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校对)第1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3/285


第318章
八帅
  正七品亲卫蒲山郡公李密骑马从宫城东隔城宿卫地经过皇城回府,年前阴沉寒冷的天气里难得的雪后初晴,就如同他此时的心境一样十分明媚。昨天下午他回卫府里当值,跟随弟兄们一起侍卫陛下皇后前往赵王别府。他承袭父亲蒲山郡公的爵位之后,被选入三卫五府中的亲一府担任正七品上的亲卫。这是许多公侯柱国宰相等高级官员们子孙的出仕之路,先进入亲勋翊三卫中担任皇家侍卫,等经历几年历练之后,再外放为官,或者出任军中将领校尉,或者担任地方官员。比起一般的中低级官员的子孙,他们的仕途明显要顺利的多。许多中低级官员的子弟要出仕,往往得先进入国王郡王或者总管刺史等大员的幕府里担任属官甚至是从吏,然后才有机会再上一步任职。
  李密头上顶着一个郡公爵位,是从一品的高爵,就算这个只是过渡的亲卫职事,也是正七品的实职。又是身为八柱国家李弼的曾孙,李密的前途十分远大,现在他在亲卫府里不过是个挂职,绝大多数的时间里他都是在家读书,只有在一些重要的年头年尾或者是有重大典礼的时候才会去当值上岗。不过昨天,他却从叔父李长雅的嘴里听到一个意外的消息,一个跟他关联极大的消息。叔父李长雅是李密曾祖西魏八柱国李弼第四子河阳郡公李纶之子,袭爵河阳郡公,又尚大隋天子杨坚第二女襄国公主为娶。李密的祖父李曜是李弼的长子,本来他应当继承李弼魏国公的爵位,但因为李弼次子李晖当时娶了周明帝的姐姐义安长公主,因此最后北周把李弼的魏国公爵位交由李弼次子李晖承袭。当时李家依然是关陇军事贵族的核心家族,因此北周皇帝转头又给李弼长子封邢国公爵位。李弼有六个儿子,次子袭魏国公爵,长子封邢国公爵,其余四子也分别封真乡郡公、河阳郡公、赵郡公和河东郡公。
  李密正是出生于这样一个四世三公的关陇顶级家族,入隋之后,李家势力并没衰弱多少,李密父亲入隋后封柱国、蒲山郡公。若非死的早,一个国公肯定是不会少的。李宽死的早,李密也就十来岁就继承了蒲山郡公的爵位。
  这位叔父高兴的通知自己,皇帝已经正式下旨加堂妹素君为河阳郡公主,特旨将其赐婚于皇长孙赵王为妃。
  李密一听到这个消息,那聪明的脑袋马上意思到,这对李家来说是个极好的事情,就是对他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皇长孙赵王如今是朝中最当红得宠的宗室,这段时间以来,就算他在家里闭门读书,也不妨碍他经常听到这位赵王殿下的各种传闻。如今这位赵王已经新授幽州大总管,北伐突厥东路元帅,极得天子重用。叔父的女儿能许给赵王为王妃,这不亦于当初叔父尚隋帝杨坚的二女襄国公主为妻。当初李家与北周宇文家走的极近,他的二叔祖还娶了周明帝的姐姐义安长公主,因此隋代周后,也不免受到了些牵连,幸好叔父长雅娶了隋帝女襄国公主,才让李家能稳住颓势。
