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校对)第1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5/285

  想着心事,易风打算也老出错,一不小心,结果就成了想公。这时红拂已经找了个理由先出去了,临走前易风还发现红拂对自己瞥了眼。这无疑是个确定的信号了,看来红拂确实是要约自己。
  又装模做样的打了一把,易风借口更衣,也就找了个丫环来替自己。
  “赢了是你的,输了算我的。”说完,易风丢下一把赏功银币就下场了。
  出了西厢,易风在院里深呼吸了几次,冷风吸进肺里,顿时整个人都清醒了不少。
  美人相约,肯定要去的。
  易风这个时候已经冷静下来,倒不觉得红拂是个奔放的人,见自己一面就冷不住要相约自己私奔。他脑子里仔细的转过几圈,已经差不多想明白一件事情,红拂一个杨素府中的歌伎,今天却能到元府来看乐昌公主,这肯定不是那么寻常的。她一个歌伎如何知道乐昌公主来了?又如何知道在元府,而且如何能轻易的离开杨府前来?很多问题加在一起,便让易风差不多理清楚了一个大概,红拂女虽然曾经是南陈大将之女,但她自幼已经在杨府长大,她是杨府的人。
  那么这次她前来,很可能就是得杨素的授意。而她刚才那般大胆而又隐秘的划字相约,就很有可能是带着杨素给的任务前来的。
  红拂是杨素的秘密使者。
  想明白了这个,易风反倒觉得有些无味了。红拂女确实长的很漂亮,尤其是刚才那番小动作,更加的大胆而撩人,充满诱惑。可一切并非事关男女,而只是一个中间人,就有些无味了。不过他最终还是往东厢房去了,杨素是杨广这边朝中最大的支持者,而他是和杨广站一边的,因此杨素也是他的盟友。杨素既然派红拂来找他,如果他猜测没错,那肯定是杨广已经向杨素透露了自己的身份。也许没有透露自己和他的父子关系,但肯定透露了他们同盟的立场。
  一人独自来到东厢房前,推开门,红拂果然已经在那里等候着自己了。
  “赵王好大的胆量,你就不怕我是个刺客杀手,引你来此是为取你性命?”红拂脸上完全没有了刚才在西厢房里时的那种羞涩,反而呈现的是一种平静与冷酷之色。
  这才是红拂女,易风心里感叹。刚才的那个红拂,倒像是个豪门家的妾侍。
  “想杀我的人很多,但能杀我的人还没有出现。美人相约,我岂能爽约?”易风笑道。
  红拂女眉头微皱,她不喜欢易风这样轻浮的语气和态度。
  “我约你来是有正事相告。”
  “越国公有什么事要让你来转告于我?”
  红拂见易风已经恢复了正经神色,微微惊讶了一下,“越公让我转告赵王,封你为赵王,那是陛下和皇后的意思。现在左仆射高颎向陛下进言,欲封你为荆州大总管。越公说这是高颎的一个阴谋,他们太子一系已经收买了史万岁倒投,高颎欲用史万岁接任武州总管一职,甚至他们还在谋划拿下幽州总管燕荣,用史万岁接任幽州总管,甚至想推动劝说天子,以幽州总管统辖妫、武、平、玄、营、檀等十六州之地,从并州大总管府分离出来,建立幽州大总管府。越公让我提醒你,陛下不日就会召你入宫,询问你关于荆州大总管府和幽州大总管府的相关事宜。越公希望你早做准备,无论如何,也要保住燕荣之位,绝不能让史万岁成为幽州大总管!”
