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黎明(校对)第1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9/628

  景廷宾和赵三多两位大叔领导的造反,几乎把从邢台到山东有血性的男子们都给鼓动起来了。起义失败之后,袁世凯领着北洋新军残酷的镇压。那些敢战的,要么战死,要么背井离乡到了别处。能剩下来的都被吓破了胆子。让他们干点事情,这些人思前想后,哪里有以前前辈们生死之交一碗酒的豪气。
  以前的前辈们并不是为了那碗酒,那顿饭而许下生死的诺言。让大家能够真心相交的是景大叔拥有的“道义”。俗话说,铁肩担道义。景大叔就是那种人,他几乎是嫉恶如仇,遇到不合道义,不合礼法的事情,景大叔总是能站出来。他不是匡扶正义,而是在维护道义。
  庞梓并非这种能担当道义的人,景大叔在世的时候,他可没有少挨骂。按理说,景大叔过世了,庞梓应该能够自由的发展,再也没有人能够束缚庞梓了。但是令庞梓自己都奇怪的是,现在他最想做的反倒是景大叔这种人。不是模仿景廷宾景大叔,而是从根子上拥有那种“有道义”的人生。
  这些年,庞梓发现一件事。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世道开始变化了。在以前,洋教士,洋货到了哪里,那里肯定就会乱起来。景大叔他们平生致力于消灭洋教,抵制洋货。就是为了能够恢复传统的道义。但是现在,中国教士,中国人自己生产的洋货开始不断出现。原先看到那些曲率拐弯的文字,就知道那是洋货。现在都是中国文字,你怎么知道那是假洋鬼子造出来的?
  庞梓的理论和实践知识都很不足,他不知道这天下到底怎么了。他仅仅知道这个天下在缓慢但是不可阻挡的发生着缓慢变化。整个国家变得浮躁起来,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再也不是仅仅依靠“道义”作为标准。好多东西都在不断变化。庞梓在景廷宾大叔看来,已经是个离经叛道的孩子。但是面对这样的整体变化,庞梓第一想法居然是希望这个社会,这天下能够回到庞梓熟悉的那条道路上去。
  想让这世道回到胖子想要的道路上去,那就得有人,有枪。不然没等庞梓达成自己的理想,他就被人给做掉了。对于这点,庞梓是很清楚的。景大叔死后,邢台曾经被压制的势力纷纷浮出水面。原本根本没人搭理的那些家伙,现在也觉得自己是个人物了,庞梓认为现在的对手就是他们,如果不能压制住这帮人,自己绝对成不了南宫县的头面人物。
  哪怕是采用再不寻常的方式,只要能够短期内夺回南宫县的主导地位,庞梓并不在乎到底与谁合作,也不在乎采用什么手段。这就是庞梓遇到陈克之前的想法。
  遇到了陈克之后,更具体的说,是得到了陈天华的帮助之后,庞梓发现突然间,自己就有了很多可以利用的新筹码。陈天华致力于建设饲养场。那时候武星辰还在南宫县,有他坐镇,庞梓也不敢直接反对。饲养场就这么干了起来。
  中间经历了不少波折,不过总算是搞成了。先是鸡蛋,鸭蛋。然后是鸡肉,鸭肉,半年多后饲养场养的小猪居然也长到了百十斤的模样。若是按照普通的养猪,这样的猪已经可以杀了吃肉。而庞梓也是这么做的。自称为“酒囊饭袋”并不是庞梓的爱好。现在庞梓可没有更多可以收买周围村民的手段。反正饲养场也没有什么投资,这些肉类和蛋类若是花钱买,倒也需要不少钱。可是拿出去做人情,就很便宜了。庞梓希望这种整天有酒有肉的生活能够吸引那些青年加入自己的队伍。
