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校对)第1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6/285

  “朕老了,若是年轻十岁,当亲率百万大军,御驾亲征,灭亡突厥。现如今,也只能坐镇京师,等着你们凯旋。”
  “如此,儿臣再举荐一人,太子可当此三军统帅重任。若由太子代天子出征,则三军信服,诸将用命,必能马到成功。”杨广肃声道。表情很是认真,好像这是经过他深思熟虑的结果。
  御座上的杨坚这次并没有马上否决,反而是将目光投到太子杨勇的身上。杨广的这个提议,杨坚其实还是满心动的。这次三军的统帅,其实并不一定需要一个真正的大帅,这个统帅更多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统帅而已,只是一个摆设。但这个摆设又不能轻易的交给一个外姓臣子,这样的一场大战,一般的臣子很难压服众将,二来,若是战事胜利之后,这可就是一份极高的威望资历,怎么能随意的让给一个臣子呢。但如果是一个宗室,或者是一个皇子则就没有这样的担忧了。
  而若是能由太子出任这个统帅之位,那对于太子的权威是有极大的提升的。可惜,杨坚从太子杨勇身上看到的不是勇于承担,反而是一副惊惶害怕无助的模样,甚至眼神里还有几分对杨广的恨意。他一下子明白了过来,杨勇还是那个杨勇,一点也没有变化。想要让杨勇率军亲征,根本不可能。勉强让他上阵,只怕不但不会对太子的威望有半点帮助,反而会更加暴露他的无能。说不定,还会弄出更多的麻烦了,甚至影响到这场大战。
  心里暗暗叹息了一声,杨坚无奈摇头。这个寄托了他无限希望的长子,怎么就这么的不堪重任呢。
  “太子国之储君,需要留在朕身边辅佐朕处理国政,难以轻离京师。”杨坚出声道。
  杨勇听到这话,长松一口气,整个人轻松了不少,放松下来后,顿时有种虚脱之感。他这时还不忘向兄弟杨广投去一个怨毒的眼神,在他看来,这就是杨广谋害他之心不死,想要借刀杀人害他呢。
  他却没有注意到杨坚脸上的失神之色,这一刻不止杨坚对杨勇失望,就连高颎也对杨勇的表现十分失望。刚才高颎听到杨广提议太子代天子亲征时,他都已经想要拍手叫好了。可谁知道,杨勇面对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居然没有半点表示,反露出那畏惧的表情来。若是杨勇能表现出半点愿意出征的意思来,哪怕只是做个态,这也定能在天子面前改善不少印象啊。
  易风跪坐在那里,微不可察的露出一丝微笑。
  杨广先提议杨坚亲征,再提议太子统军,并不是昏招,而是昨天晚上易风伪装成红拂女的侍从冒犯进入越国公府,和杨素、杨广两人一起商议了小半天的结果。提议杨坚,是早知道杨坚不会同意亲征,之所以还提这个,就是借此引出提议杨勇统军,他们早算计好杨勇是那种胆小之人,绝不敢答应。如此一来,就能让天子清楚的进一步看清杨勇的不堪大用。而且,这还将是一个引子,为接下来杨广自荐统军起作用。在昨晚的秘密会面中,易风和杨素杨广三个人都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这次的隋突大战将十分重要,应当积极争取统军的机会。
  若是能够取得胜利,那对于杨广争夺储位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与今年高颎杨谅东征大败相比,这就会是个相当明显的对比。当然,争取统军之位,也是因为三人都认为,这次的大战虽然规模会十分的大,但隋军的胜算是极大的,因此在这一次举国之力推动的战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那对他们来说是极其有利的。
  但要想争取统军之位也是得有策略的,首先一点,就是高颎会是极有力的对手。虽然高颎东征失败,但毕竟多年来一直是皇帝的最信任的人,因此,如何争取到这个统军之位也十分关键,必须有策略的争取。商议许久之后,易风提出让杨广在今日的大殿廷议时抢先发话,先故意请天子亲征,然后请太子请征,到时这两个提议肯定通不过,最后再请杨谅率军,最后杨谅肯定是不敢接受的,如此一来,杨广再自荐统军,就水到渠成了。
第301章
欲擒故纵
  此时殿上,杨广就如昨夜三人商议好的一样,当杨坚否决了由天子以及太子统军出征后,杨广又抛出了一个人选。
  “儿臣还有一个人选,可由汉王挂帅,统领我大隋百万精锐,讨平突厥!儿臣还保举由尚书左仆射高颎为长史,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司马!”
