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校对)第1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8/285

  “长宁郡公的画作题诗?爱妃是说这画和诗都是杨林所作?”杨坚惊讶出声,自从确认了易风就是当年太子和元氏“夭折”的孩子后,私下里他就一直以杨林来称呼易风。杨林是当年他亲自给长孙取的名字,那是他的第一个孙子。这段时间,杨坚也派出过许多人马明暗里搜寻易风这些年的经历,搜寻关于这个长孙的一切情况。也渐知道了许多的事情,比如易风曾经在燕山绿林猛虎盟中呆过六年。但是开皇三年到六年前,这中间的十年,却还没有半点头绪。又比如杨坚知道易风武艺很好,曾在燕山绿林获得过白马银枪称号,如今又有一个新称号叫做九头蛟。又比如,易风在燕山的时候,曾经数次南下河东,化为游学士子在河东大儒王通门下听课等等。但杨坚还不知道,易风曾经在南陈生活过数年,后来又在契丹生活过数年,更不知道,易风虽然是元氏和太子的长子,但太子只能算是易风的养父而已,易风真正的生父其实是晋王杨广。这些情况太过隐秘,就算天子派出的人马,一时之间,也打探不到这些隐藏多年的秘密。
  这时陈婤拿出了乐昌的那支金钗,向杨坚讲述了一段故事。关于徐德言当年出使隋朝时如何捡到一个弃婴,后来陈国灭亡后乐昌公主与驸马马徐德言如何破镜重圆,后来他们又是如何带着易风和陈婤远走塞外契丹,再又如何再次重逢,再到陈婤嫁给易风,以及乐昌与陈慧儿姐妹又是如何重新相认联系上的等等。
  杨坚听的很仔细,甚至中间内侍来请杨坚上朝,他破例的让内侍传话到金殿,取消今日早朝。
  他一边听,一边心里勾勒出杨林大致的生活轨迹。出生后京师时度过两年婴孩时期,然后是中间有一段让人疑惑不清的过程。太子妃出车祸时死的那个孩子不是杨林,杨林不知为何却被遗弃在城外的雪地上,然后被南陈乐昌公主驸马徐德言捡回,并带回了南陈,在南陈生活了七年,南陈国破,后来又跟着徐德言回到京师,再又跟随着救出妻子的徐德言一起远走塞外契丹,然后过了没多久,因所在契丹部族遇到突厥袭击而被失踪。后为从突厥人手中逃出来的易风遇虎相博杀虎受伤,失去原来记忆,被猛虎盟的慕容恪救起,从此在燕山绿林生活。这是一条比较曲折却又很清晰的生活轨迹,除了开皇三年时,那场车祸里他是如何幸存下来,又是如何被遗弃在城外雪地中的疑惑,还有就是年初他南下江南时再次受伤失忆,意外的与北齐的余党高氏一族牵扯到了一起,并与北齐的那个亡国公主成婚,随后又与猛虎盟的那个女绿林匪徒成婚,再返回燕山,并迅速的整合了北方的绿林盗匪们,然后在极短的时间里,打造了一个偌大的新兴势力怀荒镇。
  虽然还有些地方存疑,但基本上若清楚了孙子的生活经历,杨林很是高兴。
  “这诗写的真好呢,好有气势啊。”陈慧儿不忘夸赞易风。
  杨坚点点头,这诗确实写的很好,其实他并不知道的,这诗并非易风自己写的,其实这诗确实是首好诗,甚至算的上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不过这诗的真实主人其实应该是晋王杨广,历史上,他正是这首诗的作者。杨广拥有极佳的才华,甚至有人将杨广在文学诗词上的造诣与魏武帝曹操相提并论,称他们的诗写的好,而且极有气势。历史上杨广虽然身后背负千古骂名,但他的文学成就确实高。这首饮马长城窟行,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之作。历史上,杨广后来西巡张掖,途中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这首诗,也成为后来唐代边塞诗的开山之作,特别是在此时一洗南北朝时的宫庭艳体诗的浮华之风,一洗颓风,有引领改革当时文学新风向的代表作用。