  今天他已经派门人去国子监请老师包恺上门,有些事情他需要与老师请教。包恺是国子监的助教,为汉经的著名学者,在国子监中,萧该为宗匠,聚徒教授,门人数千。李密拜二人为师,他虽然年轻,可却是包恺门下诸弟子得师传最多者。
  包恺是个胡须花白的儒雅学者,从兄包愉受五经。又从王仲通受《史记》、《汉书》。是此时汉书最权威的学者,在国子监中,声望极高。包恺虽然有弟子上千,但最看重的却是李密,他觉得李密虽然年轻,可却十分有悟性,是个做学问的好料子。在他的弟子李密看来,包先生学问是好的,可惜却不肯出仕,不然就算出任一州刺史都是没有问题的。包夫子一心醉于学问,对仕途并无野望。不过李密不同,虽然他也喜欢读书,甚至在包恺的上千弟子中成绩是最好的,但李密并不想如老师一样做一辈子的学问,专研于故纸堆中。他希望的是学成文武艺,将来货卖帝王家,就如同曾祖李弼一样,能择一明主,辅佐明主治理天下,也博一个功名富贵,重振李氏的门楣。
  李家曾经是关陇集团的核心家族,西魏八柱国家之一,可如今人们一提起李家,首先想到的却是太师李穆的家族,然后是八柱国李虎的家族,至于他们家族,却早不如从前了。
  “我打算去赵王麾下谋一职事。”回到家中,李密对等候许久的老师包恺直言不讳道。
  包恺沉默片刻:“其实以你的资质和天赋,若是沉下心来专心做学问,将来成就必超过于我,就算成为一代文宗也不在话下。”
  “老师,弟子读的书越多,就越觉得不能光做学问。要想济世安民,想要传播圣人教诲,实现圣人的治世理念,还是应当执掌权柄,如此,才能真正的一展所长,弘扬先贤们的圣训。”
  包恺见李密那副坚定的模样,摇了摇头,感觉有些叹息,但也没有再加阻拦,“也罢,就按你所想的去做吧。”
  甘露殿。
  杨坚与易风君臣两人独对,自易风同意了杨坚赐婚襄国公主女儿之事后,皇帝对他的态度越发的亲近起来。
  “须弥,你昨天和朕说,官阶改革之事,具体的情况昨天朕听的不是太清楚,你再仔细与朕说说。”杨坚望着御阶下跪坐着的皇孙,认真的问道。
  “是,微臣以为,如今朝廷官制,职官、散官、勋官、爵位尚有些不足之处,缺乏一个整体有序的顺序。就如此次即将开始的北伐东路军来说,微臣为东路元帅,又是幽州大总管,还是赵王,又有上柱国之勋,司空之衔。但是现在的诸文武,有的身为一州总管,可却仅有仪同三司勋位,有的仅是一个镇将,却挂着郡公爵位,如此种种,特别是对于眼下刚经过一轮整治的幽州府来说,越加不利于指挥统领。因此微臣以为,朝廷官制体系,总体可归纳为四类,散官、职官、勋官、爵位。四类官职,有的官员四官皆有,有的只有一官。”
  杨坚点了点头,隋朝的官制,实际上主体上是承袭了北齐的官制,而不是北周的官制。北齐官制传承自汉晋魏,但又经过吸引长期的发展结果,形成一种独特的新官制。易风所说的,也确实是实话。杨坚立国后,以北齐官制为主,又进行了改革,形成中央三省六部制主体,地方州县制度,军事上的十二卫府兵制等等。但也并非就已经完美,如封爵授勋泛滥,大族子弟凭门荫出仕,几乎把持了整个官场,贫民寒族子弟几乎没有什么入仕机会。朝廷的政治,实际上是进入了贵族门阀政治时代。他这个大隋皇帝,实际上不过是天下最大的门阀而已。
  可是想要改变这一切,却又极为艰难,门阀大族根深蒂固,想要改变谈何容易?
