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校对)第1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4/285

  初一,正旦大朝会,天子在承天门外双阙外朝堂举行正旦大朝,各地朝集使,以及京中官员都进宫朝加正旦大朝,从承天门一直排到皇城门口,多达三千多员大小官员参加此次大朝,另有数百名的各方蕃国使臣前来参加。易风当天也站在天子阶下参会,不过正旦大朝虽然规模宏大,但实际上却只是相当于一场盛典仪式,并不真正的议事。整个大朝会有全套的规程,易风和数千君臣,按照礼部官员们准备好的流程,按部就班的朝拜庆贺,整个朝会相当的繁琐,易风感觉就像是上万人在进行一次大型实景演出一般。
  正旦大朝过后,易风择了个日子,请了宗正封卿,自己的合伙伙伴清漳王杨雄出面,做为男方的代表,正式向襄国公主府送去了娉礼,这是复杂的皇家婚礼中的第四步,纳征,也就是送娉。之前皇帝已经赐婚,易风也请了代表过去纳采,也就是请媒人上门提亲,获得同意后,隔了些天又请媒人上门问无丑儿的名字和生辰八字。经过这道礼仪之后,易风才知道这个未过门的妻子,小名无丑儿,字素君,闺名却是叫李丽仪。名字和八字拿回来后,专门去进行了占卜,卜的一切顺利吉祥合适后,今天则请了清漳王上门去送娉礼。
  易风送上门的娉礼是相当的丰富的,虽然说这个时代,只要不是纳妾而是娶妻,那么越有钱的人家,女儿出嫁时准备的嫁妆就会越比娉礼多。可今次订婚的这一对,皇帝亲自赐婚,而且男的是皇长孙赵王千岁,幽州大总管,真食邑万户不说,而且还拥有皇帝赏赐在幽燕之地的永业田十万亩。况且,就算没有这些食邑和永业田,天下也皆知这位赵王是大隋顶级的富豪之一。而女方也同样来头不凡,皇帝的亲外甥女不说,而且其家族李氏家族也是八柱国家之一的李氏家族,这次为皇帝选中赐婚于赵王,更是被特加封为河阳郡公主,赐公主汤沐采邑五千户,永业田一万亩,另赏赐金银绸缎奴仆无数。
  新加封的河阳郡公主李丽仪此时满心的幸福,赵王对她礼貌有加,送来的娉礼更是丰富无比,甚至还亲自给她写了几首情意绵绵的诗歌送上。李府上下对于这桩联姻更是满意之至,上上下下都对未来的姑爷赞扬有加。李府的人甚至巴不得马上就能把小娘子嫁到赵王府上去,免得还要等上大半年的时间。
  不过李丽仪还不能马上嫁入赵王府,但李家上下已经都把赵王当成了自家人。易风向李家子弟发出邀请,请他们去幽州任职,一个个都毫无犹豫的答应了下来。
  李长雅亲自坐在大厅,手执狼毫将一个个愿意随赵王去幽州任职的族中子弟名字登记在册。
  “叔父,请将侄儿名字也记上。”一个年轻的声音自外传来。
  李长雅抬头望去,却是长房的侄子李密。
  “法主你不是在家念书吗,怎么也决定随赵王去幽州!?”