  何家村离庞梓所在的高家寨不是太远,去的时候带了一堆酒肉,花的时间长了些。回来的时候轻装上阵。加上趁了酒劲,花了两个多小时骑马回到高家寨的庞梓丝毫没有以往的疲惫感,此时他到神采奕奕,精神百倍。翻身下马之后,庞梓把缰绳扔给在自家大院门口候着的部下。然后大踏步走进了院子。
  这院子和陈克与陈天华一起来的时候没太大变化,除了庞梓实际上已经把这院子给陈天华居住之外,别的就没什么不同。现在庞梓主要是在县城活动,这是他到现在为止,这辈子自认为干的最漂亮的一件事。
  四个月前,也就是武星辰离开邢台之后的一个月,陈天华和武星辰一起闹起的饲养场已经能够稳定提供鸡蛋和鸭蛋。那时候正好是四月,马上就是青黄不接的日子。庞梓立刻召集了南宫县县城以及周围的各地的无地穷汉。这帮兄弟大概有二百多号。庞梓把他们给弄到高家寨的时候,还真的觉得自己找对了人。
  这些人一看就是那种不再图什么前途的兄弟,今天有酒今天醉的典型。招呼大家吃饭的时候,众人吃的不快也不慢。喝酒吃肉与吃馒头并没有任何区别。虽然能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出那种颓废。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帮人身上还有着庞梓非常在意的一种气质。往好听的说那是一种气度。让这些人绝望的并不是生活的无助,不仅仅是无法活下去。
  一定要说的话,那是一种被主流抛弃后产生出的那种绝望。如果在别的很多人看来,这些人遭到的挫折不过是暂时的。但是这些人却有一种再也不能被“正途”接纳的想法。与其说他们被逼到这种朝不保夕的生活,还不如说这帮人是选择了自我流放,想让自己在这条闲汉的道路上面对人生的终点。
  为什么这些人会有这样的态度,庞梓实在是无法理解。但是庞梓知道自己找到了需要的人。面对大家,庞梓问的话,“怕不怕掉脑袋?”
  下面的这些人既没说怕,也没有说不怕。大家反问道:“给吃饱么?”
  庞梓笑道:“只要大家在县城,我想吓唬吓唬官府。也不知道大家怕不怕。”
  “怕什么?砍头?挨板子?”大伙笑道。
  庞梓听了也笑,这些闲汉们并没有害怕的意思,“砍头未必,挨板子,被枷这只怕是少不了的。但是该给大家吃的,用的,我庞梓绝对不会少了。而且大家以后想在我这里干活,就干。我这里不缺。如果不想干活,这口饭可也不会少了大家的。”
  “只要管饭,我们害怕啥?干事干不成,起个哄还能做不成么?”闲汉们给出了自己能做的底线。而庞梓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底线。
  商量一番之后,庞梓带着二百多号闲汉先占据了南宫县县衙前的街。闲汉们列好了队从街这头走到街那头,来回走了几趟。队伍就开始围着县衙门绕起了圈子。如果只是在街上来回走,那只是引起了衙役的好奇。这围着衙门绕圈子,衙役们立刻就恐慌起来。
  县太爷得到禀报,派人前来询问。闲汉们见有衙役前来问话,立刻聒噪起来,“你问我们想做啥?现在日子活不下去了,我们想造反了!”
  听了这话,衙役脸色顷刻变的有些发白。“老兄,别开玩笑了。”衙役试图缓和一下大家的情绪。
  庞梓和闲汉们早就商量好了事情,挺衙役这么说,闲汉们顷刻就喊起来,“日子过不下去啦!造反了算逑!”
