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吃相(校对)第7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1/1072

  因此陈旭要想大秦长治久安的保持稳定繁荣,就必须尽早将军队改革到位,从上到下确立更加先进的军队体制和军事制度,以此保证军队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如果这次调查的结果达到目的,陈旭决心触碰一下皇帝的这个禁脔所在,相信通过这件事,皇帝也能看到如今军队体制的弊端。
  秋市大集还在继续,进行的依旧如火如荼,数万商贾数十万平民百姓,每天都聚集在渭河南岸的集市区,熙熙攘攘热闹喧哗的声音响彻数十里。
  宫中一个御医半夜出宫被乞丐杀死,并且导致失火焚烧七栋宅院的事很快就在民间传播的沸沸扬扬。
  平民百姓讨论最多的是那个御医为何会半夜鬼鬼祟祟跑去那栋闹鬼的宅院,而且许多人添油加醋的传播出来无数的版本,有人说苗医是被鬼魅隔空拘拿过去的,有人说苗医是中了邪爬下水道去的,反正各种猜测就没一个靠谱的,甚至还有小说家开始编纂一个魑魅魍魉的故事准备投稿给大秦都市报以博取人的眼球。
  和平民不同,王侯公卿和富豪商界阶层都几乎把目光都盯在了被烧成了白地的那一大块地皮上。
  这七栋宅院的主人不是王侯公卿便是皇族,除开赵高那栋无主之外,其他的都算是有主人的,只是因为闹鬼空闲了几年而已。
  而几栋宅院的主人这几天也颇为郁闷和懊恼。
  修吧,修不起,如今咸阳物价高企,已经不是几十年前的状态,光是砖石开销普通的王侯公卿都承担不起。
  秦砖汉瓦的名头不是虚吹的,土木结构影响整个华夏数千年的建筑格局,雕梁画栋斗拱飞檐皆都精巧无比,每一块砖瓦上都还有精美的图案,壁画装饰无处不在。
  因此除开砖瓦木石之外,修建一栋占地百亩的大宅院光是人工费就无法承受,这是私宅,皇帝不可能帮忙修,所有的钱都只能自己出。
  不修吧,那么基本上这块地也就没自己什么事了,寸土寸金的城南,以后想弄一块地皮都弄不到。
  有人纠结就有人畅快,畅快的自然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清河侯陈旭了。
  在赵高的事尘埃落定之后,中尉府还在收拾火灾残余之时,陈旭已经连续两天去现场考察了,而且还明目张胆的拿着一叠图纸带着胡宽等人在现场指指点点,情绪高涨的一批。
  而陈旭的这个动静传到齐宕和赵病等人耳中的时候,这些宅子的主人就更加郁闷了。
  看样子清河侯瞅上了这一大块宝地,即便是自己把钱凑足了想修房子,还是要斟酌再斟酌,眼下大秦得罪谁的可以,万万不能得罪清河侯。
  “侯爷,传说这条街闹鬼,您在这里修图书馆,会不会让人不敢来看书?”胡宽小心翼翼的问。
  “正是因为闹鬼,所以这里只能修建成为图书馆和大学,鬼魅乃是阴魂,聚而成祟,本侯会布下一个阴阳八卦大阵进行镇压,任何宵小鬼魂都不得靠近,如若不然,一旦在这里修建民宅,他日鬼魂重聚,宅院照样闹鬼弄得人心不宁,甚至会影响整个咸阳城的风水!”陈旭脸色严肃而认真的解释。
  “原来如此,侯爷竟然是要动用仙法来镇压鬼魂,这下我等就放心了!”胡宽和几个工匠一起松了一口气。
  陈旭的话自然很快就流传出去,民间的各种议论马上就换了风向,纷纷开始讨论清河侯要用仙家大阵镇压鬼魂的事情,而且一个个说的有鼻子有眼,甚至有人还诉说清河侯将拜请太乙仙尊降下神雷驱散阴魂鬼魅等等。
  而几栋宅院的主人听见之后,心中的郁闷也渐渐变成了忐忑和后怕。
  特别是其中几个还打算贷款凑钱准备修房子的狗大户,直接就把这个念头掐死了,如果修好了还是闹鬼,那岂不是要哭死。
  随着秋市大集慢慢进入尾声,深秋将至,天气慢慢变得越发寒凉起来,而关于城南这块地皮的用途也慢慢浮出水面,清河侯打算在这块地上修建京师大学和一座巨大的图书馆,将如今堆放在文学院的百万古籍都收藏其中予以保存,同时还要将所有印刷出版的书籍都收在里面,供天下民众观看学习。
  这个消息一出,顿时让聚集在咸阳的数万百家门徒激动的差点儿炸锅了,除开几大学院和报馆的一批高层名士之外,就是民间普通文士也都激动莫名,纷纷开始打听交流其中更加具体的情况。
  筹建一家如此规模的图书馆,几乎是天下士子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哪怕是在朝廷层面,也从未有过这个想法。
  如今大秦有负责专门管理宫廷图书的部门。
  第一是御史大夫,也就是陈旭的便宜老丈人蒙毅的监察省,除开监察百官之外,还有就是帮忙皇帝管理所有的奏书、诏书以及重要的图册、典籍、法令等,当然,蒙毅管理的都是重要的宫廷藏书,属于皇帝和宫廷专属的图书部门。
