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黎明(校对)第1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2/628

  不过这都是陈克本人的胡思乱想时候的想法,想推翻马克思的某一部分的理论构建并不是陈克现在准备着手的工作,等革命胜利了,大可从容进行。迫在眉睫的事情是军事斗争,陈克在军委会议上对军事斗争的论述很简单,“农村包围城市。”基于师承毛爷爷的理论,针对满清的据点政治特点,人民党放手在农村发动革命,部队主力对满清的各个据点进行毁灭性的打击。
  毛爷爷的时代,地主组织的民团一直是最顽固的敌人。不过所谓民团是需要敌人正规军配合的,如果没有敌人正规军的配合,民团面对革命部队的正规军同样不堪一击。既然是民团,领头的都是地主。把这批人从肉体上消灭之后,农村也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敌人了。
  人民党的部工农革命军队出发前往凤阳府的时候,发现陈克的论断相当正确。前些日子以来,工农革命军的前身“保险团”四处破围子,而且开始着手建立根据地。地主的围子现在成了各个新根据地的地盘。即便是闹得这么大,凤阳府方面依然没有动静。即便是对满清的效率完全不抱幻想的陈克都觉得有些过分了。但现实永远都比小说更加离奇。人民党最新发展的根据地距离凤阳府不过五十几里地,而凤阳府竟然视若无睹。
  工农革命军的战士们却没有这么多顾虑,打凤阳府调集了水上支队的全部部队,总共有一个旅的编制。部队行军的时候先是走淮河水路,然后进入龙子湖。在龙子湖东岸登陆之后,准备继续向东直扑凤阳府。
  凤阳府在凤凰山之阳,故以得名。如果不是因为朱元璋的原因,这里本来也不怎出名。而且凤阳花鼓里头出名的那一段也是“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因为这里水灾频繁,凤阳府其实也就是一个大概的名号。甚至连府治也会随着频繁的水灾进行变化。
  在这个意义上,把满清在凤阳府的统治看成一个封建殖民授权收税体系或许更加合适。落后的生产力,让百姓们光应付水灾就已经疲于奔命,无力搞生产。这也是凤阳府的一个事实。
  部队一下船,岸边已经有大批的百姓在岸边等着了。衣衫褴褛的灾民大家见得多了,但是这些灾民还是颇有些不同,大家拎着各式“武器”,倒是很有精神。见到工农革命军的战士之后,脸上也没有其他地方百姓常见的那种惊讶。相反,这些百姓们一个个脸上都露出了光彩。人民党暂时还没有在凤阳县这一带开辟根据地,但是这并不等于凤阳县的百姓不知道人民党的存在。一个穿长衫的青年人站在百姓前头,在青年身边的是人民党的联络员。见到了工农革命军的队伍一靠岸,两人就率先迎了上去。
  青年看着文质彬彬的,他冲着船队上的人一拱手,大声喊道:“在下朱三水,是腰庄人。请问哪位是人民党的头领。”
  这次军事行动的指挥官依然是章瑜,船队指挥官则是严复。两人就在最前面的那支船上,这次行动之所以选择在这里靠岸,一个原因就是朱三水自愿带领当地人参加攻打凤阳府的战斗。
  朱三水的加入完全不在预料之内。新的根据地不愿意太招摇,尽管最远的根据地都已经打到了洪泽湖去了,却暂时没有对凤阳府过分逼近。朱三水是主动跑到天河根据地要求加入的。人民党发展根据地的一个选择要点是要在水边。因为洪水的原因,各个湖边的百姓们最为悲惨,各个根据地的负责人到了根据地之后,都发现自己面对的情况与凤台县完全不同,最重要的区别之一,现在已经没有抢种抢收的时间。虽然打了围子,却没有立刻能够开始凝聚百姓劳动的理由。种地必须明年才能开始,百姓的肚子现在就开始饿了。唯一的应对方法就是组建起“垦荒旅”,采用集中居住的方式来节约粮食供应数量。
