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黎明(校对)第4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4/628

  唐绍仪沉默了一阵,“少川,为何人民党当下即不肯向英国人示弱,也不怕任何失败?若是他们肯向英国人示弱,只怕英国人就会支持人民党。”
  顾维钧答道:“看人民党当下的做法,他们坚信自己能够把包括英国人在内的所有反对势力一扫而空。若是此时示弱毫无意义。”
  听了顾维钧的解释,唐绍仪迟疑的问道:“那要不要向英国人分说此事?”
  顾维钧摇摇头,“岳父大人,我觉得这倒不必。以英国人的聪明绝对可以看明白此事。英国之所以举棋不定,一来是对人民党心存幻想,或者英国当下举棋不定。毕竟人民党已经明确表态,既不会加入英国一边,也绝对不会加入德国一边。人民党与英国的矛盾,仅仅是人民党与英国人的矛盾。既然如此,英国人觉得把这个矛盾拖到欧洲战争结束之后也不错。那时候英国人可以从容对付人民党。”
  唐绍仪联想到与英国公使会面的时候,英国人以自信满满的态度表示欧洲战争必然以英国的胜利作为结束。不管嘴里在说什么,唐绍仪心里面是真的害怕英国人。因为有这种先入为主的态度,唐绍仪当时还觉得心里面有些着急。毕竟英国方面这种“自信”的态度意味着英国人很可能让英国人转而支持日本。如果出现那样的局面,北洋耗费巨大的“日照胜利”就变得毫无意义。听了顾维钧的分析,唐绍仪觉得英国人的态度有点“假”。吹牛的感觉很明显。
  居然能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羞愧的感觉让唐绍仪觉得脸上有些发烧。只沉默了片刻,唐绍仪问道:“少川,你觉得当下英国人与人民党开战,英国人难道赢不了人民党么?”
  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唐绍仪声音很低,甚至有些羞愧的感觉。顾维钧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停了一阵,顾维钧也低声答道:“这件事英国人最清楚。”
  这两位北洋的外交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在战场上无论如何都拿不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是更加不可能拿到。不管人民党对英国人如何冷淡,但是人民党始终还有机会转而投奔英国人。但是北洋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死贴英国人,一旦被英国人抛弃的话就没有任何未来可言。这事实未免太过于残酷,让两位北洋外交家都感到无法接受。
  与两位北洋外交家考虑的一样,英国方面现在已经不再着急了。即便人民党依旧“冥顽不灵”,但是日本的焦虑,北洋明确表示加入协约国。以英国几百年积累的搅屎棍经验,他们已经确定亚洲的局面再次归于英国惯常的控制轨道。北洋与日本人都为了争夺英国的支持而俯首帖耳。人民党态度敌对坚定,保证了明确的敌我划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人民党的强大未免有些过分。
  当然如果英国、北洋、日本三家联起手来都不是人民党的对手,倒也是不错的事情。英国人可以按照长久积累的办法,果断的出卖北洋,转而支持人民党,并且笼络住日本。搞平衡的方法很多,直接对抗仅仅是平衡的一种办法而已。
  既然有了明确的构架,英国人自然不用再着急。人民党固然吆喝着驱逐英国势力,但是最近他们的表现并不如吆喝的那么激进。双方的生意照做,甚至因为战争的缘故英国无法交付人民党订下的两套钢铁生产线,人民党也表示了认真的谅解。至少定金是暂时不用偿还的。
  包括不久前,英国人再次询问人民党是否愿意加入协约国集团。人民党态度明确的表示,“不会加入欧洲战争,所以不会加入英国,更不会加入德国。”
  至于英国人询问双反矛盾的问题,人民党也很认真的回答,“中国必须收回所有的主权,这就是矛盾的全部关键。如果英国愿意在这方面进行合作的话,人民党可以与英国达成更紧密的同盟关系。”
