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校对)第2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9/285

  大军出发第二天,西北出现地震。一时京师流言四起,皆称天降灾异示警,还有许多人称这是兵败辽东的征兆。
  朝中御史纷纷上奏,请求停止用兵。更有御史上本称,天降异象,必有灾生,此乃帝王行为有失的征兆。还说在古时,汉武帝连年征伐,耗尽国力,导致民不聊生,于是才会日有食之,而即使如汉武帝这样的英主,也因此内心震动,于下是轮台罪已诏。御史声称,当今天子为太子之时就用兵不断,如今初登基即位,又立即大举发兵辽东,此举导致上天不满,因此天象未警。皇帝因当以此为戒,下罪已诏,检点自己的行为,停止辽东用兵,给擅自出兵作战的李靖等将领论罪免职追究责任。
  看着这些奏章,易风非常不满。他当然清楚所谓日食不过是一种天文现象,地震更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自汉代董仲舒创立了天人理论之后,把上天跟皇帝联系在一起,皇帝即天子,天地间的一些大自然灾异现象,甚至是一些天文现象,都被纳入这一体系,用这种理论来规范约束皇权。从科学角度来说,这种理论纯是扯蛋,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套理论也确实很有作用,既用来加强了皇权的正统性,又对皇权有了一定的约束力。不过明白归明白,易风却绝不喜欢有人用这些东西来攻击他。
  眼下的这些传言,借日食之机,纷纷指责天子,表面上看是冲着辽东用兵去的,但细思一下就不能发觉,这些人其实是冲着易风的新政来的。甚至有不少人是对易风掌权以来对于利益既得集团关陇集团的打压的一种反弹。一有机会,他们立即就跳出来了。
  易风通过监察院的报告,甚至发现有杨素的身影在其中。自从易风设立政事堂,并增添了五位副宰相之后,并让九位轮流值政事笔,并把政事堂设在门下省之后,尚书省的权柄大大被削夺,朝廷的大权转入政事堂,原来的首相左仆射,如今只是九相之一,高颎离开朝廷后,杨素不但没能如意的成为首相,反而权柄大大被削弱,心中有怨言。这段时间,他凭凭通过兄弟杨约、杨操、杨岳、杨戾、杨慎,频频与西京诸豪门联络,并不避嫌的举荐自己的族叔文思、文济、文矩、文升、文休等十几人,这让易风对杨素越发的警惕起来。
  如果这次自己退步,从辽西撤兵,那么就越发的坐实自己行为失当受天警示,虽然这样并不会就变天,但他们确实能让自己的威望大减,让他们偿到甜头,说不定以后他们会越发的变本加厉,联合起来对抗自己了。因此,这个步是无论如何不能让的。
  谏议大夫李百药上奏,称天现日食,乃是宰相失德之兆,他说,“天,是阳,君主的象征。地,是阴,臣子的象征。君主应当像天体一样运行,臣子应像大地一样静止。现在应当静止的反而运动,恐怕有大臣密谋不轨,西北之地,应不会平白发生震动。”
  这道奏章非常让易风满意,当即转交政事堂给诸位宰相。见到这份奏章后,杨素的脸色立即就变了数变。皇帝把李百药这道奏章转回来,意思清楚无比。他本来想借这地震天灾来给新皇帝制造点麻烦,却不料,如今搬起的石头砸到自己脚上了。皇帝的意思很清楚,他是不可能背这锅的,只能由宰相来背。如果杨素不老实的吞下这苦果,只怕会有更严厉的后果。一想到自己的小动作,可能完全没能瞒过天子,杨素也不免有几分心惊。这个皇帝虽年轻,却如果精明。
  第二天,易风下诏让五品以上官员评论朝政得失。