  “嗯,我要去幽州!”李密点头应道,神色坚定,语气郑重。
  “好,算你一个。”李长雅有些微微惊讶,但最后还是点了点头,提笔在白纸上写下了李密二字。
第320章
不安好心
  大朝会过后,各地的朝集使开始陆续准备返还地方。而这个时候,朝廷也终于在确定了杨广、杨素、杨林三位北伐元帅后,紧接着把三路大军的各领军总管的将校名单初步确认下来。
  在朝廷的出征名单上,此次三路北伐大军,总计动员兵马五十万之众,出动民夫倍数转运供应后勤辎重,是立国之后,与当年平陈之役相当的大战。五十万大军,兵分三路,所有的抽调府兵与地方驻兵组成一百个军,由一百位总管统领,每军百队五千人马。其中西路杨素统领四十总管二十万大军,中路杨广统领五十总管二十五万大军,东路杨林统领十总管五万大军。另外易风还以押三蕃使之名,负责统领协调奚、霫、契丹三族兵马。三族兵马号称十万,以各部族首领为总管,朝廷将三蕃分为二十军,设二十总管统领,三蕃皆归易风麾下。
  兵部、十二卫府开始紧急动员起来,一道道的军令调令发下去,边地的总管府总管们多接到命令任为行军总管,受命出征。
  易风与襄国公主之女河阳郡公主的订婚事宜也都已经办妥,易风也让旗卫们开始打理行装准备返回幽州。按皇帝皇后的意思,是要让易风等过完上元中宵节离京。毕竟虽然战事在即,但一起全面战争不是说打就能打的起来的,按照如今的调动速度,真正要打起来,起码也得到二月去了。对于这个安排,易风也没有什么异议。这次大战,幽州虽然也属于战区,但却将承担防御和支援任务。因此易风也早早派出信使返回幽州,并让魏征、徐德言两人先一步返回,让他们与高伯张叔这些留守怀荒的老人们一起先去幽州城接管幽州,并把大总管府的架子先拉起来,着手先行做战争动员。东路战区的兵员只有五万,但实际上这五万兵员却是提新设幽州大总管府的统辖兵额,实际上幽州镇现在各总管府的兵员加起来就有五万,这还没有算上易风在皇帝面前报告的怀荒军力。易风在皇帝面前禀报的怀荒兵力是精锐骑马步兵八千,新募步兵万余。杨坚在这次调动计算兵马时,便干脆直接把武州兵当成了易风的私人卫队,并没有直接计算在东路战区兵员内。而实际上,易风的怀荒军目前已经拥有七军,人数十万不止了,就算最精锐的野战四军,也超过五万之数。
  大隋府兵总计数十万,分属十二卫,但却并非均匀分布在天下各地,而是主要分布于京畿腹心之地,边关之地更多的是镇戍边兵。因此出征军令一下,京畿附近天天都有府兵集结开拔。京中十二卫衙门里无战事之时是很清闲的,他们名义上统辖天下府兵,可实际上十二卫府兵驻扎各地,最大的单位是骠骑府和车骑府,最大的府不过一千二百人,少者八百。再往上,虽然也设置有虎牙郎将、虎贲郎将、十二卫将军、十二卫大将军、各兵曹参军事、司马长史等官职,可平时他们并不直接统领卫府兵,各地卫府哪怕是调动超过十名士兵出动,也是需要先向朝廷报告,然后经兵部颁下兵符才能调兵的。除非在遇到紧急情况之下,地方将领才能调动兵马,但事后也得奏报兵部。各卫府,多数情况下,统兵而不能调兵,做到虎牙郎将一级,基本上平时就只能在京师的卫府衙门里喝茶。唯有遇到战事开启,他们得朝廷兵部的虎符调令才能领符出京统兵,战事完毕后回京缴符,兵归地方。现在许多一直闲在京中的将领们一个个接到调令,兴奋的备马着甲,领着家将家丁拿着调令兵符纷纷出京,前往前线接受自己的兵马。
  这些天朝中上下,也全都在围绕着这场战事。杨广的元帅行营将设在河东前线的代州雁门,杨素的西路元帅行营设在河西凉州,易风的东路行营则预定设在幽州。不过如今三路元帅都还未离京,粮草已经先行兵马已经调动,但三路元帅还要与天子进行更多的商议。
  也因此,杨广和杨素这几天都以北伐之事,光明正大的叫易风前去晋王府的临时北伐元帅行辕里议事。他们多数时候商议如何与突厥作战,各路兵马如何协调等事,但也趁机商量一些更加密的事情。
