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校对)第1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7/285

  王海在一边早听的暗自心惊,他想来,赵王也太大胆了,就算有钱你也别这样显摆啊。没听说财不露白么,好嘛,你不但显摆,还显摆到皇帝面前了。拿钱借给皇帝,还一借就要借五百万,你真是胆大的没边了。你就不怕皇帝看到你这么多钱后,心里不痛快么。当下听到皇帝宣赵王,连忙主动请命接了这个跑腿任务。
  一路上王海心忧如焚,赵王你作死不要紧,可是这不要连累我啊,咱家前些天才刚投了十万贯棺材本进大兴银行,你转眼间就来了这么一出,这是要害死我啊。
  他现在开始后悔了,觉得赵王平时看着那么精明的一个人,怎么现在却这样糊涂呢。你难道不知,闷声发大财的道理。往年里,若是遇到个灾年,有大户人家敢私自放粮救灾,那都是收买人心的罪名。你现在开一个银行,不但把利息给降了许多,还前所未有的给存钱的人利息,这已经有收买人心的嫌疑了,你现在还要借钱给朝廷,朝廷的脸面还要不要了?
  一见到易风,王海立即哭丧着脸道:“赵王,大事不好了,完了!”
  “王内侍为何如此慌忙,何事完了?”
  等王海急急忙忙把事情说完,易风倒是不慌不忙的笑笑:“王内侍勿惊,皇帝召见不一定就是坏事,且容我去面圣,相信我,不会有事的。就算真有事,我也绝不会牵扯王内侍的。”
  易风进宫,杨坚一看到他就喊道:“国家用兵之际,正缺钱粮,你既然有钱,为何不献给国家,却要借,还要收利息,还要规定这笔钱如此用,甚至还敢要朕的拿矿山抵押?”
  易风一见皇帝这副模样,却是心下明白这事情不会有什么大麻烦了。当下,他恭敬的向皇帝向礼,然后缓缓道:“陛下恐怕误会了。”
  “误会,什么误会,你不是跟韦师说要借五百万给他嘛,哪来的误会。”
  韦师在一边直翻白眼,心说皇帝你这是栽脏我啊,我什么时候说过这样的话,我还提醒了你好几遍,说这钱是银行借给民部的,你怎么总说是赵王借给我的呢,我要借钱干嘛,何况还是五百万。
  易风起身肃立,整了整衣袍,然后缓缓解释。
  “陛下,首先,是大兴银行放贷给民部,其次,大兴银行并不是我私人的。我只是大兴银行的一个股东而已,大兴银行是一家私人的商铺,专营储蓄借贷保管兑换等业务,有众多股东投资建立,其经营模式也是以吸引储户资金,然后再放贷给借贷者为主。因此,这次要借给民部的这五百万,并非是我的,也并不是银行诸股东私人的钱款,而实际上是由银行吸纳的储户的存款。至于民部用矿山做抵押,也是为了降低风险,说到底还是为了保证那些储户存款的安全。”
  “哼,投机倒卖,钻营取巧,奸商。”杨坚阴沉着脸下了定义,“你们这样,低息吸纳百姓的存款,然后再加息放给借贷者,甚至还要贷款者抵押,如此一来,你们不用担半点风险,坐收利息,钱生钱,钱生钱,一群奸商。”
  杨坚向来对商人没什么好感,这跟历来的许多统治者一样,认为商人们不像农民一样耕种织布创造价值,而只是靠低买低卖进行谋利,本身没创造半点价值,因此对商人向来是没好感的,商人不许穿丝绸衣服,商人们地位低下,甚至杨坚称帝后还特别下过旨意,商人和工匠不允许担任九品以上的官职,等于把工商排挤在了统治阶层。
  在易风看来,杨坚的眼光和这时代的许多士人一样狭窄,这不许商人做官的旨意就跟他前几年,下旨不许五品以上官员妾,九品以上官员妻改嫁的诏书一样的不合理。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也有些理解杨坚等人的这种观念,在他们的眼里,最好就是天下百姓都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甚至世代守着自己的那块土地,一辈子不离开方圆十里,如此一来,朝廷和官府当然好管理了。如果大家都流动起来,那管理也就麻烦了。他们甚至担忧,大家都如商人般逐利,那社会的稳定性也就没了。
  说到底,这其实是这个时代的限制性,毕竟眼下是中古时代,是一个纯粹的农耕时代,物资极为不丰富的时代。
  但易风还是不能接受这种观念。
