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吃相(校对)第7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4/1072

  又一天之后,冯去疾将讨论出来的结果在朝堂之上提请皇帝批准,奏书在朝堂通读展示,经过三省和少府官员再次讨论之后获得通过,成立了珠宝玉石、羊毛皮货、牛羊马匹、布匹丝绸、笔墨纸砚、陶瓷茶叶酒水等八个专业集市,时间和地点也照顾了大部分商会的要求,羊毛皮货设置了两个交易市场,一个在眼下的陇西郡城狄道,一个在赵郡邯郸,而牛羊马匹等大型牲畜的交易会则放在了渔阳郡蓟县,这里既和雁门代郡靠近,又和辽东北平靠近,能够将产自于匈奴和东胡的大型牲畜都汇集到一起。
  朝议结束之后,朝堂谕令随即下发至各府署衙和报馆,而这个消息也迅速通过每天焦急等在商务署外面探听消息的各个商会和八卦爱好者快速散发出去,不到一个时辰,所有还等在咸阳的商贾便获知了全部内容,这才都纷纷收拾行装互相告辞启程离开咸阳,同时也把这个消息尽快通传回去,等朝堂谕令传递到各郡府之后,这些专业集市就可以开始慢慢筹备了,到了明年,这些经营同类商品买卖的商贾便有了准确的目的和目标,再也不用像现在一样全部涌到咸阳来赶热闹,最主要的是以后这些专业集市可能会开设成为一种常态,提前回去在集市所在的城市买地买房把名声先打出来。
  谁能够抢占先机,谁就能够在以后的经营中占据优势。
  精明的商人是不会忘记这个商业铁律的。
  商经曰:欲财者,察五事。一曰仁,二择地,三应时,四观人,五辨物。
  择地排在第二,可见抢占商业的先机就是抢占一个好的经营码头和地点,人流密度最大来往最方便的位置就是所谓的黄金地段,因此必须趁着这个消息还没传递出去,先去考察圈下一大块地产。
  于是就在这条朝堂谕令下发之后,聚集在咸阳的上万商贾如同炸窝一般倾巢而出,骑马坐车乘船四面八方如同脱缰的野狗一般冲出咸阳四门,瞬息之间关中震动,特别是东方道,更是车马拥挤如同一股泥石流一般黑压压的往东南而去,因为太过拥挤和急切,有几辆满载货物的马车发生车祸翻倒东方道上,上面的商品散落一地。
  大秦第一次因为车祸发生了堵车事故。
  情急之下,无数商贾舍弃了商队,快马加鞭直奔自己要去的地方,而平日舟船云集的咸阳东门和南门码头,无数货船商船也都如同被丢了一块石头的鸭群一般,呼啦啦之间千帆竟发,顺着渭河飞驰而下,密密麻麻的舟船首尾相接绵延数十里,前面的都是帆船跑的贼快,后面的都是抄撸的普通舟船,平日看起来虽然也快,但在此时心急如焚的商贾看来,恐怕这次发财的事要打几个折扣了,于是许多没坐上帆船的商贾只能抛洒大把钱币,不断催促艄公和船工加快速度,呵斥、呼喊、吼叫、碰撞之声不绝于耳响彻渭河两岸,壮观的场面让人叹为观止。
  而这一波热闹在数日或者最多一个月之后,将会如同涟漪一般传递到全国郡县,而那些被确认为将要筹办专业集市的郡城县城,必然会出现大量腰缠万贯的商贾,挥舞着大把大把的兑票存单购置地皮房产,让当地还蒙在鼓里的百姓和官员不知所措,但等谕令通传到达之后,当地人是捶胸顿足的后悔房产卖便宜了,还是兴奋激动抓耳挠腮的加入其中抢购房产都不得而知。
  总之,这些专业集市的开办,将极大的推动当地商业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由此慢慢发展成为大秦几个最为专业的交易市场,将松解商律之后的这波商业发展的机会和红利让天下共享。
  而以往分散经营的七国商贾,也会在这种没有了关税,没有了关卡,没有了极度苛刻的商税之后的交往之中彻底融汇在一起。
  大秦需要从各个层面慢慢互相接纳和融合,既然继承了华夏相同的文化传承,这种融合会是一个非常快的速度,车同轨、书同文、度同制早已奠定了融合的基础,陈旭要做的,就是再次轻轻推一下而已。
  集市结束、赵高受死、图书馆的筹备也已经走上正轨。
  这大半个月,是陈旭有史以来感觉最忙碌的一段时间。
  随着咸阳慢慢安静下来,陈旭也开始着手安排雁门关的那件事。
  大秦虽然强大,也只是在秦始皇手中强大而已。
  而且作为华夏大一统局面的奠定者,秦始皇虽然雄才伟略,李斯也的确极具战略眼光,王翦蒙恬等武将也皆都英勇无敌能征善战,但毕竟大秦脱胎于大周,骨子里面仍旧还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天下都是皇帝的,所有的臣子都是皇帝的私臣,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大秦繁荣富强百姓富足,而是为了王权稳定,因此朝堂从上到下对平民的需求基本上都是忽视的,用苛刻的法律来约束民众,达到安稳的局面,但殊不知统一后的六国,和以前传统秦国的规模和情形已经完全不一样,民间对于这种苛刻的法令充满了敌视和怨恨。
  但即便是皇帝、李斯甚至所有大臣都知道法令的弊端,但却仍旧还在不断的压制,妄图用强法将所有反抗的声音都彻底压制下去。