  朝中风气一转,许多官员开始批评政事堂处事不到处,有许多失职之处,并开始有人弹劾左仆射杨素勾结朋党,举荐私人,收受贿赂等等罪行。易风对这些奏章留中不发,然后朝堂局势再变,杨素成了风暴中心,无数官员都瞄准他开火,各种各样的弹劾奏章上表,易风等了三天,召杨素入宫。
  仅仅几天,杨素已经憔悴了许多,整个人都很疲惫的样子。
  一见到易风,杨素立即请辞左仆射之位。
  “朝廷离不开太傅,朕也离不开太傅,请辞之言就不必说了,今日召卿入宫,也只是因最近朝中舆论纷纷,许多弹劾太傅的折子,朕相信太傅定也有一些不当行为之处,但人无完人,只要瑕不掩瑜也还是能接受的,不足之处用心改过就好。”
  当天,易风下诏,尚书省左仆射杨素、右仆射苏威各罚俸一年。同时,追封原已经贬为庶人的杨广和杨秀二人,以前晋王杨广为息王,谥号隐,前蜀王杨秀为巢王,谥号刺,并下诏择日依礼重新安葬二王。
  千秋殿里,皇后李丽仪向独孤太皇太后讲着皇帝对二王的追封定谥以及重新安葬之事,又讲了杨暕等二王之后已经妥善安置地方。独孤氏听完后长长一叹,“皇帝的处置很好,老太婆没有什么好多说的了。不过有一点,皇后请帮我转告皇帝,如今大隋之宗室尽皆分封边疆,皆小国民寡,不可能再对皇帝造成威胁,可万一朝廷有事也难以尽力。虽不用担心再出现如息、巢二王叛乱之事,可也因此得处理好朝中诸豪门大阀,当年北周宇文氏之失政,也是因为皇帝年少,而宗室却尽皆在外,我大隋万不能再重蹈覆辙。”
  易风听了皇后转述太皇太后之言后,深以为然,心里也在琢磨着如何防范于未然。
  “吏部侍郎裴公自草原返回,已入西京,现在宫外侯见。”尉迟恭禀报。北伐之战过后,突厥元气大伤,遭遇重创,尤其是刚成为突厥大可汗的达头,更是遇到前所未有大败。不过因为中原内乱,北伐各路大军陆续撤回,使得未竞全功,达头得以有喘息之机。当易风即位之后,达头便遣使送来马八千匹,羊数万只,以示交好。易风收下了这些进贡物品,然后派了裴世矩出使草原,与达头会晤,让达头将历年来掳掠的中原百姓通通送回,并且向大隋称臣纳贡,从此尊大隋为宗主国。
  裴世矩也是朝中老臣,今年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裴士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北魏荆州刺史裴佗之孙,北齐太子舍人裴讷之之子。早年历仕北齐、北周、隋三朝。北齐之时历任司州兵曹从事、高平王文学。北齐灭亡后,裴矩被定州总管杨坚征辟为记室,深受器重,后因母丧返回家乡闻喜守孝。杨坚为丞相后,立即派使者往闻喜欢,召裴士矩回京,授他为丞相府记室。杨坚称帝后,更是升任裴士矩为给事郎,主管内史省的事务,代理内史舍人,负责起草诏书。之后平陈之役,又任元帅府记室,开皇十年,奉诏巡抚岭南,他尚未启程,高智慧、汪文进便在江南作乱,使得吴越一带道路难以通行。裴矩行至南康,聚集士卒数千人。这时,俚帅王仲宣进逼广州,又命部将周师举围困东衡州。裴矩与大将军鹿愿解东衡州之围,先后在大庾岭、原长岭击破叛军,斩杀周师举,一直打到南海。王仲宣大惊,溃散而回。后来,裴矩安抚岭南二十余州,并承制任命州中渠帅为刺史、县令。裴矩因此被授为开府,赐爵闻喜县公,并担任民部侍郎,不久又改任内史侍郎。后来数次出使草原,屡建功勋。
  不论是资历,还是能力,裴士矩都是极强。出使草原数月,朝中已经发生了重大的人事变化,太上皇内禅,太子继位,宰相高颎还乡,政事堂设立,九相辅政。裴世矩顾不得回家与家人团聚,立即随着裴寂前来宫中拜见新皇。
  刚入宫门,就听得殿中不时传出呼喊声:“三千轻骑绕后截毁红军粮草!”