  杨广的晋王府很大,占据了开化坊一坊之地,三百多亩地的面积,使得晋王府如同一座宫苑。杨广在西面的花苑里建起自己的临时行辕,调动招募了一大批的属官吏员,来来往往的十分热闹。易风之前避讳,只来过晋王府一次,还是带着萧素美一起来的。而这些天,他却几乎天天必来,因此也倒是熟门熟路。自王府的西侧门直接走进行辕的院子,“须弥哥哥。”易风刚走进院中,一个清脆的女孩嗓音使传进他耳中。
  易风循声望去,却是一个十分高挑丰满的十七八岁少女自后面走了出来。少女梳着一个飞天髻,长的十分的漂亮,肤色略带着铜色,虽然不是那么雪白但却透着健康的光泽,尤其是那双柳眉杏眼,十分的灵动大胆。大概是又刚骑了马过来的缘故,她的脸上还泛着些红晕,微微带着些汗珠。
  这个热情而胆大的女孩是他的姑表妹,新加封为临洮郡公主,天子第五女广平公主与安德县公宇文静礼的女儿宇文玉波。她与易风新订婚的未婚妻表妹李丽仪年纪相当,最是得皇帝夫妇喜爱。先前皇后也是有意在宇文玉波和李丽仪中挑一个为赵王妃,最后选中了李丽仪。将其赐婚赵王,还加封河阳郡公主,同时,皇帝皇后也顾忌着这个外甥女的心情,特意给宇文玉波也特加封了一个郡主封号。
  宇文玉波和李丽仪虽然年纪相当,但两人性格却全然不同,一个性柔内向一个则十分奔放。易风最后与李丽仪订婚,宇文玉波一边好些天都心情极坏。但随后,她却开始见天的往晋王府跑,名义上是来找表妹南阳公主玩,但实际上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天天跑来各种巧遇易风。虽然仅仅几次巧遇之后,易风就已经发现了这个丫头根本就不是巧遇后,但却并没有怎么嫌她。从某方面来说,与宇文玉波接触后,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十分惹人喜欢的女孩子,主动、奔放、热情,身上有种热情奔放的活力。在她身上,易风看到了隋唐以后古代女子身上少有的那种大方。但宇文玉波身上的这股子奔放,又不似唐代公主们的那种飞扬跋扈,而是一种并不过度的奔放。她甚至喜欢骑马、打马球,狩猎,骑马射箭样样皆行,甚至还会舞剑。不是那种舞蹈,而是直接的剑法。上次程咬金就是小瞧了她,结果被她直接邀请比剑,结果让人大出意外的是,跟在易风身边这么长时间,甚至还曾经点阵上夺过军旗的程咬金,居然在和宇文玉波一对一比剑时,被打的毫无招架之力,最后连手中剑都保不住,被挑飞了,让宇文玉波一剑架在了脖子上。这使得程咬金大感耻辱,这些天一直缩在赵王别府跟着张仲坚苦练剑技,再无脸过来。
  “是我们的千金大小姐玉女啊……”易风对着宇文一波一笑,故意拉长着调子说道。宇文玉波的名、字、小名都用的是金和玉。她名字叫宇文玉波,字千金,小字玉女。真不愧是皇帝的外甥女,金枝玉叶,处处都不离金玉。尤其是千金、玉女、玉波这些词在这个时代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让易风这个后世人看来,这名字也太俗了一些。特别是连起来来,更觉得如此。本来大家闺秀的名字是轻易不外传的,不过易风跟宇文玉波是表兄妹,加之宇文玉波有意亲近,易风又不是特别拘俗礼的人,倒是经常借此开她的玩笑。
  “须弥哥哥又拿千金姐姐的名字取笑,当心着恼了她,一会要跟你比剑决斗呢。”又一个女声响起,却是南阳公主。南阳公主名淑字婉,今年十四,是晋王广与萧妃的嫡长女,虽然才刚十四,可却已经出落的美丽大方,相貌极得杨广和萧氏遗传,貌美无比。性格上和李丽仪更加相似些,是个矜持温柔的才女。女红诗词样样皆行,易风这段时间跟这个妹妹倒也相处的不错。她也早知道易风的真正身份是她的异母兄长,因此两人关系倒是让人意外的好。
  南阳公主的封号也是这几天正式加封的,原来她是南阳县公主,这次天子把她的封号提了一阶,加封为南阳郡公主。杨淑今天肩上披着易风送她的白貂皮,笑嘻嘻的走过来,身边跟着一人,却是易风同样早已熟识的越国公杨素府上的歌伎红拂女张出尘。
  红拂跟在南阳公主后面,见了易风屈身行了一礼,笑着问道:“刚才公主们还在问怎么赵王昨天没有来呢?”
