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校对)第1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1/285

  急忙之间,杨广甚至连鞋子都穿反了。
第375章
左右逢源
  易风一大早起来,便发现外面已经积了一层很厚的白雪。
  红拂已经穿戴整齐梳洗妆毕,亲自为易风打来了热水,替他梳发更衣。自那天红拂提剑飞奔来救,在长街上大刀杀戒一副女武神的模样后,她确实让易风很是宠爱有加。自宫里回来后,当天晚上便又歇在她的屋里,甚至出行之时,也必然要带上她在身边。红拂比起陈婤萧素美李丽仪几个来自然没有什么高贵的身世,但在杨素府中多年,却也经历过良好的教导,正所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而且床上浪得,刀剑耍得,人又聪明,简直是集情人、秘书、助理、保镖为一体,更何况还那般的忠心耿耿,想不得宠都难。
  洗漱过后,尉迟恭、程咬金、程名振、吴广德、李文相以及萧铣、武士彟七个少年便一起前来请安,如今易风名下的弟子也有了十个,除了跟随在身边的这七个外,还有徐世绩、罗士信、苏定方三个,不过因为三人都还只是几岁的毛孩子,因此都留在怀荒,尉迟恭几个虽然也都不过十几岁,但也都身强体健,远超一般同龄孩子,易风便一直带在身边磨砺教导,如今一个个都很有几番名师高徒的味道。萧铣和武士彟两个,也算是很入易风的法眼,最后也被收入门下,只不过易风门下弟子,排名论辈却不按年龄,而向来是按拜入的先后顺序,因此武士彟虽然是十弟子中年纪最大的一个,但论辈份却只得是最末一个。
  易风照例先是对每个弟子问了一些读书的感受,再查看了些他先前布置下去的功课作业,然后便带着他们一起在演武场里先打了遍太极拳,热过身后,又指导他们射箭,先是步下开硬弓,然后才是长弓远射,六十步、八十步、百步、一百二十步、一百五十步,五个不同距离的靶子各射满十箭。再然后则是牵出各人的战马,先遛一圈马,然后再马上骑射,最后则是马上长槊刺木头人,马上骑刀斩木桩和稻草人,最后还有一个马上射移动靶子。最后又与诸弟子们一起来了个分组马上对抗。
  如此一番晨练下来,一个时辰已经过去。易风身上见汗,下了马喊了声解散,十个弟子便一起过了行了个礼,然后欢叫一声再次翻身上马纵马而出了。每天早上跟着易风练一个时辰总是不过瘾,他们更喜欢在每天跟易风晨练结束后再纵马出城到南郊跑一圈马。
  这时红拂又上前来服侍易风洗澡,早上晨练后的这个澡易风向来是不洗热水澡而是要洗冷水澡的,这一点是和侍卫们一样的习惯。易风也很享受晨练过后冲个冷水澡的习惯,一桶还夹着冰凌的凉水冲在身上,整个人瞬间的精神了起来,全身的细胞好像都活跃了起来,能让人一整天都精神起来。在怀荒,旗卫们早上更是直接用雪擦身,把整个皮肤都擦的通红通红的。李丽仪萧素美她们一开始见易风这般行事,还吓的不轻,提心害怕。还是陈婤为易风跟她们解释,在契丹,那些部族的战士们,也经常这样做。特别是对部族里的男孩子,更是从三岁开始每年冬天的时候就要用雪擦身,以此锻炼男孩子们的身体。当然,这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比如孩子们习惯洗冷水澡,而到了冬天用雪擦身前,也要先进行一次热身,得先冷水擦身等。
  易风虽然每天早上晨练后都冲冷水澡,但实际上这不过是锻炼身体的一部份而已,每天晚上,他洗的就是热水澡。
