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吃相(校对)第9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55/1072

  “为了适应快速的人口增长和更加合理的管辖,臣提请在继续推进郡治改革的基础上增加全国县治数量和规模,从目前的一千二百余县增加到一千八百余县,根据人口规模和辖区范围进行县治数量的调整,根据臣的预测,十年之后,我大秦人口将突破一亿,二十年后可能会突破三亿,人口的爆发式增长将对各地官吏的治理能力要求大大提高,同时也会对生存环境以及钱粮盐布等急需的生活物资形成极大的压力,因此臣建议继续推进郡县大学和中学的建设,培养更多合格的地方官吏来适应国家的长远发展,为了大秦未来不至于人口过多而造成耕地和粮食短缺,臣提请废止人口生育奖励法案……”
  “五年前臣提请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开春之后便已经结束,根据执行情况来看成果斐然,改善民众生活的铁锅计划、增加粮食产量的粮种推行计划和新式耕种方法都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各地卫生院的筹建也达到了八百余家,中学筹建了两百余所,大学筹办了十余所,农商工税都已经降低到了计划范围之内,朝廷税收也连续五年大幅增长,全国水泥马路的翻新修建超过两万余里,鉴于五年计划的巨大成果,臣提请进行第二个五年计划,计划如下……”
  自从上次坦途计划一次提请了十多本奏书之后,陈旭突然感觉喜欢上了这种变态的工作方法,这次经过足足半年的巡视体验大秦的基层变化之后,在来去的路途上大部分时间都在思考更加深入的改革措施,而且主要针对的是往日法案的更深层次的细节修改和适应新时代的法律制度。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大秦眼下的发展日新月异,新老问题交织在一起,只有不断的去发现和改革,才能够发展的更快更好。
  大秦朝堂的众多大佬没有太多改革的意识,而且久居咸阳几乎不出去体验民生,更多的时候只是在按部就班的处置政务,因此陈旭就要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权利强势的去推行自己认可的政令,努力让大秦沿着自己展望的目标快速前进。
  而这种大规模提出奏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管其中有多少能够得到皇帝的认可和文武百官的支持,但搂草打兔子,总会有许多能够被通过然后被贯彻执行下去,而且许多改革措施提出来之后,哪怕现在不能推行,只要传到民间,自然会有人支持,形成一股民间的力量最终倒推朝堂改变。
  没有焚书坑儒,没有法家一家独大,在陈旭兼容并蓄的执政理念下,百家门徒和有志于报效君王的名士贤达得到了极大的自由,可以通过报纸,通过百家论坛甚至是直接上书朝廷来推广自己的理念,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治国理念,让自己的思想最终也能够得到传播和发扬。
  整整一个早朝时间,几乎都是陈旭一个人在演讲。
  而越到后面,奏书的内容涉及的越发宽泛和深入。
  从最为基础的农业,到后面的商业、工业、军事、教育、医疗、人口、环境、甚至包括面对即将竣工的京师大学和图书馆等等都提出了新的建议和改革措施,甚至在最后一本奏书上,还提出了在姑苏组建南方商报的计划,同时还要文学院和大秦都市报、出版社一起筹划推出一批包括美食、服装、军事、商业、地理、科学、医学、美术、音乐、小说故事等不同类型的专业期刊,以此推动大秦文化事业更加蓬勃的发展,为全国百姓提供更多的文化娱乐与精神粮食。
  早朝散,文武百官一个个脸红耳赤头昏脑涨的互相讨论着回各自府衙办公,而同时,清河侯一口气提出了二十多本奏书的消息很快席卷整个咸阳,面对如此多的改革措施和政策法令,上到皇帝衣食住行下到黎民百姓吃喝拉撒几乎无所不包的打包提案,即便是熟悉清河侯一贯奏事风格亲朋好友全都有些不敢相信。
  “侯爷,您这是打算把往后十年的事都安排完了退休吗?”