  “好,这一步走的妙。红军深入蓝军后方,粮草被截,后继无粮,危矣。”
  裴士矩觉得有些奇怪,问裴寂:“这是?”裴寂倒是早就见怪不怪了,“陛下定是又与众侍卫一起推演兵棋了,这兵棋是陛下所发明,在沙盘或者地图之上用对弈的方法演示阵法,研究战术。他是陛下的侍卫军官们的一种重要的战术训练,对战双方在地图或沙盘之上进行对战,依据相关的政治情势、人事、编制装备、后勤、天气气候以及地形等种种因素,加以计算、比较、研判、分析,从而制定用兵方略和作战计划,凡计算越精确、计划越周详的,取胜也越有把握,因此多算胜于少算,少算胜于无算,对于军官们统兵布阵很有帮助提升。陛下不但发明了兵棋推演,还是此道高手,这方面至今还没有能赢陛下的,现在陛下身边的尉迟恭程咬金等一群侍卫将领们,也都是此道高手了,兵棋上推演计算布局,都很有几分大将风范。”
  “这不是纸上谈兵吗?”裴士矩有些奇怪的道,而且他很担心,“陛下身为一国之君,怎么能经常在宫内与侍卫们研究如何打仗呢,穷兵黩武可不是明主之所为,陛下刚登基,更应当让天下休养生息才对啊。你是陛下的侍从顾问,怎么也不劝劝。”
  “当然劝过,可陛下不听啊。”
  “不听也得劝,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用兵作战,更是如此。如果能不用兵,还是不用兵的好,若只是一味想着用武力,那是不祥之兆啊。”
  说话间两人已经到了殿门口,侍卫入内通传,很快出来请他们入内。
  进入殿中,入眼就先看到一张巨大的沙盘,数十名年青的侍卫军官正分成两队,围着沙盘两边,而年轻的皇帝陛下则站上沙盘上首,做为裁判,在那里指点,兴致颇高。见到两人进来,易风微笑示意。
  “臣裴士矩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裴士矩跪拜行礼。
  “裴爱卿平身。”易风亲自上前将他扶起,以示对这位老臣的尊重。
  “草原之上现在情况如何?”易风问他出使的结果。
  裴士矩连忙向易风禀报草原如今的真实情况,突厥战败之后,现在情况很糟糕,漠北有铁勒诸部乘机建立了自己的汗国,一意摆脱突厥,而漠南地区,尤其是阴山以南的诸地,现在情况很混乱,都蓝逃回汗庭之后,已经失去对诸部的控制,现在漠南一带各部为政,互不服气,已经乱成一团。而达头情况也不好,他撤回了西域,想要重整旗鼓,经此一战后,他对于金山以北的东部地区完全失控了,漠北已经是铁勒人的汗国,漠南则是一盘散沙,西域的昭武诸国蠢蠢欲动,也想脱离控制,甚至去年新被他大败的波斯听闻他此次兵败中原后,也想要出兵进攻达头,以一洗前耻。
  “达头想要停战,为此甚至愿意向大隋与陛下称臣,从此每年遣使朝拜进贡。”裴士矩高兴的道。在他看来,这个结果已经非常不错了。
  易风却对这个提议一点也没兴趣,突厥经北伐一战已经差不多完蛋了,不但是损失了几十万兵马,最重要的是突厥现在有好多身份贵重的阿史那王族的贵族在他手中,已经一心效力于他了。只要易风把这些人放回去,达头就彻底完蛋了。不过易风也不想重复文帝时的老套路,拉这个打那个,打不停歇。他要的是能一劳永逸的解决突厥这个麻烦,解决草原这个麻烦。因此,达头的请求,完全没有半点能打动他的地方。
第541章
分封草原
  “达头想的太美了。”易风冷笑几声,“我的计划里,达头除了自缚请降,以后到京师来当个富贵闲人,他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保不住。”
  裴世矩问,“陛下莫非还欲出兵草原?”
