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黎明(校对)第2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0/628

  “遵命。”秋瑾有些迟疑的答道。说完这话,秋瑾忍不住看了看门外,徐锡麟不在这里让秋瑾感到极为不安。陶成章的表现实在是过于出人意外。
  徐锡麟此时正与陈伯平在谈话,为了避开了其他人的耳目,他们特意选择了一间僻静的屋子。参与会议的有六个青年,徐锡麟很明显是他们的首领。
  “诸位,这次去安徽,我想让你们一起去。安徽的人民党无论与诸位的观念有什么分歧,我都希望诸位能够放弃这些想法。请陈克主席派出医疗队之后,你们暂且不用回来,专心在安徽学习如何去治理一地的知识手段。”
  对徐锡麟的这些话,青年们并没有表示任何惊讶。相反,他们都点头表示听到了。
  “若是浙江这么搞下去,定然要出大事。陶公现在坚决要实行选举制,若是天下太平的时候,他这法子或者还能行。现在大家都看得到,满清治下的各地根本就没有响应革命的,这次无论能否打下金陵,江苏各地绝不会揭竿而起。满清若是派兵前来浙江,能靠的住的只有咱们自己。”
  徐锡麟说的急促,这是他现在唯一能办到的事情。向人民党学习治理地方的法子,建成如同人民党一样的强力政府。在光复会内部会议上,徐锡麟多次建议学习人民党。陶成章并不是完全反对徐锡麟的建议,但是陶成章本人是反对“强势政府”的。陈克那种超级强势的政府与陶成章理想里头的“小政府”有着本质的冲突。
  所以不管徐锡麟怎么建议,怎么游说,陶成章依旧不为所动。徐锡麟退而求其次,让暂缓发动南京战役,先完成对浙江的统合。陶成章对此坚决反对,他甚至加快了组织发动南京战役的步伐,很多地方看着都有些逼迫过甚。这明显是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反对徐锡麟的态度。
  光复会内部的两大巨头之间的分歧也影响着光复会的主要干部们,在这方面,徐锡麟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让徐锡麟感到极为失望。既然在陶成章这里,以及在光复会内部都无法实现自己的想法,徐锡麟只有靠自己信得过的青年去安徽“取经”。徐锡麟决定,只要这次南京战役结束,他就要到离开光复会的中心,去绍兴也好,或者去安徽其他也好,总之,徐锡麟一定要建设起一个坚定的根据地出来。
  “徐先生,既然陶公一直不肯接受劝告,您何必一定要参加金陵之战?现在下面各地都乱的很,您去下头理顺这些地方岂不是更好。”陈伯平问道。
  “伯平,我一定要参加这次金陵之战。在这时候,陶公需要人,我决不能此时撂了挑子。”徐锡麟答得斩钉截铁。
  陈伯平忍不住说道:“徐先生,您就不明白么?为什么您在会上提出的建议总是被反对么?那些没主见的干部们不知道怎么统合地方势力,所以只能采用这种地方自治的模式。那些在地方上拥有相当影响力的干部,若是现在有了治理整个浙江的强势政府,他们就不能够保证自己以后在地方上的强势地位。徐先生,这些人现在就把自己的好处放在头里,您现在号称是统领光复军,实际上下头不服您的人多了。您何必这么自讨苦吃呢?”