  “你有什么想法,可以放心大胆的说出来。”
  易风这个时候提出官制上的一些建议,当然不是闲吃萝卜淡操心,而是实实在在的因为这套现有官制已经影响到他了。他上获任幽州大总管,不管如何,总是不甘心只是做个空头总管的。他也想要实实在在的趁机掌控幽州府,但以他现在的实力很难。想来想去,他便想到从上而下,通过对现有官制的一些变动,来帮助自己增强对幽州的控制。
  “微臣以为,可先把散官官阶化,将散官定位于官员的官阶,禄俸标准。也就是说,所有的官员出仕,先授散官定其品阶,然后授职定其职事,并且以后官员的俸禄都以其散官品阶,不管官员担任什么职事官,其俸禄都以其散官为发放标准。对于其实际职位,不影响俸禄高低,仅可视实职轻重,兼职多少,可给予一定的相应职事津贴。”
  散官之制始于两汉,最初指的是无印绶、不理事的官员,如汉之大夫、博士、谒者、郎官,或无专职而参预议论政事,或侍从左右,传达诏命。此外,自汉魏以来的加官加衔(如开府仪同三司、特进、侍中、光禄大夫等)到南北朝时也成为散官的一大来源。到北周时,仿《周礼》之制设置六府,改易百官之名,然自汉魏以来的侍中、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等仍然设置,但无实际职掌,其中侍中、散骑常侍为加宫,不著品;其余自正八命以下至一命,依次而定其阶。
  隋立国后,朝廷先是有自从二品到从四品的诸大夫散官,而后又自从九品到正六品设八郎尉散官。
  易风现在提出来,就是把这套发展了几百年到现在依然有些混乱的散官系统,把其阶官化。并且他特别提出要把散官分成文武两类,文官有一套专门的散官体系,武官也设一套专门的散官体系。
  “文武分设两套散官体系,文武分别。武散官还可以充作军中阶衔,用以明了上下,有助指挥。”朝廷现在的散官是文武共用一套体系,而且中间还缺了五品这一品的正从上下四级散官。易风想要推行散官,还弄出文武两套来,一来是要明确官员们的品级上下,尽量避免朝廷大量的有爵和有勋官者,这些有爵和有勋官者,本职可能不高,可他们承袭的爵位勋职却很高,如果不规范这一点,那么以后他在幽州府,除了他以外,他手下的许多部下可能都很难指挥的动那些职低却爵重勋官的部下了。
  尤其是武散官体系,易风可是准备将其做为军衔来用的,推行这套武散阶,那么以后指挥军将就要方便的多了。他不可能给自己的部下都弄到爵位勋职,可武散阶要是能推行,那么有官先有阶,每个将领都将先定下武散阶,如此一来,每个人都有根据实职的相应散阶,就能大大削弱爵位勋职带来的影响。
  “勋官阶官化,以散官为俸禄官,先有散官定其阶,后授职官定其职。”杨坚慢慢的口味着易风这段话的意义,终于,他眼睛中慢慢绽放出异彩,重重一拍桌案,“好!”
  一直以来,因为种种原因,隋朝开国之后,就背负上了一笔很沉重的负担,那就是西魏、北周两朝的诸多勋贵官员,甚至连北魏时的许多封爵授勋,隋朝立国后也被迫承认下来。几朝传承下来的这些勋贵封爵,不但政治上对杨家是个隐患,而且就是在朝廷的钱粮负担上,也是笔极大的开销。特别是,这些封爵勋官在品级上都往往是极高的,极大的对朝廷任命的官员们造成很大的冲击。而且按历来的制度,这些前朝的勋贵们,他们的子孙又可以根据父辈们的爵位勋品,承荫出仕,已致形成一股尾大难掉,越来越大的势力。
