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校对)第1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5/285

第322章
吊丧
  初三的早上,易风一上午都坐在书房里,元旦过后各种应酬邀请不断,可他并不想要去迎合这些无聊的应酬,马上就要离京,他的根本还是在幽燕。可是吃午饭时,两个带上京城的女人陈婤和萧素美都闷闷不乐的样子,不愿意多说话。易风猜测到是因为自己一上午都呆在书房里,对先前答应她们的事情忘了个一干二净的原因。前几天易风就分别答应过陈婤和萧素美,说好带陈婤入京拜见其姑母宣华夫人陈慧儿,还说好回头还要在赵王府设家宴,请当初南陈那些如今都分散在宫中和各功勋大臣们府中的公主们一起相聚。他还答应了萧素美,说要陪她去拜见其姑母晋王妃,还要去拜见在京的诸后梁萧氏叔伯兄弟们。不过易风这些天太忙,却给全忘记了。
  “阿婤,陛下召我午后进宫,我想正好带你一起进宫,等我面见过陛下后,就陪你去见陈妃。”为了打破这冷淡的气氛,易风补救道,“从宫里回来后,我还得去晋王府一趟,到时美娘陪我一起去,顺便给晋王和萧妃拜年。嗯,明天我抽一天空,干脆就让府里办个热闹一些的酒宴,到时把陈家和萧家两面的亲朋都叫过来热闹一下,你们看如何?”
  陈婤和萧素美脸上的表情都变的柔和起来,露出了微笑。易风叫来张仲坚,他在京期间一直留在赵王别府,为易风所请,暂时屈居着易风的赵王府临时管家之职。张仲坚虽然长着副大胡子,且武艺出众,但对于处理赵王府诸多事务也是十分得心应手,把个赵王别府上下打理的井井有条,易风请他安排明天的宴会事宜,他一口答应下来。身为扬州首富之子,张仲坚允文能武,更精于计算。他如今屈身赵王府总管,倒不是想趁机借赵王之势谋个官身什么的。从幽州跟着易风一路到大兴来,张仲坚对于这位年轻的赵王早是刮目相看,先前与赵王商议的出海到天竺去贩乌兹钢的生意,他早把详细情况写在信上让人送回扬州。他父亲很快回了信过来,说去天竺贩乌兹钢然后加工打造大马士革弯刀的生意可行。他父亲来信中还说到,去年朝廷新下了民间禁造大船的禁令,要去天竺得有大船,这方面得依靠赵王。本来张家也是经营海贸,朝廷去年那道诏令成了卡在他们脖子上的一道绳索,张家虽然已经与坐镇扬州的晋王有些关系,但交情不深。张家每年大把的银钱送进晋王府,但却得不到什么重视礼遇。这让张仲坚父亲心里不太安稳,总想找个更可靠的靠山。现在这位赵王极得天子宠信,又是皇嫡孙,可却与儿子有了这么层关系,因此张父十分高兴,让儿子务必和赵王搞好关系。
  不管去天竺贩运乌兹钢能不能赚钱,都不是要紧的。要紧的是张家能借此继续建造大海船,并经营海贸生意。张父信中还提到两件事情,让他务必用心。一是他如今听闻赵王成为了幽州大总管,总管河北北部和塞上之地,其辖地东面正是大海,张家想把他们的造船作坊分出一些工匠人手,到赵王辖下的海边建起新的海船造船厂。其二,张父知道赵王手中掌握着一种相当先进的蔗糖提炼技术,因此张家想跟赵王合伙做这蔗糖生意,张家招募人手到福建对面的琉球大岛上去建甘蔗园,种植甘蔗。收获甘蔗后粗制成一般的蔗糖后提供给赵王怀荒的糖厂提炼成更好的霜糖雪糖冰糖,然后他们再获取一部份份额,通过海贸销售出去。