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征服史(精校)第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248

  高明光大喜,连忙跳起,抱拳道:“全凭大当家吩咐!”
  “很好!”赵瑜道,“既然这样,等你把此行的报告完成,就去参谋室报到。以后与童贯打交道的工作,就另外找人好了。”
  “遵命!”
  赵瑜点点头,一挥手,让高明光退了下去。他对陈正汇道:“正汇先生,你看这高明光如何?”
  “有点见识,但还是差了点。他应该没想到琼崖之变早在我东海的掌握中。”陈正汇说道。
  赵瑜笑了一笑:“这高明光只考虑到东海缺乏开拓琼崖的人手,却没注意到琼崖四军州(注1)本来就是有人的。琼州有八千户汉儿熟黎,昌化、朱崖、万安三军加起来也有一千多户,这么多人手,我们怎么可能放过!?”
  陈正汇道:“出来已有一个月,只不知那四千户琼崖移民现在过得如何?”
  “毕竟才两个月,要想让他们习惯台湾的生活,还得有段时间。不过有文兄弟在打理,再加上一批有经验的熟手,不会有问题。”
  “说的也是!”陈正汇点头道。这两年,上万户疍民、流民都被打理得安安稳稳,对付几千户琼崖移民又有何难。放下琼崖之事,他叹了口气:“说起来,倒没想到童贯会有这么一手,竟然想让东海去对付黎人。”
  赵瑜道:“童贯此举,谁能事先想到?”
  “那大当家你打算如何处理?是按高明光所言,让他们继续乱下去吗?”
  “当然。”赵瑜说得肯定,“我只要保住石碌铁矿和昌化港就够了。剩下的地盘由着他们去闹!”
  打仗靠的是钱、粮、靠的是铁、血,东海不缺钱、不缺粮,若论勇猛果敢,也决不输人。唯一缺的,就是钢铁。在台湾基隆堡附近,赵瑜从福建招徕了一批铁匠,让他们依照青阳、赤水、宝吉等几大铁场的制式,建起了几个小高炉。
  在这个时代,只有大宋才有一次出铁万斤的高炉,冶炼技术远远超出赵瑜的想象,除了石灰和焦炭,他并没有什么能传授给人的。但高炉建起后,铁矿石始终没有着落。虽然在当地海边有几个小砂铁矿,但远远比不上赵瑜记忆中的那座中国最大的露天富铁矿——石碌铁矿。
  赵瑜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派出了十七支探矿队,沿着昌化江上溯,付出了几十条人命,才找到了矿山所在。这座铁矿是赵瑜征战天下的本钱之一,只要保住这座矿山和昌化江出海口附近的昌化港,他根本不在乎海南岛上如何地覆天翻。
  这次琼崖之乱本就是他挑起,一是不想让宋廷得知开矿之事,而更重要的则是为了人手。除了四千户迁居台湾的移民,逃难至铁矿和海港的居民也有两千户。依靠这些人手,只花了两个月,第一艘满载着铁矿石的货船就开进了基隆港。
  “……我可以派些人充充样子,夺回海边的一两个水寨。但绝不会去收复州府。至少在那些移民和矿工习惯自己的新生活前,琼崖必须乱下去!”
  注1:琼崖四军州:宋代,围绕着海南岛中部的黎母山,设立了四座军州。北面琼州,西面昌化,南面朱崖,东面万安。
  
  第七章
纷乱(下)
  
  政和六年十一月初八,丁酉。
  轻轻摇晃的海船上,赵瑜双手撑着桌子,纹丝不动。一盏被玻璃罩笼着的油灯,散出昏黄的光芒,照亮了桌面上摊开了的图纸。看着上面由一条条扭曲的线条和几十个大小不一的墨圈组成的画面,赵瑜问道:“这就是汴河沿岸的地图?”
