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校对)第1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2/285

  高明月本来看到那个胡族妾蛮月终于离开了怀荒回那部族去了,心里很是高兴。可转头就发现,易风昨夜竟然去了萧氏的院里,前狼刚走,后门又进虎,高明月对易风这个姐夫气的很。恰今日一早上工,就发现了一件更气恼的事情,三朝酒宴时,那个怀安县令送来的那礼物居然是假的。
  房玄龄在三朝酒宴上送的礼物除了洗三钱和一些锦绣丝绸之外,还有一样最贵重的礼物,汉代著名词赋大家司马相如留下的两篇名赋的竹简真迹原稿。送礼时,房玄龄对收礼的人说这两篇是真迹,价值十万贯。当时引得无数人轰动,不少人都有些怀疑真伪,但大家又都觉得房乔一个小小的县令绝不敢拿假东西来送给易风。当时高明月也是这样认为的,结果今天负责整理礼物的管事上报,房乔的那两卷价值十万贯的竹简,其实只值十贯,那不是什么真迹手稿,只不过是后人的一份抄录而已。其年代亦不是什么汉代,而是北齐时代之物,距今天不过数十年而已。价值十贯,也只是那抄录之人的书法不错,对司马相如笔迹的模仿有些以假乱真,仅此而已。
  高明月原还以为收到两件宝,结果却被人骗了,气的不得了。
  不过这事易风却是早就知道的,倒不是他眼光好,其实他根本就没有看过那件礼物。不过他和房玄龄并不熟,甚至之前连面都没见过。房玄龄第一次前来参加儿子的三朝酒,竟然一下子拿出价值十万贯的礼物来,这明显就是不可能的。哪怕易风现在头上有个皇孙的传闻,可也值不了这么多钱。因此他早就料定这里面是有问题的,不过也并没有在意,更没有去揭穿。
  “当年汉高祖刘邦后来的老丈人吕公移居沛县,众人前往祝贺,当时有个规矩,礼金少于一千钱的只能坐堂下。汉邦当时只是一个亭长,年过四十都还没有娶妻,乡中名声也不好。他闻讯也前往参加庆贺,身上没钱送礼却谎称贺钱万,大摇大摆进了门,还让吕公惊讶之余亲自上前迎接入席。”易风轻笑着说起一个典故,“明月,你小知道后来吕公知道刘邦并没送钱时是什么结果吗?”
  高明月这下没有坑声了。
  稍知道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无赖亭长刘邦后来娶了吕公的女儿为妻,之后楚汉争霸,最终成为汉高祖,吕公的女儿后来也成为一代女强人吕后。当年那场酒宴更详细一些的情况也有记载留传,吕公知道刘邦吹牛贺钱万混进来后,不但没有赶刘邦出去,反而让刘邦入席吃宴。刘邦在酒宴上谈笑自如,吕公暗中观察许久,宴会单独留下刘邦,并最终把女儿许配给了刘邦。
  房乔谎称只值十贯的礼物为十万贯之礼,很明显就是在学刘邦之举。
  刘邦吹牛贺钱万,是为了入吕公的席,自己没钱送大礼又不甘心坐下厅。房玄龄在易府三朝酒上称谎吹牛又是为了什么?