  英国人死也不会同意和平交出在中国的利益,但是这不等于英国会拒绝在局势不妙的时候“承认现状”。这就是英国的生存方法,不管局面如何被动,不管局面如何令人不忍卒读,英国人都会面对现实,并且努力为英国的最大利益而斗争。某种意义上,英国也是“实事求是”的实践者。
  既然双方的已经不存在“误解与误读”,英国方面决定近期的目标就是竭尽全力打倒人民党。英国公使觉得心安理得,这就是对等的敌人关系。英国方面也坚信,人民党此时也在为了夺回中国的主权而竭尽全力。双方的斗争并不基于个人怨恨,仅仅是利益的争夺。如此而已。
第五十五章
选择与被选择(十一)
  “我们一定会保卫协约国的利益。”英国驻华公使向法国驻华公使信誓旦旦的保证道,说完英国公使说道:“请喝茶。”
  “我们去质问人民党到底要做什么的时候,人民党居然告诉我方,人民党进军广西是中国的内政,法国无权干涉。我从没见过如此不讲道理的中国人。”法国公使很有咆哮的打算,只是在英国公使馆咆哮起来也未免太过有损外交人员的体面。所以法国公使声音大,还在证明其理智正常的范围内。
  英国公使既然已经保证过协约国的利益,自然不肯随便再说话。听着法国公使祥林嫂般的絮絮叨叨,核心思想就是英国必须要出面解决法国面对的危机。英国公使心里面十分不耐烦。法国夺取安南本身就不是靠自己的武力。法军在镇南关大败,法国政府垮台。还是在英国“帮助下”,满清不得不同意法国拥有对安南的控制权。在这点上,英国很是看不起法国。
  法国公使继续亢奋的说道:“人民党必须退出广西,并且承认广西是我们法国的势力范围。”一面说,法国公使一面目光灼灼的盯着英国公使。法国公使自然不知道英国公使心中嘲笑的想法,不过必须说明的是,即便他知道了也会装作不知道。与法国面临的威胁相比,这种嘲笑根本不值一提。
  英国公使认真的听,内心的波动与外表的平静完全不同。英国公使对人民党行事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程度不断在心中咂舌。
  镇南关之败后,法国人意料之外的得到了安南。但是法国人并不满足于得到安南,英国人把中国长江流域变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法国人也试图把广西与云贵变成法国的势力范围。原本人民党根据地与广西云贵并不接壤,所以法国人对人民党与英国人的矛盾并不热心。但人民党夺取湖南之后并没有收手,湖南政府武装力量被人民党一路给撵进了广西,人民党尾随着这股败兵一举攻入广西。掌握湖南之后,广西云贵对人民党门户洞开,法国突然发现,自己向这三个中国省份伸出的贪婪舌头直接与人民党的刺刀相遇了。
  陈克不可能向任何人透漏一战的结果,不过陈克自己很清楚,法国为了抵抗德国人送了500万年轻人上战场,基本上在堑壕战中消耗殆尽。即便是二战时候法国投降保住人口元气,可中国也没把法国人当回事。朝鲜战争中中国派遣元帅统领志愿军,之后的抗法援越,中国自己都没有出兵,只是派遣陈赓大将带领顾问团去了越南。指挥越南军队就解决了法军。这次陈克制定的战略也是如此,派遣顾问团,让工农革命军为主体的“安南解放军”负责解放安南。法国人如此激烈的反应固然没有现实的依据,不过也不能说是不正确的判断。
  人民党的军队直接站在法国对面,这个局势的巨大变化让英国公使感到不好对付。他的战略判断一直是人民党会先选择与北洋一决胜负,这才会有其他动作。而人民党主席陈克的流动中央最近在郑州驻扎无疑强化了英国公使的这种观点。人民党要和北洋最后摊牌了。基于这样的战略判断,英国公使制订了自己的一系列战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即便英国公使馆不知道这句话中国话具体怎么读怎么写,他们也完全理解这个道理,而且懂得如何实施操作。对待北洋袁世凯实施“拖”的方法。既然北洋已经有了加入协约国的打算,那必然是有求于英国。把“加入协约国”这个胡萝卜吊在北洋政府面前,北洋这头驴也只有乖乖往前走一条道。
