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吃相(校对)第7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5/1072

  其实制造织布机的念头早在小河村的时候机已经有了,他还仔细研究过陈姜氏的腰织机,平日还要和杏儿一起帮忙渍麻纺线,但后来靠倒卖茶叶挣到了第一桶金之后他就彻底把这个念头抛到了九霄云外。
  尼玛一匹细麻布才二十钱,而他一斤茶叶可以换回来五十匹布,这种累死人的工作他很快就没了任何兴趣,不说他对后世的织布机根本就没概念做不出来,即便是做得出来清河镇也没有好的工匠,纺织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整体,绝对不是拉坯机或者曲辕犁耧耙可以相提并论的。
  后世西方工业时代的开启,就是从纺织开始的。
  小小的一个清河镇,还当不起这个开路先锋的责任,不是陈旭不想,是工匠太挫了,木匠刘二娃那个水平,估计原理都听不懂。
  而自从当初去吴中返回之后,陈旭便召集科学院的工匠提出了研发织布机和提花机的任务,并且还专门讲了两节课,大致提出了提花以及飞梭的概念,不过这些东西陈旭也只是隐隐约约知道一点点,这个一点点就是差不多一个名词那么多,实际上织布机和提花机的工作原理陈旭是近乎于一点儿都不懂。
  而陈旭自从提出概念和要求之后,就把研发织布机的任务丢给了一群匠吏和工匠,后来偶尔想起来也还是询问一下,就和当初自行车一样,问了几次之后发现一点儿进展都没有,于是后来也就慢慢失去了兴趣。
  科学院以前许多的研发都是他直接说出详细的过程或者画下详细的图纸之后推动的,因此都很快,比如炼钢炼铁、马镫马鞍、火枪手雷、活字印刷、烧制水泥、玻璃陶瓷、造纸、制墨、帆船、齿轮、轴承、四轮马车、耧耙、曲辕犁等等,照本宣科的研发肯定没有任何问题,顶多就是多试验几次而已,但织布机的确把一群工匠难倒了。
  因为陈旭也不知道具体的结构和原理,只是提出了一些概念性的东西,而原理就是普通的织布机,而且织布机的研发是陈旭的强行命令,每年都拨出一大笔钱用于研究,因此一群匠工匠吏为了陈旭的这个目标几乎都敖红了眼睛,对着已有的织布机进行反复不断的研究,从提综板和踏板的工作原理开始就感觉脑浆子不够用,一次一次的失败,一次一次的改进,连续三年几乎昼夜不眠的失败成功的积累之后,终于在始皇帝三十五年的初冬时节将这台织布机完成。
  “侯爷,您要不要现场观摩一下织布的速度?”介绍完毕这台复杂的机器之后,老匠吏激动不已的询问。
  “自然要看,本侯对这台织布机期待已久了,安排人开始吧!”陈旭很是满意的点头。
  “好好,属下这就安排!”老匠吏一溜烟儿的跑到织布机后面,大声指挥几个工匠开设检查织布机上的经线轴、提综板、飞梭和滚轴等各部分之后,一个织娘战战兢兢的被安排坐在了织布机前面。
  “开始吧,别害怕,演示完本侯有赏!”陈旭笑着鼓励。
  “多谢侯爷!”织娘紧张的心情慢慢放松下来,然后轻轻踏下蹑板,看着一块提综板升起之后经线交错分开,左手轻轻推了一下飞梭,这个带着滑轮的线梭沿着梭槽板穿过织机,然后轻轻拉一下梭槽板靠紧纬线的同时踩下另一块踏板,另一块提综板升起之后飞梭再次被推回来,瞬间就完成两次纺织过程,而这个织娘明显是挑选的心灵手巧的皇宫织女,练习了两日之后动作轻盈而且非常快,双脚不停的踩踏蹑板,四片提综板如同波浪一般此起彼伏的上下移动,而飞梭也在梭槽中来回飞串,只听踢踢踏踏的声响之中,织女面前很快就看见一截织好的布料出现。
  所有人都屏声静气的站在织布机四周观看,没有任何人说话。
  而织娘也很快就陷入了专心致志的工作当中,动作轻盈而舒展,眼神紧紧盯着飞梭和提综板不断提紧纬线和推动飞梭。
  陈旭紧盯着飞梭的位置,就像方才匠吏所说,这个飞梭才是这个织布机的灵魂所在,而且也是让织布机能够如此快速工作的最核心的部分。
  飞梭陈旭以前只是听说过而已,至于工作原理完全是瞎的一逼,但眼前看到的情形就是经过三年的研发之后,这群工匠终于还是攻克了这个难关。
  而其实看清楚之后陈旭才发现,飞梭的工作原理其实并不复杂,相反非常简单。
  织布机上所有的经线通过四个不同的提综板,将经线彼此间隔分开,当踩下不同的蹑板的时候,提综板上升,经线就会均匀的间隔上下交错,而本身这些经线是落在梭槽上的密集缺口之中,踩下蹑板提综板上升,就会将部分经线从梭槽板的缺口之中提起来,就有了足够的空间让飞梭穿过,这样一上一下就完成一次纺织过程。
  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陈旭是绝对想不到这个工作原理的。
