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校对)第2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8/285


第538章
屠龙
  长春殿,易风与高颎相对而坐,悠然下棋。
  棋盘之上,两人落子如飞,都没有过多停顿,执黑的高颎风猛抢实地,借着右下角的转换在中腹形成厚势,取得了主动权。然而在进入后半盘后,高颎却昏招迭出,先是在左上角的战斗中弈出问题手,一条大龙被白棋分割,随后又在中腹的劫争中出现低级误算,被易风一路跳点,一剑将黑棋大龙杀死,见此高颎立即爽快认输。
  “陛下棋高一着,老臣自愧不如。”高颎投子放输。
  易风哈哈大笑,精神抖擞,“胜固欣然败亦喜,太师这心态才是真的好。”一连赢了高颎三盘棋,把把都是前方争夺激烈,高颎大占优势,然后到了中期总会出现一些不该有的低级失误,再到后期昏招迭出,摆明了,高颎这是在故意让易风。甚至能做到掌控局势,其实已经说明高颎棋艺比易风高出的不是一星半点了。高颎让棋,还让的这么果决高调,无疑也是在向易风表明如今自己的态度。他确实不想跟皇帝争什么,自愿认输,愿意退出了。
  围棋之术,越到了高手对弈之时,往往越需要懂得弃子。围棋中的倒脱靴就是先挤死自己一大块,天地宽敞后方能腾挪自如,不必进退维谷。到了这种段位,最忌讳的就是寸步必争,最终得一地而失全局。棋局之道,变幻百端,因人而异,爱财者因贪失误,易怒者由愤坏事。
  所谓棋如人生,对棋也是一场战争,孙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谋其次伐次下兵攻城,可以很好的解释围棋大龙攻杀要诀。对于攻方而言,如果打算攻击对方某处大块棋,那么就得行记住,不要贪小便宜的先走出剪尾巴之类的招数,这种小便宜就算是白送的,也不要贪吃,不妨等到官子时再吃,在此以前,如果不能攻杀大棋的话,干脆不要碰它。大概是围棋战术中的“不要打草惊蛇,攻击勿靠”。否则对方可以借弃子腾挪,做眼,消了劫材,还得了先手。从围棋延伸到兵法,也同样是如此,便宜是贪不得的,也不能斤斤计较,寸步必争,高手,需要看到的是大势。为了大局,得懂得和舍得主动弃子。
  高颎明显就是这样的高手,一个执政近二十年的宰相,那是精明到极点的人物,又怎么会看不明白这些。
  “太师再来一局否?”易风问他。
  “老臣不行了,连战连败,已经士气俱无了,可不敢再樱锋芒。”高颎说着拱起手,连忙摇头。他刚过六十,头发胡须皆已花白,身架子很大,可却显得有些瘦弱。“老夫还有些自知之明,就不打算再自讨其辱了。”
  “那就喝点茶,我这有自西南夷人进贡来的茶,别有一番味道,非常不错。”易风作个手势,内侍趋前,上前撤去棋盘,然后端上茶。除了几个宫人内侍,这座偏殿里只有他和高颎,殿中熏着龙涎,香味沁人心脾。“说起来西南之地虽多大山,可也物产丰饶,茶叶、树木、药材、矿产等等,可惜中原朝廷向来重心在北方,对于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几乎是很少顾及,其实我觉得,西南其实比西北更有开发价值。西南诸地虽山多水险,可部族众多,缺乏足够强大的势力,只要朝廷真正向西南开发,他们很难阻止的了这股大势,用不了多久,也许几十年时间,就能够将西南这块生地开发为熟土,到时西南诸地又将成为帝国的一块安全的后院,提供大量的人口和各种物资。”
  “北方尤其是草原之上,向来是中原的心腹之患,时刻不能轻敌大意啊。忽视了西南夷,不过是癣疥之患,可如果忽视了北方游牧部族,那就是心腹之患。历代以来,北方胡人都是中原大敌,匈奴、鲜卑、柔然、突厥,这些强大的草原部族都曾经压的中原汉人喘不过气来,何况历史上还有过五胡十六国时期,更是几乎灭绝了北方的汉人。前车之鉴啊。”高颎接过泡好的茶,轻轻吹着热气,小抿了一口。高颎做事总是有条不紊的,易风早就注意到。“北方的游牧部族当然不能轻视,但西南地区也不能就此忽视。北方的草原,我们可以击败他们,却无法占领草原,更无法灭绝他们。匈奴衰弱了,有鲜卑人兴起,鲜卑人南下中原了,又有柔然人崛起于草原,柔然人衰弱了,又有突厥人兴起。总之,鲜卑人入主中原,在北方建立起魏朝,可中原王朝虽数次击败草原部族,却从没有在草原建立起真正的统治,对于草原,我觉得我们得换些策略了。”
