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校对)第1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1/285

  “王妃怎么来了?”杨广问。
  萧美娘向众人行了个礼,然后对杨广道:“刚刚蔡夫人派人来府上,捎来一个消息。”
  杨广知道这个蔡夫人说的是宫里如今极得皇帝宠爱的两位夫人之一,容华夫人蔡氏。蔡氏捎出来的消息,肯定十分重要,要不然萧氏也不可能这么贸然的闯进来了。他脸上不由的凝重起来,“是什么消息?”
  萧美娘长叹一声,然后道:“蔡夫人让人传话予奴,说她听到皇后与陛下商议,准备为赵王选赵王妃,于京中诸大阀中选娶一位名门闺秀大阀嫡女为妃。初步已经圈定李、韦、于、裴、元、独孤、郑、张、王等几大豪门。”
  听到这个消息,书房里的众人都不由的倒吸了一口凉气。这个消息可是十分重要,背后透露出的意思就更加令人深思了。
  “赵王不是早娶了北齐那个白发公主为妻了吗,怎么现在还要选妃?”郭衍急问。他们当初都是见过高浅雪的,知道赵王的这个妻子是北齐亡国公主,也是一个白发白眉的病女人,而且赵王当初一开始其实算是入赘高家的。既然赵王有了妻子,那么现在就当直接册封这位高氏为王妃就是了。哪有必要再选一个王妃?
  “皇后说高氏病体不足任赵王妃,赵王做为皇家嫡长孙,东宫嫡长,更应当选一位品行端庄,门当户对的大阀千金为正妃。”
  杨广只觉得牙齿疼的厉害,皇帝皇后要给杨林选一个妃子,这事情肯定没有表面上这么简单。刚刚郭衍还说杨林根基太浅,就算一时得宠也没有相对应的强大实力。还说杨林就算举荐诸门阀子弟去他所辖幽州府任职,也并不能就真的拉拢到诸门阀。可现在皇帝给他选妃,若选一门阀之女为其妃,那这个门阀与杨林之间可就是联姻关系了。一个正当红得宠的赵王,如果再联姻上一个实力强劲的门阀,那杨林可就实力剧增,不可小觑了。
  杨广甚至都有些妒忌易风了,他怎么就不能如易风一般得到皇帝皇后如此的宠爱呢。这些年他为大隋江山辛苦操劳,坐镇地方,殚精竭虑,可上有太子,下又有汉王。这次他好不容易在太子和汉王都畏缩的情况下,争取到了北伐统帅之职,但皇帝转眼间就把他在河北苦心经营的摊子给全拔了。而易风呢,顺风顺水到让他羡慕妒忌恨!
  这个私生子是一个难以把握的变数啊!
  “禀告大王,宫中来人传达陛下圣喻。”侍卫禀报,打断杨广的思虑。杨广听说宫里来人,连忙起身赶到前厅迎接宫里使者。
  “至尊和圣人有谕旨下达晋王夫妇,今晚二圣将驾临赵王府第摆设家宴,皇室子孙室宗皆当前往赴宴……”宫中来的火者当面通传圣谕。
第314章
皇家
  圣驾随着一支庞大的队伍降临赵王别府,降临的队伍如同一条由金银与锦绣交融而成的河流,浩浩荡荡的一路开进光德坊。皇家禁卫多达千人,由勋贵官员子弟们组成亲勋翊三卫五府侍卫,以及备身府执掌御器械的千牛备身、备身左右、备身等这批最精锐的御前带刀侍卫们组成。凛烈的北风吹拂着他们头顶高举的一面面天子旌旗,旗帜上的九条飘带不断舞动。
  侍卫的队伍里有少易风熟悉的面孔,在队伍前导护卫的禁卫骑士中,身上披挂着明光铠甲的是亲卫一府的都督刘文静。而帅气英武的御前带刀侍卫千牛备身唐国公李渊,则身着戎装挎着千牛刀紧随在中央的天子车驾旁边。李渊紧紧护卫在由八匹高大雄骏白马拉着的御车前,易风发现天子今天乘坐的马车居然也是怀荒新出的四轮马车,只不过这马车更加的豪华。这已经不能算是普通的马车了,而应当属于是一辆房车了。那八匹马所拉着的巨大马车厢,就算是坐上二十个人都不会拥挤。连曾经向来提倡节俭,因为地方官员进贡地物产时用了布袋来装,就毫不留面子的批评官员的杨坚,如今也已经公然接受这么豪华的马车,易风觉得,他先前跟清漳王、元家一起合作的马车生意,必然将财源滚进。