  易风也为这个消息所震动,他没有想象,太子一党的反应居然如此的迅速,这么快就搞出来了这样大的一个动作,甚至已经把原本投在晋王杨广一边的大将史万岁给拉拢过去了。
第298章
上柱国
  新年一天天临近,大兴城里却突然变幻风云,突然间到处都在传言,大隋要出兵讨伐突厥了,又要打仗了。
  京师里一股兴奋、喧嚣、以及带着些许不安惊恐的气氛四处弥漫,到处传播,漫向大兴城两市一百零九坊,漫向街坊里巷。那正在准备着上元灯节的彩灯,准备着新年的桃符门神,准备着新年新衣,准备着年货吃食的大兴城里原本的喜庆欢乐祥和的气氛,顷刻间,被那铺天盖地而来的战争阴云席卷了。
  百姓们纷纷叹息着战争来临,又该分别出征,出人出钱,流血流汗,又该死人……而刚入京师的皇孙杨林被破格超封为赵王的这件不寻常之事,反倒一下子清冷的很,并没有出现本该有的沸沸扬扬。
  大隋强大的战争机器也迅速而有效的开动了起来,对于这一战,大隋实际上早在数年前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眼下,只是最后战争号角的吹响,将士们的集结而已。在关陇以及附近地区,大隋最精锐的府兵集团开始动员,一个个骠骑府、车骑府所属的十二卫府的府兵们,几乎在同时接到了来自朝廷兵部和卫府大将军府所颁下的军令调令,一支支的府兵们重新从家中箱底取出自备的明光甲和横刀、弓箭,擦拭铠甲刀剑,牵起驴马,府兵的妻子们为丈夫赶制征袍,准备干粮,家人分别,汇集出征。在大大小小的官道上,到处都是如蚂蚁般汇聚起来的军队,他们如溪水般不断汇合,最后形成一支支铁甲的洪流。官道上旗帜招展,人声如潮,刀枪如林,剑矛似海,各路兵马从四方汇聚,纷纷向着指定的北方边疆上集结。
  新年到来之即集结出兵,府兵们虽心有怨气,但那股子怨气却都记在了那些该死的突厥人身上。府兵们并不怪朝廷,朝廷给了他们田地,而且还免了他们的税赋,这份安稳的生活来之不易。因此当突厥人再次进犯大隋之时,朝廷一声令下,府兵们无怨无悔的披甲执兵,走向战场。他们身披明光甲,身材魁梧,孔武有力,地里劳作多年可脸上依然没有褪去那自信满满的骄傲和气概。一队队步卒束发缠腿,挟弓挎箭,手执长矛簇拥在战车的前后。每辆战前周围都有着十几二十步卒,在战车和步卒的周围还有一队队的骑士策马骑行。
  尘埃和汗水把士卒们的脸面弄的污浊不堪,黄色的战袍布满泥浆,但这些来自各个卫府下的骠骑府和车骑府抽选出来的卫士们依然整齐的行进着,他们在各个州城下进行过简单的汇合,组成了一个个临时的行军阵列。等到了行军目的地后,他们还要进行再一次的行营战前编制,组成一个个的战斗行营。战马嘶鸣,一队队的骑兵不断的超越身边的战车、步卒,向前赶去,他们身披铠甲,精神抖擞,策马轻驰,在拥挤的道路上,拉开长长的队列。大路上,一匹匹挽马骡子,拉着重型的武器,高大的抛石车,巨型的床弩,还有更多穿着褐色短衣布袍的民夫们临时受命征发而来,他们赶着牛马,推着车马,运送着一车车的粮食草料紧紧跟随在行军队列之后。
  这次讨伐突厥之战将由谁来担任统帅,朝廷还没有拿出结果来。但兵马动员以及粮草运输却已经开始,大隋与突厥之间小战无数次,大战也进行过两次,开皇三年与开皇七年两次大规模战争,尤其是开皇三年那次,当时突厥还未分裂,突厥可汗调动了四十万骑兵来袭,对于新生的大隋是个致命的威胁。多年的对峙,让大隋对于与突厥之间的战斗,早了熟于心。
