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校对)第2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2/285

  “裴世矩刚自西域而回,不是还说达头一心求和嘛,达头还送了数千匹马和数万只羊为礼物。如今一转眼,达头就已经跟世允联合发兵入寇了?监察院之前就没有发现半点苗头?”易风一阵恼怒,真是诸事不顺。辽西的战事没有按照他的计划表展开,弄的是鸡飞狗跳的。这边突厥和吐谷浑倒又杀过来了,这还真是不怕热闹。
  “将此军情立即转送枢密院,让他们商议下对策。”易风将那纸军情抛给王海,自己又躺回到了池子里。达头估计是贼心不死,想要再挣扎一下,不过就算他联合了吐谷浑,也没有什么可太过担忧的。瓜州距离长安还有三千多里,何况,达头刚经历那场灵州惨败,现在又有几分真正的实力敢来叫嚣。易风估计,达头最多也就是想要向隋朝展示下自己的武力,最后还是想要以打促和。不过达头肯定不清楚易风的性格,易风是绝对的软硬不吃的人,他玩这一手,那就是在找死。
  易风原本还打算等到明年秋天时再次北伐,可是现在,达头提前送来了邀请,易风也不得不将这一计划提前了。
第547章
双喜临门
  坐在甘露殿里,易风望着自己写的那副字,不禁有些感慨,开皇十九年,这一年确实有些风起云涌的感觉。
  这一年,幸好没有什么大的自然灾害,可却战争不断,从开年就打个不停。先是北伐之战,出动兵员五十万,民夫百万,又联合了蕃兵数十万。这一场自平陈之役后,开国以来最大的战事也确实打的很成功,刚联合起来的突厥人被打的大败,元气大伤,二十余万突厥兵马兵败归附降隋。而铁勒人也乘机称雄于漠北,反叛突厥,自立汗国。若不出意外,这是一支相当完美的战争,筹划多年,然后短短数月就取得绝对胜利。可惜,一场内乱,使得北伐草草结束,然后各种兵马在中原相互撕杀,幸好易风在这场角逐之中迅速崭露头角,并取得最终胜利,三月平定内乱。
  可经历了一场内乱之后,大隋上国的天威,似乎也减弱了许多,周边的那些国家也开始想要试探挑衅大隋,混水摸月。高句丽发兵八万再次渡过了辽河西来,朝廷已经连发两路大军入辽西。辽西的战事还未结束,达头却又已经纠结了人马,联合了吐谷浑发兵进攻河西。时间已经入秋,可这战事却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反而是越打越激烈起来。
  这是一个很危险的苗头,虽然如今朝廷依然还有很强劲的军事实力,可战争打的是钱。每场战争,不但是前方数以万计的将士兵马作战,还牵动着后方无数的后勤供应。一个兵在前线打仗,如果是在国境线外打仗,那可能需要三到五个民夫做后勤的支援,然后这些兵员民夫们的装备与粮草的消耗则需要更多的农民和工匠的支持。打仗如果能控制在一定的规模之内,打的好,确实是还有益处,开疆拓土,增加人口,收获钱财土地人口牲畜。可规模得不到控制,就很危险了。一旦某个环节链出了问题,就容易是牵动整个局势。比如军队长期在外,会使得国内空虚。再比如军队长期在外做战,会导致士兵很大伤亡。大量民夫去支持后勤转运粮草,甚至许多百姓去制造军械等,就会影响到田地耕耘,粮食收获,甚至是其它民生物资的制造,总之,总总影响极大。
  易风玩闹着案上的镇纸,沉思着。他是皇帝,必须考虑到这些,想着整个全盘的局势。历史上的杨广,继位之初,前几年的执政其实是相当积极的,真是文成武德,赫赫威名,建立起了天朝系统,四方来朝。修运河、建长城,开商路,迁都城,灭吐谷浑、败林邑,降服突厥,可谓是相当的了得。可仅维持了不到七年,最后就全国沸反,烽烟四起了。为何,就是断链子了。
  现在举朝上下都是李靖这样的将领,一个个热血沸腾,恨不得提剑立即荡平四方,把所有不肯臣服称臣的蕃邦全都给干趴下。臣下有这种积极的想法当然也是好的,只是这也有一个度。热情过度,就会让朝廷失去稳重和理智,走了极端就容易出问题。中国向来崇尚中庸,就是讲究一个不走极端。