  “昨天去了襄国公主府上。”易风笑着回道。看着这三个女孩子,易风就不由的想到了襄国公主的女儿河阳公主李丽仪。可惜自那天在赵王府上与李丽仪见过一面谈了一会儿报纸小说,之后正式订婚之后,他反而再没有机会见她了。昨天亲自又去了趟襄国公主府上,可惜李丽仪也不肯出来相见,这方面倒是更保守一些,不如眼前的宇文玉波那般的奔放。这时他甚至心里隐隐有些犹豫,莫不自己那天看错了,选了一个保守的公主,等以后婚后她不会处处要依礼法什么的吧,那可就累了。
  “父王在大厅,越国公也在。”杨淑微笑着对易风道,“另外高仆射也在,还有柳姑父也在。”
  易风虽然曾经流落于草莽之中,如今却又贵为赵王,但他毕竟年轻,而且两世为人,这见识和性格也不似这时的那些勋贵们般,他更风趣更也率真,对于男女之间的礼仪也并没有太过在意,因此在这些表妹妹妹们里,倒是赢得不少的好感,尤其是他又出手大方,每次与她们见面,总是少不了几份能讨她们喜欢的礼物。如宇文玉波、南阳公主、河阳公主他们,甚至是襄国公主、乐平公主、兰陵公主、广平公主她们,又有哪个没收过他送的四轮马车、塞上名马,还有香水等这些礼物。现在南阳公主倒成了易风在晋王府的一个小耳报神来了,每一次他一过来,南阳公主肯定要向他通报上许多府上的信息。
  易风当下又让尉迟恭捧上一个箱子,里面是早准备好的礼物,用辽东产的东珠串成的珍珠链。
  “人人有份,一人一串。”
  “赵王哥哥太好了。”宇文玉波一见那漂亮的珍珠项链,高兴的都差点要抱住易风了。连红拂看着那漂亮的项链,也大为惊讶,这样的一串项链据她所知,绝不下百贯之贵,易风居然送给她一份,她心下的惊讶是可想而知的。“多谢赵王。”
  “我先去见晋王,回头再来找你们玩。”易风笑笑,便往杨广所在的大厅而去。
  做为临时行辕的院子中厅里,杨广阴沉着脸,气氛有些凝重。
  “晋王、越公,凌云来了。”易风上前行礼,却没有看到南阳公主说的高颎和柳述,心想可能两人已经走了。不过看杨广的脸色,刚才他们应当是不欢而散。这次杨广出任北伐元帅,杨素是西路元帅,高颎这个首相则负责后勤粮食调动,柳述这个兵部尚书当然也负责协调调度。
  “赵王来了。”杨素抬头笑着招呼了一声,但杨广却依然闷着头不说话。
  易风大致能知道杨广不高兴的原因,肯定是与高颎、柳述二人有关,也肯定是与北伐之事有关,但具体因为什么,却也无从得知。他用询问的眼神望着杨素,杨素摇头一叹,“赵王,你可知道刚才左仆射和柳尚来过?”
  “他们来过?怎么这么快就走了?”
  “他们刚才过来,开口就提出,要让史万岁任西路行营副帅,贺若弼任中路行营副帅,宇文弼为东路行营副帅。又提出以李纲为北伐行营长史,以苏孝慈为行营司马。”
  “哦。”易风听罢点点头,然后出乎他们意料的道:“这是好事啊,难道晋王刚才没有答应?”