  杨坚一听这个提议,眉头直接就皱了起来,东征一战,三十万人马连高句丽人影都没见到,就死的差不多光了。而且最重要的是,兵败而还后,杨谅和高颎还打起了嘴仗,相互指责,这使杨坚十分不满。现在杨广提议这两人搭档统军,杨坚一下子就觉得不满了。若没有杨广提议,其实杨坚心里也一直考虑由高颎来出任这样一个协调者的,但是现在杨广一提议,他却马上就在心里否决了。
  如果说杨坚对高颎的否决,还只是因为去年东征一战的战败,而导致对老伙计有些不信任外。那对于汉王杨谅,杨坚可就真的是根本的不信任。养在京师二十余年,去年送到并州上任时,他对这个儿子是很充满希望的,但经过去年东征一战,他已经看出来,自己这个最小的儿子,其实就跟京师里那些豪门的纨绔子弟一样,面上光鲜而已。打仗输赢本是常有的事情,可关键是儿子在战后的表现,没有半点反省检查的意思,反而只是一味的推卸责任,指责高颎,根本就不肯承担半点责任,这个儿子还太年轻,还缺历练,在即将开始的大战中,他是不适合出任统帅之职的,哪怕只是名义上的统帅。
  还没等杨坚否决,杨谅已经跳了起来,大声道:“启禀父皇,儿臣最近身体不适,恐难以担此重责。”
  杨坚脸色有些难看,杨谅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不肯出战,表面的太差劲了。
  “陛下,既然汉王身体不适,儿臣还想举荐一人,赵王原为武州总管,屯兵塞上,去年以微弱之兵,先后屡屡击败突厥骑兵,指挥有方,有勇有谋。赵王身为皇家嫡长孙,当此朝廷用人之际,儿臣以为,赵王正好有国效力,以报陛下宠爱之恩。”杨广继续举荐道。
  易风也连忙站起来,推辞道:“为国效力,敢不尽心,然臣不过弱冠,不过曾在边塞上建立过区区小功。如今之战,关乎国朝命运,臣何德何能,能统领全军?臣请求陛下,但求授一先锋之职,为陛下冲锋陷阵既足矣!”
  杨坚看了看易风,最后也轻叹一声,“赵王不失勇武,亦不乏谋略,然终究年少,缺少资历声望,并不适合出任三军统帅。”说着,杨坚扫了眼殿中,满殿之内,上柱国、总管不下百员,但多数不是已经老迈,就是年轻的过份,许多柱国这样原本的大将之职,现在却成了许多勋阀之后的荫官。也还有些不错的将帅,贺若弼、史万岁、韩僧寿、杨素、高颎、崔弘度、韦冲等,奈何他又不放心将如此权柄授予一外臣之手。
  真正能让他放心的也就是几个儿子了,连清漳王杨雄这样的宗室,他都很难放心。可几个儿子中,太子无能,汉王无胆,秦王病蔫蔫的,蜀王倒是跃跃欲试的模样,但这个儿子勇则勇矣,太过凶悍,并非率领全局的人选。如此一来,满殿之中,能符合他心意的一时间倒只剩下了一个次子杨广了。
  看着杨广,杨坚突然觉得晋王越想越合适。首先晋王早年有过统兵伐突厥的经历,后来更是担任过统领平陈五十余万大军的经历,可以说,杨广实在是有些太适合担任讨伐突厥的统帅了,若他不合适,就再没有其它人更适合。而且他又想起年初议伐高丽之事,当初杨广一开始是自荐统兵的,但后来南越夷人叛乱,杨广抽不出身来。他任命杨谅为帅后,晋王还数次上表说汉王不适合统军,又说了好多关于东征的建议,比如当选在秋后进军,又如当加强粮草运送能力,加强防疫等等,可惜他当时都没有怎么重视。结果,最后东征三十万大军连个高句丽鬼影都没看到,就先发疫症再遇风暴、暴雨,然后是断粮,最终几乎全军覆没而返。
  越想杨坚就越觉得杨广适合,最后忍不住一拍御案,“朕已经有了一个最好的统帅人选。”
  这个时候,其实不用杨坚说,大家都已经差不多知道了这个人选是谁了。高颎坐在那里,心里不由直叹气,眉头紧皱着。失策了,他感到自己今天十分失策,从头到尾,一直被杨广掌握着主动权,被他牵着走。本来他想要自请统军,谁知道杨广却十分聪明的把他和汉王那个无能的家伙绑在一起举荐出来,一下子就被皇帝给否决了。再加上先前连续举荐天子、太子、以及后来的杨林,这到最后,适合的人选都推出来被皇帝否决了个遍,剩下的也就杨广最合适了。
