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黎明(校对)第3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5/628

  “今天又有多少人前来询问贸易协定的事情了。”袁世凯冷着脸问道。
  内阁里头的人神情各异,有些人看来不肯掺乎到这件事情里头来,他们要么故作镇定,要么看到袁世凯的表情,稍微有些不安。
  也有些明显是反对此事的,例如张謇立刻答道:“大总统,农工商部主管经济,这两天来了无数的人,全都是询问此事的。我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人民党到处散布消息,实在是居心叵测。”
  在此时,却听有人说道:“也不能这么说,若是此事能够达成,做买卖的也会容易些。”
  这明显是支持陈克主张的态度,张謇顺着声音看过去,却是度支大臣严修。度支大臣的职位类似于财政部长,而且严修素来不是袁世凯的铁杆,有这种“自以为是”的发言倒也不奇怪。
  有人居然敢支持人民党这种“外人”的主张,北洋内阁里头立刻就开始了唇枪舌战。
  袁世凯冷眼看着这场争论,当上了总统,在一般人看来这就等同于皇帝。而且北洋占据的优势之大,在当今的中国根本无法撼动。北方至少表面上都服从袁世凯,而南方诸省势单力孤,北洋又占据了浙江,等于是在南方深深的打进了一根钉子。唯一敢与中央对着干的只有人民党。不过袁世凯很清楚,他能走到今天,人民党是真的出了大力的。
  不过这些都不能让袁世凯感到放心,如果眼前的局面完全是他自己一手打下来的倒也罢了。自己打下的江山,上下级的关系极为稳定。但是别人不敢公开说,袁世凯自己心里头却知道,自己眼前的一切,更像是“窃国”而不是夺国。
  作为一个自幼读书的人,袁世凯感觉自己根本就是一个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事情本来就不怎么光彩,而周围给他穿上黄袍的也未必心怀好意。陈克居心叵测自然不用再说,至少陈克是完全公开对着干的。而表面上公开支持袁世凯的人里头,有多少是真心效忠袁世凯本人的,袁世凯自己都觉得没谱。
  看着张謇以“人民党勾结洋鬼子,挟洋自重,要挟中央”猛烈抨击严修。看似他是如此忠于中央。袁世凯其实清楚的很,张謇只是在借用中央的名号而已。在整个内阁里头,唯一铁了心跟着袁世凯走的,也只有现在的民政大臣赵秉钧和陆军部副大臣段祺瑞。除此之外的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党,萨镇冰为首的地方实力派,或者沈家本为首的“清流”,还有王士珍为首的逍遥派。这些人对待袁世凯的态度,更像是满清时代“同殿为臣”的样子。袁世凯还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绝对支配。
  即便是没有对比的情况下,已经登上总统这个中国第一人地位的袁世凯已经不能接受这种局面。而现在袁世凯必须和人民党进行对比,他的不满就更加激烈了几分。
  陈克无疑在人民党中拥有绝对的主导权。袁世凯觉得自己能够想象,人民党的所有人都是陈克一手带出来的。他们不可能不忠于陈克。以近几日的事情为例。人民党代表团里头的年轻干部四处招摇过市,拜访中央的官员。只要能排得上号的官员,这些愣头青们就敢登门。而且根据汇报,这里头不仅是男人,还有几个年轻女子抛头露面,公然以代表的身份出现在中央官员那里。
  京城的官员们心里头自然是看不上女人的,不过他们也不敢得罪人民党,最后只能捏着鼻子接见了这些女娃娃。而女娃娃们倒也真敢“谈公事”,居然就正儿八经的试探这些中央官员对“贸易协定”的态度。