  易风送了杨广价值百万的礼物,顺便就把他将来要写的这首名诗给占为已用,算是补偿了。一首诗算一百万,杨广应当还是赚了的。
  诗是好诗,但杨坚其实欣赏归欣赏,他此时真正动容在意的还是那画,不是画的技巧,而是画的内容。
  仔细观看,就会发现,这幅长画,更是一卷记事。一共数十个场景,从易风纵马出城外,到整顿怀荒,训练兵马,剿灭盗匪,安置边民,以及反击拔野固骑兵,再到建立边市,修筑道路,扫清边疆盗匪。以及易风率部北上救援奚人,再到后面的舍河川大战,冰堡锁敌,长弓摧阵,饶河设伏,大俘敌军,再到慑服三蕃等等。易风用超现实主义的画风,把一件件重大的事实,用那极强的技法,让他们栩栩如生的呈出在画卷上。气势磅礴的军阵,猎猎飘扬的虎旗,狂飙突进的铁骑,晶莹神奇的冰堡,奇特的长弓,坚固的板甲,移动堡垒般的战车,以及铁勒人狼狈的画面,全都如摄影镜头一般的呈现在那里。这副长卷画,就如同是一曲激昂的乐章,让人看到之后无不惊叹。
  这比起那枯燥干巴巴的文字奏章,无疑要高明的多。他让人一眼就能看清整个事情,甚至能有更直观的感受,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好像自己也投入其中。
  就连杨坚这样已经老迈的皇帝,看过之后,都心中激荡,久久不能平息,恨不得自己就是那画卷中的主角,能亲自纵马横枪,马踏敌营,斩将夺旗,大扬汉军威武。
  “爱妃把这副画送给朕如何?”杨坚望着画,爱不释手,头也没转过去的对陈贵人说道。
  “奴家的东西不就是陛下的东西么,陛下喜欢那是奴家的荣幸,高兴还来不及呢,陛下尽管拿去好了。”
  杨坚笑笑:“朕也不拿爱妃东西,就赐封徐德言为车骑将军,从五品,徐德言之妻为县君,视外命妇从五品。另杨林新纳妾侍陈氏,赐封县君。再从今天起,加封爱妃为宣华夫人,你看如何?”
  陈慧儿愣了好一会,才惊喜道:“君无戏言,陛下可别骗臣妾。”
  “君无戏言,朕金口玉言,从今天起,你就是宣华夫人了。”
  从万分兴奋的宣华夫人寝宫中离开后,杨坚直接去了御书房。
  “杨约来了么?”
  “陛下说在御书房召见他,他已经在御书房外恭侯圣驾。”内侍回道。
  “高颎呢?”
  “左仆射早上被太子召去东宫了,已经派人去召他入宫,马上就到。”
  杨坚听到高颎去了东宫,脸上眉头微微挑了挑,最会察颜观色的内侍们见到皇帝这细微的动作,立即心里越发的坚信皇帝对左仆射已经越发不信任了。以往皇帝对左仆射是信任有加,从不叫他名字,都是称高颎为独孤公,可是现在却常常直呼其名,甚至内侍们经常能看到皇帝在提起高颎时脸上的那丝不耐烦和讨厌。特别是东征失败归来后,这位左仆射越发不得皇帝喜欢了。
  “算了,既然太子有事召高颎过去,那就不要去叫他入宫了,派人去召右仆射杨素入宫来。”杨坚用烦燥而又威严的低声说道。
  “遵旨!”内侍领命退下出宫传诏去了。
  当杨坚乘辇到达御书房外的时候,杨约已经恭候多时,用尖细的嗓音长声唱道:“臣杨约恭迎圣贺!”
  杨坚在辇上对他招了招手,杨约立即起身跟随辇后,一起进了御书房。杨坚在御榻上坐下,杨约跪坐下首。杨约有着尖细的嗓子,甚至嘴上的胡子也是贴上去的,但他并不是宦官。杨约是杨素的弟弟,小时爬树不小心伤到下体,成了宦官一样的人。不过虽然身残,但杨约很算志坚,从小博闻强记,性情沉静。因兄长杨素之军功,而得封安成县公,后来出任邵州刺史。又入朝做过宗正少卿,不久前刚转任大理寺少卿。因为其特殊的身体状况,杨约反而很得杨坚信任,得以经常出入宫中。
  “消息如何?”杨坚问,“武州军与铁勒人战绩属实否?”
