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校对)第2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9/285

  五月初,易风率军南下,军中带着杨勇。杨勇一直叫着不肯离开太原,他算是想明白了,他不可能再夺回权力,既然注定要做杨林的傀儡,而且说不定哪天杨林就不需要他了。那么不如干脆趁现在好好的享受一下,在太原晋阳宫里这些日子倒也还开心,起码女人没缺过,好酒没少过,既然如此,何必要一路辛苦的长途跋涉去洛阳,反正去了洛阳也是当傀儡,还不如留在太原,那时说不定杨林不在他更自在些。可惜,杨林根本不理会他,直接派了太子左卫率、左羽林上将军秦琼带着一群北衙禁军把他强行给请上路了。还总算他这个皇帝还有几分面子,秦琼最后同意把他在晋阳宫中宠幸的那些美人们一起带上了。
  易风与太原朝廷南下之时,先期南下的北衙部份禁军,已经先一步接管了河东石汾潞晋汾泽绛慈蒲等诸州,前锋直入洛阳。
  河东绛州,太行八陉第一陉的轵关陉北端就在此处,南接洛阳北面河阳济源,这座河东通往洛阳重要的通道北端,同时也是河东南面的门户。绛州西南二十里的柏壁镇,周回八里,就是守着这个门户的重要关城。易风一行南下,到达绛州之时,早早南下的贺若弼却依然顿兵黄河之东的蒲州,毫无寸进。
  “贺若弼欲夺蒲津关入关中,前后发动数次猛攻,奈何蒲津桥极为易守难攻,贺若弼难有寸进。”枢密使王保向易风禀报着讨逆军的最新进展。
  易风毫不意外,关中的险固那是不用说的,贺若弼虽是名将,可关中守将也不全是吃素的,只要关中将领不是望风而降,那么想要短时间内攻入关中去,根本不可能。易风本就没期望过他能立即攻入关中,因此听到这个结果也没有失望。
  “也不用只盯着蒲津关,可以派一两支偏师绕到上游,比如石州的孟门关,隰州的永和关、马斗关、绛州的龙门关,都是渡河西进的渡口,没必要死盯着蒲津关的。先想办法渡过河去,然后占据一块桥头堡前进基地,再慢慢来,不急于一时。”易风让枢密院发文给贺若弼。
第503章
金墉
  贺若弼在蒲津关下遇到了麻烦,原本硬抢到了南下讨逆统军之职的他自信满满,以为自己带着十二万讨逆军,只要兵马南下,那么关中将领必然望风而降,开关迎接。岂料到,他一路赶到蒲州,河对面的关城守将却根本没有半点反应。他派人下书给对面守将,结果如石沉大海,依然是没有半点回应。这下贺若弼恼了,点齐兵马就开始强行攻关,可蒲津关虽算是潼关的侧门,但论险要却绝不比潼关差。一条黄河把蒲州与同州隔开,只有一座铁索大桥将两边联结,可在河中的沙洲上却又还立有一座桥中堡,使得这座铁索大桥拥有三座桥堡,两岸各一,桥中还有一堡。现在整个蒲津关的三堡,全都在蒲津关的守将手中,绝对的易守难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贺若弼虽猛,可面对着这样的关城,也是有力难使,一轮猛攻下来,结果毫无半点进展。
  这个时候,贺若弼才开始打听守将的名字。
  原本,他根本连对方是谁都没兴趣知道。在他看来,朝中能让他在意的将帅,也就那么几个,高颎、杨素都能算一个,此外史万岁、韩僧寿也能算上,其余的真没有被他放在心上的。原本以为史万岁杨素在陇右,高颎韩僧寿在太原,这蒲津关里还有谁能挡他,谁有胆子挡他。可结果,还偏就真的遇上这么一个硬茬了。
  “蒲津关守将何人?”
  “伪帝新封左卫将军薛世雄。”属下禀报。同时心里暗自摇头,跟人家打了半天,结果到现在连人家名字都不知道。这真的应当是大将风范吗,太轻敌了吧。
  贺若弼想了想,摇头,“没听过,什么来头?”
