一个多月的江甸屯。也终于清静了下来。不过外面清静了,宁家内部却要忙起来了。
  宁易的生母早亡,一个县君的封号只能在灵牌和墓碑上享受。刚刚过世的老封翁也没有再娶,或是将妾室扶正,而且他在世时,并没有提前分家。所以当他过世后,几个已经成家的儿子,还有一个未出嫁的女儿便是要瓜分他的家产——按照宋律,出嫁的女儿已是外人,并没有资格分产。
  宁易是宁家长子,同时又是显贵,按理说应该可以拿到最大的一份。但以他现在的身份,日后胙土分茅是肯定的。也用不着与他的弟弟们争他老爹几十年辛辛苦苦攒下来的财产。不但不需要争,日后他得享封国,宁家的子弟们也多得卖掉这里的土地,一起出海就藩——在中土当个土豪,哪比得在海外做个宗室。
  所以一为将来、一为名声,宁易都不会跟弟妹们去争产。如此一来,有他坐镇,宁家分家之事也没有什么好争得。不像有些人家的兄弟,分家产的官司甚至要打到州府里去。也没有多费唇舌,一切按照律法而来,家里的产业、土地和存款一共分作十三份。其中宁易的六个弟弟一人两份,另外未出嫁的一个小妹得到一份。剩下的一点财物就分给老封翁的两个没生下一儿半女的妾室。
  分家的比例确定,宁易便让几个从保州请来会计师算了一算,他的亡父到底有多少身家。最后算出来的结果,连宁易这个见过大世面的将军,都不禁吃了一惊。他没想到他老爹这些年来的攒下的家产有如许多,林林总总加起来竟然有四十来万贯。二十多年来,宁易参加的战争大大小小有七八次。但靠着分到的战利品,以及多年来的悉心理财,也不过积攒起五十万贯左右的家产。一个乡中土豪就能跟陆军副总参谋长差不多的身家,宁易这才恍然难怪他家里能请得起三十多名僧侣道士。在家中开上七七四十九天的水陆道场。
  就算是在京中,四十多万贯的家资,也能算是中等偏上的富户了。不过在吉林,土地就是财富,闯荡东北的人们开辟荒地,砍伐荒林,建立村屯,繁衍人口。且吉林这里物产丰富,又近着海滨,几乎能自给自足,需要用到钱钞的地方却又很少。只要不赌博败家,一年年的不断积累,靠山吃山的庄户人家们,只要没有赌嫖之类的恶习,基本上都有着万余贯的身家。只要善于营生,就算积攒下百万贯家产的豪富,也不足为奇。
  看着这么许多的财产,宁易虽然吃惊,却也没有改口的意思。他的身份地位,让他必须注重自己的名声。另外四十万贯虽多,但几个兄弟姊妹一起分一分,一人也就剩下几万贯了。争夺这点钱,惹得一身骚,还不如大方一点,留个好名声。日后分封建制,请兄弟们到封国时,他们也不至于有顾虑。
  由宁易这名放弃了继承权的长兄主持,家产分得很顺利。宁家最大的一份家产是几个林场的股份。在鸭绿江两岸,虽然是重峦叠障,平地稀少,但贵在草木丰茂,特产众多。所以鸭渌江中行船不绝,来来往往。而且在每年夏秋两季,都能看到江面上有一具具捆扎着数百根巨木的木排,从长白山深处的鸭渌江支流中顺水而下,一直流到江口的保州。
  在保州,云集着天下排名前十的木商。而在长白山脉中。林场遍地。如宁家这般,有着一些林场的股份的人家数不胜数。吉林的林场采用轮伐制,一年便换上一处。同时砍伐木料时,不会一下砍光采伐地所有的树木,而是要留下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来保持林地的存续。但就算不涸泽而渔,也是一样每年给宁家带来近万贯的收入。
  按照宁易的意思,几个弟妹按照比例瓜分了林场的股票。除此之外还有百多顷田地、银行中的存款,同时在桓州城中还有几处房产、店铺,都宁老封翁辛辛苦苦积攒下里的。这一些,宁易秉着公心,都没费什么口舌就分了个一清二楚。不过当轮到家中的奴工时,就有些麻烦了。
  高高低低站在院子中的百来人,都是属于宁家的奴工。看着他们,宁易有些头痛。这些奴工中,有一半是买来的。但剩下的一部分,则是家生子。虽然都是报着父不详,但却是真的是有宁家的血脉。有宁老封翁的功劳,也有宁易几个弟弟的努力。不过宁老封翁并没有承认他们的身份。尽管身上的血脉相通,可主人依然是主人,奴隶依然是奴隶。
  按照大宋有关奴隶的律例,汉人不得为奴,以汉民为奴那是板上钉钉的死罪。不过汉籍的认定并不是光看其父的籍属,还要参考他本人的意见。如果是汉人与家中女奴生下的子嗣,只有其父承认他为自己的血脉,在官府户籍中登记造册,才会成为汉人。同时,子女是汉籍,母亲就不会再是奴隶——大宋治国以孝义为上,不可能子女为汉人,却让母亲做牛做马——所以一旦混血儿成了汉人,连带着母亲也都会成为自由民。
  但这项规定,使得被承认汉民身份的混血儿数量很少。为了利益,奴隶主们很少承认自己生下的混血子嗣。而且还有许多人,把自己的混血后代当作赚钱的工具。就像在南方,就有不少地主富户就在家里养着几个善生养的女奴,当作生育机器。她们剩下的子女,养到七八岁就卖出去,以此来赚钱养家——不然以如今农产品售价的低廉,不知有多少农场主会破产。