  紫寰殿中书省府衙,闻讯匆匆而来的报馆总务秘书陈平坐在陈旭的办公桌前面擦着额头的汗,明显有些心神不宁。
  报馆作为三品衙门,但情形特殊不需要处理政务,因此皇帝许可报馆的官员没有要事不用上朝,因此陈平等人虽然位高权重,平日几乎不去朝议大殿上朝议政,偶尔去也是被皇帝召去的,而去的目的肯定是有重要的朝堂政令需要披露和通报。
  但让陈平没想到的是,陈旭这回来才七八天时间,便突然再次提请如此多的改革奏书,不仅让皇帝和满朝文武不适应,连他这个最忠诚的狗腿子都懵头了。
第1420章
陈平的担忧
  “嗯,和你想的也差不了太多,这次的提案直接会影响到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大秦格局,如果真的能够全部推行下去,我在不在朝堂当不当左相其实都已经无所谓了,这些奏书你要好生仔细观看体味,或许对你将来很有帮助!”陈旭一边翻看奏书一边点头。
  “侯爷此话是何意,难道您真的打算退隐山林不问朝政了?”陈平一下按住了陈旭的手,哆嗦的有些像发鸡爪疯。
  “退隐暂时是不会退隐,但从今日开始,本侯要安静下来思考人生,你要密切关注这些提案的通过和执行情况,安排大量记者追踪报道全国各地的改革动向,尤其是南方商报社的组建,你一定要挑选安排合适的人选去担纲主政,报馆和文学院已经筹建了七八年了,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有数千,全部挤在咸阳不是好事,必须要放出去,给予他们更广阔更自由的环境发挥出更大的能量,记住,各种商业杂志编辑部要尽快组建,统归报馆管辖,这么多年报馆积累下来的五花八门的各种稿件,足够支撑这些新期刊杂志的编辑和出版,因此在开春之后,你们一定要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旬刊和月刊,为文化阶层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付安,丘乘,封子安,徐青墨,计通、庞雀等这些人继续留在报馆担任主编已经太屈才了,必须让他们各自担纲主政……”
  “好好,侯爷放心,只要您不退休就行,若是您不干了,我们也都跟着您去隐居山野种田开荒!”陈平长长的松了一口气连连点头答应。
  “嘁,就这点儿出息,莫要忘记了以前我说过的话,你有封侯拜相的能力,有秉持乾坤的抱负,我对你寄予厚望,前日入宫我已经向陛下提过,等京师大学筹备完成,你便调任京师大学任副院长,有了这份资历,未来就能接替我掌控中书省……”
  “侯爷,您还如此年轻,何必早早做退隐的打算,平的能力岂能与侯爷相比,怕是做不好中书省丞相,您还是好好做到七老八十再退休吧,因为即便是您想,只怕陛下也不会同意!”陈平头摇的像拨浪鼓一般,脸皮激动的有些涨红。
  “此事言说还早,我只不过让你心有准备而已,对了,京师大学最多三个月就完成了,报馆的总务秘书你准备推荐谁来担当?”陈旭想了一下把这个问题暂时放到了一边。
  “平有三个人选,第一个就是科学院秘书孙叔炅,孙叔兄办事严谨妥帖,跟着侯爷多年知根知底;第二个就是报馆的主编丘乘,丘兄为人直爽而且办事雷厉风行,非常适合报社这种比较繁忙工作;第三就是出版社总编徐青墨,徐兄老成持重办事认真,对待所有稿件都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这三人侯爷都很熟悉,平觉得任选其一都能胜任报馆秘书的职务!”
  “嗯,他们三个的确都可以,但孙叔炅在科学院的位置很重要,他走了我找不到熟悉的人来接手,徐青墨既然执掌出版社,而且位置同样很重要,暂时也别动,丘乘是李顺的舅父,性格的确火爆一些,但无伤大雅,也罢,就他吧,你回去之后好好和他讨论一下,尽快把总务秘书的工作交接完成!”
  “是,侯爷放心,平回去之后就会把这个消息通报整个报社和文学院!”陈平赶紧点头。
  “你去吧,最近低调一些,多多关注我写的各种改革奏书,同时还要多考虑一下京师大学开学之后的状况,教材、学科、后勤、教学以及考核评价等等,不懂的可以去农学院工学院学习一下,终归到时候不能把京师大学的招牌办砸了!”