  这话已经算得上是肺腑之言,陈伯平是徐锡麟的铁杆,不仅自安徽时期就紧跟徐锡麟,他同样坚定的支持徐锡麟的政治观点。对于光复会内部的斗争,陈伯平看得很是清楚。
  与陈伯平在一起的青年们却没有陈伯平的见识,他们听到这些,脸色都是大变。
  “伯平,这等话你以后再也不许给我说。”徐锡麟二话不讲就阻止了陈伯平的讲话。看着陈伯平激动的神色,徐锡麟忍不住说道:“伯平,我既然许身革命,就再也不把自身的安危放在眼里。已经有不少人说我躲在后面贪生怕死,这次我一定得上前线。大家死的,我徐锡麟有何死不得的。”
  “徐先生……”陈伯平再也忍不住,刚说了开头,又被徐锡麟打断了。
  “伯平,我与陶公只是见解不同,却不是陶公因为私心对我打压。这点你绝不能搞错,更不能受别人的挑唆。陶公做事虽然跋扈些,却决不是一个有私心之人。你以后也不许出去胡说八道。”
  “陶公就算是没有私心,却也不是任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陈伯平还是不能接受徐锡麟的说法。
  “所以我让你们到安徽给我学习,学成之后咱们到地方上实行咱们的想法。你若真的认为我们做的对,那就更不该想那么多。把我交代的事情办好。”
  好不容易劝服了陈伯平等人,徐锡麟急急忙忙的赶回议事厅。此时的会议却已经结束了,陶成章正在等着徐锡麟,见他回来,便拉了徐锡麟与秋瑾一起私下议事。同坐的还有章太炎,光复会的主要干部基本都到齐了。
  徐锡麟本以为陶成章会直入主题,再次批评徐锡麟的观点。没想到陶成章居然先简单的介绍了会议的内容,陶成章表示他并不太在意医疗队问题,与注定会按时赶到的医疗队相比,陶成章要关心的事情堆积如山。出兵就需要粮草,光复军也不能拿着大刀长矛作战。好歹得给主力部队发放武器弹药。因为陶成章自己根本不清楚手下到底都有多少人。即便以陶成章这等走遍浙江的豪杰,依旧没有能够记全“光复军”旗下所有部队头领的名字。
  陶成章当然不知道,他忍不住下意识与之相比的陈克,对人民党连级以上指挥员与政委的情况全部有大概了解。大部分连级指挥官,陈克也都大概能知道这些名字。这并非是因为陈克有着强识博记的能耐,只是大量的文件中反复出现的名字,以及与之相连的事件,让陈克更容易记得这些指挥员与政委。
  但是陶成章也承认,不能管理所有的光复会麾下的部队的确不好。不过陶成章自己也没办法,他走遍各地,见的人虽然多,更多消息则是听说的。即便听说过某豪杰的名字,却因为这些豪杰也是满地走,得到的消息并不准确。更别说,姓名、称谓、外号,这些豪杰们在这些地方很是“讲究”。很可能好几个地方有着不同形象的豪杰,其实反倒是一个人。例如来自温州的豪杰周从文,在温州,他是地方上一支商团护卫队的头领,大家称其周四爷,在金华,他则是被称为周至勇,以药材生意为主。在杭州,他则是一位名叫做何永善的行商,什么都卖。与之相反的例子也有,在宁波有个叫刘须虎的豪杰,为人英武豪侠而著名。实际上,却有两个豪杰在用这个名字,一个是位武举人出身的地方开明派,另一位则是有些侠盗味道的江湖人士,做些走镖护卫的买卖,也干些不太见得光的生意。
  出于各种原因与想法,在外头混的豪杰,都不会轻易把自己的真实信息告知其他人。陶成章自己行走各地,也是有不少名号的。很多次,他听别人说起XXX有XXX豪杰,其实就是陶成章本人。各种穿凿附会的事情就给安在陶成章头上,即便陶成章对这些事情根本就不知道。
  大批以前观望的豪杰聚集在杭州的时候,陶成章最初还要一一会见,试探、说服、统合,很快他就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到了决定出兵前,陶成章不得不采取了更加大而化之的方式,那就是公开宣布了奖惩。凡是肯打前锋的,重赏。凡是作战中奋勇出力的,事后重赏。