  杨约跪坐回答:“秘密派往塞外的几批人马都已经先后回报,他们详细查看了几处战场,并做了细致调查,结果是武州军的战绩属实。他们北上后先后与铁勒人两次大战,都获得了全胜,先后共击败五万余敌军,阵斩两万七千余骑,俘虏两万六千余人。”
第238章
功高
  “确定?”杨坚语气中有些抵制不住的震惊。先前虽然有消息传回,说杨林兵马北上,先后大败铁勒南下侵袭之后,歼灭漠北骑兵数万云云。不过杨坚一直不太相信,铁勒人虽然不是突厥最强悍的驸离狼兵,但也相当凶悍,若是杨林在怀荒凭着坚墙守城做战,击退几万铁勒人他相信。可如果是兵出塞外,在旷野平原与铁勒骑兵对战,武州军能大败铁勒骑兵,他是不太相信的。更何况那战果还那么的惊人,敌人全灭,武州军却伤亡很少。
  “确定,几拔人马传回的消息都是一样,应当没有人敢做假。而且他们清点的武州军战果,都是有真实的首级和尸体为依据的。虽然战事已经结束,可武州军却把那些铁勒人的首级都砍了下来,还把他们的无头尸体插在路边的尖桩上。有部份没有砍头的,也全都就地掩埋了,但尸体都还在。经过仔细查探后发现,武州军的战绩千真万确。”战绩可以做假,但那些尸首却是做不了假的。不过杨约的人有点搞错了,他们把铁勒人杀的三族部落民,也都算到武州军的战果了去了。特别是那一万余被铁勒人驱赶到怀荒军阵前被射杀的奚人,更是全都一个不落的算进了怀荒军的战绩里。他们可不管是被驱赶的还是自愿的,在那些调查的来看来,既然是冲击武州军阵而死在武州军阵前箭下的胡人,那就是千真万确的武州军战果了。如此相差之下,怀荒军的斩杀数量比实际上起码超出了一万五千左右。
  杨坚不再疑问了,杨约明面上是大理寺少卿。大理寺主刑狱,审核各地刑狱重案,少卿为大理寺的佐贰官,从四品。大理寺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杨约这个大理寺少卿自然是十分权重的。不过实际上,大理寺有一个正卿两个少卿,而杨约这个少卿,最重要的职责并不是真正的在大理寺管刑狱。杨约的少卿之职,只是为他的真正工作提供方便而已。他真正的职事是杨坚的耳目,手中掌握着一支秘密监察队伍,只对皇帝一人负责。杨约因其特殊的身体情况,可以方便的出入宫禁,且办事能力强,因此最后得到杨坚赏识,为他统领这一支秘密机构。明面上出任大理寺少卿,也正是为他真正的职事掩护并提供方便。
  有片刻的功夫,杨坚默不作声。确认了怀荒军的战绩之后,他心中惊讶的则是武州军的实力了。一支这么短时间内成立的乌合之众,竟然有这等战力,这不得不让他惊叹。
  “武州军的情况,”他缓缓的开口道,“一切的情况,朕都要知道。”
  “请陛下放心,微臣已经加派人手往怀荒去,要不了多久,必定能将怀荒军的一切情况都掌握手中,禀报陛下。”
  又沉默了一阵,杨坚从一位宫女手里接过一杯茶,不是传统的煮茶,而是今年才从江南开始流传开来的泡茶,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他用嘴唇轻轻的砸巴一下,他也已经开始渐渐习惯了这种绿茶了。若有所思的端详着手里的越窖青瓷茶杯,这绿茶好像也是杨林最开始发明的炒制之法,如今据说这江南的绿茶买卖,多集中于晋王之手。由此他进而想到,似乎在杨林的武州军,好像有一部份人曾经是晋王的亲信卫士。自己的次子杨广和失散多年的长孙杨林,他们之间难道也有什么关联?
