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铁血中华(校对)第3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1/655

  第一天互相确立立场,接下来中国使者乘坐火车跑回马赛,用电报询问了国内。对荷兰与法国的说法是要征求一下整个代表团的意见。韦泽的回复是不能多给。李新就开始在巴黎与法国人和荷兰人开始讨价还价。
第333章
外交推动(十)
  “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和历史,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反对以片面或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联系的普遍性:联系包括横向的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也包括纵向的与历史未来的联系。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及其内部各要素、部分、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李新读完了这段光复党党员们的必修课之后,外交团的同志们或者茫然或者若有所思,外长兼团长李新突然唱这么一出,大家需要时间来考虑一下李新的真正想法。
  法国与荷兰最终和中国达成了协议,中国向法国支付三吨黄金,向荷兰支付两吨黄金。殖民地的事情就此一笔勾销。至于法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法国用半吨黄金一并打包卖给中国。荷兰丢的土地远比法国多得多,得到的黄金反倒更少。因为中国是以实力来判断问题的,把荷兰人的实力定位为法国的三分之二,已经很给荷兰人面子。
  给钱买地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中国与法国和荷兰签署了一个协议。在这个为期十年的协议中,中国宣布不加入针对法国与荷兰的集团。如果双方对此协议没有异议,那么这个协议自动延长十年。
  在中国代表团看来,这个协议很鸡肋。首先就在于这个协议没什么约束效果,中国想翻脸就能翻脸。其次在于这个协议本身是单方面的协议,法国与荷兰并没有不加入反对中国的集团的义务。当然,两者一均衡,就变成了中国拿出了和平友好的态度,要与法国、荷兰和解。最终韦泽居然能同意这个协议,也实在是令人意外的事情。
  李新开始做解释了,“这次的事情证明了两件事,第一,我们已经被欧洲当作真正的列强来对待。第二,我们与俄国和解的购地协议在欧洲也出现了连锁反应。发生这种事情证明了中国已经被欧洲承认为可以靠谈判解决问题的国家。”
  “那都督同意,是都督决定了我们未来的路线是和平么?”有人问。
  “都督同意,是因为都督认为我们未来的敌人只有英国一家。与其他国家保持一个起码的和平状态,就可以专心对付英国。”李新答道。
  听了这个回答,代表团的人员算是明白了韦泽为何能够答应签署一个单方面的条约。
  “原来欧洲人也是知道要脸的啊。”团员中有人说了一句。听了这话,大家是哄堂大笑。可这笑声也并不单纯。中国当然是自认天朝上国,这个天朝上国经过二十几年的奋斗之后,终于被欧洲认为可以是平起平坐的对象。这样的现实让大家不知道该说中国的努力有了报偿,或者该说中国被外国人看扁了。
  不过这一路走来,代表团发现欧洲的确工业比中国先进发达。作为欧洲核心国家的法国,铁路、电报、航运,商业,整体的表现丝毫不亚于中国。中国只是比法国地盘大,人口多。如果双方的地盘与人口在同一个规模,这胜负可很难讲。
  李新此时已经放下了心中的所有压力,他对大家说道:“都督派我们出来,我其实不认为会发生什么。现在看,都督的判断是正确的。法国与荷兰很清楚,这件事拖下去他们也没有翻盘的可能,所以趁现在能要几个就是几个。把法国与荷兰搞定,接下来的出访就轻松很多。希望大家能够在后面的出访中为祖国立下新功!”