  易风觉得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引起注意而已,毕竟在怀荒,也只有易风心里清楚这个房乔房玄龄历史上后来成为了初唐名相,担任宰相十五年,是为一代名相。但别人眼里,这个房乔不过是个才十九岁的年轻公子罢了,虽然身上还挂着个怀安县令的官衔,但又有几个真正放在眼中。特别是在怀荒,遍地的将军,到处都是参军。一个县令,还真算不得什么。在无数前来祝贺的宾客之中,房乔想要在易风面前留下印象,太难了。正常方法不行,也只有非常规手段了。
  “房乔房玄龄说来和某也是有些渊源的,玄成应当和房玄龄相熟吧?”易风转头问魏征。
  魏征点了点头,房玄龄他当然是认识的,不但认识还确实有些渊源。易风曾经在河东文中子门下听过课,而魏征则曾经是文中子的旁听生,至于房玄龄,则可以算的上是文中子王通的记名弟子了。因此可以说,其实房玄龄和易风还有魏征都能算的上是同门师兄弟。不过文中子一代大儒,河汾门下弟子过千,如易风这样曾经慕名去听过课的更是数不胜数。因此易风以往和房乔没有过直接接触,但做为旁听生的魏征,却和记名弟子房乔认识。他们都属于山东士族一份子,历城房氏和巨鹿魏氏,都算是山东士族中不小的诗书家族。本来之样的两个人应当关系很好,可事实正相反,魏征和房乔确实相识,但他们并非朋友,反而算的上是对头。在河东读书时,两人都是极有才气之人,且又年轻,都比较自负,如此一来,两人之间不免就会有些比拼争斗。渐渐的,魏征和房玄龄其实是竞争关系,甚至还因年轻从开始的学术才气之争,到最后互相攻击,最终反而成了对头。
  这也是房玄龄到了怀荒,明明与如今在怀荒中身居重要位置的魏征是同学,却根本没提过这茬也没有去拜访过他的原因。
  魏征此时想起当年在河东的那些事情,也不由觉得有些好笑,那时更多的只是意气之争,现在看来稍显幼稚了些。不过就算如此,可如今他跟着易风,也算是小有成就,武州总管府的谘议参军,这是从四品的官职。从四品的品级相当于州刺史级别,而且谘议参军还是总管府的实权官职。魏征如今不但比房玄龄的县令之职品级高出许多,而且就是比起房玄龄父亲的新职务秦州总管府录事参军来也高了许多。当初在河东,房乔是要压过魏征一线的,但是如今,魏征却完全把房乔抛出几条街去了。因此,在他看来,房乔来了怀荒也应当主动先来拜会他,而不是要自己去先拜见房乔。房乔既然不肯去见他,那他当然也就当不知道房乔来了。
  现在易风向他问起房乔,肯定是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的。因此想了想后,他还是没有刻意去贬低房乔,如今他在易风身边的地位,并不需要去打压一个曾经的对手。
  “房玄龄是大儒文中子的记名弟子,虽然年轻,但极有才气,在河汾门下也极有名声。其父房彦谦原为朝中御史,现调任秦州总管府任录事参军,房玄龄去年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得授从九品羽骑尉,不久前朝廷新设妫州,得授妫州怀安县令。此人不但能诗会赋,而且写的一手好字,更难得的是,房玄龄还擅长实务,并非是只知道诗词歌赋的才子。”
  这个评价已经很高了,白虎堂厅上的人都觉得魏征是不是在吹捧自己的同学。但只有易风清楚,魏征绝对没有帮同学吹牛的意思,这番话说的很中肯。虽然这些话确实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他很清楚的知道魏征和房乔之间的过节,只是没想到,在这个时候,魏征不但没有趁机打击自己的同学,反而能这么中肯的给出这些评价。尤其是魏征说房玄龄很擅长务实理庶,这可不单单是中肯,还说明魏征的眼光很厉害,一眼看出了房玄龄真正的长处。仅此,就证明了魏征确实是个不错的部下,有能力,而且还能公私分明,无形之中,魏征在易风的心目中又增加了不少评分。
  魏征是大才,房玄龄也是大才啊。魏征擅于谋划,长于谏议,而房玄龄则更擅长于处理庶务,长的是行政执行能力。若是能把房玄龄也拉拢过来,收为已用,那自己可就如虎添翼了,一个出谋划策,一个理政执行,简直完美。
  不过心中激动了片刻,易风也就冷静了下来。他拉魏征入伍时,魏征还只是个书生而已。但现在房玄龄可不一样,十九岁的新上任县令,只怕眼下正憋着三把火要烧呢,自己想要拉拢他过来,只怕很难。
  虽然心里明白,但易风还是觉得不管有没有机会,还是应当试试。就算现在拉不过来,但先烧几把冷灶,也许将来时机一到,就能拉他过来呢。
  “快去请房明府前来!”