  “什么?”杨广难以置信的抬头看着易风,难道他不知道刚才高颎和柳述提的这几个人,史万岁、贺若弼、宇文弼、李纲、苏孝慈五人,全都是太子党的死忠吗?他怒道:“这些人全都是太子一党,若让他们进入北伐行营之中,只怕后患无穷矣。”
  易风不以为然的笑笑,“殿下,凡事都有两面性,就看你怎么看待了。某当然也知道这几人都是太子一党的死忠,而且还知道高颎柳述他们此举根本就是不安好心。但是,与其日夜提防这些人在我们出兵在外时背后捣乱,何不干脆把这些人引出来,放到我们身边明处,这岂不更好防范?再说了,就算真答应了他们的这个要求,这些人将在行营中担任的职务看似重要,其实不然吧。”
  杨广若有所思,杨素却已经在大腿上拍了一巴掌,大笑道:“赵王说的太好了,某看确实可行。”
第321章
可敬的对手
  易风向杨广解释:“太子想趁机安插人马到北伐三路行营,这对我们来说其实是利大于弊。因为如今的情况是晋王为北伐元帅,总领三军,而下面三路行营也分别由晋王越公和某分领,我们直接占据着统兵大权,就算他们此时进入行营,表面上说他们是各路副帅,仅位居各路元帅之下。可实际上呢,莫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就说这不和主帅一心的副帅,他能有什么作为。只要随便些手段,就能把他们高高架起,甚至还不如一个统领五千人马的军总管顶用。此事上,咱们也不用直接同意,只要不反对即可,陛下看我们不反对此事多半会默认同意,如此一来,陛下还反而觉得晋王识大体顾大局。而且,太子和高颎举荐的这五人,都是太子党核心,他们一离开京师,对于我们来说,岂不更放心一些?”
  “凌云你只怕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些。”杨广摇摇头,这五个人可不是一般人物,史万岁、贺若弼、宇文弼那都是国朝名将。而李纲、苏孝慈更都是天子认真替太子选取的辅佐大才,这样五个人参与北伐军中来,岂是那么好糊弄架空的?一个不好,到时就会束手束脚,被他们所掣肘。这次的北伐,不但对朝廷至关重要,对于杨广来说,也是把自己的全部筹码都压上来了。打赢此仗,他自然就能威望大增,正式全力冲击太子之位。若是失败,那么眼下一切大好形势就将尽皆丧失。把太子的一众心腹放在身边,他还真有些不敢冒险。
  易风熟知本来的历史,知道开皇十九年这一场隋突决战,朝廷也是兵发三路,西路杨素,中路杨谅,东路燕荣。但是正式出兵时,中路的元帅杨谅却因前一年东征之败事,胆怯不敢战借病不上前线,最后只得由高颎这个原本任长史的宰相亲自指挥中路大军。而东路的燕荣,整场战役下来都没有什么事。打的最激烈的是西路的杨素,当时他的副帅就是史万岁。这场战役最后隋朝大胜,杨素和高颎都获得大胜。眼下这个时空里,杨广取代杨谅挂帅,而且是真正的元帅,并非只是亲王挂名。但总体上来说,对整个战局的影响是不大的,这场战事,大隋和突厥之间的整体实力还是有差距的,何况这次大隋动用的兵力甚至是更多。因此易风对于这一战是充满信心的,“这场战事至关重要,没有人敢有任何闪失,也没有人敢捣半点乱。如果他们到了军中,真敢暗中捣乱,请问殿下,这岂不是拿头往我们刀下塞吗,这不是正愁没机会收拾他们吗?”
  杨素也点头支持易风,他也是出将入相之辈,统御部下很有一套,党同伐异本事更佳。当年平陈之役他就是三路元帅之一,如今再统兵北伐,他更是自信满满。虽然史万岁在武将中的名声甚隆,可当年平陈之后的江南叛乱,杨素统兵平叛,史万岁就是他的副帅。那次平乱,杨素和史万岁兵分两路,都打的十分的漂亮,史万岁甚至打的比杨素更漂亮,但战后论功,史万岁的功劳依然远在他之下。当初他能压住史万岁,如今他依然有自信能把这个反复无常的有勇无谋的莽夫再压的服服贴贴的。
  “如果殿下还是不太放心,那么某还有一策,可以将太子所举荐之人,尽数调到东路军来。到时某就向陛下直陈,说某资历不足,经验不丰,此次大战关系甚大,请陛下把他们都调到东路来辅助于某。”易风笑呵呵的又抛出一计。
  “这个倒是看着可行。”杨广眉头一展。易风如今公开的身份毕竟还是东宫嫡子,因此也可以算是天然的太子党。把太子举荐的这些太子党羽安排到杨林的东路军中,似乎是个不错的安排。“只是,见地伐会同意吗?”
