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吃相(校对)第7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9/1072

  “但所谓万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时移世易,如今五年过去,天下的商业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此前参与投资水泥厂和钢铁厂的商人也都获得了足够的回报,而朝堂上对于商人把持钢铁水泥这两大支柱产业的情形也有些担忧和议论,就和当初华夏钱庄一样,这些能够影响国家发展的命脉产业如果朝廷和皇帝无法掌控,你可知道后果……”陈旭看和范采盈脸色认真的说。
  范采盈此时已经完全听懂了陈旭的话,脸色苍白的微微点头,“侯爷,妾懂了,您是说到了眼下,钢铁和水泥这些重要产业要交还给少府和朝堂掌控!”
  “对,这不光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难得的机会,如果范氏能够首先站出来将掌控的体量巨大的钢铁产业股权大部分交给朝廷和皇帝,本侯就能上书皇帝给范公封一个高爵,虽然范氏舍弃了大量的钱财,但却会换来一张护身符,从此跻身于顶级贵族行列,再也不仅仅只是一个低贱的商贾家族那么简单!”陈旭微微点头说。
  “侯爷……这……这不可能吧,除开吕不韦之外,大秦从未有过商人封爵者,就算是当年打造马卒装备,朝堂也并没有封爵,只是封上了一个有名无实的九品郎官……”范采盈激动之余又惊讶无比。
  “呵呵,我方才说了,此一时彼一时也,当初打造马卒装备同样是朝廷缺钱,这才以郎官封赏诱惑勾引天下商人踊跃参加,而且后来还给给予了足够的补偿,但眼下的情形完全不一样了,范氏如今拥有十家炼铁厂,参与投资掌控的煤铁矿山二十余处,遍布南阳、河东、上党、河内,邯郸、太原等中原富庶繁华之地,每年冶炼的钢铁数千万斤,参与的民夫、刑徒和奴隶数量达到十万计,因此范氏的身份早已不能仅仅看做是一个普通的商贾那么简单,整个钢铁行业十倍于范氏的规模,因此一举一动都能影响朝廷决策和民间安稳,如果没有各地官府的良好支持和配合,商人是无法掌控这么大的资产和力量的,因为庞大的资金和足够的人手就会出现许多无法掌控的局面,当初陛下巡游东南,宛城铜铁商人冉颡数百人袭击皇帝行辕就是前车之鉴……”
  范采盈的脸色更白了几分,陈旭能够感觉到她温柔饱满的身体都在轻微的颤抖。
  “别紧张!”陈旭安慰范采盈,并且安慰的方法很简单直接,一双手慢慢探入衣裙之中,顿时年余没有和陈旭亲热接触的范采盈瞬间就神魂迷乱起来,口鼻中轻轻发出一声的呻吟便身体发软倒在了陈旭的怀中。
  “侯爷,妾自从怀了二娘,已经年余没有服侍侯爷,今晚让妾侍寝可好?”被陈旭摸的眼眸春水泛滥的范采盈不能自持的轻声央求。
  “嘿嘿,如何能等到晚上……”陈旭摸摸捏捏爱不释手的赞叹,说话之时就忍不住抱着范采盈站起来往内室走去。
  “侯爷,是二娘的粮食呢!”虽然是老夫老妻,但范采盈仍旧娇羞难耐。
  “原来如此,不过二娘有奶娘喂养,不缺这点儿零食,本侯也喜欢,嘿嘿……”
  “侯爷喜欢,妾也喜欢~~”
  随着哐当一声房门被一只脚踢上,房间里传来某个不良侯爷的淫笑声和女人不能自持的欢愉话语。
  ……
第1139章
成群结队的小娘子
  陈旭拒绝了范氏想进入织布行业的请求,不光如此,还让范采盈写信回去告诉范顒准备大出血花钱消灾。
  陈旭不能保证范氏一定能够照他的话去做,毕竟范氏如今的资产已经数亿,而范氏也并不是范顒一个人掌控,族内肯定许多人肯定舍不得这笔巨大的财富,但只要他看得懂陈旭这番话的必然会同意,何况陈旭也并不是让范氏无端的付出,而是会用这笔钱换取一个高贵的身份。