  “陛下,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啊。农业是社会的基础,没有农产品的稳定供给,社会就无法稳定。工业是社会财富创造的主体行业,工业不发达,社会经济就不发达。商业是经济流通的载体,没有商业,经济就流通不起来。因此说,农工商,样样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就拿农民种地来说,如果没有工匠提供打造良好的农具,那么农民种地就提不高效率产量。粮食种出来了,但如果没有商人帮他们贩运流通,那他们的粮食就只能烂在家里,换不到其它需要的东西。陛下,天下百姓亿万,没有人能够真正的做到完全脱离社会的自给自足,每个人都是这社会的一部份,人们各司其职,士人替天子管理天下,农民耕种粮食织布纺纱,工匠们建造房屋打造工具,商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粮食工具流通各地,这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杨坚听了这番话,对易风倒是有些刮目相看的感觉,不过就算如此,他心里依然还是觉得在社会阶层里,士人是高高在上的,农民是生产者,而工匠和商人,他们制造和贩卖,并没有士人和农民那般重要。最重要的一点,他觉得朝廷向商人借钱,很没面子,是没体统的事情。
  易风看出了杨坚的心思,道:“其实朝廷如需资金周转,不用向银行贷款,也不用向百姓加税赋,还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你还有什么办法?”杨坚也知道眼下朝廷确实需要用钱,但他的观念里,除了加征战争税,或者向富人征税或者借钱,实在是没有其它的什么好办法了,总不能跟汉朝时一样,朝廷一缺钱,就卖官吧,那样的事情他做不出来。
  “很简单,可以由朝廷向民间发行国债,债券上标示数额以及年限和利息,由百姓购买,到期后朝廷再连本带息支付收回。例如,朝廷现在可以发行五百万贯债券,规定三年期限,年利率为八分,债券金额可印制为一贯一张或者一百文一张。”
  发行债券,这是后世相当普遍的做法。
  但对杨坚和韦师来说,这却是一个相当新奇的提议了。杨坚想了想,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向天下的百姓发行债券,怎么看也比向银行的商人们贷款更体面些。不过,他对于债券的利息有些疑问,“向银行借款年利率六分,怎么发行债券年利率还成了八分,反多了两分?”两分的利率,五百万贯三年息,那就是三十万贯,向银行借三年九十万息,现在发债券三年一百二十万息,很大一笔钱了。
  易风摊摊手,“现在银行的存款利息是年利率四分,如果发债券,三年期,起码得是双倍于存款利息啊。要知道,在银行,贷款基本上相当于同等存款利息的三倍了。之前大兴银行的六分年利率,那是因为特事特办,是银行对朝廷北方战事的支持。可如果是发行债券,那可是由百姓自发认领的,朝廷总不能指望每个百姓都有如此的大局观吧?”
  “可他们把钱存银行只有四分年利率呀。”杨坚表示不服。
  “可百姓不一定都要把钱存银行啊,他们还可以拿钱去投资,去扩大生产,收益大有可能获得更高。”
  韦师这时站在一边发问,“如果朝廷发行债券,年利率八分,大兴银行是否会认购?”
  易风点了点头,“我们肯定会认购一部份,这是一种很稳定的投资,虽然收益比贷款可能低,但风险也低,对于银行来说,这是健康的投资计划。”
  杨坚一边听的胡子都不由的抖了起来,直接向银行贷款没面子,可如果发行这种债券,麻烦不说,到时银行一样可以购买,朝廷忙碌半天,一样等于是跟银行借了钱,但却反比直接贷款还要多付一笔不小的利息。
  一番权衡得失,杨坚觉得还是直接向银行借贷比较划算,虽然心里有些不高兴,但毕竟是三十万贯的差别。
  贷款协议最终签定,韦师拍了拍手上的合同,对易风道:“现在开始,赵王就是我民部的债主了。”
  “别这样说,应当说大兴银行以后就是民部的服务商了。”
  “服务商,这个说法不错。”韦师脸上高兴不少,一下子拿到了五百万贯的贷款,韦师立即感觉腰包鼓起来了,同时腰杆也跟着挺直了许多。“赵王的那个计划,需要多少拔款,你直接拟一个折子上来,我马上给你办了。”
  易风摇了摇头,“看大司农为了这点钱也是好不容易,我也不好意思再向你伸手了。医疗计划这边,就不用大司农拔款了,我自己可以搞定。”
  韦师愣了愣,“真不要?”