  皇帝夫妇的御驾之后,是太子的旗帜与东宫卫队。大隋设立了十六卫府,统领天下府兵。而太子做为皇储,他的东宫不但有一套仿朝廷而设的官职机构,也还有一套仿十六卫府设立的太子十率府。太子的十率府除了太子左右监门率府、太子左右内率府不统府兵外,太子的其它六率是实实在在的统领着一批府兵的,这些府兵名义上直属东宫太子统领指挥。比起诸皇子们手上只有少量直属的私兵亲信外,太子手上却是拥有着一支实实在在数量不少的府兵。
  杨勇带的太子侍卫约有三百余人,很是显眼。不过太子的这些侍卫看起来,却比天子的禁卫们差的远了,不论是精气神还是年龄装备都大大不如。原本太子的侍卫也很精锐的,但在年初之时,皇帝却下旨把东宫侍卫中的精锐者都抽调进了皇帝的侍卫中去了,当时高颍等太子党都感觉到了一种不好的感觉,连忙向皇帝请奏,希望能保留太子的这些精锐侍卫。当时杨坚生气的回复,你们说太子需要精锐侍卫护卫,难道朕反而就不需要精锐侍卫护卫了吗?一句话说的众臣惶恐无言,从此杨勇的侍卫中精锐者不再,只剩下了一群明显年老平庸者,可就因为皇帝的那句话,使得杨勇自己统领的太子六率中下面还有精锐府兵,可他也不敢再调到宫中侍卫了。
  杨勇也是坐着马车来的,同样是辆豪华的四轮马车,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兴城中的豪门勋贵们家家都拥有了这种四轮马车,而且一家比一家的豪华。
  易风带着府中上下的人早早就已经站到了坊门前迎接圣驾到来,车驾进得坊门停了下来,马车门打开,天子杨坚从里面走下来,然后站在车厢前扶下一个雍容的贵妇来。那是个看起来风韵尤存的贵妇人,在她的脸上能感受到岁月的痕迹,可那掺着银丝的发髻下,依然是一双锐利的眼睛。贵妇头上发髻插着一支百鸟朝凤金步摇,手里拄着一支龙头樨杖,远远的就看着易风,然后笑着过来,一把抓住他的手臂,手劲十分有力。
  “须弥啊,转眼间你已经从一个婴孩,变成了国家栋梁了。”贵妇上上下下的仔细打量他一番,然后笑着说道。“跟武元皇帝那时真像。”
  武元皇帝是西魏的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柱国大将军,也是当今天子之父,隋朝建立之后,天子追封父亲杨忠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杨家能有今日天下,其实大部份功劳倒都应归到那位武元皇帝头上。杨忠年青的时候,家族只不过是北魏武川镇的一般军官家族,北魏末年六镇起义,风云板荡,杨忠英雄起于时势,最终与武川镇的那些子弟一起建立了西魏、北周,在乱世之中打下一片天地。当年杨忠成为西魏大将,有五子二女,他积极与当时的西魏顶级豪门联姻,为长子杨坚娶了武川集团的老二,八柱国独孤信的七女儿独孤伽罗。为二儿子杨整娶了武川集团的老大宇文泰的外甥,尉迟迥的弟弟尉迟纲的女儿尉迟氏。又为老三杨瓒娶了宇文泰的女儿宇文氏。两个女儿也一个嫁给了关陇贵族中的窦家和李家。凭着自己的勇武,以及联姻打下的关系网,等到杨坚继承爵位之时,杨家的势力已经一跃而为关陇贵族的顶级门阀,尤其是当杨坚将女儿嫁给了周武帝太子,等到宇文赟成为皇帝后,杨家的势力也达到顶峰,最终杨家成功的篡夺了当年武川集团首领宇文泰建立的北周政权,开创了大隋皇朝。