  说完了这些之后,陶成章终于向徐锡麟等人说出一定要发动南京战役的真正想法。在徐锡麟看来,一群乌合之众们,无组织,无纪律,全凭了一腔激情发动革命战争,损失大,也未必成功。这是毫无意义的巨大浪费。可是陶成章恰恰认为,这种来自民间的反清行动,本身就是符合光复会“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的宗旨。浙江人自发的去推翻满清,然后在浙江自发的建立起一个浙江人的浙江政府,这才是陶成章真正的想法,这种事情也是最好的。陶成章希望自己成为浙江人人敬仰的革命元勋,却不希望建立一个他自己领导的政府。对陶成章来说,这是一个道德问题。
  若是别人这么说,徐锡麟未必相信。但陶成章说出事关“道德问题”的时候,徐锡麟是相信的。“焕章兄,你放心,我对你是信得过的。”徐锡麟坚定的说道。
  “多谢伯荪。我现在有一事想委托你,这次攻打南京,咱们光复军当为前锋。璇卿受伤,你可否领兵?”陶成章对徐锡麟说道。
  “好。”徐锡麟答道。他其实也知道陶成章的想法,陶成章一直以来都怀疑徐锡麟是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党,陶成章甚至怀疑徐锡麟是想自己当大官,根本不敢承担战斗的任务。徐锡麟本来也觉得自己干脆就在前线死战,即便战死了,也能证明自己根本不是一个贪生怕死之辈。
  不等秋瑾与章太炎插话,陶成章便拍了板,“那我就把咱们光复会的敢死队交给伯荪了。”
第九章
光复会出击(三)
  陶成章并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既然把光复军的敢死队交给徐锡麟,他也不玩什么小花样。徐锡麟更是如此,既然想说的话都已经说过,到了该血战的时候,徐锡麟一点都不想废话。
  敢死队在光复军里头是一个常设军事单位,这个军事单位承担了突击与攻坚,凡是伤亡最大,最危险的战斗,敢死队要承担其中的大多数。不仅仅是在光复会,其他革命党组成的武装里头,无不存在敢死队这种军事单位。这也算是一种传统,历史上这种部队有一个称号,叫做“牙兵”。大概取的是猛兽攻击时尖牙利齿的意思。
  当然了,作为敢死队,在面临高得多的风险的同时,也享受着更多的特权。例如装备上,敢死队除了人手一支制式长枪之外,军官还有短枪。炸弹供应也是有限提供给敢死队。普通建制内的光复军则只有长枪。至于后来赶去的光复会成员发展带领的部队,每支部队给与一定数量的枪支。其他附庸而来的部队,光复会就只有口头安抚,以及提供粮食的支持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光复会也不是拥有洗脑术的大神,不可能把每个站到光复会旗下的人变成悍不畏死的战士。这个组织只能按照对组织的服从程度来区分远近亲疏,从这个角度来说,光复会内部的各路豪杰之间远近亲疏的关系并不比与人民党的关系差距更小。
  现在敢死队有大概五百多人,与杭州战役前相比没什么差距。只是老敢死队现在有近两百伤兵没有归队,新补充进来的都是之后各地派系推荐的人员。敢死队不仅仅有装备上的优待,敢死队本身也是一种身份。在别的光复会同志前不用摆别的谱,光傲然说一句“我是敢死队的”,立刻就会被高看一眼。现在外头针对敢死队还有一个风传,“等打下了南京,敢死队的都会给封个官。”在这等刺激之下,徐锡麟执掌敢死队之后,亲自来自荐或者托人来说项的就络绎不绝。说项者大多数是出身低微的,图的就是通过加入敢死队得到一个卖命的机会,若是战场上死不了,以后就大小是个官。再也不会任人驱使。
  徐锡麟本来想着趁着出发前最后几天好好整顿一下敢死队,结果工作每每被前来说项的人打断。这不能不让徐锡麟感到很是恼火。头两天他还亲自处理此时,后来徐锡麟干脆就完全不接见这等人。
  在安徽考察的时候,徐锡麟等人也考察过工农革命军。那时候徐锡麟真的是大开眼界,从队列行进这些基本功,到武器装卸保养,更高级的则是射击、投弹,工农革命军的军事素养让徐锡麟对军队如何作战认识有了极大的直观认知。等徐锡麟真的想把这些宝贵的知识传授给敢死队,他就突然明白了一个成语,“邯郸学步”。
  据说那个去邯郸学走路姿态的人,没有能学成邯郸人优雅的走路姿势,反倒连自己以前怎么走路都给忘记了,最后不得不爬回家。以“武器拆卸”这个训练,人民党的训练目的很明确,首先让大家知道枪支的构造,以及射击原理。在步枪射击时遇到了问题的时候,能够迅速排除故障,继续投入战斗。步枪发生故障在这年头很寻常,掌握了这等技术很必要,徐锡麟对此深以为然。