  “不要。”易风坚决道,其实他对自己的这摊子事早有了计划,虽然确实要不少钱,但不一定就得靠民部拔款。而且别看韦师刚拿到五百万贷款,但依他观察到的,只怕自己真想从韦师那里要到满意的数额,会非常难。既然如此,那何必再去那么麻烦,干脆自己解决好了。
  “赵王不是说公是公私是私,不会去银行贷款吗?”
  “并非只有贷款一途。”易风高深莫测的道。
  韦师有些难以理解,“赵王你不是负责这次战事的医疗药品采购吗,没钱,怎么采购?”
  “我自有办法。”
  送走了韦师后,易风立即让自己这个新成立的临时部门的属下展开工作,让他们向京畿以及各州县下文,公告这次官方采购项目清单,让所有想跟朝廷官方合作的商人们立即报名,来京师参与投标竞标。
  这是一张很大的采购单,虽然只是负责医疗药品的采购,依然不小。毕竟这是五十万军队,甚至还有倍数民夫在内的医品准备单。光是战场急救包,易风就定了一百万份,另外还有数量更大的药品单子。所有这些,易风全都分门别类,做成了一张多达数百个的小项目,这是一张不下百万贯价值的采购单。
  但易风清楚的知道,公告下发之后,肯定会有许多的商人来应标,他们绝不仅仅是看到那采购单的百万数额来,这次采购不是一锤子买卖,这是一个开端,更重要的是,如果这次能和官府搭上关系,成了公文上所书的朝廷军方指定药品供应商的话,才是最大的收益。
  正是有这个自信,易风才敢不要民部的拔款,而有信心完成这次医药品采购单。
  “参政,公文已经下发各州县,接下来做什么?”官厅里,易风新举荐任用的晋王府典签请问道。
  易风抬头,向着年轻的典签招手:“是法主啊,来,坐下歇歇,怎么样,在我这里干的还适应吧?”
  李密有些拘谨的忙点头答道:“李密多谢赵王赏识厚待,在这里一切都好,都好。”
第348章
与民争利
  “只要陛下同意,民部马上可以在京师建立一家银行,然后半年内,在洛阳太原幽州扬州江陵成都等大城建立第一批分行,到明年,还可以在更多的州城建立起分行。”
  签字画押并把朝廷所有的十几座硫磺硝石矿山按易风要求抵押给了银行后,韦师如愿的当天就从大兴分行的银库里拉出了价值整整一百万贯的绢帛金银铜钱,易风一文钱也没有打他的折扣。兴奋高兴之余,韦师很快又难过了起来,他想自己堂堂的朝廷民部尚书,管着天下财计的大臣,却得向商人们借钱,哪怕这个银行其实就是赵王为主的产业,可他依然觉得丢了好大的脸面。这就好比地主去向自家的佃农借钱一样,钱虽然借到了,可越发的让人难受了。
  当天晚上他一夜辗转反侧,却失眠了。
  天一亮,韦师立即进宫请求面圣,见到皇帝之后,韦师立即说出了自己想了一夜也没有想明白的事情,他提出既然银行本质上就是拿百姓的存款来放贷,做的是低买高卖的那一套,那为何朝廷不自己开银行,把这个赚钱的生意自己做呢。刚刚贷到的五百万贯贷款,三年后,朝廷就得还本后,还要付九十万贯的利息,九十万贯啊,这多大的一笔钱啊。没理由朝廷自己不去赚,反要让那些商人们赚去了,甚至最后朝廷还得给他们付利息啊。
  “朝廷办银行,那是与民争利。”杨坚其实昨晚也失眠了,想到自己当皇帝,居然得跟孙子借钱,他也一夜不好受。孙子昨天跟他把银行的经营模式讲的很明白,没什么太大的决窍,不过就是吸纳存款然后放贷,再经营些什么兑换通汇之类的业务,可收益却极高。头一回,杨坚也有自己来经营银行的想法。杨坚以前向来瞧不起商人,在他眼里,商人赚再多的钱又如何,在权利的面前,钱财苍白而无力。再有钱的商人,在官的面前,也不过是一群随时可以宰杀的猪罢了。
