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校对)第1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3/285

  易风的推广教育最终是为了扩大推行科举制度,从表面上来看,科举制度打破的是大贵族大官僚和大地主们对于官场的垄断,使得许多普通的百姓,也有机会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参与国事之中。而实际上,科举制度打击最大的确实是那些大贵族,但得益最多的却并非是普通的底层农民百姓,而是中小地主们。在这个时代,读书可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权利,读书更不是每个人都能承担起的负担。经学主要是被那些士族高门所垄断,中小地主子弟虽然能读的起书,可就算读了书,也没有渠道进入仕途官场,成为官员。贵族子弟承荫入仕,士族子弟则凭借着对经学文化的垄断做官,其它的人根本没有机会,更不提那些百分之九十九都读不起书也没空读书的普通农民了,至于商人和工匠,他们更是被直接排除在外,就算他们能读的起书,也没资格做官。
  因此可以说,全面推行科举,其余打击最重的是贵族集团,利益最多的是中小地主,他们终于有一个做官的门路,而不再是如过去般只有极少数的中小地主子弟能有幸做官,而那些高门大地主其实也一样能从科举中获益许多。特别是那些士族高门,他们原本就一直垄断着经学文化,可一直以来贵族子弟凭门荫出仕,却大大的压过那些饱学多识的士族子弟。而推行科举,真正论考试,天下间又有谁能考的过这些千百年来垄断着学问的高门士族呢?
  打击一部份,拉拢一部份,团结一部份,联合一部份。
  易风写的这个计划,自然就是要团结中小地主,联合广大普通农、工、商,拉拢大地主和士族,打击的是现有利益既得的关陇贵族集团和大官僚集团。目标明确,计划清楚。
  那些大贵族和大官僚虽然势力最强,可他们也是利益既得者,和易风之间合作的可能性小,对抗冲突的可能性大,既然易风的兴起早晚会触及到这些人的利益,那自然干脆早就做好准备,直接就奔着他们去好了。
  当然,计划写的很漂亮,但这还只是份计划而已。或者说,这份计划其实是相当于一份为了融资而准备的远景利益图,好处都一二三四分明的写在那里,但却不能马上得到。要想分享未来的这份美妙利益,现在就得投资进来参与进来。
  易风给那些大儒们描绘了那么多的美妙远景,当然也还给出了许多眼前的直接利益。
  他希望那些有名的儒者们能够跟着他去幽州,并且把他们的门人弟子们一起带去。那些有名的大儒,每个门下如今都聚集着上千的门人弟子讲学,这个时代里能够追随名儒求学的,都不是什么普通的农民百姓,大部份都起码是地主家族出身,属于中产阶级。
  易风向大儒们承诺,只要他们肯接受易风的聘请成为即将建立的北方大学的老师,那么每人都会获得教授头衔。并且能立即得到一笔一千到一万贯不等的研究经费,同时还能得到安家、搬迁等费用。他们到北方大学任教后,还能获得极优的薪资,并且易风还会为他们的学术研究作品刻录出版发行等等。而跟随他们前往幽州的弟子也会成为北方大学的第一批学生,易风承诺全包这些学生的食宿以及路费、安家费和生活费,甚至其中最优秀的一批,还能获得不菲奖学金和助学金。甚至将来这些学生毕业后还能安排到幽州各州府以及军中任职工作,最优秀者还将由易风直接举荐为官等等。
  易风开出的条件是相当不错的,许多大儒虽然出身都不错,聚徒讲学,可许多大儒门徒上千,条件不免艰苦,连个像样的校舍房屋都没有。而如果去幽州,不但将有一座各方面条件极好的北方大学,而且学校还会有大图书馆等设施,另外学校还承担老师和学生们的住宿生活费,甚至还提供书籍、纸笔墨水等,更不提老师们还有那极诱人的研究经费,以及学生们的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将来的毕业安排,甚至易风还向大儒们表示,易风还会积极为他们向朝廷争取给他们授予官职,虽然很有可能只能得到郎或士两阶的文散官,可对于不少的儒者来说,虽然他们不一定热衷于当官,但能一边教书一边还能有个官阶,也是不错的待遇了。
