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校对)第2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5/285

  “殿下,好看吗?”红拂极喜欢红,喜欢艳丽,看着那满树盛开的石榴,她终是忍不住摘了一朵下来。
  天气越来越炎热,盛夏临近,气温不断升高,初夏已过,小满不期而至。太阳就如眼下的怀荒军一样,不断的爆发出那强劲的活力,向大地倾洒着炙热的能量。到处都处于太阳那火热的怀抱中,太原城外的田野也慢慢的显露出干渴的迹像。路边的白杨一片翠绿,野花绿草茂盛生长,田野里一望一际,麦浪翻腾,又个收获的季节已经到来。
  原野一片金黄,又到五月的麦收之时。
  麦收即将开始,整个太原城似乎都显得空荡了许多。连店铺的业务也减少了许多,不少老板开始给店里的乡下伙计放假,让他们回去帮忙收麦。各村各庄,老少农夫爷们,大小媳妇姑娘们,也开始在磨着镰刀,不时的在田野里走过,观察着开镰的最佳时节。
  易风一大早也带着一群人到太原郊外转了一圈,今年河东的收成并不算好。春耕的时候,朝廷开始在北方全面动员,尤其是河东,更是直接隶属于中路战场,各州各县的青壮都被征召起来为朝廷运输粮草、转运军械,并给前线的城池进行修缮加固,甚至各州县还得组织乡勇训练,以做预备,好在关键时候能拉上场协助防守作战。如此一来,就导致春耕之时严重的劳力不足,虽然各地勉强把种子播下,可到了夏收之时,经验丰富的老农一眼就能看出今年夏麦最少减产三成。
  眼看着麦收将要开始,太原王氏族氏代表着太原的那些地主们向易风请求,让河东各州县的农夫们先回家收完这茬麦子再把豆子、高粱给种上。
  收麦是项密集而繁重的劳力,得手工割麦、拉麦,割下麦子拉回家里还得摊场打场,拉着石磙吱呀呀的在场里转,到了下半晌又得赶紧起紧,为的是在天黑前起风了好扬场。
  麦收的时间还很紧,得趁着有好天气的时候把麦子收了储存起来,一旦拖到下雨,就会是件相当麻烦的事情。
  王家等地主们都听说监国太子准备发兵南下入关,这个时候发兵,那些府兵就无法回家收麦子种豆子高粱,而且不但府兵回不了家。一旦发兵,肯定还得需要大量的民夫壮丁转运粮草运送军械。要是青壮都走了,这麦子谁来收?本来今年春耕就耽误了,收成损失三成以上,如果再没人麦收,那剩下的这点收成也可能要大打折扣了。更别说,这还将影响到秋耕。
  耕比收更加的麻烦,犁田整地,甚至如今天时不好,缺少雨水的话,到时还得挑水浇地。
  尽管这些只是些农事问题,可民以食为天,军队也全靠后勤。现在不再是只掌着怀荒一地的时候,如今易风掌控着太原朝廷下的河北河南河地大片北方地区,上千万百姓军民。就算是怀荒,今年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的,战事开打之后,怀荒市场基本上已经处于关闭状态了,剩下的一点交易量不足繁荣之时百分之一。而怀荒最重要的一项盐换粮,更是已经几乎停止。如今河北河东是易风的地盘了,再从河北河东运粮到怀荒去换盐,就没什么意义,左口袋转到右口袋,粮食也一定不会增多。而原来粮食输入的重要来源,江淮地区,现在是杨广的地盘了,他更不可能还会允许粮食向北流通了。
  按李纲向自己的提议,眼下应当先且休兵,让河东河北河南的府兵回乡双抢,同时也让征召的民夫们回乡双抢,等把夏粮收下来入库了,把秋耕安下去了,再征召兵马讨逆。不过这种建议易风根本不可能答应,讨逆是很重要的,虽然他自己也并不想马上全力进攻关中,可也没打算就这样龟缩在河东不动弹。不但不能不动弹,还得立即动员起来。
  “很漂亮!花映美人,美人如花。”易风有些心不在焉的勉强露出笑容,夸赞道。
  红拂立即看出了易风的心不在焉,顿时美人娇嗔。幸好这个时候李密过来,帮他解围,免了尴尬。
  “殿下,诸位大臣们已经到了。”
