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校对)第2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5/285

第479章
兴兵讨逆
  大隋开皇十九年四月初,在怀荒城下,易风率领着投降的七万突厥降军以及三万汉军出塞,与怀荒城内兵马对泥利部形成了反包围。十余万兵马将不到五万的泥利军包抄,密密麻麻的军队一路接一路的扎下营寨。而在泥利的四周,还有塞上怀荒数十军镇戍堡包围着,他已经被彻底的陷入了重围之中。
  而就在这个时候,易风却突然收到自幽州城转送过来的大兴急报,大隋皇帝驾崩大行了。
  收到这个消息之后,易风极为震惊。
  中军大营,易风召集了高级会议,各军、营级将领,以及七品以上文官都列席参加。军帐之中气氛十分压抑,大家都沉默不作声,似乎还在消化着这个让人难以相信的事实。情报是特科大兴部传回的飞鸽急信,信件由飞鸽传回到幽州,再从幽州送到怀荒。特科的情报搜集能力很强,就在两天前,三月的最后一天,易风在妫州发起对库合真部的最后进攻之时,在京师发生了一件更大的事情。
  特科京师分部传回十万火急的密信,皇帝在当天夜里突然驾崩。
  然后这还并不是最让人震惊的,最让人震惊的是,皇帝驾崩之后,蜀王杨秀紧急召集百官入宫,然后向百官宣示了皇帝的遗诏。皇帝在遗诏之中下旨废除杨勇的太子之位,同时废除杨林的太孙之位,皇帝在诏书中改册立蜀王杨秀为太子,遗诏由新太子杨秀继位。
  谁都没有想到会出现这样的事情,皇帝死的太突然了,而皇帝的遗诏越发的让人难以置信,居然没有半点先兆就突然废了杨勇、杨林,然后也没有立杨广,却是立了杨秀为新太子。如果说皇帝还活着,那么这换太子虽然有些让人难以理解,可毕竟还能勉强接受,可偏偏现在是皇帝突然死了,然后出现了这么一道遗诏,谁能相信?
  百官置疑。
  可面对百官的置疑,杨秀却早有预料,他派兵封锁了宫城,矫称皇帝之诏,派人调换了京师的禁卫部署,接管了宫城与京师的防卫,并将百官留于宫中。
  四月初一,杨秀陈兵集众,发布皇帝去世的凶信,为大行皇帝发丧,同时即皇帝位。当日,杨秀尊独孤皇后为皇太后,册封长孙览之女长孙氏为皇后,册封嫡子杨明为太子。同时改封杨勇为代王,杨林为赵王,召代赵二王并晋王回京。
  特科的消息灵通,仅隔了一天,京师大兴里的巨大变故就已经传递到了易风的手里,而此时杨谅派出来的宣诏使者还没出关中。
  消息通报给诸文武之后,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第二反应是这绝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刚年满六十岁的皇帝毫无预兆的就这么突然暴毙而亡,而皇帝临终之时居然是遗诏废太子太孙改立蜀王为太子,这开的什么玩笑?
  皇甫涏第一个出声,“蜀王为何当时在京?”这位老臣,原是皇帝选给杨谅的辅佐大臣,可惜杨谅从不听他的教导,太原之变后,他跟随于易风身边,对他多有倚重,现在已经是很尽职尽职的在为易风考虑了。
  代替易风回答的是李密,接到这封震惊万分的信件后,他立即做了许多准备工作,从情报部门这段时间报上来的信息之中,已经找到了不少有用的信息。“大行皇帝数天前诏蜀王入京,据情报,大行皇帝诏蜀王入京是要让蜀王封建东南,于福州东面海上琉球大岛上建琉球国,改封蜀王为琉球王,然后朝廷撤掉秦州大总管府,改在陇右设置陇右行省,派任布政使、提刑按察使和都指使分掌陇右行省民政、司法和兵马大权,统领陇右诸州。再然后,就马上发生了大行皇帝突然驾崩,遗诏易蜀王为太子继承皇位。”
  “这是矫诏!”太孙洗马李纲也马上大声喊道,“蜀王谋逆弑君,篡夺皇位,殿下,臣请殿下立即发丧,让三军带孝披麻,起兵诛杀杨秀逆贼!”
