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吃相(校对)第7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8/1072

  皇帝一言九鼎,雁门关之事算是彻底盖棺定论,因为王贲的死他不想让陈旭和任何人再去触碰王氏,这算是对王翦和王贲两人功勋的肯定和感激。
  马车辘辘,一路安静沉闷之后到达美原镇,武城侯王离带领王氏族人老小上百人披麻戴孝跪地迎接皇帝的到来,因为通武侯在军中的地位崇高无人可以望其项背,因此凡是还在咸阳的诸多武将几乎全都一个不拉的前来吊丧。
  灵堂早已搭好,一具漆黑厚重的楠木棺材放在灵堂的正中央,棺盖只盖了一半,躺在棺材里面的王贲看起来脸色平静而安详,头发衣服都收拾的整齐干净,看不出来有任何的伤病痛苦。
  灵堂四周挂满白绫经幡,秦始皇带着一群王侯公卿和文武官员在灵堂绕棺一周观看了遗容之后安慰王离几句之后退出去,也没有多停留便启程返回咸阳,只留下大公子扶苏替自己主持余下的丧礼。
  王翦和王贲去世,皇帝都亲自前来美原祭拜吊唁,这在大周诸侯的礼仪中从未有过,当初李斯去世之后皇帝根本就没有出宫,只是下发诏书封赏李斯家人,前去吊唁的也只有扶苏而已。
  上尊下卑是古老的传统,臣子死,君王一般只是礼节性的下发诏书安慰,功劳大的重臣会封一个谥号以表示尊重,但秦始皇登基称皇帝之后废弃了大周传统的谥法,从皇帝到臣子死后都没有了追封的说法,当时王翦去世后曾有官员上书追封王翦为太师,不过被皇帝摇头否决。
  如今王贲去世,皇帝虽然内心伤痛,但从传统君臣关系看来,他这样做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而王氏父子虽死,但死后也算是极尽尊荣,因为古来从未有过君王亲自给臣子或者诸侯吊唁丧礼的,这不符合古老的礼仪规范。
  不过皇帝对这个似乎并不在乎,似乎在用这种行为表示自己对王氏父子的爱惜和尊重。
  皇帝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陈旭等文武百官却不能就这样离去,按照上卿礼制,他们还要跟随扶苏一起完成后续繁复的吊唁祭拜程序。
  丧礼连续进行了三天,整个美原镇和上次王翦去世一样哭号震天,而王贲的同样遵循了王翦的安葬方法,并没有奢制陵寝,只是在距离王翦墓不远的地方开穴下葬,父子两人的坟墓相距不过百丈。
  葬礼结束官员逐渐告辞离去,王离也专门置备酒茶向陈旭冯去疾蒙毅等一些地位尊崇的上卿王侯表示感谢。
  王离这次一路跟随从狼孟县扶灵而归,沿途冰雪阻路千余里奔波,加上王贲去世对他的打击非常大,因此整个人看起来瘦了一大圈,须发凌乱精神萎靡不振,与以前看见的那个意气风发血气方刚的青年完全判若两人。
  对于陈旭,王离表现的足够尊重,礼仪周全没有什么不妥,但陈旭却看得出来,王离对他抱有一种非常深的恨意,每次与他说话和拱手行礼,都看得到王离动作僵硬和额头上紧张而隆起的青筋。
  对于王贲的去世,陈旭虽然也有些伤悲,但却远远没有皇帝那么伤心,毕竟他和王贲并不太熟,两人在一次吃饭喝酒聊天的时间屈指可数,而且王翦王贲父子征服六国之后就一直不问军政事务,也几乎从来都不上朝,这几年都躲在美原镇休闲养老,这几年下来两人见面的机会加起来不到十次。
  其实满朝文武公卿陈旭唯独和蒙毅还算熟悉,在一起吃饭喝酒聊天的机会比较多,毕竟两人是翁婿关系,在一起交流也没有太多人会在意,但其他文武公卿为了避嫌,相互之间都不怎么喜欢深入的交流,陈旭都不太熟悉,平日也只是上朝和工作上的来往而已,而王翦和王贲父子更是不太愿意和陈旭来往太过密切,害怕引起皇帝的误会,当初为了资助陈旭修建蹴鞠广场,王贲带着一箱子地契拜见陈旭,两人前后说话也不到十分钟,而且王贲还专门去皇宫向始皇帝解释缘由。