  本来高颎是打算自己先举荐杨广统军,然后再由兵部尚书柳述等人反对,再由他们举荐太子挂名统帅,然后由自己来担任长兄,实际统军。谁知道,最后却成了这么一个结果。
  这时杨坚已经在御案前缓缓说道:“晋王杨广,素来贤明,能文允武,开皇三年曾统兵讨伐突厥,开皇九年,更统领一百零九总管五十一万大军伐灭南陈,数次统兵,皆不负重托。如今与突厥大战在即,正需晋王这样的宗室用心效命,为国杀敌。朕意已决,以晋王广为北伐突厥行军元帅,总领伐突厥诸路兵马,节制各路将领。”
  杨广最终被拜为行军元帅,可以说既是众人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先前大军见易风被加封赵王,上柱国、司空、雍州牧,都觉得太子地位随着嫡子回归渐渐重又稳固。因此在伐突元帅的这个人选上,都觉得晋王杨广没多大机会出任。毕竟这个统帅之位太过重要,担此之职,无疑将取得巨大威望。本来都以为,会以太子之名遥领帅位,或者不设三军统帅,而只设长史或者司马来协调各路兵马,下面再分设三路行军总管。谁知道,最终天子还是任命了一位三军统帅,并且把这个职位给了杨广。一时间,许多本来以为太子之位已经稳固的大臣们,又都疑惑起来,难道储位之争还没有尘埃落定?
  行军元帅人选已定,但整个指挥机构还并没有完全。
  按天子和大臣们的计划,大隋是要把几十万重兵,分成三路正兵以及三路奇兵,三路正兵是陇右、河东、河北三路大隋正兵,而三路奇兵则是河套、塞上、辽西三路大隋边军,另外还将有三路蕃兵,就是河西的吐谷浑军,草原的突利军,以及东北的奚霫契丹三蕃胡骑。总共数十万大军分成了九大部份,散布在几千里的边境上,当然不可能靠一个统帅就能指挥的了的。
  行军元帅为三军统帅,指挥所有的部队,但也仅仅是整体战略上指挥而已。具体到细节,则还是得分成各个战区单独作战。因此,行军元帅之下,首先得设立三大总管,各统一路正兵,另外还得设立三位行军总管,分统三路奇兵,此外还得把三路蕃兵也划入指挥。
  三路蕃人那边只须派出联络使者就行,但隋军这边却还得有三大总管和三位行军总管。这三大总管和三位行军总管,就等于是三个战区和三个方面军。都得选派能独挡一面的优秀将帅指挥。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次我大隋与突厥之战,将是一场百万兵马的大战,战线更是长达数千里之宽。粮草问题,就尤其显得重要,臣举荐尚书左仆射高颎,由左仆射居于京师,负责总统协调调度粮草辎重运输补给事宜。”杨广被当廷任命为行军元帅之后,向杨坚请奏的第一个提议,就是把高颎任命为总军需官。
  杨广的这招很厉害,主动请任命高颎为总军需官,一来就把高颎排挤出了这次伐突厥总指挥部。二来,虽然杨广让高颎负责粮草军需,看似把大军的命脉交给了高颎,但这次的战事规模极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确实关系到整个大隋的命运,就算高颎想要暗中搞鬼,也根本不可能。可以说,高颎若是尽心尽力把粮草供需工作做好了,这是他应该的,打赢了此仗,最大的功能是杨广的,他高颍沾不到多少功劳。而若是军需出了点问题,有了差错,那轻则是高颎失职,重则可以弹劾高颎故意想要败战。甚至万一这仗打输了,到时杨广也肯定能把战败的黑锅推到负责供应军需的高颎身上的。毕竟战时,负责军需本就是个相当吃累不讨好的差事,做的再好,也总有不到位的地方。