  易风的邀请条件,可谓是诚意十足。许多儒者都很心动,更为这位皇太孙提出的那份远景计划而心动。
  下这么大的本钱,易风所图不小。最重要的还是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少,优秀的读书人更少,虽然他向来不赞成古代把文人和官员直接联系在一起,但在如今这样的条件下,读过书的文人士子眼光总好过那些往往一辈子都不会离开家百里的文盲。
  包恺已经同意前往幽州,并愿意替他劝说自己的弟子跟随前往幽州。萧该也已经表示愿意前往幽州,甚至连京中极有名望的大儒,前国子监祭酒何妥虽然一把年纪,可昨晚宴会上与易风一番长谈后,也欣然同意前往幽州,并接下了易风的请求,同意出任北方大学的第一任山长。昨晚初步表示愿意前往幽州的名儒已经有七八个,相信最后肯定还有不少人愿意前往幽州。其中好几个大儒,如何妥、包恺、萧该等都是门下弟子过千,他们去了幽州,各自的弟子最后肯定也有不少会追随前去,这么多的士子前往幽州,这可真是让他高兴万分。
  另外易风还派出了信使,向京外的许多大儒发出邀请,特别是河东的王通、河北的二刘,都是他重点邀请的目标。如果这三人能邀请成功,另外一些京外的大儒也能邀请到幽州,那么按李密统计的数字,最后他们能请到上百名的大儒名士到幽州任教,而这些人能带去的弟子,将不下三千之数,到时再凭着这些人的声望,北方大学建起之后,向天下招揽生员,最终北方大学拥有五千学生都不在话下。
  这个数量是惊人的,虽然其中因为易风的特别坚持,到时还会设立不少专科学院。
  易风是打算把北方大学建设为一所综合性的高等学院,主要按将来科举的主要考试科目设立明经、明法、明字、明算四大科目,分别学习经义、法律、书法、算学,另外还将设有格物、翻译、经济、诗词、音乐、体育、绘画、礼仪、驾御等辅科。除此外,还会设立专门的医学院、工商学院、建筑学院、师范学院、木土水利学院等,总之,计划很庞大。他心里就没打算只是如这个时代的书院一样,让学生只是一味的学习经义,然后再笼统的学习六艺,他更注重的其实是专业人才,会计、医生、商业管理、老师、建筑师等等,对于那种万金油一样的传统士子,并不是最急需的。
  如今怀荒的工商业极为繁荣,其中金融行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加之对市场的管理,以及税务上的需求,易风眼下就急需大量专业的会计。不是那种传统的帐房,而是新式的会计,会复式帐法,会阿拉伯数字,会打算盘,甚至会方程数、会表格、会账务报表,他需要大量的这种新式的专业人员,以适应眼下越来越大的需求缺口。此外还有建筑和制造行业,同样需要大量的专业技工,而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已经远远跟不上节奏了,易风不可能指望着那些师傅花个十年时间带出个徒弟来,他需要通过短时间定向的培养出大批的专门技工,哪怕每个技工出来后只掌控了一道工序的技术,那也已经能大大缓解眼下的困境了。
  建立北方大学,长期目标是要培养出一批自己的新式官吏,但从当下的短期目标来说,这里其实最急切的目标是培养大批专业的技工。
  许久之后,易风终于将那份上万字的计划给写完了,一边揉着手腕子易风一边翻看了几眼,然后就将之合起,扔到了一边。这个计划书是给那些儒士看的,不是给自己看的,自己一日不能成为这天下之主,这个计划就永远不会有真正实行的一天,就算按最乐观的态度来看,想要等到计划实行的那一天,起码也得十年八年以后了。
  现在,他要好好睡一觉,明天一早,他就要离京返回幽燕了。
  龙游大海,虎跃山林,这一天,他已经等的有些不耐烦了!