  易风已经打定主意,一会不管房玄龄找自己有什么事情,只要自己能办的到的,都要尽力的帮他办好。总之,这次得给他留个好印象。高明月坐在屏风后面,别人看不到她,但她和易风之间的视线却并不阻隔。她有些惊讶的看着易风被人骗了,竟然还笑的出来。不过转念间,她开始为那个无耻的骗子担忧起来。自家姐夫自家知道,不怕贼偷就怕易风惦记,现在易风竟然露出这样的笑容,这个房玄龄只怕就笑不出来了。
第248章
房玄龄的计划
  易风两个儿子的三朝酒宴早已经过去几天,可是怀荒的各大高档的客栈里仍然住满了想要等候拜见易风的各等人物。这些等候的人中既有各地的豪商,也有许多周边州县的官吏们,以及许多地方豪强的家长们。他们前来,都是想要获得与如今塞外威名远扬的易帅一见。
  房玄龄在白马客栈里住到第七天的时候,终于等到了白虎台侍卫前来相召。三名俊朗的年轻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进入客栈大堂,他们身上穿着的藏青色对襟翻领皮裘外套,上面钉着两排金色的铜扣,肩上还披着一条黑獭皮大氅,脚下一双及膝的高帮皮靴擦的锃亮,皮靴后跟上还缀着闪亮的银马刺,走起来的时候皮靴在地上叩击出当当的响声,并伴随着马刺的清脆声。三人腰间各挂着一把修长的环首斩马剑,只不过原本剑柄上的环却被一只金熊取代。三人头上戴着一顶奇特的盖檐帽,黑色闪亮的皮帽檐上还描着一只持盾戟人立白虎,比起怀荒原来常见的笠帽,这种大盖帽似乎更配他们身上的服装。就连他们的裤子,也不再是原来那般的肥大到需要拿根绳子在膝间绑束,裤腿虽然依然有些肥大,但已经比原来显得瘦多了,特别是两条裤腿外沿的两条红线,使得这些兵仿佛更加挺拔了。
  三人踏入厅中,原本喧闹的白马客栈的大堂里顿时安静下来。
  “这些是什么人?”有人小心问,似乎被三人的气势所压迫,连声音也小的多。旁边有人也小声的回道,“肯定是易帅的兵了,某也算是走南闯北见过许多世面了,可要说这当兵的,还就是咱怀荒的兵最雄壮威武。”旁边马上有人嗤声,“你明明就是关中佬,充什么咱怀荒人啊。”那名关中的商人立即红着脸小声道,“老子前几天刚在西市买了一间铺面,又在东城买了一栋住宅,按怀荒的约定,我已经算是怀荒本地人了。他娘的,这怀荒原本没有人,还不都是从中原各地来的,你王老三别给老子充什么本地人,你丫往上数几天,祖上不就是从中原发配到怀荒的北魏怀荒镇戍边囚犯么,有啥了不得的。”
  几个商人在那里小声的争吵起来,很快就都争成了一锅粥。一名衣着华丽的商人不耐烦的冷哼了一声,“吵个鸟啊,谁到是跟某说说这三个兵究竟是啥来头,怎么某以前从没见过?”
  几个争的正起劲的商人听到那话本来都脸色不好看,但一回头见说话的是河东来的大商人张七郎,便都只得闭了嘴。这张七郎是这白马客栈里最近的一位豪奢客人,包了一栋上好的院子,出手大方,据说来自河东太原。是做糖霜生意的,以往张家一直派人来怀荒拿货,这一次张七郎亲自前来怀荒,据说就是想要能求见易帅,想要从怀荒拿到更多的怀荒冰糖和雪糖的货。不过虽然这位来头不小,出手大方,但住在这白马客栈也有个把月了,可到现在都还没能得见易大帅一面。
  现在张七郎是想尽方法也没有办法得见易帅一面,甚至连帅府的大门都摸不到一点边。一看到这三位如此装扮不俗,威武不凡的武士,立即眼前一亮。
  “张七郎,这三个兵好像是易帅身边的亲卫。”一个同是河东的商人立即上前卖好的向张七郎道,他知道张七郎身家不凡在河东的影响极大,而他只是一个小商贩,原本同住在一个客栈里还想搭上点关系却一直没机会,现在机会送上门来,立即毫无犹豫的靠上前了。“哦,易帅身边的亲卫原来不是这个装束啊?”张七郎疑惑的道。
