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校对)第2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0/285

  殿中一时安静,高颎也不由的睁开了眼睛。
  他没料到,易风居然动作如此频频,刚推出了省制取消了总管府,又派李靖北上,这一刻不停,居然又要调兵南征。
  如此一来,三路用兵,会否过于紧张了一些?
  “不知陛下打算派何人领兵南征?”高颎问。
  易风望着高颎,回道,“我打算亲自领兵南下淮南,收复扬州之后,再兵发荆州。”
  “殿下亲自领兵南下,可朝廷离不开殿下啊?”高颎有些意外,易风虽然是太子,可他是监国摄政太子啊,皇帝一直被病着,因此一直休养不能理政,所以由太子监国摄政,可太子要是率兵出征,那朝中国政交给谁来接管,难道还要立一个监国,或者一个摄政?可太子最大的儿子也才刚半岁吧?
  “太师之言也确实有道理啊。”易风一脸沉思的模样,然后道,“陛下身体一直不适难以理政,我确实离不开朝廷啊。嗯,可南征也确实重要,不能等待。那就让枢密使王保任南征行军元帅,由太师担任行军长史帮助王枢密使指挥协调南征如何?”
  高颎愣了一下,他望着杨林,明白杨林刚才所谓要南下亲征不过就是一个说辞,目的就是为了等他那句话,然后就要让自己出征了。太子这是要让自己离开朝廷啊,高颎心思百转,拒绝的话几度已经到了嘴边,可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
  “老臣愿意前往,为国效力。”
  易风脸上立即露出了笑容,“那就有劳太师了,明日我为太师亲自送行,预祝凯旋。”
第505章
黄雀在后
  既然暂时还不能罢免高颎,那就让他做南征军长史,把他暂时调出朝去。
  易风的动作很快,当日拜王保为南征平贼军元帅,以高颎为行军长史,又调秦琼、来整、王伯当、窦建德等十几员大将,自北衙七卫十军中抽调汉军步骑六万,突厥轻骑四万,共十万人马组建南征平贼军。第二天一早,就在金墉城下誓师出征。
  高颎、王保等率十万兵马南下,易风在河南还留有八万兵马,当日大军进入洛阳。
  洛阳又称帝王之州,华夏文明发祥之地。如果自夏朝开始,到此时已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八个王朝在此建过都,加上如今易风把洛阳定为东都,这里已经算是九朝国都,绝对可以称为中国有史以来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一座城池,普通之下无二置,四海之内无并雄。
  洛阳古称雒阳、豫州,位于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洛阳自古就被认为是天下之中,崤函帝宅,河洛王国。这里很长时间内都是天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
  洛阳上一次兴都盛繁荣还是做为北魏时的国都,而最后一次毁灭也仅在六十余年前的东西魏邙山大战中。二十年前,北周宣帝最后一次营建洛阳宫,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工程只进行了一年,宣帝驾崩,杨坚执掌朝政,继而代周,洛阳城也就仅修了一半,完成了洛阳宫城部份而已。
  易风与太原朝廷皇帝百官在北衙将士的护卫下进入洛阳,二十余年的修养生息,远离战火,洛阳城重复生机,围绕着那座周宣帝所建洛阳宫南面,是大量的里坊,据下面汇报这些后来几乎没有经过整体规划,完全慢慢扩建起来的里坊,居然足有三百多个。那座洛阳宫东西有二百余丈,南北三百余丈。热闹而又显得有些杂乱的洛阳城里,还有三个极为热闹的商市,西郭的小市,也就是专门的牛马牲畜交易市场。以及南郭的四通市,民间又称为永桥市,洛阳附近河流中打来的鱼,都多在这里售卖。也因为永桥市位于洛水浮桥永桥之南,水路交通方便,因此大量的外地客商无不云集于此。