  冲过一个让人浑身精神的冷水澡,又换了身衣服,这时陈婤已经吩咐厨房准备好了早餐。一般的家庭里,特别是那些大家族,其实多数情况下吃饭都是分开来吃的。就算偶尔聚餐,也是分席分餐制。不过易风还是比较喜欢一家人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热闹而且有气氛。尤其是早上这餐,无意外情况的话,一家人都要围坐一起用餐的。
  等早餐准备好,一家人也都已经过来了,这个时候天才透亮,不过卯时五刻,早上六点十五分左右。早餐在专门的一个偏厅里用,这是易风特意安排好的家庭小餐厅,餐桌并非后世的八仙桌圆桌,而是一张长方桌,有些类似于西文贵族们的餐桌,易风和李丽仪分居这张长餐桌的上下两方,而太孙府里另外的几位太孙妾则分列左右两边。餐桌并不太大,上下各一人位,左右各有三人位,若是在怀荒,这张桌子肯定不够。但在大兴城,这个太孙府里,主人也就是太孙易风和太孙妃李丽仪,另外还有三位太孙妾陈婤、萧素美以及新入府的红拂,一般情况下乐昌公主虽是府里的客人,但并不会一起用早餐,她的那份基本上是直接送到她房里。倒不是易风不愿意她一起用餐,也不是回避,主要还是她并不愿意打搅易风与妻妾们的单独时光。除了有客人的时候外,乐昌公主是不会过来一起用餐的,而尉迟恭等虽然是易风的弟子而且还有一个养子的名义,但如果没有另外的客人,那么他们也并不一起用餐。
  小餐厅里,长餐桌上一般就是他们妻妾五人,原本只有四个,如今又新增了红拂。
  早餐倒也很丰富,有新鲜刚煮好的牛奶、粟米粥等清淡食物,府中的厨子不错,本来就是宫中御厨,又经常得到易风提出的一些新奇食品秘方以及一些奇特的烹饪方法,因此府中的早餐每天都不带重样的,而且全都是既好看又好吃的。
  有了易风在,传统餐桌礼仪的食不语基本上就再保持不了了。易风每日事务繁多,不是出门在外就是在书房里理事,因此平时也很少有机会能跟着府里的女人们说话聊天。每天共同的进餐时间,对易风来说,倒是个难得的交流时间。一开始李丽仪还有些不太适应这种用餐的方式,但很快的也就已经适应了。用餐的时候,大家也都会不时的拿出些新鲜的话题来,就算是一顿早餐,一般最少也得半个时辰。吃的不多,聊的却不少。
  今天早餐聊的话题不意外的是易风离京的事情,李丽仪跟易风报告说京中哪家哪家送来了哪些礼物等等,哪家哪家又想派子弟跟随太孙去北方等等,都是些鸡毛蒜皮的琐碎之事,易风一边听一边听头,对于这些小事,都让李丽仪这个女主人决定好了。然后陈婤又开始见缝插针的说起打点好的行装,府里带哪些人走,路上又要带哪些东西,多少车马等。由于皇帝的意思,因此李丽仪要留在京师并不跟随回河北,而萧素美则因为已经怀孕,这次也一样要留下来。京师的一妻三妾,只有陈婤和红拂一起离开。
  萧素美则向他提起,说晋王妃和晋王妾陈氏昨天一起来过,还带来了许多礼物等等。对于这事易风并没多放在心上,昨天他亲自去晋王府见杨广,不过杨广却称病不见客,只让管家招待了会就送了客。对此易风其实并没多想什么,他知道杨广这个时候这样的反应,越说明了他很重视与自己的关系,这个时候的杨广需要自己。他不见客,不过是为了避嫌而已。至于萧氏带着陈氏来府上做客,也是正常。那位陈氏其实是陈婤的姐姐,萧氏带着陈氏上门来,也算是夫人外交了,明着是来看陈婤和萧素美,但最终目的还是奔着自己来的。说起这萧美娘,易风以前对她真没什么好感,感觉这女人根本容不得自己。
  不过到如今,他倒是有些改观,这个女人其实算的上是杨广的贤内助,杨广能一路走到今天,有如今的形势,可谓与她的帮助是分不开的。这次杨广受到的打击不小,这个女人也很聪明的知道自己这个杨广私生子如今对杨广的作用,因此哪怕心里依然不待见他,可这个时候却依然主动的来府上,确实不容易。