  人民党的青年们没大没小无法无天,袁世凯早就体验过了。可是京城的官员们总得懂点规矩吧。居然就有不开眼的试图应和此事。询问的,甚至说项的,让内阁措手不及。
  一群年轻人尚且知道心往一起用,劲往一起使。而堂堂的内阁,遇到问题的时候居然只是争执。这让袁世凯感到极为失望。
  “够了。”袁世凯说道。能在官场里头爬到现在这个地位的都是人精,让他们这么争执起来,莫说几个小时,争论几天几夜也不在话下。可袁世凯实在是没有这么多时间耗在这些事情里头。
  “最晚到后天,咱们一定要拿出一个对策出来。”袁世凯下了命令。
  听了袁世凯的话,内阁成员们面面相觑。而袁世凯也不给他们辩驳的机会,他命道:“菊人,你是内阁副总理总理,在这里头官位最高,你来负责此事。”
  徐世昌虽然没有拒绝,但是他脸上露出了为难的神色。袁世凯知道,即便徐世昌现在官位最高,这些内阁大臣和副大臣们却不会真的听徐世昌的命令。可是袁世凯也没有办法,北洋的局面就是,要么袁世凯一人做主,让大家都听他的。要么就是长时间的扯皮。难以拿出一个解决眼前问题的办法出来。
  可这么做不行,袁世凯让这些人当这么大的官,那是要他们办事,特别是在这种紧急关头能够撑得起事情的。其实袁世凯现在已经拿不定主意,需要的是就是这些人策划出可以供袁世凯选择的方案。
  “你们商量吧。”袁世凯说完就起身。
  内阁成员们在这种表面功夫上倒也很是得体,他们几乎弹簧一样从各自的椅子上站起身来。“恭送大总统。”赵秉钧恭恭敬敬的说道。
  在自己的办公室刚坐下,袁世凯就觉得一阵头晕。他身体习惯性的坐的笔直,用手按住额头,闭上眼睛缓了好一阵,这才觉得恢复过来。
  “唉……”袁世凯难得的叹了口气。他以前在慈禧手下当官,最多的时候兼了十八项差事,但是无论如何他都只用负责一方,或者负责一些具体事物。直到1909年夺取中央政权,袁世凯才算是真正的大权在握。可是从那时候开始,他并没有享受过几天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想要从全国的立场去看问题,所要消耗的精力与心力远远超出袁世凯想象之外。
  但是就因为已经站到了现在总统的位置上,袁世凯却发现自己并没有满足。的确,现在的中国没人能够撼动袁世凯的地位,即便是陈克也不行。如果可以的话,陈克也不会千里迢迢跑来北洋商谈合作的事情。不过人心就是如此,袁世凯还是能够感受得到,总统与皇帝之间天堑鸿沟般的区别。
  总统是选出来的,在法理上,中国成年人都能当总统。能选袁世凯当总统,自然也能选别人当总统。在这方面,皇帝就完全不一样。夺权过程或许残酷无比,但是大位一定下来,臣子们就必须接受。连溥仪这样的小崽子都能当皇帝,而袁世凯也得向溥仪跪拜。
  君臣之间的地位实在是很奇妙的东西,总统手下的内阁成员,想干干,不想干就走。换了满清的制度下,你这么做试试看。一个大不敬就能让这等狂徒掉脑袋,甚至让这人生不如死。所以皇帝能够强制性的推动很多事情,慈禧只是没有加冕当皇帝而已,就连这么一个老太太,也能够主导中国的局面。
  袁世凯现在很想当皇帝,如果称帝的话,他就拥有了这样的权力。就可以使用这权力去做他想做的事情。那就是把中国建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用手掌在脸上抹了一把,袁世凯放下手,却没有睁开眼睛。但凡开创之主,登基时都不到五十岁。而袁世凯今年已经五十二岁了。就在袁世凯眼皮底下,人民党一帮极为年轻的娃娃们正活蹦乱跳的推动着他们想推动的事情。虽然他们办事不合规矩,可是好歹同心协力,而且完全围绕在陈克周围。如果北洋内阁的成员能够拿出这样的态度,袁世凯怎么会像现在一样发愁呢。
