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校对)第1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2/285

  “兵变?”张衡被震的语无伦次。他第一反应是晋王疯了,第二反应是晋王醉了。可仔细看去,晋王脸上虽然带着几分酒意,可那双眼睛却清明无比,他没有醉,也没有疯。
  “我觉得皇帝的想法变了,他似乎已经准备抛弃我,也许他还会换掉太子,但是新的太子很可能不会是我。”杨广咬着牙齿道,“关于此次刺案,我想来想去,也总想不明白。我没有行刺杨林,杨林自己也不可能行刺自己,也不是太子,更不可能是杨俊,杨谅和杨秀二人没这本事,我觉得,刺案真正的凶手也许是皇帝。”
  张衡直吸冷气,越发觉得有些跟不上节奏了。
  “可是皇上为何要这样做?皇帝很喜欢杨林。”
  “正因为皇帝喜欢杨林,所以才策划了这个局。刺杀皇太孙不过是个局,真正的目的是冲着我来的,借着刺案,然后把出征前的我给拿下。我一直想不明白虞孝仁为何会参与其中,为何会背叛我,现在我觉得我想明白了,因为皇帝。虞孝仁无法对抗皇帝,虞家那些流放岭南的家眷,他们的命运全都掌握在皇帝的手中,皇帝的要求他无法拒绝。”
  “仅凭这个无法证明,只是猜测。”张衡还是无法相信刺案居然是皇帝一手策划的。
  “证据,到了我这样的地位,很多事情哪还需要什么证据,真正到了需要证据的时候已经晚了。”杨广冷笑,“我不能坐以待毙!”
  “也许事情并没到那一步。”张衡安慰他。“就算没能统领北伐,可晋王依然还有很大希望。”
  “如果是以前,也许是的。但是现在,”杨广摇头,心里一片绝望。“我不能等到那一天,我得奋起,放手一博。我想过了,等明日诸王以及诸将出京之后,京师防范警惕必然会大大降低,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趁皇帝不提防,我们突然发难,兵马不需要多少,只要少量可靠兵马就可以了。只要我们行动迅速,第一时间攻入宫城,控制皇宫,那么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到时我们夺占皇宫,逼皇帝下诏禅位。”
  “就师守卫森严,皇城更是戒备严明,皇宫宫墙高大坚固,更有精锐禁卫把守,想要攻入皇宫太难。”张衡没有想到晋王居然有如此想法,冷汗都流了下来。
  “正常情况想拿下皇宫当然不易,但我们不必强攻硬打。”杨广紧捏着拳头,“大兴城的罗城、皇城、宫城三重城池,其北部城墙其实都是共用一体。皇宫的北门玄武门,直通皇宫,只要能拿下玄武门,我们就能带着不多的兵马从大兴城北面经玄武门直入宫中,绕过大兴城的外城守卫、皇城禁卫以及皇宫的守卫。”
  “可玄武门向来把守森严,那里屯驻有一支精锐。一旦有警,其余禁卫也能迅速驰援。”
  “玄武门的守将李子雄曾经随我平陈,后又为江州总管,去岁才调入京中监门卫担任玄武门守将,他向来与我关系不错。我有信心,若我军至玄武门下,李子雄必会为我打开玄武门。”杨广自信的说出了自己想要发动兵变最大的自信来源,手中的真正王牌。
  这一刻,张衡也不由的呼吸急促起来。如果玄武门守将真的站在自己这边,那么发动兵变还真有几分成功的可能。皇宫守卫虽严,可如果玄武门在自己人手中,那整座皇宫实际上就等于是不设防的。他们也不是真正的要夺取大兴城,他们需要的只是迅速的突入皇宫,将皇帝控制在手而已。只要进入了皇宫,控制了皇帝,然后再让皇帝下旨让京中禁卫放下武器,也并非没有可能。甚至如晋王所说,到时直接让皇帝下诏禅位给晋王。
  不过这个念头也只是在他脑子里转了几转而已,他很快就想到了更远的地方。也许真的能做到这些,但做到这些就足够了吗?
  就算晋王真的成功进入皇宫,成功控制皇帝,甚至让皇帝下诏禅位,可其它人会接受吗?