  意外总是无处不在,易风揉捏着太阳穴心里想道。谁能想到呢,太子、晋王激烈争斗,间中还有汉王在其中掺合着,再算上他这个皇太孙,本来大家以为这已经够复杂了。好不容易汉王已经出局,这个时候谁都无法想到,蜀王突然跳了出来,然后还如此大胆疯狂。
  弑君夺位。
  真是个胆大的家伙,易风对杨秀的疯狂之举只能给出这样的一个评价了。胆大,而又愚蠢。就算他趁了个空虚的机会,弑君成功,控制了京师那又如何,他根本没有半点胜算,杨秀是自寻死路。杨秀自立国起就被派驻蜀中,一去就是近二十年之久,他在蜀中也许经营了不少的势力,可在京畿,根本不够看的。这次也不过是借了朝中兵马尽皆在外,太子晋王太孙以及宰相大将们基本上都在外,他才有了这么一丝机会。
  杨秀自寻死路易风不关心也不在意,不过他这么的疯狂行为,却已经也完全打乱了当前的局势了。
  不管怎么说,皇帝死了。
  “殿下,我们现在应当立即发兵南下,讨伐叛逆。”杨雄也在一边发话。做为宗室之中极有份量者,他在震惊之后,也已经开始迅速的思考着如今的局面。无疑,皇帝之死和临终遗诏充满重重疑点,杨秀就算称帝也根本坐不稳那个位置。接下来,必然是诸王起兵,杀回京师,一番真正的较量开始了,谁兵强马壮谁就是赢家。没有了皇帝的干预,全凭各自实力。杨雄看来,无疑太子太孙一系实力更强。晋王原来一直占有很大赢面,那是因为皇帝夫妇向他倾斜,可如今皇帝死了,皇后被控于杨秀之手,她的意见已经不重要了。现在,就看谁的兵强马壮。
  太子和高颎手握中路大军,有二十五万兵马,太孙的东路军虽然本没有多少兵马,可杨雄很清楚现在太孙手里的实力,十几万怀荒军,加上数万幽州军,以及如今新投降的七万突厥军,太孙手里的兵马不下二十万。如果太子和太孙联手,那晋王根本不是对手,杨秀更不是对手。一番计算得失之后,杨雄已经明白自己该站在哪边了。
  易风也在考虑眼前的局势,自己该如何决定。要联合太子吗?
  “杨秀是弑君者,人人得而诛之,请薛先生写一篇檄文,向天下揭示杨秀之弑君篡位之罪行,让天下共讨之。”不管要做怎么样的决定,但有一点却是没有疑问的,那就是否认杨秀。不管杨秀是不是弑君,不管有没有证据,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第一时间否认杨秀。
  “是否立即向全军发丧?”刘文静问。
  易风沉吟,最后还是摇了摇头,“不,暂时先不要发丧,等京师的使者过来通知再说,我们现在先拿下泥利再说。”
  这个时候了易风却还要对付泥利军,这让众人有些意外。不过易风却觉得这没什么不对的,讨伐杨秀的事情并不急于一时,得做全面的安排,而眼下泥利已经被他围起来了,这个时候放掉那就是半途而废了。到嘴的肉,哪能就这么放弃,而一旦公布了皇帝大行的消息,说不定军心士气大降,泥利发现后说不定又会顽抗。他要的就是现在的气势,迫使泥利投降。为此,他愿意给泥利开出一些优惠点的条件。
  易风亲自定下了招降的条件,让刘文静带着泥利的兄弟婆实特勤前去招降。
  诸将退出,易风一人独自思考着眼前的局势,他该如何走出下一步?
  诚如杨雄所说,如果他此时和杨勇联手,那么两人近五十万的兵力,无人可以阻拦他们。不管是杨秀还是杨广,都挡不住这股庞大的兵力。可这也有一个问题,难道他就要一手把杨勇送上皇帝的宝座?如果帮杨勇夺得宝座,杨勇是不会感谢他的。一旦杨勇控制了局势,说不定说要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了。
  从现在起,每一步都至关重要,易风必须得沉思熟虑之后才能决定。
  李密进入帐中,“殿下。”
  易风对他点头,李密小心翼翼的打量了四周,“殿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殿下如今手握二十万精兵强将,又掌握着最新的消息,如果我们现在急行南下,必可赶在高颎得到京中消息之前到达大同。”
  “法主,你有什么话就直说。”
  “殿下,臣有上中下三策,可供殿下参考。”
  “上策是什么?”
