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吃相(校对)第4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3/1072

  秦始皇端起茶杯喝茶的同时脸色古怪的看了陈旭一眼。
  这个计策好毒。
  就像当初的晋国一般。
  晋国独霸中原数百年,秦楚宋齐等邻国都被揍的灰头土脸差点儿跪着喊爸爸,后来六卿争斗不休晋王室势衰,周王本就忌惮晋国的强大和见谁揍谁的王八蛋属性,于是故意示弱封韩赵魏三卿为诸侯,许之称王,一个独霸中原的万乘之国轰然分崩离析。
  虽然那个时候周王室已经开始衰败,但还没有到诸侯国完全不听话的地步,至少表面上还是都非常尊重周王室的,韩赵魏三卿虽然有逼迫周王之嫌疑,但若是周王不同意分封三姓为诸侯,韩赵魏也并不敢把周王室怎么样,毕竟旁边还有秦齐楚宋等有能力称霸的诸侯在一旁擦拳磨掌虎视眈眈。
  实际上三家分晋既是晋国国内的混乱,同时也是其余被晋国揍遍了的诸侯国一致的心愿,加上周王室也乐见其成晋国垮台,因此顺水推舟之下,晋国这个几乎独霸春秋史册的诸侯大国便垮塌了。
  在分封制度下,对付不听话的诸侯国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的分封其国内的贵族,让其国内混乱,这个计策在后世的大汉朝曾经实行过,那就是著名的推恩令,朝廷不断把诸侯王的儿子孙子封王,因为每个王都必须有自己的封地,因此这些诸侯国便越来越多,彼此的地盘也越来越小,最后慢慢瓦解无形。
  名义是推恩,实则是瓦解反对势力最毒辣的手段。
  “册封西域部族并无不可,但此并非长策,可以使其乱一时,若是其中突然出现一位雄才大略的人物,必然还要再起祸端……”秦始皇捻须沉思之后说。
  “陛下说的是,毕竟西域地域广大,分封之后我大秦并不能直接管理,的确会埋下一些隐患,其实臣还有一个更加巧妙的方法,只是可能实行起来会引起诸多同僚的误会……”陈旭想了一下说。
  “爱卿直言无妨,今日只有我二人,一切都可以商讨,如果朕觉得的确不妥自然不会传出去!”秦始皇兴趣十足的看着陈旭。
  当皇帝,不会害怕臣子不高兴或者反对,最重要的是要有充足的理由,让皇帝觉得这件事可为或者不可为。
  “大秦立国之后,采用郡县制度,废弃了前周的分封制度,这一策略极大的加强了朝堂对于全国的控制力度,但却也有一个极大的隐患!”
  “隐患何来?”秦始皇脸色一下严肃起来。
  当初力排众议采用李斯建议的郡县制,到如今朝堂和民间依旧反对的声音非常大,偶尔朝堂之上还会吵闹,虽然这种声音现在越来越小,但代表着一股老旧传统势力的公卿王侯并不肯罢休,朝堂如此,民间自然更加动荡,以儒家门徒为首的百家诸生反对的更加剧烈,大量儒家弟子不愿事秦,不愿意给秦始皇当狗腿子治理国家,特别是儒家当代的领袖人物孔子的八世孙孔鲋,号令天下数万儒家门徒,但却躲在鲁地整天咒骂皇帝,但鉴于其人名声太大,秦始皇都没有丝毫办法,只能把耳朵堵上装作听不见。
  前年皇帝巡游东南封禅泰山,召集鲁地七十二位德高望重的儒家门徒,秦始皇希望他们写一篇颂扬皇帝仁德的文章祭拜天地,但却被这些儒生指着鼻子臭骂一顿,秦始皇一怒之下把这些儒生全部赶下泰山,然后让李斯写了一篇拍马屁的文章刻在了泰山之上,完成了封禅仪式。
  这件事已经传的天下皆知,皇帝的做法也遭诸生讥讽。
  皇帝虽然不会自降身份去和这些诸生理论,但心里肯定憋着一团火。
  不然去年李斯提出焚书之策,皇帝差点儿立马就答应了。
  诸生在民间上蹿下跳,反对法术,反对郡县制度,反对大规模劳役,反对奢制陵寝,反对一切他们认为不符合他们治国理念的朝堂政令。
  这些人的存在让皇帝非常恼火,甚至是恼羞成怒,天天在皇宫划圈圈诅咒这些百家门徒都死的一干二净才最好。
  如今大秦看似平稳,但实际上民间仍旧惶惶不安,废弃分封制度就是主因,因为的确不符合商周传承下来的古礼。
  而且从后世的历史轨迹看来,彻底废弃分封,其实对于封建王朝的统治非常不利。
  没有血缘关系的分封统治,光靠郡县制度便没有对中央王朝的归宿感,一旦皇帝死亡或者继承者出现问题而朝堂发生动荡,各地都可能会冒出异姓势力造反,百姓会更加慌乱惶然,即便是有忠于中央王朝的地方想尊王护国,但却师出无名只能观望。