  “那可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啊,老臣已经老了,虽然也想为陛下再出力,可身体已经不行了。还请陛下能够恩准老夫致仕归乡!”高颎很清楚的知道今天皇帝召他入宫来是做什么的,他也不会真的就顺着皇帝的话去谈什么朝廷对北方的新策略。
  “我是真的不愿意失去高相啊,新朝刚立,万事纷杂,正需要高相这样执政二十年的老宰相,你是三朝首相,是国之柱梁啊。哎,可相国年迈,多年操劳也确实需要处处休养一下身体。这样吧,我答应你先回乡去,但如果我遇到了什么重大难决的事情,还是会派人去询问太师的意见的,好吧?”易风一副万分不舍的样子。
  “臣深感荣幸,若能脱离尚书省繁重的工作,只是为陛下提供一些建议,臣自然会尽心心责。”
  “好。”易风端起茶杯,喝了一大口。高颎如此识时务的退出中枢,这是一件极大的好事。
  “太师离开尚书省,那么有什么合适的人可以举荐给我吗?”
  “如今的左仆射杨素与右仆射苏威,都是高祖时就极得信任的能臣,有他们在尚书省,当能很好的辅佐陛下,此外现任吏部尚书牛弘、兵部尚书苏孝慈、工部尚书宇文恺都是极不错的合适人选,其它的老臣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当初大隋建立,陛下一改北周官制,面采用汉魏制度,官制方面也采用了许多齐国官制,又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度,其后省州撤郡,更是大大的加强了中央的集权。只是这些年过去,尚书省做为执政机构,在老太师的执掌下,确实发挥的很不错。可门下省和内史省却不太尽人意啊,本来做为侍奉谏议机关,掌审查政令及封驳还兼掌皇帝衣食供奉等日常生活事务的门下省,以及专司起草皇帝诏令,为中枢制令机关的内史省,根本没有起到多少应有的作用啊。”易风向高颎说道,三省本是分掌决策审议以及执行,将原本的宰相大权一分为三,这是皇权对相权的削弱。可隋朝虽建有三省,但尚书省权重,且这些年来尚书省的权责越来越大,门下和内史省都已经差不多沦落成尚书省的下属机构了。如今高颎走了,可尚书省还要杨素和苏威这两人,苏威还好些,他相信这个人不会给自己制造麻烦,但杨素就不同了,这是一个野心勃勃且能力极强的人,能力与高颎不相上下,但野心更盛,也更年轻。易风不希望高颎虽然走了,可尚书省依然一家独大。
  高颎当然是清楚这里面的细节详情的,可他都是已经走的人了,何必跟杨素过不去,因此只是不接话。
  “我有个打算,等明天朝会上太师正式致仕之后,朝廷宣布尚书令将永不再授人,以示对高相的嘉赏。”易风笑着道。
  高颎听了心中微微一动,成为本朝唯一一个尚书令,这确实是人臣的殊荣,不过他相信这绝对只是皇帝心里更不想以后再把这个尚书令的重职授人而已,嘉奖他不过是顺便为之。
  “我还有个想法,打算设立政事堂,让宰相们集中办公。尚书省之左右仆射、门下省之纳言、内史省之内史令皆加平章政事衔,为宰相,再以秘书监、御史大夫、吏部尚书、民部尚书、京兆尹加参知政事衔,为副宰相。政事堂九相执政,在政事堂中集中办公,宰相们轮流值政事笔,政事堂设在门下省。政事堂与枢密院,一执政一掌军,文武相济。”易风向高颎透露着自己接下来对于朝堂局势的改变计划。
  虽然易风只说了这么一个大概,可高颎已经马上听出来了这里面的重要之处。