  对于人民党各个区的书记来说,这是不得已的办法。对于百姓来说,这则是救命的唯一门路。于是各种谣言以极大的速度开始传播。人民党这里有无数的粮食,只要肯依附了人民党,大家就有吃有住。以前在凤台县的时候,百姓们已经被集中居住,消息传的不快。现在根据地扩大之后,接触灾民的范围极大的扩大了。
  朱三水是个读书人,却没有能够在朝廷废了科举之前考上秀才。所幸家里头也有点薄田,功名无望,种地总行吧。结果水灾一来,种地也没了希望。听到了人民党的传言之后,朱三水立刻感觉这股新崛起的力量绝非是“善男信女”。这年头官府都不救灾,民间力量自发的搞的这么大,其心绝非为了报效朝廷。
  自己读了这么多年书都没有能够混上功名,朱三水对于朝廷已经彻底绝望。发现了人民党这个“可疑”的政治力量之后,朱三水的选择是立刻投奔。他先是去天河根据地实地查看了一番,看到那些蓝衣的队伍,也尝试着领了两次饭。他就确定这帮人与朝廷根本不是一码事。
  朱三水好歹是读过书,知道空手投奔根本没用。家还有些余粮,他干脆就要求见天河根据地的领导。天河根据地的书记是秦武安。出身复旦公学的秦武案是陕西人,有着关中人特有的个性,往好了说是爽朗,往不好说是急躁。对朱三水提出的“入伙”很有兴趣。言谈中,朱三水对秦武安提及的人民革命并不理解,朱三水本来在乎的仅仅是人民党要不要造反。既然人民党要“革命”,朱三水干脆就提出,自己可以倾尽家产组织龙子湖的百姓参加“革命”。
  如果不是人民党已经决定要攻打凤阳府,朱三水的下场很可能就是被“监管”起来调查。现在时间这么紧迫,秦武安性子也急,他干脆就亲自和朱三水一起去了趟龙子湖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是当地完全有革命基础。
  此时,进攻凤阳府的计划已经制定完毕,党中央研究的结果是,朱三水投奔革命应该是真心的。现阶段姑且同意。但是前提在于派人看看朱三水能否服从命令,散尽家里头的余粮组织当地百姓。观察的结果是,朱三水的确是服从了命令,在特派员的指挥下,组织起了饥饿百姓的队伍。
  最终,朱三水被暂时允许加入革命队伍。
  出发前,严复就表示对这种贸然加入的队伍并不怎么放心,章瑜倒是没有那么多担心。百姓们活不下去了,如果造反能活下去,百姓并不在乎攻打官府。根据数次联络,联络员带回的消息是,当地的百姓们不少自发的选择加入战斗。如果朱三水只是一个人表示投奔,那还有些骗局的可能,当地百姓们大批选择加入的话,他们是朝廷走狗的可能就微乎其微了。
  见到朱三水前来迎接,章瑜大声喊道:“我是人民党的指挥官。请问这位朋友是朱三水么?”
  “我就是朱三水!谢天谢地,可是把王师给盼来了。”朱三水大声喊道。
  部队下船之后,按照事前的安排,送给这些“起义百姓”的粮食也运了下来。根据地也没多少稻米小麦,运来的粮食都是土豆。大家也不说别的,凡是自愿来参加战斗的百姓,一个人先分二十斤土豆再说。
第零章
新开始(十二)
  凤阳府在凤凰山之阳,故以得名。如果不是因为朱元璋的原因,这里本来也不怎出名。而且凤阳花鼓里头出名的那一段也是“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因为这里水灾频繁,凤阳府其实也就是一个大概的名号。甚至连府治也会随着频繁的水灾进行变化。
  在这个意义上,把满清在凤阳府的统治看成一个封建殖民授权收税体系或许更加合适。落后的生产力,让百姓们光应付水灾就已经疲于奔命,无力搞生产。这也是凤阳府的一个事实。
  部队一下船,岸边已经有大批的百姓在岸边等着了。衣衫褴褛的灾民大家见得多了,但是这些灾民还是颇有些不同,大家拎着各式“武器”,倒是很有精神。见到工农革命军的战士之后,脸上也没有其他地方百姓常见的那种惊讶。相反,这些百姓们一个个脸上都露出了光彩。人民党暂时还没有在凤阳县这一带开辟根据地,但是这并不等于凤阳县的百姓不知道人民党的存在。一个穿长衫的青年人站在百姓前头,在青年身边的是人民党的联络员。见到了工农革命军的队伍一靠岸,两人就率先迎了上去。
