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黎明(校对)第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628

  陈克又扫视了一圈下面的学生,大概有五十多人,大家的外貌让陈克颇有好感。这些人里面,有六成以上都是短发,那些留辫子的夹杂其中,看上去到令人意外的不感觉讨厌。“大家好,我叫陈克。今天来这里,我有些个人愚见,请诸位斧正一下。”陈克的开场白倒也中规中矩。
  不过下面的人可也并不客气,能在京师大学堂上学的,都是各地的精英。大家一个个自命不凡。却见一个和陈克年纪差不多的青年站起身来,他是短发,穿了身西装。“陈先生,你的书我是看过的,其实今天来这里的诸位也都看过。我看陈先生的书之后,有一个问题。不知道陈先生对科举考试怎么看。”
  1905年9月2日,直隶总督袁世凯、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和湖南巡抚端方等一批高官,联名上奏朝廷,明确提出:国家危迫情形,一刻千金,“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言辞激烈地请求“雷厉风行”“停罢科举”。面对这些举足轻重的南北封疆大吏的联合奏请,朝廷已不能等闲视之,就在9月2日的当天,便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下谕旨,向全天下宣布:“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这一上谕的发布,宣告了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的终结。
  陈克不知道这位青年怎么会想起问这个问题,看他旁边坐的几个人目光灼灼的看着自己,陈克觉得这个问题不能够轻易的回答一下就结束。他问道:“我的书里面,对于科举制度是很推崇的。如果这位兄台看过我的书,就应该知道吧。”
  “哼。”陈克听到有人冷笑一声。大多数学生的脸上都不是很赞赏陈克的神色。
  “我做个小调查吧,有多少人支持废除科举的,请举手。”
  同学们看着陈克,到没有人表态。陈克觉得奇怪,“难道这些人都支持科举不成?”他奇怪的想到。
  站起来的这位青年举起了手,这下,才有人纷纷迎合。最后50多人里面,竟然有40多人举手赞同。看来方才那些人不肯表态,只是自视甚高,不太买陈克这个小青年的帐而已。
  “请大家把手放下。还有这位兄台,你也请坐下。”陈克说道。
  等会场恢复了最初的模样,陈克这才问道:“谁支持科举的,请举手。”
  稀稀拉拉的七八人举手。看他们的神色,颇是有些激动。看来支持科举的态度还是很坚定的。
  “我们都是读书人,所谓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若是说其科举本身的优劣,我觉得大家各有自己的道理。但是我今天那要讲的是我的书,那么就不能不讲讲政治层面的东西。从政治的角度来说,我是反对废除科举的。”
  嗡的一声,下面发出了各种的反应。有些人脸上露出不屑的神色,有些人有了“遇到同志”的兴奋神色。
  “看来陈先生是很喜欢八股文了?”方才那个青年嘲笑的说道。
  “这位兄台,我是不知道大学堂的教程了,我想问问兄台学过过数学么?”
  “学过啊。”那位青年用明显的针对口气说道。
  陈克也不答话,他转过身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刷刷的写了起来。大家一看,都是些简单的数学题,例如1+1=,4*()=16。这样简单的题目对这些京师大学堂的学生来说自然是小儿科。已经有人低低的笑出声来。“这些题是考小孩子么?”