  要彻底实现郡县制成功,只能实行民主选举制度,在宪法的框架下皇帝轮流坐才行,但要想万世传承皇家的独裁统治,就需要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势力,从血缘关系上来维持帝国的凝聚力。
  虽然其中会有混乱和争斗发生,但至少还能保证血缘的传承。
  没有哪一种制度和哪一种帝国可以长盛不衰。
  天下大势就是如此。
  但大周凭借分封制度传承了整整八百年,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分封在民间拥有极大的号召力,也拥有极大的向心力,这是民意基础。
  大秦眼下的确稳固,但皇族势力太弱,全靠秦始皇一人在独立支撑和掌控,一旦秦始皇死,皇族没有足够的力量来维持帝国的运转,再遇上胡亥这种二世主,崩塌是迟早的事。
  而要加强皇族的力量,分封诸位皇子就是最好的方法。
  至少在国家动荡之时还有皇家血脉可以去凝聚民心。
第742章
一国两制
  血脉传承,是封建帝制的核心所在,天下百姓也认同这一点,因此这种民意基础一旦完全废止,带来的不是安稳,而是动荡和茫然。
  虽然郡县制已经成功,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但对于偌大一个地球而言,全部采用郡县制绝对是一个伪命题,手不够长管不到那么远。
  但采用分封制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秦始皇的儿子孙子都分封到大秦之外的地方,既遵从了民意,又加强了那些极远地方对于大秦的归属感,在血缘关系的纽带之下,这些分封的皇室后代,只会认为自己的根在大秦,只有大秦才是唯一的正统。
  这个问题陈旭其实想了很久。
  秦始皇的一堆儿子孙子眼下除开一个皇家公子的身份之外什么都没有,身份等同庶民,既没有封地也没有权力,身边各自养着一群幕僚无所事事,从继承权上来说只有公子扶苏才有最大的希望继承皇帝大统,但皇帝迟迟不立皇后和太子,这让所有皇子都只能眼巴巴等着皇帝殡天,然后等着皇帝死前指定一个继承人。
  而秦始皇死了之后,竟然是胡亥这个最不可能当皇帝的人登基,诸位皇子手无寸铁只能一个个被戮杀,而扶苏也因为并非皇帝指定的继承人而没有充足的理由来反抗胡亥,也只能被逼自杀身亡。
  如果诸位皇子都被分封出去,哪怕是朝鲜和西域这些边荒之地,拥有自己的封地和微弱的力量,也不至于让皇族死的一干二净,嬴姓赵氏彻底从中国历史上除名。
  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分封可以解决百家门徒的投靠问题。
  眼下大秦百家门徒之所以闹嚷不堪,最主要的还是缺少了可以上进的机会和发挥能力的地方,一旦分封之后,大量在中原呆不下去的百家门徒还可以投靠分封的诸侯获取进阶的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同时也能很快把中原文化传播出去。
  “陛下,方才臣说到可以用分封之事来解决西域诸国的治理问题,这个方法陛下觉得有隐患,臣也同样认为,而国内采用郡县制,同样也有隐患,这个隐患便是郡县制的民心凝聚力不够,不过我大秦毕竟只占据中原之地这一小块地方,只要建立足够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官员的调任和考核监督,发展经济让百姓丰衣足食,时日久了也自然会慢慢得到良好的控制,但对于西域甚至西方诸国,册封异族诸侯掌控不够,郡县制更加不可能,唯有将分封和郡县合二为一,才可能永久解决这种隐患!”陈旭在脑海里组织了一下自己的语言,尽量让自己下面说出来的话能够让秦始皇接受。
  “爱卿还请明言!”秦始皇并不太明白陈旭的意思。
  “眼下诸位公子皆在咸阳,身份等同庶民,皆都无所事事,而陛下又不曾立下太子,这既不符合商周古礼,同时也让满朝文武公卿甚至天下百姓皆都茫然,臣以前说过,天下凡人莫有不死者,陛下可曾想过百十年后大秦的传承?”