  青年看着文质彬彬的,他冲着船队上的人一拱手,大声喊道:“在下朱三水,是腰庄人。请问哪位是人民党的头领。”
  这次军事行动的指挥官依然是章瑜,船队指挥官则是严复。两人就在最前面的那支船上,这次行动之所以选择在这里靠岸,一个原因就是朱三水自愿带领当地人参加攻打凤阳府的战斗。
  朱三水的加入完全不在预料之内。新的根据地不愿意太招摇,尽管最远的根据地都已经打到了洪泽湖去了,却暂时没有对凤阳府过分逼近。朱三水是主动跑到天河根据地要求加入的。人民党发展根据地的一个选择要点是要在水边。因为洪水的原因,各个湖边的百姓们最为悲惨,各个根据地的负责人到了根据地之后,都发现自己面对的情况与凤台县完全不同,最重要的区别之一,现在已经没有抢种抢收的时间。虽然打了围子,却没有立刻能够开始凝聚百姓劳动的理由。种地必须明年才能开始,百姓的肚子现在就开始饿了。唯一的应对方法就是组建起“垦荒旅”,采用集中居住的方式来节约粮食供应数量。
  对于人民党各个区的书记来说,这是不得已的办法。对于百姓来说,这则是救命的唯一门路。于是各种谣言以极大的速度开始传播。人民党这里有无数的粮食,只要肯依附了人民党,大家就有吃有住。以前在凤台县的时候,百姓们已经被集中居住,消息传的不快。现在根据地扩大之后,接触灾民的范围极大的扩大了。
  朱三水是个读书人,却没有能够在朝廷废了科举之前考上秀才。所幸家里头也有点薄田,功名无望,种地总行吧。结果水灾一来,种地也没了希望。听到了人民党的传言之后,朱三水立刻感觉这股新崛起的力量绝非是“善男信女”。这年头官府都不救灾,民间力量自发的搞的这么大,其心绝非为了报效朝廷。
  自己读了这么多年书都没有能够混上功名,朱三水对于朝廷已经彻底绝望。发现了人民党这个“可疑”的政治力量之后,朱三水的选择是立刻投奔。他先是去天河根据地实地查看了一番,看到那些蓝衣的队伍,也尝试着领了两次饭。他就确定这帮人与朝廷根本不是一码事。
  朱三水好歹是读过书,知道空手投奔根本没用。家还有些余粮,他干脆就要求见天河根据地的领导。天河根据地的书记是秦武安。出身复旦公学的秦武案是陕西人,有着关中人特有的个性,往好了说是爽朗,往不好说是急躁。对朱三水提出的“入伙”很有兴趣。言谈中,朱三水对秦武安提及的人民革命并不理解,朱三水本来在乎的仅仅是人民党要不要造反。既然人民党要“革命”,朱三水干脆就提出,自己可以倾尽家产组织龙子湖的百姓参加“革命”。
  如果不是人民党已经决定要攻打凤阳府,朱三水的下场很可能就是被“监管”起来调查。现在时间这么紧迫,秦武安性子也急,他干脆就亲自和朱三水一起去了趟龙子湖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是当地完全有革命基础。
  此时,进攻凤阳府的计划已经制定完毕,党中央研究的结果是,朱三水投奔革命应该是真心的。现阶段姑且同意。但是前提在于派人看看朱三水能否服从命令,散尽家里头的余粮组织当地百姓。观察的结果是,朱三水的确是服从了命令,在特派员的指挥下,组织起了饥饿百姓的队伍。
  最终,朱三水被暂时允许加入革命队伍。
  出发前,严复就表示对这种贸然加入的队伍并不怎么放心,章瑜倒是没有那么多担心。百姓们活不下去了,如果造反能活下去,百姓并不在乎攻打官府。根据数次联络,联络员带回的消息是,当地的百姓们不少自发的选择加入战斗。如果朱三水只是一个人表示投奔,那还有些骗局的可能,当地百姓们大批选择加入的话,他们是朝廷走狗的可能就微乎其微了。
  见到朱三水前来迎接,章瑜大声喊道:“我是人民党的指挥官。请问这位朋友是朱三水么?”