  太子出征在外,可是几十万北伐大军的统帅啊,何况还有皇太孙、诸王,以及两位宰相也都在外,到时候控制了京城控制了皇帝,可控制不了皇太子皇太孙以及诸王啊。到时随便一个不肯承认新皇帝,那就是一场大战。而他可以想象,绝不会有人承认靠一场突然的兵变篡位的皇帝的。真打起来,他们绝对没有半点胜算。他们经营多年,真正的实力尽在江淮,在京师,他们的人马少的可怜。到时太子诸王等一反扑,他们立即就得被辗成尘土。
  “殿下,此事关系重大,还请三思。”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如今情况,我若不博,再等些时日,到时我就算还想放手一博也没有机会了。”杨广抬起头来,望着张衡,眼中充满了悲观,溢于言表。“形势如此,我不能坐以待毙。建平,你熟知朝事,你说,如今皇帝的心思,可还在本王身上。若是皇帝真的还有意换我为储,那他这次为何却要因一点点嫌疑就要夺我帅位,甚至将我幽禁于京?皇帝如今还没有动我,不是什么相信我保护我,他不过是要先一步步剪除我的羽翼,然后再来动我。”
  “真等到了那一天,皇帝别说废黜我,只需要一道旨意将我安置于京师给一闲职,或者调到蜀中,那本王就算再有什么想法也晚了。”
  张衡也是点点头,“本朝虽然明面上重用宗室,出则为边疆大吏军镇总管,入则为尚书侍郎等要职。可实际上,宗室却没有真正的封国,哪怕是一镇大总管,可皇帝也随时可以将之调离他镇,说到底,宗室都没有真正的根基。”
  杨广苦笑着点头,“本朝立国不到二十年,本王自十四岁授并州总管,先后也历并州总管、河北行台尚书令、雍州牧、淮南行台尚书令、并州总管、扬州总管等诸多职务,任职最久的扬州也不过八年。多年潜心经营,可如今皇帝一道旨意就把我又调到并州。如果皇帝真的不欲立为我太子,那这辈子我根本没机会继承大隋,就算我只想做一藩王也不可得。”
  张衡也同样苦笑,若说皇帝五子,当中最贤的自然是晋王。他追随晋王不仅仅因为与晋王走的近,更因为他也为这位贤明的亲王所打动,相信如果帝位传到这位的手中,大隋将来能够更加强盛。可如今局势变幻,他也越来越看不明朝中局势了,本来继储形势越来越明朗的态势,也变的越发的阴霾起来。当初他们在扬州时也曾经谋划过,努力争夺储君之位,如果最终事不可为,那么到时凭借着他们在江南的经营,到时最坏的情况就是跟新皇划江而治,割据江南。可现在的情况,皇帝已经提前堵死这条退路了。一旨诏令,晋王就从扬州总管变成了并州总管,而且还是不能就任的并州总管。一旦将来无法成为太子,那真的没有半点退路了。而眼下的形势,晋王确实离太子之位越来越遥远了。
  但尽管形势如此恶劣,可张衡依然觉得还没有到最坏的时候,他觉得晋王是被接连的打击弄的有些绝望了。可他却还没觉得已经退无可退,他们还有机会,还能等待。
  “太后向来有意废勇立孤,若能顺利控制宫中,到时逼二圣下诏禅位,然后让惯会见风使舵的纳言苏威站出来统领百官支持孤,局势可控。拿到玉玺之后,孤可让苏威假以皇帝名义拟诏将太子高颎等召回京师,到时直接将他们处死,再传诏给其余诸王召他们回京,控制他们夺其兵权,再让我们的将军们接管军队,大事可成。”杨广越说越是兴奋,似乎事情已经成功。
  张衡连忙道:“此事太难,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错,那我们就将坠入万丈深渊。我还是觉得如今局势未到彻底崩坏之时,我们还应当多等候,静观其变。就算真的要行这一步,也不应当是现在。起码,得有充足的准备,那时才可行此险招。若要事成,夺取皇宫,控制皇帝固然最重要,但同时还得同时控制太子和高颍。另外,还须小心皇太孙,他如今执掌河北,势力不小,又有皇太孙的名号,只怕到时会节外生枝。至于其它,倒不必过于担心,只要能把皇帝和太子拿下,其余人都不是问题。一旦能控制大局,苏威必定第一时间向殿下称臣叩头,诸王里秦王也不必担忧,蜀王汉王也许会作乱不服,不过并非大碍。”
  这些事情杨广并非不知道,不过他担心的是自己没有太多时间。一旦皇帝真的决定不把储君之位给他,只怕他接下来处境就会十分堪忧。
  “或许可以先慢慢谋划,等到北伐凯旋之时,那个时候太子与诸王在京之时,再突起兵变,那时可以将皇帝与太子太孙和诸王一网打尽。”张衡还是不赞成匆匆起事,那样太没胜算了,只凭着一个玄武门守将为内应,想成事太难。
  “只能等待?”杨广看似在问张衡,其实是在问自己。他想要马上兵变,也是已经绝望了而已。可被张衡一番劝说,却又让他觉得自己并还没有到绝境。非到万不得已,他也不想在此时匆匆兵变。尽管他心里觉得,只要能攻占皇宫,控制二圣,那么就算到时太子与诸王不服,他也不惧。不过张衡的话,终是让他恢复了几分信心,也许局势还没有坏到那步。
  “这亦是为了万无一失。”张衡望着杨广,“也许局势到时又有大变呢,或许到时皇帝依然觉得殿下才是最好的皇位继承人选说不定。”
  杨广叹了口气,“我也不知道今天听信你的话究竟是对是错!”
