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吃相(校对)第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1072

  雉县是南阳郡北方之门户,素有北扼汝洛,南控荆襄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而南阳地处中原腹地,三面环山,只余南方一马平川直通襄阳,地势平坦农业发达,所出产的粮食几乎能够养活大半个秦国,即便到了两千年之后,仍旧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主产区。
  雉县县城并不算大,方圆不过十里,与同时代其他城池一样,四周环绕高约两丈的城墙,城墙由夯土构建,上面有箭塔和城楼,但无论是城墙还是塔楼看起来都破破烂烂,许多地方甚至已经倒塌。
  城内的状况也并不是很好,除开纵横交错直通四座城门的两条主干道之外,里面所有的民房建筑都是以茅屋为主,但其中也有不少木屋和石头修建的房子,当然屋顶上盖的还是茅草,这些房子密密麻麻的构成了纵横交错的许多小街,数量不下三千户,大街小巷人来人往,牵牛的,骑马的,推车的,挑担的,熙熙攘攘大声喧哗,比之清河镇又要繁华百倍不止。
  城中心的位置有一栋青石建筑,外表虽然粗糙,但却如同鹤立鸡群一般正对着南方的城门,看起来非常醒目,大门上方悬着一块高三尺阔五尺的大匾,上面黑漆写着四个篆书大字,看起来充满了厚重威严的气息。
  这座房子就是雉县县衙。
  县令、县丞和县尉都在县衙内办公,而在秦朝的官员制度中,县令就是一县之长,掌管全县的政务,由中央统一认命,丞尉都是其下属,由郡守认命,至于其他的差役和乡亭三老等职,都由县令认命,因此在这个一亩三分地上,县令的权限非常大,在县城内绝对是一言九鼎的人物。
  此时县衙的大堂上,一个中年文士正跪坐在低矮的案牍前看着一卷刚刚送来的竹简,县尉和县丞此时都静静的站在旁边。
  如果陈旭在的话,一定能够认出这个中年文士就是前几天在清河镇买了他那条大蛇的人。
  中年文士名叫江北亭,正是铁匠古山嘴里所说的那个新来的县令,刚刚到雉县当上县令才不过三四天的时间。
  但他屁股还没坐稳,县里的情形都还没有弄清楚,就被一封从南阳郡府送来的紧急公文弄的愁眉苦脸。
  “刘县丞和房县尉都来看看,这件事我们该如何处理!”江北亭看完后把手里的竹简递给旁边的县丞。
  县丞四十多岁,黑面长须,头戴黑色的竹冠,看起来颇为老成持重,他接过寥寥不过十多片竹简书写的公文看完之后递给县尉,等县尉也看完还给县令之后才捋着胡须说:“江大人,修筑咸阳直通南郡、长沙诸地的驰道属下早已耳闻,但听说一直还未出商洛,怎么突然就要修我南阳至南郡江陵之道,如今马上就是夏麦收割之际,一旦大规模强征民夫役卒,恐怕会耽误夏粮收割,后果不堪设想……”
  县尉也赶紧点头说:“江大人,刘县丞所说不错,如今正值收获之时,万不可大规模役使民夫修路,一旦错过收割夏粮,我雉县数万百姓将忍饥挨饿,老幼孱弱之人绝对度不过今年的寒冬,所以还请大人三思!”
