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吃相(校对)第8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2/1072

  “为何,这次若不是你帮忙,我这一批搪瓷也不会如此顺利出手,虽然以前我们不认识,但以后只要有这种生意,你都可以照此办理,我必然少不了你的好处!”马腾略有些诧异的开口。
  这一袋黄金虽然不多,但也有二十多两,价值上万钱,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十年甚至一百年都挣不到的财富。
  “既然你不要钱,必然是有所求?”站在旁边的杨真开口。
  “哦,对,你可是有事求我帮忙?”马腾回过神来问。
  “小人不敢,只想以后能为公子效力!”胡商赶紧拱手行礼,声音都有些发颤。
  “跟我……”马腾捏着下巴上一丛短须沉吟,杨真附耳说,“马兄,这搪瓷在西方如此受欢迎,收下这个胡商,以后许多事办起来就轻松便捷许多!”
  “杨兄说的是,也罢,你以后就跟着我吧,帮忙在胡商和西方商队之间推销这种搪瓷,这些钱你也先拿去用,只要搪瓷卖得好,我也自然会奖赏,去吧!”马腾随手把钱袋子再次丢在胡商怀里。
  “是是,多谢马公子,属下先告退!”胡商激动的屁颠儿屁颠儿的揣好钱袋子牵着马离开院子。
  “这些是赏你们的!”马腾又从木箱中拿出几块香皂和几枚小金饼子丢给旁边两个和大宛人做交易的男子,挥手将两人也赶走,然后蹲下来从钱箱里面抓起来一大把金灿灿的金饼子,脸色激动,兴奋的接连打了好几个摆子。
  整整四百两黄金,还有一百五十块香皂和五十瓶雪花膏,价值超过二十万钱,这对他来说绝对是一笔巨款,自从叔父马伯渊被赵高杀死之后,他们马家一夜之间就成了破落户,不知道多少年没见过这么多钱财了。
  回想当初在宛城和陈旭结下了梁子,然后回咸阳之后被陈旭追到留香园打脸的经过,马腾忍不住一阵哆嗦之后又是一阵无名的唏嘘。
  若不是那一顿揍,或许侯爷还看不上自己。
  但自己的确是个只会吃喝嫖赌的纨绔,虽然这些年帮助侯爷训练管理蹴鞠队,但一年也不过两万钱的薪水,要维持这个家依旧捉襟见肘。
  “恭喜马兄赚得一笔巨款!”面对这些黄金,杨真脸色平静,但还是很由衷的拱手表示祝贺。
  “此事还得多谢侯爷,也多谢杨兄提点,不然这些钱也不会落到腾的手上!”马腾站起来脸色诚恳的对杨真拱手道谢。
  “呵呵,马兄不擅长经商,某不过提点一下而已,主要还是侯爷宽仁,这批搪瓷虽然是略有瑕疵的次品,但使用和正品一般无二,不过若不是侯爷开口,您也无法用如此小的代价拿到手,这些钱财和香皂雪花膏,马兄还是要送出去一些,日后把这个生财之道好好攥在手中才行!”杨真笑着提醒。
  “当然当然,多谢杨兄提醒,稍后某便安排人去给搪瓷厂的汤厂长和工部质监署的官员送去一些表示感谢!”马腾连连点头。
  “看来马兄还是有很好的经商天赋,不错,只要笼络好汤厂长和质监署官员,加上马兄和侯爷的良好关系,日后这军品搪瓷便是马兄的独门生意,财源自然滚滚而来!”杨真开始拍马屁。
  “哈哈,借杨兄吉言,真没想到大宛的这些傻子竟然愿意用一块香皂和二两黄金交换两件搪瓷次品,这转手就是三十倍的利润……”
  马腾畅快大笑,拿起一块香皂打开,看着四四方方颜色嫣红透明的最高档香皂,凑在鼻尖使劲儿嗅了一口,满脸陶醉的闭目半晌之后说:“侯爷果然不愧为仙家弟子,竟然能够做出如此精美而且芬芳之物,而且还价格如此低廉,这些钱财杨兄估计也看不上,但这香皂和雪花膏可都有钱没地方买的稀缺紧俏之物,杨兄,你我一人一半如何?”
  “多谢马兄,真便不推辞了,如今来咸阳已经半年还未曾回去过,正好带一些回太原让当地的土包子见识一下咸阳的风物,顺便送给妻妾和族亲,必然会风光一番!”杨真拱手连连道谢。
  “勿用谢我,这是杨兄应得之物,因为腾无钱财,平日与蒙公子等混在一起吃酒玩耍也忒没面子,上次因为汗血宝马让腾更是羞愧难当,若不是杨兄提点我找侯爷把这些丢弃在搪瓷厂仓库的残次品弄出来,这笔钱才也落不到我手上!”马腾苦笑着摇头。
  “马兄修要妄自菲薄,你如今已经是八品官员,虽然薪俸不高但却是侯爷的心腹之人,还和蒙公子等人交好,发财的门路多矣,马兄如今深得其理,多多笼络这些没有门路结交权贵的四夷胡商,日后大获其利必然是水到渠成之事!”