  可是当眼下朝廷用钱紧张,处处捉补襟见肘的时候,他突然又觉得,钱其实也很重要。权力固然重要,可再站在高处的上位统治者,也一样的离不开钱,甚至更加的需要钱。正因如此,他之前才把前途民部尚书给免了,甚至还把负责皇家内库的太府少府两寺的主官也换了一遍,但刚打完一场三十万人马全军覆没的东征,马上又要打一场动员兵马达五十万的全面战争,杨坚真的很需要钱。只不过想到之前的公廨钱放贷之事,他又不由的犹豫起来。
  最初公廨钱放贷,并不是从本朝开始,而是南北朝时来的惯例。朝廷只负责京官的薪俸,外地官员的薪俸都是由地方官府自己解决,朝廷只是最初向各地官府提供一笔本金,然后让他们放贷经商,收息取利,用以支付官员薪俸以及办公费用。一开始这个制度确实不错,解决了朝廷的很大财政负担,同时还给了许我百姓们方便,因此这种公廨钱放贷被百姓们亲切的称为便民贷。可谁能想到,最后这便民贷,成了害民贷,利息高的惊人不说,还被那些捉钱品子们借以牟利,甚至逼害百姓,有的地方,那些捉钱品子直接把钱强行借给并不需要贷款的商人和百姓,然后又定下高额的利息,等到期之后,便强索本息,百姓商人们交不出来,他们就夺田抢店。
  杨坚担心,如果朝廷来办银行,最后的结果会不会也跟公廨钱放贷一样。毕竟,商人办银行,就算逐利,可毕竟上面还有官府管着监督着,他们不敢乱来,一但乱来,朝廷就有无数种方法治他们。可如果官府来经营银行,谁能监管?
  另外还有一层顾虑一直压在他的心上,杨坚受禅以来,处处恢复汉家礼仪制度,也以儒家思想治国,因此也秉承着官府不与民争利的思想。而官办银行,明显是与民争利了。
  “可就这样算了?”韦师有些顾不得君前失仪了,这可是大把的钱啊,开银行又不比开商铺什么的,甚至如赵王所说的,其实开银行还能方便大家,是双赢的局面,百姓把闲钱存进银行能得利息,需要钱的商家百姓能从这里借到钱周转,解决需要,甚至可以提到资金进行扩张。甚至是普通的农民,他们也可以在银行借钱购买种子耕牛农具什么的,总之这是门好生意。如果朝廷来做,应当能做的更大,也能方便更多的百姓,自然民部也能收到更多的钱了。
  这个时候王海上前禀报:“禀陛下,赵王有奏折进呈。”
  “哦,呈上来。”
  杨坚从王海手中接过易风新送进来的奏折,只看了一眼就眼前一亮,然后细细阅读起来,良久之后,杨坚一手拍在奏折上,叹道:“不料赵王对于财计还有如此独特的见解。”
  韦师眼巴巴的望着杨坚,心里如猫抓似的想知道易风奏章上说了什么,可又不能直接问。
  杨坚望着韦师的样子笑了笑,“赵王的脑子确实了得,处处不按常理行事,但偏偏总能独到的找到解决方法。赵王向朕誓言,既然朝廷不愿意与民争利,开办官办银行。那朝廷可以通过自身管理者的地位来参与进来,分一杯羹。”
  “怎么参与?”韦师不解。
  “收税!”杨坚说出了易风刚送上来的奏章中的提议,“朝廷对于所有储户在银行存款得到的利息进行征税,五税一。”
  这个利息收的有些狠,直接百分之二十。但对于许多存钱的储户们来说,原来根本就没有存钱得息这么一个好处,有点闲钱都藏家里面,不安全不说还没有收益。如果放到金银铺里去存着,还得收保管费,交给那些专门放贷的人去放贷,却又有收不回的风险。现在直接存银行里,一年有百分之四的利息,看着不多,但放银行里安全,随时可取,而且能得个三瓜两枣利息也不错啊。现在朝廷如果要征收百分之二十的利息税,倒也不是不能接受。
