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黎明(校对)第5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9/628

  “日本的封建统治者有这么高的水平?连唯物主义历史观都不认同的家伙,他们不可能有精确把握局面的手段。”陈天华笑道。其他同志也忍不住笑起来,有些计策在社会主义者眼中固然精妙,可这也是社会主义者们才有能力精确判断与把控。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能力,社会主义者根本不会把宝贵的经历浪费在这么无聊的事情上。
  陈天华问道:“日本会革命么?”
  “那得看日本人民自己的选择了。”陈克答道。即便到了这个时候,他还是没有下定介入日本政局的打算。
第七十章
飞去的黄雀(三)
  “中日之间结束战争,恢复和平,走上一条同存共荣的道路。”这样的一段话通过传单在日本在台湾的军队中不断传播。当然有军官们情绪激动的努力批评这番话,说日本只有战胜中国,才能得到无限广阔的空间,但是这种做法明显失败了。好战的叫嚣只是引发了日本士兵们的白眼,并没有收获任何真正的作用。那些还算是真正忠于天皇的军官已经带队进攻人民党,变了尸体被抬回来,或者干脆尸体都抬不回来。能毫发无伤鼓动士兵去死的家伙,都不是战功卓著的英雄。
  安腾辉三大尉所属的部队此时也在台湾,他一直怀疑这次调动是纯粹的政治博弈的结果。虽然日本议会选举中大量人打着“反封建”的旗号,很多小政党甚至想加入北一辉那个“日本反封建联盟”的组织。不过北一辉的这个组织与其他组织的最大不同在于,想进入这个组织的第一步就得确定“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么一个观点。
  只要真的理解了这点,对世界的看法就会完全不同。承认存在阶级压迫,自然就要分清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最重要的是确定自己所属的阶级,以及确立自己的阶级立场。凡是能够完成以上思想认知的人,后面甚至不用特别强调,被剥削的无产阶级,小生产者,甚至资产阶级,都能发现日本国内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封建制度的压制。此时再把《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拿出来给这些人一讲,整个日本的情况就豁然开朗。
  有一部分人面对日本深入骨髓的封建体系实在是无法产生对抗的勇气,他们发现敌人并不仅仅是几个贪官污吏,或者是天皇身边蛊惑欺骗天皇的那几个大坏蛋。敌人是上至天皇下至官僚,甚至包括那些与官方暗中勾结的黑帮。这上上下下的所有人结成了一个体系,虽然体系内部也在为了各自的利益阿谀我诈,但是这个体系本身在日本太强大了。
  有些人选择了退出,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这个统治阶级的附庸阶层,认清了主子的真相,有利于他们紧紧抱住主子的大腿。他们认为的敌我矛盾其实是日本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而不是日本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
  但是更多的人则选择了留下来,能够留在北一辉这里的,基本都是对日本统治阶级绝望的那一部分人。即便他们出身统治阶级,他们也已经决定背叛自己的出身了。
  幸好北一辉也算是个大名人了,而且北一辉推行的不少实际政策也成为一部分有产阶级安身立命的政策,即便是“日本反封建联盟”遭到了日本上层的重视,却还没有遭到取缔。但是日本反封建联盟这个组织的核心成员无一例外的遭到了关注。特别是在陆军当中的成员都给送到了台湾来参战。
  然而安腾大尉并没有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北一辉讲述的革命道理真的如明灯一样照亮了安腾大尉眼前的世界。阅读了大量革命文件与文章,听了北一辉对这些文件与文章的讲述,安腾大尉从一个反对“吃人”的热血青年,变成了一个认识到自己是个“未必无意之中没吃过人”,进而想打倒这个吃人制度的革命者。
  北一辉见识过中国,他介绍中国制度的时候并没有把中国形容成一个满是无私无畏革命者的国度。相反,北一辉用“伟大的人民最知道什么对自己最有利”来形容中国。
  没有人会干赔本买卖,这点天下皆同。即便是忠勇的工农革命军也不可能是听了几句关于共产主义的宣传就舍生忘死的进入战场。没有土改、没有工业化、没有文化教育与科技下乡、没有靠劳动就能逐渐改变提高生活的新中国的方法制度,就不可能有工农革命军愿意为了保卫现在的生活而去直面死亡。北一辉在介绍中国情况的时候着重强调了这点。
  日本面对满清的时候曾经大占上风,面对工农革命军就每战必败。为了维持对外的进攻姿态,日本还要玩命的压榨本国百姓。这些简单的事实都在人民党的传单里面写的清楚。“日本官兵们,你们觉得你们每天吃的食物都是日本上层赏赐给你们的么?日本上层不种地、不生产,也不会屙金尿银的法术,那些粮食物资不还是你们的父母兄弟辛苦劳动的成果么?这些劳动者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部分被日本上层拿走,大部分给他们自己用掉。剩下些残渣丢给你们,你们难道要为此去感谢腐朽的日本上层么?”