  “其实我也是昨天才偶然从一个朋友那里得知的些消息,据说易大帅自凯旋之后,新建了一个侍从室,其中有一室三处,其中侍卫室专司易帅的警卫侍从。这些戴着新式大盖帽藏青皮裘的卫士,正是新选调入侍卫室的近侍们,据说全都是这次在北边立下过赫赫军功的勇士,每个都是刀头见过血,能以一敌十的好汉,马上步下,样样精通。这样的卫士,总数也才八百而已。没有想到,今天居然有三个来到白马客栈,看样子应当是有好运的家伙要得到大帅的召见了。”
  这小商人的消息确实很灵通,三名盖帽卫士都是易风新设立的侍从室两室三处中侍卫室中青年近卫团的近卫们,相当于皇帝的禁卫军和中央警备团,选用的都是经历数次大战中的年轻勇猛的忠诚战士。而整个侍从室其实就是易风的直接办事机构。相当于小一号的精简化大将军幕府。就如清朝有大军机处,而那些小章京也被称为小军机处一样,易风的这个侍从室其实就是相当于一个精简化的幕僚团,以为易风提供随时随地的幕后支持。本来易风身边有一个大将军幕府,拥有一个不小的幕僚团队,但大将军幕府的那批人员也都担任着武州和武州军两方面的重要职务,很多时候,大将军幕府的幕僚团,只成了挂名,并不真正的担负本来该担任的任务,幕府的职务更像是武州军的一个阶官。上次北上战斗期间,易风身边本来就已经有了一批跟随他身边的参军、文吏、译文人员,以处理各类信件公文。等凯旋之后,易风便干脆以这批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新的机构侍从室。侍从室直属于大将军幕府,但实际上却完全发挥着幕府的真正职责功能。
  侍卫室专职警卫价侍从,拥有八百人规模的青年近卫团。另有侍一处、侍二处和侍三处,以及参事室。侍一处负责军事、情报事务,是易风的军事、情报顾问,而侍二处则处理怀荒的政务、商务为主。侍三处则从事督查、考核等业务。参事室则专门研究一些具体的谋略问题,以供易风参考,是一个智囊团组织。
  人员不算太多,但两室三处却涉及军政商情报督查考核等各个方面,可以称之为易风的助理团队也不为过。
  “怀安县令房明府可在,某为帅府侍从室近卫伍长李顺文,特奉大帅之令来请房明府前往帅府。”高大的近卫团侍卫朗声说道。
  下面突发的情况早有房玄龄的随从跑到后面的院里告诉了他,房玄龄放下手里刚读了没多少的怀荒书坊印刷的精装版三国演义,脸上露出丝笑容。等了这么多天,总算是让他等到了。他的幕僚有些担忧的望着自己的主公,他可是知道自己的这位年轻的雇主胆大包天,竟然拿一副自己仿写的假货冒充十万贯的珍品。帅府这个时候派人前来召主公前去帅府,只怕不是好事啊。
  “放心吧,那位易大帅真要是因那副假字来找我,也不会等到现在了。”房玄龄一点也没有担忧,“先生把某这些天准备的几个折子都收起来带上,一会定能用上。”
  房玄龄和幕僚先生以及两个随从出来,一进大堂就看到那三个高大的年青近卫,三人身上有股子百战精锐的气势,让房玄龄一望之下都不由的大为惊叹,比起他前些日子见到的那些武州士兵,眼前这三个无论是形像上还是气势上,都是更上一层楼。
  “易帅有请,房明府请随某来!”李修文一眼认出那个敢拿十贯钱假货冒充十万贯珍品骗大帅的家伙,语气有些冷淡的道。
  “大帅相召,房某不胜荣幸,请三位虎贲头前带路。”房玄龄微微笑道。
  白虎台,白虎堂内,易风与房玄龄第一次正式会面,两人都微微笑对,易风特意走下虎座,来到门口迎接,房玄龄眼中有丝掩饰不住的惊讶,但他脸上表现的很好,维持着淡定。
  “历城房家的大才子玄龄兄,久闻大名,今日终得一见,幸会幸会。”易风上前见礼。房玄龄见易风如此客气,也笑着回道:“听闻易帅曾经也多次前往河东文中子老师门下听课,可惜我们竟未能相遇过,真是遗憾。今日得见大帅,在下不胜荣幸。”