第380章
开张
  草原上的战争思维总是相似的,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他们全民皆兵,马背上的民族,也没有城池堡垒,一旦觉得打不过,立即带着妻儿老小牛羊车马跑路,千百年来,他们总是这样不断的跑来跑去。对于草原部族来说,战争的输赢不是得地或者失地,也不是杀伤多少,而是掳掠了多少。如果他们掳掠的牛马俘虏的女子多过自己损失的,那么就是一场胜利,如果丢失的牛马女子多过自己夺取的,那就是一场败仗。
  突利可汗对于跑路是没有半点心理负担的,这片漠北的草原,突厥的旧汗庭对他也并没有太多吸引力,没什么可叫人恋恋不舍的。反正它就在那里,等达头和都蓝的人马过来掳掠一番回去后,他再回来就是,都蓝或者达头也不可能赖在这片草原上不走。他只希望自己能够跑的快一点,避免被都蓝和达头的人马追上,那样的话,自己就不得不被迫放弃掉许多牛羊甚至部族人口,那会是很大的损失。
  咄吉已经走了数天,这数天里,另外几个前往聚齐部众的儿子陆续回来,一支支的部族骑兵迅速赶到,他们的部族老少也开始按他的命令向东迁移。派往西面的探马也陆续回来,他们带来了更令人不安的种种消息。形势越来越紧迫,突利可汗的心情也越来越焦急,往南面隋朝去的使者还没有消息回来。
  据斥候回报,达头可汗的西突厥骑兵行动迅速,前锋已经越过了东西突厥的界线金山山脉,一路向东劫掠杀奔而来。南面的都蓝也已经在全面集结兵马,漠南地区,各部落的骑兵日夜集结。突厥是草原霸主,马背上的民族,平时各部落的青壮放牧打猎,可一遇到战事,部族的首领一声号角,骑士们便从四方汇聚,自备战马弓箭,全民皆兵。突厥虽然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建立了一统东西草原的汗国,但突厥汗国的体制,还是部落联盟的性质。阿史那王族的子弟出任小可汗、设、特勤、吐屯、达干、伯克、梅录等官职,分堂草原四方各地,划分大小不同的区域,分片管理。但另一方面,却又保留着传统的部落首领制,大的部族首领授予俟斤的名称,又称啜或者箭头。
  突厥人的官职和爵位有时很混乱,但大体上,大可汗相当于中原的皇帝,可贺敦相当于皇后,但对突厥军政也有很大的干预权力。叶护相当于皇太子,设,相当于隋朝的亲王大总管,特勤相当于国王、郡王,吨屯相当于刺史、达干相当于总管,俟斤则类似于那些归附的蕃王或者是西南蛮夷羁么州的刺史。
  因而,各部落的首领也是突厥的各级军事民政长官,每一个部落都是一个军事实体。他们组织机构简单,自备粮草武器,惯于野战,机动性强。令箭聚兵,以部落为一个个的军事单位,以部族为集群,联合成军。平时的部落首长,战时集结后也就成了各级军事单位的军官。
  不论突利还是都蓝或者达头,他们都是奉行的这种传统惯例,一时间整个东西草原上到处都是奔驰的传令兵,带着各自首领们的令箭奔驰。大可汗如今小可汗,小可汗传令于设,设又传令于各吐屯、达干、俟斤们,再由他们最终将召集令下达到每一个隶属的部族。
  咄吉特勤一走数天,了无音讯,也不知道他到了哪里?