  陈旭捏着下巴看得发呆,所有人也都全部沉浸在极其极其有规律的咔咔踏踏的声音之中无法自拔,转瞬之间几分钟过去,织娘暂停下来转动面前的卷布滚轴,陈旭这才收回眼神。
  “哈哈,不错不错,诸位立大功了!”陈旭高兴的畅快大笑。
  “侯爷,您验收合格了?”一群匠工匠吏顿时都骚动起来。
  “自然合格了,这织布机的确已经达到了我的要求,这三年辛苦诸位了,明日我会通知科学院为诸位颁发奖金,并且这架织布机也会保留在科学院当做样品展示,因为这是集体研发项目,所以专利就归科学院了,不过诸位也不要失望,本侯会成立一家纺织机工厂,专门负责制造和继续研发这种纺织机,工厂会拿出一部分股份作为诸位的长期奖励……”
  “侯爷,那是不是说我们以后每卖出一架织布机都会得到钱?”一个中年匠工激动的问。
  “差不多可以这么说,但这是工厂分红,和专利费用不一样,工厂若是效益好卖的多,你们自然都跟着发财,若是倒闭了诸位也就没钱铮了!”陈旭笑着说。
  “耶,发财了!”一群工匠瞬间兴奋激动的彼此拥抱欢呼,几乎都没去关心工厂倒闭这个话题。
  这么复杂的机器,没有一直专业的团队根本就无法制作出出来,而且织布机的专利还在科学院,若是有哪个商贾胆敢仿照,估计很快就会被工部请去监牢喝茶。
  在专利法案推出之后还通过报纸经过宣传和详细解读,科学院体系的所有人甚至包括民间的商贾工匠也都知道专利法案的重要性,因为这部法案的惩罚力度相当大,凡是没有经过专利拥有者的同意而仿冒生产任何设备和产品,一旦被举报或者被查到,就会被施以生产销售财货至少十倍的罚款,数额太大而无法缴纳足够的罚款,还会被抓捕坐牢。
  后世新中国的崛起走的就是仿冒的道路,仿冒损坏的不仅是名声,而且还造成大量的科研机构和商业组织轻研发而重购买,轻专利而只注重眼前的效益,最后诸多产业都会受制于人,而摆脱仿冒大国的名声,中国足足用了数十年还没完全成功。
  而西方之所以科技不断推陈出新而且发展迅速,专利保护法就是最核心的法案,因为这将极大的保护研发者的权益,让所有人敢于投入大量的研究资金去研发新的项目和产业。
  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成果。
  每个人都要为他人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付出同等的代价,而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强盗逻辑来遮掩自己试图不劳而获的无耻勾当。
  法律的最终作用是维护正义和道德。
  而所有的道德体系都没有让人不劳而获的说法,哪怕是和恶魔做交易,也要付出足够多的代价。
  只有将这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将专利法案视为商业发展之中的道德信条时候,一个国家的科技工作者才会得到足够的尊重,也才有足够的钱财投入更多的研究。
  何况,专利法案还是封锁技术的重要手段,一旦攻略全球,许多民用技术传播出去,西方那些国家必须要付出足够的代价,你要用可以,必须付出真金白银,不然不让用,你要敢偷偷的用,小心点儿,老秦会把大秦的熊猫……嗯,铁骑放出去。
  到时候大秦的法律就是全球的法律,车同轨书同文度同制法同理,虽然实现起来比较难,但也并不是没希望,只看秦大大的野心够不够大而已。
第1132章
商业推广
  “眼下织布机已经研发成功,接下来你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可以研制出更复杂更精细的提花方案,不过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纱线,如果全靠手工纺纱,必然是跟不上织布机的速度,你们要尽快研制出纺纱机,并且还要把纺纱机和织布机应用到丝绸甚至羊毛的纺织上……”
  陈旭等一群兴奋激动的匠工匠吏都平静下来之后开口。
  “侯爷放心,纺纱机我们已经有了,我带您去看看……”一个匠吏兴奋的说。
  “真的?走,快去看看,对了这个是赏你的……”
  陈旭高兴之余从衣兜里随手摸出来几枚紫光灿灿的太极通宝塞进织娘的手里,然后在一群人的簇拥下去隔壁的另一个工棚。
  工棚里面果然摆放着几架奇怪的机器,木铁混合结构,还有几个妇女正在整理麻束。
  “侯爷您看,这是我们受到车床的启发,将纺锤、纱车融合在一起制作出来的纺纱机,用齿轮带动纺锤和纱车旋转,麻线就能纺织出来,你们两个过来,赶紧给侯爷演示一下!”