  不管最后谁来挂帅,如何打,部不外乎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淹。陇右、代北、幽云这三个方向,都是双方攻防的重点。因此最终的战斗方略还没有出来,但一支支兵马却按过往经验集结,按照数年来兵部和卫府的将军们无数次研究好的步骤,有条不紊的向着凉州、太原、幽州三个北疆的中心集结。
  对于这次战争,皇帝和朝廷都认定这是一场战略决战,谁赢得此战,从此谁就能在未来二三十年内成为整个天下的主宰。谁输了这一仗,谁就输掉了未来三十年。因此,杨坚不敢轻敌,而是决定全力以赴这一战,以面对重新联合起来的东西突厥。杨坚为此紧急征召了三十万府兵,向陇右、河东、河北三地前线集结,更征发了同样数量的民夫,向着前线不断转运粮草。三十万人马并不是隋军要投入此战的全部兵力,在长达几千里的北方前线,大隋一直以来就驻有重兵,从凉州到营州,这条北方防线上光是总管府就足有近二十个,占据整个大隋总管府的一半以上。光是最东面的幽州总管府,就统兵五万五千余人,整条北方防线上十余总管府,兵力本已经不下二十万人,此时新增三十万人马,大隋此次动员的兵力达到了五十余万。
  五十万人马,并非隋军兵力全部。大隋此次作战,还将有几支协助兵力,分别是河西地区的吐谷浑,还有早已经依附于大隋的突奸突利可汗,吐谷浑可汗和突利可汗,都娶了隋朝的宗室公主,突利还先后娶了两个公主,因此在这一战中,他们都是站到大隋一边,吐谷浑可汗与突利可汗的手下的人马,总数能高达二十万。此外,在东北地区,奚、霫、契丹三蕃也站在大隋一边,三蕃加上塞上新势力怀荒军,这四部更是号称二十万兵马,但实际上也有不下五万可战之兵。
  这是一场牵动整个天下局势的大战。
  杨坚对于这次大战的总统领,原本是瞩意高颎担任长史,实际协调各军,然后调一位亲王担任主帅之名,再调数名经验丰富的上柱国担任各路总管。
  不过迟迟到今日,杨坚都还没有最终下定决心定下整个大战指挥层。
  今年的东征之战,高颎和汉王杨谅以及上柱国王世积率兵三十万出战,可结果却是那么的让他失望。眼下这是一场事关大隋前途命运之战,杨坚心里也难以下决心再交由高颎来指挥了。高颎是辅助他二十年的老臣了,多年来宰相换了许多人,可高颎之位却从没动摇过,可见杨坚曾经对高颎的信任。只是如今,杨坚对于高颎的信任已经不再如从前。
  杨坚曾经亲自做主,让太子娶了高颎族中女子为仅次于太子妃的良娣,后来又做主把太子之女许给高颎第三子,可以说,这份安排,是对高颎的无比信任,让高颎能够如辅佐他一样,将来继续忠于辅佐于太子。只是后来,太子越来越难让杨坚满意,越来越让他失望,而偏偏太子无能平庸的同时,晋王却又是那般的贤仁有才,这使得他在帝国接班人的问题上有了新的考虑。他想要换储,高颎反而成了第一块拦路石。原本杨坚心意已定,基本上已经下定决心,要为大隋选一个更加有能力的继承人。可眼下嫡长孙的出现,让他这份想法又开始有些动摇。嫡长孙的能力让他感到欣喜,太子无能,可皇长孙却是贤能。再加上眼下这场兴国大战,使得杨坚不得不暂时压下换储的心思,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他必须得团结一切力量,来打赢这场战争。