  君王最忌惮的就是臣子之间私下结交太过密切。
  而尤其是王氏和陈旭这种地位和身份,一旦起了歹心连江山都能颠覆了。
  因此地位越高的大臣之间交往越发的小心翼翼。
  三位上卿如果没有公务和特殊原因几乎从来都不会单独聚在一起饮宴。
  而如今王翦王贲在这个冬天相继去世,大秦迎来了一个没有军神镇压的时代。
  这在皇帝和大秦百姓看来是一个噩耗,但在陈旭看来确是一个好事。
  大秦眼下并不缺乏优秀的武将,但是缺乏一个能够适应时代的军事制度和军队结构。
  对于军事制度和军队的改革,若是王贲提出不同的意见,或许皇帝就不会轻易答应,但眼下随着王氏父子的离去,大秦已经没有了阻挡陈旭的力量,除非他自己无法说服始皇帝。
  “夫君,武城侯看来对您抱有很深的成见呢?”回去的路上,陪同陈旭前来吊唁的水轻柔轻声说。
  “嗯!”陈旭苦笑着点头,“此次王贲之死可以说和我有关,若不是我要求调查雁门关之事,恐怕王贲也不会去雁门郡,也就不会因此而殒命,王离恨我也在情理之中!”
  “夫君岂可自责,若不是王离自己行为不端惹下麻烦,夫君焉何会去查他?讨人之错,必先自审之。他把王贲之死归咎到夫君身上岂不是无理取闹!”水轻柔秀眉微微蹙起。
  “娘子勿要心忧,不管怎么说王贲的死和我还是有些关系,这次我上奏的时机选的不太好,不过,唉……”陈旭叹了口气,“有些事做了就是做了,对错已经都不太重要,他恨我也罢不恨我也罢,结果都已经如此了,以后找个机会向他解释吧!”
第1137章
不满
  ……
  王贲离世,皇帝下令罢朝一旬,而且谕令咸阳禁绝百日婚庆表示哀悼。
  大秦都市报同样再次在头版头条登载了王贲逝世的消息和祭文,用整整一张报纸四个版面详细介绍了王贲的生平简介和其为大秦立下的丰功伟绩。
  但这次民间的沉闷悲伤情绪不如王翦去世持续的那么久,随着王贲葬礼结束和寒冬过去,咸阳的悲伤气氛在宁静中很快开始消退,取而代之的春天如期而来的温暖和轻松。
  城南的图书馆工地在停工一个月之后,一月初,天气转暖冰雪融化后重新开始,随着土石工程的完工,眼下每日牛车马车络绎不绝的往工地上运送砂石木料和水泥钢筋,民夫刑徒的号子声响彻整个咸阳,沉闷的咸阳慢慢开始变得热闹起来。
  民间最近讨论最热烈的不是即将正式开始动工修建的图书馆和京师大学,而是织布机和纺纱机。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即便是皇帝去世,也不会比吃饭穿衣更加重要。
  而对于商人来说,王贲这种顶级王侯和他们八竿子都打不到边,因此王氏父子的去世在富豪商贾之间也不过是聊天之时嗟叹惋惜几声罢了,该吃饭的吃饭,该喝酒的喝酒,该挣钱的……那必然不能放弃。
  而在参观了城南木器工坊的织布机和纺纱机之后,许多商贾早就按捺不住,许多人纷纷托关系走后门想要前去拜访清河侯,希望能够得到织布机和纺纱机的生产授权,而且还有无数其他郡县的商人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千里迢迢的冒着严寒来咸阳查看织布机的生产过程。
  一个多月过去,随着报纸登载织布机纺纱机的消息,加上来往于咸阳和各地之间的商旅口口相传,织布机的功效被无限放大,有传说一日可织布十匹甚至二十匹,而且纹理平直细腻,比普通的腰机和织机织出来的布质量好的多,因此东南盛产苎麻的郡县商人更是群情激动,昼夜兼程赶路来咸阳打探消息。
  而这些人中,甚至还包括如今风头正盛的水泥和煤铁商人,因为他们都从这个消息之中嗅到了无限的商机。