  “我就是朱三水!谢天谢地,可是把王师给盼来了。”朱三水大声喊道。
  部队下船之后,按照事前的安排,送给这些“起义百姓”的粮食也运了下来。根据地也没多少稻米小麦,运来的粮食都是土豆。大家也不说别的,凡是自愿来参加战斗的百姓,一个人先分二十斤土豆再说。
  朱三水万万没想到人民党做事居然如此仗义,他当年没有考上秀才的原因之一就是喜欢听戏,喜欢看各种小说。这等要造反前,先给百姓发粮食的做法实在是收买人心的绝佳策略。心里头在感动的同时,朱三水又隐隐生出一种畏惧,人民党的这批人行事可是有条理的很。通过分粮,直接把百姓的好感给拉走了不少。朱三水号召起来这么多百姓,原因就是朱三水散了家里头的余粮。现在能看得出,人民党手里的粮食远比自己的多,加上蓝衣的队伍人数竟然超过了上千人。人家有枪有粮,哪里会把自己这个贸然投奔的人放在眼里。
  这个念头并没有维持太久,朱三水很快就想开了。背靠大树好乘凉,现在这些百姓根本不是真心要造反,而是活不下去被裹挟了而已。凤阳府能有多少粮食?打下来之后也吃不了多久,更别说打下来凤阳府,百姓们哄抢完粮食财务之后就做了鸟兽散。自己根本也聚集不了多少人。
  “怎么了,三水同志,看你好像很不理解我们这么做的样子。”秦武安不知道何时出现在朱三水身边。
  朱三水连忙说道:“秦先生,哦,秦武安同志,我只是觉得咱们人民党实在是有太多的粮食。由衷佩服而已。”虽然对人民党处于一种完全不了解的状态,但是在人民党里头,大家都不分尊卑,只是以同志相称,这个特点倒是让朱三水很是喜欢。哪怕他是新加入的,外人却也听不出来。
  秦武安语气里头都是自豪,“我们要的是政权,而不是财务,更不是为了学着满清剥削百姓。所以我们自然是地盘越大越好。这些粮食都是凤台县的百姓们在水灾后种出来的,地盘越大,我们就能给更多百姓造福。”
  这些事情朱三水是听人民党的其他同志说过的,不过他自己倒是将信将疑。直到看了这还粘着泥土的土豆,特别是土豆个头都不大,他这才算是真的信了。既然秦武安如此有信心,朱三水倒也半真心半假意地赞道:“若是人民党的同志早点来就好了。凤阳府得少死多少人啊。”
  “我们现在不是来了么?”秦武安大声说道。
  朱三水连忙点头称是。
  而人民党接下来的行动更是大出朱三水意料之外,在他想来,既然人民党已经给了百姓粮食,可以说入伙的卖命钱已经支付了,那能聚集多少百姓就该聚集多少百姓。却没想到人民党的干部居然先把龙子湖附近参加“造反”的百姓给聚集起来。这次来的人有三百多人,都是活不下去的穷人。
  “相亲们,我们现在要去打凤阳府。我们攻打凤阳府的目的一不是为了杀官造反,二不是为了抢粮抢钱。我们攻打凤阳府是为了给百姓们一条活路。水灾到现在,大伙吃过一口官府救济的活命粮食么?水灾之前,官府除了收税之外,给过大家一点好处么?我们打下凤阳府,以后就是我们人民党来组织官府,大家再也不会被欺负了。因为我们人民党就是百姓的队伍。”
  百姓们一个个紧紧抱着分到手里的土豆,听着这莫名其妙的话,却不知该如何应对。这些百姓们大多是年轻人,也是铤而走险之辈。之所以来参加这次造反,本来就是被逼得活不下去了。准备攻破了凤阳府之后抢些活命的粮食和钱财。没想到这帮人居然不让。
第零章
新开始(十三)
  如果不是为了吃上饱饭,谁肯去造反?人民党对要求入伙的百姓们不允许抢掠,登时就有人心生退意。对着百姓发言的李照在部队这么久,对于人的心态摸得很透。肯跟着队伍向前的人有一种向前的那种态度,这是遍布每一个细节,准备随时向前的专注态度。看着“起义百姓”里头那些眼神开始左顾右盼的百姓,李照知道这些人已经不愿意单纯的为了革命而去打仗。