  随着陈克越写越多,嘲笑声明显的多了起来,但是随着下面交头接耳的讨论,各种讽刺的声音却逐渐减少了。
  陈克转回头来,下面的不少人已经明白了陈克的意思,他们的神色变得郑重起来。
  “八股文取仕,的确已经不符合现代的潮流和需求。但是,标准化考试,从来都不会过时。”陈克指着黑板上的题目说道。
  这些学生们都不是那些不学无术之辈,陈克在黑板上写的东西内容简单,但是陈克本来也不是要考众人的,这些东西的关键是考试的题目分类。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问答题,计算大题。陈克简单的把自己时代的考试卷给写了一下。
  “我得先给大家说明一下,我只看过一丁点八股文。我自己根本也不会写八股文。”陈克并不想不懂装懂。“但是,我一直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八股文好歹也算是一种标准化考试模式。我看重的是这种东西。”
  听了这些话,台子下面立刻开了锅。有人支持陈克,也有人反对。看起来,支持陈克的居然占了微弱的优势。
  “陈先生,这都是新式学校的课程,和科举有什么关系?”那个青年继续发问了。
  “朝廷现在废除科举,我不客气的说,就是自取灭亡。”陈克针锋相对的答道。这话一出,台下登时鸦雀无声。陈克从容镇定地放下手中的粉笔,又拍掉了手指上粘的粉笔屑。
  “无论你怎么说科举制度有这样的问题,那样的问题。但是科举制度本身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晋升模式。哪怕是各种舞弊层出不穷,通过各级科举考上功名的,大部分还是普通的读书人。这点我觉得大家得承认吧。”
  没有人反对,所有人都带着自己的情绪看着陈克,想看看陈克到底是什么意思。
  “那么废除科举,提倡新式学校。要不要保持这种公平呢?如果要保持公平,大可增加科举考试的内容。数学,物理,化学,这些科目都逐渐增加到科举考试里面去。如果是要增加受教育的人数,那可以把新式学校归到科举的体系里面来么。把科举推翻,我很不认同。”
  “这些和陈先生所说的朝廷自取灭亡有何关系呢?”另外一位看着四十多岁的兄台皱着眉头问道。看来陈克这么飘逸的说法,他很不理解。
  陈克转过身重新拿起粉笔,这才觉得方才自己故作镇定地作派很是多余。不过现在也管不了那么多,陈克刷刷的写下了一行大字,“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下面的人都是读书人,知道这是《荀子——王制篇》里面的话,不少思维机敏的人已经缓缓点头。
  “当今天下,根本谈不上富民一说。为了赔款,朝廷倒是努力富筐箧,实府库。这已经极为危险了。当年就是因为鸦片战争,朝廷为了赔款,大增赋税。于是民间立刻就有了回应,太平天国起来造反了。曾国藩领着湘军与太平军鏖战,烧杀抢掠,倒是富了湖南的湘军。也算是富士吧。总算是把太平天国给灭了。洋务运动呢,富了洋务派,也算是富了大夫。朝廷倒也看着有了同光中兴的模样。现在科举一废,无论是大夫也好,或者是士人也好,原本制度上还算是公平的晋升机会就没有了。若是在科举里面加上数学、物理,虽然那些读书人觉得考科举艰难了许多,但是好歹还有个盼头。为了能够考上,他们必然要学习新知识,朝廷的新式学校正好能够趁势推行。现在将科举全抛在一边,那些读书人怎么看,怎么想?科举本来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上的就是少数。办了新式教育,朝廷的官位一个都没有多。而且新式教育这么突然推行,等于是把那些读书人的路给断了。能读书的,都不是什么穷人。他们和各地士绅关系极为紧密。现在朝廷为了赔款,已经得罪了百姓,再把士人给得罪光。能依靠的仅仅这些大夫,也就是官员。庚子年东南自保都出来了,这天下的封疆大吏,朝廷能靠得住么?”
  陈克的话掷地有声,来听课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一时间竟然没有任何人能够立刻起来反驳的。停了半晌,才有人问道:“这不是要推行新政,立宪了么?”