  陈平来得快去的也快,两人短短不过一刻时间便完成了一个三品署衙的主官更迭和京师大学的未来发展格局。
  这便是上位者的权势和好处,而整个大秦能够做到如此轻松写意的人事安排的人,除开始皇帝之外就只有陈旭。
  当然,陈旭已经早已提前和皇帝完成了讨论,只不过这个消息还未传出罢了。
  陈旭在朝堂提交的二十多本奏书被始皇帝带回皇宫仔细阅读,其中大部分实际上算不上改革,最多算是继续推进的深化改革细则,把以前许多很粗的改革方案更加细化,这也符合改革逐步深入的步骤。
  而这些改革方案的流出也开始在民间变成了各种热烈讨论的话题,曲园杂舍和楼堂馆所甚至大路边田埂上,到处都能看到人们聚在一起议论,无论懂不懂政治,也不管自己的身份到底和朝堂隔多远,就和后世京师的老百姓喜欢讨论政治话题一样,每天不说上几句国家大事便感觉浑身不自在。
  接下来的时间陈旭开始慢慢恢复了往常的状态,生活也开始变的有规律起来,每天上朝下朝,审核完重要奏书之后就骑马坐车巡视五大学院和实验工厂,最喜欢去的就是已经开业的清河医院和即将完工的京师大学与图书馆。
  两年前的仲秋,一场大火在城南烧出来六七百亩的空地,让陈旭有了一个崭新的主意,经过两年时间的修建,京师大学和图书馆大礼堂都接连封顶竣工,当初这一片火烧过的残垣瓦砾眼下已经彻底脱胎换骨再也看不出往日半分痕迹。
  所有的建筑构成一个八卦和太极的图案。
  京师大学以太极为中心分为南北两个校区,教室、校舍、食堂、寝室、体育馆、娱乐室、池塘、溪流、小桥、山坡,被按照八卦方位和划分的清晰有序,而在太极的两个阵眼之中,分别坐落着图书馆和大礼堂。
  一条长达两百丈的圣贤大道从京师大学南门往北直通图书馆的大门,而且随着地势逐渐抬升,构成一共十层百级的台阶。
  所有的主体建筑几乎都已经完成,小溪池塘都已经引入水流,各种绿化树木都已经栽种完毕,最后正在进行的是楼堂馆舍的内部装修。
  而最令人期待的诸子雕像和帝王群雕像还都空缺,眼下正在修建的是混凝土底座和十块巨大的功德碑。
  在一群科学院和工部官员的陪同下,陈旭顺着圣贤大道一路走到图书馆门口,站在高出地面十丈的位置俯瞰整个区域,一个巨大的八卦太极图案清晰的呈现在眼前。
  这是一个与整个咸阳城迥异的建筑群,风格独特独具匠心,每一样建筑都规划布置的恰到好处,阴阳和谐构成一个巨大的阵势,既有新式高层建筑的风格,又和传统建筑浑然协调,经过装修之后,完全看不出来里面钢铁水泥的骨架。
  整个工地还有数千民夫刑徒奴隶正在忙碌,运送木石建材,大量的工匠和学徒监吏官员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的按照图纸进行施工。
  而图书馆内,格局自然又完全不同。
  图书馆大门并不是在地上,而是为了体现圣贤大道的宏伟和诸子雕像的神圣,因此被抬高十丈悬在空中,只要沿着圣贤大道走到图书馆门口,整个咸阳城几乎就能一览无余。
  大门口还横七竖八的搭着脚手架,许多工匠民夫正在叮叮当当紧张施工,在一群官员的陪同下,陈旭走进大门,迎面看到的就是一个巨大的环形格局,有若一个圆形的天井,上下一共六层,底下是一个花园,有池塘树木花草,还有一些高高低低的建筑。
  因为还未完工,眼前看到的就是乱七八糟的情形,但一旦完成之后,整栋建筑将充满了独特的文学气息,幽静敞亮中还带着自然和谐,到时候这每一层都还会摆上成排的座椅和许多盆栽的花草树木,将会成为整个大秦的文学圣地,成为一个读书看报聊天写作甚至无聊消遣的最好场所。
  百家门徒和天下士子,将真正拥有了一个共同朝圣的地方,一旦有人不敬,将会成为全天下读书识字阶层共同讨伐的目标。
  根据原先的策划,最上面三层将会摆放所有纸质印刷书籍,按照经史子集礼乐术理等不同的类别进行规划摆放,共计分成十多个大类百余个小类,陈列室和阅览室将一共有六十多间,可以同时容纳两千余人同时借阅看书。
  台阶下面三层是半封闭状态,陈放的都是民间赠送或者是报馆、文学院从全国各地收集而来的竹木简牍甚至是金石龟甲骨片等古籍,这些书籍有些已经整理出来校对后出版,有些还在整理校对,有些甚至还只能胡乱的堆放在一起等待慢慢整理,因为数量太大,要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怕是需要十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这三层的古籍大部分都能对外够借阅观看,但不能带出去,只能在馆内阅读。