  杨约似乎猜出了皇帝心中在想着什么,其实在他的一连串对易风的调查之中,他也发现了一些隐秘的蛛丝马迹。比如易风南下江淮的那段时间,太子的黑铁卫曾经在江南活动。而那段时间,晋王的亲信人马也调动频繁。再有,这绿茶生意一开始是高家的,但现在却完全成了晋王府暗中掌控。而易风的武州军中,却也有不少的晋王府卫士和武官们。此外,还有许多这样的线索,不过他并没有再深入调查下去,大哥杨素曾经隐晦的暗示过他,这里面似乎有什么不能触碰的东西。
  因此他立即控制了调查方向,那些线索被他掐断,但没有隐藏。
  他在等着皇帝自己发现那些问题,免得日后真的查出什么天大的问题,他自己会担待不起。只要是皇帝自己发现的问题,不管是什么天大的问题,皇帝最后总能盖的住的。
  “杨约,朕听说武州军现在有兵马十万?”杨坚站起来,在书房里来回踱步,然后用有些严肃的语气低声问。
  “回陛下,初步得到的消息,刚获得北上大捷的易风,已经完成了武州军的又一次扩编。他在北方三蕃中招募了一万余新兵,然后又在怀荒招募了大批新兵。如今易风麾下,有三个野战军和三个守备军。每个军人数将近一万八千人,六军相加,其人数确已达十万之众。”
  “野战军?守备军?”杨坚问。
  “这是易风麾下兵马的编制,野战军都是行营编制,是其麾下最精锐的兵马,每军以营团都队伙伍编制,共辖六营五团,三步营一骑营一车营外加一个辎重营,此外还有直属的六个团。这是易风手下最精锐的兵马,平时都驻扎于怀荒连城周边。而三个守备军,则是镇戍兵,每镇城驻兵一营五百人马,每戍堡驻兵一队五十人马。武州原有十四个军镇一百余个戍堡,这次易风北上与三蕃盟约后,易风已经与奚人达成协议,武州军在奚境西面山区河谷中修建镇堡,开垦囤田,修建道路,加强交易,因此怀荒正在新建大批军镇戍堡还有巡逻队和巡检司。镇戍人马因此大增,如今也统编成三个军,但这三个军战力不如野战军,只负责戍守城堡,巡逻道路,平常只以团为最大单位分守各城,团以上的营和军暂时都是虚置。”
  杨坚暗中吸了口气,原以为十万人只是个虚数,原来却是真真确确的十万人。这让他有些恍惚,杨林怎么可能这么短时间内就拉出这样一支大军。
  “陛下其实不必太过担心,武州军真正精锐之兵不过两三万之数,易风大肆扩充兵马,据说是有感于突厥人的压迫,不得已全力防范。但兵贵精不贵多,易风若是保持两三万人规模,其兵马战力能达到最佳,但现在一下子扩充到十万,只怕战力不增反降。不仅面临新兵太多指挥不利的麻烦,最重要的是如此多的兵马,养兵可是很困难的。更何况,易风的这十万兵全都是常备兵!”
  “常备兵!”杨坚也知道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大隋有多少兵,百来万是有的,但常备兵多少?兵部的记录是七十万。但七十万中还有不少是轮番上戍的府兵,真正算起来,大隋的常备兵估计也就是四五十万人左右。当然,这可能还得包括一部份的镇戍兵。连京师,除了数量不多的亲勋卫和禁卫兵马,多数的兵马也都是各地轮流进京的戍卫府兵而已。大隋朝每次征战,绝大多数的兵,也都得临时征召集结。用一个州养十万常备军,真是想都不敢想的。
  杨坚摇了摇头,看来自己那个长孙虽然勇猛能打,而且还写的一手好诗作的一手好画,但还终究是太嫩了些。兵可不是越多越好的,以武州这么一个塞外新设之州,养十万常备兵,就算不用把州中收缴的税赋上交朝廷,可这么多军队,也会把那个小小的边州给吸干的,用不了多久,就能吸干。
  他想了想,觉得自己的孙子应当没有那么笨,连这都看不到。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看来突厥人对怀荒的压力真的是很大,要不然,他也不会这么的穷兵黩武的弄出十万常备兵了。想了想,又觉得这很正常。怀荒的地理位置,那是在长城之外,两道长城之外的怀荒,根本没有什么险要可守。虽然武州军连败铁勒人,但毕竟都是分而击之,个个击破,而且主要还都是以伏击战取胜,并非正面击败了铁勒人。而这种胜利,反而可能会引来突厥人更大的报复。万一突厥人大举进攻,怀荒很难对抗的。就算有朝廷支援,也怕远水难解近渴。因此,他才会如此不顾后果的招募如此多的兵马。
  “或许自己该把杨林调回京师来,毕竟怀荒太不安全了。”不过这个想法只是一逝而过,杨坚正在筹划一次大规模的北伐突厥,准备来一场大决战。这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已经筹谋多年的计划,先前已经进行了许多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离间都蓝和突利的关系,比如下嫁公主给突利,又把都蓝的可贺敦千金公主给用计除了,连今年的东征高句丽都是围绕着与突厥的决战做的前期准备而已。多年的计划已经到了既将揭开的时候,这个时候更容不得半点犹豫。