  “当然,今岁北伐,未得全功,眼下辽西战事未定,待收复辽西之后,朝廷就要重新再次北伐,一举彻底解决草原问题。”
  “陛下,草原之地不能耕种,就算占领也无法长守,发兵草原,根本没有益处。倒不如接受突厥之臣服,既免粮草转运之累,又免将士用兵之若。当初高祖陛下对突厥的策略都是分化打击,合弱离强,如此使得突厥始终无法做大,朝廷既免受突厥威胁,也免了用兵之费啊。”裴士矩劝说道。
  易风弹了弹衣袍,“话说如此,可这种策略也并不完美,要不然也不会有去年达头一统突厥,而朝廷有今岁之北伐了。朝廷对于突厥,对于草原,都得换一套策略了。草原人向来是弱则臣服,强则反叛,反复无常。现在突厥新败,又有铁勒叛乱,这正是朝廷一劳永逸解决突厥,解决草原的最佳时机,这次若是错过了,以后会后悔一辈子。”
  裴世矩见易风把对突厥用兵提到了这样的一个高度,心中有些惊讶,“难道陛下心中有更好的策略解决草原问题?”
  “办法当然是有的,但我这办法,得先把他们打服了,然后才好实行。”
  裴世矩见皇帝并不说明新策略,当下也只好忍住不问。不过他的心里,还是不太相信皇帝有什么万能的好办法,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草原威胁的。毕竟他出使过多次草原,对于草原的了解,可以自称是朝中官员中的前三。他根本想不到比文帝更好的对付突厥人的策略,可皇帝这么说,他也只能先这么信。
  “本来你刚回来,也当让你在家多与家人团聚些日子。可如今时不我待啊,我打算等到明年秋高马肥之时,立即再次发兵北伐。因此,现在还有一些外交工作需要你这样的能臣干吏去做。过几天,你再去一趟西域,带上朕给古域高昌诸国的旨意,让西域各国国王前来京师,参加明年的正旦大朝,朝见中原天子。另外,也去见一面达头,让他也来京师。当然,他若不愿意来就算了,到时朕会派将军们带兵前往,直接把他给锁拿入京。另外我已经让长孙晟率使团前往漠北铁勒,命他们做好准备,明年秋天与我们一起合击达头。”
  裴士矩见皇帝是真要出兵草原,而且还要玩一次大的,当下终究还是忍不住问道,“不知陛下究竟有何妙策,可以一劳永逸解决草原问题。”
  “其实说出来也不值几个钱,不过你既然这么想听,那说给你听也无妨,不过可不得透露出去啊。”
  “臣定守口如瓶。”裴士矩连忙道。
  易风打算解决草原问题的办法其实相当简单,不过是借鉴了后世满清征服蒙古草原的旧方而已。要征服草原,当然首先得击败打服他们,要不然,其它的休提。击败了还不够,中原王朝击败草原游牧部族的并不少,如汉武大帝就把匈奴人打的狼狈万分,不断北撤。可终究到底,汉人也并未真正解决掉匈奴人,更别说在草原建立统治了。说白了就是草原这个地方,完全不适合种植粮食,汉人移民到草原上去,用不了多久,也就会变成游牧的部落,而游牧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对于汉人这种农耕民族定居民族来说,很难适应,更别说建立统治了,说到底汉人的这一套在草原上就行不通。
  最终满清成功的控制了蒙古草原,说到底他们还是用蒙古人统治蒙古人,但是满清拉拢控制了蒙古上层贵族,他们也只需要控制了上层贵族,然后再让蒙古贵族们去控制蒙古的牧民,就一样的控制了整个蒙古草原。而满清控制蒙古贵族也没什么秘诀,一是打,打到蒙古人服为止。一开始蒙古人也为明朝卖命,跟明朝关系不错,他们早被明朝给打服了,跟后金那也是死对头。可最后后金把蒙古人打服了,打的叫爹为止。接着,满清开始拉拢,先是和亲,满清的皇帝亲王贝勒们娶蒙古贵族的女儿,然后再把满清的公主们嫁到草原上给那些蒙古部族首领们,相互联姻,共享利益,亲上加亲,自然也就成一家人了。当然,如果仅仅是和亲,那并不能完全保证对蒙古草原的控制。