  举国上下都沉浸在如今大隋甲兵强盛,欲扫平四方的激昂中,易风这个皇帝却不得不给他们浇浇冷水,刹刹车了。
  首先就是辽西之战,是时候得结束了。虽然大军才刚开始进入辽西,可易风却已经在考虑着如何结束这场战争,考虑如何与高句丽达成暂时的停战合约。不是易风担心打不过高句丽,而是在整个天下的棋盘上,高句丽毕竟只是一角,而且现在还算不上最重要的一角。如果没有达头的来犯,易风说不定还会再考虑一下,看局势再做决定,是收复了辽西为止,还是继续趁机推进到辽河东岸。可现在,易风不想过多在辽东纠缠了。先收拾了达头再说,其余的以后再谈。
  朝廷现在根本还没有做好与高句丽的全面战场准备,眼下的当务之急,还是先稳固辽西,然后将突厥给分割、然后分封草原,把这一强大的势力给阉了。
  “辽西局势明朗之后,立即将李靖带回京。”易风对监察院特务司统领刘鹰下达了密谕。
  “万一李靖到时不遵旨?”刘鹰问,李靖是个有前科的人,而且还是枢密院副使,在如今的朝堂政治格局中,枢密院是与政事堂并列的衙门,李靖这个枢密副使可是相当于副宰相的。他统兵在外,若不听令,刘鹰也没办法。
  “如果他真的不肯遵旨……”易风皱着眉头叹了一声,“真要到了这一步,我授权你们可以将其直接拿下押送回京,若他敢反抗,你们可以视为叛逆就地格杀。”说出这句话,易风也是很艰难,可既然当了皇帝,有些决定再难也得做。李靖一而再的不顾皇帝的旨意,不顾朝廷的策略,擅自专权,这是皇帝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的。这个口子一开,影响将极其恶劣,而且最坏的是,将会影响到易风后面的一系列决策实行。为了一个天才般的年轻元帅,置国家安然于不顾,这不可能。
  刘鹰嘴唇动了动,最后还是没说什么,事情要真到了那一步,李靖若敢公然武力抗旨,那真是谁也保不住他了。相信,如果他稍还有点理智,就知道要如何选择的。
  “陛下,皇后,皇后要生了。”王海一路小跑着进入殿中,喘着粗气带来一个消息。
  “现在情况怎么样了,传御医没有。”易风一听,连忙起身。
  “已经召了御医,皇后情况很好。”
  易风赶到立政殿的时候,皇后已经开始临盆,易风直接就往里闷,几名女官和女医上来拦着,不肯让他进去。
  “我要亲自陪皇后生产。”易风认真的道。
  一众人有些怔住,这女人生孩子,从来都没有让丈夫陪着的。可皇帝态度这么坚决,大家又有些犹豫,最后易风干脆一甩衣袖,直接闷了进去。进去之后,易风不顾接生女医的震惊,直接走到床边坐下,双手拉过李丽仪的手握住,“我陪着你。”
  生孩子对于女人来说,绝对是一件痛苦无比的事情,尤其是生第一胎,而且李丽仪还这么的年轻,还不到二十的年纪,生第一胎孩子的困难可想而知。虽说她贵为皇后,可这个时代的医术及条件终究有限,这个时代有许多女性,因为生孩子而去世。难产、产后感染等等,生产而死的女人占据了很大的一个比例,而其中死于生产第一胎的又占多数。还好如今有孙思邈这位神医主持着医学院和御医院,他从易风这里得到了不少医术方面的新知识,使得如今皇后生产的条件大大提高,生命得到了许多保障,但依然还是很危险的。
  李丽仪腹痛不已,全身早被汗水打湿,突然看到皇帝闷进来,然后温柔的说要陪着她生产,那一刻她感觉幸福无比,甚至身体又恢复了不少力气。
  这一胎生产的还算顺利,虽然即使如此也还前后折腾了大半天,可最终总算是把孩子顺利生出来了。
  “陛下,孩子怎么样,是男是女?”李丽仪的手还紧紧的捏着易风的手,顾不得疲倦,她立即朝接生的女医问道。
  “是个皇子。”医官小心的捧着新生儿,扫了眼小家伙的两腿之间,高兴的冲着皇帝和皇后报喜。“恭喜陛下和皇后娘娘。”捧着这个小小婴儿,女医觉得如捧着一座大山般沉重。这可是皇子,而且是皇帝和皇后的嫡长子,如不出意外,这可就是未来的皇太子殿下啊。
  李丽仪欣慰的露出笑容,一个男孩对于身为皇后之尊的她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皇家和平民百姓之家也没太多区别,这个时代都是一样的普通重视男孩。