  东征高丽的失败,其实给这个决战突厥的计划蒙上了一层阴影。没能如计划的打压威慑住突厥,反而在辽东折损了三十万人马,这让朝廷的威严大损。杨坚很担心的是,当与突厥人的决战开始后,那个一直龟缩在辽东暗暗发展了五百余年的高句丽,会趁火打劫。若是他们跟突厥人联起手来对抗大隋,这是个极不好的消息。
第239章
棋子
  怀荒镇的突然崛起,让杨坚看到了一个弥补东征失败导致计划漏洞的方法。让怀荒军和那新依附于他身边的三蕃,成为一支奇兵。用他们来牵制突厥,甚至是监视高句丽。虽然在天下最顶尖势力的决战中,最终怀荒军可能会被灰飞烟灭,但对于整个大隋来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棋子,甚至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易风就是这步棋的关键棋子,杨坚不能随意的撤回这个棋子。易风若是被撤回来了,怀荒的这招暗棋也许就将失去作用。
  在天下江山与失散多年重又出现的孙子之间,杨坚毫无犹豫的还是选择了江山。他不但不能把易风召回来,还得想办法更加稳固他在怀荒的决心。得让他牢牢的钉在怀荒,让他带领他那支“庞大的军队”,替他钉在怀荒,守住突厥、大隋、高句丽这三支强大势力间的并界线。要让他成为一个牢牢的楔子,钉在这个间隙里。
  不过易风能不能够顶住这股压力,坚守在怀荒,甚至在关键的时候为朝廷出战。杨坚并没有多少的把握,虽然杨林是他的孙子,可毕竟流落江湖多年,谁也不知道关键时候靠不靠的住。杨坚坐回到了御榻上,闭上眼睛仔细的思虑。也许自己应当把易风先召回来见一面,就趁着这次新年大朝会,在明春发起反击决战之前,他亲自召见他一次。要给他一些定心丸,给他一些激励。
  是封官还是许诺?或者直接让他认祖归宗,给他封王,让他为大隋为杨氏皇族而奋斗?
  最后他又摇了摇头,还不到时机。不过他确实应当见他一面,亲自跟他谈谈。如果他是可心用的,那就给他一些支持,让他回到怀荒。若是他不堪大用,到时就把他留在京师,做个富贵闲人,再选几个得力之力去接掌武州军。
  当天午后,一支队伍带着杨坚的诏书离开京师大兴,策马东行,取道河东前往塞外怀荒。
  就在差不多时候,易风也终于在饶乐河边与三蕃告别,拔营班师。大军一路南下,沿着来时的路线原路返回。在原来舍河川的东口,冰堡还矗立着,但已经没有了兵马。冰堡的东面三川两河交汇之处,一座崭新的两河镇城已经大致完工,城墙城门濠沟等防御工程全都完工,城中也已经建立了不少的房屋,街道划分井然。一部份建好的房子已经投入使用,临待的部份商铺甚至都已经直接租售出去,不少嗅觉敏锐的商人,更是已经不畏寒冷的前来抢占商机,开始做起了买卖。
  两河镇周边的三座卫堡也都筑好,两河镇的筑城成功,使得冰天雪地里的河谷里,立即焕发了生机,到处都是往来的行人。许多怀荒的商人用雪橇运来大量的粮食、布匹、盐巴等货物,向那些这次遭受了灾难的奚人们出售。奚人可以牛羊马匹骆驼驴马乃至木材草药人口等一切值钱的东西交换货物,甚至没有钱也没有关系。那些怀荒的商人十分的聪明,他们前来更多的是为了抢占市场。你没钱,没关系,我给你记帐,甚至给你借款,只要有部族的头人或者几户牧民给你担保就行。甚至还特别说明,为了响应易帅帮助奚族兄弟们度过眼前难关,明年夏季前所有货物记帐赊账都免利息。甚至各种货物的出售价格,以及各种奚人物品的收购价格都很公道。
  这让易风听说之后很是满意,他还担心那些商人们唯利是图,这个时候想发战争财,来趁敲诈奚人一比呢。
  武士彟兄弟四个也赶到了两河镇,买下了一座很不错的十字街口的铺面。武士彟一面给易风倒酒,一面笑着道:“其实大家也都精明着呢,那种一棒子买卖大家才不会做呢。如今不比以往,现在大帅和奚人结下同盟关系,奚人对我们汉族商人是开面全放了,咱们在这里筑城囤田开设商铺,以后是要做长久买卖的。现在这个时候,大方一回,这可就是大好的树立招牌的时候呢。商家们今天给你赊账,你转过身来有钱了难道还好意思去别家做生意不成?其实奚人们向来耿直,你不占他便宜,他以后就会认准你,这就是极难得的忠实客人。再说了,大帅在这里筑城囤田,我们都是承蒙大帅手下混饭吃的,哪敢胡作非为,坏了大帅名声呢。”
  易风听了不由的对武士彟有些刮目相看,难怪历史上这家伙走村窜户卖豆腐起家,最后却能成为国公。
  放下热腾的豆浆碗,易风望着武士彟道,“我看你可堪造化,若是愿意,你可以来我大将军中做事,你可愿意?”