  “回大当家话,这正是自扬州至开封,汴河沿岸两府、五州、一军的地图!,下面的一份,则是回程时经过的古汴渠和泗水的地图。”回答赵瑜问话的是高明辉,站在他身边的则是丁涛。
  东京一行的正使高明光还在舱中赶他的报告,来接受赵瑜问询的也只有这两个刚从义学毕业的小子了。不过话说回来,绘制这幅地图的正是他眼前的丁、高二人。
  义学学生的绘图技术从他们刚开始认字时就同时开始培养,三年下来,这些学生只需一把曲尺,便可把看到的地形描绘到图纸上。丁涛、高明辉能被编入入京队伍中,唯一的原因也正是他们俩的绘图技巧在新一届的毕业生中首屈一指。
  这么些年下来,东海的海图日渐周详,沿海州县的地图也慢慢齐备,但内陆地图的绘制工作却一直没有被重视起来。丁涛他俩还是第一批被派入内地绘制地图的东海人。
  赵瑜眼前的这两份地图,虽然十分粗陋,但至少把通向东京城的两条水路沿线的城镇关口都绘制了出来。如果剔除东海的这个特异,宋代的地图绘制技术也就只有这个水平。
  “画得不错!”赵瑜夸奖道。
  两人齐声道:“谢大当家夸赞!”
  赵瑜让两人把地图收拾起,笑问道:“今次去东京,可有什么感想?”
  高明辉抢着道:“东京繁华无比,吃的穿的,都是以前从没见识过的。不过东京虽好,却还是比不上家里自在。”
  赵瑜笑道:“出门在外,旅途劳顿,自然比不上家里!不过……我问的可不是这个。”
  高明辉愣了一下,面色有些迷惑,不明白赵瑜的意思。
  赵瑜有些失望,看来这小子也就制图水平还可以。他转过视线,看向他在义学毕业典礼上,亲手赠与了一把百炼军刀的首席毕业生:“丁涛,你有什么感想?”
  丁涛皱着眉头,油灯灯火在眉间撒下阴影,微圆的脸上,稚气和稳重糅合在一起,“这一路来,经过的州府不少。只有东京一地繁华无比,其他州县却都有些破落。京城人吃穿都富贵得紧,但外地却有不少百姓沿街乞讨。在来回的路上,没看到官府救济流民,但在大相国寺,却有许多人费上几十贯,买了鸟兽鱼龟放生。我在学里时,听先生说这是以天下财货济一城,不过现在看来,也许济不了几年了!”
  政和六年十一月十一,庚子。
  借着凌冽的西北风,只用了六天,赵瑜就回到了阔别一个多月的台湾。这些天来,他的心情一直很不错。此次出行所巡视的湄屿、琉球、衢山三地,不论内政还是军事都发展得不错,皆在他预计之上。
  尤其是衢山,当三年前他逐步把大部分工坊迁往台湾后,这座他起家的岛屿因此衰落了一阵。但自从两年前,宋廷在两浙、江东两路增设税司后,情况却发生了扭转。为避免缴纳大幅增加的商税,这两路的商人纷纷租船出海,转往衢山港进行交易,再加上东海开始在岛上销售的香精、白糖等特产,衢山岛又重新繁荣了起来。
  在大陆上,贩运商品的货主每经过一道税卡就要缴纳百分之二的过税,而增设近倍的税司,让商品物流成本一下增加一多半。‘二十里路三税司’,‘无半里许又有税’,这些不是笑话,而是摆在所有东南商旅面前的事实。但与陆上不同,在海港交易,则只需交纳百分之三的住税,也就是交易税,至于过税,大宋政府还没本事把税卡开到海上。
  得惠于此,今年前十个月,衢山岛上的商税就已比三年前全年的税入多出了三倍有余。衢山税司完全在东海控制下,只要保证上缴明州的税入不减少,这多出的部分,却全落入赵瑜这个地头蛇的口袋。这些税收,再加上经营港口所得,整整二十万贯的岁入。而且这二十万贯,并不包括出售香精、白糖的收入。若是加上去,已能超过三十万。
  不过衢山收入虽多,却仍比不上湄屿私港。曾经是大宋最大的回易黑港的围头澳,在被赵家舰队烧成白地后,已彻底败落。辐射东南沿海的黑市中心,也因此转移到湄屿港上。泉州港现在虽然还能保持着大宋海贸第一港的地位,但随着湄屿港的名气日渐增大,上岛采办的商人日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大食商船开始转往湄屿岛贸易。
  在泉州,所有海外商品都要先由市舶司过手,在和买、征榷之后,大部分利润都流入大宋政府手中,留给普通商户的就只剩些残羹剩饭。但湄屿港不同,所有的商品贸易,东海并不插足,只是以赵家的两万水军做担保,收取百分之五的中介费罢了,比起市舶司起征点高达百分之二十的税率,实在微不足道。但这区区百分之五所带来的入息,就算赵瑜已是号称富可敌国,也免不了要眼晕。不过赵瑜很清楚,湄屿土地狭小,发展已经到了极限,现在的收入已经很难再增加了。