  杨忠容貌俊美,身材魁梧,武艺高、见识广、器量大,有将帅之略。
  杨坚就极像他父亲杨忠,而杨坚的五个儿子也个个都长的很像杨忠父子,如今的易林,虽然并非太子的骨肉,但实际上却也是杨广的儿子,因此他的外貌倒是极得杨家的血统遗传。长的也是容貌俊美,身材魁梧,比起如今安逸享受的杨勇来更添几分俊美,比起长期坐镇江南的晋王杨广来,又多几分英武。独孤皇后一见到杨林,马上就想起了早就过世多年的公公,当年她初入杨家时,杨忠也还年轻,那时的杨忠虽然比起现在的杨林来说年纪大了许多,但杨忠的诸子孙之中,倒唯有卫王杨爽、晋王杨爽还有如今的赵王杨林三人是最像他的。而这其中,卫王杨爽是杨忠的小儿子,晋王杨广是杨忠的嫡孙,而赵王杨林则是杨忠的嫡曾长孙。
  “听说须弥你十二岁即徒手博杀一白虎,真乃尽得你曾祖遗传矣。”独孤氏握着易风的手掌叹道。
  当年杨忠做为西魏大将,虽然不是八柱国,但也是仅次于八柱国的十二大将军之一。杨忠有次陪宇文泰狩猎,途中突然遇一猛虎冲出直扑宇文泰,当时杨忠奋勇扑出,徒手博杀猛虎。他左手挟住猛虎的腰腹,而用右手直接拔老虎的舌头。人家说虎口拔牙说明胆大,当时杨忠直接虎口拔舌,更加胆大兼力大无穷。武松打虎,还得先喝过几十碗酒,然后打了半天。人家杨忠直接跟挟个狗一样,把一只大老虎给夹到腋下,然后一只手直接给老虎的舌头扯掉了。一挟一拔,大老虎死了。
  当时宇文泰都为之惊叹,大叹杨忠勇猛。鲜卑人称猛虎为揜于,故而将士们纷纷给杨忠取了个外号就叫揜于,久而久之,后来这就成了杨忠的一个表字。
  不过杨忠之后,杨家子弟如他这般勇猛的却少了,杨坚虽也长的魁梧,但更长于文而非于武。就连后来被杨坚夫妇养大的杨忠幼子卫王杨爽,勇则勇矣,也不曾有过徒手杀虎这样的勇猛表现。而当初独孤皇后与杨坚听说皇长孙重现后,一开始还有些半信半疑,后来让人悄悄画了易风的画像回去,一见之下顿时惊叹不已,马上就已经相信了九成。再后来,又传回不少具体消息,其中就有易风十二岁时徒手博杀白虎之事。见易风不但长的和杨忠很像,而且还和杨忠一样的博杀过猛虎,他们心下更相信易风是杨家子孙了。
  如今的杨坚夫妇早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和信息,证明了易风就是须弥,就是杨林。
  易风已经猜测到眼前这个贵妇必然就是与杨坚并称二圣的独孤皇后了,这是一个相当了得的女人,出身关陇顶级门阀,年轻时美貌与智慧并存,是杨坚得力的贤内助。虽然善妒,不许杨坚有其它女人,不许杨坚和其它女人生孩子,但无论怎么说,这个女人确实厉害。可以说,这个女人是真的能当杨坚的半个家,这个国家也有她一半的功劳。
  虽然因为终究抵不过时间的痕迹,渐渐老去,也最终不免因此而发生了当年杨坚偷偷临幸尉迟繁炽的事情,独孤杖杀了尉迟繁炽可最终还是被迫让步,亲自帮杨坚开了后宫之门,还为他选了宣华和容华二美人。可在家国大事上,独孤后的话依然有极大的影响力,就连废立太子,罢免宰相这样的国家大事,独孤后也对杨坚有着无人能比的影响力。历史上杨勇被废,杨广继为储,独孤后就是最重要的影响者。说到底,独孤伽罗不仅仅是杨坚的人生伴侣,更是杨坚的事业伙伴。大隋的天下,有独孤氏的很大功劳。
  易风很清楚的认识到,大隋最不能得罪的人是杨坚,其次就是这位独孤皇后了。因此,面对独孤氏,他十分恭敬的行礼:“孙儿拜见皇帝陛下皇后娘娘!”