  江北亭拿着竹简,眉头慢慢凝聚成一个川字。
  修筑咸阳直通东南的秦楚大道,这件事他几年前就已经在咸阳听说了。
  四年前他还是咸阳内史府中一个小吏,当初大秦刚刚灭掉楚国,就有消息从朝堂传出,丞相李斯提议修建秦楚道,除开能够让秦王巡游东南之外,还能加强咸阳和旧楚各地的联系,保持政令畅通,不至于有人造反还蒙在鼓里。
  李斯的提议自然正中秦始皇的下怀,而在灭掉大楚之后秦国的实力和秦王的信心都已经爆棚,剩下的燕齐两国几乎已经成为他囊中之物,于是秦始皇下令修建咸阳至商洛、南阳、襄阳、江陵、临湘的秦楚驰道。
  秦始皇打算虽好,但却太过急促,楚国虽灭,但楚人未亡,大量楚国人不愿事秦,加上秦律苛刻,于是楚国境内出现了大量的饥民和流兵聚成了盗匪,占山为王打家劫舍,而秦国的大军又被调去攻击燕国和齐国,一在南一在北,秦军虽然强大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导致规划的秦楚大道从咸阳修建到商洛之后就几乎停了下来。
  几个月前齐国投降,齐国王孙贵族都被迁往咸阳,天下归一秦王登基称始皇帝,此时才腾出手来继续修建联通全国的驰道,已经停了几年的秦楚道自然也再次启动。
  这些消息这雉县的小官吏和普通百姓可能不知道,但刚从咸阳而来的江北亭却知道的很清楚。
  之所以要大规模修建南阳到江陵的驰道,是因为王贲大军从齐国抓捕了近三万官奴和十万齐国降卒,这些官奴全部都是与齐国官僚有牵连的贵族和富裕之家,其中还有不少平民,被强行驱赶修建商洛至南阳的驰道,因为这条驰道全部都在人迹罕至的大山之中,道路崎岖地形险恶,至于奴隶的死活谁都不会在乎,反正都是齐国王孙贵族,死光了才好,免得以后造反,而十多万降卒则被送往西北荒漠修建长城,死活自然也不会有人在乎。
  一旦商洛和南阳连通,那么咸阳的控制力度很轻松就能深入旧楚境内,现在南阳郡守通知下属各县征集民夫修建南阳至江陵的驰道就不奇怪了。
  而且江北亭相信,南郡和长沙郡的官员也应该接到和自己差不多同样的命令,始皇陛下和李斯丞相已经早已按捺不住,这次要一鼓作气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这条秦楚驰道修通。
  咸阳城和郡守的命令不能不听,但作为在内史府呆过几年的江北亭却深知粮食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县丞和县尉说的不错,一旦错过夏粮收割,说不定今年雉县会饿死一半的人,其他地方也不会比雉县的情况好。
  难道皇帝陛下这是要把楚国人全部都活活饿死以绝后患吗?
第29章
此蛇大乎?
  江北亭坐在案桌后面沉默不语,满脑子都在想办法怎么处理这件事。
  驰道的修筑咸阳早已发下了格式公文,宽五十步,路基必须用金属杵具夯实,每隔三丈栽一棵树,路基中央每隔三尺垫一块枕木,上铺两条木轨,木轨宽度与车轴同宽,方便马匹拉着车在上面奔驰行走。
  其实秦朝的驰道几乎就是后世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的混合道路,宽五十步这个概念不好理解,但翻译成69米就比较直观了,也就是说所有的驰道在平坦处必须修建69米宽。
  老天,如果陈旭此时知道这个数据,估计会跳起来尿秦始皇一脸,尼玛69米什么概念,后世的双向八车道的高速公路也最多40米宽,情况复杂的山区能够修成宽不过二十米的四车道就不错了。
  不过陈旭显然不知道,而且他在后世也没学考古,不知道秦朝驰道的规模,此时他还正在小河村修建他的小茅屋。
  其实修建驰道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复杂,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秦朝法令的确严苛,对俘虏和奴隶也的确残酷,但人心都是肉长的,谁都不会把治下的老百姓真的当牛做马,民夫全部累死饿死了明年的田税丁税怎么办?税收不上来官员肯定会受到惩处,因此在修建道路之中,各地也都根据情况在不断的缩水。
  而且华夏各族从商周开始便已经在不断融合,到春秋时期几百个诸侯小国,互相打来打去打到战国后期只剩下了七个国家,然后七个国家打成一个国家,周朝变成秦朝,整个华夏在这种不断的战争中互相融合,国家和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城池和城池之间的道路自然也越来越通畅。
  而驰道的修建,其实李斯提议之初也不是信口胡言,作为中华历史上第一任帝国丞相,而且师承荀子学习治国之术,除开推行法家之术外,他的见识和眼光绝对不会太浅,所有的驰道其实只是把七国之间的大城市互相连通起来而已,道路其实早已存在,只不过要扩建修整然后夯实,栽树铺上路轨而已。
  何况秦楚驰道的前身就是武关道,自古有之,而这条道也是战略要地,秦国两次攻打楚国都是从这条路杀进来的,道路的情况还很不错。
  所以江北亭对于帝国要修建驰道并无太大的抵触,只是对选择现在这个时间开工非常担心,而且他知道修建驰道最大的一个问题不是修建路基,因为那些路早已存在,大部分只需要简单的扩建修补就行,最大的问题是枕木和路轨。
  这个时代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参天巨木随处可见,但要想把这些树木砍倒弄下山,然后一根一根削成枕木和木轨,光靠人工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要有大量更加趁手和锋利的工具,树可以抬下山,但总不能让人用牙啃倒然后再啃成一块块大小一样的笔直光滑的木轨吧?