  “谋定而动,总好过匆促起事,机会只有一次,一旦失败就再没有第二次再来的机会了,我们必须慎之再慎。皇帝、太子、太孙、诸王,漏掉任何一个,都将后患无穷,必须得有个万全之策,能将他们一网打尽,如此才算大功告成。”张衡再次劝道。
第378章
暗箭
  开皇十九年正月十九,尚书省连续发布两道明敕,明确大隋天下边疆诸军事总管府、州皆隶属于扬并荆幽益秦六大总管府,并诏告宣示出镇的六位宗室皇子皇孙。
  扬州大总管府统辖江淮四十四州诸军事,并州大总管府辖河东河北四十三州诸军事,荆州大总管府统辖荆襄三十六州诸军事,幽州大总管府统辖幽燕三十二州诸军事,益州大总管府统辖蜀汉二十四州诸军事,秦州大总管府统辖陇右十八州诸军事,六大总管府总共统辖一百九十七州之地,占据大隋三百余州中的过半之数。六大总管府统辖一百九十七州,其中又有四十五个军事总管州。比起年前的并益荆扬四大总管府三十六中下总管府,朝廷新增了幽秦两大总管府,中下级总管府也从三十六个增加到四十五个,有九个普通州升格为军事总管州。另外幽州总管府的三十二州,其中十一个属于朝廷直属州县,且除幽州为大总管府为其余十个全升格为下总管府。另外二十一个州,则是居于燕山北麓的三蕃羁糜州。
  不过最大的变化还不仅仅是新设了两个大总管府,升格了九个下总管府,对于许多官员百姓们来说,他们最惊讶的是六大总管府的总管人选。扬州统辖州府最多,以四十四州超过了第二名的并州府,成为统州最多的大总管府,而去年第一大总管府却是如今第二的并州府,开皇十七年时,汉王杨谅出镇并州。当时并州总管府虽为大总管府,可实际上统州只有三十余州,皇帝将河北监察道的诸州也并入并州府,使得杨谅的并州府北接长城东抵大海南接黄河,统辖整个北齐故地整整五十二州之众。而这次并州府却仅剩下四十三州,反被扬州府超过,位列第二。并州府中被分割出九州,外加上去年新设立的武妫二州,外加三蕃二十一个羁么州,组成了新的幽州大总管府,幽州府从原来的中总管府升格为大总管府,统辖燕山南十一州燕山北二十一州共三十二州之地,其中军事总管府十个。在新形成的六大总管府局面中,虽然成立极晚,但在军事上却已经占据了第三的位置,仅次于并、秦二总管府之后。
  而六大总管府格局刚形成,又马上经历了一轮五王对调,也让无数的官员百姓们有种雾里看花般的感觉。
  原扬州总管晋王杨广调任并州总管,对于这个调任许多官员倒并不稀奇。晋王杨广封王之后第一个官职便是并州总管,当时晋王杨广才十三岁。只是当时皇帝以杨广太年轻为由,让皇弟卫王杨爽权领并州总管之职,代杨广担任并州总管一年,开皇二年卫王杨爽转任凉州总管,三年挂帅北伐,杨广正式赴并州就任。杨广在并州任总管时,当时并州府只辖十三州,在并州三年后,开皇六年杨广转任淮南道行台尚书令,后又任雍州牧等职,隋后于开皇八年任平陈元帅,九年复拜并州总管,此时并州总管已统辖三十余州。同年,江南叛乱,杨广转调扬州总管,与秦王杨俊对调职务,杨俊转任扬州总管。此后杨广自开皇十年一直到开皇十八年底一直担任扬州总管之职。而秦王杨俊也自开皇十年一直到开皇十七年担任并州总管之职,直到十七年由汉王杨谅接替并州总管之职。杨谅接替杨俊后,皇帝将并州总管府与河北监察道合并,并州府达到国朝史上最大规模,拥有整整五十二州之地,尽辖北齐故地。不过杨谅在并州两年,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威望,原河北地区诸州,特别是幽州总管燕荣等地方大将,根本不买他的帐。年底时燕荣案起,河北北部诸总管刺史被连根拔起,杨谅还没来的及高兴,并州总管之位却又易主,再次回到了晋王杨广的手中。