这是一个比较庞大的计划,一得有钱,二得有人,三得有权。钱张家不缺,人少也不缺,但张家缺的是足够能罩的住他们的权势人物,不然,生意做的再大,官府一纸公文,就能夺去他们的一切。张家先前也从怀荒购得少量雪糖冰糖,运到海外后,销售结果十分喜人,是个极受欢迎的商品。能把蔗糖提炼的如此美丽漂亮受欢迎的,原来只有天竺人的提炼蔗糖技术最强,但他们提炼的霜糖比起怀荒提炼的雪糖和冰糖来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怀荒的糖一运到海外,立即成为那些贵族王室巨贾们的钟爱之物,更是那些商贩们最喜欢的商品。张家的商队管事报告张仲坚的父亲,如果能有足够的糖拿来贩卖,张家的海贸利润将十倍于如今,甚至不止。张家想要把这份生意做大做强,但一得增加海船,二得拥有足够的商品。张家自己有造船坊,可这种糖的提炼之法却只有怀荒有,而怀荒的糖坊是赵王的。
  张父很有生意头脑,他没有简单的想着怎么从怀荒拿到更多的糖,而是想到了一个合作双赢的计划。他想办法建立更大的甘蔗园,掌握更多的上游原材料,以此和赵王合作,提炼出更多的雪糖。这样一来,一个掌控原料供应,一个掌握核心技术,相互之间都离不开,这生意才做的长远。
  张家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往琉球岛开垦甘蔗园的计划,但他们现在还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琉球大岛上还有不少的土著人,张家虽有不少的护卫家丁,但却缺少足够的武器。因此张父希望儿子能从赵王这边得到支持,最好的结果自然是赵王同意整个合作计划,并派出一支部队随张家的开垦团进入琉球,为他们扫荡掉一些土著,让他们顺利建立垦植园,最好是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屯堡,为张家训练一些武装护卫,并提供一些武器铠甲。
  张家的这个计划确实不错,易风听张仲坚提起后,也开始仔细考虑。但他并没有马上回复张仲坚,这是一个很庞大的计划,易风不能只听信他们的一面之辞,他必须得有自己的调查,然后做出判断。因此现在他既没有答应,也并没有拒绝,只是让张家向他提供更详细的计划内容,而他则需要更多时间考虑。张仲坚虽然心里着急,但也只能静下心来等待,一面等待一面顺便的给易风担任赵王府的临时管家。
  张仲坚应下明日操办酒宴的任务下去后没一会,又来到前厅。
  “大王,蕲春郡公府上来人,报说达奚公薨了!”张仲坚说道。
  易风先是愣了一下,一时没有想起来蕲春郡公是谁,然后又记起达奚二字,终于想到是谁了。这位蕲春郡公叫达奚长儒,现任荆州大总管,是本朝有名的战将,曾经在开皇二年突厥进犯之时,率两千部下遭遇突厥十余万人马,达奚长儒军寡不敌众,当时部下恐惧,但达奚长儒却慷慨激昂,神色更壮烈。达奚军被突厥军冲击,打散了又聚集,且战且退,转战三天,箭尽刀折矛断,他依然带领部下血战不止,与突厥厮杀,拿拳头做兵器,用牙齿杀敌,连手上的骨头都露出来了,他们先后杀伤突厥战士数以万计,最后突厥人士气大降,又发现隋大部援兵将至,才无奈解围而去。达奚长儒身受五处创伤,其中被杀穿的地方有两处。他的兵士,十之八九战死战伤。