  想了许久之后,江北亭缓缓卷好竹简叹口气说:“皇帝陛下和郡守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按大秦律,延误开工和延误完工都会受到惩处,轻者笞重则斩,刘县丞,你现在通传下去,雉县七乡九镇的三老、啬夫和游缴两日后到县衙听候命令!”
  “房县尉,请立刻调集县内的兵卒准备,三日后正式开始征召役夫,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所有男子都必须服役,根据郡守安排,我雉县至少要征召六千人,如有不从者、逃逸者、假病者……”
  “江大人,这不可能完成?”江北亭的话还没说完,县尉房宽便直接跳了起来,“江大人,您刚来雉县,可能还不太了解雉县的情况,根据户籍统计,我雉县的确有八千余户,而历经两次秦楚大战,每次我雉县必然遭受最先冲击征召大批壮丁,现在的情况就是丁不满员,成年男子登记不足五千人,其中大部分都还是最近两三年才登记入册的十五六岁少年,您让我去哪儿征召六千民夫?”
  “那就把十四甚至十三岁的童夫也征召进来,要不就征召健妇,反正六千人一个都不能少,不然郡守大人怪罪下来,你我都无法交差!”江北亭脸色不快的站起来说。
  “江大人,十三四岁的少童还未成年,如何扛得住如此繁重的劳役,恐怕路还没修完就死伤殆尽,为雉县万民计,还请大人三思!”县丞刘通脸皮微微跳了几下,还是忍不住躬身行礼说。
  江北亭叹了一口气转身指着挂在县衙外堂墙壁上一张撑开的巨大蛇皮问:“此蛇大乎?”
  “大!”房宽和刘通不知县令为何突然问个问题,只能同时茫然点头。
  这张蛇皮花花绿绿,长足有四丈,撑开后宽足有三尺,如若没死之前,定然是一条几乎能够活吞豺狼牛犊的大蟒。
  “你们可知杀死这条大蛇的人年岁几何?”
  “我等不知~”房宽和刘通一起摇头。
  “实话告诉你们吧!”江北亭把眼神从蛇皮上收回来看着两个助手,“杀死此蛇的人年龄才不过十四岁,正是你们口中还未成年入籍的少童。”
  “这……这怎么可能?”房宽和刘通都张口结舌。
  “这是几天前我上任之时路过县北清河镇的时候买到的,数百人可以作证,随同我前来赴任的护卫也可以作证,刚入雉县便遇到如此少年英雄,当时让我非常感慨,雉县历来是兵家要冲,这里的人也都是骁勇之辈,而旧楚国强民富,兵卒强壮,五年前大秦第一次伐楚,在楚将项燕率领的楚军的攻击下,李信和蒙武将军率领的二十万秦军差点儿全军覆没,可见楚人战斗力之强盛……”
  江北亭说到这里停了一下微微叹口气说:“我要说的意思两位可曾明白!”
  明白,刘通和房宽心里再明白不过了,你江北亭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楚国人一个顶俩,无论男女老少都是英雄豪杰,使劲儿拍个马屁之后就让我们楚国人跟着全部累死饿死,然后你就升官发财。
  但此时两人身份地位都和江北亭差一大截,这句话自然也不敢说出口,只能低着头不说话。
第30章
秦楚旧恨
  后世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曾记载楚南公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这句话的意思虽然有各种解释,无论三户是说三个大姓也好,还是人数少也好,但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楚国人自始至终都不太认可大秦王朝,因为从历史渊源来说,楚国人和秦国人几乎没有深仇大恨,而且楚国地处东南,地盘大不说还物产丰富,无论王族还是平民都对打仗不感兴趣,只喜欢吃点儿好吃的,玩点儿好玩的,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也就说常说的胸无大志,而且即便是楚国当了霸主之后,实力远超其他六国之时也没想着去吞并尽在咫尺的韩魏两国,而是一起和和气气的讨论周礼,而且对秦国也一直客客气气,奉行着和平自主五项基本原则。
  但历史上秦国人却反复攻打楚国,几十年前秦国便强行占据了楚国宛城并且设置南阳郡(公元前272年,秦昭王三十五年。),而五年前秦始皇更是命令李信、蒙武率二十万秦军由南阳南下悍然攻入楚国腹地,楚国忍无可忍之下才由大将项燕率军抵抗,把二十万秦军打的满地找牙,秦始皇暴怒之下派头号打手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再次伐楚,直接就把楚国灭掉了。
  这种灭国之仇发生在韩魏赵齐等国身上,秦国还有说辞和理由,毕竟这些国家和秦国都有各种各样很深的仇恨,特别是赵国。