  不过许多人注意到,尚书省下发的明敕里却也还有一个补充,晋王因病暂时在京休养,由河间王杨弘权领并州总管职。似乎就如当年杨广第一次任并州总管时一样,并没有到任,而由卫王杨爽权领,而这次不是皇弟代领而是皇从弟代理。
  本来最受当今至尊和圣人宠爱的皇五子汉王杨谅,被调任荆州总管。荆州总管府这个国之南门,在总管空缺了一年多后,终于有了一位亲王坐镇,也改变了数任外姓臣子担任荆州总管的局面。从并州大总管调任荆州大总管,所有的人都能看的出来,这明显是有些贬谪的意味了,许多人都纷纷将之解读为去年汉王东征的失败,使得皇帝不满,最终汉王被调离了重要的北方,调到了荆州地区。当然也有人说这是因为如今中原与草原即将大战,皇帝用晋王换下汉王,是因为晋王是所有皇子中带兵经验最多,同时治理地方最有经验的一位皇子。甚至还有人说,晋王的封号是晋,汉王的封号是汉,这次二王的调整,这是让他们的封号实至名归,甚至因此还有人说皇帝要实行分封制度,要给诸皇子皇孙们分封建国。以后晋王的封国就是并州,汉王的封国就是荆州了。
  当然对这种猜测也有许多人反驳,理由就是秦王杨俊这次却是从荆州调到了扬州,而蜀王杨秀也从益州调到了秦州,新封的韩王则从秦州调到了蜀中。
  在蜀中坐镇了十八年之久也没有挪过窝的蜀王,第一次从蜀中调出,移镇京西的秦州,原本皇孙之中第二个封亲王的韩王杨昭则刚授秦州总管,还没有正式上任就被调去了蜀中,这让许多人觉得背后极不寻常。联系上晋王从扬州调任削减后的并州,特别是原本已经被拜为北伐元帅的他,这次却又在明敕中被声明因病免去帅位,由太子接替帅位统领北伐战事后,有一种猜测也就越发的甚嚣尘上了。再加上左仆射高颎为北伐行军长史,贺若弼、史万岁、韩僧寿几员大子系的大将都突然成为北伐军大将后,这下就算是傻子也能看得出来了,晋王绝对是出事了。不管出了什么事情,他的地位都有些堪忧,前景不妙起来。北伐的帅位被取代,扬州总管的位置被调动,并州总管的位置也被河间王权领,甚至晋王刚封韩王的嫡长子,也突然从京西的秦州总管位上调到了遥远的蜀中去了。
  一时间,朝野上下,那颗本来已经明了的心都又开始迷茫起来。原来得天下瞩目人人称赞的贤王杨广,居然转眼间已经处于一个极其不利的局面之中了。不但北伐帅位不保,甚至连个总管位子都保不住了。反观原本处境不妙的太子,经历一个新年之后,居然已经形势大逆转,失而复得的嫡长子杨林,如今不但成为了幽州大总管,而且还被正式册封为皇太孙。太子也取代晋王成为了北伐统帅,北伐军中,晋王这边的人也只剩下了一个右仆射杨素还保住了右路军元帅之职,可却又增添了史万岁这位名将做他的副手,大大制掣着他。
  开皇十九年春,这是一个全新的一年,经历一个新年后,朝中局势突变,在朝中,太子和左仆射高颎打了个翻身仗,一反先前被晋王压制的不利局面,风光无限。而在地方上,六大总管府围绕关中大兴和中原洛阳的局面也正式形成。在太子党无限风光的同时,让人无法忽略的是如流星般耀眼划过的皇太孙杨林。幽州大总管、皇太孙,不论是哪一个头衔,都让这位曾经在大兴失踪了十几年的皇长孙,以无比耀眼的姿态重返大兴,成为最为炽手可热最前途不可限量的新星。
  出征前夕,当日晚间,太子杨勇包下了京师如今最为有名的虎楼,在此宴请即将出征的诸北伐将帅。北伐行军长史、左仆射高颎,总理后方粮秣辎重事宜的新晋内史令柳述也亲自赴宴。另北伐大将中路元帅贺若弼、副帅韩僧寿、西路副帅史万岁等一众大将也一道前来赴宴。