  “上策当然是先发制人,殿下,我们要立即行动。趁现在太子还在太原,高颎贺若弼等还不知道京中消息。”李密望着易风,目光中闪过殷切狂热,压低着声音,急切的悄声说,“我们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赶到朔州,控制高颎和贺若弼夺了中路军的兵权,然后我们南下太原,再控制太子。再携太子南下,把在晋州的晋王也给控制在手,到时殿下手握着五十万大军,挟太子和晋王之名,兵临京师城下,铲除杨秀逆贼,然后拥太子继位。到时虽然太子即位,可整个京师却掌控在殿下手中。那时殿下挟天子以令天下,待局势稳固之后,再让皇帝禅位于殿下,一切水到渠成也。”
第480章
三王称帝
  “计划不错。”易风先是赞扬了一句,但却又摇头,“可是我不认为我们能做到。”李密的这个计划是建立在能夺取高颎、贺若弼的军权前提上的,而高颎和贺若弼手中现在有十五万大军,尤其是这两人可都不是简单人物,皆一时名帅名将,尤其是高颎,虽然一直都是宰相,是文官,可他带兵的次数可不少,每次都是统领大军,在调度统帅方面相当的厉害。想要把握有十五万大兵的高颎贺若弼拿下控制,很难。
  李密却觉得自己的计划很有可实行性,“殿下以合围都蓝之名率军南下云内,到达后召高颎贺若弼来军中相见,到时乘机一举拿下,再夺其兵权控制其各部,完全可行。”
  “不,你这计划也把高颎想的太简单了。最重要一点,我们就算行军再迅速,到达云内也还需三天,而三天后,你以为高颎还会不知道京中之变,那个时候,我们南下云内,高颎岂会不提防,又岂会轻易入我军中?”高颎做为执掌朝政近二十年的宰相,哪怕现在远离京师处于代北,虽然他没有易风的飞鸽传信,可也肯定有自己的消息来源,四五天的时间,就算代北距离京师数千里之遥,可仅是传递紧急军情,有这些时间也完全足够高颎收到京中的情报了。等高颎知道了京中的变故后,到时易风急匆匆的率军赶到云内去召高颎来军中议事,高颎会来?
  计划是好的,可惜还有太多的漏洞,根本难以实现。而如果无法夺取高颎兵权,那么冒然南下,就不是明智之举。
  越是此时,越需要谋定而后动。
  李密后退一步,“殿下,若到时由太子掌控局势,那对殿下将极为不利。”
  “可我们现在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那臣献上中策。”
  “中策是什么?”
  “静观其变。”李密为易风分析,“如今殿下拥有幽州十一州之地,还押三蕃羁么二十一州,拥兵不下二十万,这是一支极强的实力。就算殿下什么也不做,那也是不可小视的实力。当此之时,殿下可以以为变应万变,任由他们争夺,咱们只须坐山观虎斗就行。总的来说,太子一方更占有利位置,而晋王现在则处于劣势。不出意外,当太子与高颎率河北大军回京,杨秀根本阻挡不了。到时太子称帝,殿下手握着二十万重兵,新皇在真正稳固天下局势之前,他是不敢擅动殿下的。总之,不去管京师的风云变幻,殿下只须立足北疆,稳固自己的实力就好。甚至,咱们还可以趁太子南下之机,顺便把雁门关外的朔、蔚二州也能一起拿下掌控。若有机会的话,还可以看看能不能拿下太原。当殿下控制北方大局之外,就算新皇在京中坐稳皇位又如何,殿下到时依然是不可取代的太子殿下。”
  “你这是提议割据,拥兵自重了。”易风点了点头,这也算是个不错的建议了。在短期来看,似乎不错,但长期来看,眼下这个时候坐视不理中原纷争,那么确实有一个发展的好时机。可一旦等到新朝廷平定局势后,谁肯坐视他这样割据一方?到时,说不得就又是一场大战了。而那时候,他就得独自面对全天下的讨伐了,这似乎不是什么好计划。
  易风摇头。
  见到易风摇头,李密似乎有些失望。
  “你不是还有一个下策吗?”
  李密似乎并不想说这个下策,不过最后还是托盘而出,“下下之策,殿下派归降之突厥军自蔚州突入忻代,直入并州,突袭拿下太子。殿下率军紧随突厥军之后,‘击败突厥军’,救回太子。或者,太子死于乱军之中,或者不需突厥军,只派几名精干刺客往太原,刺杀太子,如此一来,殿下就是最名正言顺的合法皇位继承人,到时再号令高颎、贺若弼、杨素等各军以及天下百官讨逆诛贼。”
  “确实是下下之策,万一事败,天下人将置我于何地?”
