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黎明(校对)第4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8/628

  部队对此的解释是,“我们投入战斗是为了完成战斗任务,那些牺牲的同志的确非常勇敢。这两位牺牲的特级战斗英雄不仅勇敢,还完成了战斗任务,炸毁了鸭绿江大桥。这就是为什么评功的时候,他们是特技战斗英雄,而其他牺牲的同志是一级战斗英雄。”
  政委对这种解释有些为难,毕竟工农革命军是革命的军队,这种解释会不会显得太功利。
  穆虎三对这种相当“小资”的观点很是不屑。中高级指挥员培训中,曾经很直白的讲述过陈克对战争执行的观点,“不管怎么美化战争,从极为冷酷的角度来讲,战争就是让我方人员如何最有效去死!既然战争如此残酷,我们就必须让战士更加明白战争的目的所在。每个人都是军队中的一员,所有工农革命军的指战员都是为了达成战争以及其他作战的胜利。”
  而政委在这件事情上明显没有弄明白这点,在战场上有牺牲与幸存,有胜利或者失败。判断指战员对部队的贡献,只有是否完成了战斗任务这一个标准。战争机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胜,每一个指战员都是这架战争机器的一员,都要完成自己的任务,根本不存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么一说。
  好在政委对此事的异议仅仅是私下给穆虎三说过,穆虎三也没有想对政委过多争吵的打算。政委表示自己考虑角度有问题之后,穆虎三对此就不再提起。不过发现自己对战争的理解有比较大的错误,很是打击了政委的情绪。
  穆虎三也猜不透日本人到底想做什么,以工农革命军当下得到的情报,如果日本还想对东北做点什么,就必然冒冬季用兵这个兵家大忌。即便是得到了日本国内政治斗争很激烈的情报,以穆虎三的聪明也无法想象出这个斗争怎么会对军事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不能怪穆虎三没有想象力,自打保险团时代,工农革命军都没有出现过政治干涉军事的事情。所有制造混乱的问题至多不过是前线对战争具体执行的分歧。甚至在战略层面上,工农革命军始终有着明晰的战略步骤。战略进程的调整都是因应外部情况变化而不得不进行调整,从来没有过战略目标无法执行的问题。所以在这种内斗方面,用“夏虫不可以语冰”来形容穆虎三对日本内斗的无知,或许是很合适的。
  看着同志们都瞅着自己,穆虎三说道:“既然情况不明,我们就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在战斗之前尽可能创造出对我们更有利的环境来。”
第一百三十五章
崩溃(二十三)
  作为进军东北的总司令,蒲观水发现自己或许应该称为总后勤部队司令或许更合适。蒲观水很早前认为,国力这种东西是与有多少兵工厂直接挂钩的。后来他又认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与强大完善的农业体系代表了国力。现在他认为光能够造出多少东西只是一方面,运输以及对物资流动的调配才是国力的真正体现。
  工农革命军从北京、唐山、秦皇岛、山海关、锦州、盘锦一线共有整编后的10个军。除了18军在进行战争外,其他的9个军都处于防御兼后勤运输状态。想让这10个军能够完全发挥出实力,就必须疏通京哈铁路。
  京哈铁路,是南起首都北京市,北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途径河北、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四省二市。主要经由天津、唐山、秦皇岛、山海关、葫芦岛,锦州、沈阳、四平、长春、哈尔滨等城市。全长1388公里。共有车站171个。于1881年动工,1912年建成,全长1388千米,是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京哈铁路连接中国的华北与东北地区,是东三省的核心铁路干线。只要能够疏通这条铁路,理论上人民党的物资可以从武汉不换车一直运到哈尔滨去。
  蒲观水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京哈铁路中极为重要的一站,天津站,现在尚且控制在北洋残部手中。天津还是各国在华驻军的司令部所在,人民党中央也不能完全确定立刻夺取天津会导致什么结果。