  皇帝瞬间脸色肃然,直勾勾的看着陈旭。
  “臣并非想支持哪位公子将来继承陛下大统,但不立太子,总会是一个巨大的隐患,陛下自言不喜扶苏公子,那陛下可曾有立太子的想法和打算?”
  陈旭神情很淡然,这件事满朝文武都不敢说,但他就敢说而且敢问,而且眼下只有他和皇帝两个人,说什么皇帝都不会对他翻脸。
  秦始皇沉默许久之后轻轻摇头。
  “朕还未想好,不知爱卿突然问起此事,和经略西域分封诸侯有何关系?”
  “诸位公子贵为天家血脉,将来自然不能成为庶民,必须要有相应的身份和地位,不然天家威仪何在?但眼下诸位公子皆都慢慢成年却连普通的官员地位都不如,此事如果不尽早安排,一旦陛下殡天,将来诸位公子如何自处?而如果不立太子,争权夺嫡之事必然发生,大秦恐怕瞬间就会混乱不堪,陛下辛辛苦苦打造的这万世江山有分崩离析之危……”
  陈旭的这番话固然有些大逆不道,但却是事实。
  秦始皇脸皮微微抽搐,紧紧的握着茶杯,良久之后才慢慢开口:“爱卿难道是想劝朕立下太子,然后分封诸位皇子?”
  “立太子乃是陛下家事,臣不会置喙,只是想提醒陛下此事要早作打算,而分封之事眼下到是一个很好的时机,那就在西域诸地!”
  秦始皇眉毛一抖,脸上显出极其惊讶的神情看着陈旭:“爱卿是说让朕把诸位皇子分封到西域诸地?”
  “不错!”陈旭点点头,“陛下有皇子十多位,公子扶苏,公子高、公子昆、公子将闾皆都成年,他们都是陛下的至亲骨肉,身份尊贵,岂可将来沦为庶民而乞食与田亩和商贾之间?将他们分封到西域和东胡甚至是岭南这些荒蛮之地,册封为诸侯之国,既可以尊王攘夷拱卫大秦,又可以监控异族传播教化,此乃一举两得之利,而诸位皇子也因此获得皇族该有的身份和地位,虽然那些地方乃是苦寒边荒之地,但我大秦当初也起于西垂犬戎之间,数代先王励精图治,彻底将大秦融入了中原,方才有今日陛下一统华夏之功!而诸位公子分封出去,必然也会同样励精图治,将那些边荒之地的异族教化归服,比之直接册封异族诸侯要安稳得多,而且也会得到天下诸生的支持,许多在中原闹嚷不堪的百家门徒或许也会甘愿投奔而去,辅佐诸侯教化民众,百十年之后,这些异族尽皆说中原之语,写我中原之字,读我中原之书,著我中原之裳,以我中原为荣,共尊我大秦为上国,到时候四大部洲皆都车同轨书同文,八方来贺万国来朝,成就陛下威服四海八荒的帝王之道……”
  秦始皇霍然站了起来,眼神中闪烁着平日难得一见的精彩光芒,神情激动的背着手在大殿之上来回走动。
  “爱卿此策甚妙,当初李相提请采用郡县制,朕当时正年轻气盛,因此觉得郡县制的确可以减少诸侯争斗,但一统六国之后,朕又的确感觉到郡县制的弊端,郡县官员的任用和选拔虽然出自朝堂,但却仍旧处处掣肘,政令执行并不通畅,诸多郡县官员仍旧抱残守缺不遵朝令,阳奉阴违之辈处处皆有,直到爱卿来咸阳之后改制朝堂,实行三省六部和九品官职制度之后,这种情形才有所改观,如今政令比以前通畅的多,但西域甚至西方诸国,将来征服之后朝堂必然鞭长莫及,政令来往一次数月甚至数年,必然会埋下诸多隐患,唯有采用分封制度,以天家血脉统御,方才最为妥当……不错不错,与其分封异姓诸侯,不若分封诸位皇子,兄弟阋于墙而出外御其侮,此乃良策也!”