  现在易风提出的这个改革官制第一步,看似只是很简单的涉及散官的改革,可却是四两拔千金,一下子切入到了最核心的部份。杨坚已经看出来,这个散官阶官化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对封爵和勋官影响力的削弱。甚至如果按此实行,对于朝廷在爵位勋官上的财政支出,也是一项大的改善。而且若按这个方案实行,那就等于以后不管官员们身兼几职,实际上都等于是拿一份俸禄,最多只是对他们所担任的职位位置给予一些津贴而已。按易风所说的,他现在的全部官衔是特进使持节上柱国司空雍州牧赵王幽州大总管幽州刺史幽易武等三十二州诸军事北伐东路行军元帅这一连串的长长名称。
  他的散阶就是正二品特进,勋官是上柱国、爵位是赵王,然后其它的都是职官。一人身兼多职,按现在的官制,易风的每一个官职,不论散官勋官还是职官,都有一份相对应的俸禄,爵位则有食邑。这么多的高官重职,朝廷要支付的俸禄就是一大笔。
  而按易风的改革方法,以后易风的品阶按散官的特进算就是正二品,因此以后他的俸禄就是正二品的年禄七百石粟,一年发两次,春秋两季发放。另外还有一份是赵王的封爵食邑,没有俸禄只是封地的食邑。此外其余的各种勋官职官,都只按散官特进的正二品这一份来算,兼多少职都只领一份俸禄。当然,朝廷也会根据担任的实职和兼职,再给予一部份职位津贴。这个只是补贴,和原来正式的俸禄就完全不同了。说白了,这就是变相的减薪降薪。
  易风一边说,一边向杨坚递上一道奏折。
  杨坚接过打开,上面却是易风已经拟好的文武散阶的全套名称。总体上,散官分成文武两套体系,每套都是从从九品下到正一品,一共是三十二阶。九品到三品,每品分正从四下,而二品一品,则只分正从。
  文散官为八郎八士八大夫八卿,武散阶为八尉八校八将军八帅。
  文散官正一品为光禄卿,然后是荣禄卿、金紫光禄卿、银青光禄卿、通议卿、通奉卿、资德卿、资政卿等八卿,再是资散大夫、资请大夫、朝议大夫、朝列大夫、奉政大夫、奉议大夫、奉直大夫、奉训大夫等八大夫,再接下来是学士、博士、硕士、秀士、大士、上士、下士、文士等八士,最后是宣议郎、宣德郎、朝请郎、朝散郎、承事郎、承奉郎、儒林郎、文林郎八郎。
  武散官也是全新体系,分为八帅八将军八校八尉。
  八帅是骠骑元帅、辅国元帅、镇军元帅、冠军元帅、羽林元帅、金吾元帅、神策元帅、神威元帅。
  八将军是云麾将军、神武将军、龙武将军、龙骧将军、忠武将军、壮武将军、宣威将军、明威将军。
  八校是昭武校、振威校、致果校、翊卫校、宣节校、御侮校、仁勇校、陪戎校。
  八尉是武骑尉、屯骑尉、骁骑尉、游骑尉、飞骑尉、旅骑尉、云骑尉、羽骑尉。
  文武两部,各是四大阶三十二级,文以郎士大夫卿为名,武以尉校将军帅为名,泾渭分明,上下有序。尤其是武将散官,易风奏请杨坚,拟直接废除现在的四十余阶的杂号将军名。现在军中的那套杂号散将军名,从最低级的从九品下,到最高级的正六品,全都是将军,看的人都头晕。这在军中,如何分辨出高低上下来?易风现在把武散阶从最低的从九品下到正一品,一共三十二阶弄了一套全新的武散官,也兼用做军衔之用。三十二级四大阶,尉校将军帅,简单明了,却又等级分明。
第319章
三生契合
  “不错。”杨坚点头,这套新的散官体系,比起原来确实更好用更实用。而且他对于易风说在军中,在战阵上,还将把武散官的军阶弄的更直观一些的想法很有兴趣。
  “臣拟将武散官的官阶设置成一套符号和图案,三十二级四大阶,分别用不同的猛兽和颜色来标示,如一品元帅以麒麟为标示图案,正一品的骠骑元帅为黄金麒麟,从一品的辅国元帅,就用白银麒麟。二品元帅用狮子,三品用猛虎,四品用猎豹,五品用熊,六品用彪,七品用狼、八品用牛、九品用马,再以黄金白银青铜黑铁做为正上、正下、从上、从下之分。将领们的军服铠甲上可以在胸前后背增加一块猛兽品阶补子,另外还可以按阶打制一些猛兽的肩章缀于肩上……”