  这算是太子一系的庆功宴,为彻底将晋王嚣张气焰打下去而欢庆。
  酒至三巡菜过五味,杨勇将高颎、柳述、史万岁、贺若弼、韩僧寿五人请到楼上的阁子中。
  杨勇笑吟吟的对史万岁道:“太平公,此番你为西路军副帅,可准备好如何对付杨素那条毒蛇?”
  史万岁今晚喝了不少酒,不过并没有醉,只是让他越发的爽快起来而已。他轻笑着道:“杨素此人不论是带兵打仗还是入朝为相,不得不承认确实是很有几分本事的。可偏偏他就是不识时务,放着太子殿下不跟,非要选杨广追随,此次北伐,他虽为西路元帅,可却不会是他的立功之旅,只会是他的亡命之途。”
  杨勇阴笑两声:“此番太平公出征,孤也不求你大破突厥,只要你能严守关隘,不使突厥人破关入寇陇右,威胁京师即可。这次太平公真正的任务,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那毒蛇再回到大兴城。孤也不管太平公用何种手段,总之,杨素不能活着回来。”
  高颎在一边也点了点头:“太平公切记了,击败突厥是次要的,趁机除掉杨素才是首要。杨素狡诈多端,向为晋王谋胆,如果能借北伐之机除掉杨素,那么我们就相当于彻底断了杨广一臂,殿下地位就此稳固矣。”
  史万岁冷哼:“放心吧,杨素要死,突厥人我也不会放过。想当年老子被贬为敦煌为戍卒之时,仅凭一人一马就敢随时深入突厥数百里,那个时候,西北边塞之上哪个突厥人听到我史万岁的名头而不惧的?开皇三年之时,与突厥大战,某请战从军,仅凭手中一杆马槊一把弓,就敢和突厥人阵前邀战,并将他们派出来的勇士全都刺死阵前,仅凭此勇猛,便迫使十万突厥人不战而退。虽然这些年某闲了些年,可这身本事还没落下。既然这次殿下让某到西路军中,那么除掉杨素不过是顺手为之而已。干掉杨素,某再去会会这些突厥狼崽子,到时将他们的人头都带回来做礼物送给殿下。”
  高颍对于史万岁这副模样并不喜欢,这是个贪婪而且骄横之人,早年曾为北周勇将,后来入隋后不久就卷入一桩谋反案中,被免去官职发配敦煌为一戍卒。可这家伙也确实勇猛,在墩煌的时候就敢经常独自深入突厥地盘抢夺牛羊回来宰食,突厥人想要捉拿,反被他杀伤无数,使得后来那一带的突厥人一听他的名字就怕,到后来都已经闻风远避望风而逃了。在开皇三年的那场大战中,他自请参战,凭着阵前单挑的勇猛,迫使那支突厥大军不战而退,也因此得以重返朝廷。后来又先后参加数次对突厥大战,并参与了平陈之战,以及后来的江南平叛大战。在那场平定江南的叛乱中,他是杨素的副帅,两人各统一军,史万岁只带着两千兵马,却转战千余里,大小战斗七百余阵,无一败绩,击败叛军无数,赢利无上勇名。后来还参与西南平定蛮夷叛乱,可这家伙却贪婪无比,收受南蛮叛首的贿赂之后居然把人放了。后来凯旋时经过蜀王杨秀的地盘,被杨秀勒索那笔贿赂,史万岁却嚣张的很,情愿把那些宝物给沉到江中,也不肯分给杨秀,结果惹得杨秀弹劾,再次免官。后来杨广杨素亲自为他出面,费尽辛苦才把他给捞出来,重新授官。可还没等上任,那个他受贿后放掉的叛首再次造反,使得他再次被免官。这次高颎说服太子用一笔重金和几个许诺,立马就让史万岁背叛了杨广,转投到了太子党中。
  虽然高颎知道史万岁的勇猛能战,可其实他打心眼里鄙视这个贪婪跋扈同时还反复无常没有半点忠义之心的家伙。
  “还请太平公谨记太子的意思,明白孰轻孰重,没有太子的命令,不要擅做主张。我们不想因为你的骄横,而最后坏了太子的大事。若是你无法做到这点,那么,这西路副帅的大印你还是早点交出来不要执掌为好。我们不能为了你的骄横你的好战之心,而置殿下的大事而不顾!”高颎冷喝出声。