  第二就是仆射掌管的博士馆,里面的藏书也不少,但大部分都是民间图书、百家典籍和史书,主管是仆射周青臣,如今归属礼部管辖,博士馆的许多博士都是当今的名士,以儒生居多,史记记载有七十位儒生博士,当初因为焚书在朝堂要跟李斯拼命的淳于越就是其中之一,乃是当世大儒,无论在朝堂还是民间都非常著名。
  而正是因为淳于越和周青臣在始皇帝的酒宴上起了冲突,互相攻讦导致李斯提请了焚书之策,百家门徒反抗惹怒秦始皇,接着又埋了许多人。
  不过这件事在这个时空已经不可能发生了,李斯焚书之策当初被陈旭挡下,如今李斯也已经作古,数年前整日在咸阳上蹿下跳的百家门徒也已经被陈旭用各种手段化解收伏,如今的大秦在文化阶层这一块儿已经没有了太大的隐患,而隐患反而开始转移到维持大秦稳定的基石……军队上。
  经过数年的改革之后,如今的大秦与陈旭初来之时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完全就不是同一个时代的大秦了。
  特别是咸阳的发展,令所有人都眼花缭乱。
  而咸阳不仅是大秦最大的城市,也是最繁华的城市,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重心,这里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整个大秦天下。
  图书馆的出现,将会极大提升大秦对读书识字阶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也会大大提升咸阳作为京师的形象,会吸引更多隐居在乡野的名人大贤来咸阳投靠朝廷,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传承百家理念,融汇百家文化,打造一个百家争鸣的繁华盛世,找到一条大秦独特的治国策略,走一条和后世完全不同的强国富民之路,这是陈旭一直以来的抱负和愿望,如今这个目标正在一步一步实现。
  京师大学和这个图书馆,必须是包容的、平等的、和谐的。
  他的蓝本就是当初齐国的稷下学宫,以不同文化和不同理念的争论来缔造和催生更符合大秦的治国方略。
  当初稷下学宫在兴盛之时,几乎汇聚了诸子百家之中所有的学派,聚集的贤者门徒多达千人,荀子、孟子、邹子等著名学者都是出自其中,编写流传后世的书籍多达数百种,使得华夏文明在战国末期出现了一次最为璀璨的文明大爆炸,而这次文化爆炸,也催生了无数实用的治国方略,培养了一大批能人异士,大秦能够有能力有机会一统华夏,出自稷下学宫的荀子功不可没。
  而齐国拥有稷下学宫如此强大的学术智囊团,却最终错失良机,又不得不令人嗟叹,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齐国组建的稷下学宫对待这些名士的争论和治国方略只听不用,而秦国执行的却完全是相反的策略,只用不论。
  秦国执行的是实用为上原则,墨家实用便用墨家,其他的一律不用,法家好便用法家,其他的都要被打倒。
  如今大秦要想繁荣发展,稷下学宫这种带有争论和探索性质的学术机构非常具有借鉴性,组建图书馆,组建京师大学,修建一座大礼堂,将诸子百家的理论融汇到一起开展辩论,用纯学术的争论去探索治国的方法,去辩解明晰道的意义,让百家门徒最终都有机会参与到治国之中,最终形成一种带有顾问性质的政府部门,让朝廷能够从中得到许多的治国的指导。
  至于最后,这个礼堂到底会慢慢演化成为一个什么机构需要慢慢去看效果。
  ……
第1078章
挤一挤总会有
  “侯爷,您真的打算要在城南那片空地上修图书馆?”清河侯府的客厅里,陈平端着茶杯忐忑激动的问。
  “然,此事本侯已经想了好久了,但苦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地方而已,上个月我还在考虑把通武侯府拿来用一下,没想到天随人愿,这么快就帮我烧出来这么好一个地方!”陈旭笑着喝茶点头。
  “平私下听说,侯爷是故意让火把那一片都烧掉的……”
  “放屁,本侯做事光明磊落,怎么会行如此龌龊之事,当日夜黑风高取水困难,本侯为了减少伤亡和损失才让陆中尉后撤设置防火隔离带,你怎么如此编排本侯的一片良苦用心!”陈旭翻着白眼儿打断了陈平的话。
  “是是,是平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还请侯爷莫要生气!”陈平赶紧骚眉搭眼儿的小心赔礼道歉。
  “如今地也有了,图纸也完成,现场也已经勘察完毕,经过科学院的测算,大概需要花费四千万钱左右……”陈旭捏着下巴满脸苦闷,“到底从哪儿弄到这么大一笔钱!”