  “哈哈,那就借杨兄吉言了,走,我等去曲园喝酒赏曲,今日某请你,明日去搪瓷厂把剩下的全都弄回来!”
  马腾笑着站起来,唤来家仆和妻妾先将黄金和香皂等收好,然后收拾一下携杨真出门去喝酒泡妞。
  都说钱是男人的腰子,这笔钱赚轻松,让马腾突然之间感觉腰子一下膨大了好几圈。
  自从当日汗血宝马认领失败大丢脸面,马腾回家之后接连数日唉声叹气愁眉不展,他想要真正的融入到陈旭的阵营之中,不会干大事儿也就罢了,连钱也没有很快就会和群体脱节,养汗血宝马就是其一,不能为侯爷分忧,在侯爷心目中很快就会失宠,因此连往日喜欢的园子也不去了。
  杨真看在眼里,只为这个落拓的纨绔可惜。
  尼玛靠着清河侯这个当朝太师这么大一棵大树,竟然穷成这逼样,这穷也真的不能怪别人,于是就小小的提醒了一下,让他去把搪瓷厂堆放在库房的次品弄出来,然后想办法卖出去,必然也是一个生财之道。
  马腾本来不想,因为这些都是军需次品,按法令不能在大秦售卖,理应销毁,但搪瓷和刀剑弓弩等又不太一样,属于一次性制作和消耗物品,回炉重造都没有可能,因此搪瓷厂也没办法处置丢掉,就一直堆放在库房,如今两年过去越堆越多,搪瓷厂的人偶尔也会偷偷带几件回家用,但却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售卖。
  杨真虽然也算是一个纨绔,但毕竟是商贾世家出生,从小耳濡目染也懂得不少商业的门道,于是反复劝说并且保证这些搪瓷次品能够卖掉之后,马腾终于还是动心了,于是硬着头皮去找陈旭,陈旭二话没说给他写了一个手令,让他搪瓷厂找汤廷,而汤廷早就对这堆破烂货看不顺眼了,而且与马腾也还算相熟,极其豪爽的答应按照二十钱一个的打包价卖给了马腾。
  于是马腾在家东搜西刮凑了一万余钱,从搪瓷厂先弄回来六百多件先行试验销售,而且根据杨真的指点,还专门安排人偷偷在一些脚舍和商会等商贾集中的地方透露有办法弄到军用搪瓷,不过感兴趣的商人一看上面盖着次品俩字便一口把价格压的极低,要不就是根本就不敢接招儿,毕竟是军需物品,被监察御史查到估计会流徙甚至杀头。
  不过就在屡屡碰壁之时,今天一个整日混迹曲园杂舍的属下带来了一个胡商,然后双方一合计,决定坑一把这些刚来咸阳还没从大秦的繁华盛世中醒过神来的大宛人。
  这个胡商也算消息灵通之人,早就知道有些人经常鬼鬼祟祟在人多的地方偷偷推销军用搪瓷,但因为没这个需求因此也没有接触,但今天面对大宛人的这三箱香皂和雪花膏他的确是动心了。
  他想在咸阳扎根,再也不回西域那个一年四季风沙肆半年寒冬鬼不拉屎的地方生活了,他要当大秦人,他要成为一个咸阳人,这里的每一口水都是甜的,每一口空气都是新鲜的,月亮都比西域圆好多倍……
  但想要拿到大秦的绿卡,没有关系没有门路永远都不可能。
  眼下大秦的鄙视链条是咸阳城→_→关中→_→中原→_→六国旧地偏远城镇→_→东南西北四夷→_→西域→_→西方……当然,以后还会鄙视的更远。
  作为身处鄙视链条的最顶端的群体,所有的胡人都很自觉的保持足够的卑微和谦逊,在大秦奉行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做人原则。
  但即便被大秦人翻白眼呵斥鄙视不待见,所有胡人都还是哭着喊着要呆在大秦,因为这里才是他们梦中的天堂,没有任何地方可以代替。
  于是所有想留下来的胡人都千方百计寻找机会投靠权贵和豪绅,希望找到一个能够定居下来的门路。
  但权贵豪绅岂是那么好接触的,大秦人是高傲的,特别是那些有权有势的王侯公卿,一听说前来拜访的是胡人,立刻就翻脸让家仆赶走赶走,即便是送豪礼,最多也不过多说三两句话再赶走。
  与这些大秦权贵唠嗑太贵了,许多胡人呆下来之后慢慢就花光了钱财还是没能找到门路,于是就变成了混迹于脚舍和驿馆胡人商会之间的串子,当翻译做向导为胡商使队服务,而这个给马腾带来生意的就是其中一个,他已经来咸阳快三年了,不仅会说一口流利的中原话,而且还精通西域和大宛等国的语言,算是混的比较有头脑和脸面的家伙。
  这件事办成功,也让他终于靠上了马腾这个并不起眼的大秦勋贵。
  虽然马腾不起眼,但马腾背后的大神胡商还是很清楚的,那就是当朝太师兼左相,清河侯陈旭。