  而东郭市周回八里,因此又称大市,在东郭市东还有通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市南还有调音和乐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讴歌,天下妙伎众多,市西还有退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多酿酒为业,市北有慈孝、奉终二里,里内之人以卖棺椁为业。东郭市的繁荣,甚至带动了周围八个里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形成了以东郭市为中心的经济繁华区。
  洛阳城里的人口甚至已经超过了二十万,虽然与长安、太原比起来多有不如,也早不复北魏之时城中户口十万九千户的那种庞大人口。可也依然相当了得,尤其是这里地处中原,天下中心,紧邻黄河,天下各地的物流经过,导致这里商业的异常繁荣。
  看着缺乏长远科学规划却也依然自然发展起来的洛阳城,易风也很是感慨。
  自己如今成为监国太子,掌控六省百州,定都洛阳,正好可以好好规划经营一下洛阳,把这里打造成真正的天下中心。易风看来,洛阳做为天下中心,比长安更适合做为都城。尤其是如今关中人口众多,田地兼并严重,产出根本不足供应京师,还需要从关东地区大量运输供应粮食物资,增加了许多无谓的消耗,同时也不利于朝廷对于广大的关东地区的统治。尤其是因为几百年的南北分裂,好不容易一统,可南北之间依然有极大的了隔阂,这个时候选择定都洛阳,更有利有南北的沟通。同时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关陇以西,那是吐谷浑、吐蕃等地区,那些地方根本没有什么发展潜力。也正因此,汉时起,定都长安的朝代强盛之后,便也只能向西域拓展。但向西域拓展,却有许多致命的缺陷,只有一条狭窄的河西走廊联通着西域,一旦有事,西域经营就完全毁于一旦。汉时如此,唐时也一样如此。不管怎么强盛,毕竟这个时代,吐蕃高原和草原游牧民族都是难以彻底解决的顽症,有他们在,西域的经营开发,就始终有难以解决的致命之处。
  而如此定都中原,那么四方都可以照顾,特别是可以利用黄河以及江淮那丰富的水网,对于漕运的压力大大缓解。而政治中心的东移还不仅如此,都城东移,那么朝廷也可以开发东北的辽东地区,以及东南的浙东和岭南地区,这些地方的开发,绝对要比起开发西域要更好。
  总之,都城东移,好处还不止这些。
  从某些方面来说,易风还是很赞同杨广的,起码他迁都洛阳,开挖运河这些其实都是极具长远战略目光的,只可惜他太急功近利了一些。易风告诫自己,千万不能走了杨广的老路。不过,有些事情该做的还是得做。进入洛阳之后,易风下的第一道政令,就是在洛阳建立一所洛阳大学。年初他刚在幽州建立了北方大学,吸引了许多学子前往。现在,易风打算在洛阳也再依样建立一所高等学府,招收中原的士人。易风请了老师河东大儒王通出任洛阳大学的祭酒。等到幽州和洛阳两所大学的第一批学子毕业之后,他就能拥有大量的优势的官吏和老师的储备人才。到时就能大大的充实低级的官吏队伍,扩大州县学的教师队伍,更进一步的推广教育,打破士族豪门垄断经学文化的特权。