  “我觉得他会同意。”杨素抚须道,在他看来,杨勇这个人没有半点真本事,让他真刀真枪的去跟杨广干,他肯定不敢。如果只是对付杨林,说不定他就有这个胆子了。况且杨林统领东路军,确实不管资历还是威望上都不足,若是把东宫的这几员大将派到东路军去,那么就有可能抢班夺权,架空易风这个东路元帅,实际控制东路兵马。虽然东路军只辖十总管五万人马,但好歹也是一路大军啊。若能控制东路军,进而对幽州大总管府加以渗透影响,就可以争取借这次幽燕地区的清洗以及北伐战事,一举把幽州大总管府给抢过去,控制在手。有这样的诱惑力,太子没有理由不动心。但是幽州有赵王在,他并不担心太子所打的那些如意算盘能够得逞。毕竟他虽与赵王接触时间不多,但越接触,就越觉得这位赵王虽然年轻,可实际上却是不能等闲视之的。皇帝可能以为怀荒真的只有八千可战之兵,但杨素和杨广却是知道,赵王手上的兵马起码也有不下两万的可战之兵,甚至还有一支数量更多的预备军,赵王手上的实力远比外面看的更强。再说了,东路军这次只是承担防御和预备力支援的任务,只要太子的人不可能抢夺到幽州总管府的真正控制权,那么任他们这次去东路军,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
  当下杨广也初步同意这个计划,商议好对于太子的计划表示沉默。他们想要安插人手,就随他们。如果想安插更多,就把这些人往东路军安排。不给他们更多影响这次战事的机会,也不给太子系将领们更多立功机会。
  “还要恭喜赵王。”杨素笑着向易风恭贺道,“赵王先前向陛下上奏,请求朝廷在各地设立银行之事,陛下已经给予回复了。”
  “陛下确实回复了,但没有同意在各地设立银行。”易风也轻笑道。
  杨素却是相当精明的人,早在易风向皇帝上这道奏折之后,就马上搞明白了易风的真实目的。“陛下确实没有同意朝廷在各地设立银行,但却已经同意允许有条件的商贾成立银行,进行存储借贷交易,而且还特别为此新下诏书,从即日起,禁止各地官府再用公廨钱进行放贷收息。而据某所知,如今天下各地的银行只有北方银行一家,而这北方银行不正是赵王所有么?别人还不知道这银行是怎么回事呢,赵王却早已经在怀荒、洛阳、大兴等多地开设了分行,陛下的这几道旨意一下,北方银行岂不要遍地开花?”
  易风知道瞒不过杨素这个精明的家伙,也就没有多说什么。这次入京以后,形势一片大好,易风也就积极的在弄银行的事情。银行这一块,易风是十分看好他的前景的。不仅仅是能赚钱,更重要是他的影响力。因此趁着眼下大好时机,易风也就向杨坚上了一道奏本,提出由朝廷在地方上设立银行,进行存贷款服务,用以取代目前各地官府公廨钱放贷这一块。理由是如今的公廨钱放贷不但不再如最初设想般的便民,以及为地方官府生利提供办公资金,反而成了许多地方吏员们盘剥取利的工具手段,公廨钱放贷成了官方的高利贷。因此,易风提出,可以建立银行这一全新的形式,不再隶属于地方各个官府,而是直接由朝廷出面办理,进行垂直管理,进行存贷业务,通过吸纳百姓们手中的闲散资金,再转贷给有需要的百姓手中,如此一来,存钱的百姓得了利息,有需要借贷的百姓得了方便,而进行则得了一笔手续费和利钱,一石三鸟,三赢互利。
  不过如易风早预料到的一样,最终这个极不错的方案还是被杨坚给拒绝了。杨坚到晚年后,越发的不太喜欢工商,甚至早两年直接下诏工匠商人不得为官。就连眼下早已混乱的公廨钱贷款这一政策,杨坚其实也正有意要废除禁止。易风这个时候上这样一道奏折,意思不外乎等于要把原来公廨借贷这一政策做大做强,自然得不到杨坚的支持。按杨坚看来,公廨放贷取利本就是项失败的扰民业务,如今搞银行,那就更加是与民争利。按杨坚的思维,朝廷与官府那是牧民之官,是百姓的管理者,朝廷要做的是收取百姓之税,然后管理天下之民。至于经营取利,这根本就不该是朝廷该做的事情。