  “他怎么不哭!”皇后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脸上的笑容凝固,露出焦急的神色,挣扎着想要坐起。易风连忙按住她,安抚道,“孩子生出来并不会马上都哭的,但是不哭的也没有关系,提着孩子的脚倒过来,轻轻拍打他的背部几下,就会哭出来了。”
  女医本来也正准备这样做,这时一听皇帝的话,心中惊讶不已,没料到皇帝居然对初生婴儿也懂的这么多,当下也就省了再向皇帝皇后请示一遍,直接如皇帝所说将孩子倒提起来,然后在小皇子的屁股上轻轻拍了几下。
  “哇哇哇——哇哇哇。”洪亮的婴儿啼哭之声响起。
  皇后高兴的笑了,“他哭了,哭了,声音好洪亮。”
  “是啊,这小子劲不小呢,虽然比预产时间提前了些时间来到世上,可看这小身板还长的很壮实,声音又响亮,以后一定能骑烈马开硬弓,嗯,他在兄弟中又刚好排第三,以后说不定还能继承朕当年白马银枪易三郎的名号,可以叫白马银枪杨三郎了。”易风一阵哈哈大笑,这孩子长的结实,哪怕没到预产期,可声音响亮身子壮实,总算是让他松了一口气。
  母子平安,非常的好。
  “陛下,辽西军情急报到。”正大笑着,突然外面传来一声禀报。
  易风笑容收起,心中开始担忧,难道李靖已经出事了?
  “陛下,大喜,是捷报,真是双喜临门啊。”王海先接过了奏报,万分高兴的向易风喊着小跑进来。
  “捷报?难道李靖冒险又成功了?这究竟是什么狗屎运?”易风心里惊讶之余,开始为李靖的运气惊叹起来。
  “大捷,辽东城大捷,武威侯李靖长途奔袭辽东城,成功的夺下了辽河重镇辽东城。”王通举着捷报兴奋万分的道。易风听到果然是李靖大捷,也是激动的立即一把将那封奏报抢了过来,他是真没想到,李靖的冒险居然真的能成功,他之前甚至已经做好了李靖长途奔袭计划失败,甚至李靖不但没夺下辽东城,反可能被困在辽河东岸的最坏结果。可万万没想到,李靖带着三万人马这么一路上长途奔袭、孤军深入,去抢高句丽的东大门,一座有内外两重城垣的要塞,居然还就成功了。而且时间上算来,似乎李靖从松山出发,此时差不多也刚好才到达辽东城下一两天左右。而他现在收到辽东来的情报,就算从辽东城下放信鸽,经过渝关、幽州、洛阳等站的中转,起码也应当过了一天,岂不是说,李靖一路奔驰到辽东城下,然后就那样把辽东城拿下了,一点也没耽误?
  易风现在是真的想知道,李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历史上杨广和李世民两位君王,都曾经在那座城下被阻拦,不得寸进。
  “恭喜陛下,双喜临门。”王海一张老脸笑的跟朵菊花似的。
  易风也不由的哈哈大笑,确实是双喜临门啊。前半天,他都还在为眼下的局势而忧虑,辽西战事陷入失控的可能,而突厥又与吐谷浑来犯,丝毫不给易风喘息休整的时间。可半天过去后,皇后提前生下一个大胖小子,帝国后继有人,而李靖这个疯子,虽然让易风恨,可现在却又让易风爱,他的冒险竟然成功了。
  仔细的看过了捷报之后,易风对于李靖的冒险也算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李靖很疯狂,疯狂的让人难以想象。就如易风听到李靖的进军后都大为光火一样,高句丽人根本料不到李靖会在白狼城大捷后,突然就长途奔驰绕到了柳城的东面去了。他们更料不到的是,李靖这个疯子,不但绕到了他们的后面,而且还再次发疯,分兵轻骑奔驰四百里,孤军深入敌后,直接杀奔了辽东城。
  辽东城的守军也一样想不到,李靖用白狼城得到的高句丽军袍旗帜以及一些高句丽俘虏,很轻松的夺下了辽河上高元渡河时留下的浮桥,然后一路迅速的杀到了辽东城下,故伎重施,又一次伪装成高句丽军,假装是从营州调回的部队,押送着大批汉人俘虏。辽东城守将根本想不到,来的其实是隋军押着一些高句丽俘虏。
  城门打开,李靖入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突入城中的隋军成功的夺占城门,然后八千留守老弱全都成了李靖的俘虏。李靖几乎是兵不血刃的拿下了辽东城,整个城池没有半点损坏,甚至城中的几万军民一个也没有跑掉。连带着辽东城中囤积的几十万石粮草和无数的器械,也全都完好无缺的落入了李靖的手中。