  “嗯,我马上过去。”易风一边说一边转头向红拂道,“事务繁忙,有些疲乏,不是有意怠慢你,我先去议事了,晚上一起用餐。”
  易风一路上都在理着自己脑中的想法,执掌太原朝廷比起原来管理怀荒这么一地来说,真的是要复杂的太多。尤其是太原朝廷虽然只占据着三分天下,可各种各样的事务却是一点不会少,而太原朝廷里,却还有高颎等人占据着诸多重要位置,而易风已经发现自己跟高颎的配合并不默契。也非是高颎故意在跟自己作对,而是完全两个人的理念不同。再加上太原朝廷建立到现在不到一月,许许多多的位置不是没人,就是用人不当,导致人浮于事等等问题极多,完全就没有怀荒时的那种上下通畅的感觉。
  “殿下何不把诸位夫人接来,身边也多个人照顾,臣观殿下这段时间真的很疲惫。”李密道。
  易风摇了摇头,上次回怀荒,他也只是与高浅雪和慕容蔷薇等短暂的相处,甚至他们相处的并不算好。高浅雪对于易风入京后另娶正室,把自己给降成了妾,虽然在外面一直不曾有过什么不满。可那不过是她为人聪明识大体在外人面前给易风留面子,易风一回来,高浅雪立即表达了她的不满,连面都不肯见她,让易风吃了闭门羹,只是让青莲和木兰两丫头过去服侍他,还让奶妈把王珣抱给他看了会,本人根本不见他。想想也是,这个时代又有哪个女人会不在意妻妾之分?正室是妻,妾可是通买卖的贱人了,一般人家的妾根本就是奴隶。而想当初,易风还不是太孙甚至不是皇孙时,那个时候他们成亲,易风甚至还是高家的入赘之婿。可现在,易风一声不吭的就在京师把她给降级了,高浅雪岂能高兴。若不是有了一个儿子在,以高浅雪那种执拗的性格,说不定都直接走人了。能忍着没有大吵大闹,只是给易风一个闭门羹,已经算是很克制自己了。
  面对高浅雪的给脸子,易风甚至都振不起夫纲,自己理亏啊。这还好是在隋朝,若是在后代,易风敢这样来,高浅雪直接切了他鸡鸡都有可能。
  慕容蔷薇这位二夫人如今成了三夫人,地位倒是没降多少,不过这个时候她也必须跟高浅雪保持同盟,坚决跟长安那位金枝玉叶划清界线,因此好不容易回一趟怀荒,浅雪和蔷薇的房他都没能进去。季瑶倒是不错,又有青莲木兰两丫头安慰,算是好过了一点。不过只呆了短短时间,他就又率军南下。离开时,他也是打算带着她们一起南下的,可浅雪和蔷薇都不肯走,原因还是因为两个孩子才几个月大,半岁都不到,这个时代路上颠簸,这样的小孩子赶远途,可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而是件相当危险的事情。没有个三五岁,一般都不敢出太远的门,就怕路上遇到水土不服,染上时疫,感染风寒之类的。
  突厥侵袭已经失败,怀荒倒也处于安全之中,易风最后也就不再勉强。本想带季瑶和两丫头南下的,结果她们倒讲姐妹情义,居然要留下来陪浅雪蔷薇她们。最终,依然还是只有红拂和玉波陪在身边,一个蛮月,更是连影子都没见过,这位奚族夫人,当初离开北上,说要去建立一支自己的骑军,结果到现在还没见到影子,只隐约知道她确实在漠北四处招募健壮的胡族女子,一心要建自己的骑兵,对此易风也只好随她去了。
  “那些事情不急,让她们留在怀荒倒还安全些,那里是我们的大本营,绝不会有什么事的。”易风摇了摇头道,“这些天一直为朝廷各种事务繁忙,总有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哎。”
  李密犹豫了一会,最后还是问道,“京师太子妃那边?”
  “派去的人回报,杨秀早把她和萧氏接进了皇宫,想要从皇宫中抢人出来,难比登天。据说杨秀弄了一群蛮夷高手做侍卫,很是厉害,难以下手。这个杨秀,我们以前倒是忽视了他,现在看来,当初京中遇刺,说不定就是杨秀谋划的。”
  “这个杨秀,挟持人质做威胁,真是无耻。”
  “没什么无耻不无耻的,权力的斗争之中,无所不用其极,谁手软谁就得倒下,容不得犹豫,更讲不了道德。杨秀这么做,本质上很正常。只不过,他挟持了我的女人。”易风叹惜。
  李密问,“难道就任由他要挟?”