  听着高颎语含威胁之意,史万岁的脸上颜色变幻不定,一股怒气直冲心头,但最后他还是抬起头,冲着高颎点了点头,“太子和相国但请放心,我史万岁知道轻重!”
  “知道就好!”高颎哼了一声,“希望你能说到做到!”
  史万岁脸上神情不变,可是袖中的一双手却已经用力的握成拳,高颎的这副不屑鄙视的态度让他心中杀心猛起。
第379章
下一盘大棋
  夜。
  皇太孙临时府邸,早春的月光,透过窗外的梅林,倾洒在掩映在梅林中的小院书斋内。书斋里处处透着宁静,自宇文玉波曾经入住这里以后,这个宁静的小院就再没有其它人住进来过,屋里只有两个曾经服侍过宇文玉波的侍女偶尔过来打扫。易风坐在洒满银色月光的屋里,还能感受到宇文玉波留在这屋里的许多痕迹。
  这静谧的夜里,易风突然忍不住有画画的冲动。他铺开宣纸,拿出铅笔一支一支的削好,待到落笔,这时他脑满里已经勾勒出了一幅完整的画面,那是宇文玉波的倩影。易风很喜欢画画,前世之时已经算是他的半份职业。原来那时空的时候,他画的更多的是些带有些超现实主义的画作,充满着一种独特的画风。不过到了这个时空后,他依然喜欢画画,不过限于条件,他更多的是用铅笔作画。铅笔也算是他到这个时空后的一大改变,如他对纸的改进一般,方便了众人也更方便了自己。提起铅笔,易风的画风不再是从前,落笔呈现的却是超级写实主义的画风。从极重意识强调直觉的超现实,到如今更注重细节,强调客观的转变。
  这种转变其实也正是如今易风内心的一种转变,从更多的主观个人态度,渐渐的着著客观,更多的不是要把自己的观点去强加给别人,而只是冷静而客观的观察和反映,呈现给他人,让他们自己去感受。正如易风如今做的这些事情一样,他努力的想要改变这个世界,但又不愿意是纯粹的强加自己的意愿给别人,而更多的是想做一个引导者。
  当然,如今他更习惯超级写实画法,也有不少条件的限制,以及喜欢这种如摄影般的画法的真实感。缺少摄影技术的这个中古时代,他也喜欢上用这种超写实画技,将自己喜欢的那些人留在纸上。甚至他还在向身边的人传授这种画技,觉得这种如摄影般的画技,除了艺术上的感观外,也还能起到不少特别的作用,如特科等情报机构就已经开始有超级写实画技的教授,让他们用这种神奇的画法,为情报服务提供助力。
  宇文玉波的一颦一笑那般真实的留存在他的脑中,在易风娴熟的画技下,渐渐的展现在了他的画纸上。
  屋外突然响起了弦声,那是一把琵琶在弹奏,静静的夜,舒缓的琵琶乐声,并非那种铁板铮铮的激烈交奏。那是红拂在拔弄琴弦,自刺案发生后,红拂已经成了他最贴身的保镖,几乎是形影不离,贴身保护。易风微微笑了笑,这其实也是个有故事的女人,同时也是不很让人迷醉的女人,美丽,却又不是笼中的金丝雀,也非普通的大家闺秀千金小姐。她美丽而又坚强,是支铿锵玫瑰。刚画好宇文玉波的一幅画像,他干脆又提笔开始为红拂也画一幅。易风给自己的每个女人都画过画,精心收藏着,给宇文玉波和红拂绘画,正说明着两人在他心中也终于有了一席之地。
  画像很快画好,两位美人在纸上栩栩如生。
  对着两副画像仔细端详了一阵后,易风收起两副画,重新铺开一叠白纸,提起笔开始写一份规划。
  今天的学士宴很成功,凭借他之前有意无意透露出来的一些内容,成功的将在京的一众大儒名士都邀请到宴。在酒宴上,易风面对着那些兴奋而期盼的儒者们,抛出了不少干货,画出了好大的饼,描绘了极好的前景,承诺了诸多条件,许多赴宴的儒者都对他抛出的计划十分感兴趣。不过要真正打动他们,光是酒宴上的吹嘘还不够,还得有一份详细而又可行的规划。