  陈克到底想做什么?袁世凯忍不住想。这个青年可以说胆大妄为,就这么直接跑到了北洋的京城来,还完全不怕任何危险的到处拜访外国使节。
  最可气的是,袁世凯还必须保证陈克的安全。从最近的情报中看,人民党与北洋接壤的地区都有大量军队调动的迹象。不用说,这摆明了是在告诫北洋不要轻举妄动。
  渑池会里头,赵王可是决定了太子之后才去与秦王会面。陈克这次来的时候连老婆和女儿都带上了。他又任命谁当了这个“太子”呢?而这“太子”看来对陈克可真的是忠心耿耿。
  一想起太子,袁世凯忍不住想起了自己的儿子袁克定。这混账小子最近一直上窜下跳的试图说服袁世凯称帝。袁克定昨天甚至劝说袁世凯想办法让陈克“发生意外”。看来自己的这个儿子认为陈克是阻碍袁世凯称帝的最大敌人。袁世凯听了这话之后也不多说,直接上家法把袁克定狠狠揍了一顿。
  尽管袁世凯并不喜欢袁克定,但是为了别人的安全,要弄到揍自己儿子。这种事情想起来就滑稽的令人想咬牙切齿。
  正在此时,侍卫轻轻的敲门。
  袁世凯睁开了眼睛,却见侍卫恭敬的说道:“大总统,德国公使求见。”
第一一十五章
辛亥之变(十四)
  北洋有两大倾向,“亲德”与“知日”。在北洋的陆军中,德国帮助北洋建立自己的军事体系,从李鸿章北洋开始就有着合作。袁世凯小站练兵的时候,聘请了不少德国军官作为教官,军事手册也多翻译德国军事著作。另外,北洋军中有不少军官毕业自日本陆军学校,北洋谈不上亲近日本,不过对日本的了解让北洋敢于和日本人打交道。
  早在庚子事变中,袁世凯就在山东和德国有过不少合作,整体上德国对北洋也算是比较友好的。1909年袁世凯夺取中央政权之后,德国公使立刻电告德国国内,“袁世凯必须得到支持,因为只有他才是稳定的保障。”
  德国公使亲自前来拜访,袁世凯知道绝不是什么好事,可他也不能不见。两人见面之后礼节上说了几句,德国公使就直入主题。
  “总统阁下,近期我方的瑞记洋行资金已经到位,不知道总统先生什么时候决定签署协议。”德国公使问道。
  由于德国的德华银行属于政府管理范围,公使向袁世凯提供资金支持是靠汉口的瑞记洋行。原本德国方面已经准备低息不打折的借给袁世凯30万英镑,不过袁世凯得到了人民党的支持之后,暂时渡过了这个关口。这笔贷款的事情就暂时冻结起来。
  “现在不是正在谈关于定额贸易协议的事情么?”袁世凯说的很巧妙。
  “总统阁下,定额贸易协议不是人民党叛军主持的么?难道总统决定听从叛军的意见了?”德国公使把叛军这个词咬的很紧。
  听了这话之后,袁世凯大概就能猜得出来,德国公使是准备威压恐吓人民党。如果德国方面真的这么做了,袁世凯是相当欢迎的。不过现在局面与庚子事变的时候截然不同,袁世凯绝对不会亲自参与,他立刻答道:“公使先生,中国战乱许久,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和平。谁先提出来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中国有利就好。”
  德国公使并不想与袁世凯扯皮,外国使团普遍认为人民党是北洋的一支激进派系,而人民党大张旗鼓的推动这个“定额贸易协议”,更让外国使团确定这种判断。不管袁世凯怎么看待人民党,但是在外国使团看来,双方在试图稳定中国局面的态度上是一致的。勾心斗角的事情,欧洲比中国并不少。人民党试图争取自己利益的努力,在外国使团看来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举动。
  “总统阁下,我们德国在山东有自己的利益。这是有条约保障的。现在我们在山东南部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总统阁下对此有什么看法?”