  出于这总总的考虑,杨坚在喜欢嫡长孙的同时,出人意料的下旨册封了太子嫡长子杨林为赵王。他意欲借此事,向外面透露一个信息,他暂时并没有换储之心,以此来平息京中朝野那股越来越激荡的暗涌。
  攘外必先安内,如果内部不稳,又如何能赢得对外的大战胜利呢。
  大兴宫大兴殿。
  此刻,大隋中枢三省六部以及十二卫,五台九寺五府等各部文臣武将们齐聚一殿,商议战事安排。
  新晋为赵王的易风今日上殿议事,又被特旨加封为雍州牧,晋上柱国、加司空衔。一转眼,易风就成为如今京师最炽手可热的政治新星,不但成为第一个破格封国王的皇孙,而且还直接被加封为雍州牧,成为整个京畿帝区的行政长官,同时还获得了极具荣耀性质的上柱国勋位,并且加封为三公的司空。在满朝文武的大殿上,易风的位置仅次于太子和晋王杨广,甚至排位还在蜀王杨秀和汉王杨谅之前。杨广是晋王爵,而且还有一个三公之首的太尉衔,但杨秀和杨谅虽然也是国王衔,但他们虽然还有一个大总管衔,但却没有三师三公这样尊荣之衔,更何况雍州牧虽然和大总管同级,但其殿班阶位却反高于大总管一级。因此,年纪青青的易风在满朝的紫绯大臣中,站在了御阶下第三位时,不知道引来了多少人的目光。那里面有惊叹,有羡慕,也有浓浓的忌妒恨意。
第299章
卓尔不群
  不过易风对此倒是全然无所谓,不管那些人怀着什么样的心思,反正他此时已经成功的站到了这个位置上。能够改变他命运的,也只有那御座上的杨坚一人而已。
  易风前面是杨勇和杨广,后面则是杨秀杨谅和杨俊,再后面则是天子杨坚的几个兄弟的袭爵儿子们,分别是蔡王杨智积,道王杨静,滕王杨纶,卫王杨集,其中这第二代的道王和滕王都是第一代的滕王之子。不过虽然杨坚四位兄弟的国王爵位都由后来继嗣,但实际上却只是个尊荣爵位,却没什么实权的。
  至于易风这一辈的,封王的也就是杨坚的十几个孙子,旁系的则多是封郡公县公了,只能远远的站到后面,连杨俨都只是封了个郡王,并没有实职,也只能靠后站。倒是杨广的两个儿子,长子河南王杨昭去年刚娶的行军总管崔弘度弟慈州刺史崔弘升之女崔氏为王妃,本来也并没有授职,但在今天,跟随在易风的后面,被加封为内史令。次子豫章王杨暕已经和营州总管韦冲之女订婚,今天也出人意料的紧随易风和杨昭的后面,被杨坚拜为左卫大将军。
  皇孙辈里,今天易风封赵王,任为雍州牧,封上柱国,晋司空,杨昭封内史令,杨暕拜左卫大将军。但仔细一看,还是能看出些名堂来,那就是他们三个都是天子嫡孙,也是唯一三个成年的嫡孙,其余杨俊、杨秀、杨谅三个皇子虽然也有嫡子,但还年幼,太子府还有八个封郡王的皇孙,但却是庶出。这样一来,皇孙里面,杨林、杨昭、杨暕三人,就显得与众不同了,与其它的皇孙们立即拉开了很远的距离。