  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才是易风能对这个时代造成的最大影响和改变。
  打破学术文化的垄断,打破旧有的选官制度,打破汉魏以来的门阀世族制度,让更多的人能掺与到国家与政事中去,而不仅仅只是由那极少数的大贵族和大官僚阶层主宰华夏汉族的命运。虽然易风知道自己也不可能一下子让所有的人都能当家做主,但起码能让更多的大地主中等地主也能参与进去。参与的人越多,那么长远来看,对华夏民族就越有好处。
  当然,那些太过形而上,说些直白点的,易风是认准了自己的定位。就如国外的选举一般,总得找准自己的支持群体,做好定位,然后根本自己的支持群体,作出符合支持群体的竞选口号。说白了易风对自己有个很清楚的认知,与杨勇和杨广二人相比,他还是太过实力弱小,就算是皇太孙这样高高在上的位置,也不过是空中楼台,没有实际的根基。杨勇的最大支持群体是谁?关陇集团,是大贵族官僚阶层。杨广则获得了关陇集团中的新兴贵族阶层以及出仕隋朝的部份江南华族以及山东士族的支持。
  易风明面上是属于太子一党,但实际上又是与杨广有真正的合作关系,但不论是关陇集团还是江东和山东的士族,他们第一支持的目标都不是自己。要想突破目前的这种局势,迅速的为自己壮大起来,争取在河北形成一个新兴的强大政治势力,那么就得寻找另外的出路。易风不想去挖杨勇或者杨广的墙角,他选准了自己的定位,根据将来根基河北的战略规划,那么最合适的支持者当然是河北的土著,抛去那些已经融入朝堂的大阀,易风将目标瞄准了那些不愿意接受招安的幽燕地主豪强们。这些人在地方上势力不小,但在政治上却相当的微弱,被关陇集团打压,还被本土的那些顶级高门打压,他们也急需要有一个强力的合作伙伴。只要易风能给出他们想要的,那么获得他们的支持也绝非不可能的事情。
  这些幽燕的地方豪强最大的诉求是什么?钱财土地只是其次,当他们的势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已经陷入了一个瓶颈,如果无法在政治上取得足够的地位,那么他们就将永远卡在那个不上不下的位置,永远得受当政的关陇集团以及本地的山东高门大阀的打压,永无出头之日。
  自耕农经历奋斗后,希望能够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成为小地主。而小地主自然也希望家族努力经营,最后能成为中等地主,甚至进入官场。而当他们进入了官场,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后,又能促进家族的发展,向大地主发展。当成为了大地主后,毫无疑问,他们依然不会满足止步,而是会向着更高的层次努力争取,要让自己的家族成为那些顶级的门阀,甚至成为贵族豪门,这是一条千百年来不变的家族奋斗史。时间交替,许多家族一步步的提升扩大,但也有许多曾经顶级的门阀,在经历改朝换代,甚至是拥立站队等关键选择后,因为最终站错了队,而从云端失落,衰弱、败退甚至是消亡。这是一个奇妙的循环,千百年来,循环不止。
  易风和幽燕的这些中小地主们有着共同的诉求,因此也有着共同的合作基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2/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