  在那些人贩家族中,甚至有很多还是父子同时开垦,当子女生出来后,根本弄不清是儿子还是孙子。这等逆人伦的丑事,放在过去,只要一暴露,肯定会惹起一场轩然大波,就是当地的县主,也会因为教化不当,而被申斥甚至贬官。但在如今,人们却都是视而不见,习以为常了。
  不过宁易却有另一番考量。他日后封国就藩,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手来开辟。与其从外面花大价钱招募,还不如给这些有血缘关系的奴工们一个身份。从奴隶升格为宗亲,他们感恩戴德不在话下,而同心建国也是肯定的。宁易偏头看了看几个弟弟,考虑着要用什么样代价,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的从他们手中,将几十个混血的子侄交换回来。
  ※※※
  父母之丧,子嗣三年守制是千年来的铁律。宁易今次回乡奔丧,也逃不过守孝三年的命运。在接下来的二十七个月,他就要在家乡渡过。好不容易熬到的陆军副参谋长一职,现在也不得不暂且放下。如今的朝堂中并不缺乏人才,想被夺情起复,宁易也还不够资格。
  不过以宁易与太子之间的关系,倒也不会担心日后的官职。当家中一切琐事结束后,他打发了两名还在军学里上学儿子的回京——孙辈的守制期只有一年,同时在求学时,还有免去孝期的许可——自己便安安心心在家里逍遥度日。虽然家里的主宅已经分给了他的二弟,不过当宁易住在这里的时候,却是很自然的占了主屋。住在阔别已久的乡中,宁易却见着自家的二弟宁建穿着一身显色的丝绸吉服,带着一名捧着礼盒的家人,正要出门去。宁易叫住他:“二哥儿,你怎么穿着这身衣服?!是却哪里?”
  宁建小心的陪笑道:“大哥,西面十里外的小仓屯的屯长王速。他的大儿子大海今天周岁,下了帖子让俺去。爹爹在世时,他常来走动。爹爹过世时,他也是送了一份重礼,亲自来哭灵的。有这情分在,也不好不去应酬一下。”
  不似中原或是关西,那些民风保守的地方。东北乡下里并没那么多规矩,丧期过了百日,出门时孝服也就可以脱了。只要主人家不忌讳,孝期中去赴宴也没什么大碍。宁易也是知道这一点,仅仅皱了皱眉,并没有说什么,“那就早去早回,不要多喝酒。”
  “小弟知道!”宁建应了一声,转身又要走。
  不过宁易突然又唤住了他,“等一下!”
  宁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回过头来,“不知大哥还有什么吩咐?”
  “我怎么听得王速这名字耳熟?他是什么人?”
  宁建道:“他是曾是九原的夷人出身。早年从过军的,十年前还随军到过大食。立下功劳后,退役后才得到如今的屯长之位,并入了汉籍。莫不是大哥曾经看过他的名字?”
  宁易皱眉想了半天,还是没想出在那里见过,只是看王速过往的经历,也许是在陆游那里听说的。他最后点了点头,“也许罢!”挥挥手,让宁建去了。
  一个小小的屯长并没有让宁易挂在心上,但到了晚间,一封寄信人署名为陆游,从京中送来的急信让他跳了起来:太子最近身体不适,恐有危殆。
  洪武皇帝身体康健,又重养生之道。如今年近七旬,仍矫健不下少年。再活十年都不让人吃惊。但他的主君,当上太子六年的赵伯铭,这几年来身子骨却不是太好,不过至少比他的两个弟弟要幸运。
  四年前,被封到金洲的二皇子赵伯诚薨;去年四皇子赵伯瀚薨,当初与赵伯铭争夺储位的两个皇子,现在都已不在人世。而跟着赵瑜打天下的几个老臣,如赵文、赵武、陈伍等人,也都陆续离世。就如凉国公赵文,他在麻逸的封地凉国,现任的国主已经是他的孙子辈了。
  虽然相对于中土,除了东瀛以外,海外藩国的人均寿命往往要低上十余岁,但那些国主,身边有着无数名医,也从不断过补药,仍很少有人活过五十,可见正在开发中的土地,对人寿命影响很大。而在北京城中,通过户部的计算,人均寿命已经达到了接近六十岁。
  可太子还不到四十啊!怎么会突然暴病?虽然陆游在信中没有细写,但字里行间已经透着浓浓的不详意味。得悉太子病情,宁易再也坐不住了,连忙唤来自己的亲兵,“你去州港联络船只!今天我要回京!”
  
  第二十三章
传承(五)
  
  大宋洪武三十九年二月初二。丁巳。
  北京顺天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9/24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