  一旁的杨雄也听不下去了,没见过这么狂傲的人,薛世雄虽然以前职位不高,但在朝中还是很有勇名的。杨雄就早听过薛世雄的名字,而且薛世雄也不是什么一般武官。薛世雄字世英,河东汾阴人,家族早年迁往关中。其父亲薛回仕周官至泾州刺史,隋立国后,赐封舞阴郡公,领漕渠监,也算是国初高级官员了。而出身于官宦之家的薛世雄从小说聪明,年十七,就已经跟随周武帝平齐,以功拜帅都督。开皇之后,数有战功,累迁仪同三司、右亲卫车骑将军,已经属于从五品的实职武将,品级不低了,统领一个车骑府的千余兵马。杨秀篡位,立即加封薛世雄为左卫将军、同州刺史兼蒲津关镇将,把关中东侧门全权交给了他,可见对他的信任。
  而且杨雄还知道,今年不到五十的薛世雄正当壮年,其膝下却已有五个很有勇名的儿子,万述万淑万均万彻万备,尤其是万均与万彻两个,更是京中将门子弟中的翘楚,贺若弼居然对此一无所知,真是太不应当了。
  “一个无名之辈而已。”贺若弼不屑的冷哼道。
  杨雄却是道,“某以为,蒲津险要,薛家父子骁勇,强攻一时未免难下,且多有损伤,不如派人招降。若能招降薛氏父子既免强攻损失,又能增添一员大将。”
  贺若弼根本听不进去,被一个无名小辈挡住,他名将的面子搁哪。尤其是这次他抢了韩僧寿的帅位领兵南下,当时胸脯拍的震天响,可若是南下的第一仗,就是失败告终,他一世英名何在。因此,他坚持要打,而且还得把姓薛的打出屎来,要让皇太子看看自己的本事。
  接下来,贺若弼派人强攻,突袭,偷渡……各种方法都试过了,可结果都被薛世雄一一化解,打了半天,不说拿下蒲津关,甚至连东岸的这座桥头堡都没能拿下。气的贺若弼吹胡子瞪眼的,越发的固执要攻杀姓薛的了。易风派人送来一封信,让贺若弼可考虑派一支偏师到上游去偷渡过河,然后在西岸骚扰,掩护进攻。贺若弼看过之后,却根本不以为意,扔到一边不管。
  贺若弼的一举一动,都如实而迅速的传回到了易风面前,对于贺若弼的跋扈,易风只是笑笑就扔到了一边。他可以再给贺若弼一些时间,如果最终贺若弼一意孤行却无法破关,那么最后无法交待的是贺若弼自己,那时他就有足够的理由换将了。
  此时的易风自绛州经轵关陉进入了河内,越过了河阳大桥,踏上了河南洛阳的土地。
  渡河之后,易风先进入了洛阳城西北的金墉城内。
  金墉城本是汉魏明帝时所建筑的一座城池,仿邺城铜雀三台所筑,与同样仿铜雀台形制的怀荒的白虎台差不多,易风一见到就有一种特别的亲切之感。这座城池建立之初,本是洛阳城的一个卫城,在魏晋之时,是河南四镇之一。建立之初本意是据山背河,做为洛阳城坚固的一座外堡卫城,因此也被城为洛阳垒。可实际上,在魏晋之时,这座金墉城却成了魏、晋两朝那些被废的皇族宗室成员以及后宫妃嫔们关押的冷宫。魏晋之时,这里关押了太多的皇子妃嫔。这南北相连的三连城台城建筑,有着天墉城之名,上有积金、金台、玉楼三台的美丽连城,却成了冷宫的代名词。
  金墉城重楼飞阁,遍城上下,从地望去,有如云也。但实际上,金墉城最重要的还是军事作用,三座小城,各有墙垣,连接为一整组建筑,北靠邙山,南依大城,城垣宽厚坚实,地势险要,是洛阳的军事要塞。西晋之后,五胡十六国乱战,南北朝交攻,金墉城也就成了鏖战洛阳时的兵家必争之地。甚至在争夺河南洛阳之地时,金墉城甚至比被打烂了的洛阳城重要的多。
