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校对)第2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8/285

  其五,朝廷法律上禁止白丁重婚纳妾,除非是到了一定年龄,且又无子的方可纳妾。而勋官,则享有纳妾特别。
  虽然易风给的勋官特权并不如明清时代生员免役等特权,可这些也都算是很实在的特权,有不少的吸引力,哪怕易风规定勋官并没有俸禄,官员获勋者,都得是有职事官,才按散阶官品给俸禄。
  勋官无所谓官员还是百姓或者是将士,都可以授予,主要是国家酬赏。历史上,李渊起兵之后,那叫一个滥赏,他从太原进兵关中的一路上,见人就赏,动不动就成百数千的赏赐勋官,据说最多的时候一天赏赐了几千个人赏官。可李渊也还比不上李世民,李世民后来征辽还朝,直接下诏,所有渡海征辽的将士都赐勋一转,而当时随李世民征辽的有十万兵马,一次赐勋十万。而到了唐玄宗时,天下勋官更是达到了五十万之众。
  现在易风也直接把勋官这个大杀器拿了出来,按预计,五十万北伐大军,立下功劳能够有获勋资格的同样有数万之众,易风毫不小气的挥手同意了。反正到时平定叛乱之后,到时把那些站错队的家伙田产收回国有,就立马能弥补勋官赐下的这些勋田了。
  给北伐有功将士颁勋赐勋之后,易风第二道诏书是给百姓均田。所有天下无地的百姓,只要愿意迁到代北、幽燕,以及塞上、奚境、辽西一带去的,朝廷立即给授田,每丁百亩,有几丁就授几百亩。同时迁到了北方后,朝廷还会给他们无息贷款,借给耕牛种子,以及前三年免赋等等好处,以吸引中原的百姓前往北疆开垦土地,移民充边。这也是一个很惠民的诏令,毕竟人口越来越多,田地却不会变多,中原地区已经很难有空余的田了,地主豪强们的兼并,人口的增多,导致了许多人无田可耕,这样下去,失地农民增多必然就会导致贫富两极的严重分化,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矛盾的大量激增。而移民充边,均田垦荒,算是不错的一种解决方法。尤其是在如今朝廷刚大败了突厥之后,北方边疆可以说二十年都不会有大的动荡,对百姓来说,这是一个很有诱惑力的出路,特别是那些兄弟子弟多的,官府分不到田,家里也分不到田,那么离家去边关,自然是个出路。何况易风还承诺给他们提供无息贷款,提供种子耕牛,甚至有三年开垦免田赋,这可是实实在在的。
第501章
趁火打劫的高句丽
  颁下这样的诏令,易风也是苦思良久的,所谓人心,不就是这样来的,百姓有了实惠,生活能过的好,自然也就拥戴你了。而且授勋均田,移民充边,这不仅仅是拿田赏赐,而是通过这样的政令,合理的再分配,既解决了社会矛盾,又能增强朝廷的实力,增强对边关的控制。开拓进取,正是汉民族不断以来的风格,以汉文化海纳百川的特性,不断的开拓边疆,同化一个个又一个的胡夷部族,把他们改造同化为汉民族一员。
  一个授勋,收买无数将士,一个移民授田令,同时也将赢得无数百姓农夫们的拥戴,这就是易风追求的。要富强民族,不能以百姓沉痛为代价。就如历史上的杨广,易风其实觉得他是个不错的皇帝,勤奋,有理想,可他做的事情,虽然曾经让大隋威加宇内,成为天朝上国,可却让国强了,百姓穷了,结果就是宇内沸腾,庶民争相造反。
  高颎对于太子再次绕过他,直接拟诏宣示这种方式很恼火。
  可当他仔细的听过两道诏令之后,却沉默了。想要反驳,那就是跟数十万将士,千万百姓做对。太子的这两道诏书,确实是收买人心之举,可百姓管那么多,能收到实惠就是好的,他们就会拥戴,就会高兴。就好比当年杨坚篡周,同样得天下不正,上位后还把宇文氏杀了,可就因为他之后颁行的那些政策,对天下百姓是好的,是有利的,那些被杨坚篡位的北周百姓,被杨坚灭掉的南陈百姓,被隋朝吞并的西梁百姓,他们很快的就接受了,甚至全力拥戴起杨坚,称他为圣明天子。
  明知不可为而为,这非智者所为。尽管心里极为不高兴,可最后高颎还是忍了。
  太子行事,太厉害了,总是能掏出这样厉害的杀招,行事总是出其不意,而且还总是毫无破绽。
  其实易风还有一个大招,是专门用来拉拢天下读书人的,就是推广科举。虽然后世人都知道,科举的推广对士族豪门打压很大,结束了他们的政治垄断特权,让平民百姓也有机会进入官场,进入仕途。可那不过是后来的事情,其实在这个时代,出身于非贵族豪强地主的读书人,真的很少,少之又少。就算易风现在推行科举,那么得益最大的依然是那些垄断着经学的士族豪门,中小地主阶级只能算是沾点光,有条缝让他们挤进去,而普通的百姓,他们书都读不起,纸墨都买不起,又哪有机会科举,有机会取得好成绩?