  这一战极为惨烈,但却打出了隋军的不屈与威武。战后,达奚长儒晋升上柱国,其阵亡部下都追赠官阶三级。此后达奚长儒久镇西北,胡人闻之胆寒变色,轻易不敢靠近。
  去年四大总管之一的荆州大总管韦世康病逝,天子特诏达奚长儒继任,奈何达奚长儒当年那一战伤的过重,这些年来一直没好,接到诏令后,他还没来的及上任,就已经病倒在床。先前他几次上奏,请皇帝免其官职,另选派官员出任荆州大总管。天子一直没有同意,派了许多名医医治,只说等他病好后赴任。大朝会那天,易风还见到这位大总管,甚至与他亲自交谈了会,那天见他气色还很不错,却不料,一转才几天,他就已经亡故了。
  易风叹了口气,道:“达奚将军少怀节操,胆烈过人。结发从戎,俱有骁雄之略。总统师旅,各擅御侮之功。昔以步卒两千抗十万之虏,师歼矢尽,勇气弥历,每每想来无限敬佩,不料,如此名将,尽然去了,惜哉,痛哉。叫旗卫准备车马,我马上前去吊唁。”
  易风赶到达奚府上时,到处都是前来吊丧的亲朋同僚们,人又多气氛也乱。官员、勋贵们还有那些各府的管事随从们也来来往往。达奚长儒虽然一直没能到任,但他却是死在荆州大总管的任上,且又是国朝上柱国,因此死讯一报到宫中,天子立即下旨令礼部负责办理丧事,还亲自为达奚长儒选了“威”字做为谥号,并下旨由其子达奚皓承袭蕲春郡公爵位,并特授达奚皓为柱国。
  这样一位名将病故,在京的文武官员将领以及勋贵们基本全都到场。
  达奚家哀荣无比。
第323章
阻击
  好半天丧礼才结束,达奚府又张罗着留所有前来官员以及官员们的亲属,还有那些办事的官员吏属一起用饭。易风安慰了几句达奚皓,便也被请上了席。因为他如今身为大隋第九位国王,第五位大总管,因此虽然年轻,可依然被安排到了最前面的列席上,与之同席的却正是太子等诸皇家成员。
  太子晋王秦王蜀王汉王五兄弟,加上河南王杨昭、豫章王杨暕,还有他,这八人一桌。杨家还有皇帝四个兄弟的儿子承袭国王爵位,但却安排在了另一桌。这一桌是皇帝的五位嫡子加上三位嫡孙,太子家虽然有十一个儿子,但却只有易风这一个嫡子,因此除了易风,其它的儿子都没安排到这一桌。
  易风一看到这一桌人,就没什么兴致了。这桌人论起关系来,那是皇家地位最尊贵的几人,但说起私下关系来,易风跟蜀王、秦王、河南王、豫章王不熟,跟太子、汉王私下关系不睦,和杨广却不方便说话。因此,坐在一起,气氛却尴尬不已。易风这个时候不由的想,看来主持丧事的那位礼部官员办事能力不怎么样,要不然也不会这样安排席位了。
  这时太子开口道:“达奚公这一去,荆州大总管却是不可能再这么一直空缺下去了。想来,父皇肯定是要让老三出镇荆州了。”
  秦王杨俊摇了摇头,“皇弟如今待罪之身,如今能偶尔出府一下,也全蒙陛下开恩,哪还敢妄想出镇荆州。”
  易风抬头望向杨俊,这位皇三子长的身高八尺,肩宽体阔,方面大耳,头戴着黑色乌纱帽,身穿青色锦袍,腰系金线丝带,一身装扮庄重素雅。但细往脸上看,本来一副很好的面庞,此时却略显苍白,眼神甚至有些黯淡,唇色有些发青,一副病怏怏的样子。
  易风心道,这位秦王看来果然如史书上记载的没错,此时应当已经是中毒已久了。
  据他所知,这位皇三子幼时受佛教影响挺深,性格仁恕慈爱,崇敬佛教。甚至曾经请求杨坚让他出家去做和尚,后来先后担任过秦州总管、扬州总管、并州总管,河南道大行台尚书令、右武卫大将军等,平陈之时,担任山阳道行军元帅,统领三十个总管。