  满清控制蒙古草原,最厉害的一招,还是册封蒙古的贵族们,给他们划分封地,然后规定禁止越界,如此结果就是把一个巨大的蒙古草原,划分成了一块又一块相对独立的部落地盘,这就让蒙古人分散成一块一块的,再整合不成一个完整的势力,再没有了一个可以号令整个草原的大汗。一旦有人想要越界,想要扩充实力,必然引来其它部族和满清的联合打压。而这种划地分封制度,对于草原上的蒙古贵族们来说,也是一种好事,他们就成了世代贵族,子孙世袭领地,甚至还能从满清领取俸禄。而特别是当草原臣服于满清后,双方的贸易加强,蒙古贵族们可以把自己的产出方便的卖给那些草原外来的商人,换取大量的想要的各种物资,可以相当轻易的做一个舒适无比的贵族。
  尤其是有了满清这个君主为他们提供安全保障,帮他们防止那些有野心的蒙古贵族的侵袭掠夺后,他们真的过的很潇洒,也再没人愿意回到以前那种草原上相互撕杀,各部族轮流称霸为主的时代了。当然,满清控制草原,还有不少其它的策略也有功劳,比如引起佛教,在草原上大兴佛寺,让那些原本好斗的草原人信佛崇佛,慢慢的消磨他们的杀心斗志。总之,满清对草原的控制,确实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里面,做的最好的。正是他们,彻底的把游离于中原之外的草原,给纳入了中原王朝的体系之中。
  易风并不在意把满清的那一套拿来用,先乘现在的大好机会把突厥人打服了,然后也来一个大分封,划定封地,禁止越界,然后加强与草原之间的贸易,总之就是让那些贵族可以当猪,过舒心而又无忧虑的日子,这样下去,草原自然也就成了一滩死水,再难泛起什么波澜了。
  “先联合西域诸国与铁勒灭了达头与都蓝,然后到时再用突厥降部灭铁勒,然后再整治西域,最后把阴山以南地区直接纳入朝廷的统治,设置州县,筑城屯兵移民垦田,把边境线向北推进。而对于更广阔的东西部草原,则可以早归降朝廷,然后为朝廷征战有功的那些贵族首领们一一分封,我拟将他们分封五等,可汗、叶护、特勤、俟斤、吐屯。到时封他十个八个可汗,再封他几十个叶护,百来个特勤,数百个俟斤、吐屯,将草原划分成大大小小几百上千块领地,而且最重要的是,还要特别规定,五等分封爵位的领地都是互相独立的,可汗的领地虽然比叶护的大,爵位也比叶护的高,但可汗并不能管到叶护的领地,他们的领地是相互独立的。而且朝廷还得特别规定各级爵位能拥有的兵马数量,严禁各领越界,更不得侵袭他部,但有越界犯规者,大隋将发兵联合诸部共同讨伐,击灭之。而各领地则将由领主们世代相袭,由大隋皇帝册封授命,大隋保证他们的领地世袭权神圣不可侵犯,如有敢夺位抢权者,大隋将发兵讨伐,还权于领地合法之继承人。嗯,还要向草原传播佛道,兴建寺院道观,在草原建学校,设商市,修道路,汉胡联姻……”
  裴世矩嘴巴张的大大的,他根本没有想到,皇帝的新策略居然是这种方式。初听起来有些太想当然了,突厥人肯服从皇帝的册封?可细思起来,却又觉得很有操作性。前提是真能把草原上的各部族打服了,不过这似乎并非什么问题。现在皇帝陛下手里,已经有婆实、泥利等好多突厥大贵族,有些还原本就是小可汗。如今在中原为皇帝陛下效忠的突厥降军更有二十万之众,这些人还等着皇帝陛下放他们归返草原。如果皇帝陛下让这些归附的突厥贵族打回草原去,然后再许诺册封他们为可汗,他们肯定会很愿意杀回去,跟达头等拼命。用这些突厥归附之兵与铁勒联合先灭掉达头与都蓝这些草原旧势力,然后再回头把铁勒这些想自立的部族也给灭了,再然后剩下的就是那些臣服归附大隋的突厥贵族们了,到时皇帝再以酬谢赏功的名义,给他们册封五等爵位,然后划分领地,他们多数人肯定是高兴的,少数的大贵族也许会不满,可大势之下他们还有反抗的余地?敢反抗,正好给朝廷再联合其它突厥贵族灭掉他们,分掉他们领地的机会。当一切尘埃落定之后,草原上已经被分割的一片又一片的了。