  因此易风相信,推出科举,并不一定就会立即取得所有世族豪门的坚决反对。毕竟历史明证,在真正开始科举的唐代中期,垄断了科举的,其实正是那些世族豪门。
  不过易风也不打算太急,等到了洛阳之后,再慢慢来也不及。阻力肯定还是有的,关键还看如何运行。
  当日酒宴过后,易风亲自在太原城郊举行了盛大的授勋仪式。
  所有获勋者,都得到了一枚勋章和一把勋刀,以及一枚勋官授书。
  易风亲自从数万获勋者中挑选了一百名功勋着著者,高级将领以及小兵都有,但都表现极为出色。易风亲自给他们授勋,当着当日参加这个仪式的超过二十万人的观注下,为他们授勋。获得易风亲自授勋这一百人都不由的极为激动,如李靖这员大将还好些,毕竟贵族出身,又在朝中当过官,在边关又打了这么多漂亮的仗,面对易风亲切微笑的拍他肩膀时,他也只是微笑着回答。而当易风将一把骑兵刀式样的勋刀交到一个普通士兵手里的时候,那个黑壮的厚子激动的泪水哗哗的,谢恩的时候声音都哽咽了。对于出身于山地猎户的他来说,皇太子那就是高高在上,云端里神仙一般的人物啊。皇权天威对于他们这些山野小民来说,真正的是不敢仰望。而现在皇太子不但亲自站在他面前,还授他勋刀和勋阶三转,特赐勋章,这份荣耀,简直就是光宗耀祖,祖宗坟上冒青烟了。
  对于这个激动的难以克制的黑汉子,易风始终微笑着,还特意多停留了一会,拍他的肩膀,温言赞赏着他,最后,易风甚至当众宣布,将这名在战场上用一杆旗枪和一把横刀杀死了七名突厥兵的小小大头兵,破格选入北衙亲勋翊卫中做为一员八品勋卫侍卫。这个任命让当场的观礼将士们激动的妒忌羡慕恨,那个黑汉子更是激动的跪在地上不肯起来,不停的磕头。参战前,他只是一个小小的河东府兵,如今却一下子成了八品官,甚至成为了皇太子的近身侍卫,这是何等的荣耀啊。原本只有品官子弟才能担任的勋卫,皇太子居然授予了他。
  高颎一直坐在台上,观看着皇太子的那一番番表演。是的,高颎认为皇太子的这些行为都只是在表演,在做戏。可不得不承认,皇太子很会演,以前他觉得晋王会演戏,可如今看来,青出于蓝啊,这位杨广的私生子,比杨广会演戏的多。看看现在,皇太子不过是微笑,拍拍受勋者肩膀,再说些赞赏的话,或者破格提拔封个小官,立即就能赢得台上受勋者的感激涕零,甚至连台下的那些将士也个个热血沸腾,把自己当成了台上的人。
  了得啊,厉害啊。高颎跟皇太子接触的时间越长,就越发不得在心里承认,太子确实厉害。想起这些天太子接二连三的动作,自己吃的那些憋,他都不由的觉得输的不冤。
  那场热闹的授勋过后,贺若弼正式誓师帅军南下,其余的南衙军也开始陆续领了丰厚的赏赐开始兴高采烈的扛着包裹成群结队的返乡,民夫们也得了许多赏赐,高兴的回家了。
  太原一下子散了几十万人。
  北衙军这时也已经打点好行装,开始陆续南下,去接收关东各州。
  “殿下,辽西急报。”李密脚步匆匆的进来禀报。易风正在看书,对他点了点头,示意他坐下说。
  “营州总管韦世冲拒绝诏令,拒不离开营州,而且,韦冲还勾结了高句丽,正引高句丽王发兵。”
  易风放下书,“韦世冲好大的胆子,看来他是坚决站到杨广那边去了,高句丽发兵了吗?”