  焚书坑儒,就是镇压这些不同的声音最剧烈的手段,然而也正是这一次,彻底动摇了百家门徒对大秦所存留的一点点的好感和信心。
  李斯和秦始皇,终于还是因为所处时代的思维和眼光问题,亲手葬送了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大秦江山。
  陈旭要为大秦续命,要保证秦始皇去世后大秦能够安然无恙的传承下去,就必须将大秦眼下诸多束缚发展的顽疾都全部化解掉。
  大秦其实就像一个年轻力壮的病人,看起来健康无比而且体格强壮,但实际上五脏六腑和筋骨皮肉都不健康,各种病症积累在一起,只要病倒,基本上也就无药可救了。
  而陈旭就像一个医生,需要在病人还没病倒之前,用传统中医的方法慢慢调养,标本兼治的让病人真正好起来,而不是像李斯一样,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哪儿不舒服就医哪儿。
  总体来说,李斯因为传统思维加上根深蒂固的法术思想,只能不断用猛药去压制病灶,殊不知病情看似被压住了,实际上病灶已经像癌细胞一样不断在扩散,等到发现的时候,五脏六腑都已经朽烂无药可治了。
  而眼下的大秦,经过陈旭几年的调养之后已经初见成效,从朝堂到民间,大秦帝国的综合国力在逐步增强的时候,民间百姓对大秦的认同和凝聚力也在不断增加。
  至少商人和百家门徒对大秦的认同度已经非常高。
  任何一个强盛的国家,必须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要强大,然后辅以农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发展,国家就会上升到一个非常发达的地步。
  眼下陈旭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经济改革,大秦的经济实力正在不断增强,政治方面,陈旭掌控了中书省,获得的政治上的主动权,从改革三省六部开始,大秦的政治改革一直都在慢慢推进,各种压制百姓的苛刻法令都在慢慢被废弃和修改,当然,距离陈旭的想法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政治改革往往非常复杂,要么就造反推倒重来,要么就只能去徐徐推动,陈旭肯定只能选择后者。
  而一个国家要想军事也达到强盛,就必须有一个完备的军事制度,大秦眼下的军事制度弊端重重,迫切需要进行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而陈旭以为最重要的就是,树立起军队的国家观念,而不能让军队的一切活动都是为皇帝效命。
  虽然军队的性质一直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几千年一直都是如此,但保家卫国才是军队最大的使命。
  这次雁门关事件,陈旭从最开始的疑惑慢慢变成了一种期待,他希望通过这件事来推动军队体制的改革,虽然可能会得罪王氏,但为大秦未来计,这个改革必须完成。
  只不过军队从来都是皇帝的禁脔之地,如果处置不好便会造成巨大的动荡和不安,甚至让皇帝对自己产生猜疑,因此需要小心翼翼,要把一切都想得仔仔细细才行。
  总之就是,眼下的大秦不是以前的大秦,摸石头过河的时代已经结束。
  不管是计划经济还是自由经济,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不管是君主立宪还是国民议会,不管是征兵制还是募兵制,这些都已经有了诸多成熟的理论甚至参照物,陈旭要做的,就是在发展中寻找出来一条符合大秦特色的发展道路,继承周礼,融汇百家,弘扬法术,礼法兼顾的推动大秦向前发展,至于最后到底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那个估计他已经看不到了,但当各种先进的文化理念被推广出去之后,许多事必然就会开始剧烈变化。
  人类文明的发展,其实就是被偶尔几个突发事件推动转折的,就像华夏,突然在大秦的统治下,短短十多年便奠定了后世两千年的模式,而推动这个过程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秦始皇。
  千古一帝的功勋,谁都不能抹杀。
  ……
第1083章
咸阳炸锅
  “侯爷,您唤我来有何吩咐?”马腾跟着一个家仆急匆匆走进清河侯府的客厅。
  一转眼七年过去,马腾也由当初一个十八九岁的宛城纨绔长成了二十五六岁的青年,头发梳的整整齐齐,带着玉冠,下巴上一丛两寸长的黑须,华服玉带,腰挎长剑,看起来稳重而帅气,就是眉角一道黑色的胎记看起来有些碍眼。
  “坐,看茶!”陈旭点头示意,等侍女奉上香茶之后退去,这才开口说:“以前你伯父马伯渊一家被赵高派人杀害,抛尸雁门关外,你曾经专门去寻找过,对雁门附近应该还比较清楚吧!”