  不过昨天从晋王府走了一趟后,易风已经与杨广有了心照不宣的默契。
  这个时候,他们俩反而又走近了一些。太子一党的逆袭,让本来因为立太孙之事而渐行渐远的两人,又不约而同的走近了。因为共同的对手,两个潜在的对手此时不得不联手起来。
  易风一边听着几个美人在那里莺莺燕燕的禀报,一边不时点头。
  “离京的日子已经确定了,按原定的日子,明日离京。”
  明日离京本来就是原定的计划,明日不单是易风离京,原本也是北伐诸将帅的离京日子。不过临时发生了太孙遭遇案,紧接着晋王卷入其中,最终太子取代杨广为帅,一番风云变幻,可谓形势大变。但就算发生了这么多事,可皇帝最终还是没有改变诸将帅的离京日期,甚至皇帝昨日还下旨,诸王也将于明日正式离京就藩。除了新任并州总管杨广暂时不得离京,由河间王代理并州总管外,其余的四王都将直接离京到任,而且皇帝特旨,诸王不用返回原藩,将直接前往新藩就任。
  现在整个京中的局势有如乱麻,易风还真提心乱上加乱就出什么新乱子,万一出事,说不定就又得有新变化。他最怕的就是被羁绊在京师,不得返回河北。眼下的局势对易风来说是最乐观的局势,太子党和晋王党连续三番五次的猛烈交火,可谓是各有胜负,互有损伤,太子一党先后损失了王世积等三位上柱国,而杨广也同样损失不小,河北的诸州府尽失,燕荣等数位河北的总管、刺史倒下,经营数年的河北形势一朝易帜。原本杨广用河北的损失换来了太子党三位上柱国的处死,已经高颎的下台,算是自损八百,杀敌三千,是赚。可转眼一个刺案,高颎重新上台,太子取代杨广的帅位,杨广就亏大了。
  总之双方你来我往,杀来砍去,损失都不小。唯有易风,在这几轮争斗中,他是稳坐钓鱼台,火中取粟,算是渔翁得利了。
  如今的形势,反倒是太子和高颎等笑到了最后,杨广落了个暂时幽禁京师王府的下场,最后临了还来了一个五王对调。原本在淮南经营了近十年的大本营,一下子换成秦王杨俊接手。而之前刚把儿子杨昭送上了京西陇右的大总管地位,如今却也转眼变化,杨昭被调到了蜀中,远离京畿。扬州和并州,说起来扬州富裕,可并州在全国的政治地位上更高,并州向来是天下精兵所出之地,所谓天下兵马之精,一并二凉三幽。而且并州是北方之首,山河形胜,尤其是对于做为中枢的关陇京师,更有极大的地利优势,是俯冲之势,这方面比起远在东南的扬州来说,强过太多。可这一对调,却让杨广在扬州多年的经营一时付之一炬,想要在并州站稳脚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另一面,韩王杨昭担任秦州总管,所统州府就在京畿西面,是京师的西大门,对于京畿有极大的影响力。可现在却被一下子调去了蜀中,虽然蜀中天府之国,是个很富裕的地方,但就政治上来说,同样远远不如京畿近地的秦州府。
  杨广现在可谓是折戟沉沙,遭遇重击,刺案一天不破,他一天离不了京,更不能赴并州上任。而就算这个案子破了,可北伐帅位也早没他什么事了。谋划那么久,最终却得到了这样的结果,杨广怎么不难过。