  陈旭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让一部分商人通过努力参与到朝堂的决策上来,形成一股代表商人的政治力量,这样才能保证商业能够持续性的健康发展,用个人的力量去推动资产阶级萌芽,让商人群体蜕变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通过科技和财富推动大秦向更加成熟的政治制度前进。
  但这个过程注定会比较缓慢,或许三年五年,或许十年八年甚至更久,但只要方向是对的就行了。
  眼下已经开春,鉴于南方桑蚕很快就会开始大规模的养殖,因此改良的织布机和纺纱机需要赶紧安排推光,首推就是桑蚕业发达的东南诸郡。
  一月中旬,陈旭组织科学院和工部户部少府等部门经过数日的商讨之后上书皇帝,请求在会稽郡杭州县,东海郡广陵县筹建两家大型的丝织工厂,分别命名为杭州丝绸厂和苏州丝绸厂,这是两家国营工厂,分别由财政署和少府出资筹建,近期织机规模三百架,远期规模达到一千架,有东南早已成熟的桑蚕养殖基础支撑,建成之后每年可以织造丝绸至少十五万匹,就此一项就会把大秦眼下的丝绸产量提高近两倍。
  眼下大秦虽然桑蚕养殖规模很大,纺织规模也很大,但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还没有任何一家规模化的工厂,而且因为纺织工艺的限制,一个熟练的织女一年也不过三五匹的产量,但只要把眼下发明出来的织机简单改进一下就可以适用于丝绸纺织,一台纺织机就算一日织成一匹,那么一年的产量就相当于一百个家庭的纺织规模,而一千台织机就相当于十万户的织造规模,这几乎是整个大秦桑蚕养殖户的数量,而这其中大半都只养蚕卖蚕茧生丝,还有小半家庭纺纱,约莫只有三分之一家庭有熟练的织工进行丝绸生产,从工艺到技术都严重限制了丝绸产业的发展。
  其实眼下桑蚕养殖规模比较大的并不是长江流域,而是齐鲁等地,在战国七雄当中,对丝绸产业和商业最注重的是齐国,因此齐国桑蚕养殖也是规模最大的,而且对于桑蚕养殖和纺织管理有非常严格的法令。
  首先是农户四周必须种植桑叶,其他的树一律都不许种,家家户户都如此。
  第二是对精通养蚕防病治病的人予以重赏,赏黄金一斤,每个月还有八石粮食。
  第三,养蚕用的蚕匾和器物损坏缺乏,官府贷款予以支持。
  第四,为了保证技艺的发展和传承,确定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定居,手工业为官府管理,养蚕缫丝纺织都是固定工种,而且子承父业得到官府的认同。
  正是在这些严格的管理和支持之下,齐国的桑蚕养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且依靠丝绸和盐这两项产业,齐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中最富的国家。
  秦国统一六国之后继承了齐国在桑蚕养殖方面的许多管理方法,齐鲁等地依旧还是大秦眼下桑蚕业最发达的地区,但东南诸郡这几年发展的也很快,因为南方河流湖泊多,无论气候还是水土更加适合桑蚕的养殖,而且大秦专门为了桑蚕产业制定了更加严苛的法令。
  睡虎地秦简有记载:或盗采人桑叶,脏不盈钱,何论?赀繇三旬。
  解释下就是偷别人的桑叶不足一钱怎么处置?最后会被判罚徭役三个月。
  这个惩罚相当卧槽,由此也看得出来秦律的确是严苛的有些过分,李斯这群秉持朝堂的法家门徒心中对于普通民众丝毫没有任何的仁慈和怜悯。
  后世苏杭一带就是整个中国丝织产业的重心,而且鉴于长江和太湖流域日渐发达的桑蚕养殖和丝绸产业,这次陈旭决定把两家国营工厂分别放在苏州和杭州,以长江和浙江的便利交通辐射整个东南诸郡,同时也想以此带动整个东南经济的发展。
  而且为了支持民间经济的发展,陈旭要求科学院加快纺纱机的进一步研究,对织布机进行小型化改良,尽快做出家庭版的纺织机,让那些靠养蚕织绸为生的农民不至于被大规模的工厂冲击的失去了生计。