  一番客套话过后,宾主各自落座,魏征等众多怀荒文武陪同。
  房玄龄也没有多做客气,开门见山的把自己求见易风的目的直接了当的说了出来。
  他的目的也很简单,说直白点是想跟怀荒合作,再简单点就是想从易风这里招商引资。房玄龄是新任的妫州怀安县令,怀安县城也就是妫州的州城,但整个妫州都是新设立的。原本这块属于北燕州,可是早年齐周之早的大战,加上北方突厥势强时的侵袭,便得这片处于阴山、燕山、太山三大山脉交汇地带变的早就凋蔽不堪,本就不多的一点人口,更是早就撤往了河东的代州、河北的幽州了。虽然这里还处于长城之内,可实际上这块内长城与外长城之间的晋燕塞外三地十字路口,早就被遗弃多年了。易风在怀荒重整之后,怀荒从一个匪窝变成了一个中原与草原塞外等多方势力之间的交易集市,特别是易风弄出来的许多热销的独家商品,更是使得这里越发的繁荣起来。
  怀荒繁荣热闹了起来,紧挨着怀荒之南的关内妫州自然也跟着好起来。但这种好起来还是看的见的,最大的麻烦还是这里只是做着过路买卖,但缺少人口。堂堂一个州,登记在册的户口不过千余,人口虽总有几万,但多是流动人口。怀安县的情况正是如此,县城还算有点人气,可更像是个客栈,一出了城门,大路上还能有来往的客商车队,可路两边,就全是荒草树林,连个村庄的影子都没有,更别提粮田耕作了。
  房玄龄是个有抱负想作为的新上任年轻县令,他当然不想只是来怀安这个边疆上吹几年北风,然后再回去。既然来了,就得做出政绩来。而政绩是什么?对一个小小的县令来说,政令是户口增加,是田亩增加,是税赋增加,是治安良好。可要做到这几条,如今的怀安真的很难。
  房玄龄一没启动资金,二没人力。所以想来想去,他还是跑到繁华的怀荒来了,来找易风合作。
  易风仔细的阅读着房玄龄亲自做的一个合作计划,手里的这份应当只是第一步合作计划。房玄龄不是那种没有实际工作能力的空想者,他的计划还是很切合实际的。针对怀荒越来越兴盛,人口不断增长,可怀荒本地却不出产粮食这一个问题,房玄龄提出了自己的合作计划。
  “易帅,怀荒地处坝上,乃是草原旬子森林地形,是干旱型气候,并不适宜种植粮食。可怀荒拥有四十余万众,这么多人口,每日消耗的粮食都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这一切全靠从中原运送,实在是太过困难啊。一来运费极贵消耗极多,二来毕竟粮食全依靠着从江淮运来,实在是有些危险啊。因此,下官这里倒是有一个双赢的合作计划。怀荒不适合耕种,但我们怀安地处关内,增内就是桑干河等几条河流,常年清水不断,沿河两岸更自古来就是平坦肥沃的平原,且每年雨量也很充足,虽不如江淮多雨,但种粮食却完全没有问题。我们怀安县愿意出地,易帅负责招募百姓前怀安囤田垦荒耕种,如此怀安的地不再荒芜,本县也能为朝廷收取钱粮税赋。而大帅则不用再把所有的粮食需求都寄于遥远的江淮之地,可以在家门口就有粮食产出,随时能够供应,如此一来,岂不是双赢局面?”
  房玄龄的口才不错,整个计划解说的相当有诱惑。
  房玄龄要的是政绩,可他要钱没钱要人没人,但他看准了易风对粮食的需求,而且易风有人有钱,因此他出地,易风出人,如此一来,易风得粮,而房玄龄得税,当然,田地开垦出来后,怀安肯定也会热闹兴盛起来,然后一切就有了。虽然后续还会有许多事情要做,但这第一步切入点确实很准。
  易风笑了笑:“玄龄兄这是要借鸡生蛋啊!说实在的,这倒确实是个不错的计划,但实际上却有个问题,如今我手下也没有多余的人啊!”