  在开皇早期,杨俊的名声还是很好的,这让杨坚十分高兴。可是后来,杨俊却渐开始奢侈享受,违反制度,放债收息,大修宫室,穷奢极欲等等不法之事,这种种行为与杨坚早期时一向崇尚的节俭是完全相反的,因此屡次受到杨坚的斥责,但杨俊却好像根本不予理会,因此经常被地方官员上告到皇帝面前。偏偏他还和太子一样是个喜好女色的,纳了许多姬妾,这使得一向对此厌恶的独孤皇后也对这个三儿子不喜了。
  偏偏他又娶了个好妒的妻子崔氏,崔王妃不甘杨俊宠爱姬妾,冷落自己,因此在他的瓜中下了毒。杨俊中毒后,皇帝还只以为他是酒色过度,因此干脆把他调回京中,免去了一切官职,只保留了一个秦王身份回到王府,闭门思过。
  在易风看来,杨俊一开始还是个很纯朴的少年,可是他十来岁就封国王,然后被调去地方坐镇。常年缺少良好的教导,很容易就受到不良的影响,渐喜欢上了奢侈享受,喜好女色。这也不算什么天生品性不良,这就跟很多富二代官二代一样而已。说到底,这还是杨坚夫妇的问题。别说秦王十来岁就一直在各地镇守,缺少父母的教导。就说太子和汉王,一直留在京中皇帝皇后身边,可最后其实还不是成了跟秦王一样的纨绔。这也是一个缺少自制力的人,结果偏偏还碰上了一个要命的王妃。
  这位崔王妃确实是一个相当厉害的女人了,只因为丈夫宠幸姬妾,就敢直接下毒谋杀亲夫,真正了得。崔王妃是总管崔弘度和崔弘升的妹妹,两个哥哥都是总管大将,其祖父曾是魏朝三公之司空,父亲也是北周刺史。崔王妃哥哥崔弘升的女儿还嫁给了晋王嫡长子河南王杨昭为妃。崔家一门双总管二王妃,也算是相当了得的门弟了。偏偏却出了秦王妃这样的悍妇,也算杨俊倒霉。
  按理说,达奚长儒一死,这荆州总管自然也就不能再一直空缺下去了。最合适的人选,当然是由宗室坐镇。秦王杨俊正是目前最适合的人选,但偏偏他此时还被天子皇后所恶,因此,杨俊想出任这个位子也很难。至于其它的宗室,易风则觉得基本上没有什么机会。看杨坚性格,他最信任的是儿子,然后是堂兄弟,最不信任的是亲兄弟。如今亲兄弟早死的早死,被他干掉的干掉,四个兄弟都没了。亲兄弟都不信任,那亲兄弟的儿子们肯定也是不信任的。而那些堂兄弟和堂兄弟的儿子们,肯定又不如亲孙子般信任。因此,易风很快就已经明白了些太子刚才这番话的用意了,他并不是真正的认为杨俊能接任荆州总管这个重要的位子。而是另有其意,至于他的目的,易风也觉得并不难猜。不外乎是想趁此机会,安插自己的人坐上这个荆州大总管的位置。
  至于他想推出的人选,他估摸着极有可能是他的儿子。那十个儿子里面,最大的可能就是那个长宁王杨俨了。
  “老三的话说的也是,父皇和母后到现在也还没完全消掉对你的怒气呢。你也是,堂堂一个亲王,坐镇地方的时候也不要搞的那么高低嘛。你这又是违制建宫室,又是纳美人,又是放高利,惹的地方上的官员百姓都跑来告你的状,连你的王妃都屡次向母后告你状,你说这事弄的。暂时不外出也好,先安安心心在京里呆个几年,休养休养一下身体。你看看你如今的样子,这般憔悴,可不行的。把身子养好,过个两年,到时父皇和母后什么气也都消了,那个时候,再外出就藩不迟嘛。”杨勇满是长兄的口气对杨俊说道。
  “三哥要是不能出任荆州总管,那谁适合担此重任?”蜀王杨秀一边笑道。“你们觉得河间王如何?”