  陈旭之所以要快速的开设两个大型的国营工厂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目前整个大秦除开少府在皇宫的织造署之外民间没有任何一家类似的纺织厂存在,所有的布匹丝绸全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出来的,陈旭要用这两家大规模的工厂让天下的商人学会如何开设织布厂,而且了解这种大规模工厂的管理运营方法以及好处。
  二就是眼下随着西域征服之后,丝绸的销量完全供不应求,来自于西域诸国的商人最喜欢的就是丝绸和玻璃瓷器,特别是丝绸,重量轻价值高运输方便,一匹大秦的丝绸运到西域之后转手倒卖给大宛和大夏的商人,获利至少五倍至十倍,而且全都是用黄金交易,其他的都不认账,因为这么精美的丝织品莫说西方那些国家的人没见过,听闻的也非常少,战国至秦汉初期,正是东西方开始有了解和往来的开始,大秦的名声随着匈奴和月氏等部落不断的向西方传播,但也仅仅只是传播而已,如果不是陈旭出现,那么西方真正了解中原,还要拖到百年之后的张骞出使西域。
  如今的大秦已经走上了另一条道路,西域已经被提前征服,平日来往于西域和大秦之间的商队络绎不绝,而丝绸就是最受欢迎的商品,玻璃瓷器茶叶也受欢迎,比之丝绸要差很多,因为携带运输不方便,很容易在路上损坏,丝绸却不一样,一个人一匹马都能带数十匹,运送回去卖掉就能挣数倍甚至十倍的钱,听闻眼下大秦最好的一匹丝绸在西域能够买到五千钱,价值远远超过一斤黄金。
  当初陈旭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下巴都差点儿掉了。
  不过虽然丝绸值钱,但民间流通的丝绸简直屈指可数,大秦的丝绸基本上都被少府征收,每年数万匹的产量堪堪只够皇帝养活一个庞大的后宫和赏赐给王侯公卿,剩下的秦国贵族自己用都不够,更别说卖了,丝绸是超越黄金的硬通货,普通人有钱也买不到。
  这就是丝绸的纺织工艺太过低下导致的现状。
  后世的丝绸之路兴起,得益于织布机和提花机的发明,而眼下陈旭终于提前一百多年将这两样机器研制出来,甚至工艺更加先进,由此会带来纺织产业的井喷式发展,而由此也必然带来丝绸贸易的大规模发展。
  筹备两家国营丝绸制造厂,除开要解决厂房和机器之外,还涉及到生丝的采购和纺织工的培训以及正规化的管理问题,而且这还只是第一代织布机,全人工生产模式,陈旭要求科学院进行的下一代织布机要采用水力驱动方式,因此工厂还要尽量选择在水力资源丰富的地方建厂,还要勘察地势修建水坝或者水碓等等。
  而且为了赶上三月间春蚕结茧上市的时间,陈旭在得到皇帝的授权之后,对科学院和工部户部少府的官员下了死命令,第一期厂房务必在二月底完成,而配套的一百架织机也必须制作完成,并且同时和工厂附近的桑蚕养殖农户签订收购蚕茧和生丝的合同,争取三月中旬能够开工生产,等五月夏蚕成熟之时,二期厂房必须完工,织机规模总数达到三百架……
  随着各种命令从中书省通传下去,各部门官员皆都不敢怠慢,科学院负责研发织布机的一群匠工匠吏直接手持谕令奔赴苏杭两地就近征召木匠和学徒开设木器加工厂制造织布机,工部官员也迅速拿着财政署拨付的钱款奔赴两地勘测工厂位置召集当地商人投标建厂,户部官员同样奔赴会稽、故鄣、九江、泗水等郡通报当地官府配合丝绸厂的建设征召熟练的织娘以及和蚕农之间的生丝蚕茧收购事项等。
  而随着开办两家国营丝绸厂的消息传出来之后,立刻就有更多的商贾忍不住骚动起来,纷纷到处打探开办工厂的手续等。
  数日之后,大秦都市报最新一期登载了两家丝绸厂的消息,通传天下对开办织布厂感兴趣的商人在三月中旬到广陵和杭州进行考察和观摩,学习这种大规模集成化工厂的筹办以及管理方式。
  在陈旭穿越过来之后,大秦的工业都还是手工作坊为主,其中包括铜铁冶炼和武器制作,少府和将作少府管理的工匠都是备案式的学徒传承,既没有专业的技工学校,也没有大规模的工厂模式。
  当初在宛城看到的铜铁工坊也是如此,全都是家族式的,宛城之外的白河边上,密密麻麻数千家小作坊聚集在一起,冶炼炉的烟囱一天到晚浓烟滚滚,数万刑徒工奴日夜不停的运送矿石冶炼铜铁,但产量和质量却令人牙疼,比后世乡镇企业还不如,只能用落后和混乱来形容。