  此时其它皇家成员也纷纷下车下马,这是场皇家聚会,皇族成员并不多,皇帝的五位皇子,二十二位皇孙,还有八位皇孙女,另外皇帝还有五个公主,另外还有两位姐妹,以及四个已故兄弟的儿女们,外加十余位旁支宗氏,整个皇族的成员还不到百人。
  不过这样的一场皇族聚会,没有选在皇宫之中,也没有选在东宫,而是选在了赵王另府,也明显的透露出了皇帝皇后对这位皇长孙的无比宠爱。
  易风也是第一次正式会见所有的皇室成员,特别是那些公主和她们的驸马以及儿女们,他几乎都是第一次见到。诸国王郡王们带着自己的妻妾孩子上前来,一一介绍,易风与把陈婤和萧素美带在身边,一起介绍。
  正式的见面仪式刚结束,队伍继续前往赵王别府。杨坚叫易风:“须弥,你上我的御车一起坐,我跟你聊聊。”
  与皇帝同乘御车,这也是份君恩荣宠,易风倒没客气,直接登上马车。
  独孤皇后这时则一起回到御车上,她有自己专用的皇后车驾,但今天她一路上都是跟着皇帝同车,她的车驾空着紧随后面。
  皇帝的御车车厢里很大,坐了易风三人,依然宽敞的很。车厢里还有八名宫女坐在一旁侍候,坐定后,宫人上前倒了在车上刚烧好的热茶,茶叶在滚烫的开水中翻腾,杨坚笑着对他道:“绿茶、红茶喝久了,我都已经不习惯原来那种煮茶煎茶并且在茶里放上许多佐料的饮茶方式了。说起来,这绿茶红茶还是你弄出来的吧?”
  “各有千秋吧。”易风道。不过心里却并不平静,杨坚夫妇叫他上车,却用这茶叶来开场,而且还点明知道这新式茶叶是他弄出来,似乎要透露的信息很多啊。
  杨坚哼了一声,“还有那果酒,紫的绿的黄的红的真是各种颜色都有,味道也十分不错,特别是那紫酒,现在每天我都要喝上三杯。可惜皇后有规定,每天只能饮三杯。还有这四轮马车,也是你怀荒所产吧。我倒是很奇怪啊,这些年你在民间,究竟都学了些什么,怎么脑子里尽是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呢?”
  “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易风说,“许多事情都是别人做的,只是把名头挂在我头上罢了。”
  杨坚又哼了一声,“你以前处江湖之远,那么折腾些这些奇淫技巧工匠商贾之事也就罢了。但如今你可是朝廷的赵王,是新任幽州大总管,还是北伐突厥的东路元帅,你以后的心思可得多放在军政大事上来。须弥,你跟我说说,你这个新任的幽州大总管对于眼下的新职务,有什么想要说的?”杨坚一边说着,一边端起白色的茶杯,轻轻吹拂几下,然后低头轻抿一口热茶。
  这估计就是上岗前的考核了,易风心想,然后转动心思,想着该如何回答了。
第315章
放心丸
  争利于市,争名于朝。又云,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
  最初来到这个时代的时候,易风想的也只是安身立命,并没有什么远大理想,称王争霸的目标。甚至逃婚的行动失败之后,与浅雪一番谈话后,甚至自愿留下当一个上门女婿。那时他想,有那样漂亮的一个妻子,妻家还有份不错的家业,又没有什么公公婆婆兄弟什么的烦恼事,留下来过过小日子也是不错的。只是后来形势变化,他的想法也渐渐改变。正如亚圣孟子所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很多时候易风在想,自己来到这里也许是个意外,但自己难道就要泯然于众人之中,只是做一个看客吗?难道自己就不能留下自己的痕迹,或者为这个时代带来改变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如今易风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了大隋的赵王,成为了幽州大总管,成为了这个王朝不可轻视的一股新兴势力。自己在怀荒做的那一切,让昔日那个早被遗弃的塞上蛮荒,变成了一方百姓安居各族和谐生活的一片乐土,自己难道就不能把在怀荒做的这些,带到更多的地方去吗?
  尤其是易风知道,大隋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繁华之下,是即将不远的又一个大乱世。在后世,易风的影响力甚至达不到自己所居住的小区的全区。可是这世,他的影响力却已经覆盖了怀荒,甚至如今已经能影响到半个河北。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橇起整个地球。现在老天给了易风一个如此的机遇,他难道不能想着兼善天下吗?