  “我们家乡有句话,叫做无利不早起。立宪的主推是谁?还不是东南的官员还有各地的士绅么。为什么要立宪呢?其中一个重要官员不就是因为朝廷要富筐箧,实府库,他们受不了么?若是立宪成功,这些人也不可能打得过外国,该赔的钱,一文也少不了。士绅掌权,定然不肯多掏一文钱,而是要想方设法的少交钱。外国人虎狼一样的逼迫,这些钱最后还是要转嫁到百姓头上。既然有人看过我的书,那么大家或许读到过,明末,南方茶税居然还有过一年交了12两的事情。当年会如此,现在照样会如此。逼迫百姓过甚,会有什么结果,大家都是博闻广记的人才,我就不用再讲了。”
  没有人再吭声,能考上京师大学堂的都是明白人,众人知道陈克没有说瞎话。大家看陈克的眼神再也没有任何的轻视。原本,这些人对陈克书的评价和严复与马相伯先生差不多,都觉得陈克的理论十分“霸道”。不少人觉得陈克就是一个“狂生”。那个提问的学生,本来就是想和陈克讨论八股文的问题。但是陈克的着眼点根本就不是小细节,而是从国家大势的角度来谈,分析十分深刻。虽然还有人依然不服气,不过也不敢轻易再说什么。
  “大家若是没有别的问题,我就开始讲课了。”陈克看没有人再跳出来发言,他的神色已经恢复到平常温文尔雅的模样。
  当天的课讲完之后,辜鸿铭先生一定要请陈克吃顿晚饭。
  “文青言辞犀利,不愧是严几道的弟子。”辜先生在饭桌上说道。
  严复这次的信上写明了自己和陈克的师徒关系,辜鸿铭先生也没有怀疑。
  “文青,我竟然没有看出来,你对朝政竟然如此了解。”
  “辜先生,我今天说话有些不怎么避讳。现在想起来很是后悔,若是给辜先生带来不便,还请辜先生直说。”
  “文青,你今天谈八股的话,可都是老成谋国之言。现在朝廷里面就缺你这等能够看出问题,稳重可靠之人。大家都是满脑子党争,做事急功近利。我本来也没有想那么多,听了文青的分说,越想越是后怕。朝廷现在也是骑虎难下,新政如必然要推行。文青对新政有何看法?”
  “辜先生,天作孽尤可为,自作孽不可活。对于新政,还是我今天所说的,朝廷根本就是自取灭亡。新政无论怎么搞,都是朝廷、士绅和封疆大吏们争夺利益。就现在来看,无论哪边占了优势,谁受苦的还必然是百姓。这天下的民心一失,就等那两个人了。”
  听了这话,辜鸿铭皱着眉不吭声。陈克也不客气,放开大嚼。吃到了半饱,这才听到辜先生问道:“文青著书立说,想必是认为你书里面所构建的那个新政能够救国救民了。”
  “是。”陈克回答的斩钉截铁。
  “文青,几道给我的信里面说道,他给袁蔚亭写了封信,介绍你去见他。袁蔚亭身为北洋大臣,也是个聪明人,我在想,文青可否写个关于新政的文章。我亲自带你去见袁蔚亭。”
  “这个可不好写。得些日子才能写完。”
  “不妨事。你下午来学堂讲课,其他时间可以写。”
  “那我写完之后,辜先生您得给我斧正一下。”
  “这个自然。”
  吃了饭,陈克和陈天华一起回住处。
  “文青,你这么直截了当,倒是在我意料之外。”
  陈克不接这个茬,他关心的是别的,“星台,你看学生们对我的课有什么反响。”
  “我看反响不错。怎么了,文青,你难道准备在京师大学堂发展同志么?”
  “对京师大学堂么,我是姜太公钓鱼。也没有那么多功夫花在他们身上。倒是洋务派,需要好好结交。庚子年之后,洋务派们的实力大损。他们对朝廷最不满意,倒是可以发展一下。”
  “文青具体准备怎么做?”