  “据监察院传回的消息,高句丽王高元亲率步骑八万,已经越过了辽河,进入了辽西营州。”
  易风重重一拳砸在书桌上,这算是他预料之外的事情了。他有心防着韦世冲,没想到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而且比想象中的还要糟糕。韦世冲不但拒绝听诏,不肯离开营州,居然还勾结了外族。高元,去年犯境,引得杨坚派三十万大军征讨,结果因为准备不足,征辽军还没有与高句丽开战就败了。可就算如此,高元看到隋朝真的派大军东征,还是吓的要死,最后不得不上书自称辽东粪土臣元,称臣请罪。没想到,这才过了多久,高元居然就又如此胆大起来了。竟然想趁着中原内乱之时,来混水摸鱼。
  真是该死。
  “立即传令罗艺、房乔,让他们暂时退回来,先守住渝关,不要让叛军踏入关内。朝廷会立即调派兵马前往讨贼。”易风立即做了决断,原本以为有罗艺和房乔两人就足够了,可现在高句丽发兵八万嚣张渡过辽河,罗艺和房乔两个就不够看了,若是他们继续守着先前的命令东进,搞不好就得丢了性命。现在当务之急已经不是拿下营州,而是得先守住山海关,此时则称渝关的关城,不能让他们攻入河北平原。
  “调何人前去御敌?”李密问。
  “让李靖去吧。”易风想了想,最后还是觉得李靖最可靠一些,“让翰林院拟诏,调太子左虞侯率、北衙左神威卫上将军李靖为东征行营元帅,调杨义臣、李渊分任东征军行军长史和行军司马,从北衙、边衙抽调十万兵马,另外传诏三蕃,让他们配合出兵,共讨辽西叛逆。”
  诏令发出之后,高颎与韩僧寿赶来面见易风。
  “殿下,听说营州韦冲勾结高句丽,高句丽王高元率八万步骑已经越过了辽河?”
  “嗯,我已经派李靖为元帅,调集北衙、边衙十万步骑平叛。”
  “殿下,老臣以为高句丽来者不善啊,切不可大意轻敌,当此之时,后方绝不能有闪失,不如立即征召南衙兵马集结,早做准备。”高颎道。
  易风摇了摇头,“区区高句丽八万人马,还不至于如此。虽然去年东征失败,但并非因为高句丽有多强,只不过当时准备不足而已。况且这回是高句丽来犯,是在我大隋的疆土上作战,有本土优势。有李靖和十万兵马足矣,何况我还向三蕃传令,让他们出兵配合。”
  韩僧寿出言道,“臣请求往辽西抵御高句丽。”
  “杀招焉用牛刀,你是朝廷的枢密副使,如今贺若副使领兵南下,朝中正需要你这样的老帅镇守。朝廷马上要移往洛阳,调度方面还需要你多出力呢。”易风轻轻几句话拒绝了韩僧寿的要求。
  高句丽的出兵虽然出于预料之外,但易风并不打算改变计划。
  “三日后,照计划移师洛阳!”
第502章
杨素
  陇右、灵州。
  杨素自击败达头之后,便一直驻兵灵州城中,同时派遣麾下大将周罗睺分兵驻守丰州。那一战,杨素不以寻常战法,放弃了传统的汉军对付骑兵普通用战车、骑兵和步兵相互交叉配合的阵法,而直接面对着达头军摆开了骑兵阵势,引得达头欣喜来攻,结果突厥人求胜心切,轻敌之下队形不整,被经验丰富的杨素抓住一转即逝的战机,派出了最精锐的重装骑兵突然出击冲锋,然后亲率大军随后掩杀,因此大败了达头的十余万大军。那一战杀的是天昏地暗,两军大军数十万人展开了惨烈的撕杀,双方都是拼了命的进攻,最终还是杨素笑到了最后,可麾下十五万大军也损失惨重,损失超过一半以上。
  达头损失更加厉害,只剩下五万余兵马逃出战场,正当杨素准备趁胜追击之时,京师却生变故。史万岁狡猾的脱离大营率兵往凉州,结果杨素手中只剩下三万余兵马,不得不退守灵、丰二州,以做休整。史万岁占据甘、凉、会数州,反拥有近五万人马。也正因如此,西路军一分为二,互相提防警惕,一直都没能有进一步的动作。
  杨秀派人过来传了数道诏书,给他封的官一次比一次大,先是加太傅,然后是晋左仆射,后来甚至干脆直接封尚书令,今天新到的这道诏书,又加封他为太师。他的一众随军的儿子,甚至还全封了郡公,连孙子都封了县公了。后来杨广也终于派人送来了圣旨,赐封他楚国公、太师、尚书令,甚至追赚他父亲为郡王。
  “父亲,你还在等什么?”长子杨玄感不解的问父亲,父亲书房桌上摆着那一道又一道的加封诏书,一次比一次的封赏高,可父亲却根本没有半点动静。
  “还少一道圣旨。”杨素坐在胡椅上,手捋着胡须捧着一本书在手,可半天了却没有翻动一次,明显的心不在焉。
  杨玄感不明白,还少什么圣旨,难道父亲还等着封王?