  易风再次把目光投到杨坚身上,他松驰的皮肤和发白的头发,都表明这个一统天下的王者已经垂垂老矣。就连旁边的独孤皇后,虽然收拾的很精神,可依然掩饰不住那老态。这对缔结了大隋帝国,统一了天下的夫妇,他们的时代即将完结了。“这是一对值得敬佩的夫妇。”易风心里想着。虽然就如同后世网上有人说的一样,如果北周武帝宇文邕不是英年早逝,那么他就会统一整个天下。就如同后周世宗柴荣如果不是同样英年早逝,那他也会一统五代十国,结束唐后长期战乱,再造盛世。可他们死了,但天下也没有因此而继续混乱,没有了北周武帝,天下却有了隋文帝,一样的统一了天下。没有了后周世宗,却有了宋太祖,照样开创太平。若历史上没有了杨坚,没有了赵匡胤,也会有其它的人物出来统一天下。历史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很多时候,那些英雄人物,不过是由时势推动,是时势造就了英雄。
  不过就算如此,可易风心里依然敬佩杨坚,这个有些狡诈有些冷酷有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老者,确实统一了天下,开创了几百年来难得的太平盛世。就算他现在老了,就算他开始不再如曾经那般的勤俭勤政,可他一样是个值得称颂的人物,绝不会因为他得国不正,绝不会因为他开始越加猜忌而否定他曾经做过的一切。
  他的时候将落幕,自己应当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把这个大隋盛世继续下去。
  “陛下,与突厥一战势在必得,草原强则必侵袭中原,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任由胡人发展做大,不然就有晋末五胡乱华重现的危险。五胡乱华,带给的是华夏汉人永远的痛。汉时数千万之人口,五胡之时北方一度只剩下三百万不到,若当年淝水之战南朝兵败,也许汉人已亡国灭种。陛下立国之初,就恢复汉人姓氏,重尊汉魏礼仪,这一切做的非常之好,不但是功在当代,而且利在千秋,必永载青史之中,为后世所瞻仰。”易风这番话不是在拍马屁,而是真正的在赞扬。就如同对于十六国时的武悼天王冉闵所做过的那些一样,不管他曾经是何身份,也不管他最后发出灭胡令时是出于何等的政治目的,但他所做的事情,却确确实实是对汉民族存续出过力的,这就不应当遗忘抹杀。杨坚也曾经是鲜卑集团中的一员,也曾经叫过普六茹坚,但他最终称帝后,恢复华夏文化礼仪制度,恢复汉人衣冠那就是重振华夏的有功之臣,使得华夏重新恢复,不再是五胡之时悲剧的两脚羊。
  易风并不是好战嗜杀之人,但在这个时代,为了生存,有时候必须站起来战斗。中原汉人与草原胡人之间,就是一个难解的死题。汉人强盛之时,必然压制胡人,但等汉人衰弱之时,胡人也往往会趁势力崛起,入侵中原,为祸天下。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时代是难以解决的。就如同羊吃草狼吃肉一样。
  居安思危,忘战必危。如果只顾眼前的繁华,只想着平平安安过日子,那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敌人打到家门口的时候,你已经反抗不及了。
  “汉武帝倾力击败匈奴,终有汉四百年江山。北魏破柔然,才得以延续一百八十年天下。突厥统一草原,乃是汉人永远的大敌,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击败突厥人。这一天,朕已经准备了十八年。”杨坚长叹一声说道。对于国家战略,他依然很清晰明智。突厥不破,大隋难兴。这些年来,大隋与突厥与前前后后打了无数仗,但也仅仅是削弱这个草原凶狼,隋与突厥之间必然有这最终的一战,不决出真正的胜负是决不会罢休的。“你觉得我们能打赢这一仗吗?”
  “当然能!”易风坚定的回答道。
  “你真这么有信心?”杨坚高兴的笑道。虽然战争已经全面动员起来,但直到此时,杨坚的内心里依然还充满了担忧。
  “是的,这信心来源于陛下,陛下圣明,建立大隋开创盛世,国朝休养生息二十年,如今兵强甲壮,百姓拥护,将士效命,又岂会打不赢这一仗。大隋积聚二十年,天下各地粮仓堆满,国家存粮甚至可用四五十年。朝廷甲兵强盛,铠甲精锐,坐骑优良。打仗,打的就是人口,打的就是粮食,打的就是武器铠甲战马弓箭。打的就是军心士气,将士指挥。不管是哪一项,我大隋都比突厥人处处占优。更何况,这一次的决战,是突厥人最先忍耐不住发起,我们在大隋的疆土上,防守反击,为保卫家园为父母兄弟姐妹而战,安能失败?”