  太子杨勇站在最前面,可是眼睛余光却不时的瞥过来,对于易风,他心里是十分痛恨的。可偏偏这个时候,他却什么话也不能说,只能看着这个孽子得意非凡。他此时脑子里还回响着高颎对他的告诫之音。易风回京之后,他的储君地位确实比之前稳固了许多。用高颎的话说,易风越得天子喜欢,那么他也就会受益越大。因此,不管心里对易风有什么样的厌恶,都不能表现出来。还必须拿出一个高兴的姿态来,得加强与易风的亲近,让天子夫妇看到。弥补一直以来,东宫在继承人问题上的缺失不足之处。有一个嫡长子做继承人,而且还是一个深得皇帝夫妇喜欢的嫡长子来做继承人,必然能在宫中那边得到更好的印象改观。
  “就当暂时忍一忍,天子已经老了,只要等天子龙驭归天之后,等你做上了皇帝之后,那个时候,一切还不就由你说的算了。那个时候,你要不想再看到杨林,也不是什么问题啊。”高颍的话说的很直接,他甚至说,如果对稳固太子地位有帮助,就算让太子亲自向皇帝提出把易风立为皇太孙,都不用半点犹豫。就算易风被皇帝立为皇太孙,可不也还在他这个皇太子之后吗?等皇帝一去,到时也是由皇太子继位登基,等太子成了皇帝,那个时候,皇太孙能不能顺位成为皇太子,可就是不一定了。现在能不能立皇太孙得由天子说了算,到时废不废掉这个皇太孙,也由天子说了算,不同的是,那个时候的天子已经换成是他太子了。高颎的一番苦口婆心,总管让杨勇那颗难耐的心舒服了不少。为了皇位,就忍他一时。等到他接替皇后以后,到时他就要亲手宰了这个孽种,还有那个带给他如此耻辱的兄弟杨广。
  想到这里,杨勇瞥向易风的目光里多了几分狠戾。那抹狠戾一转而逝,但易风却清楚的捕捉到了。杨勇心里想什么,他不可能知道,但也差不多能猜到一些。他冲着杨勇微微一笑,笑的很是平和,普通人看到,还以为是儿子对父亲的那份讨好,却不知道,易风的这个笑,只是笑杨勇的无能而已。
  反倒是杨广,虽然紧挨着易风跪坐在殿中,可却根本没有跟他有过半点交流,连一点眼神交流都没有。这才是真正的影帝,想当皇帝的人物,首先第一个要求就得会演。如杨坚,易风就根本看不透他的深浅,那是一个演了一辈子戏的人,真正的奥斯卡影帝级别的人物。纵横捭阖,手腕高明。杨广也是个影帝,杨广在当皇帝以前,戏演的相当到位,真正的把一个优秀的贤王演活了。可惜当了皇帝之后,杨广就不演戏了,开始喜欢来硬的,搞顺昌逆亡那一套,结果最后碰的头破血流,四面楚歌。若是他能跟杨坚一样,一直活到老,演到老,隋朝肯定能多延续些年。易风心里想着这些,目光不经意间看到有道目光一直在打量着他,他顺着目光望过去。
  去是一个很是威武的帅哥,而且与众不同的挎了一把大刀。这让易风很快想到这人的身份,殿中带刀侍卫,这会叫做千牛备身,专门负责“掌执御刀宿卫侍卫。”在宫禁里面,其实并不是人人可以带刀的,禁宫深处,只有千牛备身和备身左右可以带刀,其余的人带的都是班刀班剑,也就是仪仗用的刀剑,都是木头作的上了层漆而已。
  在禁宫皇帝身边真正执御刀的也只有十二个千牛备身,他们掌执千牛刀,也就是御前带刀。另外还有十二个备身左右,则掌御刀箭,另外还有备身六十人,掌宿卫侍从。这群人才是真正的御前侍卫,数量很少,还得三班轮值。不过如果是皇帝出宫的话,那么身边的侍卫就有很多了,亲勋翊三卫五府等大量侍卫。但在宫里,一般的侍卫都只在外围侍卫,皇帝身边的,却只有这些御前侍卫。
  能拿着把真正的御刀千牛刀站在这大殿里的,很明显就是一个六品的千牛备身了。不过这个帅哥却又穿着一身紫袍,系着玉带,可明显就不止是六品了。