  易风一边说,一边直接拿了支简单铅笔,就当着杨坚的面画了起来,给杨坚画了补服、文武的禽兽补服,还有肩章等等。
  杨坚一边看一边连连点头,这一套一弄,确实要立体明了许多。尤其是武散官的猛兽补子和肩章,按赵王的话说,战阵之时,难免会有打乱的时候,到时军官和下属十分容易分散。那么这个时候,也不用去管建制职务什么的,直接就以军衔最高者为指挥者,重整阵形,形成临时的新建制,继续作战。等战后,再各归建制就好。杨坚虽然没有打过仗,但对于军事也并非门外汉,一听这话,就觉得这个想法很不错。一般情况下,军队里都是以旗号为标志,指挥作战,或者是收拢兵马,都是以旗帜为准。但如果增加这套武散官军衔制,那无疑是更好的补充。
  “好好好,没想到你还有如此好的建议。快说,你还有没有其它好的建议,一次全说出来。”
  易风见杨坚很是高兴,心下了不由的激动。当下笑了笑,“回至尊,对于官制改革,微臣目前也是初有些想法。不过许多暂时还不成熟,其它的先不敢拿出来,仅还有几点不算太成熟的先奏与陛下。”
  “总的来说就是散官阶职化,而勋官荣誉化。”
  勋官系统比起散官系统来说成形更晚,起于周齐混战之时,始于北周建德四年设置,当时以府兵制之统御官之名奖励作战有功的战士,后渐及于朝官,成为不理事的散秩,一直到唐后,勋官便渐成一个荣誉性质的加衔,并无实职,总体上,是从最初的实权重职,渐渐变为一个荣誉加衔。现如今朝廷的勋官有十一级,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从一品的上柱国到正七品下的都督。这套勋官系统,名字一个比一个的响亮。很有南北朝时官职名称的特点,那就是高大上。哪怕只是个几十人的小头领,也能有个将军啊都督啊这样的衔头。
  易风现在建议,就是直接把这套牛气轰轰的勋官系统,干脆的把他直接供上神台,彻底的让他荣誉化,成为完全没有实职的称号而已。最好是直接把他变成如特级英雄、战斗英雄等等这样的荣誉称呼而已。
  勋官自隋以后就没有什么尊贵的了,到唐宋时彻底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荣誉称呼而已。因此易风也是毫无压力的直接把后来的那套成熟的勋官体系给拿了出来。
  “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修武尉、保义尉、进义尉,一共十二转,勋官十二转,转数多者为贵。”比原来的多了一级,而且把上大将军、大将军以及那些开府仪同等都改了,连三个都督也直接改了。一来也是因为上大将军和大将军、都督这些与军中现有职官名相重叠,换掉这几个名称,自然更好。
  勋官十二转,转数多者为贵,以后这套勋官体系就相当于纯粹的功勋体系了,相当于后世的勋章,就算得个上柱国的勋官,那也不过相当于得到一枚八一勋章而已,极为荣誉,但也仅仅是代表着荣誉而已,并没有什么实权了。与西魏时的柱国大将军,北周时的上柱国,甚至隋早期的上柱国等,已经只剩下名字差不多,而实际上完全不同的一个东西了。
  从某方面来说,易风的这个勋官的荣誉化,就等于是对过去几朝继承下来的那一大批的勋官们的过河拆桥了。如此一来,原来那些还很有含金量的勋官,就跟大贬值后的纸币一样,瞬间只剩下一点纪念价值了,再也不能兑现了。
  “须弥对于职官和封爵,可有什么改革想法?”杨坚事先也没有料到这个皇孙心中还有这般丘壑,当下真是喜出望外。