  五胡十六国时,魏晋洛阳城完全被摧毁,金墉城的地位却越加的重要。等北魏一统北方,迁都洛阳,大力重建洛阳城,洛阳再次恢复,城中拥有十万九千户,达到空前的繁荣。而金墉城也成为了北魏河南地区护卫洛阳的河南四镇之一。到后来北魏末期,东西魏更是反复在河南拉据交战,其中最重要的河阴之战与邙山之战,更是又把一个大好的北魏洛阳都城给打没了。金墉城此时,又成为中原地区,双方反复争夺的一个兵家要地。直到二十余年前,北周灭齐,洛阳总算是远离了战火。北周宣帝二十年前开始下令营建洛阳宫,新建的洛阳宫规模庞大,极尽奢侈,虽然只建了一年,还未完成宣帝就驾崩了,杨坚上台摄政,立即停止了洛阳的营建。不过大隋立国以来,洛阳承平近二十年,作为天下中心,还是迅速的繁荣了起来。虽然洛阳城人口大增,而城池并没有因此规划修建,未免有些显得杂乱,可洛阳城依然繁华,金墉城也一直驻守着一支重兵。
  历史上,后来杨广继位后便开始大力营建东都洛阳,迁都洛阳,他没有选择在北魏旧都和北周宣帝所建的洛阳宫位置上营建都城。而是和当年杨坚建大兴城一样,直接在旧洛阳城西南十八里处规划建造了一座完全崭新的洛阳城。后来唐朝又在其基础上不断扩建,最终成为了后世庞大的隋唐洛阳城。而金墉城,在隋末之时也再次名扬天下,瓦岗军首领李密,围攻王世充把守的洛阳,就是以金墉城为大本营,并在金墉城建立魏国,自称魏公。王世充后来称帝,两个皇帝的都城不过相距着二十五里路,这也算的上是史上一大奇观了。
  金墉城历经几百年,早年曾是关押魏晋告罪皇族和嫔妃的冷宫,后来又成为南北朝时的重要军事要塞,但这座汉魏时代台阁风格的城池,却又并非仅仅是一座要塞。三连城有十二座城门,巍峨壮丽,同时也因为紧邻都城,这里也算是皇家的一处行宫别苑,内里营建的很不错。杨坚几次到洛阳,都曾经在金墉城中居住过。
  易风进入金墉城后,入住的就是当初杨坚居住过的地方,一座不小的行宫,内有一座后花园,花园里有一大片竹林,枝叶婆娑,青翠欲滴,易风一看到就很是喜欢。
  午后,他让人搬了一张竹榻移至竹林里,旁边再放了一张茶几,他便在这里写字看书,由红拂为他磨墨添香。累了,就在竹榻上休息小憩一会。
  现在,易风正躺在竹榻上,心里也在想着即将进入洛阳之后的安排。
  北衙兵马已经接管了洛阳,同时也分兵接管了河东河南河北诸地的州县,现在,他算是差不多控制这些地方了。接下来,应当就可以正式在控制区内废除三级总管制,而改推行省州县制,把地方上的文官武将都换上自己人。高颎等人会不会对此阻挠呢,如果高颎聪明,他应当避免与自己对抗,可他也清楚,这种事情很难说的准的。就不是高颎是不是忠心于他的问题,既然高颎现在是尚书令,主管尚书省为宰相,那么就和历来一样,君权与相权之间总会有冲突的,这不是他和高颎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而是这种皇帝和宰相共治天下制度下的本身问题。高颎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这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地方。易风也确实需要高颎这样的能干宰相辅佐自己,可另一方面,易风对于执政施政,也有自己的想法,甚至有后世的经验,他可以拿出一些已经经过难证过的,可以避免少走许多弯路的东西出来推行,可往往他的这些想法打算,就很难得到高颎的赞扬。
  如何解决与高颎的冲突?罢免高颎?