  易风一道奏折,直接就坚定了杨坚取缔禁止公廨钱放贷取利这种与民争利的错误政策。但杨坚也确实觉得易风提出的这个银行的经营模式有些赞同,这对百姓来说是大有好处的。杨坚也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而且他一直以来都看怀荒报纸,早对这个银行业务所知不少。知道银行的经营模式,知道怀荒的北方银行经营以来,效果不错,吸揽百姓闲散资金,然后集中再贷给那些有需要的百姓及商人。银行的利息也很低,如此一来促使那些地方大族很难再维持原来的高息借贷。这在杨坚看来,银行的兴起,其实就是对地方大族的一种打压手段。哪怕最终地方豪族们也开设银行,但因为银行是低息的,那么地方豪强的势力必然要因此受些打压削弱。当然,如果能由朝廷专营银行业务,这对地方豪强们的削弱更加厉害,但杨坚却不愿意开这个与民争利的头。而且,杨坚也担忧,如果由朝廷来经营银行业务,只怕最后又把银行弄成了如当初便民的公廨钱如今的恶劣样了。
  杨广也是已经知道这件事情的,他皱眉提醒易风。“凌云你可知道,这借贷向来是由各地的豪强富户甚至是各地的僧寺所经营,用以盘剥生利的?你知不知道,你一道奏折,结果让陛下把公廨钱放贷给禁了,如此一来,多少的地方官吏就少了一大笔灰色收入。而你的银行低息放贷,这又让多少豪强富户少了条财路?你知道你这一下子得罪的是多少人吗?”
  “我当然知道。”易风很清楚,每一样新事物的兴起,甚至说新的利益集团的兴起,居然与旧有利益集团发生冲突,但他了不可能就因此畏惧不前。讳疾忌医要不知,因噎废食更要不得。更何况,银行的利益那么大,只要做大做强了,这可就不仅仅是赚钱这么简单了。这将是一张庞大的利益网,能将无数的人网罗其中。易风因此不可能怕得罪人就放弃,当然,易风也知道,吃独食是不行的。要想办成这事,那么易风就得拉拢一些人做盟友,分享利益,以共同对付那些对手。
  易风虽然心里更多的是想着用银行来赚取更多的钱,经营更复杂的利益同盟,但话说出口时,却是一本正经大义凛然的样子。“我知道北方银行的业务抢了许多豪强富户们的生意,也知道银行的低息模式一出,就让银行成了豪强富户们的敌人。但是,我们也不能总看着天下百姓一直受着豪强富户们的渔肉盘剥。许多百姓,辛勤劳作,日复一日的辛苦,面朝黄土背朝天,可很多时候辛劳了一年,也不过勉强赚上一点糊口的粮食而已。一遇灾害,甚至温饱都不能解决。灾荒、疾病、甚至是婚嫁丧取,往往就得借贷,而一旦借贷,轻则背上一笔沉重的负担,重则最后家田产业都有可能被人盘剥的一点不剩下。利滚利,驴打滚,一借债,半条命就等于没有了。”
  易风说着说着,心情也十分激动。他也为自己的话所感触,这个时代的百姓确实很苦。正常情况下,也只能勉强生活在温饱线下。而一旦遇上灾荒战乱疾病,就是破家的大事。很多时候,一战借贷,本来能拉他们一把。可很多的时候,借贷却只是致命的陷阱而已。一旦借贷,就陷入进去,从此很难逃离深渊。古人常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易风并不想要做一个什么伟大的圣人,但如果与已方便的同时,也能与人方便,那就再好不过了。
  “总是需要有人站出来的。”易风道。“我并不反对豪强富户们放贷生利赚钱,但这事得有一定的限量,不能人贪得无厌,不顾百姓死活,这就是我要做银行的初衷。与人方便,与已方便,大家方便。当然,我也没有要和全天下人做对的意思,我的意思是,大家都能更仁厚一些,我们的利息减一点,给百姓方便给大家方便。我打算在各地都建立北方银行的分行,邀请各地的豪强富户们一起合股联手经营。”