  秦始皇的老爹年轻时就抵押在赵国做人质,表示秦国对赵国的臣服,就连秦始皇都是出生在赵国都城邯郸,从小就忍辱负重生活在死亡阴影之中,而且其母赵姬也是商贾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用一个商人的眼光认为质子异人将来有可能返回秦国登基称王,觉得他属于奇货可居的投资项目,于是不仅给秦始皇的老爹异人许多的金银财宝不说,还把自己的女人赵姬也送给异人享受,九个月之后就生下了秦始皇赵政。
  一般来说都是女人生娃都是十月怀胎,但赵姬跟着异人九个月之后就生下了赵政,因此秦始皇的真正血脉和身份历史上一直都有纠缠不清的说法,许多人认为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赵姬在跟着异人之前便已经怀有身孕。
  这种说法不仅当时有,秦始皇当上秦王之后也有,即便到了如今成为统一华夏的始皇帝之后,民间还有这种说法在流传,而一个皇帝如果血脉被质疑,王位则必然名不正言不顺,于是秦始皇成年之后大开杀戒,毒死吕不韦,车裂其母赵姬的姘头巨屌嫪毐,摔死嫪毐和赵姬所生的两个儿子并夷其三族,受牵连而死的足有数万人,但这件事却还是没有压下去。
  不好意思,老客最近八卦之火虚旺,有点儿没压住,越扯越远了,下面言归正传。
  上面说到秦国灭其他国家都有理有据,特别是跟赵国远古就是大敌,杀神白起当初在长平之战中一举坑杀四十万赵军就可见一斑,两国的深仇大恨完全化解不开,再加上嬴政年幼之时在赵国承受的童年阴影和身份的猜疑,因此嬴政归国称王之后就不断与赵国死磕,成年掌控实权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举倾国之力一举干掉赵国。
  秦魏两国的仇恨也源远流长,地盘都在陕西附近,两国边界犬牙交错,三家分晋之后魏国称霸,强大的魏武卒天下无敌,因此在魏国的步步紧逼之下,秦国把都城安邑都丢了,对于彪悍尚武的秦国人来说,这是奇尺大乳……嗯,奇耻大辱,不得不报。
  而秦韩之间虽然没有太大的仇恨,但韩魏同属一家,都是晋国分家而来,因此韩魏两国有唇亡齿寒的依赖感,两国一直处于搞基的状态。
  而且韩国虽小,但人口不少,武器装备也相当精良,素有“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的说法,带甲之兵也有十多万,如果秦国想灭掉魏国的话,那么韩国这个好基友必定会在秦国后面捅菊花,因此在弄死魏国之前,秦国先把韩国弄死了,不仅得到大量投降的兵卒,更是得到了韩国强大的造驽技术,为将来改良秦驽获得了大批工匠。
  秦齐也素有旧怨,齐国为了遏制秦国的崛起暗中使过不少绊子,因此在后来的两国争霸中也曾经出现过很多的摩擦,虽然两国相距甚远,中间夹着韩魏两国,互相伸手够不着对方,但彼此看对方都不顺眼,时不时的要相互挑衅以表示自己的大国地位,所以秦国灭掉韩魏之后干掉这个早就看不顺眼的家伙也在情理之中,毕竟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
  但唯独秦国灭楚让所有楚国人都非常惊讶且不满。
  老子吃吃喝喝对你和颜悦色,你为毛动不动就来欺负我。
  欺负就算了,老子忍耐一下,你占了南阳也算了,我楚国地大物博继续往南发展,但你特么竟然还把我们的国家灭掉了,这灭国之仇自然所有的楚国人都非常愤怒。
  即便是南阳被秦国吞并了,南阳郡的许多有知识有文化有信仰的人也没忘记自己是楚国人的事实,对来自大秦帝国的命令总是阴奉阳为,这导致咸阳的命令到了楚国境内之后就不太好使了。
  其他六国的民众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这种想法和苗头,但楚国却表现的最严重。
  这也是为什么秦始皇刚一征服齐国就要大修驰道的原因,而秦楚道就是重中之重。
  而且原楚国境内的大郡小县的主要官吏几乎都是从咸阳派出来的,江北亭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缩影,代表的是来自咸阳的力量,要迫切把整个中国掌控在内。
  虽然江北亭是地地道道的秦人,但他也是一个有文化有抱负的人,虽然知道加快修建驰道的重要意义,但对于正值夏粮收割前夕征调数十万民夫也有很大的意见,不然他也不会征求县丞和县尉的意见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107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