  易风摇了摇头,现在还不能罢免高颎,高颎就是一个标杆,是旧党的代表领军人物,如果这个时候把他逐出朝外,那么肯定会引起连锁反应。朝中的大量旧党,甚至是地方上的大量官员,以及世家门阀大族,他们的力量还极为强大,易风需要他们的支持,如果处置不当,结果会很不好。
  缺少一个有足够能力跟高颎对抗的人物啊,最好这样的一个人物还不是来自于怀荒系,这样是最好的,能够大大削弱高颎的影响力,又不用担心旧党和其它归附的官员们过度解读。
  这事情就跟易风现在还得供着杨勇一样,有些东西看似很简单,简单的一步却又并不好迈。平定杨广杨秀之前,易风都需要杨勇这面旗帜,没有杨勇,易风跟杨广杨秀比起来,就少了许多有利条件。正所谓团结一切能团结的人,杨勇虽然平庸无能,可在这个时代,他先皇太子的身份确实很重要,甚至他的太孙身份都是依托在其上。否决了杨勇,就是否决了他,而一个正统性,在这时代实在是太重要了。
  找不到合适取代高颎的人,那么暂时就还不能动高颎。
  还有一件事情也在苦恼着易风,那就是进军扬州之事。韦冲引高句丽出兵,这是在意料之外的事情,如此一来,易风也不得不又在计划外派李靖统兵前往应对高句丽人。加上贺若弼正率兵进攻关中,易风已经是两面作战,一支在河东蒲州,一支则远在河北平州。两线出兵超过二十万人,如果再出兵江淮,那就是三线作战了。这样多线作战,是件很冒险的事情。不但需动用更多的兵马,同时也需要调动更多的粮草。粮草暂时不成问题,可运送粮草却很是问题,每一路兵马,都需要大量的民夫转运粮草供应军械,三路兵马,就需要同时调动大量的民夫。而现在是夏收秋耕之季,他刚解散了几十万人,不可能马上又再征召起来。况且,三路作战,得调拔几十万兵马,加上数十万民夫转运粮草,关东人口虽不少,可这也等于是易风治下的一场全民战争了,对于经济生产的影响是巨大的。杨广是怎么败亡的?因素很多,但其中他屡征高句丽,大量动员兵马和民夫,导致百姓荒于生产,困于苦役,然后跟着饥荒,接着就是造反了。这就好比南北朝时差不多,打来打去,打的到处都是一片凋敝,动不动就是造反叛乱。
第504章
南征
  天下安才能人心稳,人心稳才能得民心啊。
  易风甚至在想,自己是不是应当先进兵关中啊。不过他很快又摇了摇头,十二万人马已经足够了,贺若弼杨雄屈突通那也都是久经战阵的名将,这不同于上次的代北之战。代北之战是突厥入侵,又轻敌大意。而如果杨秀一意死守,那围城攻关作战,动不动就围个一两年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十万兵马都攻不下,你派二十万三十万,基本上也跟添油没啥区别,并不会有太大的量变,反而会对自己的后勤产生巨大的压力。说到底还是一句话,杨秀出人意料的对关中控制的很强,并没有出现意料中的什么群起而反的局面。这样一来,杨秀的实力依然很强,很难说大兵一到,对面就弃关而逃,望风而降的事情发生。而全凭攻关作战,硬打并不容易。
  还是得出兵扬州,也许兵不用多,选一支精兵南下抄了淮南,与杨秀先把杨广给夹击灭了,到时再与杨秀决战。
  这一系列的问题,把易风搅的心烦起来,觉得天气越发的闷热了。他索性也不想太多了,一步步的来,他相信如今他的形势应当是三家里最好的,连他都这么心烦,那杨秀和杨广只会更加心烦。
  “殿下,好消息!”