  人民党自从在凤台县建立武装力量以来,招收的军人基本都是良家子。良家子们虽然在一开始未必有那些流氓混混能打架。但是经过半年多的训练,战斗力飞速提升,而且特别能吃苦耐劳。在凤台县分房之后,部队的精气神更上层楼。“为了解放老百姓打仗”,这句几乎是口号的宣言,已经成了战士们的一种信念。
  如果在根据地的时候,大家仅仅是在服从上级的指挥。见到了周边的灾情后,战士们实实在在确定了,全家人是靠了人民党从死亡线上活了下来,是靠了人民党才有了今天的生活。人民党的政工体系反复强调,要让战士们知道,这不是人民党的力量,大多数工作都是战士和百姓们干的,人民党所做的仅仅是站在人民这边,为人民服务。但是出乎政工体系同志们的意料之外,这种宣传反倒让战士们更加团结在人民党周围了。
  战士们并非不理解自己和百姓们承担了最沉重的工作,恰恰是因为理解了这点,恰恰是因为人民党不遗余力的这样宣传,战士们才真正觉得人民党是真心要领着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的。因为以往百姓们同样辛苦,可这样辛苦换来的利益与现在相比却是微乎其微。
  百姓们以往遇到的都是把百姓们贬低的一文不值,把自己的存在意义吹嘘的神乎其神的那些人。跟着这些人,百姓们顶多捡点残羹剩饭。只有跟着人民党,大家才觉得自己真正的得到了利益的大头。到现在为止,战士们其实也不懂什么叫做革命,什么叫做工业化。战士们唯一懂得的,就是自己所有的劳动,劳动成果大都数都很平均的落到了和自己一样的百姓手里,而不是落到了人民党的那些当官的手里。只要人民党在,大家都不会饿死,没有人能欺负别人。基于如此朴素而真实的原因,战士们就肯真心实意的跟着人民党走。
  哪怕是要面对战争,要面对死亡。战士们依旧愿意跟着党走。
  实际上李照本人最早的理想与其他革命青年别无二致,打走洋人,建立强大的中国。跟着陈克一起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上海呆不下去了,而且听说在凤台县有县令当靠山,革命应该是非常容易的。李照原本并不理解人民的需求,他辛苦工作的原因挺简单,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大家团结在一起,通过共同劳动才能活下来。既然陈克主席自己都亲自冲锋在危险的第一线,李照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当李照也有了部下,当李照也得为别人负起责任之后,李照原本觉得同志们跟着自己走,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是他身为政工人员,不得不学着去理解基层同志的想去。当他经过艰苦工作的终于理解到这点之后,当李照真正的理解了基层战士的真正心态之后。那份感动超过了他自己的想象,李照找了个无人的地方哭了。
  只要劳动就能活下去,大家谁都不能欺负别人。这本来应该是一个很简单的制度,身为跟着陈克主席一起创立这个新制度的老党员,李照原本不知道人民的要求其实就这么一点点。李照甚至一直认为,让人民跟着自己去革命,是需要花大价钱去收买的。陈克反复在政工培训中强调,只要建立一个公平的,有盼头的新制度,人民就会跟着人民党走。李照在工作初期其实并不怎么信的。现在他终于相信了。
  当然,陈克主席在政工培训中,也反复强调。旧制度在文化上不断的毒害人民,让人相信,自己有机会成为通过剥削别人致富的“人上人”。面对朱三水拉拢起来的这群“起义百姓”,李照也相信了这个判断。原本不少“起义百姓”眼中闪动的是一种贪婪的目光,说的不好听,那是一种很像是野兽的光芒。当这些人一听到“不允许抢掠”,那种冲动和激昂的情绪立刻就一落千丈。随便在凤台县弄个老百姓就比这帮人像样的多。