第249章
共赢互利
  白虎堂上,易风凭窗负手,目光投往高高白虎台下那繁华热闹的城中街市,如棋盘般的街道上,人流如织,络绎不绝,川流不息。
  高明月忽然在屏风后抚起琴来,琴音自屏风后传出,带着一股特有的率性与大气,仿如吹过怀荒的塞外朔风,令人感受到一股强劲与奔放,令人激发几分豪迈之情。易风喜欢这种风格的琴,堂上的房玄龄乍一听也为之动容。他并不知道这琴是掌着怀荒账簿的高明月所抚,还以为是屏风后是易风安排的乐女所奏,但这琴声非柔媚靡靡之音,却是带着强烈的怀荒风格,让人侧目。
  琴音就在堂中缓缓的蕴绕着。
  易风静下心来仔细聆听,许久一曲奏毕,他心里也有了另一番思绪。原本房玄龄提出的合作囤田计划,他是打算拒绝的。并不是房玄龄的计划不行,这个计划还是不错的,虽然这也确实是怀安借鸡生蛋之计,但对怀荒也确实大有益处。怀荒气候干旱土地缺水,并不适合种植粮食,可需要的粮食全靠从遥远的江淮运送,实在是一个很麻烦又很危险的事情。而妫州这块地方,确是适合种植粮食的,那一块在地形上属于山间盆地,境内的有洋河这样的水量充沛的河流经过,拥有许多适合开垦的耕地,甚至据他所掌控的资料,整个妫州拥有三个不小的盘地,若是能开部开垦过来,能达到一千八百万亩的庞大面积,就算只开垦十分之一,也能有近两百万亩耕地。特别是妫州紧挨着怀荒,若是在这里开垦种粮,那么怀荒的粮食供应安全将大大提升。
  只是易风刚才对房玄龄说的怀荒没人,并不是推辞之言,而是事实。
  易风凯旋后,户曹刚给易风提交了一份报告,这是他出兵前就开始进行的一项人口统计调查。调查结果统计显示,如今整个武州在籍户口为十一万三千五百六十三户,口四十五万四千二百五十二口。这个数字是最新的统计数据,比较准确。十一万多户人口,这个户数已经相当的了不起了,以一个塞外的新设边州,有超过十万的户口,这样的户数在黄河以北地区,甚至可以说,也就是并州、幽州这样的重镇可以超过。甚至是在如今繁荣的江南中心扬州,户口也不过十余万人而已。不过实际上怀荒的人口和那些大州还有很大差距的,首先就是怀荒的户多且户小,平均下来一户才四口人左右,而在中原,一户平均都有五个半甚至是六口人。如扬州十来万户,却有七十余万人口。
  另外一点,中原其它地方的户籍人口统计,其实并不是全部人口。朝廷统计的是在籍人口,而还有许多人是不在籍的,如奴隶、僧人、娼妓贱籍,甚至军士等也不在统计之内的,更不要说那些地方豪强们家里隐藏的奴仆,以及那些躲在山野之间的逃户。一般来说,这部份不在籍的人口能占到总人口的一到两成。而在怀荒,除了那些外地来做生意做工的人,其余的不管是奴隶战俘还是僧人娼妓工匠等,是统统都按易风的要求统计在册,编入户籍册中的。
  一个边州有四十五万人口,真的是十分了得,但对于易风来说,怀荒一直缺人。
  如今这四十五万余人口中,其中光是怀荒军队序列里,就已经超过了十万人,这些人完全是脱离生产的。而且这十余万人,还是怀荒最精壮的一批男子。剩下的三十来万人里,还有一半左右是妇女孩童和老人,剩下来不到十万左右的男子,却也都在各个矿场、作坊等工作。整个怀荒早就严重缺人了,甚至实际上,眼下的怀荒并不仅仅只有这四十几万人口。四十五万余口人是在籍人口,如今还有大量的人口是外来招募做工的,以及大量外来经商的,在怀荒的矿场、作坊、工厂里,大批的工人都不是怀荒籍的人。