  但是北洋既没有连续派人到英国这里询问,也没有托人从英国公使这里寻求信息。就如同一切没发生过一样,北洋完全克制了自己的行动,不采取任何过激反应。英国决定先晾北洋一段时间。即便英国人不动手,人民党也会向北洋步步紧逼。但是过了将近一个月,英国人失望了。人民党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在北方既不挑衅也不示弱。倒是在南方,人民党的军事攻势直接把法国人拉下了水。局面的变化之大让英国公使觉得需要从长计议,他说着一番外交界的套话,好不容易送走了法国驻华公使。
  对最近局势的变化,英国公使馆上下都觉得非常棘手。英国毕竟是个岛国,不与德国直接接壤。法国与德国既接壤又是世仇,全部力量都放在了与德国的战争中,英国必须支持法国在一线与德国人作战。
  “汉弗莱爵士,就你的观察,人民党到底有多少军队可以投入战争?”英国公使馆的人员忍不住再次询问了这个问题。北洋的一百多万军队分布在中国东北、河北、陕西、山西以及南方的福建与浙江等地。从战略形态来看,北洋军可以在上千公里的战线上对人民党发动规模宏大的攻击。
  所以除了已经确定的人民党60万军队,英国方面很想最终确定人民党军队数量,例如这次攻下湖南之后继续进军广西,最少要动用超过十万的军队。人民党的兵力调动会在战略部署上造成什么样的空缺?
  汉弗莱爵士对此也很难回答,人民党的军队总给他一种始终用不完的印象。只要需要军队出现的地方,总是能集结起数量庞大的人民党军人。沉吟了一下,汉弗莱爵士根据英国搜集的情报,以及自己的推断说道:“我估计最多能有一百万。如果超过这个数量,人民党的武器装备无法满足。”这也是相当合理的推断,人民党进口的钢铁生产设备如果半负荷运行,大概一年可以生产95万吨钢铁。英国公使馆认为人民党的技术水平至多也就是这个水平。再把人民党投入铁路建设的钢铁刨除掉,能够武装一支百万大军也就是极限了。
  继续根据其他情报来计算,当下站到人民党对立面的中国各个势力能够凑齐的军队数量大概在280万到320万之间。如果北洋能够完成自己的扩军到240万的军事计划,那么这个数字大概能够达到360万。至少在军事力量上,360万对100万,胜算无疑在360万一方。
  “如果实在不行,我们还可以让日本出兵。”英国公使提出了这个意见。
  对待日本,英国亚洲负责方面只是提出要求日本兑现对协约国的承诺。英日同盟是一个军事条约,不牵扯经济。日本到1914年还欠了英国官方几亿英镑,欠其他银行以及公债的款项同样数额巨大。除非日本此时放弃英日同盟加入德国一方,否则的话这些欠款就是绑在日本脖子上的狗链。不管日本心情如何,都得跟着英国步调走。
  汇集了所有的数据之后,掌管东亚的英国驻华公使馆大概决定实施自己的计划。正在讨论的时候,驻华公使馆却收到了英国国内的电报。有了海底电缆之后,中国到英国的信息传输畅通很多。英国驻华公使在1914年11月1日收到的国内指示总结起来有三个内容。
  一、不得使用英国在远东的海军力量阻止中美贸易。
  二、同意中国政府(北洋政府)加入协约国。
  三、尽快稳定亚洲局势,加大英国在亚洲的采购规模。
  英国公使馆对这三条命令相当反对,即便是最能接受的第二条命令,同意中国政府加入协约国,他们也觉得英国国内处理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如果进行精妙的谈判,充分利用当下的时局,完全可以利用北洋与日本的矛盾获得更多的利益。而英国国内的立场完全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这与英国搅屎棍外交风格完全背道而驰。
  公使馆上下官员也大概能够想到英国国内的想法,这个时代亚洲只有三个独立国家,中国、日本、暹罗。三个国家都聚集在远东这么一个鬼地方,矛盾复杂,野蛮落后。与其利用矛盾,还不如彻底抵定局面。毕竟英国也没想到欧洲战事远比想象的更艰难。赶紧把远东各国拉上协约国的战车也能减少俄国的后顾之忧。而且英国国内对人民党的感觉并不算差,作为英国在远东的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来自远东的利润对英国不是无足轻重的。