  一个匠吏把两个妇女叫过来,两个妇女很是紧张的开始整理麻丝,将盘好的麻丝用手慢慢搓出来两截线头穿进两个带着齿轮的细孔之中,然后另一个妇女将线头牵扯着开始转动纺织机的把手,随着巨大的轮子开始旋转,在两组齿轮的带动下,两股麻丝慢慢绞成一根麻线,最后把麻线缠绕在一个转动的纱锭上,这样在联动之下,麻线很快便源源不断的被纺织出来。
  “咦,不错不错,这个比纯粹用手快多了!”陈旭惊喜的合不拢嘴。
  纺纱陈旭见过,小河村的妇女都是用最原始的纺锤,吊在一根挂钩上用手转动,而且转动的时候很考验技术,转的太快麻线太紧会打结,转的太慢麻线太松很容易断,而且因为麻线松紧不均匀实际上织出来的布也疏密不一致,但工艺如此,朝廷在征收的时候到也并不太过挑剔,主要是布的确属于仅次于粮食的硬通货,只要能用就行,好的拿去做衣服,差点儿的拿去做麻袋。
  纺纱车纺线陈旭也见过,清河镇上就有,和后世农村见到的几乎一模一样,也就是说纱车从春秋战国时期被研制出来,流传了几千年几乎就没变过,是家庭纺纱织布的最主要手段,没有之一。
  而纺纱车因为制作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在大秦这个时代来说属于家里的大件器物,需要专业木工才能制作,因此能够用上的也都是清河镇上的大户人家,而陈旭在宛城还见过双轮的纺纱机,可以同时纺两根线,但原理其实并没有什么变化,还是需要用手不断的揉捻麻丝才能成线。
  但眼下这个纺纱机已经属于真正的半自动机器了,摇动手柄转轮带动两组齿轮同步联动,纺线和绕锭同步完成,而且因为是通过齿轮转动绞合成线,这样麻线的松紧就和手柄转动的快慢没有任何关系,永远都是按照齿轮转动的距离完成绞合,可以通过调整齿轮的大小和齿的密度来改变线的松紧,手柄转得快也只是纺线快一些而已,就和车床车螺纹是完全相同的道理。
  也就是说随着齿轮和车床的研发成功,科学院数年的积累之后,许多结构已经开始被匠工匠吏们灵活应用了。
  “侯爷,这纺纱机的速度的确比纱车快多了,最主要的是纺出来的麻线非常均匀细致,不像以前手工那样松紧粗细不一……”一个匠工在旁边解释。
  “很好,这个纺纱机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多加几组齿轮和纱锭,就可以同时纺出来几支线,如果用齿轮不好控制,实际上可以采用皮带传动,一根转轴上可以带动许多纺锤和纱锭……”
  陈旭记得初中学习西方工业革命史的时候,似乎提到过一种纺纱机,就是这种手摇式的,一次可以纺数十支纱线,虽然具体的原理和名称陈旭已经几乎完全忘记了,但应该和眼前的这个纺纱机很相似。
  陈旭很高兴,突然之间织布机和纺纱机都获得成功,这样在大秦全面筹备纺织厂的工作已经完全可以开始了,有了大量的布匹,民间物资短缺的状况也能得到极大的改善。
  而大量工厂的出现,也必然会慢慢打破大秦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许多农民或许会失去一些挣钱养家的手段,但这是工业化的必然代价,小农经济的破产是工业时代不可避免的事,但工业发展也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和更加充足的物资。
  工业时代来临,大秦会进入剧烈的转型时期。
  就像后世的改革开放一样,许多人不适应,但适应的人将会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财富。
  中国后世一直都没有像欧洲一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国家对商业的压制和对科学技术的漠视,只重人文而忽略工业,而且因为被尊为国教的儒学也对工商业有很大的歧视,士农工商的阶级观念严重限制了商贾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读书当官就是后世历朝历代人的最大理想和抱负,而商业是贱业,善奇技淫巧者也都是贱民。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在这种等级制度和歧视政策之下,中国唯有官场文化盛行,民间的工业规模无法扩大形成一股新型的政治力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得不到任何突破。