  如果不存在东北问题,人民党大可在河北按部就班的实施土改,等到土改结束之后再收复天津。那时候就算是日本倾巢而出,在河北也占不到丝毫便宜。这个时间表不用很久,顶多到16年初就行。以现在天津的北洋守军的窘态,甚至不用那么久,北洋守军只怕就会自行崩溃。
  不过东北方面的战事需要工农革命军立刻完全掌握整条京哈铁路,至少是京哈铁路到盘锦地区这一段。在这个时候,党中央觉得英国等国现在很可能要开始拉偏架了。
  蒲观水最近不仅对“国力”有了和以前不同的理解,对于国家利益同样有了更深的认识。英国舰队在武汉始终“保持存在”,这个舰队肯定制订了炮击武汉的军事计划。同样,人民党炸沉英国舰队的军事计划乃至军事训练也没有丝毫的停滞。就这么剑拔弩张的时候,从武汉销往英国的各种物资依旧源源不断的运上了货轮。这些货轮经过英国舰队旁边沿江向东驶去,对军事对峙完全视若无睹。
  这就是国家利益,斗争也好,合作也好,都不是只有一个标准。人民党与英国的军事对峙,围绕的是中国主权的斗争。与英国大作生意,围绕的则是中国商业利益的实现。对英国同样如此,在试图维持英国在华特权的同时,英国也因为欧洲战争的原因,必须保持从中国大量进口各种物资。
  在这种背景下,英国肯定要在中日战争中支持日本。哪怕是得罪人民党也在所不惜。这就是利益的多样性,如果把世界一根筋的划分为敌人或者朋友,这种人应该在精神上活的很幸福,不过也就仅仅在精神上而已。
  面对这样的利益取舍,蒲观水感到十分头痛。北京与唐山之间现在无法直接通铁路,大宗物资的陆地运输简直是噩梦。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收复天津已经是势在必行。
  在这方面,中央一直好像在策划什么。蒲观水对此十分着急,又完全无可奈何。
  陈克的确在策划一些事情,他所知道的历史中,美国1917年参加了欧洲战争。但是早在1916年,美国就已经确定,美国不参战的话,协约国很可能会失败。如果协约国失败,美国借给英国的巨额资金就打了水漂。所以美国必须参战。至于美国以什么借口参战已经完全不重要。
  而历史上,美国参战后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可是战后的英法依旧希望美国当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也就是说,在巴黎和会上把美国踢出了参与主导世界局面的行列。所以美国在中国试图收复在山东主权的时候,对中国表示了大力支持。加上英国不想让日本扩大在华利益,中国总算是没有被割走山东。
  历史上的中国无力自保,美国即便想拉中国入伙,给自己充充场面,中国也没有这个国力支持。但是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如此,人民党尽管没有完全控制中国,却有着相当的势力。现在如果美国能够“拉兄弟一把”,中国就能够向美国提供极大的支持。
  但是美国到底肯不肯“拉兄弟一把”,这是极难判断的。虽然中美之间有了一份“备忘录”,不过陈克根本不可能认为印协议的纸张能比擦包纸更有价值,而且由于这种纸质较硬,在使用方面还没有擦包纸舒适呢。
  美国对利益的判断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这个只怕就得靠天意。不过陈克依旧提前通知了美国公使,人民党要对天津用兵的意图。美国公使很聪明,他希望陈克能够稍微“多等一阵”。
  1915年11月19日,陈克终于等到了美国公使的求见请求。
  大家都是老朋友了,说话就很直率。美国公使询问陈克到底认为协约国与同盟国谁能够胜利的时候,陈克表示以当下的局面来看,协约国的局面一点都不好。除非有更强大的力量介入,否则同盟国很可能会有一个惨胜的局面。
  “陈主席,我们美国政府现在保持中立,但是向英国提供了大量贷款。我们是会对英国支持到底的。”美国公使说的非常直率。
  这话让陈克感觉“很有趣”,一般以这种话开始之后,美国方面就会提出非常苛刻的条件出来。但是对陈克来讲,哪怕是美国和历史上做了完全不同的选择,加入了同盟国一方。人民党也必须支持协约国到底。有了这个底线,即便是苛刻的条件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美国代表当然不知道陈克的想法,在提出美国方面的条件之前,他也有些感到心虚。稍微定了定神,美国代表继续说道:“我们希望贵方在贸易中接受英国的债券。”
  陈克听完,嘿嘿的冷笑起来。人民党其他与会人员则忍不住对美国代表怒目而视了。
  这个要求说白了,就是要人民党借钱给英国。英国比人民党有钱的多,土豪向穷汉借钱,听起来实在是无法形容的滑稽。