  也就是说只要获得马腾的认可,以后就能在咸阳混的风生水起,成了马腾的门客,身价立刻在胡商当中暴涨数十倍,即便是在大秦人眼中身份也会高大不少,有了这层关系,以后就能在咸阳买房置地娶妻生子成为一个真正的大秦人,不然想置办家产,即便是有钱但长着一张胡人的脸连户部和内史府衙门的大门都进不去。
第1224章
行业引领者
  午后时分,坊间和曲园杂舍之中许多消息灵通之人都在讨论一件事,一群大宛商人得到了清河侯赠送的三箱香皂和一箱雪花膏,不过大宛人却很快将其换成了瓷器玻璃等物,这个消息一出来,民间本来还对这些大宛人有觊觎之心的人瞬间便失去了兴趣。
  如今香皂雪花膏在大秦好卖,而且价格高也很容易出手,但瓷器玻璃便不一样了,虽然贵重但货源充足并不好出手,而且即便是半路去抢夺,混乱之中很容易破碎,最后落得一个吃力不讨好的结局。
  而这些消息传到大宛人耳中,大宛使臣和一群商人也都长长的松了一口气,很是慷慨的送了为自己做向导的胡商半箱香皂和十瓶雪花膏表示感谢。
  等这个消息传到陈旭耳中的时候,他压根什么反应都没有,咸阳眼下熙熙攘攘上百万人,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出现黄牛和掮客等商业混子太正常不过了,他甚至可以通过这些消息来判断肯定是有人给这些大宛人支招化解这份危机,大宛人这一路回去山高路远,若是带着这四箱香皂和雪花膏说不定刚出大秦边境就会被抢劫,最后落得一个钱财两空的境地。
  在这个时代做生意非常不容易,从咸阳到西域,一路真的是蛮荒混乱,连一条真正的路都没有,陈旭虽不经常出门,也从未去过西域和边境之地,但大致也猜得出其中的凶险和艰难。
  但无论如何凶险艰难,商人为了挣钱那怕是鬼门关都敢走,而且他们总会权衡利弊做出最有利的选择,比如舍财免灾,比如弃货保命等等,这些几乎不需要有人去操心。
  而大宛人这件事在咸阳也不过是一个不大的新闻罢了,短短几个时辰便被更多的消息淹没下去,浪花都没溅起来一朵便消失的无影无踪,而随着商品交易会的进行,到了晚间一天交易会结束之时,今天最大的一单交易也亮了出来,咸阳女子学院所属的丽裳制衣厂与南郡一位布商签订下总价值一百五十万钱的染色布料订单合同,而这笔订单,也成为了今日交易的压轴戏,在整个商界引起轰动。
  女子学院最开始是陈旭独资筹建,然后通过向富豪商贾的子女募集学费填补亏空和支付教职工的薪水,后来嬴诗嫚和范采薇等人在学院门口开设了丽裳衣舍和饰品店,丽裳衣舍眼下虽然并入了清河商店,但作为一家售卖女子服饰为主的品牌却保留下来,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名气非常大。
  丽裳牌的女子服饰设计者都是女子学院的教习和学生。
  每一套衣服设计制作出来都要安排模特走台进行展示,然后由学校组织的评审委员经过投票评选才能获得正式上市的资格。
  因为秉承着陈旭当初倡导的衣饰自然、合体、美观、开放为设计理念,因此这些衣服无论是在外观还是颜色上都很新潮,有些还很大胆,在继承了当前裙装的特点的同时,又大量吸收和发扬了陈旭以前设计的一些衣服裙装的款式,用料考究,颜色丰富,设计新颖,剪裁合体,加上大量使用了从皇宫之中遣散的宫女和织娘,因此制作工艺也是皇家水平,非常精湛仔细,因此获得了广大富裕阶层的认同。
  如今丽裳牌的女子衣饰在全国各地的清河商店之中开专柜售卖,已经成为了一个算是家喻户晓高端品牌,而且价格也还算是亲民,两三百钱也能购买到一套做工精良的新潮款型,因此销量逐年走高,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陈旭便让人组建了丽裳制衣厂,算是一个校办企业,学校的教职工都有股份,每年可以分红,因此当初跟着陈旭创办女子学院的一群教职工每年都会跟着分一大笔钱,而获得上市许可的衣服设计者也会得到一笔不菲的奖金,因此也不断的刺激着裁剪和美术设计班的学生。
  有了制衣厂之后,女子学院的教授重心完全转移到服装设计和美术绘画上,学校毕业的女学生都会安排去制衣厂实习上班,有些还可以到各地的清河商店丽裳衣舍当主管甚至是自己组建服装设计工作室,然后将这些新款的服饰卖给一些成衣店获取报酬。
  而有了丽裳这个品牌之后,陈旭把以前清河牌的女子衣饰全都并入了丽裳衣舍,清河品牌只保留了男子服饰,以风衣、墨镜、T恤、衬衣、皮靴、挎包、匕首、皮带等完全后世常见的新潮款型为主,基本不再制作和售卖传统服饰。