  最重要的就是政事堂了,以往三省六部制,朝廷的制度是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因尚书省不轻易设尚书令,因此实际上尚书以左右仆射为主官,因此三省有四个宰相。但因门下和内史省权柄都被尚书省侵占,因此实际上宰相就是两个,左仆射为首相,右仆射为次相,内史令和纳言,空有虚名而已。可现在不一样了,政事堂集中办公,意味着在原来大权独揽的尚书省之上还有一个政事堂,而政事堂却有正副九个宰相,还有一个什么政事笔,不用说一听名字就知道,宰相们轮流掌握这支笔,谁握这支笔谁就算是首相了。如此一来,岂不就等于左仆射也就不再是首相,而是九个宰相轮流执政了,这可就不再是只有虚名的宰相,而是真正的宰相了。
  显而易见,这个政事堂就是奔着如今独揽大权的尚书省去的,甚至政事堂都不设在尚书省,而是设在门下省。
  更让高颎暗自心惊的还是这个政事堂设立后,枢密院却依然是独立在政事堂外的,也就是兵权军政之一块,是真真正正彻底的从宰相手里分出去了,宰相是再不能掌握兵权了。
  原来这就是新皇帝的后招,看来自己就算不主动退下来,皇帝也完全有办法把权柄收上去。九个宰相,天呐,还轮流执政,再加上一正三副四个枢密使,那这朝廷中央,可就有十三位顶级重臣了,想要再如重前那般做到大权独揽,做一个首相,那真的是很难了。他突然心里有些高兴,杨素一直想要取代自己,如今自己终于主动请退下去了,他一定以为自己以为就是朝中的首相了,可是,不知道当他听到明天皇帝在朝堂上宣布这些的时候,他会是个什么样的反应。想做首相、权相,别做梦了。大隋朝,以后再也不会有那样的宰相了。
  第二天,新皇在朝堂上正式接受了高颎的致仕请求,高颎当即辞去了尚书令之职,但保留了太师这一荣衔,皇帝特别为致仕后的高颎赐四轮马车一架,并让少府寺于高颎老家蒲州奉旨敕建齐国公府一座,加赐五百户封邑到封邑一万户,实食封五千户。
  然后,新皇让宣旨官宣诏,于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以尚书左右仆射、纳言、内史令加平章政事衔为宰相,以秘书监、御史大夫、吏部尚书、民部尚书、京兆尹加参知政事衔,为副宰相。九相共同在政事堂办公,轮流执政事笔,政事堂下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五房,分理众事,翰林院归入秘书省。政事堂与枢密院并立,宰相不预军事。平章政事视正二品,参加政事从二品,枢密使正二品,枢密副使从三品。
  尚书令自北以后不再授人。
  “大隋皇帝令,尚书左仆射杨素加平章政事衔,尚书右仆射苏威加平章政事衔,李纲晋门下省纳言,加参知政事衔,薛道衡晋内史令加平章政事衔,俱为宰相。晋魏征为秘书监,加参知政事衔,晋刘文静为御史大夫,加平章政事衔,史部尚书牛弘加参知政事衔,民部尚书樊子盖加参知政事衔,晋徐德言为京兆尹加参知政事衔,魏征刘文静牛弘樊子盖徐德言俱为副宰相。”
  每一个被念到名字者,都起身上前跪听宣封。
  诏书念完,杨素等九位新拜封正副宰相一起谢恩领旨。
  九位政事堂宰相拜封过后,宣旨官再次宣诏,这次拜枢密使,枢密院增设正副使共五人,王保为正使,也称中使,他之下,又有左右前后四位副枢密使,贺若弼为枢密左使,韩僧寿为枢密右使,史万岁为枢密前使、李靖为枢密后使。
  宣诏官又捧出一道诏书,继续宣诏,魏征为尚书省左丞,李密为尚书省右丞,刘行本晋刑部尚书、柳述为兵部尚书、苏孝慈晋黄门侍郎、元无竭为内史侍郎……
  杨素坐在席上,看着一个又一个官员上前听封接旨谢恩,心里突然觉得空荡荡的,高颎终于走了,可他却没能成为首相。
第539章
白狼城大捷
  刀枪如林,旗帜如海。
  当罗艺率领着骠悍的突厥轻骑兵自卢龙塞奔出,在群山中沿着河谷里的古道杀到了白狼城的背后,无数的羽箭如同暴雨一般倾泄而下时,自渡过辽河以来一直狂妄不已的高句丽人终于感觉到了恐惧。当骠悍的突厥骑士,装备了大隋的骑兵刀、索子甲、皮甲,配备了足够的羽箭后,那是一种何等的威势?