  因为根据大秦法律,为了鼓励民间种麻织布,布税是最低的税种,而且布还可以抵粮税甚至徭役。
  随着钢铁水泥行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当初为了刺激钢铁水泥的发展推行的为期两年的免税和三年的半税保护期即将过去,再过一年两年,水泥厂和钢铁厂的税收会提高一倍,虽然只有十税一,但对于这些商人来说也是一大笔的支出,特别是这些年快速发展,钢铁水泥一直供不应求,从开矿到生产,所有的企业都不得不提高工资招收足够的人手,如果再提高一倍的税收,那么厂矿挣的钱必然会少很多,而且钢铁和水泥都是极度劳累的重劳力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的全都是身强力壮的成年男子,而这些人也是工资最高的群体,工资太低了根本就招不到人。
  在税收和人工费用等生产成本不断提升的前提下,有些小的钢铁水泥厂开始考虑转型或者投资别的项目。
  而织布机的出现就是一次绝好的投资和转型机会。
  “侯爷,家主在信中说了什么?”
  清河别院之中,已经开始回华夏钱庄主持工作的范采盈带回来一封书信,是范氏家族范顒写来的。
  “范公在询问织布机和纺纱机的事情,看来他也打算投资一家纺织厂!”陈旭看完书信之后捏着下巴说。
  “那您有何打算?”范采盈走到陈旭身后帮他轻轻按摩肩背。
  “我觉得范氏最好还是不要插手这个行业比较好,天下赚钱的行业不少,织布虽然挣钱,但远不如钢铁水泥重要,而且织布厂成本低技术含量低,投资百万钱就能开设一间巨大的织布厂,但对于钢铁煤炭来说,百万钱投下去连水泡都看不见,范氏作为商界领袖,除开赚钱之外我对范氏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他们通过不断的扩大经营能够将钢铁水泥行业整合成为规模巨大的钢铁厂和水泥厂,不断和实验工厂配合改进冶炼工艺和煅烧工艺,改进煤铁矿石的开采方法和矿山设备,以此推动大秦最重要的基础工业稳步发展,而不是仅仅把眼光盯在赚钱上……”
  “赚钱固然是商人的本性,但躺在钱堆上死也是商人的耻辱,作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道德的企业家,范氏的眼光应该看的更远一些,将范氏的发展和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国家强盛商业才能繁荣,国家颓败则商业必然也举步维艰,大秦的商人应该承担起匡扶华夏的使命,当初我与范公曾经说起过陶朱公三次散尽家财的事,这样不光让范蠡得以在乱世之中保全性命,而且还因此得到了天下百姓的称颂,被天下商贾奉为榜样,因此范氏要想继承陶朱公的商业理念,就要把眼光放在朝堂之上,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命运绑在一起,而不仅仅只是盯在商业发展上,因为无论任何时候,没有朝堂和官府的支持,商业注定只是无根的浮萍,看似繁盛,实际上经不起风吹浪打……”
  范采盈越听脸色越发苍白,按在陈旭肩上的手都在微微颤抖。
  陈旭这番话必然是有所指,而且还表露出对范氏的不满。
  陈旭轻轻的把头靠在范采盈饱满温软的胸脯上,反手摸着她略微颤抖的手说,“范氏如今行事太过张扬,随着这些年的发展,钱赚的越来越多,但功利性越来越强,而且还有许多不好的风言风语,因为范氏和我的关系密切,所以许多地方官府都为了巴结范氏,将大量的煤铁矿山低价出售给范氏,你可知道山林煤铁等矿山资源都是少府管辖,而少府却是替皇帝掌管钱财,范氏这是在与皇帝争利啊!”