  看和秦始皇走来走去的嘀咕,陈旭提着的一颗心也放了下来。
  分封诸位皇子,可以说是平息大秦将来隐患的一个巨大步骤,分封国内,陈旭没去想过,毕竟郡县制相对于诸侯分治来说的确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与大秦同时代的欧洲,罗马盛极之时一统欧洲大陆,但正是因为分封制度,导致欧洲很快又分崩离析,本有议会这种超前的政治体制,但却还是没有发展成为华夏这种数千年大一统的格局,因此混乱了足足数千年,期间许多优秀的文明种族在混乱的战火中湮灭无形,而华夏却因此得以传承下来,成为唯一一个文明传承没有断绝的古老国度。
  但若是不分封,大秦皇族的力量便犹若一根独苗得不到支撑,全靠皇帝的掌控以及臣子的辅佐,皇帝霸道还好,但若是皇帝软弱,文武大臣必有心怀不轨者,叛乱一起帝国瞬间就会风雨飘摇。
  而让秦始皇把自己的这些儿子都分封出去,既是救他们的命,也是加强征服之地和大秦的紧密联系。
  一旦国内有任何反叛举动,至少这些分封的诸侯王不会坐视不理自己的老窝被外姓霸占了,必然会群起而攻之。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种事神仙也阻挡不了。
  至于大秦能够坚持多久?
  陈旭不会去考虑,也考虑不了那么远,任何事情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但从眼下来看,一国两制才是最好的方法。
  “最好是把胡亥这个祸害也分封出去,分到海南岛或者爪哇岛,把李斯这个反骨仔也一并带去,让他们两个在孤岛上搞基。”陈旭在心里默默念叨。
  “爱卿,若是朕现在就开始征讨西域,可有良策?”
  理解到陈旭这种分封的好处,秦始皇猛然间就按捺不住心中的猛虎了,似乎迫不及待的想要把自己的一群儿子安排妥当。
  毕竟陈旭说的对,自己身为皇帝,一群儿子皆都无权无势连一个郡县官员都不如,这有损天家威严,国内无法安排,安排到国外就是唯一的方法,这也让他心中堵了许久的块垒突然就开始消融。
  “陛下,对于征战臣不太懂,羌戎比之匈胡更加势大,而且所处的地势贫瘠辽阔,若想用精锐马卒突袭之法恐难奏效,一旦深入其地,地形不熟补给困难,加上羌戎诸胡袭扰可能会导致大量将士伤亡,最主要的是眼下我们对羌戎所居之地的情形一无所知,军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臣建议陛下勿要操之过急,可以先暗中派人跟随一些来往于西域诸地的商队打听西域的情况,同时也可以暗中宣传我大秦即将派遣大军征讨西域,陛下两次征伐匈胡,如今大秦马卒的悍勇定然早已流传的天下皆知,一些小部族必然恐惧派遣使者前来咸阳乞求归服,至于月氏这种大部族,可以用计先探知其族内的动向!”
  “如何探之?”
  “陛下,去岁阴山侯攻破匈奴王庭,斩头曼单于,俘其妻子,但匈奴因受月氏、东胡和我大秦的三面挤压,为了求得生存之地,必然会质其子于月氏,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借口,陛下只需要派遣使者手持谕令前去月氏,要求月氏王交出匈奴王子和逃散投奔而去的匈奴贵族……”
  “若是月氏人交,则说明月氏害怕我大秦,可以威逼利诱让其臣服,若是不交,则就可以策划一次机会征讨,务求一击而胜将其打怕,然后强收其地,册封一位公子掌控,然后组建奴兵辅以大军四面征讨,数年下来西域必然收入陛下囊中……”
  眼下大秦国强民弱,民生疾苦交困,非是最好的征伐时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3/107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