  边说,边拿出各种家伙向县衙围了过去。衙役一看事情不对,吓得飞奔回衙门禀报去了。而闲汉们把县衙紧紧围住,开始起哄。
第四十八章
  “这些刁民就不怕王法么?”南宫县的周县令在衙门里面气得浑身发抖。但是被人堵在衙门大门口,就这么持续下去,以后自己这县令还怎么当啊。
  “外头到底有多少人?”南宫县县令问道。
  “大人,我看外头至少得有二百多人。”衙役回话的声音不敢太高,生怕刺激到这位县令。
  “嘶!”县令觉得有种类似于牙痛的感觉。不用讲,肯定有人在背后捣鬼。“先弄明白到底是谁在背后指使!”县令大人命令道。
  有些时候就是县令这等百里侯也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南宫县县令突然发现几百个泼皮闲汉们能一条心,这也非常难对付。衙役们想出门打探消息,一开门就见到门口站满闲汉,他们喊着:“日子过不下去了,要造反了。”根本不让衙役们出门。
  “你们要造反么?”衙役喊道。
  “我们就是要反了!”闲汉们对着喊。
  面对这样的滚刀肉,衙役们也实在没有办法。手里拿着家伙,衙役还真的不敢打出门去。不然打出门,那就只好回来。向县令大人禀报了事情之后,县令大怒。这也欺人太甚了。
  “来人,本官亲自带着你去看看。若是本官一声令下,你们就给我打出去。”县令大人喝道。
  这次一开门,闲汉们还是在门口。瞅见县令大人的官服,闲汉们又是一通吵吵,“活不下去啦,造反啦!”听了这些话,县令脸色阴沉,正准备让衙役们打出去,却见两个人挤到了门口。县令大人的手本来举起,指着闲汉。一见挤到门口的这两个人,县令的手指哆嗦着,阴沉的脸色几乎要气绿了,“把这两个混账给我拉进来。”县令大人对着衙役喊道。
  两人被拉进大门,然后门哐一声就关上了。衙役们拎着家伙正准备等着周县令发话,却见周县令直接冲上来,对着两人每人先来了一脚。他边踹边喊“造反?真反了你们了。”
  两个青年挨了一脚却也没有丝毫怨言,倒是都笑嘻嘻的开了口,“舅舅大人好。”“老师好。”
  这话一出,衙役们都很诧异。周县令对衙役们摆摆手,“你们下去吧。”说完之后,县令余怒未消,又对着两人各踹了一脚。这位周县令是河北巨鹿人,被他踹了的这两个青年,一个是庞梓,曾经跟着这位周县令读过几个月的书。一个却是周县令的外甥,庞天硕。庞梓和庞天硕是远房的堂兄弟。
  看到这两个浑小子居然给自己玩这手,周县令气的几乎是气乐了。带着两人进了书房,县令大人开口就骂道:“景老哥怎么就有你们这样的亲戚呢?”
  “老师,我这是没办法……”庞梓说道。虽然只在周县令那里读了几个月书,但是庞梓还是不敢对老师造次。
  周县令盯着庞梓看了一阵,却没有继续骂下去,“造什么反?我开个押票,以后你领着这些闲汉们给人押货去吧。”
  这本来就是庞梓这次行动的目的,他本以为还得有些波折,没想到周县令竟然如此轻松的答应了。这让庞梓喜不自胜,“多谢老师了。”
  周县令却正色说道:“我却只帮你这一次,以后若是出了其他的事情,我可只能公事公办了。”
  也就这样,庞梓得到了押票,开起了镖局的生意。
  每次想起这次的事情,庞梓都是觉得幸运。其实周县令平素是个很严肃的人,能让他这么痛快的出力帮忙,实在不是容易事。
  “星台先生在么?”进了自家院子,庞梓就喊道。
  “陈先生不在。”出来应声的是个十五六岁的小家伙。
  “他又去饲养场了?”庞梓问这孩子。
  “陈先生去农会了。”
  在庞梓得到镖局的押票之后,陈天华则在高家寨办起了第一个农会。第一批农会会员都是参加了饲养场的农民。在那之后,陈天华大部分时间都耗在农会里头,庞梓也已经习惯了。
  为了今天去何家村收买人心,庞梓从前天开始,就从饲养场弄走不少鸡鸭和猪,虽然准备马上就回南宫县,但是庞梓觉得还是要在走之前和陈天华打个招呼,感谢一下。如果不是陈天华饲养场办得好,哪里有这么多牲口家禽让庞梓用呢?想到这里,庞梓起身出门,往饲养场找陈天华去了。
  从去年到现在,陈天华在河北待了几乎一年。由于学了陈克交给的汉语拼音,现在他的口音里虽然还是有着浓厚的湖南味,但是说出来的话河北人都能听的懂。
  此时,陈天华正和其他饲养场的人员一同在蚯蚓田里面整理肥料。拎着锄头熟练的干着工作,也就说,把由草秆,猪粪、鸡粪沤好的腐殖物盖在已经整理过的蚯蚓田上面。秋收之后,秸秆这些东西都不缺。铺一层沤好的东西,再铺一层麦秸和高粱秆,再撒上一层土,再覆盖一层腐殖物,再铺上秸秆和土。每个在蚯蚓田里面的工作的百姓都带着口罩,即便如此,刺鼻的味道依然熏得眼睛有些睁不开。