  他们装备的羽箭都用极好的猛禽翎毛,配上了钢制箭头,这些箭远比普通的突厥羽箭更重,同时也更加犀利。精钢的箭头打制成了三棱形状,拥有极强的破甲特性。射术精良的突厥骑士们在马背上娴熟的张弓搭箭,迅速的将一支支昂贵的三棱破甲箭射出,利箭发着呼啸声飞驰而出,透入一个接一个的高句丽人身体之中。
  一排排雪亮的刀光,卷起无数血光,正面的战场上,李靖的旗令兵已经摇动令旗,装甲战车之后一直养精蓄锐的胸甲铁骑军也终于出动。骑兵们身着耀眼的镜甲,翻身上马,分为两部,自车阵左右绕阵而出,缓缓加速,以整齐的队列冲向敌阵。
  胸甲骑士纷纷在马上拔出骑兵刀,刀光胜雪,甲光耀天。
  战车阵缓缓的向前推进,一步步的挤压战场空间。
  但凡挡在他们面前者,皆被碾压成泥,到处都是飞溅的鲜血,高句丽人终于见识到了隋人的强悍,知道了什么叫做铜墙铁壁,什么叫做铁骑,什么叫移动堡垒。而他们此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明白了对面隋人的狡诈。这些隋军突然出关,沿着海一路东进,直杀到白狼山下白狼城。突然杀到的隋军一开始只是围而不攻,引的他们发兵来援,结果却半路遇伏。如果只是这样,还算不得什么。可这些无耻的汉人,却总隐藏着自己的实力,等他们发大军前来,终于突破路上的拦截杀到白狼城下救援时,那个该死的李靖却一下子又变出了许多兵马,把新到援的兵马也给一下子围在了白狼城,今日两军山下大战,李靖军一直处于被压着打的状态之下,不停的缓缓后退,引得城中主将决意全军杀出,一举击败李靖所部隋军时,该死的,在他们背后却突然又冒出来一支大军。
  吃了许多亏上了许多当,一直小心谨慎的高句丽人还是上当了。他们怎么也没有料到,早在发兵之初,李靖就派了罗艺率领一支突厥精骑,从北面走古道绕路而来,最终当白狼城的高句丽人兵马尽出,眼看就要胜利时,突然出现在了高句丽人背后。
  高句丽人腹背受敌。
  这个时候就算想要撤回白狼城,也已经来不及了。
  铁骑军如墙推进,骑兵刀与密集的马蹄,成了高句丽人的恶梦。还有后面不断呼啸着飞来的突厥骑兵的骑射羽箭,加上那些厚实无比,比乌龟壳还要硬一样的移动战车里装备的投石车和重弩。配重式投石车能够迅速组装和拆卸,配合战车阵拥有极强的打击力量。一块块拳头大的石头,甚至有些人头大的石弹被高高抛起,然后呼啸着落入高句丽人的军阵中,中者立毙。而那八牛三弓弩,更是能不断射击,甚至还有一窝蜂,一次可发一百支箭的恐怖弩机。
  当罗艺如计划的出现在了高句丽人的背后时,李靖脸上终于露出了微笑。是时候结束这一场战斗了,“吹角,全军出击!”
  无数的弓弩手开始站在战车上,站在战车后,随着战车缓步向前移动,一面向着高句丽人一箭一箭的射出手中利箭。投石车和弩车也在不断的发射,而长矛兵与刀盾兵牢牢的守护着战车,保护着这道移动的城堡,高句丽人想要拼死冲击车阵,只能扔下一具具的尸体。
  仅仅只是两军夹击后的顷刻之间,已经有成百上千的高句丽战士倒下。他们生活在苦寒的辽东,向来自诩为东方的霸主,可眼下,他们却打心底里直冒寒气。他们还从没有打过这样的战,这种让人完全绝望的战斗。
  高宁侧头看着十余丈后面的高武,这位高句丽王子脸色煞白,显然同样没有料到他们最终一步步的掉到了隋人精心设计好的圈套之中。高宁现在心里还想着,之前这位王子,在听到隋将李靖终于不再如同乌龟一样缩在高大坚固的渝关之后,而是肯出关来战时的那份兴奋。似乎隋军一出了关,就已经成了待宰的鸭子,成了他的猎物一样。不过现在想想,当时也并非只要高武一人是持这种态度的,他自己当时不也想着隋人精锐尽在西部打内战,眼下这支来战的隋军不过是支东拼西凑的乌合之兵而已。他那时也想着随高武前来,也随高武大败这些隋军,然后立一笔军功,甚至说不定到时还能成为第一批杀入关内的将士嘛。甚至自己当时还想着,入关之后,到时能抢到多少丰厚的战利品,如何发一笔财。
  可谁又能想到,这个以前根本没听过名字的李靖,听说只有三十岁,可却居然这么厉害。还有那支背后杀出来的隋军,他们到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刚才冲在最前面的几部兵马,已经完全溃败,后阵的几部,也被突袭击溃了。