  这次凤台县公审大会之后,部队进行了各种座谈会,大家都认为审判很公正。唯一的怨言只是觉得公审大会应该早些搞,百姓们其实一直很担心人民党会不会和以前的官府一样,和地主们走在一起。不少战士提出,应该把以前的一些坏人抓起来。面对政工干部们对“司法公正”的解释,也就是说没有证据的话,司法系统是不能抓人的。战士们表示了全面的认可,而且踊跃的进行了举报。
  李照坚信这样的工农革命军战士绝不可能参在战争中参与抢掠行动,百姓们并不期待乱世,更不希望罪恶横行。所以李照无论如何都不会让这些动机不纯的百姓去参与这次军事行动。
  “我们是为了解放百姓才来打仗的。乡亲们,你们要是想打倒贪官污吏,砸烂这个吃人的天下的,我们都欢迎加入我们队伍。如果只是想去抢掠,杀人的,就不用跟着我们去了。打下凤阳府之后,我们一来要赈济灾民,二来决不允许盗匪横行。”
  听完了这话,不少“起义百姓”已经用不满的目光看着朱三水。朱三水一开始可不是这么说的,“打进凤阳府,抄光狗官的家产。”这是朱三水用来鼓动的口号。
  已经有百姓用期待的语气问道:“这位头领,你们打下凤阳府之后,狗官的家产要怎么分。”
  听到这话,李照心里头已经有些不高兴了,他压制住心情,高声答道:“官员的家产,一部分分给百姓,一部分充公。打下凤阳府,我们要赈济灾民,很多粮食得从外头买。”
  “那就是说我们打仗,然后什么都分不到了?那我退出行不行?”方才那个百姓高声喊道。
  听到这话,李照忍不住松了口气,这次军事行动动员了近两千战士,光凭借这个兵力也足够轻易的攻下凤阳府。如果都是工农革命军的战士,军纪反倒可以保障。李照可不想弄出百姓参与到抢掠的行动中来,攻打围子的时候出过这等事,为了镇压抢掠,革命军花费的力气不比攻打围子少多少。他微笑着说道:“可以。可以退出。”
  听到这话,立刻就有百十号人退出了队伍。剩下的百姓里头很多人也不知道是退出好,还是继续留在这里好。也就是在此时,突然一个中年汉子大踏步走到李照跟前,咕咚一下跪倒在地。他态度端正,跪得笔直,倒是把李照吓了一跳。李照想把他扶起来,中年人却坚持要跪在地上。两人一面纠缠,中年人大声说道:“这位头领,我这次要参加打凤阳府,不为了抢掠。我是要报仇。凤阳府的衙役和我家有仇,他们冤死了我哥哥。我只求一件事,等破了凤阳府之后,把那个衙役交给我,我要把他掏心挖肝,给我哥哥报仇。”
  “我们不允许乱杀人,更不能这样让大家私自报仇。”李照终于把中年汉子强拉起来。“你若是有冤情,我们破了凤阳府之后,你可以到我们这里陈诉冤情。你放心,我们绝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不管是谁,只要欠下了百姓的血债,我们都会给你们追回来。”
  “果真?”中年汉子听李照没有直接答应自己的要求,对李照的话将信将疑。
  “按你所说,那个人欠下了血债。那他就绝对不会只欠下你一家的血债。打下凤阳府之后,其他受了冤枉的百姓们也想报仇,你把那衙役私下杀了,其他百姓还以为那衙役私下跑了呢。”
  看那中年汉子还是将信将疑,李照问:“虽然那坏人只有一条命,只能死一次。可我们会召开公审大会,让被冤屈的大家能当众陈说自己的冤情,让大家知道咱们杀他的来龙去脉,这不正是对死者最好的祭告么?”
  中年人看来是被李照说服了,他突然又跪在李照面前连连磕头,“这位首领,你就是青天大老爷啊。”
  李照连忙又把中年汉子拉起来,这才对大伙说道:“乡亲们,我们不是造反,我们是为了救百姓,给百姓申冤做主。咱们不能一面说着要打坏人,一面干那些和坏人一样的坏事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2/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