  “陛下,微臣以为,凡事不可性急,须得一步步来,欲速则不达,当先稳步然后求发展。”易风对于官制改革当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也知道,官制其实是朝廷重要的一项根本,这里面沾着太多人的利益。一个不好,就可能引起无数利益受损者的反弹,到时弄不好就是场大乱。历来改革,不管是大改小改,都不外如此。因此,易风也不得不给杨坚泼点冷水。一步步来,走稳一步,再走下一步就好。没必要搞的太急,到时控制不住出了乱子。他相信杨坚是个明白人,要不然,这些年他也不会一直缓慢的进行着一些调整,而并没有什么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尤其是涉及到关陇集团核心利益的事情,更是小心更为小心。
  “小心谨慎些确实没大错,朕一时有些过急了。也好,就先推行这散官和勋官的调整变动,至于其它的暂时维持不变。”
  “臣无异议。”易风欠身回道。散官阶官化,实际上对即得利益者没多大伤害,不过是减少了点薪水罢了。但对于关陇集团来说,官俸其实不过是他们收入的极小一部份而已,减少点俸禄,还不及九牛身上拔根毛。勋官的改动但是有些影响,但只要最关键的一点,勋官改革不马上涉及到勋官的儿孙凭此承荫出仕,那就无关大碍了。而对朝廷来说,也没有必要一步到位,连勋官子女承荫入仕的资格也马上取消,事情一步步来就行。
  易风又提了几条建议,不过却都很聪明的没有去涉及核心的东西。首先他提出应当在幽州大总管府区内兴设学校,特别是在燕山北的三蕃羁糜州内开设汉学,推广汉话汉字等汉文化。对于这点,杨坚也大手一挥的同意了。甚至还十分大方的表示,朝廷到时可以专门拔付一笔款项用以这方面的内容。
  此外,易风又向杨坚奏请,于三蕃内建立城镇商业集市,并开禁原来边市禁贸商品。他的理由是如今三蕃既然已经是隋朝统领的州县,那自然就没必要再当做敌人防范,原来的贸易禁运商品,也就可以解禁了。对于这一条,杨坚只是沉吟了一会,也答应了。他知道杨林在边境上搞边贸赚了不少钱,但他也知道,杨林先前正是用这些钱自己建立起了一支武州军,并且连续击败铁勒人的进犯,还把三蕃拉到了朝廷这边,而这一切并没有花朝廷一文钱。
  杨坚思忖了一会,道:“你这次返回幽州后,身上的担子很重,既要在短时间内收拾整顿好幽州诸府,还得备战御敌,协助晋王打好这一仗,关键的时候得出兵协助晋王,必要时还得拦截高句丽人。朕以为,你可以多请动元家和李家子弟过去协助。听说,淑德也打算跟你去幽州?”
  “唐国公一心欲报效国家,前些日子特向臣自荐,准备前往边境效力。”易风老实回道。
  “淑德是皇后姐姐之子,说来还是你表叔,虽然这些年一直留在京中,但是他的本事不错,若是他有心跟你去边地建功,你就带上他吧。”
  “陛下圣明。”易风恭维道。有了皇帝开口,主动让他带元家和李长雅家族与李渊家族的子弟前往幽州,这对他来说,是个极大的助力。元家是他舅家,而如今李弼家族,则算是他的妻族,这样的关系,在如今这时代,是最值得相信的。
  “微臣还想向陛下求一道圣旨。”
  “但说无妨。”
  “请陛下下诏,允微臣在幽州招募百姓自愿到幽州边地均田授地,屯田守边。允许对内附之民,不论族群,皆可授田。”幽州大总管辖下地盘,除了幽州附近的几州属于平原地区,其它的诸州都处于边界线上,而且多是些山区之地,人口稀少。易风知道要想发展起来,光靠原来怀荒的模式也是不够的。继续经营商贸的同时,还得进行屯田垦田,同时得招募人口,利用幽州府各州目前人少地广的特点,招募百姓前往均田授田,屯田垦边。他知道这个时候的许多人的思想,最看重的还是土地。怀荒的许多将士,出生入死的赚了许多军功赏赐拿了赏钱后,大部份的人都是拿钱回原乡买地。有了土地就有根,没有了土地他们就很难真的落地生根。因此易风也打算,以后也不完全的光是赏钱,还得以军功赏地,让这些将士们真的能扎下根来,把那里当成他们自己的家。另外,如今朝廷人口大增,许多中原腹心之地,早就已经没有可均的田地。许多新成丁的人,根本就已经分不到田地了。因此,易风打算利用幽州有大量荒地可垦的优势,去南面招募那些没地的百姓来幽州府,给他们分田垦荒,让他们移民幽燕,充实幽燕的根本,扩大实力。