  正给易风端着一叠香干的武士彟一下子愣在当场,他知道易帅照应他,心中很是感激。可却从没有想过,能到易帅手下做事,他只是一个卖豆腐的小商人,当初多亏了易帅借的资本才得以在怀荒重新立足。一时激动的脸皮发胀,话也说不出来了。
  “你不用激动,我是看你有这能力。”
  “可我只是个小商贩,哪有资格到易帅手下做事啊。”武士彟患得患失,忐忑不安的道。
  易风笑笑,“我曾经还是别人口中的马贼呢,过去只是你的一份阅历而已,不要妄自菲薄,只要你肯努力,你就能改变自己。你是想一辈子只在这里卖豆腐,还是想有朝一日能绯紫在身,官居一品?”
  武士彟嘴唇激动的颤抖着,最后一咬牙,“我愿意跟随易帅身边做事,但有所驱,万死不辞。”
  “这话从哪学的,还挺溜。”易风指了指武士彟手里的盘子,“先把那盘香干给我递过来吧,然后你去收拾准备一下,等会我吃完了你就跟我走吧。具体安排你做什么,到时再说。”
  “是,是……全凭易帅吩咐。”武士彟激动的难以自持,他早听说过这位易帅用人不拘一格。可却从没有想到,这样的机会,有朝一日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第二天一早,武士彟把店铺交给了兄弟打理,自己背着一个包袱随着易风回到大营,然后跟随大军再次启程继续南下,重返怀荒。
  沿路上,还有一个个的军镇戍堡在凛冽的寒风里热火朝天的建造着,许多筑城者都是历次战争的俘虏,这次易风又带来了一万多的俘虏。另外还有许多就近招募的部族牧民们,怀荒军开出了不错的用工条件,吸引了许多牧民前来修路筑城。刚刚过去的这两个月,对于许多牧民来说很是恶梦一般,许多人失去了亲人,有些虽然保住了家人性命,但家园却毁了,更多的人损失了牛羊等财产。能够趁着这个冬季,给大方的汉人们干活,赚些粮食铜钱补贴下家用,是个不错的选择。何况,工地上待遇确实不错,仅仅是每天三顿饭,外加顿顿有肉吃有肉汤喝,就足以让他们毫不犹豫的赶来了。
  各个军镇和戍堡的选址,早就是经过怀荒众将仔细商议过后,并得到易风亲自审核批定的。这些镇城几乎都位于几条川谷的交通口,扼守着重要的通道上。而那些戍堡,也一般是修建在一些小的川谷中。镇堡还在修建之中,可是许多镇戍军已经调拔上来,他们也都是刚经过一轮新扩编之后的守备三军,原来的镇戍军经过这轮扩编已经拥有三个军的规模,达到一百零五个团。大量的新编守备军的团队按易风的命令,开赴各自新的防区,一起参与新镇戍的建设。
  到明年夏季到来之前,按计划所有的新设镇城戍堡都将建设完毕。按计划,年后就将进行第一轮的移民囤田计划,到时会迁一部份无业百姓和一些镇戍兵的家属前来,在镇堡周边的河谷里囤垦田地,并种植粮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8/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