  易风下的第二道政令,则是向各地张榜公告,求贤纳士,请那些地方上的学者读书人出来,为朝廷做事。这些人被请出来后,易风安排一场简单的测试,然后根据结果量才给职,这也算是考试取士,算是科举的一种变相方式,或者是提前的预热了。易风的求贤令下达后,各地反应很是热烈,尤其是那些山东士族和江南的士族,还有许多原本根本没有机会出仕的普通寒族读书人,更是欣喜不已,纷纷赶来洛阳。短短时间里,易风就招来了大量的读书人,虽然其中大量的读书人也只真的只是读书人而已,并不是什么优秀的人才,可起码安排当个书令佐史胥吏还是不错的,现在易风控制着六省百州数百县,到处都缺人,尤其还准备要在各州县乡推行建立各级学校,大力推广教育,更是需要大量的读书人了。另外,易风也准备要在洛阳发展商业,搞活经济,这也一样需要许多读书人。
  一潭死水是折腾不出什么名堂的,自己唱独角戏同样没意思,易风要的就是把所有人都调动起来。
  易风下的第三条政令,就是让六省百州四百余县,立即开展一场人口大普查。既清查户籍人口,同时也对土地丈量,登记核查商铺工坊等经济体。只要摸清楚了这些详细的情况,才能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合适的发展规划。
  每天易风都要花半天时间到洛阳城内各坊实地探查一遍,每天的午餐时间,他都会召来一个坊区的里坊宿老,与他们边吃边谈,也不谈什么国家大事,只谈一些各自里坊这些年的变化,底下的具体民生之类的事情。
  这些天,易风又新成立了两个部门,一个宣传司,一个统战司。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尽量把洛阳朝廷的诸多新政令举措,向百姓宣传得知,同时也得控制舆论,比如像百姓说明杨秀是弑君篡位的逆贼,杨广是僭越称帝,而皇帝杨勇是先皇太子,十九年的太子。另外还要宣传太子杨林当初是如何得皇帝喜爱,特意立他为皇太孙等等,总之就是要开动宣传机器,帮助朝廷争夺人心。
  同时,易风让翰林院拟诏,通告天下,为先皇尊谥号文,上庙号高祖。
  易风还让宣传司主持出版了朝廷的第一份正式官方报告,皇家日报,以刊登朝廷的一些政令和人事任免等公开新闻。宣传司成立之初就非常高调,但统战司成立就比较低调,这个部门其实就是专门用来统一战线的,团结一切能团结的人,甚至收买。
  易风在洛阳每日忙个不停,高颎王保南下之后也是捷报频传。
  一路之上,南征大军可谓是势如破竹,根本无人可挡,所到之处,淮南各地的守军基本上都是望风而降,根本就没人硬扛的。杨广西进,几乎把兵马都带走了,这就导致了淮南根本无兵可用,再加上高颎等兵强马壮,真是所挡披糜。
  这天一大早,高颎就又送了一份特大喜讯。
  “南征军已收复扬州!”
第506章
垂帘听政
  离天亮还有一个多时辰,可皇后萧美娘就已经醒来了。
  她闭着眼睛,靠在重帏叠幛的床榻上,在细软柔和的锦被之中,陷入无边的悲伤之中。
  这些天,只有每天疲惫之极睡去的那么两个时辰里她才是得片刻的解脱。过去的这段时间,对她来说真是永远难以磨灭的可怕记忆。
  新年刚过,丈夫就因为太孙刺案嫌疑被免去北伐帅位,禁闭王府。好不容易终于得以洗脱,她长松一口气跟着丈夫一起前往并州就任。当时夫君让她留下,可她放心不下丈夫,丈夫当时刚经受了沉重打击她想多陪着安慰他。一离京城,得到不是解脱而是更大的恶运到来。高祖被弑,夫君得讯立即带着她逃离了河东,一路上伪装假扮成商人,担惊受怕的终于回到了扬州,终于,丈夫拿回了兵权,丈夫在将士们的拥护下称帝,她被封为皇后。那时,她真的以为就如丈夫所说的,一切都将迅速的尘埃落地,他们会夺回京师,然后四方臣服。她相信丈夫,甚至因此把次子在京中落于杨秀之手的悲痛担忧隐藏心中。
  她跟着大军出发西进,新年后,她大半的时间倒都是在赶路。从京城赶往河东并州,从河东并州逃往扬州,现在又从扬州随军向关中前进。短短半年内,她就绕了大大的一个圈子。
  行军的路上,她总免不了想起与丈夫之间的相濡以沫,恩爱的往昔。