  过了法国与荷兰的这关之后,接下来的行程相当轻松。在德国,面对德国人提出的中国步枪更换的问题,李新他们狠狠忽悠了一番。中国不再采用11毫米口径的黑火药子弹,开始普及9.5毫米的黑火药子弹。唯一的变化就是中国方面使用了好几个国家都开始研发的弹仓式装弹技术。
  采取更小口径的子弹不仅仅是中国一家的思路,世界主要工业国都有这种尝试。这种尝试的结果无一例外的证明,子弹口径变小等于装药量变小,装药量变小意味着子弹威力变小。想保持子弹威力,就得使用精制黑火药,精制黑火药又意味着成本大大增加。
  那些主要工业国都生产过9.5毫米口径步枪的样枪,这种步枪的确轻巧,对于行军压力降低不少,子弹携带量也增加了。核算成本之后,各国都得出精巧轻盈的9.5毫米口径步枪在费效比方面远不如傻大黑粗的11毫米传统口径步枪。
  德国人也暂时相信了李新的话。随着金属壳子弹的成熟,颗粒黑火药与地火的配合将黑火药的潜力尽可能的挖掘出来。到底是填装球形颗粒火药,或者是填装粉碎型的颗粒火药。地火是放在后方中央,或者是放在弹壳一侧。各国的实验都很多,得出了很多不同的结果。中国的子弹小口径化,以及弹仓式设计,都只是步枪技术发展的诸多选择之一。德国自己也有很多新设计新思路,他们很想与中国此进行合作。就如之前双方已经进行过的合作一样。
  李新当然没有拒绝,中国现在已经不需要直接与某个或者某些欧洲国家保持过于亲密的关系。除了英国之外,中国也没有必要特别与某些欧洲采取敌对政策。明白了欧美国家对中国世界列强身份的认同,李新知道中国现在已经不再需要继续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折腾了这么久,也该由其他国家来承担起吸引世界人民眼球的工作。至于是谁站在中央,那就看命运的安排吧。
  在北欧的瑞典,李新再次见到前瑞典驻华大使和他女儿。在李新的记忆里面,那个孩子曾经与左志丹跳舞的小姑娘比洋娃娃还可爱。这次的重逢让李新稍微有些失望,那个小天使一样的美女已经成长为一位满脸雀斑,壮实高大的年轻北欧女性。故人重逢,李新突然生出一种不怀好意的想法。若是左志丹再次见到这位北欧女性,也不知道他到底会作何感想。
  当然,这只是一时的戏谑。瑞典方面其实颇为担心俄国人的动向。德国与奥匈帝国和俄国结成了三皇同盟。俄国牛一把,能够暂时提升一点德国与奥匈帝国的地位。可俄国牛起来之后,俄国周边国家没有不担心的。
  “部长阁下,我很想知道中国到底在这次行动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瑞典外长问道。
  “我们是真的希望和平,并不是因为德国或者奥匈帝国在里面扮演了什么角色。”李新给了答复。
  瑞典外长将信将疑,他继续问道:“您认为这样的和平又能维持多久呢?”
  李新心里面想的是,估计中俄之间的和平大概能维持到中国和英国下次决出胜负的时候。这话肯定是没办法公开讲,即便这是公开的秘密,却也不能来一次秘密的公开。
  “和平是所有国家都真心期待的,我们中国是个热爱和平的国家。只要有助于和平的行动,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去推动。”李新说道。
  这话其实就跟没说一样,什么叫做推动和平?嘴上吆喝几句就是推动和平的行动,但是这种行动除了表面意义之外大概也没什么值得关注的内容。但是李新第一次见识到了欧洲报纸的做法,“如果俄国进攻瑞典,中国会对俄国采取军事行动?”这么一个标题就出现在瑞典的报纸上。
  当然,编辑很懂得玩弄小伎俩,标题尾部是个大大的问号,说明这是个疑问句。
  既然是疑问句,文章的内容就是报社编辑天马行空的一通胡诌。这件事的影响还不小,等李新从美国访问后到了俄国,俄国外交大臣把早就准备好的报纸推到李新面前,希望他能够对此做出解释。
  “那我先问您个问题,”李新面对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这位欧洲的老牌外交家并没有丝毫顾忌,“黄金已经送到了吧。”
  中俄双方最终还是选择了陆路运输,火车把黄金运到库伦,再由大车队送到边境,交给了等在边界的三万俄军手里。也就在新边界上,双方代表在清点完黄金之后,正式签署了协议。此时黄金已经运到了莫斯科,对李新的问题,俄国外交大臣给与了肯定的答复。
  李新继续说道:“那么,您觉得应该相信中国的诚意,还是应该相信报纸的话?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之后得到的和平,我们当然愿意维护。瑞典报纸说什么,我们阻止不了。他们搞出些耸人听闻的故事,为的是增加报纸销售量。我们中国已经有英国这个敌人,与俄国继续战争的意义何在呢?”