  范采盈吓的六神无主跪在陈旭面前,伏地磕头声音颤抖的说:“侯爷……采盈这些年都在咸阳掌管华夏钱庄,实在不知范氏的所作所为,希望侯爷能够宽恕家主的错误,采盈一定把侯爷的话详细告知家主,让他收敛一些,并且把多占的矿山都缴纳足够的税款!”
  “你不用紧张,起来吧!”陈旭把范采盈扶起来。
  “当年范氏看重我的潜力和我合作,在许多方面也的确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当年在修建东方道上,如果不是范氏和中原的一些商界领袖支持,我就赢不了和李斯的赌注,松解商律自然也无从谈起。但这几年我一直在暗中观察范氏的发展,他们的发展越来越急功近利,行事也越发骄横跋扈,不光与同行争利,而且还和朝廷和皇帝争利,范氏的行为不光本侯知道,朝廷和少府官员都知道一些,只是都看在我的面子上没有人说出来罢了。”
  “但凡事有度,应当适可而止,若是范公连这个道理都不懂,他日给范氏惹来灾祸本侯也无能为力,这大秦天下毕竟还是皇帝的,我在朝堂也并非能够一手遮天,有些事本侯不好说破,当初范公安排你和采薇来跟着我,目的本侯也知道,但这还不足以让我舍弃国家的利益去帮助范氏,我可以宠你和采薇一辈子,也可以给你们的子女荣华富贵,但并不表示我会迁就范氏的错误和容忍他们的骄横……”
  听陈旭说的口气越来越重,范采盈浑身都开始微微颤抖,低着头根本就不敢看陈旭。
  “你替我写一封信告诉范公,本侯给他指一条明路,如果他能做到,将来范氏不光可以富可敌国,而且可以位列公卿光宗耀祖……”陈旭脸色严肃的站了起来。
  “啊~”范采盈忍不住捂着嘴巴惊呼一声,绝美的容颜满满的都是震惊,许久之后才捂着砰砰乱跳的心小心翼翼的开口说,“还请侯爷吩咐,采盈一定将此事办好!”。
  “告诉范公,做两件事,一是收拢其他行业的闲散资金筹集巨资收购炼铁厂和矿山,将一些浪费严重的小厂全都改造成为大厂,同时投入资金不断研究和改进新的钢铁冶炼工艺,以此推动大秦钢铁行业往规模化集成化方向发展。第二就是等这件事完成之后,上书朝廷把说钢铁集团的大部分股权交由少府掌控……”
  “是,侯爷,妾一定把侯爷的话原封不动带给家主!”范采盈赶紧点头。
  “你是不是觉得我这样做有些过分了?”陈旭看着范采盈胆怯而又欲言又止的模样问。
  “妾不敢!”范采盈吓的娇躯微微一颤。
第1138章
本侯也喜欢
  “你我夫妻,不用如此紧张!”陈旭的脸色放松了许多,把范采盈搂坐在自己腿上开始耐心解释。
  “商业和朝堂从来都不是独立的,一个国家要想富裕,必须要商业兴盛才能做到,因此从古至今,凡事重视商业的诸侯皆都非常富庶,最典型的当属以前的齐国,从姜太公受封齐地开始,大力支持和鼓励商业发展,齐国很快就从东方夷越杂居的荒蛮崛起成为了比肩中原的大国……”
  “商人在经营中赚取大量财富之时,若不通天时地利,不懂实务政治,那终究只会是普通的商人,永远都无法去掌控自己的命运,也终究无法改变国策来获取更多的政治地位,有些时候,革命是需要高瞻远瞩和莫大勇气的,要懂得取舍……”
  “眼下天下商人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却从来都没有人有过更加长远的打算,在本侯看来,无论是三次散尽家财的陶朱公,还是奇货可居的吕不韦,他们固然凭借商人的精明将商道发挥到了极致,但这还远远不够,有些事要有翻天覆地的改变,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眼下大秦商律解禁数年,商业蓬勃发展,天时已至,如今四夷臣服诸侯藩属之国皆都俯首称臣,万里疆域任凭商人交流来往,此为地利,本侯在朝堂支持商业,从始皇帝到民间都对商人和商业慢慢改变了看法,此为人和……如今天时地利人和尽皆齐备,就需要商人拿出足够的勇气学会取舍已换取足够匹配自己财富的身份和地位,不然这些钱财始终都是空中楼阁,哪天说塌也就塌了……”
  “怎么,听不懂?”