  问题在于,徐锡麟根本就没弄明白人民党为何对枪支保养如此重视。由于采用的是步兵班排战术,人民党的兵力投入密度远低于采用排队枪毙的步兵战术。人民党一班里头敢有一支步枪出了故障,就意味着在好长的一条战线上损失了近10%的火力。而对采用排队枪毙的队列模式而言,在人民党以班为单位的防守战线上,他们能放上三倍甚至五倍于人民党的兵力。只是一两条枪出了故障,根本就显露不出来问题。
  只看到表现,却没有能理解这表象下的深层理由,徐锡麟的武器拆卸训练成果就大打折扣,更别说枪支拆卸本身也是门科学,第一天训练里头,枪支拆卸就导致了数支步枪遭到了损坏。而不少人把步枪零件安装回去,等步枪大概恢复了原样,却发现有几个“多出来”的零件不知道该往哪里安装。
  步枪对与光复会来说是很宝贵的装备,这还没打仗就损坏了枪械,让根本没有后勤保养概念的光复会干部大为心痛。好不容易把枪支安装好,又调换了新枪支。后勤部门干部用可怜巴巴的语气哀求道:“徐先生,您可别给我们添乱了。求您了。”
  懂枪械安装的人本来就不多,若是徐锡麟再一意孤行进行这种危险的训练,这部分人员光给徐锡麟擦屁股就能累死。看着这些人员哀求的目光,徐锡麟不得不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如果不能继续进行枪支拆卸,接着的“试枪校射”训练自然不可能顺利进行。徐锡麟曾经向陈克请教过一个问题,如何能把枪打准。作为兵力处于弱势的一方,徐锡麟很希望“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陈克就谈起了“试枪”。原本陈克也不懂这些,陈克一度认为保养就是擦枪,上油,防止枪膛进灰进沙。虽然知道枪管里头的来福线,但是陈克对保养的认识中完全没有“校射”。
  第一个把“校射”概念带进军队的,却是加入“保险团”的几个“炮手”。身为以打枪为谋生手段的“炮手”,他们虽然没有理论知识,却知道如果没有充分的“校射”,就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子弹能“歪到哪里”。这些“炮手”们打枪可不是单纯靠瞄准,他们能够根据手里头枪支的不同来调整瞄准的角度。
  在“士兵会议”上,射击训练中表现优异的炮手在战士们的逼问下,吞吞吐吐的交代出了自己的秘诀,部队随即自发的开始了原始的“校射”。再后来,军事民主会议上,“校射”被军委得知,经过一番理论联系实践的讨论之后,还名叫“保险团”的工农革命军就开始制定了系统的“校射”体系。每一支步枪都要定期进行“校射”调整。这让工农革命军战斗中的射击精确度大大提高。
  徐锡麟从人民党这里套来的知识都是表面上的知识,对于“校射”的意义他更不可能很清楚。而且“校射”是配合步兵班排战术,如果没有纵队进攻训练,而是窝成一团集团对射,“校射”的重要性更是大打折扣。有这种功夫搞这种细活,还不如多练练投掷炸弹来的更有效率。
  投弹训练也远没能达成徐锡麟想象的成果,人民党采用的是制式手雷。投弹训练完全是规范的大规模训练。光复会是自制炸弹,且不说炸弹的爆炸威力,光质量和体积上来说就各不相同。投弹完全靠个人资质与想象力,效果更不能保证。
  经历了这次训练之后,光复会的敢死队消耗了极大的精力,却没能普遍的提高战斗水平。同志们都感到极大疲惫,精神头反倒不如训练之前。无奈之下,徐锡麟接受了干部徐水生的建议,暂停训练,让敢死队全面彻底的休息。
  “水生,你觉得接下来怎么训练?”即便是精力充沛的徐锡麟,几天下来也露出了疲态。
  “徐先生,当今之计,莫过于让大家在战斗的时候敢往前冲。两军相遇勇者胜,咱们光复军靠的不就是勇气胜过清军么?”徐水生的建议相当的正经。
  “嗯。”徐锡麟点头称是。