  俄国方面关注此事的目的是想确定中国有没有与俄国周边国家达成军事同盟的计划,李新既然明确告知中国没有这个打算,俄国也只能暂时相信。
  此时已经是10月12日,李新访问结束之后就急着回国。三会马上就要召开,身为外长,若是没能正式参加三会,这也完全说不过去。
第334章
外交推动(十一)
  李新在10月16日那天就乘上了专用的游轮,踏上了返回国内的道路。出去港口不到半天就接到一封电报。电报上告知李新,中国已经与日本谈妥,再次派遣大使到日本明治政府那里。外交部询问一下李新对新人选的态度。
  李新对这个消息很是意外,明治政府这么快就向中国屈服了么?他原本以日本的态度,总得坚持一年多,甚至是等待英国重返日本。
  明治政府的确这么快就暂时屈服了。木户孝允坐在大久保利通对面,10月的东京正是深秋,庭院里面的枫叶通红似火,飘落的枫叶在地面上覆盖了厚厚的一层火红。几片枫叶飘落在庭院里面的小水潭中,树冠遮住了日光,幽暗的水面点缀着醒目的红色叶片半沉半浮,有着一种令人陶醉的美丽。
  木户孝允却没有欣赏这些,他有点焦虑地说道:“在现在这种时候与中国恢复外交关系,会被认为是叛国的!”
  “他们想这么骂我们,那是他们的事情。现在的关键是我们自己能否下定决心。”大久保利通语气颇为淡定地答道。不过想到现在日本国内的反对者,大久保利通忍不住冷笑起来,“呵呵,木户,那些士族咒骂我们导致了北海道讨伐战失败。可我现在倒是觉得讨伐战很成功么。若是他们真的如他们所说的那般忠于天皇,士族们为何要抱怨死了几万人?他们应该夸称自己在北海道杀了几十万逆贼的功劳才是。”
  木户孝允和这时代的武士一样,也亲手杀过人。他当志士时代被幕府追杀,曾不顾性命持续在京都地下活动。长州藩在戊辰战争中作风凶狠杀戮很重,木户孝允也参与过制定战争计划,亲自下了不少命令。听了大久保利通这冷酷的发言,木户孝允也忍受不了了,他很不高兴地说道:“大久保,你这么说实在是太过分了!”