  陈克冷笑了一阵之后才说道:“那么我们拿到这些英国债券之后能得到什么好处呢?就我个人认为,不管我们借多少钱给英国人,英国人都会要求我们维持现状。而我们恰恰不能接受的就是维持现状。”
  “这件事上,我们美国可以代表人民党与英国方面斡旋。”美国代表答道。
  “有用么?”陈克问,“美国方面让我们分担债券,说明美国对协约国方面也不是多有信心么。”
  美国代表沉默了,美国现在的确对协约国方面不是太有信心。
  1915年春,英法联军趁德军主力集中在东面战线,发动了香巴尼和阿杜瓦两轮攻势。但因为沿用旧战术,而且欠缺强大火力掩护,结果被德军成功抵挡,己方反而伤亡惨重。该年4月德军反击,并首次使用毒气,使双方的损失更为惨重。结果1915年的西面战线,英法联军死伤百万人,德军亦死伤61万人,但战事仍然胶着。
  德军因为西线压力稍减,决定先集中兵力击溃俄国,逼使俄国停战,从而结束东线战事,并且避免继续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东线于是变成主要战场。1915年5月,鲁登道夫计划了1915年5月开始的戈尔利采—塔尔诺夫夏季攻势,德奥联军以18个师和2000余门大炮,分兵两路进击俄军,攻占了波兰大部,德军获得了巨大胜利。俄军被从东普鲁士驱逐出去,而且还被迫放弃了波兰、立陶宛、里加以西的土地和沃伦地区。尽管没有能够按照计划将俄军逼至“波兰口袋”内歼灭。德奥联军经过6个月的激战,攻占普热米什尔、莱姆堡、伊凡哥罗德、华沙、布雷斯特、维尔诺及里加,并逼使俄军撤退至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线。俄军共损失过百万,并且被打得步步后退。
  美国当然知道,德军击溃的部队是俄国倾力打造的精锐部队。就俄国陆军那步枪比士兵性命值钱的作战思路,这些精锐部队遭到百万以上级别的损失,那是根本无法弥补的。德军即便没有能够消灭俄军全部主力,也无法逼俄国投降,但是俄国的军队也不可能再有什么更好的表现。
  在这等时候,能够让中国承担一部分英国债务,对英国来说是非常好的事情。而美国大可接着这个“功绩”来展现自己的“国际影响力”。既然人民党与英国有矛盾,美国也可利用这个矛盾左右逢源。所以美国代表并不指望能够轻易说服陈克。
  见美国代表不吭声,陈克也不继续逼问让美国代表难堪的问题。他换了一个话题,“如果是当下的条件,我是绝对不可能答应的。我想听听贵方还有什么建议。”
  美国代表见陈克表示了相当程度的诚意,他这才说道:“如果贵方肯表示将会支持我们美国政府加入的一方,我国政府倒是希望能够和贵方签署一份条约。”
  其他同志还没有完全弄明白美国代表的意思,就看到陈克眉头紧紧皱了起来。等大家大概明白了美国代表的意思之后,所有人都变了脸色。
  美国代表的意思非常明白,这是要求人民党将宣战的权力交给美国政府控制。这简直是荒谬无比的要求。这意味中国承认了跟在美国后面。对美国来说,这样的好处自然是极大的,首先就是美国得到了更高的国际地位。有人民党当小弟,美国是极有面子的。而且人民党一旦答应了把宣战权交给美国的条件,那么也必然得同意接受英国债券的条件。无论是从里子还是面子,美国可是捞足了所有的利益。
  在这件事上,人民党却得不到美国的任何承诺。人民党的同志甚至不用问就能猜到,在迫在眉睫的中日战争中,美国绝对不可能站到人民党一边来。除了个别同志之外,其他同志几乎有怒发冲冠的样子。
  陈克依旧皱着眉头,是否同意这样的要求根本不是陈克考虑的范围内。他现在考虑的是美国这话到底是真心,还是试探。如果中美达成了这样的条约,以英国的角度来看,这场欧洲战争必然胜利。因为英国什么都不用做,只要拼命用债券从中国购买物资即可。
  人民党可没有美国那样财大气粗,历史上大量的协约国黄金流入了美国,实施金本位的美国在一战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人民党现在就靠出口拉动就业,拿到白条对中国有什么好处?而且英国大可用债务偿还来要挟中国。
  国际上有“恶债不偿”的惯例,不过这首先得是胜利的一方没有钱在别人手里。英国一定要把袁世凯借的债务算到人民党头上,那时候人民党拿着一堆英国债券,那不是自找别扭么?陈克对袁世凯借下的那些债务是打定主意不偿还的。他自然不肯这么凭白的上圈套。
  当然,从美国的角度来说,如果陈克能够接受英国债券,那可就是完美的结果。英国人肯定会对美国方面极为赞赏。
  不过有时候国家的利益也不能从简单的短期吃亏来计算,陈克当然不希望战后被排斥在新的国际体系之外。从英国与法国人的角度来看,他们如果接受了美国的条件,不得不拉人民党入伙,那么他们就必须捏着鼻子承认人民党入伙前制造出的“既定事实”。要是没有一些相应的“补偿”,英法肯定要大作动作。因为从他们的角度来看,英法却是“吃了大亏”的一方。