  杨广这一招,其实也是易风支的招,当然,杨素也与易风不谋而合,三个阴险的家伙凑一起,很快就弄出了这最阴险的一招。
第302章
发难
  杨坚一听,还觉得杨广这是在团结高颎,是认真办事,心里还很高兴。毕竟他早知道高颎是太子一党,而太子党最大的对手就是杨广。杨广和高颍暗中不和他是知道的,但现在杨广出任元帅,马上把军队命脉的总军需重任交给了高颎,这就显得很有大局观。
  本来杨坚还在考虑,让杨广出任行军元帅后,考虑让高颎来担任杨广的行军长史,现在一看杨广自己提出让高颎来担任总军需官,当下也就哈哈笑着点头同意了。只剩下了高颎满脸像是吃了黄莲的哑巴一样,真是有苦说不出啊。
  “儿臣向陛下奏请,以尚书右仆射越公杨素担任凉州道大总管,统领陇右之军,以代州总管韩洪为灵武道行军总管,统兵出灵武河套。”
  “准!”杨坚对这西路军的一正一奇两位统帅,没有什么异议。杨素不但是宰相,而且还是出将入相的文武全能之才,当年平陈之时,杨素就是三路元帅之一,后来江南叛乱,杨素又与史万岁一起扫荡了江南的世族叛乱,而且相当难得的是,杨素用兵,至今还从未有过败仗的记录。用这位宰相去当西路统帅,应对西突厥之敌,守护京师安全,正是极好的人选。至于韩洪,他是平陈双将韩擒虎的弟弟,也是朝中极能打仗的一员大将。韩洪还有个哥哥韩僧寿更能打,也和杨素一样打仗至今未遇败仗。不过既然晋王是行军元帅,那么他来点将也是应当的。
  杨广见父亲答应了杨素为西路统帅,心里十分激动,自己先前与杨素和易风商议的策略已经成功大半了。
  当下乘势请求道:“儿臣自荐兼任中路军定襄道行军大总管,以寿州总管宇文述、洪州总管郭衍为副,自领中军,出雁门关。屈突通为松漠道行军总管,率军直攻阴山南麓地区。”
  “准!”杨坚对杨广很有信心,对于儿子不甘于只做一个名义上的统帅,而是要亲领中路大军,直攻塞外,也没有半点担心和犹豫,直接就点头应允了下来。杨坚很欣赏次子杨广的这些地方,果断而又勇敢。
  杨广继续提出了最后的东路统帅人选,他提议由幽州总管燕荣为恒安道大总管,镇守燕云地区。以营州总管韦冲为辽西道行军总管,自东北出击突厥后方,监视高句丽。
  整个计划是分成三路大军,三路奇兵协助,另外三路蕃军各协助一路,总共超过五十万的大军,兵分九路反攻突厥。
  西路和中路的大总管和行军总管人选都获得了同意,但在东路军的人选上,却一提出就遭到了反对。
  兵部尚书柳述终于找到了机会反对,他反对燕荣出任东路军的大总管。
  柳述年轻倜傥,此时不过二十八岁,可是却已经担任着六部中的兵部尚书重职,他的父亲祖父曾是西魏尚书仆射,父亲柳机也曾是杨坚的好友,并曾担任过大隋的纳言,做过宰相。柳机年少时以父荫为太子亲卫,后来杨坚最宠爱的小女儿兰陵公主杨阿五的丈夫奉孝早逝,杨坚便选中了河东柳氏的重臣柳机之子柳述。柳述成为杨坚驸马,因此得宠,火箭般的升官,二十几岁就成了兵部尚书,并成为宠臣。柳述早年是杨勇的亲卫,因此和杨勇关系极好,早就是杨勇的死党。
  柳述和太子杨勇关系好,却和晋王杨广关系很差。早前杨坚给杨阿五选婿时,最初是选中了杨广妻子萧妃的弟弟,事情本来都已经定下,谁知道最后结果又是嫁给了柳述。这件事情让杨广和萧妃觉得十分丢脸,加之柳述少年得志,怙宠骄豪,因此和杨广的关系很差,柳述不但与杨广关系差,还和尚书右仆射的杨素不睦。他眼看着杨广成为伐突元帅,杨素又成了西路大总管,心里早就不满了。原本他和高颎等商议好的结果是太子遥领元帅之职,高颎为长史,他挂个司马衔,然后以贺若弼为西路总管,史万岁为东路总管,高颎自己兼任中路总管。谁知道弄到最后,却全都成了杨广一家天下了。
  等了半天,这个时候终于让他等到了一个机会。
  “陛下,臣有本启奏。”柳述举笏道。
  “驸马有何意见,准奏?”
