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媳第2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8/661

  她只能很小心地引导。
  但结果依然让她泄气。
  就拿一件事来说。
  梁心铭想提高生产力,于是推广打稻机,也叫脱粒机,这是一个人力操作的农业机械,湖州那边早就普及了。
  梁心铭想着潜县穷,让家家户户购置打稻机不现实,便说服村里的木工,做出几台打稻机,租给村民使用。那木匠要每天每台机子收十文钱的租金。梁心铭劝他,须得先让大家看到好处,等租的人多了,也是一样。再等大家日子好过了,买他的打稻机,那才利润高呢。
第283章
芝麻官难当
  木匠听从她的建议,将租金定为每台机子每天租五文。
  结果,还是有许多人不肯出这个钱,宁愿在大太阳下捧着稻禾,对着木板一下一下地摔打。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省钱。
  你说打稻机效率高、速度快?
  农家人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闲工夫!
  小农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缺点是安于现状。百姓们遭灾时吃草根啃树皮,绝不代表平安时期会想方设法发家致富,那是商品经济才有的思维模式。
  年轻的梁县令受不了了,七月盛夏,早稻收割时,她下乡巡查,跟一群老百姓坐在潜山湖畔、某个村村口的大榆树下,听着头顶上长一声、短一声的蝉鸣,理论此事。
  她掰着手指头告诉大家用打稻机的理由:
  第一,早些把粮食收进仓,好及时插晚稻秧。夏天暴雨多,要是粮食被雨水浸湿了霉变,岂不因小失大?
  第二,节省了时间找肥养田。农田产量不高,肥料也是关键。人畜的肥料有限,可以通过割草沤肥,或者烧草灰撒入田地,争取来年提高产量不好吗?
  第三,有空把柴草储备足足的,别总为了省柴火舍不得烧水,喝凉水、洗冷水澡很容易生病的,而看病是要花钱的!
  第四,有时间发展副业。养猪养鸡、种茶种果,这些都能改善生活。梁县令说,要是她种田,肯定会把房前屋后边边角角都种上瓜果蔬菜,还会从山上挖野茶下来种,辛苦忙碌,至少孩子们可以有果子吃,家里有茶叶喝了。在地头上种几颗西瓜,盛夏农忙不是就有西瓜吃了?
  刚说到这,马上有人道:“种不起来!娃儿偷!我家有棵桃树,还是青毛桃的时候,就被娃们摘光了。”
  梁心铭道:“所以都要种呀!家家都有,就没人偷了嘛。”
  她愁死了,怎么就说不通呢?她又没搞那些不切实际的,或让大家奔现代化。都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偏偏不去努力做。以前穷怪官府,现在不能怪她吧?
  她目光一扫,抬手指向附近一家农户——那家围墙坍塌,破败不堪,茅房的臭气都随风吹到这边来了——道:“你们闲工夫多,怎不把家里的围墙修好?这不用钱,只要打些土坯、捡些石头就能做好,为什么不做?还有那茅房,臭气熏天、苍蝇嗡嗡飞,为何不弄好?”
  说到这,她又指向身边流着绿莹莹的浓鼻涕、脑门上顶个杩子盖、满眼崇拜地仰望她的四五岁小男孩道:“这孩子生得多可爱,本官刚才见小伙伴帮他捉虱子呢;还有这鼻涕,当爹娘的怎不管管?他这是病了。”
  杩子盖被他心目中神仙似的县太爷点名,骤然聚焦在众人目光下,小脸红了,羞耻感发作,小嘴一瘪,就要哭。
  梁心铭急忙摸摸他的小脑袋,道:“本官不是笑话你,是告诉你爹娘,要多关心你。”又对众人道:“他这是受凉了,要不早些治,小病变大病,上哪儿弄钱看去?现在不用吃药,熬碗姜汤喝了发发汗,也许就好了。”
  一汉子急忙上前,羞愧承认,他爹当得不好,回家一定让孩子娘熬姜汤给孩子发汗等等。又嫌孩子脏兮兮的还挤在县太爷身边坐,丢他人,大手往儿子鼻子上一捂,捏住儿子小鼻子让他用力。“呼”一声,擤出一大捧软糯的东西握着,另一手牵起短褐下摆帮他擦干净了。然后勤勤恳恳地捧着那腌臜物走到一旁甩了,再把手在裤子上擦一把了事。
  梁心铭看得目瞪口呆,强闭住气。
  赵子仪坐在梁心铭身旁,一边轻轻摇着折扇,帮她扇着风,一边听她苦口婆心地为大家规划。所谓“父母官”,对百姓不就像父母为儿女一样操心吗?此时,他急忙用力扇风,生恐梁心铭不能出气了。
  好一会,梁心铭才恢复正常。
  她立即对大家开展医疗卫生教育:“家里和茅房不弄干净,孩子不弄干净,很容易生病的。看病不要花钱?所以要预防。要喝开水,不能喝生水;小孩子和女人洗澡要用热水,不能用冷水……本官准备帮助村里办个私塾,让孩子们读书。读书可以明理,知晓古今天下事。”
  ……
  前世林心儿不是农村人,不懂农田活计;今生梁心铭没种过田,可是她经常向老农们请教,理论联系实际,做足了功课才开口,说的都是她的困惑和不解。
  贫穷导致落后,教育落后,卫生也落后。要想改善,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还要兴办私塾、教书育人。教育,往小了说可以读书明理,往大了说可以改善生产关系。
  她从医疗卫生谈到兴办私塾,说得口干舌燥。
  赵子仪忙递上随身带的竹筒,让她喝口水润嗓子。
  百姓们看着他们清俊的县太爷,听得一愣一楞的。县太爷这话说的——在大多数人心里,觉得太精细了,农家人,过日子哪能这样精细呢?都粗糙惯了的。
  可是,大家不忍驳县太爷的面子,人家是官,肯跟他们坐在一块聊天,听他们道烦恼,能不承情吗?