  两人边走边谈,10月了,天也黑得早。等两人回到住处,天色彻底黑了。抬手摸锁,却摸了个空。陈克倒是吓了一跳,难道自己住的地方造了盗?一把推开屋门,只见正屋和厢房里面都亮着灯。几个人影投在床纸上。听见声音,一个高大的身影先站了起来。陈克松了口气,片刻,就见武星辰从正厅走出来。陈克关了院门,再转回头,正屋前的石阶上,除了武星辰之外,还有另外几个人。其中一人竟然是庞梓。
  众人见了礼,就回了屋内。屋里面的桌子上放了一堆酒肉,却没有怎么动,看来众人开席不久。陈克没想到武星辰居然带了庞梓来北京。正在猜测庞梓的来意,就见到庞梓起身给陈克与陈天华斟了酒,然后端着自己的杯子,“两位陈先生,我在邢台招待不周,这杯酒给两位赔个罪。”
  陈克与陈天华连忙端着酒站起身来,大家碰了杯,都是一饮而尽。这才坐下。
  “文青,你和庞老弟都是直脾气。特别是你,说话就是不好听。庞老弟说了你们的事情,我觉得大家不该这么不欢而散。庞老弟也觉得颇为后悔,这不,他专程来北京给你赔罪来了。”
  听了这话,陈克赶紧起身给庞梓还有其他人都斟上酒。他端起酒杯,“我这人说话就是这样子。得罪庞兄之处,一定要请庞兄原谅。”
  众人也都起身,说了几句客套话,然后众人都干了酒。
  再次坐下之后,庞梓说道:“陈先生,上次你说的那事情,等你走了之后,我又想了不少次。而且武大哥也专门和我谈过。武大哥说了不少道理,我觉得很对,但是不少地方还不太明白。这次进京,是专门来向陈先生请教来了。”
  “庞兄,我对你的事情不了解。不知道庞兄能否先给我讲讲你的事情。如果我连基本情况都不知道,说出来的东西肯定不对。”
  听了这话,庞梓的目光闪动了一下,警惕的神色很明显了,“关于庞某,不知道陈先生到底想知道什么呢?”
  陈克毫不在意庞梓的神色,他坦然说道。“武大哥没有说过你们怎么认识的,这个得先说说吧。”
第二十六章
  革命的鼓动工作要怎么做,陈克觉得自己并不擅长。说话本身就一种技巧,一种能力。这道理简单,陈克曾经尝试过,结果差强人意。不知道是不是这东西太需要天赋技能,反正实践的结果是,陈克认为一切都比不过实干。说话的目的是为了实践,光靠嘴是构建不了新世界的。这也是陈克为什么第一次见到庞梓之后,并没有全力去说服这位江湖好汉的原因。
  这次庞梓能够低头来北京,还真的大出陈克意料之外。想来武星辰在其中很是出了不少力气。陈克并不认为自己能够让庞梓完全走上革命道路,在河北造反就要直接面对北洋的压力,即便是陈克自己亲自留在河北,他也不会自大到相信在这个阶段能够击败北洋军。但是陈克也不愿意就这么糊弄抛弃庞梓和一起来的这几位江湖豪杰。保持着这样的态度,陈克和庞梓讨论起造反的事宜。
  庞梓已经开始介绍了与武星辰的结识过程,武星辰在旁边也提供了不少的资料。从庚子年的义和拳运动,到了北京血战,再到山东的造反。陈克对于这些倒是不怎么有兴趣。这年头的造反也都差不多,历史书上记载得比这个还或许更加详细些。一开始陈克还有些问题在问,到了后来,陈克一言不发,神色冷淡,眉头微皱。他的思路已经完全放在对起义失败原因的考虑上。