  这个时候,易风也拿出了一份礼物,给杨广和杨素两人北方银行大兴分行分别为两成和一成的干股。另外易风还对他们许诺,等银行在其它地方设立分行时,只要他们愿意,也可以投资参股。而这大兴分行的干股,则属于奉送。每股价值十万贯,易风一次性就送给两人共三十万贯的股份,份量不轻。
  “百姓钱存进银行,不但不收保管费还要付存款利息给百姓。借贷月利一分,银行这么低的借贷利息,真的能赚钱?”杨广收了易风一份厚礼,也不由的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担忧。
  易风微微一笑,杨广杨素这些人都算是一时人杰,但他们这时代的人,却对于后世十分普通的一个金融常识都模糊难明。这个时代根本没有银行,只有一些简易的相关商铺,比如金银铺里提供鉴定成色兑换金银比例。有的质库提供抵押质当甚至是担保,还有一些贷栈则还提供一些保管储存业务,但在这里存钱不但没有利息,还得付保管费,且不能异地取款。有些则专门经营押运钱物等等。还从没有一家如同北方银行一样,专门经营这些业务的。对于在银行里存款不但不用交保管费,甚至还有利息,更是相当的惊讶。虽然这个存款利息式样很多,有什么定期活期几年定期等等,一年的定期存款利息也仅仅只有一年期贷款利息的三分之一,可也依然让他们惊讶无比。
  “存款有利息,但我们放贷的利息是同样期限下存款利息的三倍,我们吸纳存款,然后用付给储户利息的三倍条件再把钱放贷出去,这里面是有差额的,何况,存取款也还有一个手续费用。当然,我们也还提供保管、兑换、抵押、票兑、异地支付等各种业务,总之,银行业务做的越大,利润也就越高。当然,虽然借贷的利息是存款的三倍,可月利也仅有一分,比起现在的普遍借贷利息都要低的多了。”
  杨素迅速的心里算了一笔帐,“如果我现在把一百贯钱存进银行,存一年定期,那一年后拿回一本贯本钱,还能拿到四贯利息?”
  “没错,存的期限越长,利息也就要越多些。但活期的利息较低,另外如果未到约定时期提款,那么利息就会按活期走了,要损失不少的利息。”
  “年利四分,已经不错了。白白放在家里也是放着,也不会生崽,放银行里安全可靠不说,一年还能下些钱崽子,真是个好买卖啊。”杨素哈哈大笑,“不过赵王更加精明啊,这分明就是借鸡生蛋啊,都不用自己的本钱,用年利四分的条件,就能吸纳大量的闲散本钱,积少成多,再以年利十二分的条件放贷出去,转手三倍的利,真是空手套白狼啊。”
  “这可不是空手套白狼,经营银行需要不少的本钱,更需要专业的人员,其中的风险也是很大的。”
  “这些事情我们是不懂的,我们只占个干股,具体的你来办,不过有些地方我们也还是有些作用的。”杨广也是满意的笑道,经易风的解释后他也觉得这项业务前途不错。易风有这方面的专业能力,而他们则有他们特有的关系网络,能帮助银行打开各地地方的关系,拉拢一些有声望有能力的地方豪强富户成为合作伙伴,同享利益。
  不得不说杨广现在对于易风还是很看重的,虽然银行的前景如此远大光明,可杨广并没有如当初在扬州时直接把绿茶的生产技术拿走。面对着这项可观的银行生意,杨广最终只是平等的参与了进来,甚至没有要求占据主导之位。或者对于杨广来说,银行只是一项赚钱的买卖经营而已。不值得为了一点赚钱的买卖,就把自己争夺天下的一个重要筹码给丢掉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4/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