  这就是地上六层的格局,而地下还有两层地下室,有专门的出入口,里面存放的都是最为古老珍贵的孤本残本,金木竹石龟甲骨头都有,一般不对外开放,只有特殊研究的人士才能允许进入,还需要得到图书馆高层的许可。
  图书馆馆藏的所有竹木简牍和金石龟甲等古迹都不外借,若是想拓片誊抄还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用以支持图书馆的营运和发展。
  总体来说,整个图书馆从建筑到设计到理念,全都是超越时代的产物,正式开馆之后,将成为整个天下读书人心目中的神殿,无数人会怀着崇敬的心从全国各地前来朝拜和学习。
  因为这里将是整个华夏数千年文明成果的汇聚之地,文学院每年将还会进行大量的古籍收集和整理出版,不断的充实图书馆的图书数量,而在数年之后,这里还将出现大量的外国书籍,甚至对于夷越辽代凉西域等大秦四夷之地的文字整理和翻译工作,眼下已经有通译馆在开始做了。
  图书馆是陈旭耗费了巨大心血的地方,因此视察的也非常认真,楼上楼下地下室,甚至包括安全安保、出入通道,厕所以及喝茶休息的地方都仔细检查询问,力求保证图书馆能够安全而顺利的开张。
第1421章
李顺回归
  “侯爷侯爷……”
  就在陈旭视察完图书馆正在京师大学里面转悠的时候,突然一个侯府管事从远处上气不接下气的跑过来。
  “何事如此紧急?”陈旭忍不住皱眉头。
  “侯爷,有……有人送来……送来一份急信……”管事气喘吁吁的从衣袋里掏出一份皱巴巴的书信递过来。
  看着这封被揉的如同盐菜一般的书信,陈旭脸皮抽抽着打开,只看得一眼顿时激动的跳起来,一目十行瞬息看完之后袖袍一摆说:“诸位抓紧时间进行最后的建设,本侯有事先行一步!”
  “是,下官等恭送侯爷!”一群陪同视察的大小官员全都拱手行礼,等陈旭急匆匆乘车离去之后,这才一个个面面相觑。
  “看侯爷如此兴奋激动,怕是家里有了喜事!”一个官员疑惑的开口。
  “屁,侯爷家里的事还需要写信?”有人反驳。
  “或许并非咸阳侯府,而是清河镇老家呢!”另有人提出不同意见。
  “咦,此事倒是有可能,莫非侯爷的爹娘又给他生了一个弟弟……”
  一群工部和图书馆工程指挥部的官员交头接耳四散而去,对于陈旭的惊喜开始各种不着调的猜测和讨论,而陈旭坐在马车上却脸色古怪,极度的惊喜激动之后又有些哭笑不得。
  这封信是李顺写来的,言说他们从云南经巴蜀过汉中走栈道翻越大山,眼下已经过了陈仓,因不敢回咸阳,便躲在距离咸阳三十里外的一个地方。
  陈仓,也就是宝鸡,如今大秦通往巴蜀都是栈道和水路,而从关中出发,只能走栈道,随着大秦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这几年也发展的很快,通往巴蜀的几条栈道都经过大规模的翻修和扩建,许多危险地段都用钢筋水泥进行了加固,往来通行还算通畅,就是道路太过狭窄险峻,而且曲折无比,虽然最难行的区域只有数百公里,但却要慢慢走上至少月余时间,若是驱赶骡马托运货物等,行走的就更加缓慢,进出一趟巴蜀三五个月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李顺的信写的不算详细,只说使团去年二月底从安息出发,然后绕道身毒进入骆越领地,费尽周折九月才到达云南,在密林之中被任嚣所救,然后从巴蜀回归咸阳,书信并没有太多叫苦,反而是有些惊恐,李顺在信中将阿西娅的事详解释了一遍,反复强调不是自己拐骗回来的,而是阿西娅偷偷摸摸跟着使团,等发现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李顺人还未回来,便提前让人送回来这封信的目的,就是想让陈旭帮忙想法替他开脱罪责,作为一个外交使臣,竟然偷偷摸摸拐走了安息国王的未婚妻,这应当是一次严重的外交事件,后果有些不堪预料。
  安息虽然看起来不如大秦,但人口众多也并不穷,真的因为此事记恨起来,只怕会影响大秦征服西方诸国的进程。
  杀父仇,夺妻恨,自古不同戴天。
  大秦使团的做法估计会让安息国王安条克三世气到吐血三升。
  这也是李顺不敢走大宛,宁可被老虎狮子毒蛇猛兽咬死也要绕道南方的原因。
  一旦被安条克追上,使团上下肯定会被砍成稀烂喂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55/107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