  河间王杨弘是皇帝的堂弟,深得皇帝信任,是宗室里既有能力又得皇帝信任的极少数者,甚至可以算是唯一一个。在当初杨坚篡夺北周权力之时,杨弘一直是杨坚的心腹,为他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比起是杨坚亲兄弟,却一直想要杀掉这个兄长,维护宇文氏的滕王杨瓒可深得杨坚信任多了。杨弘如今爵封河间王,勋加上柱国,近几年来一直担任着蒲州刺史的职务。蒲州地位十分重要,是关中和河东之间最重要的通道,守卫着蒲津大桥。可以说,这位河间王一直为朝廷守卫着朝廷京师的东侧大门。
  杨广在一边道:“河间王不行,陛下已经任命河间王在我统兵北伐期间,代理扬州总管之职。”这也算的上是一个意料之中的任命了,以往的数年里,每次杨广离开扬州进京期间的那几个月,皇帝都会先任命河间王杨弘先去扬州代理扬州总管之职,然后让杨广放心入京。这次杨广担任北伐统帅,离开扬州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江南是朝廷重要的一块属地,也是最晚收复的一块地盘,数年前还曾发生过全江南的叛乱,因此朝廷对于江南地区,是相当慎重的。就算是杨广这个大总管短暂离开,也都要先安排一位室宗郡王代理总管职位。如今杨广要北上领兵,朝廷更不会放松了。早在杨广入京之前,杨弘就已经先一步到了扬州接替了总管之位,临时代管扬州。现在杨广为北伐之帅,天子更是直接下了诏书到扬州给杨弘,让他继续代理扬州事务。
  “如果河间王不行的话,那就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宗室之中,也唯有清漳王合适,但清漳王如今是宗正卿,那里可是离不开他的。”蜀王杨秀笑道。实际上大家也都知道,清漳王杨雄算是宗室里唯一一个可以与河间王能力相提的宗室郡王了,但清漳王虽然能力出众,可信任方面却不可与河间王同日而语了。皇帝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这位清漳王出任荆州总管这样的重职的。
  “我倒是觉得,其实宗室可用之人甚多。”汉王杨谅这时笑道:“你们看咱们赵王,如此年纪,不是就已经爵封赵王,官加幽州大总管嘛。我觉得,荆州大总管这样的重任,完全可以授予一位如赵王这般优秀的宗室了。皇子皇侄辈没有合适的,还有皇孙辈的嘛。咱们皇族皇孙一辈里优秀之才甚多,也不仅只有赵王一个嘛。”
  “在座的不就还有两位嘛,河南王和豫章王都不错。”杨秀一边端起酒杯,一边笑道。
  杨勇却是面色一变,今天他挑起这话头,其实就是想要让自己的儿子杨俨来做这个荆州总管。为此事先他和汉王还有一番官议,给了汉王不少条件,让他支持自己。刚才汉王跟他也算是一唱一喝,谁料到蜀王这个时候却来横插一脚。
  他当下也顾不得脸面,连忙道:“河南王和豫章王前些日子刚为陛下授予重任,一个担任内史令一个担任左武卫大将军,哪再适合出京坐镇荆襄。”
  “确实如此,赵王、河南王、豫章王都有重任在身,但也还有合适人选嘛,我看长宁王俨条件就不错,过去他可一直是皇室长孙呢。就算如今赵王回归,可长宁王也依然优秀嘛。”
  易风这个时候微微一笑,“任用谁出任荆州大总管这样的朝廷大事,不是当由三省和陛下决断的么?怎么,陛下把此重任交给了太子和汉王吗?”
  杨勇和杨谅一时怔住,哑口无言。易风若是不说这句话,那他们这般议论那还没什么,可易风既然把这句话说出来了,他们再这样继续说下去,那就相当不合适了。杨勇不甘的闭上嘴,眯眼瞪着易风,可易风却完全视若无睹,只顾端起酒杯自饮自酌起来。
  桌上的气氛一时间重又尴尬起来,杨勇坐在那里喝了两杯酒后,终于甩袖离开。杨谅杨秀等人也都跟着离席,这场合下,易风和杨广父子几个也不好多说什么。最后起身的是杨俊,他拉着易风的手道:“好不容易出来一趟,却不料如此扫兴。”
  易风笑笑:“三叔若想喝酒,明日我府上正好要摆几桌酒席,宴请一些亲朋,到时我派车去府上接你。”
  “好好好。”杨俊一连喊了三个好字。他也是在府中呆的烦了,能有机会出来喝喝酒聊聊天也让心中舒畅的多。
  “三叔这身体似乎不太好啊。”易风假装不经意的说道。