  “那是唐国公李渊李淑德,其母为皇后亲姊,现为执掌千牛刀的千牛备身。”一个声音悄悄在易风旁边响起,易风闻声望去,却见是站在他后面的秦王杨俊。杨俊也才三十许年纪,却面色憔悴,肤色黯淡。他本是皇三子,可此时却站在杨秀和杨谅后面,去年他被官员弹劾越规营造奢侈宫殿,放高利贷渔肉百姓与民争利等等,被杨坚一怒之下免去所有官职,叫回京师禁闭王府中闭门悔过。眼下除了一个秦王的爵位,所有的官职都被免了。今天居然还被叫到殿上,都不免有些让人惊奇了。
  易风对于这个秦王没太多印象,只知道年轻时是个好佛的,一度想要出家当和尚,结果杨坚不肯。后来也曾担任过并州、扬州、荆州、秦州等大总管,平陈之时,他和杨素、杨广是三路讨伐元帅之一,受杨广节制。但是开战后,却不肯发兵,说是担心百姓涂炭。后来平灭南陈论功行赏时,他又推辞不肯受功,说自己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功劳,是个还不错的皇子。但是后来,镇守地方时,也出现了不少的毛病,其中最主要的两点,一是爱享受,喜欢奢侈,吃喝用度都是华丽奢侈的,甚至住的地方也要大兴土木营造华丽的宫殿,而且还好色,收罗了许多美人宠幸,搞的跟王妃关系很不好,又喜欢搞些工匠制作发明啊,经营生意啊放高利贷啊,总之种种行为,都是跟杨坚所倡导的格格不入,因此很不得杨坚喜欢,还屡教不改,最后只能被幽禁王府中思过了。
  不过杨俊也只是个好享受的主,一般情况下杨坚也只是想教训教训下他,然后肯定是要重新放出去坐镇一方的。结果历史上杨俊很快就死了,好像就是明年死的。一开始以为是病死的,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因为他喜欢宠幸那些美人,结果被他妒忌的王妃崔氏给下了慢性毒药给毒死了。堂堂三皇子,本大有前途,结果却死的这么惨。当然,有些事情也并非那么简单。据易风依靠自己的情报部门收集到的一些消息,就表明,杨俊去年被召回京免职禁闭,并非完全只是因为表面上的那些问题。还有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导致他被召回京免职,据他的情报部门收集到的情报分析判断,其实还与杨广分不开。据说杨广与杨俊来往密切,杨坚发现三子和二子走的太近,有暗中结盟对付太子的意思,这引发了杨坚的极大忌惮,那个时候他还没有要换储的想法,因此直接来了个杀鸡儆猴,把秦王一撸到底,狠狠的震了震杨广。后来虽然自己也有了换储的想法,但他依然没有马上解除对杨俊的惩罚。对于杨坚来说,就算是儿子也不一定就是最可信的。当初他的四个兄弟,他登基后只剩下了两个,可到最后这两个也全都死在了他的手里。兄弟都能杀,儿子自然也没有不能防备的。他可以换储,但不能被逼宫,因此对于儿子的防备是一直存在的,尤其是对儿子间私下结盟这种情况,他更是不允许的。
  眼下杨俊重新出现在大殿中,易风也不由的开始思虑这表面背后代表的更深层意思了。
  易风对着杨俊笑了笑,杨俊现在只是个闲王,他和杨俊是没有利益冲突的。而且,杨俊其实是杨广的盟友,他们也算是一边的人。看着杨俊那极差的脸色,他突然想到了那个事情,杨俊此时已经被秦王妃下毒了,若是没意外,他还剩下半年多点时间了。自己或许可以救杨俊一把!