  丈夫虽然是大隋皇子,虽然他们婚后十几年,可凭着那份温柔娴淑与美丽还有机敏聪明,十几年如一日,丈夫的宠爱尽集于她一身。她为丈夫生了两个儿子,也是丈夫仅有的两个儿子。虽然后来丈夫也纳了几房美妾,可那更多的是皇帝皇后的赏赐,丈夫的爱并没有转移过。她相信丈夫对她的爱是真心实意的,并不是因为皇帝皇后讨厌好色宠妾的男人,才只对她一人好。
  这份感情让她珍惜,后来她才得知,原来丈夫娶她之前,还曾经爱过另一个女人,还跟她生了一个儿子。那个时候,她是愤怒过的,感觉被人欺骗过,甚至想过要诅咒杀死那个卑鄙的私生子。不过那时丈夫向自己保证,那只是一个私生子罢了,他的一切,将来都会由他们的两个儿子继承,而不会有那个私生子一分一毫。
  当丈夫扬州称帝之时,丈夫却册封那个私生子为太子,她伤心万分,丈夫一遍遍给她解释那只是权宜之计等等,可她却真的伤心了,对丈夫也没有了原来那种一心一意的爱。她甚至觉得丈夫并不如她爱他一样爱她,她开始只想为一件事情努力,那就是让自己的儿子得到属于他的东西,一切。
  终于,丈夫改立她们的嫡长子杨昭为太子,可这却只是因为那私生子拒绝了他。看到丈夫愤怒的模样,那时她心里甚至有点隐隐的兴奋,有种兴灾乐祸的感觉。只是高兴没多久,报复来了。她寄以全部希望的长子杨昭,居然被杨秀杀了,他们那么残忍的杀了杨昭,据说长枪捅了他十几枪,血流满地,最后还砍下了他的首级,传首三军。听到这个消息后,她简直就难以相信,震惊,悲痛,伤心的晕倒过去,然后哭的撕心裂肺,死去活来。
  次子落入杨秀之手,如今长子又被杀,她虽然还是皇后,可这还有什么意义,她的两个儿子都没了。作为一个女人,虽然三十多岁了,还依然有一副美丽的面孔,健康的身体,可却没有了儿子。她还能生,除了两个儿子,还生了两个女儿。可她还能再生一个儿子吗?皇帝的子嗣一向单薄,想要再生,只怕很难,更别说还要生中是个男孩。没有了儿子,她就没有了一切。
  她甚至后悔了这些年帮助丈夫去争夺皇帝皇后的欢心,去支持丈夫夺嫡,甚至在晋州听到皇帝驾崩时,她也果决支持了丈夫立即弃官逃离晋州,南下扬州。后悔,后悔,无比的后悔。
  如果当初不走,那么她们的儿子现在就还在益州,也就不会被人砍掉脑袋拿着四处传看。她的丈夫现在也不会一直昏迷着,完全不能理事,情况堪忧。
  江陵城中,荆州总管府如今是临时行宫,还算华丽堂皇,可远远配不上一个皇帝和一个皇后。
  起床之后萧氏先去皇帝的寝宫看望了丈夫,丈夫现在一天只有小半会的时间是醒着的,其余时间都是昏睡。随军的御医们说丈夫惊怒交加,伤了心神,又加之年后路上奔波停,又用神过度,导致身体虚弱,受了风寒,加上水土不服,又被坏消息牵动,最终出现如今这状况,现在需要的就是静养,避免过度劳累伤神,也不宜再四处奔波。她过去的时候丈夫还在昏睡着,整个人瘦了一大圈,坐了一会,她便回来了。吃了一点粥后,开始了正式的一天。
  萧氏是一个爱美的女人,平时最注重的是各种保养,这也是她两个儿子都娶了妻子,而她却依然有着出众美丽和完美的身材的原因。她每天都要洗澡,而且必须得在水里放上芬香的花瓣,以及牛奶还有珍珠粉末,这让她肌肤更加的美白和细腻滑嫩。此外,每天她还要早晚各喝两杯奶,不是牛奶羊奶,而是要新鲜的人奶。
  长子死了,丈夫病重,她也没有了梳妆打扮的兴趣了。简单的收拾了一下,她便打起精神来开始了新的一天军国大事的处理。
  丈夫如今的状态,一直严格封锁着消息,知道这个消息的除了丈夫的几个医生以及荆王父子和张衡段达等少数几个重臣外,再无人知道,知道的人不超过十个。
  甚至除了几名御医外,连荆王和张衡等重臣都并不完全清楚皇帝如今严重的状况。萧后对他们只说皇帝如今疲惫,需要静养不能多见人,外面的事情就交由他们处理,一些重要的事情可送到行宫里来,等皇帝批示之后再交给他们依照批示处理。