  人民党从来敢大声说这些话,不仅是在党内说,还对着全中国的人民说,“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人大获得了一部分真正的监督权之后,这些基本政治道理的宣传就更深广。但是这仅仅是中国一个国家在这么做,日本的宣传机器宣传的就是“忠君爱国,七生报国,武运长久,九段坂见”之类的话。
  所以眼界已经极为开阔的安腾辉三大尉看得清楚,日本官兵私下也曾经想过这种事情,然而公然被人直截了当的指明他们是被剥削被驱使的,这还是第一次。如果日军能够通过战争获得胜利,能够抢掠敌国的财富,日军或许还能坚持,现在的局面是战局不利,长期看来失败的可能极大。日军的士气就随着战争的延续愈发难以维持。为了维持士气,日本军官们就大讲起说过无数次的陈词滥调。这些听过无数次的废话并没有能够起到好作用,相反,让日本士兵们更加厌恶起这场战争。
  而工农革命军军优待俘虏等等政策,也在传单上有说明。里面列数了历次与日本的战争中,尽管在战斗过程中毫不留情,但是一旦敌人投降,工农革命军是从来不会虐待俘虏。主动投奔中国方面的日军数量可说微乎其微,不过战斗中抵挡不住的时候,日军举手投降的事例是越来越多。这些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日本在台湾的军队,日本上层只能谎称这帮人已经被中国方面给杀死了。可那些重伤员经过救治之后,中国方面把他们交还给了日军。
  这些本来已经“被中国人残酷杀死”的家伙竟然活着回来了,有力的揭穿了日军的谎言。更糟糕的是,这些人有些被运回了日本国内,有些因为运送不及,病死在日本的军医院。“或许不回来还会好些”的说法在整个日本军队中也有所蔓延。
  安腾辉三大尉相信,日本想如同甲午战争一样,靠拖下去获得胜利根本不可能。拖下去会被拖垮的只可能是日本。如他所想,在山地战中被工农革命军打得毫无抵抗能力的日本台湾司令部放弃了在山区与中国较量的打算,在7月制订了新的计划。新计划中陆军将兵分两路,一路是沿着铁路向南部发动进攻,另一路坐船绕到台湾南部实施登陆。安腾大尉就在步行南下的那一路的部队中。
  对这样的进攻计划,安腾大尉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工农革命军运动战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要领,北一辉也讲过。日本从来没有把台湾当成日本本土,大部分当地台湾人也从来没把日本当成真正真正的祖国,在台湾作战的日军根本就是身在敌境。这么一个南下计划完全是常规的两军接战的模式,遇到运动战会有什么下场呢?
  即便考虑到如此艰难的局面,等到安腾大尉亲自踏上征程的时候,才发现现实比想象的更可怕。
  工农革命军在台湾的部队此时有六万之多,对手是十二万日军,兵力上看似悬殊,实际上日军根本没有想象中的任何兵力优势。中国空军很轻松的就解决了日本空军,从此把持了台湾的上空。
  二战前全世界各国的飞机都出现民用飞机技术突飞猛进,军用飞机进步蹒跚的局面。中国的航空公司都是国营的,所以实现了民用玩命积累,军用研究极为“超前”的格局。螺旋桨飞机也没多超前,陈克最熟悉的莫过于BF109、P51、零式这三个机型的一些特点。零式因为是邪道,陈克始终没有下定决心。
  中德两国之间本来就在军用技术上有诸多合作。大萧条一起,不少德国飞机设计师要么失业,要么根本找不到投资方。于是中国就顺理成章的在这方面与德国合作,BF109是德国几大飞机设计公司以帮助中国完善风洞为代价,得到了中国风洞全程帮助德国完成空气动力学实验。