  果然是这件事!袁世凯心里想到。德国一直试图将整个山东变成德国的势力范围,他们强闯胶州湾,占据青岛,总算是在中国有了一个据点。不过打那以后,德国在山东的进展可以说微乎其微。德国的势力从未能够介入山东南部,在做买卖方面,德国商品在山东南部销售的甚至还不如美国人的货。
  听着德国公使大谈“在山东南部的利益”,袁世凯觉得甚是可笑。
  “公使先生,山东南部的问题,我们一直在和人民党谈判。你不妨等我们谈判有了结果再说。”袁世凯笑道,“不过如果公使阁下想单独与人民党谈判,中央政府也没办法阻止你们这么做。”
  德国公使想听的其实就是袁世凯的态度。他来见袁世凯之前,已经与英法两国谈过山东问题。英国舰队在威海有自己的基地,德国占据了青岛之后之所以不能继续扩张,与英国人的掣肘大有关系。
  英国佬与人民党大作生意,双方进出口买卖十分红火。不仅是英国,连美国佬也在人民党根据地大捞一笔。与这两个国家相比,德国的贸易就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而且德国上下并不喜欢人民党。“同行是冤家”人民党的主席陈克也算是个化学家,他开发的合成氨技术与美国合作之后,美国的合成氨产品潮水一样涌向欧洲。德国的化工业在欧洲也是响当当的后起之秀,在重化工方面遇到陈克这样的一个大变数,德国感到有些意外。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欧洲在大规模工业纯碱生产上组建了“索尔维工会”,他们垄断了工业纯碱技术,这可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人民党从美国的合资企业连着购进了二十几套套设备之后,也开始大规模的销售起纯碱来。这说明人民党已经掌握了纯碱生产技术。
  索尔维工会体系就面临着外部强有力的挑战。更糟糕的是,索尔维工会前来询问陈克为什么要“盗取别国专利”,陈克就把索尔维工会的生产流程与人民党的生产流程做了一个对比。新的工艺思路让索尔维工会的代表瞠目结舌。
  大家都是懂行的,陈克的生产流程的确是可行的。这已经完全不是“盗取专利”的。当然,这也不是问题的核心。问题的核心在于,索尔维工会是靠技术垄断的方式来获取暴利的,陈克如果像几年前处理606配方一样,把这个新的生产流程给公布于众,索尔维工会立刻就要垮台。
  如果陈克只是一个单纯的科学家,索尔维工会的办法多得很。高薪聘请陈克,或者把陈克给软禁起来,极端的还有把陈克除掉。这都能解决问题。在商业竞争上,欧美互相杀戮对方的技术骨干实在是太寻常不过的事情。杀一个中国人就更不在话下。
  问题是陈克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他还是一个拥有军队的政治实体领袖。即便弄死了陈克,这个生产流程依旧掌握在人民党手中。索尔维工会如果想继续独霸合成氨技术,那只能把人民党彻底铲除了才行。这就是极为难办的事情了。
  德国公使接到了德国国内的多次询问,“人民党到底有什么态度?”不仅是德国,索尔维工会对此十分焦虑。英国方面带来的消息是,人民党要求得到整个亚洲市场的垄断权。这个要求如果是欧洲国家提出的,或者是美国提出的,索尔维工会只怕早就答应了。问题是提出这个要求的是居然是中国的一个“军阀”。而且这个“军阀”连海军都没有,就想垄断亚洲市场,索尔维工会上下并不想向人民党的“讹诈”让步。
  现在必须给一帆风顺的人民党一个教训才行。如果让人民党就这么发展下去,天知道他们还会弄出什么来。化工这东西其实就是层窗户纸,一旦戳破了,那就真的戳破了。在现有的基础上,只要投资研发,就会有相应的收益。德国人比谁都清楚,政府领导者对化学工业支持的意义。德国的化工业就是在俾斯麦首相时代得到了大力扶植,加上有鲁尔煤矿的资源,这才开始腾飞的。如果政府的领导者本身就是化学家的话,那结果更可怕。