  男耕女织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真实的写照。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成本上,都无法与大工业相提并论,被誉为有乐府双壁之一的《孔雀东南飞》中有记: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疋,大人故嫌迟。
  一个女人三天织五匹布,这个织布速度相对于大秦眼下的织布速度,可以说快了十倍不止。
  (注一下:秦汉时期一匹布的长宽老客没有查到具体的数据,但睡虎地秦简中记载有,一匹布长八尺阔二尺五寸,因此秦朝一匹布大概宽45厘米,长185厘米,而汉朝后期的一匹布据说是四丈,差不多十米的样子,如果孔雀东南飞中是如实描述的话那就太可怕了,手工织布机三天织五十米布,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后世也有许多地方依然存留有传统手工艺织布的家庭,没有飞梭这种提速神器,一天的速度大概也就是一两米的样子,因此这里就有两个可能,一是秦汉时期一匹布就是八尺,二是文学作品夸大其词。)
  这首诗的意思当然不是说女人织布快,只是在控诉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以及对女人的压迫等,但这种家庭模式的纺织速度即便再快,也最多就是这个样子了,而且这种方式一直持续两千余年直至封建帝国彻底崩溃也没有丝毫的改变。
  也就是说现代化的工业模式在中国几千年根本就没有任何太大的发展,宋朝最繁荣的时候的苏杭一带丝绸厂数千家,织机数万架,但仍旧没有发展成为大工业模式,里面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阶级问题,商贾地位太低,无法形成一股新型的政治力量推动工业革命。
  视察了织布机和纺织机之后,陈旭很兴奋,鼓励表扬了一番所有的匠工匠吏之后,驱车直奔科学院而去,除开安排对所有参与研发人员的奖励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关于织布机和纺织机的商业推广。
  如今工业归工部管理,除开农田水利和道路交通建设之外,工部还并入了以前的将作少府的功能,还要管理天下匠工和手工作坊,但民间桑蚕织布却归少府和户部管理,这织布机的推广还需要和工部户部少府商量,而且所有的都让商贾去竞争筹措固然会让朝廷省却许多投入和麻烦,但官办一些工厂也是必须的,国营工厂会更加便于操作和管理,为民间提供一些工业样本,毕竟眼下的大秦商业虽然日益兴盛,但大工业必然才刚刚萌芽,根本就没有筹办的经验。
  何况织布机和纺织机刚刚研发成功,还有巨大的改进空间,科学院需要有一些实验性的工厂去不断检验和改进,而且眼下所有的织布机和纺织机都是靠人工驱动完成,但实际上有了水车磨坊的经验,纺纱织布这些都可以用水力驱动,如果蒸汽动力研发出来,那样大规模的工业发展就指日可待了。
  陈旭回到科学院一番安排之后,许多人听闻纺织机和织布机研发成功之后都成群结队的跑去城外的木器工坊观看。
  当天下午,陈旭专门让人去把工部令宰纮和负责民间桑蚕织造的户部农桑署丞冯敬一起找来,亲自带领他们去城外观看了织布机和纺织机的工作过程,而看着如此高效快捷的纺纱织布的机器,宰纮和冯敬顿时都激动的一个哆嗦接一个哆嗦的打摆子。
  作为主管工业的两个高官,自然知道这些机器的应用前景,一个织娘一天两三匹布的产量是眼下少府织衣署的二三十倍,如果这些机器能够大规模推广和应用的话,不出数年大秦的布匹和丝绸产量绝对会翻数倍不止。
  冯敬看完织布机和纺纱机之后神情激动的回家向自己的老爹报告这个好消息,惹的冯去疾也按捺不住坐车专门跑去城外观看,而宰纮在工部宣布这个消息之后,整个工部为之沸腾,大大小小的官员下午差也不上了,成群结队的坐车骑马跑去观看,看完之后自然惊叹不已,然后回城之后就大肆宣传,到了傍晚的时候,整个咸阳都轰动了,王侯公卿文武官员商贾平民文士记者数万人把城南外的木器工坊围的水泄不通,进进出出拥挤着观看这架神奇的织布机,而两个织娘也没办法休息,轮换着给参观的大人物演示织布过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5/107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