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校对)第14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43/1757

  报纸上对此连篇累牍的议论,而前一次筹备大会,韩冈做总结陈词的最后又说过,有多大的权力,就有多大的义务。
  就是这一句,引发了更加激烈的讨论。
  李承之还记得,他想了想,摇摇头,“好像有些不搭边。”
  “把那句话反过来呢?……”黄裳手指在桌上轻轻一划,“尽多少义务,就有多少权力?”
  李承之呼吸一滞,这句话,可就太有意思了。
  “勉仲?”李承之看向黄裳,有一个问题已经卡在嘴边。
  黄裳摇摇头,他知道李承之在想什么,“猜的,不知对错。这件事还是等相公自己揭底吧。”
  李承之点了点头,不问了,却也不说信了没有。
  黄裳也不在意,又道:“倒是今天的另一桩,倒是可以多说说了。”
  李承之笑了,“我可是肯定会支持相公的。”
  因为今天的另一个议题,是要讨论如何进一步推动工业发展。
  工业化,才是财富的来源。
  行商最富,这是过去人们所知道的。
  务农只能靠缓缓积累,还要靠天吃饭,出门行商发家致富则是最快的。
  而做工发家,这对很多人来说,很难想象。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见识包下几条矿坑的冶户庄头——徐州的三十六坑,总计四五十家,管着数千匠人,三十年前,家家都是万贯资财。
  对大部分人来说,他们所见过的工匠,都是打造农具菜刀的铁匠,或是修屋箍桶的木匠,虽不算贫困,但也不会大富大贵。
  可自从西北有了棉纺织之后,开办工坊就成了时兴的潮流,只要双眼不瞎,就知道一间运作顺畅的工坊,能有多赚钱。
  一座拥有三台蒸汽磨机的磨坊,其所缴纳的正税,抵得上一个下县十分之一的税赋。
  而李承之家新近投产的肥皂厂——不是那种将皂角捣碎研磨,再加上香精,所和成的肥皂团,而是真正用最新的化学法制作的肥皂,向自然学会——生产多少就能卖出多少,仿佛金山银水,其缴纳的税金,目前来看,至少一个下县,等稳定生产之后,一个中县没得跑。
  李承之觍起肚子,靠着椅背,想起了韩冈曾经说过的话。
  都说富可敌国,但世上有谁当真能富可敌国?一国千万子民,所有的财产聚集起来,不啻亿万,当真能有人家的财产能与之相匹敌?
  有这份财力,要么保不住,给人夺了去,如果保得住,完全就有能耐可以去谋夺一国了。
  说起来,周时诸侯千儿八百,敌一小国倒也说的过去。而那样的小国,其实也就相当于如今的一县之地。
  若行工商之事,家财胜过一县,这并非是幻想。如果去搜罗田地,慢慢积累,则一辈子都难有敌国之富。
  能比拟一县,其实已经让李承之心满意足了。
第一十七章
庙堂(八)
  与李承之的对话忽然慢了下来。
  看着这位老参政脸上的表情,黄裳就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微微地笑了一下,黄裳决定不去打扰他。
  转头望着正在低声细语的一名名同僚,再过一会儿,这间大厅内,不知会有多少唇枪舌剑。
  就只为了四个字——工业发展。
  这是很时新的两个词组成的新词汇。
  太新了,词汇新,内容更新。
  尽管做官也不过十来年,但黄裳也知道,在过去,根本就没有这种说法。
  如果是二十年前,拿出来,不知要有多少人摇头。
  工业,词出无典,古来只有四业,没有单一农业工业的说法,但还是能让人想明白。发展,同样没有前例,真想要领会,得要蒙一蒙了。
  把两个词合起来,即使学识渊博著称的王安石、吕惠卿那些人来认,他们也只能靠蒙靠猜来理解。
  那个时候,即使是宰相,也不会管什么产业发展。更不知道他们手中权力用对了地方,能带来什么样的利益。
  想要多一点的钢铁,就下一道文书让地方上的监司,催逼矿户、冶户再卖力点就够了。
  想要矾业兴盛,收益能填补国计,就下一道令,将矾业收归国家专卖,让本是矾业行会的矾楼,变成樊楼。当然,官办的矾业之后也完蛋了。
  那时候,朝廷每年的税赋收入,六成半在军中,两成半官吏,一成作为各级衙门的日常开支,所谓冗军,冗官,冗费,三冗是也。
  至于遇到水旱蝗等灾异,就少收点税,情况差一点就免税,再差一点,就送去几百百本度牒,作为赈济的本钱,也就是拿度牒跟大户换粮来赈济。
  除非觉得流民造反,派军出去镇压的成本多过开仓放粮,否则朝廷不会同意放开仓库,毕竟朝廷是量入为出,很难积存下来,能省则省。
  而皇帝的内库收入,给军中和官员的赏赐居其大半,剩下的就是杂七杂八的支出,天家自己的花用也包括其中,当然也没有太多剩余。
  在变法之前,给军队换装,修建寨堡,都只能吃老本,仁宗时期耗光了旧年的积蓄,留给英宗、熙宗的就是一个空荡荡的国库,逼得熙宗不得不决心变法。