  虽然提出了很正经的建议,但徐水生心里头是颇为复杂的。徐水生是人民党的人,他原本在安徽做买卖,第一次安庆战役期间,因为一些原因被当作满清官吏被强行带回根据地。经过甄别,发现抓错人了。于是发放路费和干粮让他回家。这种“仁义”在这时代就未免太惊世骇俗了,徐水生一开始犹入漏网之鱼,结果在灾区走了三天,却发现靠自己根本走不出去。干粮虽然还有,可灾区里头有钱也买不到吃的。情急之下,徐水生又跑回凤台县,壮着胆子请求能不能跟着人民党的船队回浙江。
  人民党就安排他们等下一轮船队一起走,停留期间与人民党接触较多,徐水生惊恐之心渐去,对人民党倒有了兴趣。他本来就算是比较破落的小商人,自然希望能够傍上大势力。一来二去,徐水生表示自己愿意在根据地干。那时候根据地缺人,既然徐水生自己要求,能写会算的徐水生就被征召了。
  半年前,徐水生受命会宁波组建队伍加入光复会。徐水生的老家宁波不缺乏苦力,有钱就足以拉起一支二三十人的队伍。陶成章号召浙江革命党聚集杭州,这支拥有七八条枪的部队就前往杭州。有枪没枪的待遇是不同的,特别是针对以前与光复会毫无联系的小部队更是如此。毕竟是在根据地干过,徐水生在见识提升的同时,对于军事的感觉自然也不同。在进攻杭州的时候,徐水生和他的部队表现相当出色,很快就成了敢死队的主力之一。
  与此同时,人民党的情报机构靠徐水生这条内线得到了大量光复会内部消息。
  徐水生以前不知道为什么根据地大讲标准化,“大差不差就行了”,这是徐水生的看法,他现在经过对比才明白,这可不是“大差不差”的问题,而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大问题。大差不差那是制式武器这类产品,肯定会有各种差异。但是指导思想上若是有了差异,别看外表模仿的再像,实际上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徐水生甚至感悟到了一个近乎哲学领域的问题,人民党在陈克领导下是在“按照规律办事”,而光复会则是追求“自己希望的结果”。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徐水生怎么都看不明白,不过他能感觉到,这两者之间是天差地别的不同。
  收回了自己的胡思乱想,徐水生把注意力拉回到现实面对的问题。由于平素里表现不错,徐锡麟把日常工作交给徐水生来管理。处理完了手头的事情,徐水生前往汇报。在徐锡麟门口,他听到屋里正在争论,却听一个女子的声音问道:“若是洋人出兵了怎么办?”
第十章
光复会出击(四)
  光复会里头不太歧视女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秋瑾的存在。很多新进的光复会成员都经历了一种极大的不习惯,当一位女性与男人们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商量如何起义,这无论如何是不让人习惯的。为了克服女人缺乏见识的想法,男性同志们要经历很多心理上的不适感。
  在杭州战役结束后,秋瑾因为受伤而暂时没有出现的日子,已经习惯秋瑾存在的同志们都感到有些不习惯。无论如何,只要有秋瑾在,男人们语言与行动上好像就没有那么放肆。被男性同志嘲笑,与被女性同志嘲笑相比,后者无疑是非常可怕的。而组织里头有女性干部存在,男性们也会本能的保持些风度与进取的态度。秋瑾不在的时候,单纯一群男性的会议总是与以前有些微妙的不同。
  在人民党的根据地里头,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是最近本的政治宣传之一。可以肯定的说,各个革命当中,人民党无疑是女性比例最大的一个。因为早已经习惯了女性存在,徐水生倒没有光复会其他干部那么敏感。听到有女性与徐锡麟大声说话,徐水生第一感觉是一种讶异,这个谈话内容可是很敏感的。
  秋瑾现在虽然没有痊愈,她却是个顽强的个性,只要让她出来工作,她就不可能再躺回到病床上。秋瑾原先工作就是统领敢死队,现在徐锡麟接掌敢死队,秋瑾自然是想多给徐锡麟帮帮忙,压压阵。在出来工作之后,秋瑾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她忍不住就跑来向徐锡麟发出质疑,“这次出兵南京,若是洋人出兵了怎么办?”