  至于人民党吆喝着收复中国主权,英国自布尔战争之后,正在进行一场全世界范围内的力量收缩。英国国内考虑的是一个稳定的远东,是一个有利于英国帝国构架的远东。能把中国变成殖民地最好,即便是中国收回了全部主权,只要这个国家是真心愿意不断与英国扩大贸易往来,并且接受英国在远东力量主导地位,英国也能够接受这么一个中国的存在。
  布尔战争打空了大英帝国的国库,现在已经不是顾及面子的时代。应对威廉二世野心勃勃的挑战,英国如果输掉了这场战争就输掉了一切。到了那个时候别说远东了,英国会彻底失去对欧洲的控制。所以英国不愿意在远东投放一丝一毫的兵力。面对大英帝国的颓势,英国驻华公使馆的官员们一阵唏嘘。如果是以前的话,整个世界哪里有混乱,哪里就有英国这根搅屎棍的身影。即便有些地区没有发生混乱,英国搅屎棍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插进该地区搅和一番。和现在极度紧张的英国国内政府相比,那好时光令人无比怀念。
  在这点上英国公使馆不能不承认人民党的那些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的年轻人真的有足够耐心。在对外贸易这件事上,他们真的能沉住气。人民党不仅没有任何阻碍对外贸易的行为,反倒不断兑现定额贸易协议的内容。
  在战争爆发前的1913年,人民党控制区完成了贸易协议,与英国贸易总额达到了7000万英镑的额度。最令英国方面满意的是,人民党完全坚持贸易平衡。挣多少,花多少。一丝不苟,态度严谨。英国国内要的是亚洲贸易额度不断扩张,掌握着亚洲的海运控制权以及金融渠道,英国通过贸易本身已经能挣到了极大的利润。与人民党的平衡式贸易让议会非常满意。从数据上看,人民党对英国毫无敌意。至于吆喝几声收回主权,中国从清政府到北洋政府,上到皇帝下到百姓,都这么吆喝过。人民党的吆喝也不见得与别人有什么不同。
  与人民党重视贸易的行动相比,北洋政府反倒是进展缓慢,到现在双方贸易也没有超过1000万英镑。而且北洋政府还借了一大笔款子用于扩军。英国政府也很担心北洋政府的偿还能力。
  英国公使馆是没有听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听说过这句话,他们势必会高声吆喝着这句话来咒骂万里之外的英国政府。只是英国驻华公使馆的地位并不高,他们固然可以对日本和北洋政府高声说话,却不可能改变国内的政策。除非英国驻华公使馆能够切实有效的改变当下的远东局面,这个改变还得是极大有利英国利益的。否则的话他们也会遭到无情的撤职查办。
  原本以为可以稳坐钓鱼台,把远东各势力玩弄于掌心的英国驻华公使馆也无可奈何。众人经过商量后得出了结果,无论如何都不能任由中国局面自由发展。而且当下中国局面已经全面进入内战模式。从表面上看只是一些简单的军事冲突,可是人民党完成内战准备之后就不会有丝毫的停顿。
  确定“在权限范围内尽力一搏”的方略之后,英国公使馆立刻开始运作起来。首先,他们告知北洋政府,英国同意北洋政府代表中国加入协约国。没等袁世凯高兴,英国公使就告诉袁世凯,作为协约国成员,北洋政府需要向协约国提供军队。按照当下北洋军的规模,大概需要提供五十万人的兵力用于协约国各战线。
  袁世凯被这个数字给吓住了,若是立马抽出五十万人出国作战,人民党北上之后北洋根本没有抵抗的能力。
  看着听完翻译叙说后,油胖脸上微微颤抖的袁世凯,作为代表的汉弗莱爵士神色间一点都没有异动。但是他心里面颇为高兴,当下必须先唬住这位北洋领袖。可袁世凯失态的举动没有持续太久,他很快就说道:“大家都有点累了,我们的会议先中断一下。”
  作为客人,汉弗莱爵士也不能强行指责袁世凯的行动。袁世凯提出暂时休会,那么汉弗莱爵士也只能同意暂时休会。“如果是以前,袁世凯不敢这么做。”汉弗莱爵士在休息间里面遗憾的想。
  “少川,你也听到英国的要求,后面该怎么办?”袁世凯问顾维钧。
  顾维钧根本没有被汉弗莱爵士的话吓住,“大总统,英国人既然表示同意我们加入协约国,那么无外乎两个结果。第一,他们不是真心的,所以漫天要价,逼迫我们不同意。第二,他们已经做好了妥协的准备,换取我们的支持。而派遣五十万军队的要求,就我看完全不是漫天要价。而且军队在我们手中,英国让我们派遣五十万人,他们能在我们这里掉走一个兵?”