  英法方面并没有消灭人民党的打算。不过德国提出给人民党一个教训,英法倒是态度暧昧。在中国,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很软弱,这是欧美一贯的看法,并不需要全面开战,只要能够在某些方面给与施压,甚至采取轻微的军事行动,这个政府就会妥协。德国人很明白,只要“不割地,不赔款”,中国的政府就会认为这是一种真正的胜利。在商业利益方面,这些中国的政府官员本身甚至不排斥合作。这是让他们大捞一笔的好机会。
  德国公使的算盘打得很精明,他以给人民党施压为理由,隐含着完全确定德国在中国山东利益的目的。直接夺取山东,一来英国人绝对不会同意,二来新的共和国总统袁世凯也不会同意。但是德国方面可以借着“为争取各国利益”的理由打击人民党,只要人民党被迫做出让步,那么欧美其他各国就可以借着这个机会“跟进”。
  所以德国公使反复向英国保证,德国并不是要把山东南部变成德国的殖民地。而是以逼迫人民党承认列强与满清政府的协议为目的之后。英国方面就非常含蓄的表示了“可以理解”的态度。
  先得到了英国人的默许,德国公使就要看看袁世凯的态度。而袁世凯的态度让德国公使感觉到,袁世凯也是“默许”的。不过这些事情光靠嘴说是不行的。
  “总统阁下,我们曾经在山东有过很多合作。我方一直非常赞赏您在当时给我们的支持。对于人民党和我们的纠纷,我们希望能够继续得到您的支持。”德国公使几乎是赤裸裸的说道。
  袁世凯怎么可能上这个当,他很随意的答道:“我们对德国方面与人民党的纠纷并不清楚,这需要更多调查才行。我们站在中立的立场上,还是希望和平的。”
  听到这里,德国公使已经明白袁世凯的意思。在日俄战争中,日本与俄国在中国的东北大打出手。满清政府宣布“保持中立”。现在袁世凯说的话与当时满清政府所说的如出一辙。这是袁世凯表明会旁观此事,绝对不会支持任何一方。当然,这完全是默许的态度,如果德国公使一定要逼迫袁世凯表态,那袁世凯只会口头上公开反对,而不会有实际行动。
  不过这也并不能理解成袁世凯的善意,这种口头的表态,在实际执行中也意味着会在背后下绊子。德国公使很担心英国人会这么做。作为搞了上百年“平衡欧洲局面”的英国佬,搞这种小动作是得心应手。
  至于袁世凯背后会怎么做,德国公使倒是完全不在乎。所有的外国使团都认为,不管中国怎么做,他们都不敢得罪欧美列强,这是被历史证明过很多很多次的事实。
第一一十六章
辛亥之变(十五)
  何颖发现一件事,自己不仅有虚荣心,而且这虚荣心还挺强烈的。
  何家也不过是个普通的官宦家庭,与袁世凯走的很近的时代,袁世凯还没有真正发迹。所以家里面也没什么特别的来往。她的少年时代就是平平淡淡的渡过的。
  在何颖看来,自己长大,嫁人,不过是和父母一样的延续。唯一让她比较高兴的是,自己嫁给的陈克,曾经有过几次浮光掠影的相遇。陈克绝非纤细的读书人,而是一个高大威猛浓眉大眼的方脸男子。在北方,这就是英俊的标准。至少何颖觉得陈克挺俊的。
  在外国人的酒会上没有吃东西的时候,陈克这个曾经见过的英俊青年还主动上来表示了关心。而且还讲解了怎么吃东西的方法。何颖知道自己的姑姑何倩是个性格刚烈的女子,莫说一顿不吃饭,就是三天不吃饭,何倩也不会在旁人面前露出饥饿的表现。但是何颖当时的确是饿了。陈克的这种坦然的关心,的确是大大的博得了何颖的好感。
  跟了陈克之后,生活谈不上好坏。大米白面能填肚子,杂粮野菜照样能消除饥饿。关键在于陈克始终很关心何颖。而且是一种建立在共同生活基础上的关心。过日子就是如此,在这方面,何颖对自己的婚姻是非常知足的。
  何颖并不在乎革命到底会如何,她在乎的是能不能与陈克一起好好的生活。绘图也好,上学也好,跟着队伍四处奔波也好,在家安心带孩子也好。只要和自己的丈夫陈克在一起,这就够了。在陈克身边,何颖虽然为了让陈克高兴,顺道也让自己有事干,她也认认真真的学习了不少东西。不过这些知识与见识,并不是何颖真正喜欢的,她其实就是想与丈夫陈克还有孩子一起生活下去。即便是人民党的革命大获成功,何颖从内心来讲,也没有感觉到有什么特别与众不同的地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5/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