  易风被一声高喊惊的抬起头来,只见李密大步流星的走过来,脸上露出异样的惊喜。他的后面跟着刘文静、裴寂、苏孝慈、王保等一众人簇拥着欢天喜地的走过来。
  “殿下,越国公杨素的奏折上到了,是宣誓效忠朝廷的折子。”封德彝笑着说道,他曾经是杨素的幕僚,又娶了杨素的侄女,跟杨素关系极近。如今杨素归朝,如此一来,对他来说自然是好事。杨素一入朝,肯定在朝中地位极高,他也是有了一个重要的靠山。
  “真的?”易风意外惊喜,高兴的一时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顿了好一会才起身说,“大家都到殿中去,待我更衣后就过来。”
  一会功夫,易风换了一身衣服,回到殿中。这时心绪也冷静了一些,大家都坐在殿中兴奋的交谈,连高颎和韩僧寿宇文弼等一众重臣也闻讯而来。
  “殿下,杨素归附可是真的?”高颎问。
  “刚刚收到的消息,具体的情况我也还不知道呢,太师正好与我一起听下仔细情况。”易风笑着请高颎一起入座。
  高颎觉得有些郁闷,杨素原来也是他举荐入朝的,可后来杨素走通了皇后的路线,极得皇帝夫妇宠爱,越爬越高,终于做到了右仆射,甚至还开始向他发起了挑战。当初,两个在朝中一个支持太子,一个支持晋王,是绝对的泾渭分明,相互敌视,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没想到,如今两个又要共事了。他就奇怪了,杨素不是很坚定的跟着杨广嘛,怎么现在突然又转投过来了。
  “是史万岁。”裴增笑着向易风禀报,“据军情处从陇右发回的消息,史万岁向杨秀宣誓效忠了,杨秀封史万岁为吴国公、太保、尚书右仆射。然后史万岁就动了,调集了麾下各部大约五万人马,向灵州杨素进军。”
  “杨秀的意思?”
  “还不能确定。”
  易风笑笑,“难道这是史万岁自己的意思,他倒是积极啊。可我记得好像杨秀也给杨素许诺了一堆的封赏吧,什么尚书令太师之类的?”
  “估计是杨秀见杨素迟迟不肯回复,便打算先下手为强了。而杨素见杨广形势不妙,便终于想到要归附朝廷了。”
  “不管怎么说,这是好事。杨素有什么要求吗?”易风问。
  “没有。”刘文静摇头。
  易风倒是有些奇怪了,“他没有要求我们派兵支援什么的?”
  “没有。杨素奏折中说,要为朝廷诛灭史万岁逆贼,为朝廷收复陇右河西。”刘文静如实回道。
  “越国公很有自信啊,以三万对史万岁五万,而且是孤军在外,关中的杨秀又随时可能派兵增援史万岁的情况下。嗯,其忠心可嘉,勇气可鼓。草诏,为嘉奖忠义,表彰勇猛,特进封杨素为楚国公,食邑五千户,加太傅,并升尚书左仆射,授征西平叛元帅,其所部麾下将领军官皆加勋一转,官升一阶,士兵皆记功一件,赐钱十千。”易风对于杨素的效忠那是相当的高兴。
  “杨素能击败史万岁否?是否下诏让杨素率所部撤往丰州,或者干脆直接从丰州出塞退入河东?”刘文静提议,毕竟杨素只是一支孤军,史万岁同样是名将,兵力比杨素多,而且还有杨秀做依靠。杨素这支兵马虽不多,可却很重要。处于陇右灵丰,占据着河套,虽然也已经在关中西北的萧关之外,但有这支一支属于朝廷的兵马在,那对杨秀就是一个威胁,能替朝廷牵制杨秀,甚至在关键的时候做为一支奇兵。而若是杨素与史万岁交锋,三万打五万,就算能打赢,肯定也伤亡不少,到时孤军在外,说不定就要被杨秀给趁机灭了。因此,保存杨素这支兵马,绝对比他去跟史万岁硬拼强。
  “给杨素的诏书上给他这个建议,但最终决策权在他。”易风想了想后,没有打算直接强行下令。杨素这样的人,估计他就算下令,对方也不一定理他,还是让杨素自己决定吧。
  杨素的归附,让易风心情大好,一扫之前的烦闷。
  当天,易风稍后就在金墉城中召开了一会重臣会议。
  会议上,易风终于宣布撤消总管制度,而开始推行省制。对于朝廷现在的实际控制区,正式以山河形势划分为河东省、河北省以及河南省、京东省、塞上省、塞北省这六省,并以洛阳为东京、太原为北京。其中塞上省也就是燕山北面怀荒与奚境南面部份地区,而塞北省则是原来幽州府下三蕃二十一羁縻州。原本还准备设立辽西省,不过眼下辽西由韦冲占据,易风也不打算指着地图划分来虚的。
  京东省则是把河南地区的汴水以东地区分割出来,形成河南省和京东省。