  总管府中,就有不少的官员们曾经向易风提议,说如今怀荒严重缺人,各个矿场、工坊都极需劳力,希望易风能暂时的停止军队的扩编,甚至是裁撤一部份营团,比如既然有了武州三军,那就没必要再保留一支数量庞大的镇戍军,把这些镇戍军裁撤下来,正好给极缺劳力的工坊们救下急。但是这个提议被易风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如今的塞外有些风平浪静,甚至平静的有些过份。大家就都以为怀荒打了几次胜仗,那些突厥人怕了,不敢来招惹了。但易风却清醒的知道,突厥人不是怕怀荒军。如今的平静其实只是暴风雨来到来前的景象而已,大隋和突厥这两大势力的决战一触即发,双方都在握紧收拢拳头,最后最后的一博。这个时候,夹在两强中间的易风不得不行险拼命的招募扩编军队还来不及,怎么可能还会自除武装,裁撤军队呢。哪怕工坊那边缺口再大,他也得坚持武州军这边不松懈。
  没有军队,怀荒的一切都只是空中楼阁,沙上城堡。
  工坊缺人,产量会提不起来,钱会少赚,但那不是大问题。只要军队拉起来了,只要怀荒能守住不失,有的是赚钱的机会。
  易风现在是派人四处去河北河东甚至是河南等地招募工人,甚至还派人去奚、契丹、霫等几族招募人手,条件开的很足,但效果也不是太好。只要大家日子过的去,谁也不愿意背井离乡,千里迢迢的到怀荒来。毕竟虽然如今怀荒的商人们的眼中,是个遍地黄金的宝地,但在许多普通百姓的眼中,还只是个没有什么印象的塞外蛮荒之地。
  易风自己都缺人,房玄龄还想从易风这里借鸡生蛋弄人去怀安垦荒囤田,这就是事先没有摸清情况了。
  不过易风对于房玄龄还是很想拉近些关系的,哪怕先增加些好感度也行。
  转头思虑了一会,易风也从刚才的琴音中突然想到了另外的一个不错的解决之法。易风是没人,但不代表着别人没人。
  看着房玄龄满脸失望的站在那里,易风笑着道:“不过,你的这个计划确实是不错,若是成功实行,对怀安和怀荒来说,这都是个双赢的合作。虽然我眼下也缺少劳力,但倒还有个变通之法。”
  “还请易帅道来!”房玄龄急忙追问道。这个计划可是他花费了不少心血制订的,是他想要在怀安做出成绩来的第一步。他可不愿意出师未捷身先死,但凡有点转机他都要试一试的。
  “妫州有大量可供开垦的耕地,这是最好的条件,有梧桐树就不怕引不来金凤凰。怀荒就是缺少这样富贵的可耕土地,所以一直以来才不得不依靠外运粮食供应。”
  房玄龄在一边笑道:“怀荒虽然没有适合的耕地,可怀荒有几大盐湖。听说原来这些盐湖产量不高,也仅仅只是供应附近方圆百里而已。可自大帅掌控怀荒之后,却有了一手点石成金的手段,竟然能够把原来普通的池盐,提炼成受各地百姓喜欢,无数盐商们追捧的雪盐、冰盐,甚至连产量也是高的惊人,月产盐达到数十万石,如今不但塞外漠南,甚至就是河北河东,甚至是关陇河南等地也都大量购买易帅的坝盐,真真是不了得。更让某佩服万分的是,大帅发明的盐引开中法更是让人惊叹,让盐商们运粮食来怀荒,送到指定各城堡换取盐引,然后再自己到盐城去兑换坝盐,不但一举解决了粮食购买的问题,甚至还一举解决了粮食运输进来,以及食盐运送出去的问题。只是坐在怀荒,就有源源不断的粮食运进来,雪花花的坝盐运出去,真真是非凡手段啊。”
  这些话并非是房玄龄的吹捧之语,而是真真实实的佩服。房玄龄仔细的研究过怀荒的盐换粮流程,越是了解的清楚,心里的佩服也就越厉害。在易风以前,还从没有听说过这样的方法,虽然说对一些紧俏商品,确实有以物易物的做法,可盐换粮,以及盐引形式,却是从所未有的。易风的盐引开中制度,轻松的让那些盐商们把粮食送到怀荒来,而且还按易风的要求运送到指定的各个镇堡中,替易风供应了粮,还解决了易风自己各城堡之间的粮食供应转运麻烦。而盐商们去盐湖兑换盐引领盐,更是让盐湖的盐产出后堆在仓库里就行,根本不需要额外的运送销售等麻烦。虽然这一切的关键还是在于易风手里有独特的池盐生产和提炼技术,但盐引开中制却是把这一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2/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