  “我已经对行动队下了秘令,想办法救出太子妃和萧氏,如果没机会救人,那就找机会刺杀杨秀,来个釜底抽薪。”易风不是那种任人揉捏的人,敢惹头上来,那肯定还击。不一定有机会能刺杀到杨秀,但也得给他几分颜色瞧瞧。
第496章
打回关中
  到了议事殿中,众人连忙起身行礼。
  易风边向座位走去边向众人伸手往下按,“又不是朝会,哪来这么多礼仪,这里也没有监礼官,大家随意一点就好。”
  高颎对易风的这种风格也已经算是习惯了,当下只是点了点头,然后等易风坐好后,就率先发言。“老臣听说,有许多人向殿下请求暂停进军,而是先放府兵和民夫回乡收麦秋耕?”
  基本上,现在太原朝廷有两大集团,一个自然是以易风为首的太子党,一派则是以高颎为首的关陇派,也就是原来的太原子。虽然关陇派最终出卖了杨勇,主动投效了易风,可是在执政上,还是有很大的分歧的。就比如在进军这件事,关陇派们家眷多在京中,手上的兵将也多是关陇来的府兵,因此他们早就急着打回关中了。而易风的新太子党,也分为两大部份,一部份是原来的怀荒系,一部份则是后来的幽州系。怀荒系不用说铁杆的太子党支持者,而幽州系都是年后跟随太子出京的,也一样是关陇贵族集团的一员,他们家也在关中,也一样急着回去。
  可以说,实际上现在太原朝廷里,支持立即出兵关中的其实占大多数。
  易风对这些情况了如指掌,同时他也没打算强行跟大家反着来。
  “确有这种提议。”易风先是点了点头。
  然后不等高颎接话,伸手制止了他,接着道,“我也知道在座的有许多家眷家业都在关中,因此急着打回关陇去。事实上,我的妻妾也一样在京中,也一样还在杨秀的手上,难道我不急着回去?不过,河东父老们说的也是有道理的,麦子熟了得收,秋耕快到了,得耕种播种,不然百姓冬天吃什么,明年春天吃什么?没有饭吃,大家还不都得跳起来反了?因此,得兼顾。我呢,考虑许久,有一个计划,现在提出来大家一起看看,补充一二。”
  “现在朝廷掌控的兵马中,属于河东河北河南的地方府军,那么我看可以考虑暂且解散,让大家回乡去夏收秋耕,等夏粮收好了,秋粮种下去了,再重新征召。嗯,这三地的农夫们,也一样先解散放回。”
  高颎等都认真的听着,没有急着打断。
  “第二,凡关陇籍贯的将士们,我们将之集中编为讨逆军行营,他们将先行南下,做为收复关中的前锋部队。”
  贺若弼等也都点了点头,关中的将士们都急着回去,现在把关中的将士们集中为讨逆前锋,想必大家都愿意先一步南下。
  “原来朝廷发兵北伐,中路军二十五万人马,其中有不少是河东边关的镇戍兵,也有不少河北河东河南调来的府兵,另外从关陇地区调来的府兵不少,大约有十万左右。另外,我们上次还俘虏了有大约两万突厥军。殿下,臣请求统领这些兵马为前锋,一路打回关中去。”贺若弼大声请令道。
  太原朝廷兵马中的关陇籍将士并不止这些,易风手下的幽州军中,就有不少是京畿来的部队,比如杨雄统领的那支铁骑,还有那几千轻骑,数千步兵。再加上幽州诸总管们的家兵家将,也都是来自于关中。不过这些人马是太子的,贺若弼没提这些。
  据朝廷枢密院新完成的登记,如今朝廷名下的兵马可不少,三衙兵马共七十九万。当然,这是帐面数字,好比南衙军就有三十六万,但实际上这三十六万还得把河南河北的加上,还包括了很多的辅兵。不过十万关中兵马,依然不是一个小数字。这是一支不错的战力了。
  十万人,哪怕四成辅兵,也依然还有六万战兵。
  “必须尽快兵发关中,必须得抢在杨广之前入关,必须抢在杨广前夺回京师。”高颎也表态了,在他的思想里,京师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代表着正统。他们太原朝廷既然称为正统,怎么反而能呆在太原呢。
  他这种想法易风也是赞同的,只不过他觉得最日入关虽重要,但也不是绝对。
  “太师觉得此十万讨逆先锋,由谁担任行军元帅最合适呢?”易风把一个难题踢到了高颎的面前,老太子党如今四大核心,高颎、贺若弼、韩擒虎、宇文弼,其中贺若弼与韩僧寿都是名将,大将。这次派出十万关中军打回关中的话,肯定还得用关中帅,必然在贺若弼与韩擒虎之间选择了。高韩四人关系紧密,形成一个很紧密的圈子,对于易风来说,这个集团对自己掣肘还是很大的,如果能分化一下这四人帮,对自己肯定大有帮助。现在,让高颎来推荐元帅,不管他推荐贺若弼还是韩僧寿,肯定会得罪另一个。不一定就因此马上让他们关系破裂,起码也能制造点隔阂先,何乐不为。
  高颎看了易风一眼,哪会不明白易风那点小算盘,可这问题摆在他面前,他根本无法回避。想了想,他问易风,“殿下,讨逆前锋是十万关中军吗,并不派其它兵马?”