  这两座港口给赵瑜、给东海带来的收入,差不多能有大宋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一、二,虽然份额不大,但平均了东海治下的人口后,已是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不过在东海治下,除了布匹、硝石之外,其他物资基本都能做到自给自足。赵瑜拿到这些钱,却没多少花的地方,如果全砸在台湾,怕是会引起通货膨胀。东海实在太小,容不下这么多钱在内部市场流通。所以赵瑜才会另发新钱,一是为了正名,而另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却是为了隔绝内外币制,以防止东海社会的经济被破坏。
  ‘要是人口再多些就好了!’赵瑜忍不住这样想着。要是再多些人口,这些钱就可以用在筑路、修桥上,用来购买物资、给发人工。日后,还可以通过税赋征收上来,然后再用出去。财如流水,要不断循环才能激活经济——最粗浅的经济学知识,赵瑜还是有的——但在东海,这个循环却还没建立起来。正因为这样,东海才不够资格在后面缀个‘国’字,称不上国家。
  船只进港的钟声,惊醒了赵瑜的沉思。他抬头望着台北港东侧远处,南观音山上的基隆堡——北观音山自然是衢山岛上的那座——不禁自嘲一笑。对比起三年前,被不到两万贯的亏空逼得差点走投无路的窘境,现在的烦恼,近乎于奢侈了。
  下了船,赵瑜和陈正汇在一群亲兵的护卫下,坐上马车,直奔主堡。离家一个多月,他挺想他的那对儿女。是的,赵瑜已经有了一儿一女。嫡长子自然是正妻蔡婧所生,而给他生了女儿的却是陈绣娘。
  想起他那个快两岁的大女儿,赵瑜嘴角微微逸出一丝微笑。小丫头长得并不像他,而是完全继承了她母亲的容貌,不过也幸好如此,要是女孩子长得赵瑜这样,那真是没法儿见人了。小丫头长得玉雪可爱,又聪明伶俐,极得赵瑜疼爱。
  赵瑜摸摸怀里,怀中的小盒子里装的是高明光从汴京买回的魔合罗(注1),本是赵文让高明光给他家小子带的礼物,却被赵瑜不客气的抢了过来。“男孩子舞刀弄剑就可以了,这娃娃还给女孩子玩比较好。”赵瑜是这么对高明光说的,就不知赵文会不会同意。
  一行人的车马驶过吊桥,穿过铁栅门,在寨堡前的校场上停下。从寨门处传来的号角声中得知赵瑜回岛的消息,以赵文为首,基隆堡中的头领们都迎了出来。
  赵瑜跳下车,笑着走了上前。但前来迎接他的众人,却没有一个面露笑容。看到赵文的脸色,赵瑜的表情郑重起来:“出了什么事?”
  “二郎,我们的人在交趾被杀了!”
  注1:魔合罗:泥塑娃娃,古代的玩具。
  
  第八章
交趾(上)
  
  “死了多少?”赵瑜冷声问道。如果只死了三五个,不值得赵文等人这种表情。
  “除了三人逃了出来,其他一百七十二人,都被杀了。四条船,以及船上的货物都被抢了去!”
  赵瑜脸色转黑,这数字远远超过了他的预计。一百七十二条人命!自他接掌浪港以来,这六七年的时间,还从没有过这么大的人员损失。而且,船、货都被抢了……从来只有他抢人,何曾被人抢过!他举步走进堡中:“进去说话!”
  交趾,即是后世的越南,确切的说,是北越。而南越之地,则有国名为占城。其国本属中国故地。自秦置象郡,由汉至唐,千余年来从未脱离过中原王朝统治。但五代时,中土内乱,南汉部将吴昌文趁机割据,而后历经丁、黎、李三朝,时至今日已有近两百年。虽然大宋立国后,太宗、神宗两伐交趾,但皆无功而返,只能承认了交趾独立。
  说起来,东海与交趾的关系也并不算差,这几年,东海军开始插足南洋,旗下商船船队也多次抵达交趾。用瓷器、丝绸等物交换当地特产,象牙、犀角、珍珠,当然还有奴隶。与交趾接壤的大理、占城、金齿百夷诸国,每年被交趾俘去,卖给东海的青壮男女有两千之多。在这些交易中,除了东海,占据了最大利益份额的正是大宋南平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李乾德。
  这位曾经在广西钦、廉、邕三州屠杀了十余万大宋军民、经历神宗朝名将郭逵讨伐、自号明王、日后谥号仁宗的大越皇帝,已经安安稳稳地统治交趾长达四十多年(注1)。从几个在升龙府觐见过他的东海商人嘴里,赵瑜也听说他是个精明厉害的人物。东海的商人每次去升龙府交易,李乾德都会不顾身份,置酒宴招待,也算是有些交情了。这样一个不在乎王家脸面,只求实利的老狐狸,无缘无故的杀害每年给他带来几万贯营收的东海商队作甚?