  马腾愣了许久之后才脸色略微伤楚的点头:“是,当初滕在雁门郡打探足有数月,对雁门关内外的情形还记得不少,伯父和赵高都已作古数年,不知侯爷今日为何问起此事?”
  马腾不知道赵高不久前才被杀死,但鉴于这个家伙的纨绔属性说了也没啥用,因此陈旭也懒得提及此事,而是摆摆手笑着说:“本侯是有一件事要安排人去雁门郡,而我也就知道你去过,因此特地想把这件事交给你去办!”
  马腾顿时激动的站起来拱手:“侯爷放心,无论何事滕一定尽力办好,绝不会让侯爷失望,请侯爷吩咐!”
  “嗯,此事简单,雁门郡内有一条汾水你可知晓?”
  “知晓,汾水乃是大河支流,西北诸地就有舟船来往于汾水和大河之间!”马腾赶紧回答。
  “呵呵,看来你的确对雁门诸地比较了解,如此便好,本侯听闻汾水上游广武县附近有一种泥沙,清洗沉淀之后质地细腻,极其适合烧制砚台,你也知道,如今的砚台都是用石头打造,费时费力而且产量不足,一方好砚台需要巧匠费时月余,但如果能够像陶器瓷器一般用泥坯制作烧制出来,则会方便快捷许多,本侯想让你带一些人前去寻找这种泥沙,如若你能够找到并且把砚台烧制出来,本侯不吝赏赐!”
  “侯爷放心,滕一定为侯爷把砚台烧制出来!”马腾心里微微松了一口气,脸色也变得极其轻松起来。
  这个活儿的确简单,完全就是去游山玩水一般,泥沙么,都应该在河流之地,想来找到并不难,至于烧出来那要看匠工的本事了,只需要找几个精于制陶的工匠一起去就行了。
  “既然如此,眼下你就尽快把蹴鞠队交给别人去操持,稍后我让人给你去送十万钱的兑票作为盘缠和开支,同时还给你安排了几个侯府护卫一路照应安全,你先去吧!”
  “是,侯爷,滕告辞!”马腾兴冲冲的告辞离去,陈旭则骑马去工厂找到伤势已经好转许多的李归。
  “上次本侯所说之事已经安排妥当,你明日就跟着马腾去雁门郡打探消息,我会安排几个少年跟着你一起去,方便做一个照应,打探清楚之后立刻回来告诉本侯,但切记所有事情都不能透露出去!”
  “侯爷放心,李归必然完成侯爷的吩咐!”李归一身崭新的蓝色细麻布衣,头发梳洗的干干净净,脸色虽然有些苍白,但看起来精神非常不错,只是歪斜的鼻子和脸上一个凹坑看起来非常狰狞可怕。
  脸上的变化是被赵高当时用毒蛇咬伤的,中毒之后被赵高丢弃到悬崖之下,李归运气比较好,悬崖下面就是一条奇寒无比的溪流,被丢下去之后只是摔断了一条腿,随着溪流漂流了数百丈之后被冻醒过来,天色已经亮了。
  李归跟着一群苗医和方士在南方山林之中呆了两年,对于各种解蛇毒虫毒的药材也认识不少,于是寻找一些解毒的草药解毒,竟然保住了一条命,而他也不敢回营寨,逃出苗人的区域之后四处躲藏,虽然被摔断的腿慢慢复原,但脸上被毒蛇咬伤的部位却化脓溃烂,好在命大最后还是活了下来。
  数月之后,李归养好伤之后打听到一个苗医用一种神奇的药水治好了左相李斯的疾病,并且还得到皇帝的召见封为了御医,李归便一路辗转数月回到咸阳,不过等他回来之时,李斯已经挂了。
  而李归记得当初在赵高用蛇将他咬伤之后说过一句话,他断定李斯的死必然和赵高有关系,因此他便化妆成乞丐在皇宫和赵府附近打探蹲守,直到那晚赵高跟着胡亥出宫,和陈勇等人撞在了一起。
  前几天听完李归的诉说,陈旭当时只能仰天叹气。
  李斯的死,真的就是他自己挖的坑,怪不得别人,赵高这个货连皇帝都敢杀,没有什么事干不出来。
  “武器盘缠腰牌都已经给你备好,明天会有人来接你,还有……你这面容太过狰狞,去找个面具遮掩一下!”陈旭吩咐一番之后离开。