  喷气式战斗机方面,德国年轻的涡轮发动机设计师奥海因1930年到中国讲学兼学习兼工作赚钱,参与到了中国利用钢厂尾气发电的涡扇发电机完善计划中。这位也不想回德国了,在学校申请了涡轮发动机,乃至涡扇发动机的项目。得到批准后就在中国与开发团队一起搞研发生产。新的发动机不仅仅用在螺旋桨战斗机上,还考虑了喷气式战斗机的项目。
  BF109的原型机出来之后,德国方面用的自己生产的发动机,中国用的则是有涡轮增压器的新型发动机,发动机输出功率大大提高。然而陈克有些不高兴的是,按照定型命名,这款飞机得到了歼八的名字。这让陈克过了好一段时间才习惯。
  不管陈克高兴不高兴,歼八战斗机的作战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经过风洞的空气动力学优化,飞机的外型更加优美。日本原本数量就不算太多的老式双翼战斗机在歼八战斗机面前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没有空中掩护,日军大部队行军立刻就遭到了问题。第一天行军的时候是个多云天气,铁路早就被工农革命军给扒掉了好几段几公里长的铁轨,火车机头也用不成。日军只能靠两条腿来走路,安腾大尉突然看到从云层中冲下来几架飞机,用机枪对着日军的行军队列猛烈扫射,还用机翼下的火箭弹一通袭击。整个过程不超过三分钟。等飞机拉起来跑的无影无踪的时候,地面上行军的日军才刚来的及布置防空火力。
  这些袭击并不定时顶点,战斗机打完之后,就轮到轻型轰炸机对日军队列投下炸弹。虽然准头很值得考虑,但是威慑性是妥妥的。单方面遭受如此的屠戮谁也受不了,日军只能一面扛着机枪,准备随时投入防空战斗,一方面胆颤心惊的继续推进。
  到了晚上,那熟悉的自动步枪的射击声弄得日军彻夜难眠。第二天白天,战斗机没有再出现,轮到轰炸机登场了。中国的四发轰炸机越过台湾海峡,在日本防空机枪根本无法企及的高度上对日本的行军队列投下了上百吨的炸弹。
  炸弹不仅仅是普通的爆破弹,还有一部分是钢珠弹,在地面上爆炸也好,在空中爆炸也好,飞散的炙热钢珠成片成片的杀伤着日军的行军队列。
  第二天晚上,日军不再走了,前线部队士兵普遍希望撤军。按照这个走法,谁都不能保证自己活着到目的地。不仅仅是士兵要求撤退,就连那些吆喝着与中国人决一死战的日本军官们也不再敢说什么漂亮话。
  安腾大尉所属的指挥部中,议事的帐篷封闭的严严实实,里面点着灯光微弱的行军马灯。这还是从海军学来的伎俩,防止光线泄露遭致敌机轰炸。现在是七月,大家行军之后都是一身臭汗,再这么捂着,帐篷里面味道十分难闻。
  即便这么难受,从联队长到大队长、中队长,参与会议的所有人都仿佛比定力一般不吭声。天又热,帐篷里面又不透气,每个人很快就大汗淋漓,加重了空气中难闻的汗酸喂。这些军人即便是这么干坐着,也不发言。
  再向前继续前进,就要时时刻刻等待着来自空中的袭击。但是没人愿意说什么。如果走山区,那就要直接与工农革命军作战,白天的时候战斗已经发生了,追击看似逃跑的中国军队的日军闯入了地雷阵,伤亡了两百多人,日本也不再敢向山区进军了。
  最后联队长可能实在是忍不住湿热,终于开口命道:“诸君准备一下,明天继续行军。”
  没人敢反对,会议就这么散了。走出帐篷,安腾大尉深深吸了一口新鲜空气,本该因为生理上的舒适带来的轻松感,却因为对战争极为悲观的预测而毫无舒适的感觉。对未来的悲惨预期大石头一样压在安腾大尉的心头。
第七十一章
飞去的黄雀(四)
  “大尉,明天还要继续进攻么?”安腾大尉回到驻地的时候,立刻被下面的士兵给围住了。人人脸上有着关切乃至畏惧。
  安腾大尉只能叹口气,却说不出什么来。
  对于有威望,但是对士兵一直很好的安腾大尉,部队的士兵们有足够的信赖,也敢说些实话。有士兵用激动的语气说道:“大尉,陆军部不是一直说中国很落后么?说中国人只是人多,不怕死,敢冲锋。现在看明显不是这回事啊!”