  陈旭说了许多,发现抱在怀里的范采盈一点儿附和的动作和语言都没有。
  “是,侯爷说的妾一点儿都不懂,革命是什么?取舍又是什么?妾从小跟随家族的长辈学习经商,他们讲的最多的也就是如何稳妥赚钱,可以依附王侯公卿,但绝对不能和朝堂政治纠缠,免得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因此自古以来商人就是商人,绝对不会去奢求更高的身份和地位,陶朱公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侯爷方才说的吕不韦更是商业禁忌,参与储君之争,无论成败将来都是绝路……”
  “呵呵,看看你,还说不懂,这些话可不是普通人能够说出来的,你范氏的商业教育果然和其他商人不一样……”陈旭笑着摇头,“虽然在你们看来商人就应该遵循古老的传统老老实实经商赚钱,但其实不然,一个陶朱公一个吕不韦,两人虽然下场都不好,但他们的名字和做过的事情足够流传千古,比之许多国君更加得到世人的认可和尊敬……”
  “钱与命孰重?声与名孰贵?能在历史上留名的皆都不是墨守成规之人,默默无闻者只能泯然烟尘,吕不韦虽然下场凄惨,但他做的事足以影响整个华夏数千年甚至数万年的格局,他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也是一部能够传承万世的皇皇巨著,他虽然是个商人,但他的眼光已经脱离了普通商人的狭隘格局,开始进入了一种革命的阶段,他若是最终成功,则商人将如同眼下的士族一般参与到朝堂的政治和国策的制定上来,那么商人的地位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甚至能够在国策的制定上和士族公卿分庭抗礼,但这需要足够大的决心和勇气,因此方才我说要懂得取舍,懂得实务,懂得用自己最擅长的东西取交换身份和地位,相对于生命来说,钱不重要,相对于声望来说,名分也不重要……”
  “在本侯看来,范氏眼光很狭窄,总想依靠我的名望来赚取更多的钱财,却没有想过主动去付出而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天下万事,只有站在了足够的高度才有机会去参与制定规则,仰人鼻息者,终不得大用,因此本侯对范氏现在的所作所为很不喜欢,本侯不缺钱财,本侯赚钱的手段十个范氏加起来也赶不上,也看不上范氏每年几百万的孝敬,本侯需要的是帮手,需要的是可以互相依靠和共同扶持的同伴,朝堂之上势力复杂波云诡异,任何改革的推动都千年万难,光是当初一个商律革新本侯就差点儿功亏一篑,本侯时常有些孤木难支,有些本来很好的国策也无法很好的推行,因此本侯希望的是天下商人不要仅仅只把眼光盯在眼前的钱财之上,而是要利用掌控的钱财和影响力提升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最终参与到国策的制定上来,形成迥异于士族的另一股政治势力,以此推动大秦向更加繁荣的工业化商业化迈进,而不能因为无权无势最后导致辛辛苦苦打开的商业局面为他人做了嫁衣,本侯可以护得天下商人一时,却护不得一世,许多事情自己不努力,终究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水泥和钢铁,是大秦赖以崛起的支柱产业,但眼下被一群商人把持,而且这些商人还在不断的通过各种手段赚取本不属于他们的东西,这是非常危险的。当初本侯之所以要把水泥和钢铁放出来让商人去投资参与,一是东方道修建需要大量的钢铁水泥,朝廷的财政无法支撑这两大产业发展,二也是换取商人对东方道的支持,不然本侯与李斯的打赌就不可能赢,那样也就不会有眼下商业繁荣的境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8/107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