  袁世凯只是缺乏与英国这种强国谈判的经验,听顾维钧一解释,他忍不住冷笑一声。这倒不是嘲笑顾维钧的意思,作为以军事起家的人,打不过外国人是一码事,在没有袁世凯同意的情况下别说五十万军队,袁世凯绝对不可能让英国拉走北洋军任何一个人。
  有了思路,袁世凯的头脑立刻清醒很多。“少川,那英国人会接受我们的条件么?”
  顾维钧这一段时间里面花了大力气草拟了一份如果北洋加入协约国之后要得到的政治报酬。刚呈给袁世凯的时候,袁世凯翻看一遍就不置一词的轻轻放下。北洋的条件很简单,取消租界,收回主权。而且庚子赔款在战争中不再赔偿,战胜德国后正式取消庚子赔款。这些都是外国人套在中国政府脖子上的枷锁,是袁世凯的心病。他根本不认为这么轻易就能通过参加协约国,然后能够通过条约协议的方式取消掉。
  但是今天听了汉弗莱爵士的这番话,又听了顾维钧的分析,袁世凯却开始觉得这些条件未必不可能达成。
  顾维钧参加这次会议前,他岳父唐绍仪千叮咛万嘱咐,绝对不能有丝毫的托大。听了袁世凯的问题,顾维钧答道:“大总统,虽然这些东西得经过一系列谈判。但是英国局势越坏,他们就会同意的越快。”这回答已经相当含蓄了,顾维钧总不能直截了当的说,只要拖下去,英国人肯定会同意。
  “那么我们就先同意英国人的条件,但是先把我们的条件给英国人。”袁世凯下了最后的决定。想到谈判的艰巨性,袁世凯心里面叹道:“我为国为民也不容易啊。”
第五十六章
选择与被选择(十二)
  日本的情报系统在北洋系统里面也建设了自己的情报网,特别是北洋相当一部分人对顾维钧这个新贵满是羡慕妒忌恨的情绪下,消息传播的就更快。得知了北洋与英国的谈判之后,日本国内极为紧张。
  能在国际社会上混的都不是傻瓜,英国和日本其实都很清楚,日本想扩大在华利益,现阶段只能从北洋身上割肉。这也是为什么英国允许日本攻打青岛而且只允许日本攻打青岛。日本知道英国人的用心,英国人就是要让日本乖乖的做狗。在日本竭尽全力获得胜利之后,英国也会扔根骨头给日本啃啃。
  “英国当下在亚洲的海军力量还不如我们大日本帝国,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我们实在是太过于失礼。”日本海军部里面甚至已经开始流传这种说法。当然,日本海军也继承日本那种“腹语术”,不会直白的明说日本要对英国在亚洲的霸权取而代之,而是以“替英国维护远东秩序”这种日本特色的话语表示态度。
  对海军部的这种态度,刚遭受惨白的陆军部自然不可能提出反对。而且陆军部本身也反对英国主导的亚洲秩序,结果陆军部与海军部在这个观点上罕见的默认与支持。
  日本内阁当然不可能傻到这个程度,如果没有英国的支持,日本就什么都不是。当下日本的敌人不是英国人,甚至不是人民党,向最大限度的扩大日本在华利益只有对北洋下手。针对这个问题,日本内阁委托情报部门针对这个问题组织分析。有调查就有发言权,日本情报部门分析的结果是自打人民党与北洋共存之后,人民党几乎就承担起保卫中国利益的政治、经济、军事行动。无论是定额贸易协议还是攻打青岛德军,人民党都竭尽全力阻止中国的衰落。唯一令日本情报部门感到不解的是,人民党并没有利用这种行动获取自己在中国的主导权。