  “已经好长一段时间了,前年回京前发的病,一病就不见好,也请过不少大夫吃了不少药,可就是不见好。”杨俊叹息一声。
  “哦,我倒是认识一个大夫,不是什么名医,是个跑江湖的游医郎中,却有不少的偏方专门治一些疑难杂症。这次入京,他正好跟在身边,不如明日三叔来我府上时,我让他好好给三叔也诊断一番,说不定就能找到病根,一下子根除呢。”
  “哦,若是如此,倒可以试一试,反正死马当活马医吧。”杨俊也没太放在心上,随口应道。
  两人一边说着一边也跟达奚府上的人告辞,然后在府门前分手,各自上了自己的马车离开。
  坐在马车上,易风闭眼沉思。今天席上的发生的事情,让他相信,杨勇有打算让长宁王杨俨来出任这个荆州总管,甚至汉王也是支持的,他们肯定是已经达成了某些暂时的合作。这个结果易风不想看到,荆州总管的位置十分重要,天子不一定会同意太子的提议,但他不想冒这个险。要想阻止此事,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推出秦王杨俊来担任荆州总管。而要想达成这一目标,首先得把秦王的毒给解了。
第324章
天子之怒
  杨坚对儿子杨俊如今的严厉惩罚,其实完全是爱之深然后责之切。当初他一度觉得老三虽然性子过于仁厚了些,但却是和二儿子杨广一样的好儿子,将来定难成为大隋的贤王。可慢慢的,这个曾经让他喜爱的儿子却越来越荒唐,沉迷奢侈、贪恋女色,让他恨铁不成钢,当初的那份喜欢也完全转化为愤怒,怒其不争。但虎毒尚不食子,更何况,杨坚对儿子一年多来的幽禁其实只是因为失望后的一种惩罚而已。但当他听说老三这两年来身体越来越弱,并非是过度沉溺于酒色,为酒色掏空了身子,而是被人下了毒时,杨坚的那种护犊之情立即猛烈的爆发了开来,甚至心里对儿子产生了愧疚之情。若是自己没有把儿子幽禁府中,要不是自己责罚太重,也许早就应当发现了儿子中毒之状了。
  “确定阿祗是中毒?”杨坚咬着牙,声音低沉而愤怒的道。
  易风点头,“今日孙儿在府中设宴,宴请京中的亲朋。因见秦王体况不佳,便让幽州带来的一名大夫诊看了一下,却不料竟然发现秦王乃中毒之状。孙儿不敢大意,特又请来名医同诊,已经确认是中了慢性之毒。”
  “是谁,竟敢如此大胆,竟敢谋害朕的儿子。”杨坚怒喝一声,一掌重重的拍在御案之上。
  “据大夫们诊断,秦王所中之毒乃是一种慢性毒药。这种毒初时并不明显,但毒素累积,越积越多,中毒之人身体便会越来越虚弱,最终不治身亡。”
  杨坚眼皮一抬,目中露出一抹凶悍的光芒。他已经从易风的话中听到了一个信息,儿子杨俊中毒不是一时半会,而是早就中了毒,而且按赵王所说,这个下毒的人很可能是秦王身边的人,因为这种毒是慢性毒药,而且是长期下毒。
  “来人,立即查封秦王府,所有的人一律不许漏过,给朕查,狠狠的查,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易风其实心里早知道这个毒肯定如历史记载的一样,是秦王妃所下。而他眼下看杨坚的表情,似乎也已经差不多知道了一些,毕竟能够给杨俊下毒,而且还是长期能够下毒的,绝对是身边之人。
  “陛下还请息怒,秦王虽然中毒时间超过一年,但幸好发现及时,所中毒素份量还算不深,如今医治还算不晚。孙儿的那位大夫已经查出了所下之毒,也有了对症之方,他已经开出了药方,对症下药,用不了多久,便能解毒,秦王也还年轻,解了毒以后,再恢复休养个三五月,也就恢复如初了。”
  杨坚听后感慨的道:“老三这条命,这次全亏你了。要不然,只怕朕就要白发人送黑发人。你那位大夫叫什么名字,朕定要重重赏赐。”
  “那名大夫叫孙思邈,说来也是位奇人。”易风笑着向杨坚道,“他本京兆华原人,生于一农夫之家,自幼虽家贫但却十分聪明,后跟随一道人身边学习老庄以及医术。去年,其师逝世,他开始下山云游,给百姓治病,后来到怀荒,欲印刷其师傅所写医书,某见其虽然年青但医术极高,医德极佳,便请他留在怀荒为医。这次入京,也请他随行。却不料,冥冥自有天意,恰好就发现了秦王中毒之事。”
  “民间自有高人在,朕就下旨让这位孙先生做国子博士。”杨坚道。“对了,这位孙先生多大年纪了?”