  在易风看来,刺案不是那么容易破的,事实上现在刺案也确实陷入了困境,查到虞孝仁这里后,便彻底的断了线索。连续几天,三衙联合审查,也依然没有半点进展。况且,易风相信,如今正得势的太子一党,肯定不愿意看到刺案马上水落石出,不管杨广到底是不是刺案的主谋,他都相信,其实高颎他们肯定更愿意维持如今的局面。毕竟万一真的查清楚了,必然只有两个结果,一个结果刺案是杨广主谋,这自然是最好的。但也有另一个可能,刺案并非杨广主谋,而是另有其人。对高颎来说,查到是杨广固然最好,但也有一半的可能不是杨广,那么就还不如维持眼下的这种局面。虽然没查清楚,可杨广这个嫌疑人却因此受困于此,脱离不了这个泥潭半步。这个案子肯定得查清,但不是现在马上,只要能拖个半载一年的,到时就算查清了,就算查出来不是杨广主谋,那也没关系了,到那时北伐早结束了。到时太子肯定能凭统领北伐的功劳,获得更大的声望。
  易风根本不相信杨广是刺案的主谋,按谁得益谁主张的看法来推算,这个刺案最终得益最大的不外乎是太子,另外高颎也是得益人,自己也算一个。自己排除掉刺杀主谋,那么太子和高颎最有嫌疑。借着这个案子,太子取代杨广挂帅北伐,而高颎也成功凭着这个案子咸鱼翻身,重入中枢。
  不过易风觉得太子不太可能是这个刺案的幕后主谋,太子没那本事。而且他也不太可能参与其中,太子是那种极没本事的人,若是他真的参与其中了,那么如今这个计谋成功,以太子的品性,肯定会或多或少的表现出来一些,但凭他这两天的认真观察,还真没有从太子身上发现半点的异常。他看到的倒都是幸灾乐祸。因此想来想去,易风觉得最大的嫌疑应当是高颎,原本他是觉得极有可能是汉王杨谅。可如今来看,汉王杨谅在这次的刺案中根本没有得到半点好处,杨广虽然栽了,可杨勇却是得利最大。杨谅不但没得到好处,最后还被一道诏书,从并州总管位上调离,调去了荆州总管位上。虽然说荆州总管府号称国之南门,可实际上荆州府夹在扬、益、秦三大总管府之中,哪怕守着京师南门,也依然势力不强,特别是先前经历几任总管都是外姓臣子,因此荆州武力向来最弱,连扬州总管府的实力都远远不如。杨谅的这次对调,可谓是最吃亏的。
  单从这个结果来看,杨谅怎么也不向是这个刺案的幕后主谋。
  易风心里,最终觉得还是高颎的嫌疑最大。
  高颎是太子党核心,他当然有能力谋划策动发起这样一个刺案。而且事情也不一定就是高颎一人做的,或者是高颎联合其它太子党做的,但是却把太子一直瞒在了鼓里。这个推测,易风觉得很有道理。正因如此,易风越发的觉得京师不是久呆之地,也因此,他对杨广的策略大为改变。
  原来他在太子和晋王两党之间是左右逢源,而现在,则要离弱合强了。总之,只有保持两党实力相当斗个不停,易风才能有机会发展壮大自己。
  “皇帝为什么要五王对调呢?”易风唯一想不明白的还是这个。
第376章
触中G点
  包恺从国子监回到家中时,一份大红飞金,由皇太孙杨林亲自发出,敬邀国子助教、梅庄先生包大驾光临本府赴宴的请柬,像一颗灿烂发光的宝石一般搁置在案上。当天,国子博士兰陵萧该也接到了一份敬邀光临出席赴宴的请柬。
  包恺与萧该都是国子监中的经学大儒,儒林之中极有名望,与河东王通、河北的刘焯、刘炫以及元善、何妥、辛彦之等俱为当世大儒,最为有名。其中如元善何妥等都为皇帝所重,居于朝堂之上,但也有一些大儒则一直隐居民间或者专心学问,河北的二刘河东的王通都无意仕途,一意传讲授课,而包恺与萧该虽然在国子临中任职,但也都只是一心讲学而已。
  河北二刘与河东王通三人,刘炫、刘焯二人是当时极为有名的经学大师,王通虽然年轻辈属后进,但在河东的讲学,却招揽教导出了一大群日后唐初时代的著名弟子。三人二刘在河北,王通在河东,而包恺和萧该则在关中京师讲学。