  “移民分田,这是好事,只怕百姓们故土难离。况且,若是要移民,对许多百姓来说,也将是笔不小的开支,家不是那么好迁的。”杨坚摇了摇头。
  易风也是固执的摇了摇头,在这个时代,人口是关键,粮食也是关键,没有人口没有粮食,就谈不起发展,谈不起富足。在先前,他在怀荒这一方塞外边隅之地,还能靠着纯商业模式发展,但当他成为整个幽州大总管后,这个模式就已经有许多不足之处了。“只要陛下肯下旨,允自愿的百姓搬迁,那么其它的事情可以由幽州府全力承担。我们会组织搬迁以及替他们安家,给他们分田地,给他们租借粮食种子耕牛等,甚至给他们提供一笔搬迁安家费和路费。”
  杨坚见易风如此坚持,当下便笑道:“若是你真能做到你所说的,那么朕自然没有不允之理。甚至朕可以再下一道旨意,所有自愿搬迁往幽燕边地的百姓,朝廷免他们头三年的租、调,另外每年二十日工役的庸,也可以减免一半。”
  “陛下圣明。”易风大喜,能够得到这样的两道诏书,那么招募百姓的计划就已经成功大半了。
  杨坚也很高兴,大隋立国之初,就定下均田制为国朝基本国制,正是靠着均田制,朝廷才能迅速赢得百姓拥护,这些年太平安稳,国力稳步提升,方有如今的太平盛世。但是开国到如今也已经十八年了,朝廷的人口也比立国之初上涨了近三倍,现如今达到近五千万的人口。按照立国之初的均国之制,许多繁华富裕的地方,根本已经是无田可授。这也就导致许多新的问题出现,要知道,朝廷的许多基本制度都是根据均田制制订的,比如这税赋制度的租庸调制,正因为每个成丁都能有田可分,因此也才每个成丁都需向朝廷交纳租庸调。如果分不到田,那也就很难再交纳租庸调,更多的问题将出现。
  现在易风提出的这个把中原繁华地区无地可分的百姓,招募搬迁到边地去分地垦荒,这自然是好事。但之前朝廷却很难实行这样的策略,因为搬迁和安家都需要一大笔的费用投入进去,另外开垦荒地也需要很大的本钱投入,而搬迁的规模还不能小,小了对整个朝廷来说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但规模一大,这投入可就太大了,朝廷富有,但也不可能在还不是最迫切需要搬迁的时候投入大笔钱粮来实行这一个计划。但现在易风既然愿意承担这些费用,也愿意负责进行这项工作,杨坚自然乐得看见。他正好可以看看易风的行动,就当是一个试验,如果易风的策略可行,那么他到时再增大力度,扩大规模。
  易风也清楚的知道这项工作的复杂程度很高,但是幽州要发展,自己势力要增强,却也只有这个办法。虽然这将是项很大的投入,但易风觉得自己也并不会亏本,他对那些搬迁百姓更多的是给予一笔借款,再补贴一些搬家安家以及路费,可等他们到了幽州后,安定下来,到时开垦田地,自己也就有了源源不断下蛋的金鸡了。
  接连几天的雪后晴天过后,开皇十八年也终于过去,新的一年到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3/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