  在议事厅坐定,赵瑜用手抚额,太阳穴上的青筋一跳一跳,从牙缝里挤出声来:“说一说究竟是怎么回事罢。”
  “禀大当家,这是一个半月前的事了。”赵文低头答道,“这次派去交趾的商队,十月中到了升龙府后,依例觐见了李乾德,参加酒宴,一切如常。但到了半夜,他们所住的会馆就被交趾军攻破,而停在港口中四条船也被交趾人夺占。回来的三人都是藏身在会馆中的水井里才得以逃过一劫,而其他人,不论是在会馆里的,还是守在船上的,都没能逃脱。”
  “那李乾德为何要屠我商队?酒宴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虽然怒不可遏,但赵瑜依然把握到事情的关键。
  赵文摇头,“那三人都没资格入内参加酒宴,都一直留在会馆中……大当家,他们就在外面候着,可要见上一见?”
  “让他们进来!”赵瑜想见见他们,虽然他们没法提供有用的情报,但毕竟是从交趾逃回来报信的,与情与理,都该安抚一下。
  三人被唤了进来。三个人来到议事厅,一见赵瑜,立刻扑通跪倒,伏地大哭:“大当家,你可要为兄弟们报仇啊!”
  赵瑜微微皱眉,他可不喜欢这种场面。但不得不耐着性子,温言抚慰。安抚了几句,他说道:“你们站起来说话,把来龙去脉再说来听听!”
  三人领命站了起来。三人中领头的一个道:“小的们是十月初二离的基隆港,初八到得昌化。停了一天后,从昌化港出发,又费了四天,于十三日到了永安,然后顺富良江(今红河)北上,两天后才到得升龙府。到了升龙府后,小朱头领……”
  听到这个称呼,赵瑜心中一动,立刻问道:“这次领队的是朱聪的弟弟?!”
  赵文点头:“正是朱明!”
  赵瑜脸色更难看了。当年在湄屿入伙的福建海寇头领们,除了朱聪外,就只有两人还在军中,其他的都在商队里做事,朱明便是其中一人。这本是赵瑜把福建势力踢出军队后给的补偿措施——带领商队的油水自然远比军中要多,具体做事的有帐房,领队们只管袖手拿钱就是了——但没想到却让朱二丢了性命。要是现在在琉球做赵琦副手的朱聪听到这个消息,不知会有什么反应。
  “你们继续说!”赵瑜的语气愈发得森寒起来。
  “是!”三人齐声道。
  “到了升龙府后,各船留了二十个人守船。其他人则住进了会馆。等安顿下,小朱头领便按惯例遣人送礼品入水精宫,辅国、金吾二太尉都没落下,几个太子也一一打点到(注2)。
  到了晚间,明王派了两个小黄门来请几个头领入宫,同时还送了牛、酒来会馆。等小的们吃饱喝足,小朱头领他们也回来了,就是比以往早了些,也没见什么异样。但大约四更天的时候,小的就听到会馆外面一片乱声。小的起来一看,却见绕着会馆一周都是火把的亮光,小朱头领带着两个人出门询问,登时就被擒住。小的心知不好,带着这两个兄弟就躲到了后园的枯井中。还没等小的们躲好,交趾蛮兵就杀了进来。小的躲在井下,只听得上面都是兄弟们的惨叫,一连声的惨叫,一直没停……”他吸了吸鼻子,眼看着又要哭出来。
  赵文不耐烦道:“哭什么,继续说!”
  “是!是!”三人一惊,连声说道。
  “不要慌,慢慢说!”赵瑜安抚着,听得他们说朱明只是被擒,他心情好了些,问道:“朱明可是没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24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