  易风对于这些当代的大儒,是十分仰慕敬佩的,同时也有心想要招揽于帐下。易风并不想做什么风流名士,他对这些大儒们示好,最重要的还是看好这些大儒在儒林士族之中的号召地位,可以说这些人都属于开宗立派的一代权威,特别是他们多年讲学,每个人都有无数的弟子。这个时代的儒者,可不仅仅是相当于后世的大学老师或者教授什么的,这些大儒的地位是相当崇高的,这个时代读书的人并不多,甚至还主要集中在那些代代传承的士族之中。而虽然隋朝已经开始了科举考试制度,但实际上不过是初起步,一年一代的科举考试出不了几个秀才、明经,对于此时的官场来说,根本就没有影响力。官场上主要的还是承荫入仕和举荐制,而除了官二代们的承荫入仕,举荐制和科举制,最后都不过是那些少数士族子弟的入仕之途径而已。正是由于这种读书人当官,而读书人又多被士族垄断的特殊情况,进而导致了这些大儒们哪怕不当官,也依然对士林对官场有足够的影响力。
  这个时候的读书人太少了,经学基本上掌握在那些士族手中,哪怕是以军功起家的武川集团,最后也不得和关中的汉人士人集团合流,组成了关陇集团。虽然关陇集团最后统一了天下,但在经学文化方面,却又不敌更古老的关东士族门阀。但就算如此,关东的这些士族门阀依然仗着对经学的垄断,在这统一的隋朝占据着很大的一方势力。
  如今朝中诸方势力并起,各自争雄,太子一党最强的依靠是以关陇贵族集团为核心。而杨广的晋王党,以易风的观察,却是以关陇集团中的新兴贵族与江南的华族两大势力联合,同时,这两大势力又都对关东的老牌士族高门进行拉拢,不过总体来说,关东的士族与关陇集团的矛盾很深,他们之间的隔阂很大,虽然也有不少士族受了招安出仕隋朝,但依然有许多士族游离在朝廷之外。
  易风如今成为皇太孙,当上了幽州大总管,初步有了打造自己势力的土壤根基,自然是不甘于只当一个名义上的第二储君的。何况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今太子和晋王二党撕杀惨烈,暂时是顾不上他,可一旦等两方决出胜负,那个时候谁也可能真的能容忍他当一个北疆土皇帝。留给他的时间不多,眼下是一个极难得的发展时机,怀荒已经有了不错的商业基础,也有了不错的军事底子,但要真正的拥有一支不弱的势力,凭这些还远远不够。最起码,他得把整个幽州府诸州拿下,掌控住了,那时才有了一份真正的本钱。但要做到这一步,光是现在怀荒的这点商业和兵马还远远不够,他还需要更多。
  极重要的一点,他需要得到河北士族和百姓的支持。百姓那一块,他已经初步有了一个计划,那就是均田移民,通过均田以及兴办工商奖励垦田移民改善百姓的生活。而对这些河北士人,想拉拢他们却不是那么容易的。最能打动他们的,无疑就是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了,自西魏建都长安后,天下的政治中心重新由东向西转入了关中,再次如汉时一般形成了关中本位,这对于关东的士族和百姓来说,是极难接受的。如果易风能够给让这些关东人支持自己,让他们相信自己,那无疑对自己的计划大有好处。但想让他们支持他,又哪有这么容易。哪怕他是皇太孙,这事也绝不容易。易风想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多方下手,而第一步就是招揽那些大儒们,利用这些大儒们遍布关东的门生网络,用他们的老师身份来影响他们的关东士族出身的子弟,然后再通过这些年轻一代的关东士族子弟,进一步的影响关东各士族。当然,他还有许多后手,如跟河北等地的士族土豪们合作,一起经营银行、一起经营矿场等等赚钱的工商业。总之,就是要想办法把他们绑到自己的战船上。