  调查雁门关这件事必须小心翼翼,在没有拿到确凿的证据之前,陈旭不想让人知道他参与了其中,而且根据雁门关来往的稿件看来,这件事被封锁的很厉害,本来按照眼下的大秦律令,普通平民是不能出远门的,而来往于雁门郡的书信都是通过驿卒通传,当地官员很容易掌控,因此消息很难传递出来,除此以外就是商人,不过这次陈旭让陈平询问打探过一些来往于雁门郡的商人,要么没听说,要么就摇头不回答,即便是知道的肯定也有所顾忌,毕竟个胳膊扭不过大腿,天下人都知道王氏除开皇帝之外没有任何人能够抗衡,何况王离还坐镇西北掌控数万大军。
  第二天,马腾带着两个匠工和三个帮工在咸阳城东门外的码头和李归陈勇等五个少年汇合之后,背着大包小包的行囊乘坐舟船顺渭河而下,出发去雁门关附近打探情况。
  热闹的咸阳慢慢恢复了平日的状态,蹴鞠广场四周和大街小巷依旧热闹非凡,在一些商贾经常交流的脚舍食舍,甚至还挂出了某某商会的招牌,这些新出现的商会不仅成为了各行各业商人的聚集地,也成了咸阳民众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
  随着深秋来临,天气一日比一日寒冷,在这个草木凋零的时节,聚集在咸阳城的百家门徒却如同打了鸡血一般热闹和亢奋。
  因为在清河侯的策划和推动下,一个让天下读书人都为之振奋和激动的建筑已经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当中。
  大秦都市报已经连续用两期专刊详尽的介绍了清河侯的规划,一个藏书百万计的大秦国立图书馆,一个占地足有三百亩的大秦京师大学,还有一个为百家门徒谈论各派经义和治国方略的皇家大礼堂。
  而除开这些之外,最让百家门徒激动的是,听闻清河侯打算在通往图书馆的台阶之上,为先贤诸子各自留下一尊高达三丈的雕像。
  这个消息一出,顿时整个咸阳如同炸锅了一样。
  百家门徒几乎全都化身为斗牛一般,喘着粗气展开群嘲模式,要把自己门派的老祖供到图书馆最高的台阶之上,接受天下万民和士子的膜拜。
  不过这似乎还只是一个构思,因为听说没钱做这个巨大的工程。
  百家门徒在民间熙熙攘攘互相攻击对方的祖师爷,到处演讲宣传自己门派祖师的丰功伟绩,还有一些比如道家、儒家、兵家、法家、农家、阴阳家、医家等大门大派的领袖更是到处托关系请求拜见清河侯,想要把自己的门派老祖宗提前安排好位置。
  甚至连一直以来静心研究医术的徐福和开馆授徒与世无争的文学院副院长安鱼梁都忍不住了,前后提着礼物来拜见陈旭,醉翁之意不在酒,也是想为自己的门派祖师捞一个光鲜的好位置。
  眼下大秦说是百家门徒,但其实远远不止这个数量,光是文学院如今收集整理编纂的百家经义和先贤言论,能够单独成册的都将近两百部,如果这些典籍全部印刷成册,必然是一部达到数千册的皇皇巨著,是一部华夏历代先贤呕心沥血留下的盛世典藏。
  这些书籍早已在陆续出版,而先出版的,都是那些大门大派,比如儒家、法家、阴阳家、兵家、医家等,这些大门派的典籍流传广影响大,而且门徒众多,整理的比较完整也比较快,还有就是出版社也要兼顾实际应用,涉及到诗歌、法律、医学、耕种、养殖、数学、天气等方面的书籍,也会出版的比较快,至于其他小门小派的典籍要出版,只能安排到几年之后了,还有就是有些小门派特么的就两三个门徒,传承都快断绝了,而且还穷的舔糠,买不起书刊号,自然也无法出版。
  这些陈旭眼下都没有心情去管,他的目的就是把往日这些在咸阳上蹿下跳的方士都安抚下来,如今几年过去,效果非常明显,没钱出版就只能去凑钱,凑够了自然可以出版,凑不够也没关系,等出版社有空了还是可以免费出版,只是需要耐心等待时间而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4/107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