  被陈克留在河北的时候,陈天华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未来的工作会非常艰辛。但是与陈克分别前的长谈中,陈克给了陈天华三个建议,一就是不要向百姓宣传什么打跑外国人。老百姓根本不关心这种事情。二就是一定要明白,现在的问题是要发展生产力,让百姓们能够多生产出吃的来。三则是要组建起真正属于老百姓的组织——农会。
  陈天华对陈克可是非常佩服的,既然陈克这么说,陈天华就真的去贯彻陈克的三条建议。其实陈克只是听说过陈天华的大名,因为历史上陈天华在1905年自杀,所以对于陈天华的“可能性”,陈克并没有概念。这也是陈克为什么要把陈天华留在河北的原因。陈天华是个能看到当前表面问题的人,能提出比较深刻问题的人。至于如何找到解决当前中国问题的办法,陈克身为后来者,他对这时代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极低。
  历史已经证明,只有进行一场彻头彻尾的革命,将旧有的一切秩序粉碎,在中国将重建一个新的秩序。这样才能够拯救中国。任何改良主义都是扯淡。
  陈克一直很不解一件事,工业化时代与农业时代本来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社会情况。为什么总有人身处工业时代,然后死抱着农业时代的那些“温情脉脉的面纱”不放手呢?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界,这种傻瓜依然层出不穷。这帮人基本上都自称“公共知识份子”,绝大多数都有一个特点,他们尊崇的不过是中国农业时代那种“读书人”的地位。认为自己认了些破字,读过几句酸文。就可以高高在上了,天生的应该享有权力了。这帮人多数推崇什么“民国范”。
  所谓的“民国范”的民国,就是这种读过些书的“公共知识份子”在社会中居于高位的时代。这些21世纪推崇“民国范”的无一例外,都是些自认为读书人高人一等的家伙。
  由于陈克对陈天华很有好感,但是既然没有陈天华1905年后在历史上的痕迹,陈克就必须让陈天华证明他自己不是这种“民国范”。因为陈克其实有一个很认真的想法,如果他当了权,这些“民国范”的前辈们根本别想拥有一丝一毫的政治权力。哪怕是橡皮图章的政协会议,陈克也不会给这帮人任何机会。所以陈克非常希望陈天华能够经受这样的考验。
  当然,这也是陈克不知道1906年安徽会有这么一次大水。在灾区,陈天华绝对能够经受更加严酷的考验。如果知道的话,他就会把陈天华给带去安徽了。
  陈天华并不知道陈克的真实想法,他只是知道陈克让他在河北实践一条非常辛苦的革命道路。利用已有的社会矛盾发动革命这种事情,陈天华参与过。但那都是社会中层对满清政权的不满,这些人或者出于义愤,或者因为长期积累起来的经济矛盾。
  在河北,陈克要求陈天华研究一下底层百姓对革命的需求。百姓们到底需要什么,他们的革命需求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怎么告诉百姓一个事实,如果不革命,他们永远没有未来。
  陈天华问及陈克,怎么与百姓打交道的时候,陈克只说了一句话,“和老百姓一起干活”。
  现在陈天华就在努力干活。陈天华家境虽然贫寒,但是他父亲是个读书人,所以陈天华本人倒也不缺书读。后来读书读的好,有人出钱相帮。他就继续深造,甚至能够出国留学。农活对于陈天华并不是太习惯。至于陈天华主营的饲养场,那就更不用提了。这是陈克模仿21世纪的饲养场弄来的一个模式,对饲养场管理模式的理解上,双方就有近一个世纪的差距。
  所以工作自然是非常辛苦的,有了庞梓的帮忙,陈天华首先把村子周围那些盐碱或者湿洼土地所有者给聚集起来。这种地都是烂地,有这种地的人都不是穷人。因为这些地都不怎么产粮食,如果是穷人的话,这些地肯定早就出手,卖了钱买好地,或者干脆换地。
  陈天华不缺钱,由庞梓出面牵头,以一年五十两银子的租金,二百多亩连成大片的“烂地”被一次性包了下来一年半。有了地,就得有人伺候,还是庞梓出面,村里面那些缺地、无地,或者被强行夺佃的百姓被安排过来劳动。
  这个饲养场很快就成了周围十里八乡的笑柄。有人居然养蚯蚓,还专门用砖修了些操。大家都笑话陈天华这些人,光这些砖钱,养蚯蚓一辈子都赚不回来。想挖蚯蚓,直接去地里挖不就好了,何必费这么大劲呢?