  但实际上,杨广现在根本不能理事,所谓送进来交给皇帝处理的奏章,其实最后都是送到了萧氏的面前,由她代为处理。以前萧氏也经常帮助丈夫处理公事,不过更多的时候只是做为丈夫的代笔,丈夫说她写。甚至因此,她还练就了一手几乎能以假乱真的伪丈夫的笔迹,不是认真的观察,几乎都看不出差别来。
  不过萧氏知道这样也不是长久之计,荆王等重臣已经好久没见到皇帝了,他们都开始猜测怀疑,而军中的将士们更是许久没见到皇帝的影子了,甚至现在军中都开始有一些谣言在蔓延,皇帝若是再不能出现在公众面前,只怕流言就再也止不住了。
  今天荆王父子以及张衡、段达、宇文述、郭衍这六位重臣一起入宫,要亲自向皇帝禀奏重要的事情。萧氏拦不住,只得亲自前来招待。
  郇王杨弘,是高祖堂弟,生性聪慧,有文才武略,与高祖关系很好,北周时,多次随高祖征讨,因屡次有功升为开府仪同三司。高祖为丞相时,加上开府,封永康县公。后来隋朝建立,升任大将军,进封永康郡公,不久受封河间王,任右卫大将军,后升任柱国。开皇三年,以行军元帅之职率军攻打突厥,为八道反击兵马中的一路,大败突厥。后出任宁州总管,升任上柱国,为官之时表现极好。数年后,为蒲州刺史。此后一直守着关东河东的这个重要通道,每当杨广入朝之时,他就受命代替杨广镇守地方,因此与杨广关系也极为亲近。高祖亲兄弟四人,却反倒不如与杨弘这个堂兄弟有信任。
  杨秀弑君篡位,派人往荆州封赏杨弘,要招揽他,可杨弘根本不理会。杨广在杨广称帝,杨弘立即主动派人前往联络,上表称附,杨广十分高兴,大加封赏。等杨林背叛他之后,杨广更是立即进封杨弘为荆王、荆州大总管、尚书右仆射、太保等职。并封杨弘之子杨庆为河间王,授左卫大将军之职。
  杨弘父子为荆州地主,虽兵马不如扬州兵多,可却是地头蛇。
  另外的张衡等四人,则是皇帝最信任之人,旧邸时的心腹。他们要见皇帝,萧氏根本不可能拦住。
  杨弘等六人一进入议事厅,见到萧后端坐在一道珠帘之后,而主位空缺,皇帝并不在的时候,都不由大吃一惊,忙跪下行礼。
  “请免礼平身,你们都是国朝重臣,陛下心腹肱骨,不必这么多礼节客气。”萧美娘对眼前六人嫣然一笑,说,“以前在扬州时,也是经常见面的,这里也没有外人。”
  杨弘等人闻言这才都起身,各自落坐。萧美娘吩咐左右侍立的宫女,“给荆王和几位阁下上茶。”
  两个宫女用鎏金铜盘端上来六杯茶,茶杯都是用江南的青瓷杯,泡的是扬州的龙舌茶。萧氏一挥手,屋里只剩下了两名女官,其余的侍女宦官全都无声的退了出去。
  杨弘看着眼前的杯子,斟酌了一会,问,“皇后娘娘,陛下为何一直不肯见臣等?”
  “并不是陛下不肯见诸位,而实是陛下见不了。”萧美娘叹了一口气道,“其实这些天我一直隐瞒着诸位,陛下身体抱恙,情况不容乐观,一天里倒有大半天时间是昏迷着的,偶尔醒来,也根本没有精力见人理事。”
  “那这些天送进宫里然后又批阅过的奏折?”张衡问。
  萧美娘在帘后又是一声长叹,“其实那些都是妾身仿照陛下的笔迹批阅的。”
  外面的六人顿时一起沉默,谁也没有想到居然是这么一种情况,事情已经严重如此了。
  “太医们如何说的?”
  “很不好,陛下必须静养。”
  萧美娘的话刚一说完,段达已经迫不及待的道,“可这朝廷军国大事,哪个来处理?皇后娘娘,局势不容乐观啊。那个逆贼梁刚十足难缠,带着几万人马分散四出,时聚时散,根本难以捉摸把握。他们四处袭击州县,掠夺烧毁粮草,军心士气影响极大。可要想围住他们,太难。我等都想请求皇帝,求一个计策。”
  “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不外如是,带兵打仗,那是诸位们的长项,这事情你们自己商量着拿主意。”萧氏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0/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