  至于修桥铺路的经费,当真是没有。与韩冈颇有恩怨的李师中,早年重新整修了中原入岭南的官道,被世间称为能吏——那条穿过五岭的官道,从中唐之后,就没有再修过。
  陕西境内,最为重要的白渠,灌区粮食产量两三百万石,也是自修成后就几十年没再整治。
  如果让过去的宰辅,看到如今仅仅是为了维护几近万里的铁路线,每年就要花去一百八十多万贯,怕是舌头都要吓掉出来。而这里面,仅仅是日常维修,并不包括日常运营的费用,更不包括建设费用。
  要是他们知道,仅仅一个铁路总局,就有七座牧监,一年出栏上万匹挽马,同时还要向外购买三千到五千匹乘用马,使得马肉都成了列车上供货量最大的肉类食品,为六千匹马的沙苑监,一年才两百余出栏量而烦心的王安石,眼珠子都得瞪出来。
  国家现今在册的各色马匹,已经有两百万,仅是京师就有十八万。不在册的其实更多。只要有必要,朝廷随时可以组织起多达几十万人的骑兵。
  之所以除去镇戍西域的两万骑兵和龙骑兵,六十万禁军中的骑兵仅仅只有十万不到,只是因为骑兵的费效比太低。用骑兵三分之一成本装备起来的神机营,就足以消灭同样数目的骑兵。在都堂议定的战略中,官军骑兵的作用,只是斥候,追敌,还有牵制辽军骑兵。
  这就是朝廷主导产业发展的作用。
  为数众多的工厂,带来了军事力量的强盛,畅通快速的运输,使得大宋更加富裕繁华。
  现如今,朝廷在包括铁路修筑在内的工厂、道路、水利等方面的投入,已经超过军费。
  执掌这个国家的几十人里面,没人会说这笔钱不该花,因为在座的议政们都知道,这些投资能带来更多的收益——有大宋的,更有他们的。
  黄裳只能苦笑,因为这一件事,他本身也不能置身事外。
  “勉仲?”
  耳畔听到声音,黄裳一惊,回过神来,就看见李承之探究的眼神。
  方才他因李承之神思不属而心生感慨,现在他发现,自己神飞天外的时间太长了一点。
  “看勉仲你似乎有什么想法。”。
  “没什么。”黄裳摇摇头。
  如果是过去,李承之不会刨根问底,但现在,有机会他也会选择拿捏一下,“哪一桩?”
  “啊?”
  “今天要议定的两件事里的哪一桩?”李承之嘴角的浅笑,带着看透了的自信,“若是勉仲有什么想法,你我先通个气比较好。你看,这样才方便配合韩相公。”
  黄裳敷衍搪塞的笑容消失了,李承之态度的变化让他警惕起来。
  不过在提防和配合两个选项之间,黄裳很快就选择了配合。
  韩冈即将离任,届时不可能像还在宰相之位时一样,对都堂内的政事事事都能插手,能尽力保证时时可以插手,都要费大力气——他现在的一切布置,也只是这个目的。
  黄裳过去有事要禀报,直接是找韩冈,不会跟李承之打交道。同在韩冈旗下的两个人,本来就不应该有太多的交流。
  但等到韩冈卸任之后,就不能延续过去的行事方式了。至少黄裳得向宰相汇报公事,两三天一次,频繁打交道,冲突的几率就大了。
  所以韩冈也事先叮咛过黄裳,让日后与李承之打交道,切记不要因细故而生嫌隙。
  韩冈并不是白担心。一个党派的核心因故离开,二号人物肯定要翻江倒海一番,而三号人物、四号人物,又绝不会甘居其下。
  最典型的就是新党。当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吕惠卿接替,曾布、章惇和蔡确立刻动了心思,内部先斗得不可开交。被王安石费尽心力才打压下去的旧党,不仅看热闹看得眉开眼笑,也看到了反击的机会。
  要不是旧党太过贪心,想一举掀翻新党,也不至于让韩冈找到了说动皇帝的机会,想方设法将王安石给拉了回来。但新党内部的矛盾,自此之后,也再也没能弥合,四分五裂的肇因,就是在此时留下。
  不过相对与新党,韩冈一系有一点是幸运的,就是第二号的李承之,比第一号的韩冈要年长太多,要为子孙考虑,三号的沈括名声太坏,四号的游师雄、根基不深,五号的黄裳地位也还差一点。而韩冈本人,也还会留在京师。正常来说,不会闹到新党那般田地。
  但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就算情况不一样,还是要早作预备。即是有八成不会发生,那也是有百分之二十的几率有可能发生,是百分之十的两倍,是百分之五的四倍。在韩冈那边,当然是希望几率越低越好,零做不到,也要往百分之一二方向努力。
  韩冈会叮嘱自己,那是把自己当做自家人。黄裳相信,韩冈绝不会去叮嘱李承之。在韩冈幕府出来的是自己,而不是李承之。所以韩冈说的是不要因“细故”而生嫌隙,大事若有分歧,自不用去附和李承之。
  黄裳只用了几秒就做出了决定,他看了周围一圈,只有正在跟沈括说话的游师雄转移了注意力过来,看见黄裳在看他,就收回了目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43/17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