  而收利息税对于易风来说,基本没什么影响,收的是存款人的税,而朝廷从中得到好处,自然也会支持银行业了。要不然,银行大赚特赚,朝廷一边干看着,还真保不住会有眼红的鼓动皇帝开办官方银行或者对银行下什么套子之类的。
  当然,如此仅仅只是收利息税估计也满足不了皇帝和那些眼红的大臣,因此易风很主动的又向皇帝上奏,对银行征收营业税,税率为二十税一。这同样是笔不少的税收,原来朝廷收的商税很少,品种单一,如银行这种新兴的行业,也只是按一般的做法收门面税而已,按店不按营业值来的。但现在易风提出,朝廷可以对银行收营业税,征百分之五。好比贷给朝廷的这五百万,银行收到利息是九十万,那么九十万的百分之五就是四万五千贯的营业税了,如果有罚息之类的也还要一起算进去。当然,具体的并不是这么简单的计算,银行得先支付掉当季的储户存款利息,基本上就是贷款收获利息减去支付存款利息,然后剩下的这部份算是银行的营业额,然后按百分之五计算,所得的就是当季营业税。
  总体来说,银行现在的主要业务就是存贷,而贷款利息一般相当于存款利息的三倍,因此银行收益很高,朝廷征收百分之五,也一样能赚不少。
  按易风所设计的,朝廷虽然不直接参与经营银行,但却能从储户和银行两面收钱,百姓向银行存钱,朝廷收税。银行向百姓放贷,朝廷同样收税。
  “百分之五的营业税么,是不是少了点,利息税都有百分之二十呢。”韦师高兴之余,未免又有些贪心了。心里总是还觉得朝廷放弃直接经营银行有些可惜,收税虽然简单,不用经营的麻烦,但大头总还是让银行赚去了。
  杨坚一挥手:“半成的税不少了,毕竟经营也还是有成本有风险的。朕倒觉得赵王的这个计划不错,银行是个新兴的产业,利润不少,朝廷收取相当的税收,完全是应当的。”
  “陛下,既然银行交营业税,那是不是其它的行业也征这百分之五的营业税呢?”
  韦师现在虽然刚拿到了五百万贷款,但毕竟三年后就得还,还了本还得加九十万的利息,他也感觉负担极重。总想着开源节流,眼下见易风如此主动的提出了一个营业税,他高兴之余,也想着干脆向其它行业也征收这个税。若真能征到,那民部还会缺钱吗?
  “这事赵王倒也在奏章中提到,不过赵王说了,朝廷应当一步一步来,先在新兴的银行业征收这个新的营业税,等大家对这个营业税多些了解后,再向一些高利润的产业征收这个税,然后再慢慢的一点点向其它行业征收营业税。另外,赵王还提到,对不同的行业,应当设置不同的营业税税率,比如银行业百分之五,餐饮业百分之五,运输、建筑行业百分之三,而对于娱乐行业如青楼妓院赌场等则可征收百分之十甚至百分之二十的重税。另外,营业税还应当设置一个起征点,比如每年营业额五十贯以下的免征。赵王考虑的很周到啊,事情徐徐而来,不能着急。走一步看一步,就先对银行业征收这个营业税吧,就按赵王的提议,征收百分之五,另外利息税百分之二十,对利息税不设起征点。”
  “遵旨。”韦师领命,心里却在暗暗计算着,一年到底能从银行征收到多少利息税和营业税。进宫之前,他心里一直还想着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把银行的开办权拿到朝廷手中来,而现在,他已经在想着,这个新兴的产业应当发展的更快一些才好,如此一来,银行业务做大了,朝廷收的税也就越多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7/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