第542章
大清洗
  虽然这一切现在想来未免太过简单了些,但裴世矩觉得也并非完全是空想,只要操作的好,是很有可能性的。相当年周朝封建,然后不是经过了八百年,才由秦统一六国吗。在草原上分封,这草原可就从此难再一统了,更何况只要中原隋朝强大,他们就更难有部族能出头了。
  易风对裴世矩道,“裴卿是外交方面的能手,我的计划你也帮着好好想想,补充下不足之处。先在家休养一下,可以晚点正出京,不急一时。”
  “臣不累。”裴世矩连忙向易风拱手致谢,“说实话,听了陛下的草原策略,臣现在是热血沸腾之感,全身激动,恨不得能立即就再回到草原上,为陛下的策略尽绵薄之力。若是陛下的计划真能成功,那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从此以后,中原王朝就能将世代威胁的草原纳入治下,开疆拓土数万里之遥,一劳永逸的解决了北方心腹之患啊,只要是一想想,那就是让人激动无比。千百年后,也必然会传载史册。”
  “不急这一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好计划也得有好执行。现在朝廷的重心还是辽西之战,得先收复辽西省,然后才能集中力量再次北伐。”易风对裴世矩说道。
  当天稍后,易风又特别在甘露殿中,召集政事堂的诸位宰相议事。
  “今天召集诸位前来,其实是专为商讨一件事情。”易风对九位宰相说道,“这件事情就是商讨重定西魏、北周、自隋以来保留继承下来的这三朝的封爵。”
  杨素上次刚因为地震之事被新皇帝拿捏了一下,最后不但被罚了一年的俸,而且还不得不上表请罪,表示地震是因为自己这个宰相没有做好,以致上天警示云云。今天一听皇帝提起封爵之事,立即就敏感的感觉到,皇帝这是要继续对关陇豪门们下手了。
  西魏、北周、隋,三代都是由关陇集团建立,宇文氏、杨氏,都是这其中的核心家族。更因北周受西魏禅让,隋又继承自北周,因此皇族前后变了三家,但那些功勋重臣,却一直都是以关陇集团的贵族豪门为主。大隋立国至今已有十九年,可那些顶级的贵族门阀,许多家族却还依然保持着西魏时受封的爵位。一些顶级门阀,如西魏的八柱国家十二大将军,他们家族的那些爵位,就都是自西魏时起,一直继承至今的。经过三朝,如今许多大家族拥有许多爵位,有的家族,一家拥有数个国公爵,大把的郡公爵,什么侯伯子男更是多如狗遍地走。国家名贵的爵位,早已经泛滥无比。
  分封过多,继承过多,导致了许多如今新朝跟着皇帝打天下的臣子们觉得不满。他们为新朝流血流汗,拼命打下江山,也许还不过只是一个子男或者一个伯一个侯,可人家如李穆家族或者杨素家族独孤家族等,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屁孩,可能身上已经带着一个国公或者郡公的爵位。
  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封爵,也导致大量的食邑,这给朝廷的国库带来很大的压力,这许多封爵的食邑,占据了许多的纳赋税丁,他们本来纳给国家的税赋,却交给了封臣们。再有一个就是这些封爵世代承袭,且封爵由嫡子继承外,其余的子孙还有资格按门荫入仕直接当官,这也挤占了很多官职位置,让朝廷的政治逐渐把持在这些豪门手中,形成庞大的贵族集团,尾大不掉,对于皇族的威胁很大,这也正是宇文氏与杨家轻松篡夺了皇位的原因之一。
  易风坐在榻上,扫了一眼九位宰相,拿过礼部报上来的朝廷封爵名单,那是厚厚的一大本。他问道,“封爵过滥,对天下是好是坏?”