  关东的士族对于关中本位是很不满的,对于压在他们头上一等的关陇贵族更是不满的,这也正是历史上后来杨广即位,而杨谅在并州树起反旗,立即关东几乎一夜全反的局面原因。再往早说,杨坚为北周大丞相,篡位之心昭然若揭,尉迟迵在河北一起兵,整个河北都反了,立马拉起十万讨伐军。再往后,杨广东征高丽,杨素子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叛,当时河北的军民也是群起相从,再到后来隋末的大乱之中,关东的叛军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这一场场一呼百应的叛乱,无不说明了,虽然关陇集团最后取得天下,但实际上关东人一直是不甘心的,只要有一点火星,他们就能燃烧燎原起来。
  包恺已经由皇帝拜为太孙洗马,不过包恺到现在为止都并没有接受。包恺在国子监中的官职并不高,仅仅只是国子助教,七品官,推行新散官制度以后,有职先有阶,包恺的文散官定的是从七品下的下士。在官职上,包恺比起萧该来却是要差的远了,萧该同是国子监官员,但却是国子博士,正五品,散阶也不是六七品的士,而是四五品的大夫,是正五品上奉政大夫。同时,萧该因为还是南梁潘阳王萧恢之孙,祖籍兰陵,身份清贵。
  易风是一心想要拉拢这些大儒的,皇帝让包恺和王通做易风的太孙洗马,易风却并不满足,他还想请大儒何妥、萧该、刘焯、刘炫等人一起入太孙府,借他们的名望,为自己拉拢更多的关东士人。
  包恺一心于经学,并不愿意过多的卷入那些俗事之中,哪怕就是皇帝的任命,太孙的邀请,他也不太想要理会。
  不过今天包恺最得意的弟子亲自上门来,代太孙诚恳的邀请他前去赴宴。皇太孙明日即将出京,今日要在京中举办一起酒宴,邀请的并非是什么达官贵人皇亲国戚,如弟子李密所说,这次邀请的居然都是些经学大儒和文坛宗匠,都是些文人儒士,如薛道衡、李纲,再如包恺、萧该、以及李百药、虞世南、孔颖达、三温三颜等,老少皆有,但都是京中文名极佳者。这竟然是一场文坛盛会,这倒让包恺有些难以拒绝了。
  关于这个宴会的特别,其实这两天京师市面上早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传闻,其中之一就是关于这场宴会的名称。有不少人称这场宴会为学士宴,自推行了新官阶后,士虽然作为了六七品文官的散阶,因此显得并不算高,但学士却是这一阶中最高的正六品散官,同时,不论是国子监的各科博士,还是太子府和太孙府里的学士,都是品阶不低的官职,同时这些官职还都是极为清贵的衔头,能挂一个学士衔,不论是散阶还是实职,那在这些文人中都是极为让人自豪得意的事情。而现在,太孙要举办的宴会竟然被称为学士宴,就可知道这场宴会的规格了,哪怕你官职再官,爵位再显,可如果你不是那些极有才名的学士们,你根本参加不了。据说现在太孙府发出的这份大红请柬,有许多人都愿意出价一百贯,希望能弄到一份请柬,能参与这样一次文坛盛事,可根本弄不到。
  “这份请柬居然能值一百贯?差不多我一年的俸禄了。”包恺望着案上的那份请柬,轻笑着道。他是六品京官,隋朝制度,外地官员朝廷是不给俸禄的,自有地方自己负责,朝廷只发在京官员的俸禄,给禄米为主。一个六品京官,一年的禄米是八百多石,折合成钱,也就百来贯钱左右,再加上少量的俸钱,还有一些各种津贴,不得不说,六品京官的薪水实在不高。养个一家人,勉强。可现在太孙发给自己的一张请柬,居然就能值一百贯,确实让人心情复杂。
  李密微微笑了笑:“老师只怕还不知道,如今大隋最活跃最神通的商人是怀商,怀荒商人。你知道那些商人怎么称呼皇太孙么?”他摇了摇头,道,“怀商都叫太孙为财神爷。”