  有人就殷切道:“大人放心,把晚稻秧栽了,小人就上山砍柴,砍几棵树回来,劈成大柴,能烧到明年呢。往后都喝开水,不喝生水……”
  才说一半,梁心铭就猛地呛了,一边咳嗽一边摆手。
  那人忙停止说话,莫名其妙地看着她。
  梁心铭缓过劲来,急道:“不能砍树!”
  砍树怎么了?
  众人都迷惑了。
  梁心铭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能随便砍树。本官让你们三年之内不许在潜山湖打鱼,也是这个道理。”
  养鱼养鱼,不养哪来的鱼?
  为此,梁心铭下令三年禁止捕鱼。
  她容易嘛,三年后她要是调走了,这成果都留给下一任县令了。千万别是贪官,不然正好享受这成果!
  成功总是属于少数人的。
  也有人充分领会了梁心铭的苦心和用意。这人叫李山,大家聊完,都起身去干活的时候,他殷切地请梁心铭去他家,“太爷去小人家瞧瞧。小人的稻子都打完了。”
  梁心铭想了想,就随他去了。
第284章
引皇帝关注
  李山是个小意殷勤的男人,边走边告诉梁心铭,他家住在村尾,离村里有一段路,“住的近有近的好处,有什么事隔壁能帮着照看一点;远也有远的好处,少了许多是非。”
  梁心铭道:“这话有理。”
  李山道:“我们家没打院墙,等忙过这一阵,小人就打些土坯,盖个院墙,省得鸡到处跑,黄鼠狼也祸害。”
  梁心铭不在意,以为他故意顺着自己说话。
  等到了李家一看,梁心铭眼睛就亮了。
  李家四间屋,土墙、茅草顶,门前的场院很大很平整,如他所说,没有围墙。场院上晒着稻子;场院左边两棵柳树,中间拉了绳子,晾晒衣服,一只光华灿烂的大红公鸡和几只母鸡卧在柳树下打盹;场院右边是菜园子。
  四四方方的菜园子周围插了一圈竹篱笆,竹篱笆外又栽了木槿,尚未长高,开着粉色的花儿。等这些木槿长高后,就能代替竹篱笆,成为天然的绿色花障和围墙。
  竹篱笆内瓜果蔬菜很丰盛,在外看得见的就有爬满整个竹篱笆的扁豆、豆角等,还有并列几棵桃树、李子树;菜园中间有黄瓜架、辣椒茄子等。
  梁心铭由衷赞道:“这菜园收拾的不错。”
  李山欢喜,先不让她进屋,先领着她和赵子仪去菜园子。菜园子门口只用一扇竹枝编的门挡着,李山拿开它,侧身让梁心铭二人先进去,自己才跟进去。
  梁心铭便发现,竹篱笆内不仅种有扁豆,还有南瓜和西瓜。西瓜藤蔓爬到垄沟中间,把道路都占据了,浓绿叶子下、草丛中,藏着好些个绿皮西瓜。桃树还不高。李山说这些果树是去年才栽的,就是听了县太爷的话,特意找人家讨要的果树苗;西瓜种子则是去城里买的。
  梁心铭看着瓜果丰盛的菜园,赞叹不已。
  李山摘了个大西瓜,这才带梁心铭回家。
  李山的家里收拾得仅仅有条,媳妇和女儿正要下地呢,见县太爷来家了,也不下地了,都忙碌起来。
  李山喊媳妇用凉水把西瓜镇一会,自己又带着梁心铭“参观”自己家的后院,后院也没有围墙,种着许多黄豆,屋侧边是猪圈和茅房,比村头那家干净多了。
  李山道,等忙完这阵,他把前院后院的院墙都弄起来,前院就用土坯,后院栽一圈茶树,能当院墙还能摘茶叶。
  这次,梁心铭再不认为他是顺从自己,而是真有心、会过日子,并善于借鉴和学习。李山向她证明了,她之前说的话不是空想理论,只要有心就可以做到。
  这才是令人向往的农家生活嘛!
  回到屋里,李山媳妇捧上西瓜来。西瓜没有切成一块块的,而是一剖两半,梁心铭和赵子仪一人捧一半。李山媳妇给他们各发了一把竹勺子,道:“老爷吃吧。”
  梁心铭道:“这太多了!”
  乡下人朴实,待客厚道。
  李山极力推让,笑道:“老爷吃吧,园子里还有,我们要吃再摘。老爷难得来一回,也没啥能待客的,赶上西瓜熟了,吃一个也不能吃穷。老爷说的对,勤俭持家,脑子活泛就不会穷。小人还想听听老爷教导呢……”
  梁心铭和赵子仪相视而笑。
  吃了一口,赞“这西瓜很甜。”
  李山便咧嘴笑了,又小心翼翼地、旁敲侧击地告诉梁心铭:“乡下就是这个样子的。那当爹的也不能管住儿子,别说县太爷了。这么大一个县,哪能个个都听话呢。老爷也别太操心,只要有人发达了,别家看了就眼红——肯定要眼红的,他就会跟着人家学,不用人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8/66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