  柳述出列。
  “臣以为,燕荣不合出任东路大总管之职,臣举荐史万岁代替燕荣为东路总管。”
  “为何?”杨坚问。
  “臣弹劾燕荣暴虐凶残、贪赃污秽!”柳述早有准备。实际上,拿下燕荣,是太子党与杨谅早已经达成的协议。虽然外界传言,说燕荣暗中投靠了太子党,但实际上,燕荣是个不折不扣的晋王党,不过在幽州天高皇帝远,越来越跋扈罢了。杨谅身上燕荣的上司,燕荣却根本不买他的帐,杨谅早就想除掉他了。而太子党则盯准了燕荣,准备拿燕荣为攻击杨广的突破口。太子党和杨谅两边是一拍即合,对杨谅来说,除掉燕荣,对他掌控并州大有助益,甚至能除掉燕荣收回幽州控制权后,可以进而向妫营武等诸河北总管府发力,把这些原本倒向杨广的诸总管府收回控制。对于太子党来说,与杨谅合作也是十分值得的,拿下燕荣后,还可以与杨谅进一步把杨广这些年在河北边疆的诸总管一一拿下。虽然拿下这些晋王党后,那些地盘太子党一时也控制不了,但却能大大打击时刻威胁着太子地位的杨广气焰。对两方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合作,因此这次朝会之前,双方已经私下达成了协议,暂时联起手来,一起对付杨广。
  为此,他们瞄准了燕荣为突破口,查出了许多燕荣的不法行为,一条条的早列成了表单,早就在等着呢。
  柳述向杨坚递上了弹劾燕荣的表章,而易风却在低着头想事。
  他被杨广耍了一道了。
  他此时心里是有些恼怒的,但他没有去看杨广,也没有去看杨素,而是在心里自己思考着。昨天晚上,他和杨广杨素密商许久,定好杨广今日争取统军机会,然后杨广自领中路军,杨素统西路军,然后易风为东路军统帅,另外还有三位行军总管,则是韩洪出河套,屈突通出阴山,韦冲出辽西。可是在刚刚,杨广其它的各路安排都与昨晚商议的无差,唯有在东路军的统帅人选上,却丝毫没有提起他,而是让燕荣做东路大总管,以韦冲为东路奇兵的总管出辽西。
  折腾了半天,为杨广出谋划策,最后,杨广把自己给忘记了。
  这他娘的是赤裸裸的背叛,易风岂能不生气。
  易风在考虑,杨广究竟是昨晚其实就已经早有了这种心思,还是今天临时改变了主意?如果昨晚就早存了欺骗自己的心思,那这个家伙就真的太能演了。而如果是今天临时改变的主意,那则很有可能是因为今天皇帝突然封他为雍州牧这个京畿军政长官的原因。
  他想来想去,觉得不管是早有这个意思还是临时改意,都说明杨广这个家伙都是一个难以让人相信的家伙,可他又只能吃这个哑巴亏。不过易风根本不是那种肯吃哑巴亏的人,杨广今天的表现,让他明白,其实杨广心里并不真正的相信他。有利用价值的时候他会笼络自己,可一旦有足够的筹码让他抛弃背叛自己时,他也是毫不犹豫的。
  或者如今的自己,重又让杨广感觉到了威胁。
  看来自己想要维持自己的利益,不能全指望着杨广为自己争夺谋划,自己只能依靠自己。
  “这些可都是事实?”杨坚很快看完了柳述的弹劾奏章,他没有想到,被他寄予厚望负于重托的燕荣,居然已经堕落成这个样子了。而就是这样的家伙,他还让他坐镇了北方重镇幽州八年。先前统领十三州之地,现在也还依然统领着六州之地。再想想今年东征失败后,高颎和杨谅都不约而同的指责后方的幽州总管燕荣粮草供应不力的问题,他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了。
  “微臣所奏句句属实,事事皆有证据。幽州总管府长史元弘嗣,如今就被燕荣无故幽禁狱中折磨,甚至不给饭食,种种暴虐凶残,数不尽数。陛下可以问赵王,元弘嗣妻儿曾经找到赵王,向他述说事实,请求代为禀报陛下,救援其夫,状告燕荣。”柳述突然把矛头引向易风。
  “凌云,可有此事?”杨坚目光凌历,直视易风。
  杨广和杨勇杨谅等许多人都将目光望了过来。易风能感受到其中杨广的目光,那是期盼。不过易风却没有回应他的目光,元弘嗣妻子找到他时,他就想过要直接告诉杨坚。只不过并没有合适的机会,二来,他也在等时机,不想冒然捅出此事,毕竟燕荣是杨广的人,他把燕荣弄下来,会让杨广有想法。但是此时嘛,就不一样了。事情是太子党捅出来的,他甚至可以说他还帮助隐瞒元弘嗣妻子告状的事。他现在说出来,也不过是不能欺君实话实说罢了。
第303章
渔翁得利
  不过心里,易风十分高兴能有这个机会给杨广一刀,回报一点利息。
  易风向杨坚点了点头,把元弘嗣妻子找自己说的都如实说了出来,然后说自己没有马上告诉天子,是因为他还在核对事实的准确性,未核对前,没敢冒然上奏天子。杨坚对他的这个回答很满意,不但没有觉得他欺君,甚至觉得他办事很稳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6/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