  御史大夫刘文静最擅长揣磨圣意,而且他虽也是关陇集团的一份子,但顶多只是其中的底层,因此他更多的将自己视为天子的嫡系,对于天子想要清理三朝以来的这些滥封爵位,他自然是举双手赞成。削掉那些人的爵位,才有他们这些新皇嫡系们的进位之阶。而且他认为皇帝之所以让他执掌柏台,并进入政事堂当副宰相,最大的原因就是他肯舍得不顾名声,为皇帝冲锋陷阵。当下立即出声道,“历观往古,封爵者今最为多。周之公侯伯子男五等,秦之二十等军功爵位,曹魏废二十等爵重行五等爵制,再到晋南北朝至今,大体沿用此例,然各朝皆未有我朝之爵位封爵之滥。各朝皆是非有大功,并不得滥封,盖以天下为私,殊非致公驭物之道。滥官滥爵,国之大患。”
  易风对刘文静的聪明很是高兴,点头说,“朕为天子,实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因此,之前已经对宗室封爵制度加以整改,如今非太祖子孙皆不得封王,诸非太祖子孙宗室最高者也止封于国公,且只能有一子降阶袭封,其余诸子不论嫡庶皆不封,只保留承荫入仕资格。太祖诸子孙,也皆分封边疆,为国屏藩。现在宗室皆已就封改爵,朝廷的异姓封臣们,当也须为国考虑。”
  易风让宰相们讨论如何改革异姓功臣封爵制度,清理重定已经泛滥的爵封。
  经过半天的商讨,最后九位宰相根据易风的意思,最后做出了一个初步的方案。
  首先,朝廷的爵位,非太祖子孙,其余宗室皆不得封王,非功不封,非亲不授,最高只能封国公。
  然后异姓臣子,非功不封,最高只能封国公。
  朝廷爵位分为亲王、郡王、国公、郡侯、县伯、县子、乡男七等,亲王、郡王只封太祖子孙后代,其余宗室最高只能封国公,且世降一等由嫡长长继承,余子不论嫡庶皆不封,只保留承荫入仕资格。
  异姓臣子,则最高封国公,非大功不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皆不能世袭罔替,而是分为世袭和终身两类,世袭为世降一等承袭,而终身爵则止于本身,身死爵除,不得继承。同时五等爵位除世袭和终身外,还分为虚封和实封。
  凡虚封者,爵位前皆加开国二字,加开国的虚封爵位品级与实封不变,但没有食邑,也没有俸禄和永业田,只有一个名号。一般终身爵基本上为虚封,非特旨不实授。
  而不加开国二字,为实封爵位,可以有食邑封户和永业田。
  此外,对于现有之各家封爵,重新清理整顿,隋开国以前所封爵位统统撤消,隋开国以后所封的各家封爵,每个家族保留一个授爵名额,但具体爵位得重新评定。初步的计划是,在本朝立功受封加封的爵位,可以保留,但每个家族仍只限保留一个。而对于自前朝继承下来的爵位,若获爵者本朝未有大功,则降一等,公爵直接降为侯爵,侯爵降为伯爵,所有继承之爵位通通改为虚封终身爵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9/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