  乌云低垂,风雪交加,北风呜咽。
  莽莽的荒原渐被白雪覆盖,那起伏的小山包仿佛一只只白色而臃肿的巨兽在荒原上奔驰。
  暮色中的荒原越发的显得孤寂与凄凉,空气也似乎被寒冷凝固,其中充斥着一股呛鼻的焦臭和浓重的血腥味。
  这又是一处刚刚遭遇袭击和洗劫与屠杀的草原部落营地。
  这里没有了牛马羊群,没有了炊烟,也没有了人声,只有一座座被摧毁点燃的帐篷,只有尚未熄灭的火光与浓烟,只有那遍地狼籍的尸体。不单是人的尸体,还有马的尸体、狗的尸体,到处都是折断了的弯刀和弓箭……
  在这块如地狱般浸满鲜血的土地上,有的只是一群闻着血腥而来的草原狼,灰色的皮毛,暗绿的眼睛,还有一群同样闻腥而来的秃鹫,他们在空中盘旋着,难看的光秃秃的脖颈下,锐利的爪子扯开尸体上的袍子,锋利的如钩的鸟嘴啄起那不甘的眼球,欢快的享受着这丰盛大餐。
  远远的山包前,一支骑兵队伍出现,在暮色下,这支队伍都披着白色的披风,裹着白色的袍子,连胯下的战马也披了一层白色,这身装扮让他们很好的隐入茫茫的雪地中。骑兵队伍保持着警戒,在暮色和雪地的掩护下成散兵线慢慢向前移动,渐渐接近这个劫后的营地。
  远处,点点篝火在燃烧,还隐隐传来呜呜的号角声,还有马鸣声人的呼喝声,那是恶贼们在附近宿营。骑兵小队在刚刚降临的夜色中摸进了这个被洗劫一空的部落营地。为了不惊动附近的人马,他们没一人出声,马身上的那些叮铛声的东西早包上了布,连马蹄子也裹起来了。
  为首的一匹雄骏的铁蹄马上坐着一名年轻的骑士,白斗篷下,一张坚毅的面孔,很年轻。上身罩袍下是一件轻便却又坚固的胸甲,脚上一双重靴,腰间一把略带弧形的骑兵刀,他锐利的目光警惕的注视着周围。
  “团座,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五个被洗劫的部族了,据观察,他们也是粟特人。”一名满脸风霜的骑士在迅速的打探一遍后马上向为首骑士报告。
  郭孝恪看着眼前这片凄惨景象也不由的心头沉重,既为这些被屠杀的粟特人,也为越来越动荡的草原局势。郭孝恪原是骑三营副将王伏宝麾下十一团的都头,骑术了得,尤其是马球还打的好,在去年的怀荒马球联赛中,成为了明星球员,不过打马球只是他的业务副业,他真正的身份还是骑兵营的军官。去年冬,三个骑兵营以及军官的直属骑兵团一共十七个骑兵团进行集训,到了年后,得在京师的易帅指示,骑兵进行了再次调整,又增添了一些新骑兵,最后达到了二十一个骑兵团的规模,三团一营,三营一军,改编成了两个骑兵军,外加一个直属独立骑兵营,两个骑兵军达到近一万二千人的规模,新增了四个骑兵团。在马球联赛中表现最为出色的两支球队队长郭孝恪和王君廓,本就是都头,因球场上的耀眼表现,在军中拥有极高人气,加上集训时也表现出色,在几次深入草原出任务时都表现很好,最后在骑兵的这次改编中,上升一大步,成为了新扩编的四个团的团长之一。
  骑兵再次调整后,虽然改为了三三制,远不如步军五五编制那样庞大,可基本的团级,却依然是五百骑一团,一团五都的编制。
  易帅不在怀荒,骑兵的过去的三员主将单雄信秦琼张金称,秦琼随易帅入京后,骑兵主要由单雄信管理,张金称和王伏宝辅佐。不过实际上,自大宁镇将李靖为大易特邀为怀荒骑兵总都练使后,骑兵的训练事宜却多由李靖负责。而李靖对骑兵的训练,并不仅仅是在兵营里练习,他更喜欢把骑兵拉出去战斗,进行实战的演练,行军、侦骑、战斗。一开始,郭孝恪等不少骑兵军官,都对这位出身关陇贵族,原来当过县令,后来在朝中兵部做员外郎的白脸公子没啥好印象,觉得大帅是被这家伙忽悠了。但真正训练后,他们很快的就不得不改变了这种想法,这个李靖太他妈的会折腾了,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啊。可折腾了那么一段时间,大家最后却不得不承认,他的训练方式很有作用,原本骑兵汉胡混杂,成员来自天南海北,可这家伙接管训练后,却很短的时间里就让这些骑兵摒弃了原来的那些隔阂成风,将他们揉捏成团。倒不是李靖能说会道,关键还是一次次的战斗,让这些本来之间还抱有成见的骑兵们,不得不迅速成团。不成团,不相信信任,就完不成训练。而李靖的训练,那经常是实战训练,无法相信战友同袍,结果会很惨,甚至会付出性命为代价。