  大久保利通并没有因为木户孝允的不高兴而生气,他从容的给自己倒了杯茶后才继续说道:“木户,这些人迟早都会造反的。他们反抗国家的时候只会被当作逆贼处死,现在让他们的死是在为国捐躯,我是在成全他们的名声。”
  这次木户孝允并没有立刻反驳,大久保利通说的内容非常残酷,却是一针见血。明治政府成立之后,下达“藩治职令”(统一各藩官制,强化政府对藩的监督控制;不受门第和旧习限制,提拔人才;藩政与藩主的家政分离),接着又在木户孝允和大久保利通一起推行“奉还版籍”;同时要求萨摩、长州、土佐、肥前四藩向朝廷贡献兵力,设立御亲兵;后又实施“废藩置县”。
  这些政策的目的是要改造旧日本,推动工业化发展。在用新制度替代旧制度,就一定会遭到旧制度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废藩置县后,旧有的社会主流体系被彻底摧毁。新制度下面的所有官员都是通过国家控制的教育和考试体系层层选拔出来的。在这个方面,大久保利通等人完全照搬了中国的公务员制度。这个制度的威力很容易就显露出来,相同的选拔标准,相同的公务员考试题目。大量支持中央集权的人员成为了公务员预备军。
  士族利益代表者西乡隆盛等人搞出了“征韩论”,经过御前会议讨论之后遭到了天皇正式否定。西乡等征韩五参议愤然辞职,大批持士族立场的官员和近卫军军官也随之辞职。支持中央集权的公务员们轻松接掌了明治政府的各级官职。
  到了此时,双方的矛盾已经接近不可调和的阶段。讨伐虾夷共和国的军事行动算是最后妥协的可能。在6月,发现战局不利的大久保利通就要求士族军队暂时撤出北海道。士族军队拒绝了大久保利通的建议,继续在北海道坚持作战。等战局到了无法挽回的时候,士族们就要求政府军出动,来扭转乾坤。
  木户孝允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可他也没办法。虾夷共和国的海军中聚集了日本相当优秀的一批海军指挥官,他们不求歼灭明治政府的海军,而是极力拖住明治政府的海军。政府军已经无力援助。
  士族军队被歼灭,双方的矛盾再也没有了缓和的可能。民间的士族们强烈要求明治政府集体辞职,由士族们选出的政府成员组成新政府。明治政府根本不可能答应这种要求,木户孝允也看透了这帮人背后隐藏的心思。
  “大久保,你相信能够说服中国不支持他们么?”木户孝允把话题转回到最初的问题上。中国正在支持虾夷共和国,内战一起,保不准中国就会继续支持士族。
  大久保利通答道:“你多看看来自中国的书,中国的皇帝韦泽一直在打击他们国内的封建制度,如果支持了士族,就和他的政治理念背道而驰。我认为以当下的局面,他不可能支持士族。”
  “但是我们和英国结盟,士族是主张摆脱英国的控制,完成攘夷的使命。中国与英国已经打了一仗,未来应该还会继续打仗。从这个角度来看,支持士族对中国不是坏事。”木户孝允指出了他所担心的事情。
  “恢复外交关系,本来就是对中国的示好。既然木户你有这样的担心,就更应该推动与中国的联络才对。”大久保利通指出了木户孝允逻辑上的错误。
  当木户孝允无言以对的时候,大久保利通继续说道:“我们日本从来不是中国的藩属,我们当然需要一个能够最大程度满足日本利益的外交政策。与世界各国交流本来就对日本有好处,我并不认为中国看不明白这点。至于虾夷共和国的事情,他们曾经说过请天皇派一个德川家的人到北海道去,我们不妨答应他们,就派德川家的人去。现在局面已经到了如此地步,我们只需要承认虾夷共和国的藩属地位,让中国不能夺走虾夷共和国。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但是虾夷共和国那个新宪法……”木户孝允提出了眼下在日本引发了巨大震动的事情。明治政府还是君主制的体系与思路,虾夷共和国的新宪法中则提出了虾夷共和国的建国目的就是保证人民平等幸福的生活,不承认特权阶层的存在,以法律形势承认人人平等,不立国教,宗教自由。这样的政治理念在日本比较激进的是知识阶层眼中也是有些离经叛道的。
  “我认为这很好。即便是整个日本都执行这种制度,也比让士族翻天要好上百倍千倍。”大久保利通说着激进的知识阶层都不敢说的话,“有了这样的北海道,反倒能促进日本的进步。对现在的日本来说,我们什么都不缺,缺的只有进步。此事就这么定下来吧!”