  “侯爷,京师大学和图书馆难道不是该朝廷出钱么?要不是少府,要不是内史府,或者是财政署,如此大的投资,又不像蹴鞠广场还能赚钱,民间投资决然不可能,四千万钱差不多相当于报馆开设到如今全部的收入了,不知道哪个冤大头愿意出钱……侯……侯爷……您……您为啥这样看着我……”陈平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小,额头上的汗珠越来越多。
  “你的话提醒了我,报馆就是最好的冤大头,报馆这么多年赚了这么多钱不用岂不是可惜!”陈旭眼神灼灼发光非常的惊喜。
  “侯爷……不能啊……”陈平差点儿就哭了,“您不知道,报馆赚钱多,但花的也多,光是各地记者站每个月开支都是上百万钱,加上千余记者,上万采编,还有编辑校对以及印刷发行成本,其实每年都挣不到钱……”
  “嘁,本侯怎么会不知道,报馆如今每月出五期报纸,每期报纸的发行量至少都在十万份左右,每份售价十钱,一个月销售收入五百万钱,除去开销和成本,每个月纯收入至少有两百万,一年十二个月,那就是两千四百万,报馆已经开设了五年……”
  陈旭掰着手指头算的唾沫飞溅,每说一个数字,陈平的脸色便愈发白上一分,等陈旭算完整个人都快虚脱了。
  “侯爷,您……您不能这样算啊,报馆开销绝对不止这些啊,文学院还有出版社数千人几乎都是报馆养活,对了,还有印刷厂……”陈平哭丧着脸哀嚎。
  “莫要哭哭啼啼做小妇人状,这图书馆是利国利民的重大项目,你又不是商贾,别整日掉在钱眼儿钻不出来,德智体美劳……嗯,仁义礼智信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报馆的掌舵者,你不光要负责把关报纸的内容,还有兼顾教化天下万民的责任,除开教导民众遵纪守法之外还要兼顾道德礼仪,本侯发现你现在的心态非常不好,还不如那些商贾……”陈旭义正言辞的批评陈平。
  “本侯也不是责怪你挣钱不对,但眼下随着新商律的推行,商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民间许多不好的苗头也开始出现,民众渐渐都以行商贾之事为荣,谈论的皆都是钱财美色而忽略了道德礼仪,天下富裕自然是我们的目标,但我们更重要的目标是一种兼顾道德、法律、文明、繁荣为一体的富强国度,这不光是本侯的目标,还是你等百家门徒的重要责任,秉承先贤诸子的理念教化天下万民,辅佐君王把大秦建设成为繁华盛世,不正是百家门徒的目标么,这图书馆,就是百家门徒提升形象的一次极好的机会,本侯当初创办大秦都市报时候说的话你难道忘了?谨记一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等是饱读先贤诗书的学子,不是为一衣一食忙碌的贩夫走卒,我们的目标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囿于华夏这个地方有若坐井观天之蛙……”
  一番话说的陈平羞赧无比,低着头擦着额头的虚汗不敢抬头,“侯爷说的是,是平堕落了!”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书到用时方恨少,钱太多了心头慌,你回去之后让报馆财务科好好整理一下账册,看看报馆到底能够拿出多少钱来修建图书馆!”