  现在,李靖率领着三万轻骑,成功的夺取占领了高句丽的东大门辽东城。
  易风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这个李靖,真是个疯子,不过这次疯狂的冒险却是成功了。而这个成功,对于易风,对于整个大隋来说,都极为重要。
  “立即移驾枢密院!”易风这时甚至都已经顾不得照顾刚生产的皇后和刚生下来的嫡长子,意外的拿下了辽东城,那么之前的辽西军事部署得重新调整了。
第548章
全面战争
  辽东城夺下来了,那么整个辽西的战略局势就完全改变,局势变的前所未有的好。
  一天之内,皇帝两次亲临枢密院,这让皇城枢密院前的侍卫们都大感惊讶,所有人都知道一定是发生了大事。这一夜,枢密院人来人往,正副枢密使、三衙正副帅,以及三衙京中诸卫的上将军、大将军、将军们更是群集汇聚,一个个朝中大将纷至,肩上将星闪亮,胸前勋章耀眼,而监察院那边也不断的有令史书吏过来,连如今已经兵权旁落的兵部的尚书和侍郎们也都早赶了过来,甚至宫里皇帝的内侍也来过几次。
  “一定是出什么大事了。”在枢密院前站岗值勤的羽林卫士赵行时对自己的同伴说道。
  “这还用你说,谁都看的出来。”刘舟撇撇嘴,这一晚上枢密院前就跟跑马灯一样人来人往,谁看不出是出大事了。不说诸将齐聚,连皇帝一个晚上都第二次来枢密院了。“我估计是好事。”皇帝第一次来时,脸色并不好看,甚至听说之后皇帝直接把在家醉酒不肯来参加军议的副枢密使史万岁给免官除职了。可第二次皇帝再过来时,脸上已经是带着不加丝毫掩饰的笑容了。
  “你说会是有什么好消息?”赵行时问。
  刘舟想了想,“肯定是辽西战事有好结果了。”
  “高句丽被打退了?”赵行时咂着嘴,“你说陛下是不是要大举反攻高句丽?”他越说越兴奋,“咱们是不是有机会再上战场?”
  隋军最重战功,而皇帝陛下越是如此,皇帝的嫡系怀荒军队更是佼佼者,打起仗来悍勇无比,凭借依靠的就是怀荒军自成立之初就建立起来的那套功勋赏赐制度。
  怀荒军的待遇是极好的,但战功赏则越发的高。一场胜仗打下来,凭着军功将士们都能得到丰厚无比的赏赐,这也使得怀荒军一直以来求战心切,大家都不怕打仗,相反,都想要打仗。
  只要有仗打,就有军功赚,赏钱、晋阶、升官、授勋、封爵!朝廷刚刚结束的定勋封爵,获得爵位最多的就是陛下的嫡系怀荒系,一下子就封了三十六位郡侯,伯男子数百位。许许多多的新晋侯爵、伯爵们,在一两年前,多数都还只是个白丁,顶多也只是些小军官或者地方豪强而已,有许多还是边塞上的马匪山贼商贩们,至于那些数量更多的县子乡男,则大都是极普通出身,因缘际会,追随皇帝陛下立有从龙之功,才从一介庶民一跃而为帝国新贵。
  赵行时原来也只是幽州的一个猎户山民,后来加入到了怀荒军中,可惜他加入的时间有些晚,参加的战斗没几次,仅积功获得了一个队头。随皇帝入关后,编入左羽林军中,得了一个八品武职。对于一个一年前还只是个边荒猎户,整日为了一家生计而发愁的他来说,一年不到就成了一个八品的武官,这已经是当初绝不敢想象的平步青云了。可八品的武官,在京师,那真是什么也不是。若不是这次清理了封爵,以往京师里面国公都是多如狗,郡公满地走,八品武官那还不如那些豪门家中的一个奴仆管事。赵行时迫切想要再赴战场,想要凭自己的箭术再立功勋,也能如自己的上司左羽林上将军济北侯秦琼一样封官授爵,秦琼今年不过二十三岁,一年前遇上当今天之前,他只不过是建州总管来护儿的一个亲兵伙长。可因为路见不平,相助了皇帝,然后与之结义,随之前往怀荒,他的前途就完全改变了,从此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从一个建州总管的亲兵伙长,一路飞升到了如今的左羽林上将军、太子左卫率、济北郡侯、柱国。
  “要是陛下率领我们亲征高句丽,那该有多好,到时我们直接把高句丽灭了,说不定这一仗打下来,我也能凭功封一个爵了。”赵行时充满着向往的道。