  安腾大尉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他与中国人打过仗,知道工农革命军可不是什么弱旅。这支中国军队装备精良,技战术高超,训练有素。当然,中国人多、不怕死,敢冲锋也不是瞎话而是事实。可是日本陆军部这帮人却巧妙的利用了修辞,避开日本处于弱势的装备、以及技战术不谈,只是谈中国不怕死,敢冲锋,仿佛日军只要更不怕死,更敢冲锋就能在战场上获得胜利一样。
  真的上了战场,面对中国来自空中地上的攻击,日本士兵立刻就知道他们面对的是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他们拥有超出日本士兵想象力之外的战争能力。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日本士兵有一种强烈的恐惧感,也有一种强烈的上当受骗的感觉。
  安腾大尉很想直说,大家都是被骗上战场的。安腾大尉还很想直说,陆军部关于中国军队都是被驱赶上战场的话也是屁话,工农革命军每次战前都会做详细的动员工作,用实话告诉中国士兵为什么要打这一仗。但是安腾大尉的身份又让他不能这么直说,直说的话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只会让士兵情绪波动。
  然而日本士兵也不是傻瓜,已经有人低声说道:“我们是不是被骗了?”
  这声音不大,却让每一个士兵都沉默下来。安腾大尉见局势到了这个地步,他想不说话也办不到。大尉大声说道:“诸君,那么我只能要求诸位服从我的命令。但是请诸位放心,我一定会努力带着大家活着回到故乡去。任何猜测都没有意义,只有活着回去,才有未来可言。所以现在我下达缄口令,凡是与之后的行军战斗有关的事情,一概不许讨论!”
  日军倒有这个好处,当长官下达了如此严格的命令之后士兵们也会遵守,更何况是素有威望的安腾大尉。看着散去的士兵,安腾大尉心中不仅没有轻松,反而更加沉重起来。谎言就是谎言,是维持不了太久的。尽管安腾大尉是真心要带着部下活着回到日本,但是他自己对能否做到并无信心。除非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否则军部上层根本不会下达收兵的命令。
  夜晚没有休息的不仅仅是前线心慌意乱的官兵,日本的军部也是灯火通明。中国迅猛的强硬反应超出了日本军部的意料之外。台湾当然不容丢失,失去了台湾之后日本40年前的努力就化为乌有,日本军部不得不采取了强硬对抗的态度。有了短期应对方式,好歹有了对战争的交代。
  这场战争到底要怎么打?打到什么地步?长期战略对日本素来是短板,日本当年的长期战略起效的也就是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了满清,之后日本的战略遭到了工农革命军的强力反击,之后的日子里日本总要为眼前的事情困扰,再也没有能力进行什么长期战略了。
  向中国宣战的选项首先被首相高桥是清给否决了,他原本就反对日本无意义的挑动与中国的矛盾,只是现在主张对中国强硬的主力变成了海军,有西园寺公望在,高桥是清也没办法主动反对海军部。战争一旦开打,就要耗费巨大的资金。日本经济缓慢的恢复,大萧条期间这种恢复的脆弱程度可想而知。如果现在承担起一场全面战争,日本经济将无可避免的崩溃。
  海军部里面也算是有不少懂得国际惯例的家伙,他们竟然开始在报纸上嚷嚷,国际上正式宣战之后各国都要对战争国“保持中立”,其中一条就是减少乃至中断与战争国的贸易。中国经济在禁运中会遭到重大损失。见到这种宣传,高桥是清老头子气的脸都有些绿了。日本损失总量可能更小,但是损失比例只会更大。首相高桥是清怀疑这帮人是不是想打仗想疯了?这种想法都能提出来?
  不仅高桥是清坚决反对此举,包括财团在内的很多工商业势力同样在反对这样的举动。他们好不容易得到了对美国的出口,一旦出口停顿,岂不是要了他们的命?
  海军部与工商业的关系比较莫逆,对于代表企业的议员们的反对,这帮人心理不高兴,却也没办法拒绝。而陆军一贯不待见日本的企业,在朝鲜的时候他们就努力禁止大企业到朝鲜投资。由陆军部亲自组建了死亡矿山搞生产,尽管激起了整个朝鲜的反对,但是陆军部认为自己的失败是管理不严,手段太温和导致的失败。如果当时能够保证所有矿奴逃不出矿山,那么怎么可能被朝鲜人知道有死亡矿山的存在呢?归根结底,还是那帮企业的管理有问题,而不是陆军部的措施有问题。
  见到原本有点骨气的海军部遭到资产阶级的反对之后就呈现畏缩不前的姿态,陆军部气的在背后大骂海军部都是些天生的叛徒。
  “难道这些人就没想到,失去台湾之后会有什么结果么?”
  “皇国七十年的国运就会随着台湾的失守而毁于一旦!”