  “怀荒商人,怀商。”包恺念叨着,“早年我游学的时候,也去过怀荒,北魏时国之长城的北方六镇,曾经一度繁荣的怀荒镇,那时早成了一片废墟,到处都是荒草,还有马贼。却没想到,如今却又经常听到怀荒,还有怀荒商人,怀荒来的皇太孙,其实有时我也常在想,这位曾经流落边荒草莽江湖之中的皇太孙,身上真是有着太多的神奇。不说他如何从一个绿林的马贼,到了如今的皇太孙。光是想想,曾经我所见过的那片废墟,如今竟然成了天下最繁华热闹的商市,我就对这位皇太孙充满了兴趣。你上次送来的怀荒白酒十分不错,据说现在怀荒白酒供不应求,许多商人早早付了订金只能拿个订货单,发货的日期却排到了一两年之后,因此许多等着买酒的商人甚至已经开始炒卖起订货单来,那些发货期早的订货单本身都炒出天价来了。如果不是亲耳所闻,真的难以相信这样的事情。”
  “先生,皇太孙虽然年轻,可确实是一个充满着神奇的人。殿下对老师很是尊崇,他曾经在河东听过文中子讲课,也是儒家弟子。”李密为易风充当起了说客,“皇太孙前些日子跟我说,已经筹集了一百万贯钱,准备回到怀荒之后,立即开始推行教育。他打算在幽州府的十一个府各府设一州学,在府下各县设一县学,还要拔款在各乡镇材落,扶持设立乡学、村学,让更多的孩子能接受教育。除了拔款支持各地的学校外,还准备在幽州建立一所招纳五千人学生的北方大学,甚至还要在燕山北的二十一个羁么州建立汉学堂,向蕃人推广汉文汉话。太孙希望老师这样的大儒能够加入他的这个计划,一起为教育努力,让更多的百姓接受教化……”
  包恺微微动容,这可是一个庞大的计划,不过他马上就皱了皱眉,就算太孙真的愿意拿出一百万贯钱来搞这个教育,可要搞这么大规模,这些钱也肯定不够。最重要的还不是钱,而是人。钱能建起学校,可钱造不出老师来。
  “太孙的意思是在各州县建立学校的同时,先把北方大学的师范学院建起来。”
  “师范学院?”
  “就是专门培养州县乡村四级学校的老师,招募一些年轻有为的士子文人,再经过系统短期的专业培训后,让他们成为合格的老师。”李密对易风的这个大胆的计划其实很是支持,他还年轻,想到的不是什么困难,而是有种办大事干特大事的热血沸腾感觉,这可是能够名留青史的大事,若真的办成了,将来的历史上肯定能有他的一个名字。
  “太孙希望能邀请到各地的名宿大儒,如老师和萧先生,还有河东的文中子,河北的二刘等大儒,请你们集思广益,先编写一套培训师范学院老师们的教材,并亲自培训这些老师,然后再编写出州县乡村各级学校的教学教材,再等这些师范学校的老师们学成后回到下面的学校去教授学生。”说到兴奋处,李密甚至把易风不经意所透露出来的一些未来打算也一起说了出来,“太孙殿下还说了,天下各地的百姓没有哪里的百姓聪明一点哪里的笨一点,不过是因为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而已。等将来接受教育的百姓多了,读书认字的能多了,皇太孙还打算向皇帝建议,扩大科举的规模,到时天下各地的读书人都能参加科举,全部进行糊名制度,只以成绩取名次,一科最少取士千人,将来朝廷所有官员至少一半以上,甚至八成以上都来自科举选士……”
  包恺听到这里,嘴巴张的大大的,手里握着的那卷论语也直接掉落桌上。
  他简直有些不敢相信,皇太孙居然有如此远大的理想,他竟然想要彻底改革选官制度,居然想让科举考试彻底取代现有的这些选官制度,简直难以相像。可是心里面,却有一股子火嘭的一声升腾而起!对于儒者,对于文人士子,这个想法简直是太有吸引力了。
  科举取士,将来士人主政朝廷,这不正是儒家不倦的追求吗?