  日本内阁自然不会不理解,人民党任何试图获取中央权力的行动都会导致北洋政府的全力反弹。任何获取权力的尝试都会导致人民党与北洋提前破裂。如果一定要给这种行动找出一个理由,人民党比任何中国势力都更避免内战爆发。内战必将极大消耗中国的力量,日本很清楚这点。特别是人民党将所有外国在华势力都当作自己首要敌人的当下,内战只可能把中国打的粉碎,即便对北洋势力取而代之,也不等于人民党就有余力顺利主导之后的中国局面。
  不过人民党的耐心已经得到了回报,欧洲陷入战争的当下,外国势力对中国的影响已经降到了最低程度。人民党即便发动内战也不会导致外国的强力干涉。所以人民党恰到好处的采取了攻势。
  对日本而言,当下的局面却坏到了极点。由于人民党的克制,北洋集团的力量也没有遭到损害,比起刚建立北洋政府的时候,袁世凯的力量甚至更加强大。强大到甚至可以在陆战中击退日本。这样的结果导致英国、北洋的力量对日本呈现优势。日本除非与英国彻底撕破脸,以举国之力投入侵华战争。否则日本根本不可能趁火打劫。即便日本下了这样的决心,击破了北洋与英国之后,日本还要不可避免的面对人民党的攻势。
  当下日本18个师团,满打满算50万常备军。把这50万人投入中国战场,也就是占据很有限的中国沿海城市,甚至不用战争,庞大的后勤就能吃垮日本的经济。根据现在收集到的情报,中国的精华地区已经是人民党控制的中原地区。有了九州师团与仙台师团的教训,日本根本不敢让部队在舰炮的防御范围之外与人民党来一次规模庞大的陆地战争。
  “难道就看着中国局面急剧动荡,皇国却束手旁观么?”日本内阁有人提出这个问题。
  趁火打劫是最美妙以及收益最丰厚的,完全无法插手中国当下纷乱的局面,日本内阁成员心里面跟猫抓一样难受。
  “诸君,当下的局面是先解决日本经济问题,一旦经济问题得到解决,我们对外问题也能够重新开启。”财政大臣高桥是清说道。在这个紧急的时刻,高桥是清已经被认为是下一任内阁总理的首选。
  “难道就要放过当下的机会么?”日本政界元老桂太郎虽然已经不当首相,不过他当下依旧是民政大臣。桂太郎是陆军部强力支持的人物,对于不能介入中国事物他感到十分可惜。历史上这位因为强硬政策,在1913年被日本民众给撵下台的首相依旧是日本内阁最大的强硬派。
  “只要欧洲战争继续进行下去,英国还会继续从日本购买商品。有这笔收入,日本财政还是能够好转。如果继续在战争上投入,不仅英国会对日本感到不满,当下的财政收入也会面临入不敷出的局面。”高桥是清以财政高人的身份面对当下的危局,任何影响日本经济走向的行动都在他的反对范围之内。
  “如果人民党夺取了中国政权的话,我们在满蒙的利益又该如何保障?”桂太郎并没有偃旗息鼓的打算。
  高桥是清几乎要用蔑视的目光去撇桂太郎了。所谓的满蒙利益必须是实际利益。当下满蒙缺乏铁路,即便能够开出矿来,也没有铁路运到出海口。最重要的是桂太郎这么恬不知耻的吆喝满蒙利益,让大日本帝国如此被动的不就是桂太郎代表的陆军部么?如果两个师团在青岛战役中能够摧枯拉朽的打败人民党,夺取中国为数不多的工业港口城市青岛,日本怎么可能面对当下极为不利的局面?
  只是高桥是清乃是一个小厮出身,完全摆脱日本西化春风才能有今天的地位。桂太郎则是皇族,也因为皇族而得意获封公爵。高桥是清直接与桂太郎发生冲突极为不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4/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