  而陈旭到了咸阳之后筹备科学院,开设实验工厂,开始用集约化的方式发展,后面推动造纸厂、轴承厂、玻璃厂、机械厂、钢铁厂、水泥厂、食品厂、武器厂等等,看到了这些大型工厂的好处之后,民间的造船、造车、制陶、瓷器等产业也逐步舍弃了小型工坊的新式慢慢向大规模的集约化工厂发展,这样不仅会降低每一件商品的制造成本,还会形成规模化效应提高产量。
  而真正的工厂,陈旭认为则应该是从这次的织布厂开始。
  数百台一模一样的工业机器摆在一起同时开工,将会给考察者形成极大的视觉和心里冲击。
  而大规模的工厂一定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连带效应,带动当地桑蚕养殖和生丝处理规模不断扩大,汇聚更多的上下游商人参与其中,吸收大量农民脱产成为专业工人,最终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人群,那就是工人。
  而纺织厂最多的当然是女工了。
  一想到每天上下班都是莺莺燕燕穿着制服的小娘子成群结队的出现,陈旭就有些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这种场景太令人向往了。
  而且为了保障这些纺织女工的劳动权益,陈旭决定在国营工厂推广后世的八小时工作制,一天四个时辰上班,不得强迫职工熬夜加班,每旬还有一天的休息时间,总之不能让工厂成为资本家剥削和压榨工人阶级的牢笼,只有保持心情愉快的小娘子才是最漂亮的。
  嗯,到时候……一定要多去视察几次。
第1140章
恋爱的季节
  “太阳太阳像一把金梭,月亮月亮像一把银梭,交给你呀交给我,看谁织出美好的生活……”
  七八天的忙碌安排之后,两家丝绸厂的工作终于是全部安排妥当,就连工厂安全制度陈旭都亲自写完,因此心情终于是一下放松下来,下班之后哼着小曲儿回家。
  “夫君~~”
  清河别院门口,一群老婆带着一群侍女一如既往的翘首盼望,看到陈旭回来,赶紧一起上前福身行礼。
  “免礼免礼,诗嫚明天千万别出来了,你都快要生了,来,夫君搀着慢慢走!”陈旭下车之后赶紧把肚子挺起老高的嬴诗嫚小心的搀扶着。
  “夫君,我也要生了呢!”蒙婉同样挺着大肚子在旁边嘟嘴。
  “嗯嗯,我家婉儿也快要当娘了,来,夫君一起搀着!”陈旭赶紧伸出另外一条胳膊。
  “嘻嘻,夫君真好!”蒙婉嬉笑颜开的搂着陈旭的胳膊,然后旁边又有一群侍女两边再把两个女人扶好,一群女人就这样簇拥着陈旭嘻嘻哈哈的去后院。
  “夫君方才唱的什么新曲儿,以前从未听过呢?”蒙婉好奇的问。
  “呵呵,上次说的丝绸厂今天终于都安排好了,这首歌曲唱的就是纺织女工的幸福生活!”陈旭笑着说。
  “纺织女工?您说的是那些织娘吧,都是些贫苦农家的女儿,整天纺纱织布听闻很辛苦呢,何来幸福?”水轻柔牵着陈汐走在旁边说。
  “是啊,织娘的确辛苦,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王侯公卿和皇帝自然体味不深,不过我倒是知道的很清楚,当初杏儿才七八岁每天晚上还要熬夜帮我娘捻线纺纱,因此这次筹建这两家丝绸厂,我决定好好制定一个工作制度,每天只能工作四个时辰,每旬还有一天的休息时间,来了大姨妈还可以请一天假……”
  “噗嗤~~”一群女人都捂着嘴巴脸颊羞红的低头。
  “夫君真是,您可是大秦左相了,还关心那些织娘的月例之事,实在……实在是……”
  水轻柔哭笑不得的用美目嗔了陈旭一眼,实在不知道对自家这个不着调的夫君说什么好了。
  有时候一本正经严肃认真的像圣贤一样,但偶尔又会像市井之徒一般口无遮拦,灵魂仿佛有些分裂症状。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身为左相,当然什么都要管!”陈旭义正言辞的说。
  “嘻嘻,夫君莫要再说了,我快笑死了!”蒙婉搂着陈旭的胳膊笑的都快站不稳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9/107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