  “玄感,你还是太年轻了。”杨素说,“要是你一直这个样子,杨家以后如何交给你?”
  “父亲,上次大战,我可是率领麾下三千骑击败了倍数之敌,打的突厥人落荒而逃的。”杨玄感回答,“父亲只怕还不知道,如今军中都呼孩子楚霸王。”对于自己得到这个称号,杨玄感十分的自豪。他也在这次的北伐中,用马槊证明了自己。
  “据消息,杨秀用计擒杀了杨昭,并夺回了益州军和益州。而高颎贺若弼韩僧寿宇文弼等人迎杨林入太原,软禁了杨勇。还有,杨广向高句丽借兵,高句丽王率八万辽兵进入辽西。杨林派贺若弼率十二万步骑南下进攻关中。”杨素一面看着儿子为他倒满美酒,一边说:“最新的消息,史万岁已经向杨秀效忠,此刻正率兵赶来,兵过了会宁关,离我们大概只有三天行程。”
  “这怎么可能,史万岁不是杨勇的人吗?”杨玄感不明白史万岁怎么突然就投了杨秀?
  “玄感,你多用用脑子,史万岁这个莽夫是什么样的人你难道不清楚,贪婪无比,毫无忠义可言。当初他在西南打仗时得罪了杨秀,被参入狱,是晋王费蛋心力将他救出来。结果呢,后来他又毫不犹豫的接收了杨勇的收买,背叛了晋王。现在,他又投了杨秀,我一定也不觉得稀奇。据说,杨秀给他的条件是封他为吴国公,加太保,尚书右仆射。这个贪婪的家伙,现在居然想当起三公,做起宰相来了,他也不瞧瞧,就他那鸟样,有什么资格出将入相?”史万岁多次在杨素手下统兵,对史万岁杨素自认为是看的相当透彻。这个家伙向来桀骜难驯,在自己麾下时,就多次不听号令,胆大妄为,可偏偏这个家伙却总觉得自己打压他,抢他军功。他也不瞧瞧,自己需要打压他,需要抢他军功?
  “出将入相,史万岁没这脑子,打仗冲阵还行,但也顶多就是个骑将,最多算是个大将,连帅都论不上,比起父亲,他差的太远了。”杨玄感连忙拍父亲马屁。
  “这人别的本事没有,但胆子却是向来大的出奇。老夫也想不明白,他哪来的胆量,居然敢率兵前来挑战老夫。”
  “会不会是杨秀的指使,父亲一直没有回复他,他便先下手为强了。”
  杨素端起酒杯喝了一小口,拿起书看了两眼又放下了,这个时候他确实没什么心情看书了。史万岁率兵前来,明显是冲着他来的,这让他很是诧异,这究竟是史万岁自己的意思,还是杨秀的意思?一方面他觉得这可能只是史万岁自己的意思,这个家伙虽然几度在自己麾下,可却一直与自己不和,总觉得自己打压了他,甚至总想取代自己。现在说不定他得了杨秀的宰相许诺,就立即胆大包天的想要乘火打劫,乘如今自己手下兵微将寡之时,攻击自己,取代自己。可另一方面,他又觉得如果没有杨秀的指使,或者是杨秀的默许,史万岁胆再大,他也不敢主动来挑战自己的。
  不管怎么说,杨秀是不可靠的。
  “父亲,孩儿不明白,你不是一直支持晋王的吗,如今他已经称帝,拥半壁江山,你为何却不肯接旨回复呢?晋王许的条件,也不错啊。”
  杨素摇了摇头,当初他支持杨广,那也不是一开始就支持的,而是仔细的观望了许久,见到太子确实已为上所恶,晋王又深得上心,拥有了极大的赢面的时候,才最终下注到晋王身上的。可现在并不一样,局势在变,变的很厉害。杨秀、杨勇、杨广三个皇帝,或者说杨秀、杨林、杨广三方势力,现在没有了皇帝的干涉,只能各凭实力,而这三方之中,杨秀无疑是最弱的,又是众矢之的,弑君篡位之名坐实,想要翻身很难。杨广和杨林这对父子的争斗,杨广并不占半点上风,尤其是刚刚杨昭居然被杨秀杀了,这对于杨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太子突然被杀,还丢了益州五万兵马,连着益州这大片地盘也转眼间就回到了杨秀的手中。杨广死了太子又丢了三分之一的地盘,甚至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杨广本来只有两个儿子,现在长子在杨秀手上,次子也还落在杨秀的手上,杨广现在连儿子都没有了。剩下一个私生子杨林,还成了最大的对手。