  易风有些心力交瘁,确实是难以选择。
  李密离去之后,一身黑色皮甲的红拂抱着剑从角落中走出,她隐藏的很好,李密刚才根本没有发现她。
  “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去刺杀杨勇,一定能将他杀死。”她告诉易风,“就算万一失手,也绝不会牵连到殿下身上。”
  “这事不用麻烦你。”易风笑了笑,“你只需要保护好我不让敌人的刺客刺杀我就好了。”
  易风取来纸墨,提笔想给杨广写信。可只写了个开头,他又将信纸揉成一团丢进了火盆里。他并不愿意看到杨勇轻易的坐上龙椅,可他又不愿马上跟杨勇反目兵戎相见,他想让提醒杨广让他早做准备,想让杨广和杨勇对抗,然后自己好从中渔利,可他又担心杨广因此翻身,最终窃取了那龙椅皇位。真是纠结啊!
  自己到底该走哪一步呢?望着那揉成团的信纸,他出神的想。
  刘文静穿着锃亮的镜甲,满面笑容回来,“臣恭贺殿下。”他边说边行礼。
  易风起身请他落座,“泥利怎么回复?”
  “他愿意归降,”刘文静道,“但是有条件的归降。首先,他愿率部归降,但并不缴械,所部也不得被打散,他们愿意投降,并且立即退回草原,仅此如此。”
  易风皱眉,“这样还不够,我可以允许他们不缴械,也不打散拆分他的部队。但是他必须投降,并宣誓效忠大隋效忠于我,另外,暂时他还不能返回草原,在这场战事彻底结束之前,他必须在我麾下听从我的调派,我为做战,直到这场战事最终结束。战斗结束之后,我会让他们返回草原部落,但在此之前,他们得为我作战,而我也将供应他们粮草,同时给予作战有功的奖赏。条件就是如此,我再给他半天时间考虑,在天黑之前他必须给予准确回复,如若不然,到时唯有一战,我将派兵彻底摧毁他们,而等他们被击败俘虏之时,可就再享受不到那样的好条件了。”
  “嗯,明白。”刘文静知道这个时候态度越强硬,反而越容易迫使突厥人退让。“不知道殿下打算下一步如何行动,我说的不是关于突厥人,而是关于京师。”
  “有人向我提议派刺客去刺杀太子,如此一来,我就能号令河东的二十五万朝廷大军,高颎贺若弼等原太子一党,也就会转而支持我。”易风道。
  “也许如此,但也许可能事情败露,到时殿下名声扫地,白白便宜了他人。”刘文静道。“或许,殿下可以多派一些杀手,干脆把杨秀、杨广、杨俊、杨谅全给杀了,如此就再没有人可以跟你争天下了。”
  易风不由的轻笑,“天下不是由几个刺客决定归属的。”
  “是啊,最重要的还是实力,一力降百会,殿下既有名又有实力,根本不用太过担忧。当然,如果太子死了确实是对殿下有利的,当然,若是由别人出手就更好了。”刘文静阴阴笑着。
  一队队的骑兵缓缓走出大营,他们开到宽阔的平原上,排成一个个整齐的队列。
  在这支开出来的队伍的对面,还有一支更庞大的队伍阵列在前,队列前面,是高高的白虎大纛,易风身披铠甲跨坐马上,看着泥利可汗带着一众特勤、俟斤等部族首领和军官们迈步走来。
  泥利走到易风的面前,解下自己的金狼头弯刀捧在手里,单膝跪地,向易风献刀投降。
  “识时务者为俊杰,孤很高兴泥利可汗做出的决断,在此,孤也向你承诺,孤所答应你的条件绝不会更改,战事结束之后,会放你们返回草原。在此之前,你们就是孤的麾下将士。”易风收下了泥利的弯刀,还赐他一把骑兵刀。
  简单的仪式过后,泥利军四万余人就算是正式臣服归降易风了。
  对于这支兵马,易风如约并没有整编打散他们,依然由泥利等突厥首领们统领,不过十余万怀荒大军就驻扎在旁,他们却是已经没有再反复的余地了。
  “为大行发帝发丧!”泥利既降,易风当即向全军公布皇帝驾崩凶信,一时全军尽皆缟素,望之如铺霜涌雪,易风又让人于中军树起一杆大旗,“兴兵讨逆!”
  泥利这个时候才知道中原大变,大隋天子居然为子所弑,当下不由暗自感叹,可既已投降,此时也无法再做他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5/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