  枢密院中。
  易风再次驾临,一进军议厅,易风就直接大手一挥,“所有原来的作战部署才都推倒重来。”
  李靖兵不血刃的夺下了辽东城,这使得整个辽西战场的局势都立即改变,形势对隋军有利的大家都忍不住笑出声来,许多将领更是直言不讳的当堂笑骂起李靖这个疯子的好运气来。
  参谋们早已经将辽西和辽东地的沙盘拼接起来,在这个以辽河为中心的巨大沙盘上,大隋与高句丽双方的城池山寨堡垒一一标示的清清楚楚,隋军为红色,高句丽为蓝色,这些都是监察院的那些间谍细作们的辛苦功劳。现在,原本应当是一片红的辽河西岸,在辽西的中心区域,营州的柳城却是一片蓝色,那是高句丽王高元亲率的数万兵马。而围绕着柳城的南面,自西向东走向,却又有数个红点连成了一线,那分别是渝关的隋朝守军,白狼城的房乔守军,松山的张须陀、贾务本守军,这条红线如今甚至已经越过了辽河,延伸到了高句丽控制区内,将其辽河东岸最重要的门户辽东城给换成了红色。
  “李靖夺取了辽东城,已经把高元的退路给堵住了,高元这剩下的五万余过河的兵马,我们有机会把他们一口吞掉。”贺若弼指着沙盘大声的道。
  “高元只要跑的快,还是有一定的机会逃走的。他并不一定要按原路撤回,他可以出营州先向西北,从医巫闾山的北端山口东出,然后或者继续北上,直接退往高句丽辽河东岸北部重镇扶余城,或者再南下到辽河口再渡河东归,到时他可以选择回夺辽东城,也可以选择撤回辽东城北面的小辽河边新城。”王保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觉得李靖虽然冒险成功了,可并不表示高元这五万余兵马就已经无路可走。
  先前易风恨李靖不遵旨意,破坏朝廷的计划,现在却也不去想这些,开始专心的计算着李靖拿下辽东城后给隋军带来的战略优势。
  对易风来说,李靖夺下辽东城,最大的优势是把原来高元的优势打破了,他虽夺了营州,可现在却一下子成了孤军深入,反被隋军半包围在辽河西岸,自己最重要的东大门辽东城反而丢了。隋军丢了营州,高句丽丢了辽东。虽然表面上看是互换了一个边境重镇,可辽西营州柳城对于隋军而言并不是那么重要,反过来,辽东城对于高句丽却是重要无比。高句丽正是凭借着辽东城,来统筹掌控着辽河平原。现在辽东城一丢,高元的后方丢了,同时最好的一条退路也没有了。现在高元只要不蠢,就得自动放弃好不容易到手的营州,而且还只剩下了一条撤退的道路,向东北方向撤退。因为往南按原路撤,会十分的危险,隋军不但夺了辽东城,还占据了白狼水南端的松山,这也是南路撤退线路的必经之地,有几万隋军占着松山守着白狼水,高元这条路根本走不通。
  高元只能向北着,而这就使得他处境极为危险,当他的行军路线被限制,被隋军掌控,那么他的撤退也将不再安全了。
  易风完全可以提前安排兵马阻击高元,就在他北返的那条路上。
  高句丽北面的这条撤退路线,特别是其通过医巫闾山北口的这段山口,更是辽西与契丹交界之处,隋朝的兵马还在西面赶来,可易风却能够调契丹的兵马前去拦截。又可以从营州的西北面,调奚兵立即南下追击,前后堵截,勿必把高元拖死在这条路上,待韩僧寿的兵马赶到一举歼灭他们。
  就算是最后让高元侥幸逃走,他也必须得付出很大的伤亡。而几路隋军与奚、契丹等蕃军一起东进,到时不但可以轻松将辽西收复,甚至可以谋划把辽河东岸一线夺取。这是完全有可行性的,之前易风不肯早早动高句丽,是因为辽东太远,而且高句丽人在辽河一线经营多年,早成铁板一块,很难撬动,特别是朝廷会面临着巨大的粮草转运困难。可现在,李靖把辽东城占了,这使得高句丽人的辽河防线最重要的一环断裂了,这就使得那条宽阔的辽河失去了防御作用,随军以辽东城为前进基地,轻松的跨越辽河,在东岸有了前进基地,而且辽东城中还有数十万石的粮草和大量器械,这更加重要。兵法上有云,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2/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