  英国人把长江流域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英国军舰拥有长江的自由通航权。这是满清丧权辱国的明证,也是让革命党人感到痛心疾首的事情。把洋人撵出中国去,这不仅仅是义和拳这些百姓的想法,革命党人大多数也有这等想法。
  想法想法归想法,真的展开战争,洋人到底会站在谁一边,这是一个避不开的考虑。南京是通商城市,虽然没有租界,英国人的军舰总是要在南京经过。秋瑾对此很是担心。秋瑾受伤期间一直没有参与会议,她“复出”之后发现,光复会里头的同志提及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多数被问到这话的人都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剩下的则是装聋作哑,顾左右而言他。不得已,秋瑾只能跑来找徐锡麟逼问。
  与其他同志一样,徐锡麟对洋人的问题也采用了装聋作哑的态度,秋瑾忍不住引用了陈克的话。“伯荪,装作看不到是不行的。文青就说过很多次,得面对现实。”
  徐锡麟自然听得出秋瑾话里头的意思,他更清楚,若是不能给秋瑾一个交代,今天是不可能轻易脱身的,徐锡麟终于认真地说道:“璇卿,若是洋人出兵,你说怎么办?”
  “怎么办?和他们打啊!”秋瑾回答的干净利落。
  “怎么打?洋人和咱们打陆战,我们就和他们打。洋人和我们打水战呢?我们怎么打?”徐锡麟的问题很直接。
  秋瑾却没有立刻回答,她皱着眉打量着徐锡麟。直到看得徐锡麟躲开了秋瑾的目光,秋瑾才继续问道:“打陆战,我们能赢么?”
  问题触及徐锡麟一直没敢正视的关键,他又不吭声了。这不仅仅是徐锡麟不敢正视的问题,能够想得到这个问题的同志都觉得这问题极为棘手。谁都不肯凭白惹上麻烦,特别是惹上英国人这个大麻烦。面对英国人,光复会能不能赢,同志们都不清楚。很多地方上来的同志,对于英国人的实力根本没有一个概念。
  看着咄咄逼人的秋瑾,徐锡麟终于说道:“璇卿,你看文青占据了安庆,英国人照样没有任何反应,咱们攻打南京,英国人应该不会出手。”
  “那……”秋瑾还想说什么。却被徐锡麟打断了,“璇卿,现在全力攻打南京能不能打下,尚且在两可之间。再把英国人考虑进来,这仗还要不要打了?”
  这才是光复会里头有识之士的真正想法,南京城里头的新军加上绿营,最少也有一万两三千人,光复会手头的兵力一万多点。兵力处于劣势。若是此时再把洋人给考虑进去,光复会根本就没办法制定应对策略。所以光复会上下对此置之不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秋瑾明白了徐锡麟的意思,但是她依旧不能释怀,“伯荪,此次南京战役绝不好打,若是打不下来,千万不要勉强。即便不占据南京,我们照样能据有浙江。”
  徐锡麟只是点点头,其实按照他的意思,根本就不用打南京。就在此时,却听到敲门声,徐锡麟如释重负。向秋瑾解释很多事情实在是一件重负。他让徐水生进来,讨论的内容自然而然就转到了敢死队的训练和准备上。
  汇报完了敢死队的情况,徐水生问了一句,“徐先生,咱们何时出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0/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