  倒是陈克旁边的陈天华听得颇为感动。南方的造反都是小规模的,很多的造反根本没有来得及发动,就被剿灭了。在庞梓和武星辰的叙述中,赵三多与景廷宾的起义,起义军抗清军,攻教堂。形成一支横跨直、鲁、豫三省二十四县的十六万人的起义大军。直隶总督袁世凯立即加派段祺瑞、冯国璋等率清军开赴冀州、广宗,大规模镇压起义军,并亲自督战,而且由德、法、日侵略军六千余人“助剿”。在山东与河北闹得如此震动。这可是大大超过了陈天华的想象之外。武星辰平日里看着颇为冷漠,甚至有点阴阳怪气,陈天华一直不是很喜欢他。现在,这种念头也早就飞到了九霄云外。武星辰竟然有过这样的慷慨激烈的经历。随着庞梓和武星辰轮流说话,陈天华的目光不断在两人脸上切换。
  这次以起来的不仅仅是庞梓和武星辰,一共来了六个人,其他四个人也都是一起跟着赵三多造反的老兄弟。一开始大家也不怎么肯说话,听庞梓说了一会儿,众人也忍不住纷纷插话进去。
  武星辰那种大高个特有的圆胖脸上,有着一种说不出的苦闷。他除了在补充庞梓的介绍之外,也在观察着陈克和陈天华。对于陈克,武星辰有一种说不出的情绪。两人最初的结识并不是很愉快,后来的合作也谈不上多么交心。陈克给武星辰的印象是一个冷漠的家伙。虽然陈克习惯性的带着笑容,也绝非什么坏人。不过陈克鼓动革命的那种热情,让武星辰感觉到一种极度的危险性。武星辰算是死人堆里面爬出来的,在北京,在山东,如果武星辰没有足够的警惕,没有发觉事情不对就提前跑路的果断。现在只怕他的脑袋早就悬挂在不知道哪里了。
  这些年东奔西走,一次次的失败以后,武星辰也曾经以为自己心力交瘁,不愿意再闹什么造反了。躲在上海混吃等死或许也是件不错的事情。但是每当回忆起身边的朋友师长一个个相继殒命,武星辰胸膛中对于满清和洋人的仇恨却加倍的沸腾起来。得知人民党要起来造反,这才是武星辰之所以决定加入人民党的原因。而得知庞梓这些老兄弟准备起来“闹一闹”,武星辰就拉着陈克过来。即便是得知了陈克和庞梓相处的并不愉快,武星辰还是千方百计地说服这些兄弟,希望陈克能够和庞梓他们好好的讨论一下造反的事情。和外表上看到的不同,武星辰其实对陈克是颇为信服的。
  不知不觉间,庞梓已经哽咽的讲最后。“五月,我在河北,武大哥在山东。两路人马都被打得大败。赵三多大叔绝食饿死在南宫县的牢房,景廷宾大叔被凌迟处死。”方才说完,庞梓已经放声大哭。这一哭,其他四位一起来的山东好汉面色悲愤,眼泪哗哗的淌了下来。陈天华也是眼含热泪,肩头抽动,哽咽得说不出话来。在这一片悲戚之中,陈克和武星辰都是一言不发。武星辰牙关紧咬,双眼紧闭,脸上是痛苦的神色。陈克双拳握得紧紧的,紧紧抿在一起的嘴唇变成了白色,他脸色铁青,眼睛里面仿佛烧起了两团阴冷的火焰。
  好半天陈天华才能开口,他擦着泪水说道:“壮哉!杀清妖!杀洋教!这两位老人家实在是大英雄!我当时在南方,竟然不知道有这等壮举!哎!我只恨当年不能跟着众家兄弟一起杀敌!”
  庞梓过了好久,这才勉强平复下来情绪,他两眼通红,眼眶里面满是泪光,“陈先生,上次你给我说了两条路,一条大闹一下,一条小打小闹。你也说得明白,小打小闹就事个死。我当时骂了你。可是你走了之后,我每次想起造反,就忍不住想起你的话来。”
  历史书上对这次起义的记载并不多,陈克自然并不知道庞梓还有这等经历。听庞梓提起上次的事情,陈克连忙说道:“庞兄弟,我那话重了。”
  “不,陈先生那话没错。我反复思量,我若是小打小闹起来,肯定还是和两位大叔一样,赢不了的。所以武大哥劝我来北京,我就来听听陈先生到底有什么见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