  易风呵呵一笑,“十万关中军加外两万突厥轻骑,组建讨逆前锋行营,这样的实力做前锋已经足够了。”易风并不打算派自己的怀荒军也就是北衙军去,也不用派什么军官去掺沙子,派点联络官就足够了。打回关中,关中军肯定更积极,数量也不少,如果易风派些怀荒军掺在里面,再弄亲信统军的话,估计反而把事情弄复杂了。至于说兵权掌控,反复一时也掌控不了,干脆先放一边。
  高颎沉吟片刻,最后道,“老臣推荐韩帅统领讨逆先锋军,由贺若元帅留守枢密院辅佐王元帅。”
  这话一出来,贺若弼脸色立即变的很难看了,他本来以为高颎无论如何也应当选自己的,毕竟自己刚才已经主动请战统兵。而且,韩僧寿不论资历还是威望皆不如他,怎么反倒越过他去了?贺若弼不说不服韩僧寿,就是当年与他同立灭陈之功的韩擒虎,他都要争功一番。不过高颎却也有自己的想法,贺若弼确实资历高威望足,可贺若弼缺点还是不少的,尤其喜欢乱说话,骄傲自满。而韩僧寿虽然看似威望不如贺若,可韩僧寿的本事却不低,当年不过是因为有大哥韩擒虎身居重职,皇帝便因此刻意压制他,不让兄弟同居要职。而实际上,韩僧寿统兵多年,从不曾一败,在朝中,可以说仅有杨素有此相同战绩。且最让高颎看重的是,韩僧寿不管是为人还是统兵,都很稳重,由他统兵先行南下,高颎不用太担心。
  只是他的这一番良苦用心,明显不被贺若弼接受。
  贺若弼坐在那里,终于还是忍不住重哼一声,站了出来,“某觉得某比韩帅更适合统兵南下,太师难道觉得不应当是如此吗?”
  高颎见他这反应,皱了皱眉头,还是好声道,“贺若元帅当然适合统兵南下,只是眼下只需要一位元帅而已,而老夫觉得留下来的也是职责深重。毕竟先期南下的只是十万兵马,枢密院可是统领着朝廷七十九万大军。”
  贺若弼却是已经不顾这些了,根本不给高颎面子,冷笑着道,“既然留下来更重要,那就让韩元帅留下来好了。”
  见到贺若弼越说越不像话,韩僧寿只得站出来道,“既然贺若元帅更愿意带兵南下,那某当让贤,就由贺若元帅领兵南下,某留守枢密院。”
  易风笑呵呵的就在那看着,就是不说话,这样的场面他还真希望多看点。
  等最后他们已经协商好了,易风才笑着出声道,“既然贺若元帅如此忠义,一心讨逆,那么就由贺若元帅担任讨逆军前锋行营行军元帅,由清漳王杨雄担任长史,屈突通将军担任司马,韦艺冲将军为前军总管。”
  “韦冲还在营州,传旨调他前来吗?”刘文静问。
  韦冲字世冲,幽州十总管之一的营州总管,他还有一个身份是杨广次子杨暕的未婚妻的父亲,同时韦世冲也是大隋最顶级门阀之一的韦氏家族子弟,现在镇守辽西营州。也是幽州去年大清洗时,唯一一个没有被清洗撤换掉的总管。虽然他远在营州,可易风对于他还这个杨广的亲家还是有些在意的。尤其是营州守着幽州的东北大门,同时也是顶在高句丽最前面的边州,易风必须得小心谨慎,用一个可靠之人驻守营州。正好趁这机会,把他调回来,换一个自己人。
  “嗯,立即调韦总管前来,营州之地,由原妫州怀安县令房玄龄为营州检校刺史,幽州镇将罗艺前往接任营州都尉之职,不再设营州总管之位。”上次的代北之战,怀安城一众人表现的都很出色,屈突通兄弟表现很好,房玄龄也表现的极好,这次易风干脆将他们提拔上来,幽州的罗艺他也是印象深刻,正好,一个检校刺史,一个新任都尉,然后营州总管直接撤消不再设立,也算是为设置行省提前试行。
  “若是韦冲不奉诏呢?”刘文静又问。
  “拒不奉诏,则视为叛逆,可发兵讨之。”易风毫不客气,他可不愿意看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拥兵据地的反对者。调韦冲南下,本就是给相互一个机会。如果韦冲真的要跟着杨广,那就不能怪他手狠了。“把这句话也写给房乔与罗艺的命令中,若韦冲不奉诏交出营州,就由他们调兵讨灭之。”