  易风虽然说的都是些大势上面的事情,可大国博弈,强者战争,不比小的冲突。这些战争,往往是在出战之前已经决定了七分的胜负。大隋与突厥还未开战,但双方之间的情况,大隋已经占据七分胜利了。突厥人妄想用野蛮的战斗战术来逆转整体战略上的劣势,那是极难的。尤其是有杨坚这位眼光高明的皇帝全面坐镇指挥的情况下,为了这一战,杨坚甚至把本来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的换储之事都强行压了下去,为了这一战,连续发招,通过强力的手腕把内部局势安稳下来,专心来打这一仗。大隋内部安稳下来了,突厥人更难以改变这次的战略形势了。
  “我把本该调给东路军的十万府兵拔到了中路和西路,你心里是否有什么想法?”
  易风摇了摇头,“孙儿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重。从能力上来说,孙儿只是带着武州军在塞外打了几场小规模的战斗而已,如果真的把十万兵马交给我,加上东路诸府兵马,十几万兵马调动皆交于我,我只怕反而会耽误朝廷大事。此外,从整体的战略局势上来说,孙儿也觉得,朝廷设立的三路大军,实际上是三大战区。在这次的整盘棋局上,西路和中路才是真正的重点,甚至就是西路军的那支奇兵灵州道的兵马所出的河套方向,也将远超幽燕方向。西路兵马将面对的是达头可汗的西突厥主力骑兵,而晋王的中路军将直面处于前套平原上的东突厥都蓝可汗大军。另外,西路还承担着京师的安全任务,中路军则担负着此战最重要的目标,防御住都蓝的东突厥兵马后,将反击攻入前套平原东突厥的牙帐,将东突厥人彻底的赶出阴山以南,赶出漠南地区。而东路军,燕山北麓的三蕃已内附,因此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冲击。把宝贵的兵马调到西路和中路,这正是调用得当,安排得宜。”
  “你觉得突厥人不会向幽燕方向进攻?”杨坚问。
  “幽燕方向虽然也是入侵中原的突破口,一旦突破太行燕山的防御,突厥人就能顺着河北平原大举南下,历史之上,北方胡人也多次往这个方向突破。但是眼下突厥人没有这个机会,奚、契丹、霫三番内附,已经完全站在朝廷这一边,他们的存在,为朝廷屏障守护了燕山北麓。也隔断了突厥人向东绕到辽西,从东北部突入的可能。而朝廷在幽州西北部设立的武妫二州,则完全把太行、阴山、燕山三山夹汇的这个突入山口给牢牢把守住了。胡人若想要突破大宁一线长城,自西北突入河北,那他们必须得攻破怀荒、大宁、军都关三大防御关群,并且最终还得把河北重镇要塞幽州攻破,不然,突厥人根本不可能突入河北。就算连破三关突入幽州,但若不能攻下幽州重镇,他们也不能放心南下。而想要把怀荒、大宁、军都关以及幽州全部拿下,我料突厥人还没有这个本事。”
  易风对于自己的武州军相当的有自信。更何况,怀荒的那十几座军镇,上百座戍堡组成的防御群也不过是第一道防线罢了,若突厥人势大,易风还可以徐徐后退,边战边退,借用时间和空间来换取战机。大不了,放弃防御地形相对弱些的长城以外塞上地区,撤到长城以内,利用更加险要的关隘和长城跟突厥人打。突厥人在塞外的平坦草原上自然是厉害的,但让他们到关内来攻坚拔城,就非他们所长了。何况,虽然杨坚把十万本该给东路的兵给调走了,但东路所辖诸总管府军镇也依然有数万兵马。加上易风的武州军,还有三蕃的胡兵,凑个十来万不在话下。这些兵只要不拿出来跟突厥人平原骑兵会战,而是放在坚固的城堡里城墙上,那完全可以抵挡数倍之敌。
  “还得须防范高句丽人。”一直没有说话的独孤皇后插话道。今年先前大隋发兵征高句丽,其实本质就是为这场对突厥大战做准备,是为了防范与突厥决战之时,高句丽人落井下石,与突厥会盟联合,参战出兵。所以杨坚才会在并没有充足的准备下,发起了东征之役,结果却是出人意料的大败而归。本来若是打赢了东征之战,那这次就不用担忧高句丽人的问题。但是现在,朝廷三十万大军没于辽东,朝廷不得不明白这样一个事实,高句丽人很有可能会参与此战,背后出兵。