  “二十。”
  “二十?”杨坚惊讶,随后道,“想来定是名师高徒,可惜其师已逝。”
  国子博士是国子监下五学之一的国子学的主官,国子学有国子博士五人、国子助教五人,这国子博士是正五品的职位,差不多都类似后世名牌大学里的系主任或者院长级的人物了。大隋国子监五学,一共只有十九个博士,而且只有国子学的博士是五品,其余的如太学博士是从七品,四门学的四门博士是从八品,书学和算学的博士各只有两个还都只是从九品。
  这个酬劳赏赐不可谓不高了,但易风知道,孙思邈不可能会同意的。这个孙思邈可是史书上的药王啊。当初易风也是偶然在怀荒发现了这个历史上的名医药王的。当时孙思邈来怀荒,确实是想请怀荒的印刷坊帮他印刷其老师的医术笔记,另外也是听说怀荒印刷坊搜集了天下各类书籍,其中也包含大量的医术书籍和笔记、药方偏方等,因此想要学习。不过怀荒的印刷坊虽然因为新的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技术革新,使得印刷书籍的成本降低,但私人印刻书依然是笔不小的成本花费。孙思邈年纪轻轻,虽然医术不凡,但他基本上都是给普通的百姓看病,还经常免去那些没有钱的病人的药费,因此他根本拿不出钱来印书。最后只好在怀荒当了个游医郎中,积累印书费。意外之下,易风听说了这位在怀荒名声渐起的年轻大夫,一听到孙思邈这个名字,易风可是相当惊讶的。毕竟,历史名人虽然认识了很多,但药王却只有这么一个。
  易风见到孙思邈之后也是相当惊讶,对方居然只是一个跟他差不多年纪的年轻道士,一袭洗的发白的道袍,一只药箱,别无他物。但医术确实了得,年纪轻轻,居然已经对医家各科都有所狩猎,最紧重的是,与他一番谈话下来,发现他不仅是个医生,而且还能算是个学者,居然对于老子、庄子的学说十分精通,甚至还精通不少道教经典。易风主动让印刷坊为孙思邈印刻了其师傅的手稿,又向他提供了他收集到的各种药学书籍和药方等,最后才好不容易换取孙思邈暂时充当了他的医学顾问。
  昨天易风请来杨俊到府上,便让孙思邈为杨俊检查,事先特别向孙思邈提到,让他检查秦王是否有中毒之症。结果果然没出易风所料,孙思邈一下子就诊出秦王确实中了慢性毒药。并且十分厉害的直接就诊出了中毒的毒药,并且找到了对症解药。后来易风又请来不少大夫,那些大夫一开始还怀疑孙思邈的诊断,最后孙思邈直接拿出许多有力的诊断结果,才最终折服了那些京中名师。
  虽然与孙思邈相识的时间不长,但易风却知道,这是个一心沉醉于医学研究的人,对于做官那真是完全没有兴趣。当初易风本就想给他一个官职,让他来负责怀荒医疗行政方面的事务,可惜他完全没有兴趣。现在杨坚直接给孙思邈一个国子博士的官职,官职虽高,可惜这个官职更是与医学搭不上半点边的,孙思邈更不会答应了。
  稍后,易风陪着杨坚还有皇后一起前往秦王府。
  这个时候,秦王府早已经被禁卫包围,所有王府里的人都被看管起来。一大群官吏到处翻察,其中孙思邈就跟着门下省尚药局以及太常寺的太医署两个御医衙门的御医太医们,一起在查找秦王所中之毒药。
  易风一进王府,就把目光盯向了秦王妃崔氏。这位王妃也许知道事情破败,脸色灰暗。甚至连天子夫妇到来,也没有觉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5/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