第300章
御驾亲征
  既然是中毒,眼下只是没有人发现注意而已,如果易风提醒,想必要查出来中毒也不会太难。
  不过,救杨俊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杨俊的死在杨坚晚年掀起了一场很大的政治风暴,死了一个亲王,然后最后发现是王妃下的毒,近而牵连到了朝中一个极强的家族,崔氏家族,崔家有两位上柱国总管,而且不仅两总管的妹妹嫁给秦王杨俊为秦王妃,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杨广的长子河南王杨昭为河南王妃。下毒事发后,秦王妃崔氏被处死,杨俊的儿子甚至也被贬不得承嗣,而杨昭也不得不休掉了王妃崔氏,整个崔家也跟着受到巨大的牵连,连带着崔氏的许多亲族姻朋被清洗。
  崔氏是一个很大的家族,就算这次被清洗后,后来在杨广朝甚至都一度恢复了许多元气。如果自己救杨俊,那很有可能让崔王妃下毒案提前爆发,自己也因此可能得罪一个极强的崔氏家族,甚至可能让杨昭受到牵连,被崔氏和杨昭他们怨恨。
  不过他马上又想到了杨素先前让红拂女带给他的话,朝中有人在推动,想让他出任荆州大总管。
  今天虽然杨坚授他为雍州牧,但他知道他这个雍州牧其实和杨昭的内史令一样,只是个名义上的遥领,是个挂职而已,并不真正的负责实职。他被授任荆州大总管的机率还是很大的,而一旦授任荆州大总管,就几乎没有可能只是虚领不上任了。一旦被任命为这个荆州大总管,那自己可就是个大麻烦。
  现在的情况是荆州大总管这个四大总管之一的要职缺任许久了,现任的大总管受命一年,但根本没有正式到任,一直在京养病,眼看已经不行了,这个职务更不能一直空缺着。而上任去年就死了,荆州大总管已经空缺了一年有余。这么重要的位置,一般人根本无法胜任。易风突然想到,杨俊倒是这个职位的很好人选。一来他是皇三子,是国王,二来,他有过秦扬并等大总管的履历,他出任这个职务,完全可以让杨坚放心,又能镇的住荆襄各州的场面。
  只要有杨俊顶了这个缺,那自己就可以有时间争夺怀荒的控制权了。
  殿内,气氛终于越来越紧张,太子党核心高颎举起了笏板,准备奏事。
  一直关注着高颎的杨广早注意着他,这个时候悄悄的将目光投向易风,易风对着杨广轻轻一点头。
  得到易风的这个暗示,杨广没等高颎站起来,立即抢先出列,高声道:“启奏陛下,儿臣有本要奏。”
  杨坚坐在高高的御座上微一点头,长须美髯飘动:“准!”
  杨广得到准许,立即出列,朗声道:“陛下,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又言蛇无头不行,兵无主自乱。眼下与突厥决战在即,此乃关于大隋百年国运之战。当此大战之际,儿臣以为,粮草给付,将士调动还在其次,当前最重要的事情还是选出三军主帅,各路总管,如此才能上下统一,指挥有序,上下用命,团结一心,击败突厥。”
  “嗯,晋王可有三军统帅人选推荐?”杨坚问。
  “此战关乎大隋百年国运,朝廷为此战调动百万兵马,无数粮草辎重,三军统帅必须得一威望足够之人担任。儿臣以为,无论选谁担任三军统帅,都莫不如由陛下御驾亲征,亲自指挥统领打这一仗!儿臣请父皇御驾亲征,儿臣愿率精锐,亲为前锋!”杨广一语惊人,一开口,直接请杨坚御驾亲征,出乎满殿之人预料。
  杨坚也没要想到儿子杨广会提议让他亲征,怔了一下后,笑着摇头。杨坚不是后来明朝的正德皇帝,好好的皇帝不当,非得给自己降级,去当个大将军。杨坚是个很有自知之明的人,他长袖善舞,擅长的是居中处置,让他亲自上战场打仗,那就非他所长了。而且他一大把的年纪,上战场指挥早已经是力不从心。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皇帝亲征,向来就不是什么好的提议。除非到了不得已的时候,才会真的需要皇帝上阵,鼓励士气。一般的情况下,皇帝亲自指挥,都是弊大于利的。皇帝元帅将军士兵各司其职,才是对的。皇帝亲征,万一出点意外,那才是真正的大麻烦。杨广提议他亲征,表面上倒是皇帝适合统领各路总管们,但实际上,去并非合适之举。不过杨坚并不认为杨广糊涂。
  这个儿子是自己五个儿子中最聪明能干的,他提出这么一个明显不适合的提议来,肯定是有自己打算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5/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