  易风的东路军,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防范高句丽人。一旦高句丽人真的发兵了,那么就必须把他们拦在辽河边上,不能让他们与突厥人汇合,更不能让他们突入隋境,更不能让他们突入河北平原。高句丽人是必须得防范的,开皇三年与突厥作战之时,高句丽人就以北齐末代丞相高保宁的雇佣军的形式攻入幽州,配合突厥人其它入倾隋境的兵马,遥相响应。
  “孙儿以为,虽然之前征东失败,但高句丽王高元却不是没有受半点影响的。三十万大军东征,虽然失败,但却非被高句丽人击败,乃是因时疫以及准备不足的结果。这也正是高元去岁上表请降称罪的原因,这次朝廷与突厥决战,孙儿以为,高元必不敢轻易决定出兵了联合突厥。而且就算他们真的敢出兵,可如今朝廷收服了奚、霫、契丹三蕃,正如一道高高的山岭将高句丽西进大草原与突厥的联合之路阻拦。而如果高句丽不去草原汇合突厥,而想要单独进犯辽西,往攻平州,那他们就是自寻死路,根本不足为惧,有孙儿在幽州,必定叫他们有来无回。”易风充满自信的说道,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他记得历史上隋与突厥的这次大战,高句丽人并没有参加,而且还在于,他确实不太看的起高句丽人。哪怕历史上,隋四征高句丽都未成功,李唐也曾先后两代帝王数十年征伐,还联合了新罗,最终才灭了高句丽。但那更多的是因为远征高句丽而已,高句丽人主场作战,依靠着遥远的距离,恶劣的天气,险要的山城,和辽阔的大海,才最终顽强的抵抗了那么久。但如果高句丽人转守为攻,出兵来进犯中原,那他们的所有优势将荡然无存外,而且当初制约着隋唐两代将士们的那些劣势,也将成为高句丽人要面对的困难了。
  因此,易风敢向杨坚拍胸脯打包票,高句丽人不如则好,要是敢来,定然叫他们一个个有来无回,杀他们个干干净净,片甲不留。
  “好,朕相信你。”杨坚看到易风如此自信,也不由的为之振奋,为易风拍手叫好。当然他也不是无理由的相信易风的,就如同汉王杨谅先前自请挂帅东征之时,不也曾自信满满的称要直破平壤,擒拿高元回来献俘吗。不过杨坚选择相信易风,那是因为有过与铁勒人数次征战,却全都胜利的战绩做支撑。
  “朕现在心里轻松多了,把幽燕交给你,朕无忧尔。”杨坚抚须笑道。
第316章
武州新总管
  “跟我说说高家女的事情。”独孤皇后安静的听着丈夫和孙子谈完幽燕的事情,然后发问。
  杨坚摇摇头,“当初听到你和高家女的事情,我觉得荒唐无比。你居然入赘高家,哎,我知道那时你受伤失忆,因此有些事情也就罢了。那高家女是北齐宗室,其父高绍义是北齐宣帝高洋三子,废帝高殷异母弟,本封范阳王,周武帝灭齐,高绍义逃往突厥,突厥人欲利用其分裂中原,便将逃北者都归入高绍义管辖。其后高保宁在营州劝进,在突厥人支持下高绍义伪称北齐皇帝。后又被突厥人出卖,交给中原处置,最终被流放蜀地而死。你那个高氏,是高绍义和渤海封孝琬之女在突厥所生,出生之后被高绍义安排臣下秘密自突厥逃归。大隋立国之后,高保宁在营州还一直顽抗,勾结突厥、高句丽人屡次进犯幽州,为胡人走狗先锋。开皇三年为朝廷招降其部下将其杀死,但高绍义和高保宁虽死,他们的女儿却依然带着一批愚忠于北齐的部下,依附于高句丽人,一直在暗中与朝廷做对。”杨坚端起杯茶,又抿了口茶汤,“若非你已经娶高氏女,朝廷必不能容她们。”
  “她们已经归附朝廷,放下执念。”易风停了一下,“现在浅雪在家相夫教子,高明月与旧部也都为武州属吏,一心为朝廷做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1/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