  杨素左思右想,都觉得杨广的前途堪忧,这也是他一直没有回复杨广的原因。
  杨素向来的观念就是绝不站到注定失败者的一边。
  “听父亲之意,居然是想投杨林?”杨玄感很惊讶。
  “有什么值得惊讶的吗?”杨素教训儿子,“我们当然得站在胜利者的一方,这方面为父不得不佩服高颎老贼,苦心支持了太子二十年,一到最要紧的关头说抛弃就抛弃,根本没有半点犹豫,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果决。为父还是不够果决啊。说来,为父跟杨林也还是有些交情的。”
  “可我们如今在陇右,被挡在萧关之外,史万岁又挥兵来攻,咱们若是此时投杨林,杨秀岂会坐视,说不定他会派兵来攻。如此,咱们只能退守丰州,或者退往河东吗?”
  “我现在是不在意投杨林的,可杨林却一直没有派人来联络我啊。”杨林毫不在意向儿子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其实杨林是有派人来联络过的,那时杨玄感还亲自跟着一起见了来人,不过他相信父亲的意思是杨林没有和杨秀杨广一样的给出优厚的条件。以父亲的身份,如果没有半点足够的重视,就这样主动的贴上去,未免太掉身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父亲一直以来视为对手的高颎如今还是杨林朝的尚书令、太师,父亲越加的会在意这些了。
  “或许是杨林看为父手上只剩下这三万人马了守着两州之地,不够注视。或许,为父应当拿史万岁好好的开个刀,再展露下为父的本领。”杨素把玩着手中的酒杯,轻笑着道。
  父亲的也许往往就代表着他主意已定。杨玄感端起酒杯正要往嘴边送,一听此言连忙放下。“跟史万岁开战?”他有些怀疑的重复。若不是心里一直崇拜着父亲,他还真以为父亲是在开玩笑。史万岁有四万多人马,而他们只有三万,这段时间听说史万岁还在河西招兵买马,而且说不定史万岁此次前来是得了杨秀的授意,那么杨秀的兵马随时有可能杀出萧关来。他们守在这河套,又无援兵,如何打?
  况且父亲虽然厉害,可史万岁这个家伙也一样勇猛。他狂虽狂,可也确实有狂的本事,上次与突厥人决战,他可是亲眼看到史万岁率部冲锋的场面,那叫一个骠悍。史万岁不但猛,而且麾下也有许多的猛将,其中有个叫张须陀的,他就有很深的印象,看似不显眼的一个中年人,可带兵却是滴水不漏,还自创了一个什么八风阵,真真了得。上次他率一营人击败了两倍的突厥人,可张须陀却以自己的八风营,干趴了上万突厥军。
  “打仗又不全凭数量,要不然我们上次如何以十五万大败二十万突厥军?而杨林又如何在代北只以几万人马败了突厥十几万人?打仗,靠的是脑袋!”杨素指着自己的脑袋。
  父亲总是有办法做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许多人总是说父亲用兵全靠一个残酷二字,军法严苛。可他们却没看到,虽然父亲用兵极严,可在朝廷诸将中,却又是最得麾下将士拥护的大帅。他总有办法使将士拥戴,甚至陪上性命也在所不惜。其它如史万岁、贺若弼等所谓名将,可从没有人能做到这一步。他曾向父亲问起过其中的诀窍,父亲的回答只有一句话,“唯赏罚分明尔!”
  话很简单,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
  “可我们只有三万人,还有不少伤兵。”
  “对付史万岁这个莽夫,三万人足矣。”杨素自信的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8/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