  明治政府的使者提出的条件很有点意思,明治政府要求虾夷共和国改名为大日本帝国北海道特别行政区,允许这个特别行政区有自己的区旗,区歌,独立的行政税收系统与军队。在外交上可以在其他国家建立领事馆级别的正式外交机构。日本政府实际上承认了北海道是国中之国,但是不接受北海道脱离日本。
  为了让北海道放心,明治政府还提出了军事划界的提议,没有北海道的允许,明治政府军不得进入北方的某个地区之内。而北海道自治政府则有防卫日本北方国土与领海的义务。
  对中国来说,这些倒也没什么。确立西太平洋霸权,进而夺取整个太平洋霸权,对现在的中国来说还早。但是至少世界主要工业国已经知道了中国正在一步步建立起西太平洋霸权。以现在的世界工业水平,有能力掺乎到这个进程的国家一只手就能算过来。能决定这个进程的国家只有中国与英国。虾夷共和国对中国的战略价值已经降低到提供港口服务的水平。
  令派遣军在意的是,日本政府提出,在这个协议能最终签署之前,北海道上不得驻扎外国军队。这是日本国内的协议,不容外国力量介入。明治政府这是准备让虾夷共和国自己断绝与中国的军事合作。
  军委的回电告诉周新华,此事国内正在运作,周新华需要确定的是最终决定需要确保经过民主决策,尽力保护虾夷共和国已经初步建成的民主机制不遭受破坏。
  到底怎么保护虾夷共和国的民主制度不遭受破坏呢?周新华再次发电给军委。军委的回复是,“近期我们会派人到虾夷共和国,具体问题等派遣人员抵达之后讨论。”
  军委并不在乎周新华的那点不爽,最近的工作重心已经转回了国内。对于一个面积已经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彻底解决西部问题,准备好与英国的下一场战争,二五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义务教育,这三项任务是三会里面要确定的重中之重。其他的还有全国范围内的卫生防疫系统,消灭天花、鼠疫、祸乱、血吸虫病。更细微些的就是要给全国人民消除肠道寄生虫,普及碘盐。与这些大事一比,虾夷共和国在小事里面都得算小事。
第335章
欲静而不止(一)
  1875年11月的三会,左宗棠去见韦泽的时候满心欢喜。这位63岁的老人没想到自己人生最后的这些年竟然能干办下这么多令他自己问心无愧的事情。
  夺回香港当然是一件里程碑的大事,把珠江口这颗英国人的毒牙拔掉,意味着列强被真正撵出了中国。不能上阵指挥,也没机会端枪参与战斗,左宗棠极力协助后勤工作。
  一五计划的核心是深化土改,广东当然完成的非常优秀。二五计划里面的核心则是健全义务教育以及卫生防疫体系,广东也完成的相当好。广东取得的很多经验在全国都得到了推广宣传,这可是极为露脸的事情。更是左宗棠的功绩。
  当然,左宗棠很清楚自家事。他能如鱼得水的做出成绩来,最大原因就是他向韦泽请教更长远的发展计划。例如左宗棠已经知道了三五计划的核心是强化兴修水电水利工程。韦泽治国的思虑可以说很复杂,实际执行的方式就简单明快的多。他准备推行什么之前,就会立项搞科研,研究出来之后就进行实验,实验完成就开始推广。
  广东的工业实力相当强,这些年积累的底子也够厚。要做的仅仅是配合相应部门搞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他省份觉得这些项目又苦又累,是出力不讨好的项目。左宗棠可不这么认为,这些项目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项目,国家又是大量的钱投入进来。等到三五计划的时候,广东有经验,有人脉,执行起来会轻松很多。再次成为全国的先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这些说白了就是事前预习,事后复习。不用说有些对困难工作避之不及的家伙,即便是很认真很聪明的省级领导,他们刚接触到新工作的时候,广东已经有过几次甚至十几次的经验。比较之下,他们能胜过广东才见鬼了。这不仅仅是左宗棠的经验,也是广东在全国能够一骑绝尘的宝贵经验。
  抱着轻松的心态见到韦泽,韦泽开口就问了左宗棠一个问题,“老左,你有没有想过致仕的事情?”
  “治世?”左宗棠疑惑的问道。韦泽没提过致仕,所以左宗棠没办法从众多同音词里面立刻判断出到底是哪个词。直到韦泽写出了“致仕”这两个字,左宗棠这才明白过来。这下这位今亮大大的不高兴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1/6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