  这种利弊权衡十分困难。陈克或许深知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不过眼前的局面却是历史上根本没有发生的事情。这就需要陈克与人民党的同志们好好商量。
  “我暂时不能答应这件事,请您多等几天。”陈克对美国代表说道。
第一百三十六章
崩溃(二十四)
  虽然是决定中国未来命运,至少是决定人民党未来命运的重要会议。人民党也只是召开了政治局会议。而这次会议也是保密的。能够放开眼睛看世界的人民党人也是少数。剩下的同志固然是极为坚贞的革命同志,不过指望他们能够提出对外的合理意见,实在是不太现实的想法。
  陈克直截了当的把当下的外交困局告诉了同志们。“我们现在追求三个目标,第一是不想承担债务。第二是要解放全中国,恢复朝鲜与安南的战略两翼。第三,通过加入协约国,介入战后的国际主流秩序体系。这三个战略目标,实际上有着激烈的冲突。前两项都是对协约国,或者说侵害了英法当下的利益体系。既然已经侵害了英法的战略利益,那么在第三条上,我们就绝对不能认为英法会那么爽快的同意。所以,这就要取舍,这就要等待机会。”
  政治局一部分同志倒是真心能够理解陈克阐述的局面,还有一部分同志切入点就有些不够宽广,“中国利益本来就是中国的,英法凭什么认为那就是他们的?”
  陈克以前也曾经这么想过,他解释道:“我们人民党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首要一点就是必须承认事实存在。是的,中国的利益本来就该归中国所有,但是现在的事实在于,相当一部分中国主权与中国利益,并没有掌握在中国手中,而是被英法控制了。对英法来说,他们为什么要放弃已经在他们手中的利益呢?”
  “他们不放弃我们就打他们么!”这是人民党内相当常见的态度。
  “我们当然可以打他们,这是必然的。不过把矛盾激化到这个程度之后,我们怎么完成第三个目标,加入协约国,以图加入未来的国际主流政治。如果咱们坚定的认为,我们可以忍受封锁,忍受外国的军事威胁乃至军事入侵,那么我们当然可以自行其是。但是我个人始终认为,在局面没有到不可收拾的时候,我们还是不要做这样的选择。”
  陈克年轻的时候,对于二战后不收复香港,甚至过长江之前,党还试图维持与欧美的正常关系这些事情不是那么满意的。以解放军那时候的力量,党当时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柔和姿态?陈克觉得党对“帝国主义有幻想”。
  等陈克现在面临着如此局面,他自己才明白当时党的选择没有错。毛爷爷作为一名大战略家,他和党的领导层在解放战争时期追求的战略目标,其实就是陈克现在不知不觉中追求的战略目标。
  尽管历史证明了同时追求三个战略目标在二战后失败了,可是人民党现在面临着一个非常类似解放战争末期的一个局面。旧有的国际战略中出现了强力的挑战者。二战后是苏联经过长期的被孤立,被打压,终于通过二战获得了自己的地位。陈克面对的则是美国崛起为重要的一股力量。虽然二战后美国成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头羊,但是这并不等于一战时期的美国不代表同时代比较先进的力量。至少美国与英法的殖民主义相比,还是先进的多。
  但是美国与英法之间的斗争,却不像是苏联和美国的斗争。二战后苏联是要彻底推翻,更准确的说是暴力推翻欧美旧体制。一战后的美国对英法的态度是,取代他们的世界领导地位。
  陈克现在要做的就是让同志们先理解世界局势,然后大家一起讨论中国怎么做,这个过程的难度不亚于指挥同志们投入一场战争。
  难归难,该干的事情多难也得干。于是人民党政治局就连开了两天会。其间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美国到底是会选择协约国还是选择同盟国的事情。