  “明白。”
第497章
我们的目标是洛阳
  易风对于韦冲确实有防范之心,实在是这个时代,在许多人的心里,尤其是那些门阀世族出身的官员们心里,家族给国家更加重要,确确实实的家族利益为上。
  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千年的王朝,但有千年的世家。王朝兴衰更替不断,家族则千年传承。再说直白点,谁当皇帝不是当,给谁干不是干呢。韦冲是杨广的亲家,谁知道他究竟是会效忠于太原朝廷,效忠于他这个监国摄政呢,还是跟自己儿女亲家更亲近些。最可靠的还是早点把他从营州换下来,免得到时被背后一刀。迟早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也免得韦冲为难嘛。
  议事很快结束,会上确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是将南衙十二卫中的关中籍贯十万府兵和两万突厥降骑组建为讨逆先锋军,由贺若弼任行军元帅,清漳王杨雄为行军长史,原妫州总管为行军司马,征调韦冲为行军总管。顺带着,易风把妫州和营州、武州三州总管给撤消了,以徐德言为武州刺史,高乙为武州都尉。屈突盖为妫州刺史,杨延勋为都尉。房玄龄为营州检校刺史,罗艺为营州都尉。会议上决定的第二件重要事情是南衙军除关中籍的十万兵马为先锋即日南下外,其余的各卫府兵则都将解散回乡,回家夏收秋耕,连带着军中的民夫们也都解散回乡。
  两项决议一经通过,加盖了易风的太子监国印后,立即下发枢密院,由枢密院颁发调令。
  命令下发,军队和民夫都开始调动,前往讨逆行营报到的报到,领令回乡的回乡。
  刘文静站在易风身边,看着那一个个正在收拾行装的队伍,不由的担忧的道:“殿下一道命令,南衙军就散光了,这岂不是自废武功?”
  “是啊,南衙军三十六万兵马,现在只剩下了十二万讨逆军,也还马上就要南下了。”裴寂也在一边配合着道,“一朝之间,太原就将少掉数十万大军,这也算是前所未有啊。殿下就不担忧万一杨广打来呢?”
  “兵马又不是越多越好,几十万军队加上那么多民夫聚齐于此,你觉得需要多少粮草供应,这压力可是极大的。兵贵精不贵多,攻打关中,有十二万先锋军就够了。剩下的南衙军,乘着夏收解散,既省了粮草供应,也等于是直接解除了高颎等人的兵权,你们难道不明白?”说话的是李百药,当初被杨素赶出京城,现在回头看看,其实跟了杨林,确实是个不错的缘份,日子比以前好多了。李百药做为隋朝助杨坚夺位成功的重臣李德林之子,虽然平时轻佻了些,可对于朝争阴谋什么的,他真的是有天赋的。刘文静等都在盯着军队数目看,却没看到,太子轻轻一招,把南衙军三十六万弄到只剩下十二万,十足的自废武功,却没看到,南衙军本就是属于高颎等旧太子党的,太子杨林对这支兵马根本没有真正的控制权。现在太子把南衙军等于一下子减去了三分之二,可仔细算算,南衙军既然本来就不是太子掌控的,那现在减少了,跟太子又有半毛钱关系?太子依然握着他的北衙七卫十军和九衙九镇,那二十五万北衙禁军和十八万边军一个不少。真正损失了兵马的是高颎等旧太子党。现在南衙军只留下了十二万,还全都将派往南下,如此一来,高颎韩僧寿等旧党,手里可就一个兵都没有了。对于太子来说,对于新党来说,这不是好事?
  至于说这样会不会因此对太原朝廷有影响,李百药觉得不会有多少影响。现在杨秀忙着守住关中,杨广争着要抢关中,谁有空来管关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5/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