  “是是,平这就回去准备!”陈平赶紧站起来拱手告辞,等走到路上才悔的吐血,他今天兴冲冲来向陈旭打听图书馆的事,没想到却被陈旭忽悠着把报馆这几年挣的钱都要拿出来。
  “不过报馆的钱的确有点儿多了,不花出去心头难安,或许侯爷也是担心这件事!”陈平很快又想通其中的关节。
  大秦都市报自从印刷第一份报纸起,就如同一个巨大的吸金机器,挣钱的速度只能用疯狂来形容,第一份报纸出版,光是咸阳几个时辰就挣了十多万,而眼下就像陈旭所说,每一期全国发行量接近十万份,每份售价统一批发八钱,全国各地卖多少报馆不管,各地的报商挣不挣钱全看他们的本事,而每份报纸报馆最后的利润都在五钱左右,除开报社和文学院、印刷厂的开销之外,每年的结余都在一千五百万钱以上,几年过去,报馆在华夏钱庄的户头上,足足存储了接近五千万钱,这笔钱估计和少府每年的收入差不多,说富可敌国完全一点儿都不过分,报馆现在真的是比皇帝还有钱。
  而报馆存储如此大笔的钱财,上到皇帝下到小吏,三省六部无人不知,这笔钱已经庞大到了令朝廷和皇帝都嫉妒的境地,如果报馆不是陈旭一手创办而且管理的话,估计报馆从上到下包括陈平这群人早就被清算了。
  陈平本就聪慧异常才华横溢,数年时间将大秦都市报打造成为一个影响整个大秦连同四周属国的超级媒体,见识不低,许多事陈旭一点就通,不然陈旭也不会放心将这样重要的一个喉舌部门交给他掌控。
  心头血流了一路之后,陈平也想通了,回到报馆唤来财务科主管去清查账目调集资金,四千万钱虽然巨大,但还没有让报馆破产的程度,何况这笔钱一旦支出去,整个大秦上到皇帝下到文武百官,绝对再也不会觊觎报馆富可敌国的财富,这是保持安稳的投名状,更何况侯爷也没说死这四千万钱全部都要报馆出,这其中还有不少可以操作的空间。
  而陈平准备的另外一件事,那就是根据陈旭方才说的那番话写一篇策论,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来讨论如何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修好图书馆和京师大学,以此推动大秦向道德、法律、文明、繁荣的为一体的国度发展,铸造一个繁华盛世的大秦帝国而努力奋斗。
  在陈旭持之以恒的理念引导下,陈平和报馆的一群主要领导已经有洗脑般的狂热政治觉悟。
  陈旭手指的方向,就是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两天之后,最新一期的大秦都市报上头版头条,用特大号的黑色大字为标题,刊登了一篇名为达则兼济天下的最新策论,策论作者为大秦都市报的扛把子,总务秘书陈平,内容就是如何发挥每个人的力量,推动大秦快速发展成为一个道德法律兼顾,文明繁荣为一体的盛世强国,而在策论的最后,大秦都市报宣布拿出从开馆到如今积累的所有资金,足足三千万钱投入图书馆的建设当中,以此完成这个史无前例的文化标志建筑。
  而这篇策论出来之后瞬间在朝堂和民间掀起轩然大波,报馆拿出的这足足三千万钱的巨资几乎震动了整个大秦。
  “哈哈,好好,报馆真不愧是大秦朝堂之喉舌,陈秘书也当得起大贤之名,如此视金钱若粪土,如此为我大秦繁荣发展殚尽竭虑,朕一定要好好奖赏……”
  寅时末,正准备上朝的秦始皇在紫宸殿看着刚刚送来的大秦都市报,立刻被头版头条的策论刺激的哈哈大笑,心情畅快至极。
  半刻之后,秦始皇手持大秦都市报满脸笑容的大步走进朝议大殿,君臣一番例行公式的礼貌之后落座,而皇帝阴沉了许久的一张脸今日笑的像花儿一样,许多官员都心知肚明,必然是因为今日早上发行的大秦都市报上的这件事。
  果然,皇帝落座之后便迫不及待的举起手中的报纸笑着问:“诸位爱卿可曾看过今日的报纸?”
  “臣等已经看过!”许多官员在回答之时甚至都从袖口里面掏出一份报纸。
  读报如今几乎是所有官员的习惯,只要是每一期新报出来,必然会第一时间买一份观看,今天新报发行,寅时初便已经上市开始售卖,各个报刊书亭和流动报摊皆都有售卖,因此几乎所有早上上差的官吏都会人手一份,做在马车公交车上一边走一边看。
  而今天这份报纸上的头版策论自然都有看过,而且也被报馆三千万的大手笔都震惊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除开感叹报馆的仗义疏财之外,也对报馆挣钱的能力感到惊恐和羡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1/107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