  李靖这是要将他们一举歼灭,斩尽杀绝啊。
  西京,皇城,门下省。
  政事堂中,九位正副宰相皆在,另外枢密院的五位正副枢密使也被召到堂上,一起向皇帝禀报最新的辽西军情。
  易风扫了一眼众宰执,“通报一下辽西军情。”
  列席会议的监察院军情司裴增出列上前,“陛下,诸位宰执,最新辽西军情,燕山道行军元帅李靖数日前率部出关,与高句丽大战于白狼城。李靖先是一路突袭杀到白狼城下,然后围而不破,诱高句丽人发兵来援,再半路伏击败之。待高句丽人再增兵往援,一路节节阻击,最后放高句丽援军入白狼城。之后李靖攻城佯装败退,引高句丽出城追击,双方战于城外白狼水河畔。待高句丽军诱离城池数十里后,罗艺率另一路兵赶到,出现在高句丽人背后,然后两军前后夹击,高句丽人于是大败。”
  裴增语气很是兴奋,“白狼城一战,前后共计斩首八千余,俘虏一万三千余众,并收复白狼城,缴获战马两万余匹,铠甲刀枪不计胜数,粮草数万石。”
  听到这个捷报,政事堂上一众宰执都很高兴。唯有易风却是紧皱着眉头,易风已经在调动兵马,向幽州集结,准备收复营州。可李靖却不顾自己的命令,擅自出战,虽然打了一个胜仗,可这却是冒险行为。胜了固然好,可万一这次若是冒然出击败了,那说不定现在渝关和卢龙塞都丢了,高句丽人已经杀进关,驰入一马平川的河北平原了。
  “李靖现在何处?”
  “李靖将军留营州刺史房乔守白狼城,然后他与罗艺将军率军沿海边东进。”裴增回道。
  杨素招吏员拿来地图,在地图上看了几眼,目露担忧的对易风道,“陛下,李靖莫不是想要拦截高元退路?”
  “这个李靖,真是好大的胆子。”易风早已经猜到李靖的目的了。他没有率兵沿白狼水东进,直趋营州,却反而沿着辽西走廊,一路向东,明显不是要绕圈子去营州,而是想要拦截包抄高元了。看李靖的方向,极有可能是要前往松山,也就是后世的锦州,他这是要守住大凌河,截断营州与辽河东岸的高句丽重镇辽东城之间的通道了。锦州这个地方,临河靠山,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地方,抢占这里,能达到目的。不过易风担忧的是,这里地势虽然不错,可并没有什么坚固城池可依,再加上这里已经远离渝关四百里,高句丽辽东城到锦州也是这个距离,营州离锦州更近。李靖这不是去拦截人家,这是自己往人家包围里送。
  “得立即发兵辽西。”枢密使王保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粮草军械等俱还未准备好。”民部尚书樊子盖如实相告。
  易风挥了一下手,“等不及了,李靖都已经带着大军一头扎到辽西了,而且还扎的这么深,这都已经快到辽河了。朝廷若是不能马上跟进,他就有孤军深入被包围吃掉的危险。虽然我现在恨不得立即把李靖免官去职,可这事得先放一边,打赢这一仗最重要,不能让数万大军丢在辽西。去年我们丢了三十万人在那里,今年不能再来一次了。枢密院立即发令调兵,民部无论如何也得保证粮草军械的供应。”
  “派何人领兵?”王保虽是枢密使,可枢密院掌的是调兵权,这任命将领的选将权,却是在皇帝手中的。
  易风扫了一眼三个枢密副使,贺若弼、韩僧寿、史万岁,还有一个副使李靖,眼下却正是那个惹出麻烦,需要去增援的人。
  “韩帅统兵走一趟吧。”最后易风点了韩僧寿的将,李靖是他的外甥,相信他会尽心的,而且韩僧寿用兵也比较稳重,至今还未曾败过,跟浪的飞起最喜用险用奇的李靖却是完全两个方格,有他出马,易风能够放心。
第540章
求和
  开皇十九年,九月初一。
  易风下诏授枢密左使韩僧寿为辽东道行军元帅,帅兵十万出兵辽西,以讨高元。韩僧寿等大将出京之日,易风亲至灞上军营送行,赐出征将士美酒,授韩僧寿宝马名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8/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