  对海军部的谩骂占了会议前期主要的篇幅,只是这么谩骂也不解决问题。在台湾南下进攻的战役遭到了极大的挫折,电报中连台湾司令部的那些人都非常含蓄的提出了是否暂时选择固守的请求。现在连陆军部的自己人都靠不住了,更是让陆军部没有参加战争的军官们怒火中烧。陆军部就跟输红了眼的赌徒一样,眼瞅着这最后一把看似岌岌可危,就格外的不想输掉这一把。
  “让台湾方面全军出击,为了天皇奋战到底!”最后陆军部做了这样的决定。
  等陆军部会议结束之后,永田铁山去找冈村宁次。他们两人现在都是大佐,能够知道陆军部里面的情况,却没什么特别的发言权。在海军挑战中国的策略中,这两人都是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可是此时,两人的情绪并不怎么高昂。
  “这次动作动的太早!”永田铁山艰难的说道。
  冈村宁次微微点头,他们都没想到中国方面会如此迅猛的做出反应。作为聪明人,冈村宁次知道失算了。
  “冈村君,你觉得台湾方面能够坚持住么?”永田铁山问道。
  冈村宁次微微摇了摇头,无意义的幻想解决不了现实中的事情,冈村宁次不太爱说话,一来是他性格使然,二来是陆军部里面的风气让冈村宁次觉得说话有时候挺痛苦的。
  永田铁山与冈村宁次抱有相同的看法,他沉吟了一阵终于问出了心里面的话,“如果这次我们失败了,日本还有机会么?”
  冈村宁次慢慢的答道:“如果我们和中国结盟的话,或许还有。”
  “什么?”永田铁山惊愕的问道。打败中国,称霸亚洲是日本几十年来的国策。即便是以永田铁山的聪明,也不由自主的将自己的思路放在这个传统国策的思路上,没想到冈村宁次跳出了这个思维。
  冈村宁次继续说道,“如果我们日本现在已经兼并了中国,那么下一步我们要做什么?肯定是要试图征服世界。现在中国已经复兴,他们这次对英国与荷兰的态度表明了什么?中国也有征服世界的打算。如果日本一定会失败,那么我们何不在我们还有海军优势的时候与中国合作呢?按照中国的一句老话,他们吃肉,总也能给我们分点汤吧。”
  “分点汤?”永田铁山毕竟还是日本人,在日本人的习惯中,失败者就会一无所有。胜利者对失败者可不会有任何的优待。对于冈村宁次的想法,永田铁山一时不能接受。
  冈村宁次也没让永田铁山继续无意义的脑补,他说道:“我最近与北一辉谈了好几次。北一辉的看法是,中国希望日本国内发生革命,然后中国和日本会模仿中国与朝鲜的关系达成同盟。一旦远东达成了同盟,我们就拥有世界上可以比肩英美的海军,还有超过英美的陆军。那时候这个远东的同盟就是世界上不可战争的力量。”
  “北一辉是要反封建,也就是要彻底摧毁日本现在的所有基础。”永田铁山有点真的激动了,他大声提醒着冈村宁次。
  冈村宁次倒也没有这么激动,他依旧慢悠悠的说道:“如果反了封建能让皇国更兴盛,那么我们也不是不可以反封建。那么多大名现在都在哪里?不是消灭了那些大名,哪里有皇国的今天?长州藩不在了,可长州派难道不是封建势力?若是能借中国的手把日本这些地方势力给荡平,对皇国也不是什么坏事。”
  永田铁山暂时不吭声了,他对地方势力的厌恶无与伦比,若是能够把这些“封建势力”一股脑的拔起,永田铁山自然是欢迎的。同样,永田铁山对民主政治这玩意也是极端的厌恶,对于新兴的所谓资本主义民主更是想彻底歼灭。这种封建社会主义的观念是陆军部里面聪明人的共同态度。对于北一辉提出的观点,永田铁山有多少赞同,就有超乎其上的反对。
  冈村宁次有些地方比永田铁山差很多,但是在对战略的考量以及对眼前最大利益的判断上,却是有着超过永田铁山的水平。他看永田铁山已经在被说服的边缘,于是继续劝说道:“永田君,皇国现在还有能力与中国达成妥协,如果畏首畏尾,等到手里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再想什么都没用。”
  “军部那些人是没办法说服的……”永田铁山的难得的找了一个借口。
  冈村宁次认真的答道:“不用管军部的那些人,如果日本这次战败,军部那些人说什么都没有用。中国也不可能直接打进日本来,他们也需要在日本的合作者。在这个时候,谁作为中国在日本的合作者,谁就可以执掌日本的大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9/62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