  男子服饰售卖并不多,认同度也不算特别高,主要还是太过新潮,但眼下大秦的民众思想开放什么衣服都敢穿,因此男士专柜的物品也还是慢慢培养出来了一群忠实的拥趸,也算是一种极为高端的服饰,别的成衣店想学也学不来。
  在陈旭看来,随着大秦经济的腾飞,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后无论吃穿住用都会用商业的手段得到解决,而衣服就是其中冲击最大的,只要做工和价格都合适,老百姓愿意花钱买衣服,因此对于丽裳衣舍和制衣厂陈旭还是比较关注,而且同时也想用这种工厂加品牌店的模式带动服装产业能够跟上经济的发展,为大秦的民众提供足够多足够好的服装。
  而丽裳制衣厂这一笔巨大的订单,其实也是陈旭亲自敲定的。
  他今天带着家眷在蹴鞠商厦玩了大半天,又去蹴鞠场里面的几个高端商品展厅观摩视察,与一些前来交易的商贾交流攀谈,最后遇到一位来自南方的布商。
  这个布商名叫上官牟,江陵人氏,祖传有复杂的染布技艺,可以染出靛、青、蓝、绛、紫等十多种不同颜色的布料。
  楚国与中原诸国崇尚青黑等厚重的颜色不一样,楚国人喜欢飘逸和彩色的服饰,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衣服最为丰富多样,而且楚国也好诗词歌赋和音乐舞蹈,无论文人还是贵族,都喜好享受各种美好而浪漫的事物。
  不过万事都有利弊,楚国文化繁荣的同时也让贵族养成了奢侈享乐的传统,空有大片的国土和超过大秦的人口,当面对穷兵黩武的秦国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击之力。
  楚国虽然眼下已经没有了,但楚地服饰色彩鲜艳和轻盈飘逸的风格还是保留了下来,眼下行走在东南诸郡,就会发现当地人的衣服要比西北人漂亮好看的多。
  而这个上官氏,曾经是楚王宫御用制衣坊的布料提供商,上官牟如今四十来岁,继承了祖传的染坊,年轻时候还曾经拜见过楚王,与不少楚国当地的贵族豪绅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陈旭遇到的上官牟的时候,当时他正在详细观看丽裳衣舍的布料,看见陈旭之后上官牟也表现的非常沉稳,问答也彬彬有礼不卑不亢,令陈旭印象深刻,于是就多问了几句,这才弄清楚他的身份。
  眼下随着大秦的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快,民间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民众对各种美好事物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服装的追求自然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丽裳衣舍就代表了这个潮流的先行者和引领者。
  而作为彩色布料提供商,上官牟其实早就在关注丽裳衣舍颜色丰富的衣裙了,这次来咸阳,他不光带来了大量优质的彩色布料,同时还想找一个成衣商合作,看看能不能将彩色印染布料生意做的更大。
  一番简单的攀谈之后,陈旭让上官牟把所带来的布料样品每样送了一些来清河商场,二人在三楼的茶餐厅边喝茶边讨论,最后拍板达成这一笔一百五十万的购销合同。
  这笔生意对陈旭来说并不算大。
  但对于上官牟来说就是一个绝对的大单了,要知道他平时十匹二十匹的布是常规生意,上百匹的就是大单,而陈旭这一个订单高达二万五千匹各色染布,平均价格虽然拉低到六十钱,比平日的销售价低了近三成,但这笔生意的时间跨度长达到两年,而且还是和清河侯合作,这将给上官氏的染坊提供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加广阔的前景。
  依靠着清河侯和丽裳衣舍布料提供商的名头,上官氏很快就会在大秦的染布行业成为江湖瓢把子,几年之后稳稳坐上头把交椅是没有丝毫怀疑的。
  因此对于上官牟来说,这笔生意哪怕是亏也值得一做,不是谁都有机会靠上清河侯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2/107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