  郭孝恪现在对李靖是既爱又恨,这个家伙太他妈的捉摸不透了。而且也太他妈的胆大了,完全把自己当成了骑兵的统帅,动不动就把骑兵撒出去,将他们赶到草原上去,没别的,就是跟草原上的胡人干。可这种方式还真的很有效,比起在校场上枯燥的训练,这种危险无比的游戏,却让骑兵们迅速的成长起来。
  怀荒百里周围,早就已经没有了一支胡人部落了,不是被怀荒骑兵击败俘虏,就是闻风远遁了。
  现在,要想找到一个能够练手的部落,起码得跑到百里之外,眼下郭孝恪带领自己的一个团就已经远出怀荒,深入草原,距离怀荒两百多里的草原深入了。
  五百人的骑兵团,被以队为单位,分成了十支队伍,分散开来。
  十支队伍都隔的不远,相互隔着十到二十里之间,一旦有警也能迅速相互支援。可是一路过来,郭孝恪他们发现草原上的情况大大不对,突厥人居然相互撕杀起来,或者不能说相互撕杀这个词,以他这些天看到的情况,似乎是突厥下面的铁勒部族在对突厥下的粟特人部族进行屠杀。
  他们一路上遇到了五个被洗劫屠杀的部族,都是粟特人部族,而屠杀者则都是铁勒人的部族。
  粟特人本是西域地区著名的商业民族,突厥西征,控制西域后,也控制了丝绸之路,把持了东西方的商业贸易。西域的粟特人臣服西突厥,并且随着西突厥在西域的不断扩张而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足迹遍布丝路左右。出于对丝绸之路的共同利益,极擅长商业贸易的粟特人和强大的霸主突厥人一起合作,成为了东西贸易的担当者。突厥人控制着丝绸之路,而粟特人利用他的特长进行贸易,双方共享利益。正是因为这种良好的合作,居于西域的粟特人在突厥汗国内地位大增,粟特人也不断的进入突厥汗国,甚至进入漠北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粟特人在突厥,甚至在漠北地区有了许多聚落部族。从一开始的贸易,到后来的定居,最后有许多粟特人部落甚至已经不仅是从事贸易,他们也开始在突厥草原聚居,甚至是游牧狩猎,开始突厥化。
  粟特人与铁勒人并列,成为突厥汗国内重要的组成部份。
  不过做为土著的铁勒人虽然被突厥征服,可却对于新同伴粟特人向来是没什么好感的,他们对粟特人的看法,大约和后世近代欧洲人对犹太人的看法一样,包含着羡慕妒忌恨。这些外来的粟特人,都很会做生意,日子过的比铁勒人好多了,粟特人在漠北势力越来越强大时,不免引起铁勒人的眼红和仇恨。原来双方就经常会有些摩擦,而这次,草原动荡。
  铁勒诸部去年在东路接连吃了好几个大亏,几个大部族都损失惨重,可他们却又暂时奈何不了那些该死的家伙。这个时候,大可汗传下令箭,让他们召集骑兵,要干一票大的。铁勒人被告之突利可汗已经叛降隋国,因此要求铁勒人一起先灭了这个内奸,然后大家一起南下,打到中原去,抢劫中原的花花世界,钱帛女子。
  虽然去年铁勒人被都蓝可汗忽悠着南下,结果却毛都没捞到一根,后来回程时有铁勒部族想搂草打只兔子补偿一下,结果却被隋边界上的一支兵马打的吐血。之后都蓝派使者让他们准备,说年后可能要出征,又有几个铁勒部落想要照往年的老例,先去东部几个部落打劫一番,抢点牛马人口什么的,顺便也威慑下那些东方人,以免到时出征后这些家伙有什么不该有的念头。谁知道,这次又撞墙上了,损失更大。
  铁勒诸部简直被打的莫名其妙,都有些搞不明白到底哪里不对劲了,难道是对长生天的祭祀不够虔诚?