  每省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承宣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是本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提刑按察使各一人,负责司法之事。本省的军事防务则由左右都指挥使负责,三司权责分明。不过具体方面,左右都指挥使司也仅是一个统领衙门,并不能直接统领各省的府兵、禁军、边军、预备乡兵民团等,他们的职权受到了严格的监管和限制,没有枢密院的调令,都指挥使无权调动十人以上的兵马。实际上与原来朝廷对于各卫的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以上的高级军官一样,只有得到调令,他们才能统兵,平时不过是负责一省兵马的行政而已,就和如今的兵部一样,主要负责的是行政和后勤。如此一来,取消了原来大小总管们拥兵统兵的大权,使得朝廷的军队和军官们都如原来的府兵和各卫将领一样,削去了那种极强的兵权。
  “李长雅为河北左布政使、李渊为河北右布政使。元雅为河东左布政使、李敏为河东右布政使。元褒为河南左布政使、柴慎为河南右布政使。高第为京东左布政使、杨义臣为京东右布政使。徐德言为塞上省左布政使、李百药为右布政使……”
  一连串的省级官员的任命宣示,在场的则上前听旨,谢恩。虽说是省级官员,相当于原来的大总管级别了,每省都管理着十余州,可实际上三司分立,却使得一个行省有六个同级别的主官,分掌三个衙门。并且最重要的军事权实际都指使司并没有,因此省比起原来的大总管府,权柄远远不如。管民的只能管民,管法的只能管法,管军的甚至还只能管军队的行政后勤。如此一来,唯一算是比较有实权的只有布政司,但却也只能管民政,连司法权也削掉了。基本上就算是个大一点的州刺史,布政使却又有了两个。因此,第一任各省三司主官任命,最重要的还是布政使的任命,而且就算是布政使任命,朝中如高颎等人也并不那么在意了。布政使根本不如原来的大总管,甚至连中总管都不如,勉强能算个小总管,因此也没什么可争的。当上了,也没什么好高兴的。
  不过易风对这第一批布政使还是下了番功夫的,尤其是比右布政使略高一点的左布政使,用的都是自己人,岳父、舅父、义父、老师等绝对可信之人,右布政使则安排了如李渊杨义臣等前幽州府诸总管们。
  六省的布政使任命后,又任命了各省的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都算不得什么实权重职。
  接下来,又任免了一批州刺史和州都尉。有许多原来的刺史,被换下,由其它人晋升接替。而都尉这个职务其实和省都指挥使一样,名为管一州军事,实际上也只是管一省兵马的后勤行政事务,这是取代原来的中心总管。
  在品级上,新设置的省级官员,左右布政使同为从三品,左右按察使则为从三品,左右都指挥使为正四品。而州刺史品级下降,最高正四品上,最低从四品下,都尉为正五品。
  最终,太原朝廷新设置六省,而六省之下一共一百州四百三十七个县,占据了大隋三分之一州,但却是最精华的关东地区,拥有近半的人口,太原朝廷可谓是实力强劲。
  等连串的任命宣读过后,易风从高颎身上扫过,高颎如老僧入定,微闭着眼睛,并没有出来提出反对意见,这个结果让他很是满意。想必高颎也很明白,取消总管制对于朝廷来说是好事,而且从另一方面看,继续保留总管制,那么关东的诸州总管也基本上全是杨林的人,如今设立行省,朝廷中央集权,尚书省其实比以前对地方的控制更强。
  “如今杨秀派兵与杨广战于江陵,此时两逆相争,我辈也不能坐视旁观。贺若元帅正在猛攻蒲津关,李靖将军则挥兵北上迎战高句丽,虽然两路用兵,然现在机会难得,不应错过。因此,我决定立即组建南征平贼行营,直趋淮南,破杨广老巢,收复江东之地,以早日解决杨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9/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