  “就算是同盟国的海军不能打赢,可是美国不是有了大白舰队么?”经过陈克苦口婆心的一番讲解,人民党讨论的内容好歹进化到了比较有档次的程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实力迅速膨胀,赶上了老牌帝国主义强国英国和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富裕和最强大的工业国家。1905年3月4日,西奥多·罗斯福连任美国总统,在就职演说中他高呼:“美国已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这一事实促使我们在与世界其他国家交往时,我们的所作所为必须与美国这个伟大民族相称……”作为美国前海军部次长,罗斯福对海军一直情有独钟,入主白宫后,在罗斯福的坚持和积极努力下,1907年,美国海军的战列舰已达到20艘。这些战舰组成了两支强大的舰队:一支是大西洋舰队,主要由8艘战列舰和一些小型战舰组成;另一支是太平洋舰队,主力是3艘战列舰。同时,美国在亚洲还保留了一支小规模舰队,用来在中国内河执行任务。就实力而言,美国海军此时仅排于英国皇家海军和德国海军之后,位居世界第三。强大的美国海军为后来组建“大白舰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05年,日本在对俄战争中大获全胜,进一步扩大了它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影响,日本在上述地区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严重威胁了美国的利益。此时,美国海军主力大都集结在大西洋,部署在亚洲的舰队力量非常薄弱,根本无法与日本相抗衡,于是一向大胆张扬的罗斯福也不得不采取退让政策,避免与日本在亚洲发生公开冲突。
  然而随着美日两国在太平洋地区对峙局面的形成,双方的敌对情绪越来越严重。1906年,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学校委员会宣布,将对所有的日本留学生采取隔离政策。消息传到日本,日本公众视之为奇耻大辱,立即掀起了激烈的反美示威,大肆诋毁美国人,日本政府也强烈要求美国政府对此作出解释。日本舆论甚至叫嚣:“整个世界都知道,装备很差的美国陆军和海军不是我们有高度战斗力的陆军和海军的对手。”日本的《每日新闻》咆哮道:“当我们伟大的海军将领出现在太平洋的另一端时,要打破美国固执的梦想是很容易的……为什么我们不坚持派出军舰呢?”罗斯福见双方的冲突一触即发,立即亲自说服旧金山学校委员会撤销了上述排日规定,事态才得以缓和下来。
  面对日本的挑战,罗斯福一直为是否开战的问题而苦恼。如果贸然出击日本,自己苦心经营起来的海军会不会重蹈1905年俄国舰队的覆辙―――在环绕半个地球后惨遭日本海军歼灭?如何才能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向张狂的日本人显示自己的实力,又能避免战争呢?思来想去,罗斯福最终决定:派出一支庞大舰队环游世界,向日本和其他国家显示一下美国海军强大的实力。
  一年之后,一支由美国海军16艘精锐战列舰和7艘小型雷击舰(驱逐舰的前身)组成、官兵达1.4万人的舰队出现在美国东海岸。为了让整个舰队更为显眼,罗斯福特别下令所有舰只一律漆成华丽的、具有喜庆意味的白色,世人因而称之为“大白舰队”。
  人民党不少同志是听说过这支“大白舰队”的名号,也知道这支舰队让世界感受到了美国的工业实力。在不少同志的想当然中,如果美国选择了同盟国,那么这支大白舰队与同盟国的舰队两面夹击协约国舰队,应该有着相当的胜算。
  经过陈克的讲述,以及人民党在美国收集的情报,综合看来,美国的大白舰队可以给英国舰队增加麻烦,却根本无法改变当前的局面。这不得不让很多同志感到意外。
  “如果美国全力造舰,以他们的工业能力,并非没有战胜英国舰队的可能。”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
  陈克大声问道:“花费了巨大力量,只是获得了一种可能性。现在只用积攒实力,就能在战后分杯羹。美国为什么要选择前者呢?英国的衰落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美国只用在英国衰落的时候等待机会就向前进一步,那么为什么要冒着有可能失败的结果强行出头?”
  同志们都不是傻瓜,现在与其说是谈论美国,还不如说是在讨论人民党的长期策略。很明显,陈克也希望能够走美国的道路,在未来的时候选择更好的切入点。
  宣传部长章瑜看没人继续说话,他干脆发言了,“那么我们对陈主席提出的三个目标做一个次序排位吧。谁最优先,谁其次,谁最后。现在看,想同时达成的确是有难度的。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取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8/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