  铁勒诸部一边联合协商,要举办一次隆重的祭祀仪式,一边也准备在祭祀后一起商议,如何联合起来彻底把那个敢惹怒他们的那群渣渣给灭了。仪式还没有准备好,都蓝可汗的使者又来了,带着大可汗的令箭,让他们立即派兵拦截突利。都蓝得到情报,突利已经闻讯,正要逃跑。而他跑路的方向正是东面,他要从东面去投奔隋国,那个该死的突奸。
  得到大可汗的令箭后,漠北诸部铁勒的大俟斤们马上应承下来,都蓝是大可汗,突利只是小可汗,跟着大可汗打小可汗,虽然是内战,但他们可不管什么内战不内战。草原上弱肉强食,内战多了去了。他们根本不介意充当一回打手,总之击败突利后,都蓝吃肉,他们自然也能喝点汤啃点骨头,这可比放牧打猎收益更高。
  但祭祀的仪式还没开始,天气也还寒冷,另外召集部族兵马也还是要时间的。因此最后,诸部的俟斤们先派出了各自部族的常备骑兵,都是各俟斤们的直属战士,数量不多,三五百,或者百八十个,总之各部将这些骑兵当为先锋,让他们立即南下,去拦截突利。
  各部的骑士们陆续南下,也没有什么联合,各自为战。
  南下途中,他们还没遇上突利,就已经开始开张了。
  借着拦截突利的名头,那些铁勒各部的骑兵们先把向来看不顺眼的粟特人当成了猎物目标。他们宣称粟特人是突利的走狗,然后以此为理由攻击劫掠一路上的粟特人部落。至于粟特人其实也是突厥属下的臣民部族,什么大敌当前,应当内部团结对外什么的,铁勒人不管,也不懂,他们只知道,粟特人都很富有,而且粟特人实力也比铁勒人弱。以前有突利这个北方小可汗为粟特人撑腰,他们也只能偶尔讹诈粟特人三瓜两枣,而现在既然突利都成了攻击目标了,那粟特人自然也就可以顺便搂草打兔子,抢他娘了。
  郭孝恪他们这支小队已经看到了五个被灭掉的粟特人营地了,与前面四个一样,这里的粟特人车轮以上高度的男子都被杀了,许多老人也被杀了,但是地上躺着的尸体中很少有青壮妇人和车轮高度以下的孩子。按他对草原部族的了解,部族之间的战争,往往就是攻破对方的营地,然后杀掉对方的成年男人,然后把他们的女人和孩子以及牛羊马匹一起抢走为战利品。地上那些成年男子的尸体都没有头,脑袋都被砍走了。
  郭孝恪知道,这也是漠北民族的一个传统,脑袋不仅是他们的战功,分战利品的依据,同时也将成为他们个人勇武的表现。这些人头最后会被他们带回家,保存起来,等将来他们死后,他们的坟前会树杀人石,石头的数目代表他们杀人的数目。如果保存有杀死敌人的脑袋,则还会立杀人柱,在木柱上插上敌人头骨,杀人柱比杀人石更加荣耀。
  “狗咬狗!”一名骑士不屑的道。
  郭孝恪摇头,“事情没这么简单,我感觉这次的事情有些不同寻常。”他轻轻拍了一下手掌,周围的骑士都应声围过来,他放低声音道,“我感觉事情不太寻常,咱们想办法抓几个铁勒俘虏。”
  骑士们点头,对于抓铁勒俘虏他们没有半点害怕,有的只是兴奋,终于又要开张了。
第381章
大肥羊
