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纱(精校)第4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6/559

  朴敏孝说道:“宣制来了之后,我们要行跪礼,公主也得下跪,因为他是代表皇帝。宣制会先问:皇帝问使者来时,尔国王安否?公主要这样说(用汉语):国君安好。然后宣制又会说:尔使者远来勤劳。您要回答:谢皇上厚恩。”
  李淑贞冷笑道:“他们的皇帝不是才两岁么,就知道怎么问话了?”
  朴敏孝正色道:“这是礼节,哪管是不是皇帝问的。”
  第二天,果然有官员来这么问话,连一个字都不差……明显是有司官员按部就班的干法,皇帝、太后什么的根本就没问。
  比较荒诞的是,明朝根本就不承认李倧政府的合法性,其使臣自然更不合法,皇帝还会问你们的国王好不好之类什么吗?
  经历了一系列的复杂礼仪,使团一行人终于被带到了文华殿觐见,期间跪了无数次,每次至少要拜四下。
  李宬和李淑贞已经被紫禁城的宏伟壮丽给震撼了,李淑贞的脸前面有一条丝巾遮着,影响视线看不太清晰,几次她都忍不住撩开丝帘去看那些宫殿、亭楼、汉白玉栏杆、熳金砖地面……朴敏孝提醒道:“东张西望很失礼。”李宬和李淑贞的惊讶表情才收敛了一些。
  他们走进宏伟的文华殿,看见左右文武百官站立,上面的御座旁边锦衣卫设有明扇等各种仪仗,威仪万分,只是御座前面垂着一道金色的帘子……因为接见他们的是太后,而不是皇帝。
  李淑贞看见如此威仪的仪仗,如此多人簇拥在那御座上的女人旁边,顿时艳羡不已,做女人做到明朝太后那样,夫复何求?
  叩拜之后,只听得那上面的垂帘后面一个娇娇的声音说道:“张问,你去问使臣几个问题,朝鲜国发生了什么事儿?”
  李淑贞听到太后说到“张问”,好奇心立刻被吸引过来,她很想看看张问长得什么样子。但是现在太后没有叫平身,而是叫人责问,他们还伏在地上,无法看见张问。
  这时只听得一个男中音说道:“臣,谨遵懿旨。”
  李淑贞听到这句话更是好奇,原来她以为“张阁老”顾名思义就是个老头,但是刚刚那个说“谨遵懿旨”的声音明明就不像老头。
  张问走到使臣们的面前,轻轻清了清嗓子,正色问道:“你国旧王还在人世吗?”
  朴敏孝战战兢兢地答道:“在矣。”
  张问又问道:“有子吗?”
  简简单单的几句看似平常的问话,朴敏孝心里莫名有种畏惧感,只得乖乖地答道:“有一子,和旧王同住。”
  “中兴元年十一月尔等动兵逼宫迫使旧王退位?”张问道。
  大殿左边靠墙的位置放着一排书案,好几个文官正在奋笔疾书记录对话。朴敏孝更是恐慌,这模样,就像官府大堂上审讯罪犯一般,而他们这些人,就是罪犯。
  气氛十分肃然,大伙都知道,今天的事儿会备档,会记录到青史里面,影响深远。朴敏孝小心地说道:“未有动兵。旧王自己失德,详细所为在申文中,上国见了申文便知道详悉了。我国大小臣民,不谋而同,推戴新君,昭敬王妃令权署国事,天命人归,从容正位,岂有动兵之事乎?”
  张问一拂长袖,指着朴敏孝不怒而威道:“那为什么宫室起火了!”
  话音中气十足、义正辞严,又见张问举止大气,顿时一股王霸之气在宫殿中荡漾开来,让众人震慑不已。
  李淑贞终于忍不住,大胆地抬起头看了张问一眼,顿时就呆了……原本她发现张问很年轻就十分意外了,这时见到张问的相貌,瞬息之间,她几乎忘记了自己身在何处、在干什么。只见张问身材颀长英武非凡,言行洒脱自信而给人正大光明之感,更别说那张让任何女人见了就迈不动脚步的脸,剑眉散发英气,目光闪亮有神,鼻梁挺拔,整张脸的线条刚毅而流畅,既英俊又没有一丝脂粉之气,真乃男人中的战斗人。
  张问见李淑贞无礼地大睁着眼睛盯着自己,这种眼神他见得多了,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但这是在大殿之上,张问必须装笔,他立刻狠狠回敬了李淑贞一眼,提醒她注意仪态。
  李淑贞小脸一红,急忙垂下头去,她的傲气在张问面前已经荡然无存,心坎上扑通巨响,心子仿佛要跳出来了一般。她头脑发晕,呼吸困难,只有使劲地呼吸才行,不然她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死在这大殿之上。
  第七折
率土之滨
段二二
笑颜
  朴敏孝被问及宫室为什么起火,就想忽悠一个缘由,但是这宏伟和大殿、威仪的大朝让他压力非常大,几乎想说实话了。
  他总算稳住了心神,壮起胆子忽悠道:“宫妾所居之处,点灯失火,而正殿则依旧。”
  张问心道:点灯把宫殿给烧了?而且恰恰在政变那晚上烧的。这理由找得也太假了。
  但是张问没必要把自己的怀疑表露出来,问完话便转身走到御座下面,拜道:“回太后,臣问完了。”
  垂帘里面传来张嫣好听的声音:“宣旨。”
  这时太监李芳走上前来,尖声说道:“朝鲜国使臣听旨,尔等国王未有大明皇帝同意,以非常之手段夺得王位,已犯大罪!令李倧先行自检退避待罪,在此期间,新君务必配合大明委派官员调查真相始末,并考察品行,我大明皇帝将据实徐颁赦罪之诏。钦此。”
  李宬没听明白,只能先谢皇恩,接了圣旨。这时太后张嫣才缓缓地说道:“平身吧,尔等先回会同馆,等待朝廷官员与你们商议具体事宜。”
  除了李宬听不明白汉语,朴敏孝和李淑贞却是听明白了的,李淑贞脑子一片空白不及细想,但是朴敏孝却是搞清楚了明朝的态度,这道圣旨不算最坏,但是也好不到哪里去。
  对朝鲜国来说,比较幸运的是,明朝已表明不会武力干涉朝鲜的王位问题,大明依然会保障他们的国家安全,李倧可以松一口气了,什么考查新君品行都是幌子,赦罪的诏书会不出意外地颁布;不幸的是,明朝已经判定李倧有罪,那么他谋得王位就不是什么“顺应臣民”的义举,对子孙后代不好交代,而且等同于名不正言不顺……总之国王李倧可以当,就是当得没那么理直气壮,有点憋屈。
  这道圣旨出自张问之手,是通过了大臣商议妥协的结果。他们按照大明朝的道德律法,斥责李倧,但是又“不得已而为之”地对这次政变采取绥靖,因为明朝还有心腹大患建虏……至于委派官员调查真相也是幌子,目的是监督朝鲜国对建虏的政策、配合明朝的战略布局。
  待朝鲜使臣退下,张嫣便宣布退朝,等太后的仪仗走了之后,张问等文武官员才陆续从文华殿出来。
  张问刚走出文华门,就听见一个太监在后面说道:“张阁老请留步。”
  “元辅、朱大人,二位先行一步,我有点事。”张问给同行的两个大臣招呼了一下。顾秉镰二人便抱拳道:“告辞。”
  张问转过身,见来人是个小太监,他不认识,便问道:“你有何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6/5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