  别说第一次接触这种人工饲养蚯蚓的百姓,就是只看过陈克写的书的陈天华也是心里面惴惴。但是他就是凭了对陈克的盲信,按照陈克写的书上的东西坚持下来的。直到两个多月后,初步掌握了蚯蚓繁殖规律的陈天华终于从村民手里开始开始购入第一批鸡娃、鸭娃和小猪。又过了一个月,附近村民惊恐的发现,陈天华领导的饲养场养的鸡长的极快。都是一多月的小鸡,饲养场的鸡鸭就比其他家的鸡鸭大了一半出去。
  于是自然有人来打听,得知这些鸡鸭都是以蚯蚓为食,而是几乎是以蚯蚓为每天的主食才得到的效果。知道了这个“秘诀”的村民们却只能摇头了。村民们会在雨后蚯蚓经常出没的时候抓些蚯蚓,捞些鱼虾作为鸡鸭饲料的补充。大家养过鸡鸭的都知道,这些蚯蚓和小鱼虾偶尔弄些可以,若是天天专门去弄,是极为不划算的。
  而陈天华办的饲养场,大规模的饲养蚯蚓,活蚯蚓用来养鸡鸭和猪之外,还在专门挖出来的鱼塘里面用来饲养小鱼虾。所以这些村民单独去自然环境里面捕捉非常不划算的东西,在陈天华这里通过人工饲养极大的降低了成本。
  实际上陈天华仅仅是把知识带到了农村,经过组织,稍微利用了一下这里的资源,就得到了极大的成果。
  在1906年,如果有人一天一个鸡蛋或者鸭蛋。五天吃一次鸡鸭鱼肉,这得是多大的门户才能做到的呢?在饲养场的贫苦百姓基本上就实现了。
  如果是普通人,能够做到这样的成绩,让百姓过上如此日子,自然会志得意满。陈天华实际上也是个普通人。他没有志得意满的原因很简单,陈克给他留下的计划书里面专门对这个阶段的情况进行了论述。到了现在,陈天华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做“工业化生产”,什么叫做“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而进行的生产,而“工业化生产”是以“交易”为目的进行的生产。虽然小农经济也会养鸡、养鸭、养猪,那都是附带的。陈天华亲自搞起的这个饲养场是以生产出更多家禽和牲口为目的。而这些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把这些家禽和牲口卖了赚钱。在有足够销路之前,陈天华发现自己居然有生以来第一次遇到了“产品积压”。好多“鸡鸭”根本吃不了。
  而凭着对陈克的一种狂热的支持,陈天华甚至强迫自己把《中国文化传承与唯物主义的兴起》这本书当中,关于“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变迁的那部分耐着性子给读了。
  在这部分里面,陈克就是阐述“农业体系是如何在平日里和丰年中看着温情脉脉”,到了灾年就成了人间地狱的。所以陈克坚定的认为,必须用工业化制度彻底摧毁替代农业体系。例如,在农业体系中,只要有一个工业化变量的加入,立刻就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因为小农经济无论如何都是无法与工业化比成本低廉的,陈克在留给陈天华的文件里面告诫陈天华。把饲养场的生产出来的产品无偿的分给穷苦百姓是一种绝对的愚昧行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9/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