  清晨,寒雾中一支铁勒骑兵穿越出来,这是一支穿着五花八样明显能一眼看出并非是铁勒精锐的队伍,他们是专为铁勒战兵们负责打草谷的辅兵。铁勒人如塞上许多草原部族一样,虽然全民皆兵,但其中也有区分。那些最精锐的青壮,往往被点为战兵,而一些年少或者老弱的则为辅兵。一个草原骑士,往往配两名辅兵,一名负责安营守营看押俘虏,一名则负责打草谷。草原部族做战,基本上都是自备军械干粮,因此后勤补给方面一直不足,全靠以战养战,打到哪里,就派一个辅兵打草谷到哪里。所谓打草谷,就是抢劫,走到哪抢到哪。
  这些天来的胜利和收获鼓舞了这些专门打草谷的辅兵们,原来光鲜富有高高在上的粟特人,如今成了他们追逐的猎物。他们精神抖擞的驰骋呼啸着。经过一夜的休整,一夜的纵情享乐,从那些原来被他们所妒忌的九姓胡身上得到满足后,他们一大早又迫不急待的离开了临时的营地。一路上突袭了诸多措手不及的粟特人部落,那些南下的铁勒先锋骑士早就掳夺了大量的金银女子,牛羊马匹。可是在那堆积如山的战利品面前,没有人满足。这些打草谷的辅兵或者比他们的主子还要积极,许多辅兵都是那些战兵的贫困族人,好不容易碰到一次大抢特抢的发财机会,他们比战兵们还要兴奋,早忘记了这次南下真正的目的是做铁勒先锋,来拦截突利可汗的。
  辅兵相当于战兵的扈从,部份是年纪渐大的半老头子,还有大半则是那些还没有成丁的年轻人,他们中有部份甚至就直接是战兵主子的奴隶。不过这样难得的抢劫机遇,抢的战利品多了,那么大部份最后归于战兵外,他们也是能分得一小部份的。
  奔过一道矮矮的坡地,这些辅兵们突然发现在前面的河滩地上,居然有八九个骑士在打点行妆,看样子,这支小队伍昨夜在这里宿营,好像也是刚起来正准备上路。那小队骑士一看到他们,立即吓的哇哇大叫,连忙上马逃跑,甚至来不及带走行李物品。
  “不是粟特人!”有个用块牛皮蒙摭一只早年部族战斗时被箭射瞎左眼的老辅兵,眯着另一只完好的眼睛打量了几遍后,马上已经看出些端倪来了。
  “是汉人。”迁居到东方来的粟特人虽然已经渐渐突厥化,可也依然还保留着不少九姓胡的特色,比如突厥部族习惯辨发,不分男女,都留长发。为了游牧和骑射的方便,他们便习惯将长发辫起来,梳于脑后。中原汉人称这种发式为被发,一些讲究的部落首领和贵族们,更喜欢将头发分成许多缕,辫成极细的小辨,再拢在一起齐束于脑后。突厥人是不剪发、秃发的。和汉人相当,但不像汉人般束发。也不像奚人一般的剪发索头,不像契丹人一样髡发,更不会如靺鞨族一样把头皮刮的光光的,只脑后留着一只如猪尾巴似的单独小辨。
  草原上,看发式,往往能很容易分辨出一些大部族之间的区别。
  铁勒人也被发,但他们一般是把头发结成两股大辨。而在草原上的粟特人,他们却是保留传统,一直是剪发的,粟特男子如波斯人一样,剪发齐颈,甚至还经常擦些香油,弄的油头粉面。还喜欢穿白袍,连说的话也操西域胡语为主。
  那个老辅兵一眼就看清楚,那几个逃跑的骑士,他们既没有剪发也没有穿白袍,那些人右祍束发,衣着装束明显是汉人打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3/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