  儒家追求三不朽,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真知灼见的言论著书立说,此三者虽久不废,流芳百世。
  每个儒家弟子,心里不追求这三不朽?
  可古往今来,就算到了后世,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能够做到真三不朽的也就两个半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王文成公王守仁,还有半个是曾文正公曾国藩。
  可虽然真正做到三不朽的人少之又少,可追求的人却是从来不少。越是有成就的儒者,对此越加的追求。许多大儒放弃仕途,可却开宗立派,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如包恺,就是如此。儒家总有一种使命感,上佐君王,下安黎民,儒家更特别有一种帝王改造欲,总想把帝王按儒家的追求改造。如果不能遇上一个明君,那么就著书立说,教授弟子传授经典。
  而李密所透露出来的皇太孙的一些目标,却正触到了包恺这类儒者心中最痒痒的地方。
  推广教育然后扩大科举,最终科举选士,士人为官,治理天下,这简直就是儒家最终的目标。一瞬间,包恺立下决心,他必须得出山,必须得参加这次学士宴,必须得全力支持这位皇太孙,只为这位皇太孙所描绘出来的那份美妙前景!
第377章
宫廷政变
  北伐将帅出发的前一天,杨广脸色越发的阴沉了。他将自己关在了书房里,一整天都没有离开,只是抱着坛五斤装的怀荒烧春饮个不停。他丝毫不掩盖自己烦燥的心情,不掩盖此时不希望任何人进书房去打扰他,他也不愿意看到萧妃,自回来后他已经是整日夜的不眠不休。一边饮酒一边不时的用手捏着手指的骨节,听着发青那清脆的卡嚓卡嚓声。
  杨广在思索,痛苦的思索。
  诸王出京的前夕,张衡化妆成一个不起眼的伙计,跟着每日为晋王府送菜的马车冒险潜入了府中,他躲过了晋王府外层层把守的禁卫羽林,来到了杨广面前。杨广将他迎入书房,这对主从之间进行了一场严肃的谈话。
  张衡此番进府,也是接到杨广的紧急召唤,在这个关头,如果他私入晋王府秘会晋王,不但对他,同时对晋王也将是个极大的风险。不过晋王相召,张衡不得不来。眼下时刻,不论是杨素还是宇文述,他们更是轻易动不得,只怕他们身边有无数的人盯着。倒是张衡眼下不那么瞩目,而且他又属于晋王心腹,见到晋王后才有作用,换了其它无名小卒虽然风险小了,可却无法起到真正的作用。此时晋王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传声筒,他更需要的是一位替他参谋的智囊。
  张衡以为晋王可能要谈的是如何洗清刺案的冤枉,其实关于这方面,他心里也有了许多了解,有太子一党的全力干涉,没有个两三个月,都不可能真正查明此案。可是当他见到杨广时,却意外的发现,晋王今晚要谈的并不是这个。
  “如果我们此时兵变,”晋王语不惊人死不休,直接就用一句震憾无比的语开场,“如果我们此时兵变,能有几分胜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1/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